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拳十八式
武当三丰太极十八式武当城隍道教养生院

武当三丰太极十八式武当城隍道教养生院武当三丰太极拳十八式拳谱动作分解:01、预备式 02、起式 03、退步崩式04、顺拉单鞭 05、提手上式 06、搂膝拗步07、野马分鬃 08、玉女穿梭 09、云手单鞭10、单鞭下式 11、上步七星 12、退步跨虎13、独立格挡 14、进步搬捶 15、如封似闭16、十字化手 17、抱虎归山 18、收式第一式:预备式姿势:面南直立,自然中正,全身放松,两眼平视,头正直,项松竖,头顶虚灵,仿佛上顶有线悬梁之意;下颔微收,齿轻合,唇轻闭,内舌轻触上腭;两臂坠肘下垂,沉肩松胸,气含小腹,肘不贴肋,手心向里,中指肚轻贴腿侧(裤缝);松胯,两膝微弯,分脚,两脚与肩同宽,脚尖朝前,十趾随意动而抓地;呼吸顺遂平畅,意守丹田。
要点:头顶悬意不可缺,长腰松胯,护肋,胸间不凹不凸背要圆,十趾抓地空涌泉穴。
说明:①此预备式乃无极式,其基本要领均体现太极拳贯串始终的各项要求,故在行拳过程中均应一贯持守这些法则;②此无极式暂未分阴阳虚实,但重在呼吸自然,意守丹田,虽静犹动,势如张弓待发之动意,守我之静,待人之动;③思想集中而虚静无物,神气抱一而达无形无象之感,然意存丹田而待动,保持一种平和静气,安祥随和,全神贯注而内敛一种神气之韵动作:双手托天气沉丹田1.双手捧天两臂分别从两侧,意动、手动、腕、肘整体一起向上缓慢抬起,沿斜前方起手(与身体成1 5 o~45。
夹角) 起手与肩平沉肩坠肘,撘腕,此时是吸气和意念吸收地之灵气之势和灵气向上运行之中,手指领意,劳宫吸天之精华,捧天之精华之气,又转腕向内,手向上抬至头顶百会穴。
此时是吸气和意念吸收地之灵气之势和灵气向上运行之中,手指领意,劳宫吸天之精华,手臂从裤缝侧上行时,捧天之精华之气,当到达头顶时,又转腕向内,掌心遂变朝下,十指相对,意念天地之精灵汇聚百会穴(图2)o2.气沉丹田接上动作(在十指相对掌心朝下时),沿体前前臂以抱球状下行,做不明显呼气,意念百会真气下行人中穴,达鹊桥,沿任脉、经天突、璇玑、华盖、膻中、中脘、神阙,聚回丹田。
十八式分别是什么

十八式分别是什么
1、太极起势,
2、金刚捣碓,
3、懒扎衣,
4、六封四闭,
5、单鞭,
6、白鹅亮翅,
7、斜形,
8、搂膝,
9、拗步,10、掩手肱拳,11、高探马,12、左蹬一跟,13、玉女穿梭,14、云手,15、转身双摆莲,16、当头炮,17、金刚捣碓,18、太极收势。
太极拳要求慢、松、柔及动作走圆或弧线,这能强化各关节的柔韧度,增强骨密度、改善骨关节病,太极是一种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运动,太极拳不仅是一门武术也是一项有效的健身运动。
十八式习练时充分体现出道家文化的精髓,拳法要求通过练习达到虚灵顶劲,立身中正,含胸拔背,而武当太极拳十八式为基础入门拳法之一,动作开合大方,步法稳健灵活。
秘传武当拳十八式图文教学

秘传武当拳十八式图文教学起势、旋转乾坤、蛟龙出海、寒鸡觅食、玄龟戏水、仙人指路、白蛇穿梭、五龙暗渡、金蛇绕梁、青龙回首、灵猫扑鼠、阴阳别翅、猿猴坐洞、童子探海、仙道开门、瑶池卧龙、金殿转运、黄蜂入洞、黑熊反背、收势。
一、基本动作1、手型:扣指掌、八字掌、剑指、虎爪掌、龙爪掌、捶(拳)2、手法:按掌、托掌、撩掌、穿掌、云掌、撞掌、推掌、架掌、旋掌、插掌、撩拳、掳手、掖掌3、步型:熊步裆(弓步)、虎步裆(马步)、狮步裆(仆步)、盘龙裆(歇步)、鸦雀裆(虚步)、含鸡裆(丁步)、鹿步裆(横裆步)、麒麟步(跟步)、鹤步裆(独立步)、跪步、龟形步4.步法:上步、退步、撤步、括弧步、行步、碾步5.肘法:压肘、撞肘6.腿法:勾踢、蹬腿7.发力动作:震脚掳手8.身型与身法:头、颈、肩、肘、胸、背、腰、脊、臀、胯、膝、脚9.眼法:二、基本特点:心静神凝、体松轻灵、呼吸有序、气沉丹田悬顶顺颈、沉肩垂肘膝部松活、十趾抓地上下相随、衔接顺畅静若山岳、动若山河中正安适、纯任自然三、基本技法以意导动,以意导体,以意领气,以气运身,内外结合,形神合一,意气劲形,协调完整,全套动作在内与外、刚与柔、动与静、虚与实、蓄与发、开与合、起与伏等矛盾中相互依存,各动作之间转折变换,旋腕转膀,势势相承,势换劲连,内外合一,在自然而然之中达到形、劲、意、气高度统一,从而内外兼修。
发力动作:周身协调完整,刚柔相济,突出寸劲。
一、基本动作要求(一)手型(1)八字掌:五指自然伸直,拇指外展,其余四指并拢,拇指与食指之间形如八字。
(2)虎形掌:拇指外展弯曲,其余四指并拢,使第二、三节指骨弯曲,但不得屈拢。
(3)龙心掌:五指微屈,拇指外展,其余四指张开,虎口要圆,手心涵空。
(4)柳叶掌:拇指屈扣,其余四指伸直并拢。
(5)拳:五指内屈握紧,拇指第一骨压在食指和中指的第二指骨上,拳心向下为平拳;拳眼朝上为立拳。
(6)剑指:中指、食指伸直;拇指、无名指、小指屈拢,拇指尖附于无名指第三关节处。
18式动作名称及分解动作讲解

xxxx十八式分解动作讲解动作名称:一、xx起势二、xx捣碓三、懒扎衣四、六封四闭五、单鞭六、白鹅亮翅七、斜形八、搂膝九、拗步十、掩手肱拳十一、高探十二、xx十三、玉女穿十四、云十五、转身摆莲十六、当头十七、xx捣碓十八、收势动作歌诀:起势捣锥懒扎衣封闭单鞭鹅亮翅斜行搂膝拗步连肱拳探马蹬跟一穿梭云手摆莲脚头炮捣锥收势了教学口令:第一式起势1.并脚站立2.开步(提-开-落)3.两臂前掤4.xx按掌1.右转松沉2.xx前掤3.右转平捋4.提膝出步推掌5.马步下捋6.弓步分手7.虚步前合-起-落8.提膝举拳9震脚砸拳;第三式懒扎衣1.旋腰十字 2.提膝按掌 3.出步切掌 4.右转茶壶第四式六封四闭1.缠腰搭腕2.下捋xx上棚 3.右转按掌收脚第五式单鞭1.缠手抽丝 2.提膝出步 3.转体击肘 4.回转搭腕5,弓步分手第六式白鹅亮翅1.左转交掌 2.上步插掌 3.跟步分掌第七式斜形 1.xx砍掌2.右转提膝3.出步推4、马步合掌5.弓步搂推6.右转开掌7.松合转正第八式搂膝1.松沉前合2.收脚提掌第九式拗步1.推掌下捋提膝2.xx一步3.xx二步xx三步交掌第十式掩手肱拳1.xx开掌2.右移蓄拳 3.蹬腿转腰顶肘发拳第十一式高探马1.旋腰下合分掌 2.旋腰撤步上合分掌第十二式xx跟1.收脚交掌2.开脚开掌3.提收脚交拳4.蹬脚开崩拳第十三式玉女穿梭1.合分掌右转虚步2.手脚提震3.收脚交掌4.蹬脚开崩掌5.跳步穿掌-架掌插脚-转体捋掌第十四式云手1.掤掌出脚 2.叉步xx-出步右云 3.叉步xx-出步右云 4.叉步xx第十五式转身摆莲脚1.转体提膝2.出步推掌3.弓步下捋4.旋腰摆莲第十六式当头炮1.撤步前棚2.右转后捋蓄拳3.左转发拳1.右转后捋2.xx马步下捋3.弓步分手4.虚步前合-起-落5.提膝举拳6震脚砸拳;第十八式收势1.开掌捧气2.按掌沉气3.直立收脚xx太极拳其主要特点有:1.缠丝劲明显,要求处处留心源动腰脊,用意贯劲于四梢(即两手和两足尖),动作呈弧形螺旋,缠绕圆转并要做到“一动内外俱动”;2.刚柔相济,柔中寓刚,亦即能打出一种似刚非刚,似柔非柔、沉重而又灵活的内劲3.动作要和呼吸运气相结合,不仅做到“气沉xx”,而且在练动作的同时进行“xx内转”,有时也可在呼气时发声(如呵、哂、嘘、吹),以加大劲力;4.快慢相间,亦即在动作转换处要快,一般行拳时要慢;5.拳路架子可分高中低3种,体弱有病者可以xx架子,xx体健者则可练低xx精要十八式讲解:第一式:xx起势动作一:两脚并立,成立正姿势。
太极气功十八式第一套

太极气功十八式第一套太极气功是中国传统的健身功法之一,它以柔和、缓慢而有力的动作为特点,通过调整呼吸和配合水平的身体运动,达到调和阴阳、促进身体健康的效果。
太极气功有着丰富多样的套路和表演形式,其中最基础也是最为广泛传播的一套是太极气功十八式第一套。
本文将深入了解太极气功十八式第一套的具体内容及其益处。
太极气功十八式第一套是太极气功的入门套路,它总共包含18个动作,每个动作都有其独特的运动方式和呼吸方法。
第一式是起势,通过缓慢的起身运动,帮助身体逐渐放松,达到准备开始练习的状态。
接下来的动作主要包括开合、张弛、扩展、回收等,每个动作都注重身体的平衡和呼吸的调节。
最后一式是收式,通过缓慢的动作将整套动作的能量收入丹田,以便最大限度地实现身体的放松和调整。
通过练习太极气功十八式第一套,可以达到以下效果:1. 改善身体柔软度:太极气功的动作以柔和为主,通过缓慢的运动帮助身体进行拉伸和扩展,提高肌肉和关节的柔软度,增强身体的灵活性。
2. 增强身体控制力:太极气功的动作注重身体的平衡和协调,通过不断反复练习可以提高身体的控制力和稳定性,减少因失衡而导致的跌倒和受伤的风险。
3. 改善呼吸功能:太极气功注重呼吸的调节,通过深吸、缓吐的方式帮助身体放松,增强肺部的容积和弹性,改善呼吸功能,增加身体氧气的摄取量。
4. 促进血液循环:太极气功的动作通过身体的运动和呼吸的调节,可以刺激全身的血液循环,提高血液的供应能力,加速废物的排出,帮助身体排毒,增强免疫力。
5. 缓解压力和焦虑:太极气功的练习需要专注和内心的平静,通过缓慢而有节奏的动作,可以帮助身心放松,缓解压力和焦虑,改善睡眠质量。
太极气功十八式第一套作为太极气功的入门套路,适合各种年龄和身体状况的人进行练习。
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可以通过练习太极气功十八式第一套来提高身体的健康水平。
对于那些长期坐姿工作的人来说,太极气功十八式第一套可以帮助他们纠正不良姿势,减轻腰背酸痛的问题。
武当拳十八式基本动作(图文)

武当拳十八式基本动作(图文)展开全文一、基本手型(一)手型:扣指掌、八字掌、虎爪掌、龙爪掌、剑指、捶(拳)。
1、扣指掌:四指并拢伸直,拇指弯曲内扣于虎口处。
(图5-1)2、八字掌:虎口撑开,拇指和食指形成汉字的“八”字,其余三指和食指并拢,也可分开。
(图5-2)3、虎爪掌:拇指屈扣于虎口(不贴拢),其余四指并拢,二三节指骨弯曲(不贴指肚)。
(图5-3)4、龙爪掌:五指分开,拇指竖直,其余叫指梢节微扣,虎口撑圆,掌心凹空。
(图5-4)5、剑指:中指与食指伸直并拢,其余三指屈于手心,拇指压在无名指第一指节上。
(图5-5)6、拳(捶):五指卷紧,拳面要平,拇指压手食指、中指第二节上。
(图5-6)(二)手法:按掌、托掌、撩掌、穿掌、云掌、旋掌、撞掌、推掌、架掌、插掌、撩拳、掳手、掖掌、拨掌。
l、按掌:八宁掌型自上向下按,劲贯掌心。
2、托掌:掌心向上,仰掌托出,沉肩垂肘,力达掌心。
3、撩掌:手心向前上,直臂向前撩出,速度快,劲贯掌心。
4、穿掌:手心向上,臂由屈到伸,沿身体某一部位穿出,力达指尖。
5、云掌:在头顶或头前方,手心向上,以腕关节为轴向外平圆外旋或内旋,动作要灵活。
6、旋掌:以腕关节为轴,手掌由里向外、向上或向下屈臂缠绕或平旋。
7、撞掌:掌心向前,指尖向外,单掌或双掌屈臂向前撞击,力达掌根。
8、掖掌:掌心向后下,沿肋向侧下方掖出,高与髋平;沉肩塌腕,臂微屈,力达掌根。
9、拨掌:(裹学)臂微屈,掌由体前内旋或外旋向左,或向右拨动,劲贯掌外沿。
10、插掌:直掌向下或向斜插入,劲贯指尖。
11、推掌:掌由腰间旋臂向前立掌推出,劲贯掌外沿。
12、架掌:展开肘部,屑臂外旋,以前臂和掌外沿向上起,力达前臂和掌外沿。
13、掳手:两臂弯曲,手掌心向外,一手掌心向上,借助身体运转向外侧划弧,力达两手。
14、撩拳:拳自下向前上方撩击,力达拳背。
(三)步型:熊步裆(弓步)、鹤步裆(独立步)、虎步档(马步)、鹿步裆(横档步)、狮步裆(仆步)、龟形步、盘龙裆(歇步)、麒麟步(跟步)、鸦雀裆(虚步)、含鸡裆(丁步)、跪步。
太极拳入门套路(十八式)详解

太极拳入门套路(十八式)详解太极拳入门套路(十八式)简介太极拳入门套路(十八式)是萃取传统太极拳套路精髓创编的一套适合全民习练的基础套路。
初学者可作为入门学习之用,动作少易学,路线简易好记,既保留了传统太极拳套路的风格,又迎合了现代人快节奏下养生健身的需求。
达到从繁华中求简单,从简单中练精,从练精中入神,一通百通、入神化虚的效果。
套路拳式名称1、起势2、揽雀尾3、单鞭4、提手上势5、白鹤亮翅6、搂膝拗步7、海底针8、闪通背9、云手(2个)10、单鞭11、左右分脚12、倒撵猴(3个)13、左右打虎14、回身右蹬脚15、进步搬拦锤16、如封似闭17、十字手18、收势套路演练说明(以面向南起势为例)预备:身形:面向南,两脚并拢,身体自然站立,两臂自然下垂,头容正直,嘴自然微闭。
要求:1、两眼平视,下颌微收,舌抵上腭,自然呼吸。
2、虚领顶劲、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气沉丹田、尾闾中正、松腰松胯。
并贯穿于整套动作之中。
第一式起势动作一:重心右移,提起左脚,脚跟先离地;向左开步,脚尖先着地,渐全脚踏实,重心移至两脚中间。
两脚平行站立,与肩同宽。
上体保持身形不变。
动作二:全身放松,两膝微曲,两臂自然向前、向上抬起,掌心朝下。
高与肩平,与肩同宽。
动作三:沉肩坠肘,两臂下落于胯旁,舒掌坐腕,然后曲膝下蹲。
要点:动作连贯,呼吸自然。
下蹲时上身保持正直,膝盖不过脚尖,臀部不后凸,保持尾闾中正。
第二式揽雀尾(一)左掤式动作一:重心左移,右转腰带动右脚尖外摆(朝西南方向),右臂随转腰微抬,沉肩坠肘。
动作二:重心慢慢移至右腿,提左脚收于右踝内侧,同时左臂随腰向右收至腹前,左右手呈抱球状,两掌心相对。
动作三:右腿坐实,左脚向前方(南)轻轻迈出(注意两脚不在一条线上),脚跟先着地。
蹬右腿,重心渐渐移向左脚而至全脚踏实,成左弓步;左小臂随身体向南、向上掤出,高与肩平,掌心向内;右手下採至右胯前外侧,高与胯齐,掌心向下。
两掌有对拉之意。
武当太乙五行拳的介绍

武当太乙五行拳的介绍武当太乙五行拳源流武当山乃武当武术的发源地。
武当武术则以内家拳为代表。
而《武当太乙五行拳》原名全称为武当太乙五行擒扑二十三式,系武当武术的主要拳种之一。
此拳系明弘治孝宗朱佑樘年间1488-1504,由武当山道教龙门第八代宗师张守性,根据武当丹士张三丰《太极十三式》,并上溯汉末名医华陀《五禽戏》,及道门流派中吐纳、导引、技击等融炼而成。
1929年,时年24岁的爱新觉逻.溥环汉名金子弢,游历名山大川,秋到武当山小憩,居紫霄宫七月馀。
无意间窥道李合林道长演练太乙五行拳,并欲学之,由于道规戒律,李道长断然不允。
但金子弢先生心诚意真,焚香拜师,并跪于玄武真帝塑像前发誓学成后永不传人。
终于感动了紫霄道长李合林,方才学得此拳,并练拳一生,悟得真谛。
1980年和1981年,全国武术观摩大会上,浙江代表队金子弢先生两度演练此拳术于太原和潘阳,始公诸于众,引起武术界广泛注意,深得好评。
为了挖掘整理、研究和普及此项套路,武汉市体委成立了整理小组,并请金子弢先生到汉讲学。
在此期间,由丹江口市体委特邀金老几度上武当山,拜访王教化道长,阔论武当拳并办班传授,由杨群力和赵剑英等人学得此拳。
金老兴奋之馀感概万千,并赋诗一首“重登玄岳紫霄宫,回忆往事如朦胧,五十二年沧桑泪,今日已成残朽翁,太乙五行归贡献,后继有人继前宗,重振武当健身术,胜似黄山不老松”。
从此《武当太乙五行拳》在武当山乃至全国推广开来。
武当太乙五行拳功理中国古代先哲们从物质世界中抽象出水、火、木、金、土五种性能不同的物质,作为构成万物的元素,称为“五行”。
进而,以五行相生相剋的关系,来说明事物间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规律。
相生意味著相互资生、助长,即: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相剋意味著相互制约、阻抑,即:水剋火、火剋金、金剋木、木剋土、土剋水。
太乙者,元气也,人之性命全凭其真气聚体。
武当武术前辈们,正是以传统文化理论为基础。
以阴阳、五行、八卦、九宫之类的理念,以五行结合拳式、结合人体以解说其拳理和锻炼法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当拳十八式简介武当拳发源于道教圣地武当山,在中国传统武术流派上称内家拳,是中国武术一大名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的产生与发展是以先秦道家思想为核心,以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指导,以养身、修身、防身为目的,以静功、动功相结合的一种“内功外拳”内外双修的技艺。
它在古代太极说、阴阳说、五行说、八卦说等影响下,形成了刚柔相济、内外合一、整体圆融、直观体悟、顺其自然、阴阳辨证、崇下尚退、后发先至、积功累德、化恶扬善的独特文化。
以“清静为基,圆柔为形,养气为宗,阴阳为本,自然为韵,性命双修,整体圆融”为主要特点。
它从强身、健体、袪病、延年、逐步发展到防身、应敌,最后上升到修心、养性、怡情、悟道,形成一套完整的“兼内外之功熔养生与技击于一炉”的理论的和技术体系。
具有自娱、修性、保身的鲜明特色,体现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道德精神和文化精髓。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作为武当武术发祥地的武当山,复经数百年流传发展,武当拳功经过人民群众长期的习练和探索;在流传、演变和延伸的过程中,不断涉取众家攻防实用精华,逐渐扩展了形式和内容,繁衍形成了多种不同的拳种和门派,又各自形成不同的特色。
其内容丰富,精深博大,微妙无穷,成为养生功法,养防兼备功法,以及拳械等多层次的系统体系。
宋代以前,武当道士中就有武林高手。
元末明初,高真道人张三丰穷其毕生精力,潜心精研武当武术,进一步阐化和发展,成为中国最有影响的拳派之一。
张三丰是武当武术的创始者、奠基者,也是集大成者、发扬光大者。
为了弘扬武当武术,再展武当武术雄风,根据中国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和中国武术协会领导同志关于要编写一套便于推广的、简化的武当拳套路,以便在群众中普及的指示精神,在十堰市政府的重视支持下,成立了以胡仲军副市长为主任的编委会,由中国武术七段,高级教练、国家级裁判杨群力为主编,编辑了这套《武当拳十八式》。
整编的理论基础是依据武当拳的“三说四论”即“养生健身起源说”、“拳法自然本体说”、“圆弧运动轨迹说”、“后发制人战术论”、“拳法阴阳技击论”、“守柔处雌战略论”、“化恶扬善道德论”等传统文化思想(见《武当拳之研究》)。
技术动作则依据《武当太乙五行拳》、《武当逍遥掌》、《武当绵掌》、《武当太极》、《武当自然门》、《武当智捶》、《武当纯阳拳》、《赵堡太极》、《武当五形养生功》等门派套路,力图使《武当拳十八式》在理论上、技术表现上符合武当武术的技术性、健身性和艺术性。
其一,据阴阳是万物变化的契机与本质,由阴阳对应观念,在动静、刚柔、虚实、开合、起伏、显藏、进退等等诸多对应因素的不同动作组合及其对应与转化的种种变化构成了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技击原理和方法,从而体现出内家拳战术的要旨。
其二,讲究形神一致,内外俱修,十分强调心、意、气、身的统一,重视意念与动作的结合,“先以心使身”而后“身从心”,“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意到、气到、劲到”。
在客体上呈现为动静结合,在主体上反映形神合一,意、气、劲、形协调完整,求得人体心理意识上阴阳平衡,血气调和,使身体内部平衡和脏腑经络功能协调有序,与日、月、星、辰、天地万物、四时气候、地理等外在自然环境协调起来,天人合一,从而强身健体,袪病延年,这也是武当武术的最终目的。
其三,《武当拳十八式》所表现的攻防技术的哲理性,养生修心的健身性和谐统一于艺术性之中,与几千年道家思想影响和渗透分不开,与几千年形成的审美观念分不开,在技击中的紧凑、利落、瞬息万变的动感,体现出真实的技艺美。
在动作上有快有慢,有轻有重,有开有合,有上有下,有高有低,有阴有阳,有疾有徐等体现动作对立统一的美、均衡对称美,如旋转乾坤,青龙回首,金蛇绕梁,玄龟戏水,蛟龙出海,阴阳别翅,仙道开门等动作组合。
《武当拳十八式》同时讲究形神兼备,重视“精、气、神”三者有机的统一。
在旋腕拧膀等动作中,使手、眼、身法步体现出内在的精、气、神、力、功。
练到一定的程度上,在生理上的快感与精神上的享受相吻合,既养生、养气、养神、养意,从而得到精神意境美的享受。
武当武术这种阴阳变化,阴柔机巧,内外协调,顺其自然的精蕴,使技击性、健身性、艺术性熔为一体。
它丰富哲理的内涵,医学原理以及优美轻柔的形体动作,必将吸引广大武术爱好者和更多的人民群众投入到《武当拳十八式》的习练之中,并为推动和发展武当武术作出自己的贡献。
《武当拳十八式》在编写过程中十堰市文体局、十堰市武术协会高度重视,以及郧阳师专体育系、十堰市体校、武当山三丰武术学院、云龙武术院等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与协助,仅此深表感谢。
由于我们想在继承和发展武当武术中做出一点贡献,但水平所限,难免有不到之处,欢迎武术同仁和广大人民群众批评指正。
武当拳十八式动作名称:起势、旋转乾坤、蛟龙出海、寒鸡觅食、玄龟戏水、仙人指路、白蛇穿梭、五龙暗渡、金蛇绕梁、青龙回首、灵猫扑鼠、阴阳别翅、猿猴坐洞、童子探海、仙道开门、瑶池卧龙、金殿转运、黄蜂入洞、黑熊反背、收势一、基本动作1、手型:扣指掌、八字掌、剑指、虎爪掌、龙爪掌、捶(拳)2、手法:按掌、托掌、撩掌、穿掌、云掌、撞掌、推掌、架掌、旋掌、插掌、撩拳、掳手、掖掌3、步型:熊步裆(弓步)、虎步裆(马步)、狮步裆(仆步)、盘龙裆(歇步)、鸦雀裆(虚步)、含鸡裆(丁步)、鹿步裆(横裆步)、麒麟步(跟步)、鹤步裆(独立步)、跪步、龟形步4.步法:上步、退步、撤步、括弧步、行步、碾步5.肘法:压肘、撞肘6.腿法:勾踢、蹬腿7.发力动作:震脚掳手8.身型与身法:头、颈、肩、肘、胸、背、腰、脊、臀、胯、膝、脚9.眼法:二、基本特点:心静神凝体松轻灵呼吸有序气沉丹田悬顶顺颈沉肩垂肘膝部松活十趾抓地上下相随衔接顺畅静若山岳动若山河中正安适纯任自然三、基本技法以意导动,以意导体,以意领气,以气运身,内外结合,形神合一,意气劲形,协调完整,全套动作在内与外、刚与柔、动与静、虚与实、蓄与发、开与合、起与伏等矛盾中相互依存,各动作之间转折变换,旋腕转膀,势势相承,势换劲连,内外合一,在自然而然之中达到形、劲、意、气高度统一,从而内外兼修。
发力动作:周身协调完整,刚柔相济,突出寸劲。
一、基本动作要求(一)手型(1)八字掌:五指自然伸直,拇指外展,其余四指并拢,拇指与食指之间形如八字。
(2)虎形掌:拇指外展弯曲,其余四指并拢,使第二、三节指骨弯曲,但不得屈拢。
(3)龙心掌:五指微屈,拇指外展,其余四指张开,虎口要圆,手心涵空。
(4)柳叶掌:拇指屈扣,其余四指伸直并拢。
(5)拳:五指内屈握紧,拇指第一骨压在食指和中指的第二指骨上,拳心向下为平拳;拳眼朝上为立拳。
(6)剑指:中指、食指伸直;拇指、无名指、小指屈拢,拇指尖附于无名指第三关节处。
(二)手法(1)旋掌:以腕关节为轴,手掌旋转,前臂同时也随之旋转。
分内旋掌,外旋掌,平旋掌三种。
(2)推掌:臂由曲到伸,立掌向前推击,力达掌轮。
(3)按掌:由上向下按,手心朝下,力达掌心。
(4)托掌:由下向上托起,手心朝上,力达掌心。
(5)插掌:臂由曲到伸,直腕向下或向斜下插,力达指尖。
(6)穿掌:臂由曲到伸,直腕向上或向斜上方穿击,力达指尖。
(7)戳掌:臂由曲到伸,直腕向前或向后顶击,力达指尖。
(8)撩掌:由后向前撩击,手心朝前,力达四指。
(9)撞掌:臂由曲到伸,双掌或单掌向前撞击,四指朝下,掌心向前,力达掌根。
(10)掖掌:掌向体侧横击,四指向下,拇指向后,力达掌根。
(11)架掌:手臂向上撩架,同时掌臂内旋,使掌心向上,力达掌根。
(12)反背拳:以肘关节为轴,小臂屈伸,同时拳向体侧或体前弹击,力达拳背。
(13)撩拳:以肩关节为轴,直臂由下向上撩击,力达拳背。
(三)步型(1)马步:两脚左右开立,脚尖微向内扣,双脚距与肩同宽,屈膝微蹲。
(2)弓步:前腿屈弓,膝与脚尖垂直;后腿自然挺膝蹬直,脚尖斜向前方内扣,全脚着地。
(3)歇步:两腿交叉屈膝全蹲,前脚全脚掌着地,脚尖外展;后脚跟离地,臀部坐于小腿上,接近脚跟。
(4)丁步:两腿略蹲或半蹲并拢,一脚全脚掌着地支撑,另一脚以脚尖在支撑脚内侧着地。
(5)龟形步:前腿自然挺膝伸直,脚跟着地,脚尖翘起;后脚尖向前,屈膝略蹲,全脚掌着地。
(6)横裆步:两脚左右开立,约与弓步同宽,全脚掌着地,两脚尖微向内扣;一腿屈膝略蹲,另一腿自然挺膝伸直。
(7)仆步:一腿屈膝下蹲,膝与脚尖稍向外展;另一腿挺膝伸直仆出,全脚掌着地,脚尖内扣。
(8)独立步:支撑腿直立或微曲,另一腿在身体前或体侧屈膝提起,高与胯平,脚尖下垂或上翘。
(9)麒麟步:前腿屈膝成弓,后腿沉膝,屈小腿,后脚尖使力,脚跟悬空。
(10)鸦雀裆:双脚平行着地,后腿屈膝略蹲;前腿自然挺膝伸直。
(11)寒鸡步:两腿略蹲或半蹲并拢,一脚全脚掌着地支撑,另一脚以脚前掌在支撑脚内侧前方着地。
(12)跪步:一腿屈膝下蹲,另一腿跪地使膝部接近地面(不得贴地),脚跟离地,脚前掌着地。
臀部坐于跪地腿的小腿上面。
(四)步法(1)进步:两脚连续向前各迈一步。
(2)退步:前脚向后退一步。
(3)摆步:上步落地时脚尖外摆,与后脚成八字。
(4)扣步:上步落地时脚尖内扣,与后脚成八字。
(5)叉步:一脚从支撑脚后叉过横落,两腿靠近。
(6)跟步:后脚向前脚并齐,并将脚尖虚点于前脚内侧。
(7)撤步:前脚从另一腿侧向后挪步。
(8)拖步:前脚上步的同时,后脚随之向前拖进。
(9)碾步:脚跟为轴,脚尖外展或内扣;或以脚前掌为轴,脚跟外展或内转。
(五)腿法踹腿:支撑腿直立或微曲;另一腿屈膝提起踹击,腿伸直,脚尖钩起内扣或外摆,力达足跟。
震腿:支撑腿直立或微曲;另一腿屈膝提起,然后突然向地面垂直踩击,重心转移,支撑腿随之微曲,脚尖点地。
(六)身型头顶上悬,头平项直,虚灵顶劲,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松腰紧脊,缩胯敛臀,舒展自然。
(七)身法周身动作连贯协调,圆活自然,蓄劲宜缓,发力快刚,力从腰中发,以腰为轴带动各个关节协调运动。
(八)眼法眼随主要的手走,讲究手眼身法步的高度配合,做到势动神随,形神合一。
二、歌诀起势呼吸缓慢畅,灵猫捕鼠轻快扑;旋转乾坤髋膝桩,阴阳别翅退两旁。
蛟龙出海迎面上,鸦雀窥鱼虚待势;寒鸡觅食妙偷裆,童子探海敌慌张。
玄龟戏水龟行步,仙道开门蹬且撞;仙人指路点中堂,懒龙卧道不相往。
紫燕穿林穿裆手,五行步斗圆圈走;五龙暗渡手脚忙,黄蜂入洞撩臂膀。
金蛇绕梁横抱拐,黑熊反背左右挂;青龙回首把裆伤,收势平气修纯阳。
三、套路动作图释起势:1、自然站立,全身放松,头顶上悬,下颏微收,舌尖轻抵上腭,背有上拔之意,使尾闾中正,肛微提,腹微收(调身)。
目光平视(如图1)。
2、左脚向左侧开立一步,与肩同宽或微宽,重心位于两腿之间,双掌外旋向两侧平伸,高与肩平,掌心向下(图2)。
3、接上动不停,两臂由两侧向前方伸直,高与肩平,目光平视(图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