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发源于武当山,证据确凿!
太极拳是道功拳?是先天之拳对吗?

太极拳是道功拳?是先天之拳对吗?说太极拳是道功拳,大概和太极拳为张三丰所创有因。
张三丰出自武当,而武当是道教圣地,故将太极拳归为道功拳。
史上是否确有张三丰一人和始创太极拳尚有争议,张三丰更多的是金庸根据只言片语的记载二次创造的人物,特别是香港动作片《太极张三丰》的出演更是让很多人误将当其为真实的历史人物。
太极拳比较公认的发源地为河南温县陈家沟,由清陈家沟人陈王廷(1600~1680)创立研习并流传下来。
太极拳早期不叫“太极拳”,叫长拳、绵拳、十三式、软手。
而陈家则干脆称自家拳术为“炮槌”、“长拳”,陈氏太极另一发扬光大者清杨露禅(1799年-1872年)直接称自己的拳术为“长拳一百八势”。
后山西人王宗岳(1736~1796)著《太极拳论》,方定名为“太极拳”。
也就是说,太极拳实为从长拳一类外家拳法演化为内家拳法。
不属于武当道教拳法。
而由陈王廷后代进一步创编出的太极拳大架一路、二路和太极拳小架一路、二路来看,陈氏太极更趋向于刚猛的外家拳法,与其他杨氏太极等流派比较来看更外露鲜明的技击特色。
由此,可以下定论来说,太极拳不是“先天之拳”法,实为后天修炼之拳法。
说太极拳为“先天之拳”法,是在虚名化太极拳,如果有“大师”兜售此“神功”,当为太极拳和武林唾之、弃之。
太极拳的修炼虽更强调内在的意念引导、气沉丹田,吸收了中国古老的吐纳、中医及经络学说,但这都是体肤、筋骨的实在的习练,全无虚幻、神念之臆造。
.太极拳是一种实在的技击术。
但它的技击不是外家拳、长拳的直来直去的硬罡。
太极拳从一开始寻求的就是另一种技击方式: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就虚,借力发力,或将对手引进,使其失重落空跌扑。
太极拳的八种劲:掤,捋,挤,按,采,挒,肘,靠是靠刻苦练习和双人推手搏击千锤百炼出的。
因而,给太极拳贴上“道功拳”、“先天之拳”的标签,都是对太极拳的一种污名化,不利于太极拳的真正发展。
真武阁的历史故事

真武阁是指中国道教中一个著名的宗教场所,通常与武当山有关。
武当山是中国道教的重要圣地之一,真武阁是武当山的主要建筑之一。
以下是与真武阁相关的一些历史故事:
1. 真武大帝的传说:武当山是真武大帝的道场,真武大帝是道教的主神之一,被尊奉为武学的宗师。
相传真武大帝姓李名聪,是唐代初期的一位道士,因修炼有成而被封为真武大帝。
他在武当山弘扬武学和道法,被认为是武当山的守护神。
2. 张三丰的修炼:张三丰是武当派的创始人之一,被尊奉为武当派的始祖。
传说中,张三丰曾在真武山修炼多年,悟得深厚的武学和道法。
他的武学理念和修炼方法对后来的武当派影响深远。
3. 太极拳的起源:有一种说法认为太极拳起源于武当山真武阁。
传说中,张三丰观察自然界的阴阳变化,将这种观察运用到武学中,创立了太极拳。
太极拳被认为是一种内家拳法,强调柔和的动作和内在的力量,与武当山强调的道教哲学相契合。
4. 武当七侠:据传说,在武当山真武阁附近,有七位侠士,分别代表武当七侠。
这些侠士以侠义之心,保护百姓,抵御邪恶势力,成为武当山的护法神将。
这些故事都融入了中国道教、武学和文化的元素,构成了真武阁丰富的历史传说。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传说有时候混杂了历史和神话成分,因此在解读时应当注意区分。
武当太极拳的历史渊源

早源 自《 周易》 。“ 太
极” 强 调 宇 宙 生 成 论
的基本概念 , “ 太极 ” 派生 演 变 出 了世界
万 物 。古 老 的“ 太极” 思想 被道教所吸纳 , 成为 道 教思 想 的重 要组成部 分 , 并渗透
上 院 马 本 宫 立
一
齐来夹攻喜鹊 。 喜鹊终于放弃吃蛇 肉的奢
六合八法拳 ” ,并有了 运 臀 , 会 的救世主 ,能用奇特的方法治愈疑难病 武 当山的陈承传有 “ 蹬 腿 踢脚 , 劈掌击拳 , 感疲惫之际 , 在
症, 深 受 当地 老 百姓 的 欢迎 。穷 苦人 民感 恩 “ 六合神拳 , 谓之 内家” 之称谓 。 元明时 , 武当 空 气新 鲜 之 所 静 心 演 练 此 拳 ,顿感 精 神 焕 张道 陵 的功 德 , 随着 道 教 深 入 人 心 , 老百 姓 山又 现 了张 ■丰 的太 极 修炼 大 家 , 从 相 近 发, 吸气深长透达肺腑 , 呼气松沉徐贯四梢 。
开始接受道教并逐渐信仰道教 。 张道陵最经 的姓名推断 ,几百年问 现的巧合不足为 修炼到一定境界 , 自然功夫逐渐达到: “ 强筋
典的成就在于《 道德经》 , 《 道德经》 以静坐为 怪 。元明张 i丰并非借北宋张三峰的大名 , 健 骨形 体美 , 增智长力精神美, 竞技娱乐心
修炼 的 主要 形 式 。 而在 “ 三丰” 二字 有 特殊 的修 道 含 义 , 暗示 所 灵 美 , 防身 自卫 功能 美 。” 正 所谓 : 久练 功 夫
“ 太檄 ” 之 义 最
壁 上刻有 义字 : 洞里打坐时 , 听见外面传来喜鹊声 。他循声 “ 武 当 山五 龙 灵应 走 出洞 来 , 发现 竟 有 一 条 大 蛇 和 喜 鹊 在 “ 缠 宫 下 院太 极 观 记 , 斗” 。 当喜鹊攻击蛇的头部时 , 蛇以尾部来还 大 元 至 元 二 十 一 击 它; 喜鹊攻击 蛇的尾部 时, 蛇崩头来攻 击 年岁 次甲申正月 , 喜鹊 ; 喜鹊攻击蛇中部时 , 蛇的头部和尾 部
武当太极拳是否是太极拳的鼻祖

武当太极拳是否是太极拳的鼻祖很多事物会一传十十传百,到最后出处于哪里都有点模糊了。
太极拳也一样,有按姓氏分的、有按拳架分的、有按门派分的,但不少人认同武当太极拳,那么,武当太极拳是否是太极拳的鼻祖呢?下面店铺带你了解。
武当太极拳是否是太极拳的鼻祖中华武术,源远流长。
各类拳种,不知始自何人,无可追溯。
如发明八卦掌的董海川,传自毕澄茄(红莲道人)用其师叔郭元济(铁冠道人),毕、郭又传自何人?不得而知。
再如万籁声的自然门传自徐矮子,徐矮子又传自何人?形意拳据说是得自岳飞的《拳经》,岳飞传自周侗,周侗又传自何人?公孙大娘的精妙剑术传自何人……古代许许多多的名将,都不知道其师传的。
至于太极拳传自武当张三丰,则是尽人皆知的事。
可是本世纪三十年代,经唐豪、顾留馨一考,就把历史搞乱了,此后得出太极拳为陈家沟陈卜所创、陈五延所创,武当张三丰被否定了。
究竟谁创太极拳,其源流在啊里?根据是什么?本文据有关史料,略作考证。
一、陈人创太极拳属无稽之误关于“陈人创太极”,这个提法是陈鑫说的。
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自序”中有:“明洪武七年,始祖讳卜耕读之余,而以阴阳开合运转周身者,教子孙以消化饮食之法,理根太极,故名曰太极拳。
”按“消化饮食之道”为养生法,如八段锦、十二段锦之类,难道这也叫太极拳?而后来陈卜的碑文序中,却没有提到练武的,难道会如此疏漏?不知始自何时,俱未见有成书,……我陈我自山西迁温,带有此艺。
虽传有谱,亦第图画,义理亦未之及“原来是”带“有此艺,虽传有谱、图,而“义理赤未及”,又怎能造拳?二、陈王廷创太极拳出自唐、顾臆造此说是唐豪、顾留馨发明的。
唐豪三下陈家沟考察,发现《陈氏家乘》陈王廷“长短句”中有“闷来时造拳”句和《陈氏家谱》陈王廷的“旁注”(第26个旁注的最后一个旁注)中有“陈氏拳手刀枪创造之人也”。
于是顾留馨编入了《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卷》“太极拳”条第(2)记“太极拳最早传习于河南温县陈家沟陈姓家族中,陈氏太极拳的创编人是卓有创见的武术家陈王廷”。
河南陈家沟、河北永年、湖北武当,到底哪里是太极拳发源地?

河南陈家沟、河北永年、湖北武当,到底哪里是太极拳发源地?这个问题问得好,希望不是为了门户之见而引起的争战。
太极,是中国传统的哲学理论,是说的在宇宙成型之后逐渐变化的一种状态。
太极图表示就很一目了然,黑中有白,白中有黑,两个半圆,仍在互推。
那么根据这个理论,套在了拳术上,便要讲兼顾,讲统一,这也是太极拳的最大优点。
那么说到这里,太极拳这个名字究竟是从哪儿来的呢?民国宫白羽的小说《神丐》夸大了杨露禅学拳的经历,既而学太极者趋之若鹜,直到全盘商业化的今天,又将他搬上了荧屏,与民国传奇不同的是,编剧在塑造人物上更加接了地气,成了个近似妖怪的人。
我倒慨叹杨家后人倒也能沉得住气。
太极拳名气的日益增长,也为地方上商业开发所重视,目前的五大派都是源自陈氏那倒是不争的事实。
但是我在研究中也发现一个问题,陈家到底是什么拳?永年城的老人包括不练太极拳的都知道,杨露禅因为在河南怀庆府温县人开的太和堂药铺的机缘去河南学的拳,包括太和堂后人也说,是绵拳。
还有,距离永年不远的广平县也有个卢氏太极拳,我不禁产生疑问,太极拳难道是个万能胶?单凡和内家拳粘上边的都叫太极拳?永年城内的武禹襄和杨露禅是同时代人,武禹襄,名叫河清,禹襄是字。
武禹襄兄弟三人,除了武禹襄是贡生,长兄和三弟均为进士,一个任职刑部四川职方司员外郎,一个任职河南舞阳县知县。
武禹襄虽是文人,但酷爱武艺,和南关的杨露禅比确实有阶级差异,况且杨露禅本是广平府(广平府治所在永年县城即今天的广府镇的广府城)南面闫门寨村人,搬到府南关住年头也不是很长。
两个方面来说,武禹襄是本地望族,且是高级知识分子,杨露禅是农村人新搬到市区附近住,而且是个打工仔。
说这些,并不是在贬低谁,就算是李嘉诚,当年也有穷困潦倒的时候。
武禹襄听说了杨露禅学得神功,与之交流,并产生了去陈家沟的念头,据说是拜的陈长兴,用他自己话说是在河南舞阳县的一个盐店里面发现了这本署名王宗岳的《太极拳论》,此后武氏方以太极拳行世。
中华太极文化和太极拳的历史渊源

中华太极文化和太极拳的历史渊源太极拳是由道门高士张三丰在六百多年前所创。
太极拳的产生是中华文化发展中的一件大事,它是中华太极文化发展到了巅峰时期的产物,它为后世进一步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真正核心智慧提供了一个范本,它是为参悟宇宙之道而用身心来印证的一个证据。
一、太极拳创立的历史准备期1.中华太极文化发展概说中华太极文化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
在一万至七千年前,中华始祖部落之一伏羲氏族发明创造了太极文化的经典“太极图”,由此阐明了宇宙的根源和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之后,中华民族在太极文化的指引下,迅速发展和壮大,在距今六千年至六百年前,构成了世界上最成熟和发达的农业文明社会。
在此期间,涌现出无数英雄豪杰,把太极文化运用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创造出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为中华后人所骄傲,为世界人民所赞赏和追求。
六千年前,中华始祖轩辕黄帝以太极原理为依据,对中华文化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全面创造和发展,将中华文化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故被中华后人称为人文始祖。
以太极原理为基础的易文化发展到了巅峰状态,从连山到归藏,从归藏到周易,对世间万事万物的纷繁变化和生长收藏的关系进行理论上的描述和比类。
此时,中华民族的大一统形式已然完成,从生产技术到社会组织形态都达到了根本的成熟和完善阶段。
至此,太极文化的发展已达到了一种完善状态。
当孔子在晚年接触并开始研究《易经》时,被它数理逻辑上的完美所震撼,没想到宇宙竟然是这样被准确描述的,他叹息道:“若老天能再多给我几年来学习和研究《易经》,我就可以完满得道了”。
道家在三千年前的时候开始走上历史舞台,老聃,这位道家的创始人,为后人留下了完美体现中华太极文化的经典文本《道德经》。
《道德经》中充满着中华太极文化的真智慧,道是宇宙的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是无形的,它表现在他所生出的那个“一”中,这个“一”就是太极,是宇宙形态的最高形式。
《道德经》对中华太极文化的最大贡献就是对《易经》学说进行了补充,阐明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源,究其变,知其源,倡导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为中华太极文化融入了鲜活的灵魂,这是中华文化的底蕴和真智慧。
太极拳真实源流之-武当赵堡太极是母拳

太极拳真实源流之-武当赵堡太极是母拳太极拳真实源流之-武当赵堡太极是母拳中国太极武当源三丰太极宗岳传陈杨吴孙武各派赵堡太极是母拳武当赵堡太极拳真实源流武当赵堡太极拳为600多年传承!称赵堡太极拳已有400多年传承!赵堡太极拳主要分支有:称赵堡传陈长兴太极拳己传300多年,称赵堡郑悟清太极拳已传100多年,称赵堡和式太极拳近30年。
赵堡太极拳400传承分别衍生出代理架、领落架、腾挪架、忽雷架、大、中、小各种拳架。
近年衍生出赵堡合太极拳等等,都尊武当张三丰为太极祖庭,尊赵堡镇蒋发为赵堡太极拳祖师!武当赵堡太极拳真实源流,始于明朝武当道家太极内家拳鼻祖张三丰门下徒弟,武当南岩宫的道长刘古泉修道云游天下至山西,得文人富商王林祯(王宗岳)资助传道,云游道士刘古泉收王林祯(王宗岳)为徒传张三丰太极拳,时称武当太极拳十三式,王林祯(王宗岳)(1525-1606)学成总结张三丰太极拳并出书<<王宗岳太极拳论>>。
明朝万历二十二年王林祯(王宗岳)收赵堡镇蒋发为徒,王林祯(王宗岳)无子有一独女,师父视蒋发为子(1574..1655)、蒋发随王宗岳学太极拳七年后返回家乡赵堡镇,又先后在西安、开封卖豆腐谋生,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蒋发回赵堡镇,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将太极拳传授于赵堡镇邢喜怀,(此时陈家沟陈王廷(1600-1680)才有5岁)邢喜怀之后赵堡镇太极拳代代有传人至今400多年!据传,赵堡太极拳于清初得大内垂慕。
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有胤祯者亲临赵堡微服访问太极拳技艺,适逢赵堡镇正在建设关帝庙,访者即赠写匾额一块,上书“乾坤正气”四个苍劲大字,落款“胤祯题”。
后雍正皇帝即位,赵堡人方知胤祯者即雍正皇帝。
雍正之爱武乃世人皆知,当时亲临赵堡,必慕高人而来访。
其访问拳艺情况虽无记载,但所题匾额一直悬于庙中。
惜后人未予珍惜而被毁,实可惜哉。
赵堡太极拳图赵堡镇位于河南省西北边缘之温县东,与山西省东南晋城邻近,处黄河下游之滨,文化历悠久。
转载:太极拳史——真相大白(1)太极拳源自道家

转载:太极拳史——真相大白(1)太极拳源自道家转载:太极拳史——真相大白(1)太极拳源自道家太极拳源自道家太极拳“源自道家,由武当道士张三丰集大成而开创”的说法,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前似乎是一种定论。
然唐豪(陈子明的学生)及后来的顾留馨(陈照丕的弟子)却提出了异议,宣称太极拳的创始人是陈家沟的陈氏第九世陈王廷。
虽然,其提出的论据漏洞百出,并被太极拳界学者们不断抨击,但近世陈氏后人仍坚持唐、顾之说,广为宣传,甚至国家体委也下结论说“太极拳创自陈家沟的陈王廷”,从而造成世界范围内太极拳爱好者们的疑惑、混乱甚至误解。
然而,2002年在河南博爱县(原河内)唐村发现的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李氏第十世李元善编修的《李氏家谱》、王堡村乾隆五十二年王安民编着的《王堡枪谱》、李氏后人抄录的乾隆年间的《太极拳谱》、以及位于唐村北千载寺的《千载寺唐僧十力传碑的碑文》及千载寺里原石碑上拓下的《春秋刀诀》,将这段持续了近百年的太极拳史之争论,彻底扫清,真相大白!据《李氏家谱》记载:唐村李氏是洪武四年由山西洪洞县凤凰村迁至怀庆府河内县唐村,李清江为始祖一世,至修谱时历经十二世,修谱人李元善是第十世。
他在谱中自述其生平事略:“字维芬,申氏、毛氏。
行四。
生三子,长如椿、次如檀,三如园。
生三女。
生于明崇祯十五年九月初九日午时。
故四门叔信无再出,取侄行四元善为嗣。
一门双挑,仲、信双立祖,世裔奉祀。
早年随父浙江读习文武十三势拳剑枪法,武堂训导名师。
后返河内学府读习,文武双修。
康熙年以岁贡考太学,先后开封府、济源、山西教书传拳,门弟数干。
晚年助修李氏族谱,练养生功,资助为村开办武学堂,有传”,全谱设9目:1.《序》2.《家训诗联》3.《世辈续字》4.《老茔新茔茔位向口》5.《始祖迁志》6.《家谱一至十二世》7.《无极拳论》、《十三势功歌》、《太极拳养生功谱》8.《进士举人名人传》9.《后记》其中,第六目,是按辈分述记李氏世系,起自一世李清江,终于康熙五十五年五月初五日出生的十二世李鹤林;第七目,是记述李氏在无极拳与太极拳方面的建树,后署撰文时间与撰者姓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极拳发源于武当山,证据确凿!
*导读:明朝贡奉的太极拳祖爷----武当张三丰石像明朝贡奉的太极拳祖爷----武当张三丰创太极拳之武当山太极洞遗址
明朝贡奉的太极……
明朝贡奉的太极拳祖爷----武当张三丰石像
明朝贡奉的太极拳祖爷----武当张三丰创太极拳之武当山
太极洞遗址
明朝贡奉的太极拳祖爷----武当张三丰武当山太极观石碑
天下太极出武当。
太极指的是太极拳,那么,武当太极拳究竟诞生在哪里呢?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研究馆员李征康近日
表示,他经过10余年潜心研究,认为武当太极拳就诞生在武当山脚下的湖北省丹江口市官山镇孤山村的杉沟太极洞、太极观。
今年75岁的李征康,退休前是湖北省丹江口市六里坪镇文化站站长。
他先后在武当山脚下挖出三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伍家沟民间故事、吕家河民歌、武当神戏。
作为全国知名民俗文化研究专家,李征康认为,北宋武当丹士张三丰的确存在,他就隐居在官山镇孤山村杉沟的山洞里,并创作出太极图与太极拳。
在他仙逝后,当地百姓和他的徒弟们,
按照其生前形体容貌,用石头雕了神像供奉在太极观中。
为了让师父流芳百世,徒弟们又凿了石窟,将张三丰的青年坐像刻在石窟内。
李征康十年考证:发现全国唯一太极观遗址
通过10余年考证,李征康发现,武当山杉沟北坡半坡上原有一座太极观,观内有祖师殿、太极殿、火星殿、娘娘殿、财神殿、龙虎殿等建筑。
根据当地老人们代代回忆相传,记下了太极观的大致轮廓。
这是一座阶梯式的三进大院庙观,十分宏伟壮观。
门外两棵大银杏树,门额有匾、上书古太极观四字。
至于古到什么朝代,历史没有记载,当地百姓也无人能记清楚。
据李征康考证,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杉沟大雨,太极观完全被泥石流掩埋。
现在,仅剩庙门外一左一右两棵大银杏树,依然旺盛,这里是太极观的遗址。
李征康考证,用太极命名的道教庙观,武当山乃至全国,独此一家。
李征康走访调查得知,官山镇人人皆知太极观。
刻字印证太极观石窟像当地普遍称张爷即张三丰。
在太极观遗址后面,有一石窟,深、高均为1.1米,宽0.93米。
洞顶呈弧形,洞内依岩凿有神台,台上有一青年坐像,身背一口宝剑,头顶有髻,显然是个年轻道士。
洞右石壁上侧面刻字:武当山五龙灵应宫下院太极观记,大元至元二十一年岁次甲申正月,上院马本宫立石。
历史上的大元至元二十一年,是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时,距今
有720多年。
这是研究太极观及张三丰历史的唯一证据。
李征康还发现,当地人称石窟内神像为张爷。
张爷,是武当山一带人们对张三丰的尊称。
李征康还说,在石窟附近方圆30里,当地人还将石窟中造像称为太极爷。
石窟中的太极爷究竟是不是张三丰呢?武当山各大宫观庙
宇内多有铜像,但人们只称张爷,不称太极爷。
为了揭开这个谜底,李征康搜集了《中华百神图》中的张氏画像,请太极观附近村民辨认,一名杜姓老人认为,这就是太极爷,根据祖辈传下来的说法,原来在太极观供奉的太极爷的特点是:四方脸,手执宝剑,托太极图。
老人讲述张爷创太极拳.历史证明太极与达摩术相通李征康根据这些调查考证初步认为,武当山官山镇孤山村杉沟附近出现的太极爷,就是北宋徽宗年间的武当丹士张三丰。
太极爷为什么要手托太极图呢?李征康说,按逻辑推理,先有太极图,后有太极拳。
分析太极拳的特点,还得从太极图说起。
武当拳功的创造者,将太极图应用于拳击,太极图也成了太极拳的图徽。
在这个图徽模型的指导下,使太极拳的运动方式和路线也成为曲线、弧线和圆线。
李征康说,张三丰作为武当道人,根据自己对道教理论的研究,在陈抟无极图和周敦颐太极图的基础上,自己创制了太极图。
李征康走访中还了解过居住在太极观附近86岁的陈明庆老人。
老人自言是祖父教他太极拳。
祖父的师父是谁,他闭口不谈。
陈明庆遵循宁可失传,不可误传祖辈教化,从未收徒。
2011年冬,老人的去世使太极观太极拳的继承从此中断。
陈明庆老人生前曾说过,张爷从四川来到杉沟,住在附近山洞修行。
后来,他创出了太极拳,当地人称其修行的山洞为太极洞。
至今,太极洞石壁上仍留有一碗清泉,干旱不涸,雨涝不溢。
1933年,华曹元所编《国术》一书总论:至北宋时,有张三丰其人者,精达摩术,合以阴阳动静之理,而发明为太极拳,授徒于武当山,是为武当派,北人多尚之,谓之内家拳。
对此,李征康指出,达摩是佛教人物,北宋时,佛教在武当的建筑尚多。
就在张三丰修行的太极洞与太极观之间不到5华里的地段,就有上庵、中庵、下庵三座佛教庙宇。
而在杉沟周围,更有石佛寺、罗汉洞、观音岩、雷音台、兰衣庵、白衣庵、尼姑庵、尼姑岩、观音堂、佛祖庙等众多佛教场所。
张三丰的隐居地与佛教寺庵为近邻,和平相处,年长月久,光从这一点看,张三丰精达摩之术,就十分合情合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