五行拳原理
五行通背拳的简介

五行通背拳的简介五行通背拳是中国拳术之一,五行通背拳流传较广,流派较多,除"白猿通背"外,还有"五行通背"、"六合通背"、"劈挂通背"、"两翼通臂"、"二十四式通臂",等。
较早流传于山西的"洪洞通背",也属于五行通背拳系中的一个流派。
手法有摔、拍、穿、劈、钻等,步法有行步、散步、连环步等,腿法有勾、踢、蹄、弹等。
套路运动要求甩膀抖腕、双臂摔劈、肩臂撩挂、击拍轻快、闪展灵活、虚实分明、腰背发力、冷弹脆快、坚韧交错。
下面是店铺为专门您整理好的:五行通背拳的简介。
五行通背拳的形成发展五行通背拳在传统武术中源远流长,流传十分广泛。
关于五行通背拳的起源,传说不一。
有人说是战国时代孙膑所传,显然很牵强。
传说中在战国时期的“鬼谷先师”传道云蒙山中:仿诸猿之栖息、猎食、争斗、求生之法取其精华而成。
始称为通臂,以通臂猿形为主,仿其形而练,旨在加长臂力,击法单操居多。
为一种练法。
历经千载,先人去粗取精,取长补短,至清末浙江人祁信,始创通臂拳门称祁家门(江湖称为老祁派)。
其子祁太昌采各家之长,将流散在民间的通臂单手、单操、击法、练法柔化合一,继承发展了老祁派通臂拳,形成了一种以柔为主,刚柔相济,以背力为法,放长击远先发制人,特殊练法的拳法。
传说由清末一韩姓道士所传,分金门、木门、水门、火门、土门五个阶段逐步练习,土门是最高阶段。
五行通背拳术因练法,击法独特,变化灵活快捷,以摔、拍、穿、劈、钻五掌为主,又附会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之法,因此称为“五行通背拳”。
五行通背拳完全脱离了原通臂猿形的仿形模式,采用人体科学合理的锻炼法则,力发腰背力达掌尖,全身上下、内外贯通、刚柔相济,正确运用心法、身法、气力,使之成为武林中特殊练法的拳种,有别於“少林”、“武当”。
五行通背拳的主要内容五行通背拳以其特殊的伸臂动作而著称。
少林五行柔术谱

南少林五行柔术
名称的由来: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寓人体为肺肝肾心脾、皮筋骨血肉;
柔术是指,养气、炼气之法,养气以道为归,炼气以呼吸为功。
因此拳源于福建少林寺,故称南少林五行柔术。
源流:据《少林五行柔术谱》记载,清乾隆年间,福建少林寺寺僧妙丹禅师因寺火焚,被迫出走,行到直隶(今河北省)通州,有李恩元拜妙丹为师,学此艺数年。
李传其孙志蓉、志英,二李在山海关外颇负盛名,并于天津开设镖局,广交天下武林英杰。
有山西太谷县人董俊字秀升者,于清光绪辛丑年慕名往学,遂将此拳传入山西太原一带。
其主要代表人物有董秀升、李锦文、李桂昌、申秉廉、刘义、祁艾等。
基本原理:
南少林五行柔术,从天地阴阳五行之理,假释于人体。
人体分内、外,内则阴、外则阳;血为阴、气为阳;腹为阴、背为阳;足为阴、首为阳。
南少林五行柔术以气功为上乘。
气功有二:养气和练气。
养气而后气不动,气不动而后神清,神清而后操纵进退得其宜。
南少林五行柔术之功用在于克敌制胜,养气大不可缓也。
故养气之道实乃紧要关键,练气与养气同出一气之源,但两者有虚实动静有形无形之别。
养气以道为归;练气以呼吸为功。
南少林五行柔术
外五行动,内五行静;外五行无一不静,静为本体,动为作用。
抓五行之理,练五行之体。
运先天之真气,化后天之拙力。
此可谓通其源而流自长,溉其根而枝乃茂是顺乎自然之理。
外五行内五行。
风格特点:
以柔而刚为主,以刚而柔为妙。
迂实则柔,迂虚则刚,左刚则右柔,柔退而刚进。
故迂敌则随机而动,刚柔相济,虚实并进。
河北形意拳五行拳教学分解

河北形意拳五行拳教学分解河北形意拳是中国传统武术的代表之一,以其独特的五行拳为代表,深受广大武术爱好者的喜爱和推崇。
五行拳分别是金、木、水、火、土五种,每一种拳都有着独特的招式、步法和呼吸方法,今天我们来分解一下河北形意拳的五行拳教学。
一、金拳:金拳以收缩为主,代表着压缩、收束的力量。
金拳的动作大多采用拧、挤、拢等收缩性的技巧,手法多采用插指、切板等手势,步法以高跟、缩膝为主。
金拳的呼吸方法为要强调吸气,吐气。
在教学时,应先从基本功起手练起,如抱球、转球、托球等,这些练习有助于增强拳力和提高技巧。
二、木拳:木拳以扎、劈、挑等动作为主,代表生长、向上的力量。
木拳的手法多采用攀、扣等手势,步法以踏实为主。
木拳的呼吸方法为在动作发力时深吸一口气,动作到顶峰时呼气,达到出拳的效果。
在教学时,应注意身体协调,动起来时要放松,达到流畅自然的效果。
三、水拳:水拳以闪躲、转移为主,代表流动、变幻的力量。
水拳的手法多采用挟、偏、偷等手势,步法以轻盈为主。
水拳的呼吸方法为要强调连贯自然,吸气、呼气要连续不断。
在教学时,应注意强调身体的协调性,让动作更流畅、有韵律感。
四、火拳:火拳以猛、急、长、短的动作为主,代表燃烧、爆发的力量。
火拳的手法多采用打、挑、掌、拳等手势,步法以火爆为主。
火拳的呼吸方法为要强调用气上托,把力量传递到拳头上。
在教学时,应注重动作的猛烈性和速度感,力求达到拳到、人退的效果。
五、土拳:土拳以稳定、厚重为主,代表扎根、坚实的力量。
土拳的手法多采用捶、顶、推等手势,步法以低沉为主。
土拳的呼吸方法为要强调气势的稳定和节奏感。
在教学时,应注意通过练习提高身体的耐力和稳定性,使动作更有力量感。
总之,河北形意拳的五行拳各具特色,有着强大的武术潜力。
在教学时,应注重基本功的练习,力求达到动作流畅、自然的效果。
通过不断练习和研究,才能够领会到五行拳的真谛,真正掌握这项武术技艺。
道家武术基本拳法

道家武术基本拳法道家武术是中国民间传统武术的代表之一,强调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以内养外、以心领气等原则,是一种注重修身养性的功夫。
道家武术基本拳法是道家武术的基础,以下是几种常见的道家武术基本拳法:一、五行拳五行拳是道家武术中的一种拳法,分为金、木、水、火、土五行拳,分别以五行的特点为基础,既可以强身健体,又可以提高武技。
1.金行拳金行拳注重攻守兼备,快速出手,以敏捷迅速的拳法为主。
练习金行拳可以增强肌肉弹性和身体敏捷性,让身体的灵活度明显提升。
2.木行拳木行拳强调心、手、眼、身的协调性,以柔和的拳法为主。
练习木行拳可以锻炼肌肉及韧带弹性,对于增强臂力和手臂的协调能力具有很好的效果。
3.水行拳水行拳注重练习平滑而流畅的拳术动作,以加强柔韧性和内力为主。
水行拳的练习可以帮助人感受到自己身体内部的能量,并将能量转化为实际的武力。
4.火行拳火行拳要求出手迅猛,以内劲为主。
其特点是拳法灵动,配合快步以及横跨的拳法动作,可以让人发挥出更强的爆发力。
5.土行拳土行拳注重动与静的结合,通过打拳练习,让肌肉变得柔软,韧性变得更好,以便在后期的武术功法练习中,发挥更大的优势。
二、太极拳太极拳是道家武术中的带有哲学意义的拳术,强调“以柔克刚”,通过缓慢的动作和呼吸方式的调整,可以使人全身精神放松,达到“动中有静”的境界。
练习太极拳可以起到预防疾病和提高免疫力的功效。
三、八卦掌八卦掌是道家武术中的典型拳术,八卦掌用神奇的圆形步法带动内力,优雅而自然的舞姿,兼有柔中带刚的特点。
八卦掌的练习以缠绕竿为主,可增强腿部的力量和协调性,提高速度和防御能力。
以上列举了几种典型的道家武术基本拳法,每种拳法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作用。
如果想要修炼道家武术,需要从基础开始,认真练习每个动作,并注重内功的修养。
只有通过日积月累的努力,才能领悟到道家武术含义的深度,拥有更高深的武技。
中医养生五行拳拳谱

中医养生五行拳拳谱脚向前提起下拍,谓之振阳,振奋阳气;后脚跟进,谓之滋阴,滋补阴液;前脚踮步,谓之阴阳平衡。
起式:双手向下,双脚分开。
与肩同宽;(停顿掌心向上,拢气至百会。
同时吸气:吸…掌心向下.气沉至丹田,同时呼气;呼…侧转身,三七步,前脚占三分力,后脚占七分力。
第一行木拳【功能】手掌向前出掌,谓之疏肝,疏肝理气;手掌变拳.拳心向上出拳,谓之利胆,通利胆道两掌向下压,谓之平压.平衡血压。
此为木行拳,意志功能调控总则:木行拳属性一一条顺畅达.对应肝脏。
有疏肝、利胆、平压之作用。
拳掌击出时顺畅、利落、脚中部拍地时.力在足背太冲穴。
膝关节力在膝内侧曲泉穴处。
髋关节前屈.力在阴处上方急脉穴,引导气血循肝经络入肝脏。
一掌击出时在侧方为之疏肝(疏肝解郁).一拳击出时在侧方为利胆(疏通胆道),两手掌由头部沿两侧下压为平压(平衡血压)。
适于高血压、动脉硬化、脑血管病、脂肪肝、胆囊炎、肝胆结石等疾病。
第二行火拳拳心向上向前出拳,谓之活血,活血通络拳心向下向前出拳。
谓之养心.养心利脉掌背向下击出.谓之宁志,安神宁志。
此为火行拳,意志功能调控总则:火行拳属性一一温热上炎。
对应心脏.有活血、养心、宁志之作用。
拳掌出击时应在前上方急出;手部力在小鱼际前内侧少府穴处,肘部力在肘尺侧少海穴,肩部力在腋窝正中极泉穴.引导气血循心经入心脏,拳法为先缓后急炎炎向上向中聚力,如火势一般,掌心向上击出为活血(活血化瘀);掌心向下击出时为养心(养心利脉),以掌由上向下击出时为宁志(安神宁志)。
腿部动作应缓急结合,脚掌用力在外侧.适于心血失调、心悸、失眠多梦、健忘、虚汗、冠心病、心绞痛、心梗及心脏、血管、口舌、小肠等部位的病变。
第三行土拳【功能】右手向前出拳,谓之健脾。
健脾益气;左手向前出拳,谓之和胃,调和胃肠。
此为土行拳,意志功能调控总则:土行拳属性一一敦厚坚定.对应脾脏,有健脾和胃之作用。
拳出击时应沉重稳健;足部拍地时,力在足内侧中端公孙穴处.膝关节微屈,力在膝关节上方血海穴处,髋关节前屈.力在髋关节上方冲门穴处,引导气血循脾经络入脾胃,如大地一样坚实稳固.每一拳击出稳如泰山,右拳击出为健脾,左拳击出为和胃。
说说呼吸,练五行拳没有呼吸练不到五脏,不能称之为五行拳初学五行

说说呼吸,练五行拳没有呼吸练不到五脏,不能称之为五行拳
初学五行
说说呼吸,练五行拳没有呼吸练不到五脏,不能称之为五行拳。
初学五行拳只要做到气息和顺就行,这是在定型,特定的呼吸是练功深入需要注意的。
看到这里,五行拳还没练到和顺的朋友可以划走了!
接下来讲五行拳的呼吸
劈拳走肺经,分两吸一呼,前手拉回是第一口气,这是向内走的,第二口气是钻出是吸的,是向上走的,这个时候你的胸腔会打开舒张,第三口气呼气时翻手劈出,坐胯身下沉,气落丹田,手脚齐到,一气呵成。
这时候肺部收缩,达到锻炼效果。
钻拳走肾经,收吸发呼,但吸气长呼气短,这也是肾开合的道理。
首先钻拳前有个扣手,这一下腰要一起动,扭正让肾能充分扩张,这一口气要长,气贯腰身。
接着是上步钻,腰侧过来迅速呼气,这样腰肾充分收缩,壮肾气,固肾水。
崩拳练肝,只打一侧,左拳疏肝,右拳缩肝。
练崩拳,气息运转全在丹田,出右拳时侧身吸气,正身呼气;左拳正身吸气,侧身呼气。
束展二字一命亡,切记切记!
炮拳练心,开丹田天地,上步虎跳涧吸气,丹田鼓胀,双拳捶丹田,壮气脉;第二步架打呼气,身体侧拧,动心经,壮血脉。
横拳练脾,出拳时呼气,这里气是拧着走的,手肘内夹逼肋,此为缩脾。
换式身体松沉舒展,吸气圆腹,此为伸脾。
五行拳以呼吸之法伸缩五脏,实为养血,此为以气行血之道,非身形内气和顺者不可为!
以上转自形意同门慕白道人。
强健五脏的好功法——五行拳

强健五脏的好功法——五行拳【本篇是:彭博士讲《黄帝内经》系列-精华篇-之二百零七。
(更多精彩内容持续更新中……)】“岐伯對曰: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
其在天為玄,在人為道,在地為化。
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體為筋,在臟為肝。
在色為蒼,在音為角,在聲為呼,在變動為握,在竅為目,在味為酸,在誌為怒。
怒傷肝,悲勝恐,風傷筋,燥勝風,酸傷筋,辛勝酸。
”——《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接前文)我们要是学过内家拳就知道,有的时候你握力握不动的时候,你再用丹田气一吹这个握力就足了,要是我们经常站桩,站浑圆桩也好,站三体式也好,把姿势摆好了之后,手往那儿一放,全身的筋就拉开了。
尤其是你把五个手指的筋,五个手指给他抻开,就像雨伞一样,抻开之后,他就能带领着肘部的筋,肩的筋,然后整个上身背的筋,全抻开,腿是往前攻的,前腿往前挺,后腿往后蹬,这样一来的前腿和后腿之间,就是大腿根部的大筋又抻开了,全身的筋就像大网一样就全拉开了,这种方式就是抻筋拔骨,这种是静态的方式来练。
动态的时候,是用五行拳来把全身的筋给他带起来,就是用劈崩钻炮横这五行拳把全身筋拉开。
第一步就是开筋骨,拉筋骨,滋养全身的气血。
第二步,那就是随,把整个脊柱胯打开。
第三步就是炼神返虚,就是还到脏腑,五脏之气全都通畅,最后养神,这就是内家拳逐步改造身体的这样一个过程,其实它的规律跟《黄帝内经》是非常吻合的,《黄帝内经》也是讲五脏肝心脾肺肾对应的是五体,五体,肝脏对应的就是筋,肾对应的就是骨,心对应的是脉,脾对应的是肉,就是肌肉的这个肉,肺对应的就是皮毛。
所以我们练五形拳,第一个拳,比如练劈拳,劈拳练的是肺,肺气足了之后全身的毛发、皮肤、腠理就特别致密,抵抗力就特别强。
炮拳练的是心脏,练的是心脉,练好炮拳之后,全身的气血通畅,血脉畅达。
崩拳练的是筋,养的是肝,崩拳练好了之后,肝脏系统会好,肝脏系统好的话,全身的筋能够拉开,所以打崩拳的时候,一下一下往前走,每一下其实都是抻筋,把全身的筋抻一下,这就是崩拳。
形意拳五行拳动作要领

形意拳五行拳动作要领形意拳五行拳是形意拳中最基本的拳法,主要包括劈拳、钻拳、崩拳、炮拳与横拳五种拳法,下面是对于形意拳五行拳动作要领的讲解,形意拳需要多加练习,才能熟能生巧,才能领会到其中的威力所在。
形意拳五行拳之劈拳劈拳是以左右劈掌和左右步轮流交换进行的一种练习,拳势和顺严谨.古谱中称为"五行之首,其形似斧,有劈物之意",它和崩、钻、炮、横拳合称五行拳,既是形意拳的基础拳套,又是形意拳的基本功。
一、预备式:预备式为三体式。
二、劈拳右起式:1、由三体式起,左手下落变拳(随落随变拳),右手同时握拳,两拳心翻转向上,靠在肚脐两旁,两前肩紧抱腹部的两侧;眼看前方。
2、左脚向前垫步(长约一脚左右),脚尖外撇约45度,膝部微屈,重心移于左腿,右脚不动,右腿后蹬,成似直非直状;同时左前臂外旋,左拳经胸前由下颏处向前上方钻出,路线走成弧形,拳心斜向上并微向外倾斜,小指向上翻转,肘尖下垂,整个伸出的左臂要弯曲适度,不能伸直,左拳高与鼻尖平,右拳不动;眼看左拳。
要点:1、身体方向不变,握拳时要卷紧,胸腔不可紧张,不能憋气;左手下落要走圆弧路线,由落而抽,不是直线抽回;两肩仍下垂,两臂紧靠两肋,两手变拳后要同时在腹前翻转,不可有先后。
2、左拳前伸必须与垫步动作一致;在钻拳和垫步时,身体方向不变,后肩不可前扣使两肩平行;左拳要贴胸上提,在口前再用力向前钻出;同时腰要塌,头要正。
三、劈拳右落式:右脚尽力向前迈一步(抬脚不要过高),膝部微曲,左脚随之也向前跟进半步,重心仍坐于左腿;同时右前臂先向外旋,右拳经胸前由口前钻出,随即劈臂内旋,右拳变掌向前劈打,掌心向前下方,肘部微屈;左拳随之向内翻转变掌下落于腹前,拇指紧靠肚脐部位(与前左式三体式相同,惟步幅较小);眼看右掌食指。
要点:右掌下劈要与右脚落地协调一致;迈步时身体不可向上窜起,应保持平稳;身体及上下肢动作要点与三体式相同,惟步幅略小。
四、劈拳右起式:1、右掌下落变拳(随落随握拳),左手同时握拳,两掌心翻转向上,靠在肚脐两旁,现前臂紧抱腹部两则;眼看前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行拳原理 形意拳之根本是五行拳,五行拳之精髓在于意,以意行气,以气运身,以意领先,以意帅形,随意而动,因以成拳,是之谓形意。五行拳又名意拳,外形上是五个拳式,发力上是五种劲路,内通五条经络,锻炼五个脏器。习之日久,既可得健身之裨益,又可获技击之妙用,实乃形意拳之“纲”也。形意拳之传,原本只有五行拳,以后经过长期实践才逐渐变化发展充实而有了十二大形与八字功法。故行意拳的练法、用法、内功外功,历来都是以五行拳为基础。 金、木、水、火、土,谓之五行,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谓之五行相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木克土,谓之五行相克。古人用五种物质来比喻不同的事物,用相生相克来比喻诸事物之间互相制约、互相补充和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的关系。这是古代语言,并非迷信,也并不难于理解。下边我们不妨用现代语言结合现代科学加以说明。 首先要说明,五行拳的拳式劈、崩、钻、炮、横是和人体内五条经络即肺经、肝经、心经、肾经、脾经内外呼应、息息相通的。劈拳通肺属金,崩拳通肝属木,钻拳通肾属水,炮拳通心属火,横拳通脾属土。练拳时,动作与经络相配合,气血循经络而运行。 劈拳与肺经相呼应,故练劈拳可以养肺。劈拳动作的用劲要求是头向上顶,下颚无形向前用力,两脚趾抓地,两手如抓物,虎口作圆形,四指稍张开。身势要正,舌顶、齿叩,目向前视。阳拳向上起钻时吸气,自中焦领起肺气,直出中府云门。同时足三阴之气上行聚于中脘。拳向下落翻之时呼气,气自云门沿臂内侧而下直达少商,充于五个指尖。随掌之落翻,双腿向下微蹲,足三阳之气乃下行而达于涌泉,前掌向前一搓,胸中空空洞洞,腹内坚实如铁。从技击上看,吸是合是蓄,能吸则自然能提得起,亦能擎得人起;呼气是开是发,能呼则能沉得下,亦能放得人出。如此一吸一呼,一躜一翻,进退起落,如水之翻浪,节奏分明,有条不紊,促进肺经中气之运行,加强肺脉中血液之循环。血养气,气行血,加强膈肌之功能,增进肺脏之健康。习之日久,呼吸深长,吐纳有声,故曰肺动阵雷声。 崩拳主动作起落,与体内肝经相合,故练崩拳可以舒肝。崩拳之动作贵直、贵速,宜猛不宜迟。进步出拳,蹬后足,要大趾用力,顶头竖项,勾动肝经,自大敦倏然而上于泥丸,同时还要瞪眼,使肝气自双目冒出,光芒逼人。臂向前伸,沉肩坠肘顺胯,其气贯少商自拳冒出。左右轮换,势如连珠,对肝脏起到很好的按摩作用,故曰肝动如箭钻也。 钻拳之动作,与肾经相合。钻拳之用劲要求为头顶,项竖,沉肩,提肛缩肾,两脚用力抓地,左手放掌下按,同时右拳飞速自前心钻出。肘向身体中线裹挤,束身而进,急如闪电。脚之用力与拳之上钻,配合无间。松肩提肛缩肾则可勾通肾经自涌泉而起,上贯脊柱过俞府,下前臂,倏然自中冲冒出。其气发于肾脏,内外相合,故刚、劲、敏、速,令人捉摸不定。其拳形上的一伸一攒,有明显的竖项塌腰动作,对整个脊柱尤其是腰椎,有使骨缝拉开之意,是极好的健腰补肾运动。久而久之,腰椎循环通畅,机能改善,腰肌的强度与弹性有明显加强,既能担负更多的直压力,又能发出更雄厚的进击力量,用习惯上的说法,叫做“肾气足”。故云练钻拳可以壮腰健肾。 炮拳的动作,与体内心经暗合,故练炮拳可以平心火,养心血。炮拳起势时随双手之一伸一握,走一个大践步,浑身毛孔卷紧,顶头,竖项,舌顶,齿叩,瞪眼。这一动作可使内气自双足上升聚于丹田。左小臂极力外旋,向自身中线一裹一钻,即引动真气并冲脉上贯于双目,同时自极泉出两臂而达于中冲少冲。此时气已贯足,周身如同一个充满气体的容器。进步时,一蹬一躜,左拳一滚翻,右拳向前照直冲出,一霎时,如容器炸裂,势不可当。这种一卷一炸,有节奏的连续动作,要求心脏加强每一搏动,输出更多的血液。反复刺激可以有效地锻炼心肌,而对于正在发育中的青年尤有显著效果。而老年人或心脏病患者,则以不发此种暴炸力而改用暗劲为宜。 横拳之意,圆滑似弹,上下兼顾。其运用之妙在于拗步斜身,以横破直。练时要顶头竖项,沉肩塌腰。右拳前出时要连翻带拧,肘要有垂劲,但不可有曲劲。两手分开时有如撕绵之意,两肩暗含着抽劲。进步时后足大趾用力,即可起脾经之气自隐白上达于关元。出手拗步斜身,使脾经之气在脾经胃腑循环。头顶项竖,舌向齿根顶,两颊咽喉微微有向前之意,则气可挟行咽喉达于齿根。至是,则脾经之气自下而上可以通透无阻矣。 以上简要地介绍了五行拳与体内五脏的关系。尽管这五拳在练法上各不相同,在健身与技击上各有侧重,但总的来说都是以意为主,以气为用,以丹田为根本。丹田足则肾气健、精神旺。心气足则脑力坚、精神敏。肺脏足则气必充,肝脏足则力必猛,脾脏充盈则体魄必强健。所以练好五行拳可以内养五脏,补脑力,保丹田,外强筋骨,捷身手,充耳目,奥妙无穷,裨益非浅也。心肝脾肺肾存在于体内,谓之内五行。目通于肝,鼻通于肺,耳通于肾,口舌通于心,人中通于脾,是五脏之体现于外者,谓之外五行。与人交手之时,要先闭住自己的五行,即所谓“五行本是五道关,无人把守自遮拦”也。进攻时要以自己之手足,攻击对方的耳目口鼻,此即所谓“天地交合,云蔽日月”是也。 拳经中所谓的“四梢”,是舌、牙、甲、发。盖舌为肉之梢,牙为骨之梢,甲为筋之梢,发为血之梢。与人相较之时,提起全副精力,五行一齐发动,发欲冲冠,舌欲催齿,齿欲断筋,甲欲透骨,铁马金戈,势不可当,故“闭住五行永无凶,明了四梢永不惧”。 其次,再谈谈五行相生相克的问题。在技击上,劈拳打出定式之后,前手下扣后拳跟钻便成钻拳,接着后手平出即为崩;前手裹挑后拳平出便为炮;上边的手下落向内裹即为横,这就是五行相生,是五拳相互补充的关系。双方相搏时,劈可破崩,炮可破劈,钻可破炮,横可破钻,这便是五行相克,是五拳相互制约的关系。这种相生相克的关系,并不是永恒不变的,只是为初学者指出的一条简便道路,用以作为技击入门的手段而已。由于初学者内气不顺,外形不合,浑身散乱无章,不得不绳之以规矩,通其气血,坚其体质。使之循序渐进,逐步得拳法之妙用。当练到一定程度后,便不可再死守这些规矩不放。其要在于内中一气流行,外形和顺自然,内外相合。到至善处,动作再不分五拳,变化再不谈生克,而且坐卧行走,无处不是拳,或静或动,无处不能变。千招万式可归纳为一招一式,一招一式亦可因势变化为千招万式,每一出势便有八面威风也。古人习惯用五行、八卦来说明方位。不论自己练习或与人相较时,总要占据中宫之位,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其势之飞腾变化,又总要以“意”为媒引,即在意不在力,心意一动气自丹田而出,如虎之狠,如龙之惊,气发而为声,声随势发,手随声落,铮铮然有金石之声,如北风卷地,百草俱折,如辟雷击地,无坚不催。 原文: 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是谓六合。君与臣合,相与将合,将与兵合,俱成一气。一进无有不进,一合无有不合。 注解: 既明五行之理,在练法上必须严格按照“六合”的要求去做。心与意、意与气、气与力相合,或者说君与臣、相与将,将与兵相合,叫做内三合。肩与胯、肘与膝、手与足相合,叫做外三合,总称六合。合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要合?怎样做到合?所谓“合”,是指在运动时全身上下四肢百骸要能互相配合,协调一致。使全身各部动作的幅度、运动的快慢、发力的大小及方向,各肢体间的相对位置,都能恰到好处,没有过与不及的情况。如此则自身才能平衡、稳定,转变灵活,敏捷,便于发力。“合”是人先天的本能,与生俱来,并非什么新奇的东西。例如:人走路时,向前迈左脚时便自然向后甩左手,两臂前推时,两脚自然后蹬,两臂后拉时,则身体后仰,双脚前蹬,臀向后坠时则上体向前俯,举手时肺部自然吸气,落手时肺部自然呼气,蓄劲时吸气,发劲时呼气……总之,人在运动时,根据先天本能,总是把自己自然而然地放在最平稳的状态,作出最适合于当时运动情况的姿势。所以“合”乃是自然的合,全面的合,包括内外相合,上下相合,左右相合,前后相合……决不只是六合而已。初学拳者,由于动作生疏,精神紧张,别别扭扭,反而失去了“合”字。若能做到“拳打自然”,也就很容易得“合”字之妙了。 心,指人的思维器官,意指人的思维活动,形之于外就体现为人的精神气质,内中意一动,则精神振奋,目有光芒,整个神气能将对方罩住,如猫之捕鼠,鹰之攫兔,斯之谓心与意合。内中意念一起,刺激了植物性神经,各内脏一齐积极活动起来,推动了循环系统进一步改善,一部分平时不易开放的毛细血管都开放了,气便油然而生,自觉脐下温暖,腹如沸鼎,这便是意与气合。一旦打出拳式,动作挨向何处,气便随之而至,力也即倏然而至,意帅气,气催力,这就叫气与力合。内外一致,手脚齐到,不先不后,不贪不歉。后脚蹬,前脚蹦,手掌吐劲。肘之垂劲与膝之纵力相合,肩之沉劲与胯之抱力相合,肩之开劲与裆之圆劲一致,浑身内外上下协调一致,互相补充而毫不散乱,斯之谓六合俱备。这即是岳武穆王在其拳术要论中所说的“一动无有不动,一合无有不合”的意思。 学形意拳千万不可入于俗套(即所谓练油了),为了达到六合必须按每一拳式的要求,按部就班,规规矩矩地练,一势及格再练另一势。每一举动,先要自己衡量是否合乎要求? 稍有不合,即需迅速改正。如此一步步练去,自可少走弯路。随着功夫渐进,拳势也越打越自然,最后就可不必再计较外形上的长短高低,专心致力于合、顺二字。正如刘奇兰老先生云:“内不悖于神气,外不乖于形式,外边形式之顺,是内中神气之和,见外而知其内,内外合而为一。用之于技击时,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动静咸宜。随彼意而动之,无可无不可也。”若能如此,方算得行意拳之真谛矣!(中国形意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