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三丰太极拳108式 太极十三势
武当三丰太极拳108式太极十三势

武当三丰太极拳108式太极十三势----a13ee92f-7160-11ec-a868-7cb59b590d7d武当丰太极拳1三08式太十极三势谱(20)0-1271-31:22武0当是山家拳的发内地源,当武家拳内真人由三丰所创张据记。
三丰载真集百人家之长融,道养生,始家太创拳法极于当,以武功阐真夫理,扬道长教化文。
武当太拳以极柔刚、克以制静动后发,先至,四能拨千斤。
两但不是身强健还可体防以自卫,身当武太极结拳有合练精化气、气化练、神练神虚还,还虚道合的教道功功气法开人智慧、发,体人,能人使延益年、寿长久世生是一,种武术与养生集一体至高,上的无法。
拳极拳的练习太程分过三个阶段首先:练、形后然练、最气练神后。
其含功法主要有内吐:导纳引、外功气补功、采混元站功。
其桩作以动履、崩、按挤采、、、列、肘靠主为,应在用中随、连粘、、,贴绵不连、断行流云水。
练太极演要求虚灵拳静顶、含胸拔、背沉坠肘,肩作动展,舒做到神形俱妙。
当太极武动静结拳、内外合含,相内外双是修的至宝,生是命源的。
泉太拳极内合其气,合其外形位居其中,形,相气,含形神俱妙容武,术身养一体,於偕称妙绝玄学。
太极三十:势太十三极:势是一代第家拳内为三,祖丰所创,十三势师由是起势、抱势球单推势、、势探托、势扑势、担、势、势分、势云、势化、推势双下、、收势等势防意功识强的十较组动作组三成,其中含内纳导吐、引采补混桩元等种道三内修养家身功法然十三势动作,是亦据根锻炼体八脉的人要所编,而八需又内连脉脏五整,个套内路五含八脉脏,有外五八法步,之功兼防十三组合,合道容家身养术,丹故谓“太十三势”极。
其作要领动是:虚灵颈,含胸拨顶,沉肩背坠肘,舌顶腭。
上习时要求形与意合,练意气与,气与神合合六合之中,,神形妙具动,之作中绵绵,断不,行云如,松流自沉;然动静之中棉里如针,藏刚带中柔,柔有中,刚柔相刚含,含而露;呼吸不中之开合自如,升降自然,深,细长,匀息息根归太极十三。
武当太极拳十三势(上)

:人极 擎 为入道 之 “张 丰 沦 人书砭棼 r 势
lJJ iJt:j- ̄0: “ 傲 警 J 仃 卜三烤 . 于 外 , 乃进 、
盼 、定 ;发 rI J、J .乃 、连 、孙 、随 、1 天
、
J 厂外 者 . 乃 IJu d:JJql :蕴 于 lJ、J杆 . 乃捌 、十寻、十芹、
小 武 当 人 擎 卜一协 止ti iti 物 hill 化遗 f :
“1 术 传 ,R人 、 1人乙 了 亍学 I‘八 代 f 人 、武 术 八
畅 群 J
、
人 假 学 。 、
十 人做 、 。1拦 ℃“1越 f 人 极 带 、 r “1人 f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等 武 挚 作 7.s披 术 依 以道 教 、 i/ 、张 #人
fJ】i ,他约;功
外形的 丁I II}!、 、; 、少.义
能 感受 精 、{}4I、 、,J、功 }~ 卜rI=JII_1 { lfl】 Il l-一3: :
受 ,怡 神 体 . K1t.jj J . --】 K功 tIt拜, 养 牛 tIt
l 功 . 久而 J之 .j-,fIlJ‘达 到 通 {Il1.、 JJ筋骨 、疏 通
“爪 儆 ” 源 … _』lq易 ·系辞 : “ l'l 久俄 ,
仪 ” ji:指Ⅲ : “,l 生之 胃 ”含 彳f 、
^二育 人之 意 人傲 、一 : ”圮f』乏If, 人fJ乏.人傲
I '1-… .功 假 I Il_jJf, j l 生 ,静 卡哎 . 一动 ‘
道 想 乃 沦依 . 创 r达 垂擎 j }尔肜
厅… 、动 作 肘 : J约:. 龚 练 川 分 ‘ ti+- ,1;起
张三丰太极十三势歌诀及行功心解原文探秘

张三丰太极十三势歌诀及行功心解原文探秘十三势歌诀原文:十三势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少滞。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
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
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净气腾然。
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
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想推用意终须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义无遗。
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贻叹惜。
十三势行功心解原文: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
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
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
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园活之趣,所谓变动虚实也。
发劲须沉着松净,专主一方。
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
运劲如百练钢,何紧不摧!形如搏兔之鹗,神如捕鼠之猫。
静如山岳,动若江河。
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
曲中求直,蓄而后发。
力由脊发,步随身换。
收即是放,断而复连。
往复须有折迭,进退须有转换。
极柔软然后坚硬,能呼吸然后灵活。
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
心为令,气为旗,腰为轴。
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至于慎密矣。
又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敛入骨。
神舒体静,刻刻在心。
切记一动无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牵动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
内固精神,外示安逸。
迈步如猫行,远劲如抽丝。
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
有气无力,无气者纯刚。
气如车轮,腰如车轮。
十三势者,掤,履,挤,按,采,挒,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
朋,履,挤,按,即先天八卦中的乾、坤、坎、离四正方也。
采,冽,肘,靠,即先天八卦中的巽、震、兑、艮四偏方也。
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五行也。
附太极拳经解释:十三总势,即掤、捋、挤、按、採、挒、肘、靠、进、退、顾、盼、定,这十三个总势万不可轻视。
太极拳的所有套路,不管108式、105式、88式,还是85式、72式,均没有离开这十三个总的要求。
108式太极 拳谱

1.起式 2.揽雀尾 3.单鞭 4.提手上势 5.白鹤亮翅 6.左搂膝拗步7.手挥琵琶 8.左搂膝拗步 9.右搂膝拗步 10.左搂膝拗步11.手挥琵琶12.左搂膝拗步 13.进步搬拦捶 14.如封似闭15.十字手第二节16.抱虎归山 17.肘底看捶 18.右倒撵猴 19.左倒撵猴 20.右倒撵猴21.斜飞势 22.提手上势 23.白鹤亮翅 24.左搂膝拗步 25.海底针26.扇通背 27.转身撇身捶 28.进步搬拦捶 29.上步揽雀尾 30.单鞭第三节31.云手(一) 32.云手(二) 33.云手(三) 34.单鞭 35.右高探马36.右分脚 37.左高探马 38.左分脚 39.转身左蹬脚 40.左搂膝拗步41.右搂膝拗步 42.进步栽捶 43.翻身撇身捶 44.进步搬拦捶第四节45.右蹬脚 46.左披身伏虎 47.右披身伏虎 48.回身右蹬脚 49.双峰贯耳50.左蹬脚 51.转身右蹬脚 52.进步搬拦捶 53.如封似闭 54.十字手第五节55.抱虎归山 56.斜单鞭 57.右野马分鬃 58.左野马分鬃 59.右野马分鬃60.揽雀尾 61.单鞭第六节62.左玉女穿梭 63.右玉女穿梭 64.左玉女穿梭 65.右玉女穿梭 66.揽雀尾67.单鞭 68.云手(一) 69.云手(二) 70.云手(三) 71.单鞭 72.下势73.左金鸡独立 74.右金鸡独立第七节75.右倒撵猴 76.左倒撵猴 77.右倒撵猴 78.斜飞势 79.提手上势80.白鹤亮翅 81.左搂膝拗步 82.海底针 83.扇通背 84.转身白蛇吐信85.进步搬拦捶 86.上步揽雀尾 87.单鞭 88.云手(一) 89.云手(二)90.云手(三) 91.单鞭 92.高探马 93.左穿掌94.转身单摆莲 95.十字蹬脚 96.右搂膝拗步 97.进步指裆捶 98.上步揽雀尾99.单鞭 100.下势 101.上步七星 102.退步跨虎 103.转身双摆莲104.弯弓射虎 105.进步搬拦捶 106.如封似闭 107.十字手 108.收势。
武当太极13式歌诀

武当太极13式歌诀十三式总歌十三势来莫轻视。
命意源头在腰际。
变转虚实须留意。
气遍身躯不少滞。
静中触动动犹静。
因敌变化示神奇。
势势存心揆用意。
得来不觉费功夫。
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净气腾然,尾闾中正神贯顶。
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
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想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意无遗。
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贻叹息。
十三势行功心解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
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
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
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转变虚实也。
发劲须沉着松净,专注一方。
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行气如九曲珠,无往不利。
运劲如百炼钢,无坚不摧。
形如搏兔之鹘。
神如捕鼠之猫,静如山岳,动如江河。
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
曲中求直,蓄而后发。
力由脊发,步随身换。
收即是放,断而复连。
往复须有折迭,进退须有转换。
极柔软,然后极坚刚。
能呼吸,然后能灵活。
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
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先求展开,后求紧凑,乃可臻于缜密矣。
又曰:彼不动,己不动。
彼微动,己先动。
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
又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沈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在心。
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牵动往来气贴背,而敛入脊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
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
有气则无力,无气则纯刚,气若车轮,腰如车轴。
又曰:彼不动,己不动。
彼微动,己先动。
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
又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沈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在心。
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牵动往来气贴背,而敛入脊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
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
有气则无力,无气则纯刚,气若车轮,腰如车轴。
又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沈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在心。
武当太极拳十三势(下)

左式 : (东北 )2 1、接上式 ,身体重心移至右腿 .JH{膝下蹲 , 左脚尖停 于右脚 l夫】侧 ,成 右丁步 ;同时 ,两手 划 弧 ,呈右抱球式 ,右手在上 ,左手在下 ,两掌心相 对 , 目视 右手 、 (图5-2—87) 2、左脚ru】左斜方上 步,成左 弓步 ;同时 ,左 手向上托架 ,左臂稍J丑{,左掌心斜上 ,高于头 ;右 手 由腰 fHll ̄前推 出 ,掌指 向上 .掌 心向前 (图
左脚尖 内扣 ,重心移至 左腿 .身体 右转 )度 , 左手前仲,掌心向上 ,右手下落 ,掌心 下 .置右胯旁 . 成右虚步,目视前方 (图5-2—45)
: 33
总第332期 2018104
■■ ●■■ ●● ■--r
4.、右脚 ruJ前 半步,成半马 步,I 时 ,右手屈肘 后伸贴 腰背 ,掌心 向外 ;左手 肘上架 ,掌心斜向上 ,向右前方靠 击 , L1视 iji『方 (图5-2~46)
34
图 5—2-7
右式 : (西 南 )l 1、接 上式 ,身体 重心移至左腿同时 .两手戈 弧 .呈庄抱球式 ,左 手在上 ,右手 在下 ,两 掌心 相对 , 目视 左 手 (图5-2-
83)
2、右脚 向 斜方上步 ,成 弓步; 时 , 手 上托
(图 5-2—41)
接 上式 ,右脚提 起 再落 步 ,身体 重心 移 至 彳『 腿 ,屈膝坐胯 F蹲 .左脚尖点地 .成左虚步 ;同时 .左 臂JlⅡ;肘 ,左手握拳 ,拳面贴腰 .左肘下压 ,肘尖朝 前,
张三丰武当太极拳(第一路)

张三丰武当太极拳(第一路)武当太极拳是武当门派的优秀拳种,共有8路计108式。
拳势开展,姿势优美活泼,劲路绵绵不断,形似流水,周而复始,循环无穷,刚柔相济,以身领手,以意领气,以气运身。
在锻炼时缓慢柔和,走架时用缠丝弧形内劲,并结合经络循环走向,使人体气血分配于周身器官,从而达到内强外壮的目的。
(一)动作名称:1.混元一气2.阴阳两仪3.旋转乾坤4.混沌初开5.倚马问路6.左右挑打7.掤捋挤按8.火炮冲天9.金鼋露背10.二仙传道11.猿猴扔绳12.单峰贯耳13.迎风穿袖14.火炮冲天15. 狮子张口16. 青龙探爪17. 转身还原(二)动作图解:1.混元一气立正姿势,头正身直,虚灵顶劲(头上如顶皮球状),下颌微收,鼻尖与肚脐成一直线,两月平视,舌抵上腭,两手下垂,附于左右两裤缝部位,两手鱼际穴下松,脚心踏地,意守丹田,身体松静自然,三挺俱备(颈挺、腰挺、膝挺),呼吸自然(如图1)。
2.阴阳两仪两手掌向两侧方斜举,同两胯成一线,意守小指,上举成45°高时,意转食指根(手阳明大肠经的三间穴),至腰部时,中指向两侧前指,举过肩时,意转两虎口,然后两掌合抱,意守小指,屈膝下蹲。
此过程是:小指起,食指引,中指伸,虎口合,小指抱,劳宫对(如图2~3)。
3.旋转乾坤左上右下成抱球式(意在劳宫),然后,右掌从内向上翻,左手下翻,即由左抱球式转为右抱球式翻球(如图4~6)。
4.混沌初开随即向右前方出左、右掌,右手俯掌在前,左手仰掌在后回捋(向自身发功)收至腹部(如图7)。
5.倚马问路右手变为仰掌,左手变为俯掌向右前方发出,与右脚上下成一条垂直线,右掌高与头齐,左手的大拇指对准右臂的内侧肘窝处(少海穴),同时右脚向右前方上步,成斜三体步,重心为前4后6比例,目视右手(如图8)。
6.左右挑打左势一右脚在前,左脚在后成斜三体步型。
(1)右掌(意守劳宫穴)逆时针方向旋转一圈,变俯掌,同时丹田部位(整个小腹部)也随手掌逆时针方向旋转一圈(此为气贯经络),左掌从肘下向左挑出,双手随腰转向左前方,步法不变。
太极十三式

太极十三式太极十三式是第一代内家拳,为三丰祖师所创,十三势是由起势、抱球势、单推势、探势、托势、扑势、担势、分势、云势、化势、双推势、下势、收势等攻防意识较强的十三组动作组成,其中内含吐纳导引、采补混元桩等三种道家内修养身功法,然十三势动作亦是根据锻炼人体八脉的需要所编,而八脉又内连五脏,整个套路内含五脏八脉,外有五步八法,兼之功防十三组合,容合道家养身丹术,故谓“太极十三势”。
其动作要领是:虚灵顶颈,含胸拨背,沉肩坠肘,舌顶上腭。
练习时要求形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神合,六合之中,神形具妙,动作之中,绵绵不断,如行云流,松沉自然;动静之中如绵里藏针,刚中带柔,柔中有刚,刚柔相含,含而不露;呼吸之中,开合自如,升降自然,深细长匀,息息归根。
太极十三势内含太极十三式仅有一十三招左,右交替的动作架子(即单式演练,无套路),且伴以气息行走要术。
其具备养生祛病,延年益寿,交手应敌等多般作用。
功架名称如下:一、仙人放剑二、乾坤盘球三、美人照镜四、顺水推舟五、金鸡独立六、单鞭救主七、倒骑玉龙八、双风贯耳九、顺风摆柳十、叶底看桃十一、活步走宫十二、怀抱双月十三、真气炼丹第一式仙人放剑(1)两脚分开成外八字步,且将两膝之关节自然弯曲;两手臂环抱于胸前且令其两手形成分指掌(五指自然分开并弯曲手指)而做掌心相对状;头部端正但却微做垂首(低头)状;肩下沉,腹内收,腰要塌,胸须含,背则拔;凝神静息待操作;此为预备式。
(2)两膝再做弯曲状即佐之身体下沉;同时两掌抓握回收至下腹前并使之变为左,右空心拳状。
眼看两手。
(3)右脚向正前方(术语谓之正门)踏出半步;与此同时两手向前放开(与胸等高,掌心向前)。
(4)右脚不动即不得移位;左脚套步上前踏入正门并形成左剪刀步定位(即左腿伸直前探铺出且左脚尖内扣朝向右方;右膝弯曲其脚尖外撇约40度角;收髋紧腿勿松肌肉);而两掌则在步型定位之间作收,放击打即右掌下按,左掌前推(均为掌缘作重点击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当三丰太极拳108式太极十三势(谱)
2007-12-13 12:02
武当山是内家拳的发源地,武当内家拳由真人张三丰所创。
据记载三丰真人集百家之长,融道家养生,始创太极拳法于武当,以阐功夫真理,扬长道教文化。
武当太极拳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后发先至,能四两拨千斤。
不但是强身健体还可以防身自卫,武当太极拳结合有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还虚合道的道教气功功法,开人智慧、发人体能,使人延年益寿、长生久世,是一种集武术与养生一体,至高无上的拳法。
太极拳的练习过程分三个阶段:首先练形、然后练气、最后练神。
其内含功法主要有:吐纳导引功、外气采补功、混元站桩功。
其动作以崩履、挤、按、采、列、肘、靠为主,在应用中随、连、粘、贴,连绵不断、行云流水。
演练太极拳要求虚灵顶静、含胸拔背、沉肩坠肘,动作舒展,做到神形俱妙。
武当太极拳动静结合、内外相含,是内外双修的至宝,是生命的源泉。
太极拳
内合其气,外合其形,位居其中,形气相含,神形俱妙,容武术养身於一体,偕称绝妙玄学。
太极十三势:
是第一代内家拳,为三丰祖师所创,十三势是由起势、抱球势、单推势、探势、托势、扑势、担势、分势、云势、化势、双推势、下势、收势等功防意识较强的十三组动作组成,其中内含吐纳导引、采补混元桩等三种道家内修养身功法,然十三势动作亦是根据锻炼人体八脉的需要所编,而八脉又内连五脏,整个套路内含五脏八脉,外有五步八法,兼之功防十三组合,容合道家养身
丹术,故谓“太极十三势”。
其动作要领是:虚灵顶颈,含胸拨背,沉肩坠肘,舌顶上腭。
练习时要求形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神合,六合之中,神形具妙,动作之中,绵绵不断,如行云流,松沉自然;动静之中如棉里藏针,刚中带柔,柔中有刚,刚柔相含,含而不露;呼吸之中,开合自如,升降自然,深细长匀,息息归根。
太极十三势内含丰富,意义深远,自古为武当镇山之宝,秘传之法。
三丰太极拳
是第二代太极拳法,有108式。
相传乃为三丰祖师门下弟子,根据十三势演化而来,虽五步八法,功防精要,五脏八脉,养身特点,没有明显表现,但尽含其中。
其它动作特点
要领,内修功法,练习要求,尽与十三势相同。
三丰太极拳,亦能通经活络,益寿延年,历为门下弟子普修之法。
太极拳
太极十三势
1、起势
2、抱球势
势4、探势
5、托势
6、扑势
担势8、分势
9、云势10、化势
双推势12、下势
13、收势
武当三丰太极拳108式(谱)
一路
1、预备势
2、起式
3、退步崩
式4、揽雀尾
5、正单鞭
6、提手上式
7、白鹤亮翅
8、左搂膝拗步
9、手挥琵琶10、白鹤亮翅11、左搂膝拗步12、右搂膝拗步
13、左搂膝拗步14、手挥琵琶15、上步搬拦
捶16、如封似闭
17、十字手18、抱虎归山
二路
19、倒撵猴20、右搂膝拗步21、斜穿
掌22、揽雀尾
23、斜单鞭24、肘底捶25、右搂膝拗步26、倒卷肱
27、斜飞式28、虚步推掌29、提手上
式30、白鹤亮翅
31、左搂膝拗步32、海底针33、闪身搬拦
捶34、推窗望月
35、揽雀尾36、正单鞭37、云
手38、正单鞭
三路
39、高探马40、狮子右蹬脚41、狮子左蹬
脚42、转身临其境
43、右搂膝拗步44、上步伏虎捶45、闪通
背46、上步搬拦捶
47、小擒拿手48、右踢腿49、左打虎
式50、右打虎式
51、右弹腿52、双插掌53、双风贯耳54、十字手
55、跨虎式56、独立式57、上步搬拦捶58、如封似闭
59、十字手60、抱虎归山
四路
61、倒撵猴62、双插掌63、斜穿
掌64、揽雀尾
65、单鞭66、野马分鬃67、揽雀
尾68、正单鞭
五路
69、玉女穿梭70、揽雀尾71、正单鞭
六路
72、云手73、正单鞭74、单鞭左下
式75、单鞭右下式
76、独立锁喉捶77、倒搓肱78、斜式79、虚步推掌
80、提手上式81、白鹤亮翅82、左步83、海底针
84、闪通背85、迎面捶86捶87、揽雀尾
88、正单鞭
七路
89、云手90、高探马
掌92、右斜插脚
93、左搂膝拗步94、狮子右蹬脚95、右步96、左切掌
97、指膛捶98、揽雀尾
八路
100、单鞭下式101、上步七星10虎103、双摆莲
104、弯弓射虎105、上步搬拦捶106、闭107、十字手
108、抱虎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