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
太极拳起源及流派特点

太极拳起源及流派特点一、太极拳起源关于太极拳的起源,众说纷纭,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1、始于唐朝许宣平。
2、始于宋朝的张三峰。
3、始于明朝的张三丰。
4、始于清朝的陈王廷和王宗岳等。
但经民国时期国家有关部门的专家学者考证,社会上当时流传的各式太极拳(杨、武、吴、孙、赵堡和式等流派)均直接和间接地由河南温县陈家沟的太极拳演变而出。
2007年3月,面对社会多种说法,国家文化部委托中国民协,组织全国武术、考古、民俗等方面的知名专家,组成中国民间文化之乡评审考察验收组,经过对陈家沟的缜密考察,进一步认定温县陈家沟为“太极拳发源地”并挂牌(见2007年6月1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第2版《太极拳发源地定为河南温县》的报道);2007年8月,国家武术部门在对社会上多种说法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考察、论证后,命名温县陈家沟为“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见人民日报2007年8月22日第12版报道)。
源于河南温县,是一批批学者和武术研究、教学机构经过多年的考察和研究,反复认定的结果。
在这一考察和研究过程中,虽存有早于太极拳源自温县的传说,但至今未发现经得住考证的翔实论据(详见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秘书长、国家武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执行专家康戈武《解读温县被命名为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的文章——载于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导刊》2008年第一期、《中华武术》2007年12期)。
至于社会上流传的多种说法,以讹传讹或附会推想都不行,这些问题还有待有关专家进一步考证研究,一切都要靠事实说话,我们要尊重历史,更要尊重事实;关于太极拳起源的'其它说法,还需要有证据的支撑以及专家学者的认真考证。
二、各流派太极拳起源与特点1、陈式太极拳的起源与特点:陈式太极拳创始人为明末清初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陈王廷(字奏庭,1600-1680年)。
陈自幼习文练武,承袭祖传武技,明末时任温县“乡兵守备”,曾“披坚执锐,扫荡群氛”。
明朝亡,其隐居家乡,在家传武术的基础上,吸收与借鉴当时流行武术之精华,以太极阴阳理论为指导,融儒家中正和谐之理念、道家导引吐纳的养生术和中医经络学等文化的精粹,创编了太极拳。
太极拳基础知识

太极拳基础知识太极拳是中国传统的武术之一,被誉为“太极拳大成拳”。
它不仅是一种优雅的艺术表演,更是一种身心修炼的绝佳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太极拳,我们有必要了解它的基础知识。
一、太极拳起源与发展太极拳起源于中国,可以追溯到明朝末年。
传说中的太极拳创始人是明代张三丰道士,在修炼道家内丹术的同时,汲取了拳法的精髓,将其融合创造了太极拳。
太极拳初期主要在张村(今属河北省保定市)一带盛行,后来逐渐传播至全国各地。
二、太极拳的特点与原则太极拳拳法讲究以柔克刚,动作缓慢、流畅,注重呼吸、运气和意念的调节。
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以圆为主:太极拳强调身体的圆滑与连贯,既体现在手臂、腿部的动作,也体现在身体相对于空间的连续运动。
2. 以松为主:太极拳要求肌肉保持松散状态,通过松臂、松腰、松肩等动作,使身体更加灵活。
3. 以静为主:太极拳倡导“以静制动”,动作中保持内心平静,以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
4. 以阴阳互补为主:太极拳运动中追求阴阳的平衡,一方面强调柔和的阴性,另一方面也注重刚猛的阳性。
太极拳的拳式与套路是指太极拳的各种招式和动作组合。
太极拳的拳式套路较多,常见的有“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吴氏太极拳”等。
1. 陈式太极拳:陈式太极拳是中国太极拳流派之一,历史悠久。
它注重动作的变化与流动,有缓慢而富有变化的特点。
2. 杨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主要流派之一,始于杨露禅。
杨式太极拳动作简洁、明快,注重用意念引导气流的流动。
3. 吴氏太极拳:吴氏太极拳是吴全佑所创,特点是动作大而宽松,力道活泼,手势连续而富有变化。
四、太极拳的健身效益太极拳是一种低强度的全身运动,对身体健康有着广泛的好处。
1. 增强心肺功能:太极拳要求呼吸与动作相配合,能够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肺活量。
2. 锻炼肌肉和关节:太极拳动作缓慢而流畅,能够锻炼身体各个部位的肌肉和关节,增强身体的柔韧性和灵活性。
3. 促进血液循环:太极拳的动作通过身体的伸展和运动,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血液供应,对心脑血管有益。
太极拳有哪些起源发展历史

太极拳有哪些起源发展历史我们对于太极拳一点都不陌生,但是太极拳是起源于哪里相信就有很多人不知道了吧。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太极拳有哪些起源发展历史,希望你们喜欢。
太极拳的起源河洛文化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世界第五大长河。
在中国历史上,黄河及沿岸流域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是汉族最主要的发源地之一,被称为“母亲河”。
洛河,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显赫的地位。
首先,是“河图洛书”,它与古文字紧密连系在一起,把洪荒蒙昧的社会,推向了文明的阶梯。
河洛汇流,是一种自然现象。
洛河水清,黄河水浊,两河交汇,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清浊分明、相互交融变化的旋涡。
相传这里是河出图、洛出书和伏羲悟太极、画八卦的地方。
《易传·系辞》载:“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中华人文始祖伏羲看到河洛交汇现象,依据“河图”、“洛书”信息,触发灵感,从而创造出了《易经》,产生了太极文化。
所以,自古人称“天下太极出河洛”。
自古以来,河洛汇流处无时无刻不流淌着太极文化之血,联系着河洛文化之脉,缔结着中原文化之根,蕴含着中华文化之魂。
她是中国的文化丹田!据史载:黄帝、帝尧、夏禹、商汤等帝王登基时,都在此沉璧祭天。
温县,正处于河洛汇流处,是河洛文化的核心区。
温县是人类活动最早的聚居地之一,境内遗存仰韶文化遗址和龙山文化遗址数十处。
夏代,温地称温国;商十四代王祖乙迁都温地邢而中兴;周初大司寇苏忿生封苏国,以温为苏封十二邑之首。
《盐铁论》记载显示:战国至秦汉之际,温县已是“富冠海内”的“天下名都”。
温县地灵人杰。
它地理位置优越,南有邙山、黄河为天然屏障,北依太行天堑,是连接晋、冀、鲁、豫的交通要道。
焦作黄河公路大桥与连霍高速公路相连,焦温高速南北贯通,其他公路四通八达,国家重点工程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穿境而过,距离郑州、洛阳、焦作三市分别在40-60公里之间,南滨黄河,北临沁水,东连武陟县,西接孟州市,西北与沁阳市接壤,属黄、沁河冲积平原。
温县是夏禹指定继承人覃伯益的家乡,是春秋时期孔子门下十哲之一卜子夏故里,从这里走出了司马懿、郭熙等许多历史名人。
简述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

简述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太极拳,也称太极拳术,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武术,许多人都有兴趣了解它的历史和发展。
下面将就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来做一个简单介绍。
一、太极拳的起源太极拳早在中国古代就已经有,其起源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并逐渐发展成今日的形式。
据说太极拳源于传说中的“太极”院,故又名“太极拳”。
太极拳的诞生有三位名人功不可没:第一位是岳飞,他的五行剑术和身法可以视作是太极拳的祖先;第二位是吴大猷,他创造了大猷拳,并将太极拳形态传承了下来;第三位是张三丰,他创立的太极拳术,遍布中国大陆,被称为“太极拳之祖”。
二、太极拳的发展太极拳在古代以后不断发展,其中有很多有名的高手,在其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一份功勋。
比如,林保护将太极拳融入自然中,从而增强了太极拳的魔力;马汉明则通过太极拳的内容来提高太极拳的实用性。
除此之外,一些杂技艺术也与太极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龙阳推手、太极形意拳等。
这些技术对太极拳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太极拳的影响太极拳不仅在中国古代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几十年来,它也影响了许多国家。
近年来,太极拳已经成为世界性的一门体育运动,以及一门艺术体系,在世界上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支持和参与。
太极拳的技术和理论不仅对中国古老的文化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对全世界的文化艺术也有很大的作用。
四、结语太极拳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传统武术,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主要以均衡、安静、宁静的动作来展示,它通过灵活的身法、锻炼身体和心灵,可以使人体及心灵得到调整和健康。
从古至今,太极拳屡次受到世界各地观众的认可和欢迎,已经成为世界性的体育运动,今天,太极拳已经成为一门传统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值得我们重视、研究和传承。
太极拳的起源及发展

要练好太极拳,除了遵照先哲的理论指导和要领指示之外,我认为 必须注意两个问题。
首先要领会“劲”的涵义。认真练习太极拳到适当的阶段,就会 练出劲来。这股劲是一种“浑劲”,也就是太极拳入门的基础。所谓 “懂劲后愈练愈精”。据我个人体会,这股劲好像秋天的成片芦苇在 湖中被大风吹得俯而复起,坚韧不折,柔而有弹性;又好象海洋中的 滚滚波涛,水质虽软而又非常雄厚的力量。浑劲练出以后,再进一步 就要从浑劲中练出轻巧劲来。浑劲是藏而不露的浑厚实力,从而达到 柔中有刚。轻灵劲是既有轻灵感觉而又能圆活运转的意思。将这二种 劲紧密地结合于一起,相互为用,才能刚柔相济,绵里裹针,再能变 化分释为掤、捋、挤、按诸劲灵活应用之,始可达到融会贯通,得心 应手的目的。
太极拳以“棚、捋、挤、按、採、挒、肘、靠、进、退、 顾、盼、定”等为基 本方法。在运动中,要求静心用意, 以意识引导动作,动作与呼吸紧密配合, 呼吸要平稳,深 匀自然,动作要中正安舒,柔和缓慢,身体保持疏松自然, 不 偏不倚,动作绵绵不断,轻柔自然,动作弧形,圆活不 滞,同时以腰为轴,上 下相随,周身组成一个整体。动作 连贯协调,虚实分明。动作之间衔接和顺, 处处分清虚实, 重心保持稳定。轻灵沉着,刚柔相济。动作不浮不僵,外柔 内 刚,发劲完整。在推手中,要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 避实击虚,借力发力, 主张一切从客观出发,随人则活, 由己则滞。尤其讲究“听劲”,通过身体触 觉,来判断对 方力量的大小、方向、部位,并及时做出反应,如对方刚力 来打,我则以柔化之,“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随人 而动,随机应变。
太极拳的起源及发展

太极拳的起源及发展太极拳,早期曾称为“长拳”、“棉圈”、“十三势”、“软手”。
清朝乾隆年间,山西人王宗岳著《太极拳论》,才确定了太极拳的名称。
“太极”一词源出《周易。
系词》:“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含有至高、至极、绝对、唯一之意。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与创始人,众说纷纭,大致有唐朝许宣平,宋朝张三峰,明朝张三丰,清朝陈王廷和王宗岳等几种不同的说法。
虽张三丰和王宗岳各著有《太极拳论》,但现在多数拳家亦以现传各式太极拳俊源出陈式太极拳,而持陈王廷创拳之说。
总的来说,太极拳的来源是综合吸收了明代名家拳法,特别是吸取了戚继光的三十二势长拳,并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气功之术和中医经络学说,以及古代朴素辩证唯物主义的阴阳五行学说,以道教、太极八卦等理论为太极拳的哲学基础,使太极拳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思想。
首先表现在太极拳始终处于运动之中,动作衔接紧密,劲断意不断,势断意相连,拳势如春蚕吐丝绵绵不断,如长江之水滔滔不绝。
同时,太极拳运动也是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在太极拳中存在着刚柔、虚实、动静、快慢、开合、曲伸等诸对既对立统一,又可相互转化的矛盾。
太极拳以“棚、捋、挤、按、採、挒、肘、靠、进、退、顾、盼、定”等为基本方法。
在运动中,要求静心用意,以意识引导动作,动作与呼吸紧密配合,呼吸要平稳,深匀自然,动作要中正安舒,柔和缓慢,身体保持疏松自然,不偏不倚,动作绵绵不断,轻柔自然,动作弧形,园活不滞,同时以腰为轴,上下相随,周身组成一个整体。
动作连贯协调,虚实分明。
动作之间衔接和顺,处处分清虚实,重心保持稳定。
轻灵沉着,刚柔相济。
动作不浮不僵,外柔内刚,发劲完整。
在推手中,要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击虚,借力发力,主张一切从客观出发,随人则活,由己则滞。
尤其讲究“听劲”,通过身体触觉,来判断对方力量的大小、方向、部位,并及时做出反应,如对方刚力来打,我则以柔化之,“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随人而动,随机应变。
太极拳起源和发展

太极拳起源和发展一、起源关于太极拳的起源与创始人,众说纷纭,目前大致有9种观点:1.老子。
2.梁朝的程灵洗。
3.唐朝的许宣平。
4.唐朝的李道子。
5.唐朝的胡镜子。
6.张三丰。
7.陈王庭。
8.陈卜。
9.不知何人所创。
其中,以张三丰和陈王庭创拳说争论最大。
历史上有关张三丰的传说最多,争论亦最大,众多人称其为太极拳鼻祖。
陈王庭创拳说,一度成为权威说法,主要源于武术考证家唐豪所言,唐豪实地考察了陈家沟,主要依据陈王庭的遗诗:“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氛,几次颠险,蒙恩赐,往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闲来造拳,忙来时耕田。
趁余闲,教下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
”近年来不断有人反对此观点,并提出一些证据,如有人认为:“闷来时造拳”的造,并不是创造之造,而是造访之造,所以实际是闷来时去造访拳,陈王廷创拳之说休矣。
(《武当》1995年3期16页到19页)关于太极拳起源问题,近年来大致可以归纳为两类观点:一类认为太极拳是陈王庭所创,发源于陈家沟;一类认为在此之前早有太极拳,大约在南朝韩拱月、程灵洗开始,经唐朝时许宣平、李道子,宋时程秘,元时张三丰,明清为王宗岳、蒋发,清中叶陈长兴发展起来。
目前,我们还很难断定究竟是何人何时创造的太极拳,但是可以肯定,太极拳绝非一蹴而就,必然有一个萌生、发展、壮大、成型的过程,是经过数代人的努力形成的,这正也说明了太极拳的渊渊流长,博大精深。
二、发展尽管太极拳的起源和创始人难以定论,但是从太极拳定名以来,陈长兴以后的太极拳演变线索是较清晰和公认的,构成了现代意义的太极拳主体,根据拳理著作、动作形态可以看出从明末清初以来的太极拳演变,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基本形成期这个时期主要指从明末清初的陈王庭至陈长兴(1771~1853),经过五传,完成了陈式太极拳的基本演变,表现为:①重要理论著作。
这个时期留下的理论著作很少,代表性的有陈王庭的《拳经总歌》、《太极拳十大论》、《用武要言》等,从这些拳论,歌诀来看,突出的反映了太极拳的技击性,如《拳经总歌》:“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
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

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大纲一、概述1.太极2.拳与太极拳3.太极拳的来源4.太极拳的社会价值二、太极拳的起源和流派1.太极拳的起源2.太极拳的流派三、太极拳的推广和普及1.太极拳的推广2.太极拳的普及四、太极拳的现状1.民间老龄化严重2.比赛化、体操化、舞蹈化3.动作缺少对科学理论依据的验证知识点汇总概念:C01:太极原理和观点:K01:太极拳是依据“易经”阴阳之理、中医经络学、道家导引、吐纳,综合地创造一套有阴阳性质、符合人体结构、大自然运转规律的一种拳术,古人称为“太极拳”。
太极拳来源于易、道、医、武四个方面。
太极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是世界第一的有氧健康运动;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润滑剂。
K02:现传各式太极拳,出自陈式太极拳。
太极拳的流派还有杨式、吴式、武式、和式、孙式等。
K03:在太极拳成为武术竞赛项目的同时,太极拳广泛地进入全民健身活动,而且正被越来越多的海外人士采用为健身锻炼项目。
K04:太极拳的现状:民间老龄化严重;比赛化、体操化、舞蹈化;动作缺少对科学理论依据的验证。
正文一、概述1.太极(1)太极出处“太极”一词最早出自于《易传·系辞上》,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2)太极含义“太”有“至”的意思;“极”有“极限”之义;“太极”就是至于极限,无有相匹之意。
意为宇宙万物的起源。
(3)太极图太极(白上黑下顺时针方向)从太极图可以得出结论:太极图这个圆圈:就是代表的一,代表的宇宙,代表的无极。
图象的黑白二色:代表阴阳两方,乾坤两部。
黑白两方的界限,就是划分天地阴阳界的人部。
白中黑点:表示阳中有阴;黑方白点:表示阴中有阳。
(4)文化价值“太极”是一个哲学概念,意为派生万物的本源。
是华夏人类文明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影响了儒家、道家等中华文化各个流派。
2.拳与太极拳(1)拳“拳”者,技击之术也。
拳就是一种用于技击的技术,不能用于技击,就不能称之为拳。
拳有内家拳和外家拳之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极拳的起源发展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目前学术界很多人都在研究,也存在一些争论。
应该说,太极拳作为中国武术中比较晚形成的一个流派,它借鉴了许多其他武术流派的理论和技术精华。
所以从太极拳身上看到很多其他武术拳种的痕迹也是正常的。
太极拳的理论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思想,而这种阴阳思想在古代很早以前就已经发展得很系统,比如《黄帝内经》是早期最为系统地将阴阳思想与人体健康相结合的著作,被中医奉为经典。
在《周易》中,对于阴阳、八卦的理论学说阐述得很透彻,我们在后来的太极拳理论中,不难发现,处处都有对这些早期哲学、医学著作的借鉴、衍化使用。
所以说太极拳的相关理论在很早以前的古代就已经有了。
从技术上来说,也不难在古代的导引术、养生术和武术中看到太极拳后来的影子。
一个突出的例子就是马王堆导引图。
这是
l973年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文物,在一个帛片上生动记载了当时人们运动肢体锻炼的动作,栩栩如生。
比较精妙的是,通过复原后的导引图使我们惊奇地发现,其中很多动作和现代的太极拳动作相似,这种相似不仅有形似,更有神似的成分。
太极拳也的确有导引养生的作用。
但到现在为止,并没有发现明代以前有完整、成型的太极拳套路或清晰的、直接的太极拳技术理论论述,也没有十分明确的太极拳概念。
虽然从文献上偶尔也能看到相近的词汇,但那不是作为一个明确系统的概念出现,而是另有他义。
当然,对这一点也有学者有不同意见。
因此,从比较严谨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说。
在古代很久以前,在战国以前,作为后来太极拳理论体系的基础理论已经形成,很多与太极拳相关的技术元素也在不断衍生。
到了明末清初,完整的太极拳概念,它的理论、技术架构开始出现了。
现在在国内外广泛流行的几个重要的太极拳流派都是从那时起逐渐衍化、发展起来的。
太极拳的理论技术体系的完整形成是在明来清初时期。
在清代,太极拳出现第一次发展的高峰时期,这一时期的重要成果是几大主要太极拳流派的开始出现。
一些太极拳家以深厚的武术素养和服务于社会的责任感,以及变革的巨大勇气,对太极拳推陈出新,在陈氏太极拳的基础上,相继诞生了杨式、武式、吴式、孙式太极拳。
为后来太极拳的发展与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
20世纪的上半个世纪,太极拳开始由局部地区、由家族广泛走向社会。
1928年成立的中央国术馆对推进包括太极拳在内的武术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术馆内开设有专门的太极拳课程,并且邀请了孙禄堂等太极拳名家进行授课。
几十年间,在一些著名太极拳家的主持下,全国各地陆续成立了一些太极研究机构和民间推广、交流机构,对培养太极拳人才、推广太极拳发挥了长远的作用,有些至今仍然挂牌运作,影响遍及海内外。
如上海成立的致柔拳社、武当
太极拳社、汇川太极拳社、鉴泉太极拳社,北京成立的永年太极拳社等,都是较有名的太极拳机构。
在这一时期.太极拳的研究工作也得到开展,一些有识之士积极倡导太极拳的学术化、科学化。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史学家唐豪、徐哲东等,他们对太极拳的历史投入大量精力进行研究论证。
新中国成立后,太极拳得到空前的发展。
太极拳真正成为了为大众服务的运动健身方法,并且大规模走向世界,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全世界所共享,其中的具体历程可以写一部当代太极拳发展史,这里对其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几方面事作一个简单介绍。
党和政府对太极拳运动高度重视。
毛泽东主席就专门提倡打太极拳,指出太极拳运动能健身。
周总理多次观看太极拳的表演,一些老一辈革命家如邓颖超、徐向前等都亲身实践,证明太极拳具有良好的健身功能。
邓小平同志还亲笔题写了“太极拳好”,予以推介。
这些都对太极拳运动的发展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
政府部门积极运作。
体育部门、武术管理机构都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进行推广。
民间太极拳家、太极拳机构也做了大量工作进行推广。
太极拳在大型活动中的首次亮相1953年11月的全国民族形式体育大会上,包括太极拳在内的武术成为这次大会的主要内容。
在这次大会上,当时担任国家体委主任的贺龙同志对武术发表了重要讲话,提出要对传统武术进行发掘、整理,发扬光大,这一意见对太极拳后来的发展具有战略性指导意义。
20世纪50年代一件对太极拳发展具有重大价值的事件就是24式简化太极拳的创编。
当时国家体委运动司武术科组织多位太极拳专家,经过调研、讨论,在传统杨式太极拳的基础上,选取24个动作,进行科学编排,创立24式太极拳。
这是太极拳适应时代发展的一个重大举措。
当时实际上也是顶着很大的压力的,比如有的保守人士就认为这是糟蹋了老祖宗的东西,“变了味”等等。
也许当时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事件对太极拳发展带来的影响,24式问世的重要意义在其后的太极拳发展中越来越显现出来。
据保守估计,24式推出后,已有100多个国家的十几亿人习练过。
80年代初,有几件事对太极拳发展来说具有特殊意义。
一是1982年中国高校第一个武术协会北京大学武术协会成立,其中专门设立了太极拳分会,这是我国高校中第一个太极拳组织,此后,全国l00多所高校相继成立了太极拳组织,培养了一批批高校的太极拳爱好者,促进了太极拳的科学化和世界化发展。
另一件就是80年代开展的武术挖掘整理活动,该活动历时三年,对太极拳资源是一次全面整合,获得了一大批宝贵的太极拳资料,发现了一批优
秀的太极拳人才。
第三件就是1984年在湖北武汉举行了首次国际性太极拳邀请赛,这次比赛共有l8个国家和地区参加,中园和世界上一些顶级太极拳家到场,开启了以后国际性太极拳活动的前奏。
第四件是l988年举行了首届中日太极拳交流大会,当今世界太极拳运动,除中国外,日本开展得最为普及。
1988年4月,日本太极拳联盟组织百名太极拳爱好者来北京参加中日太极拳比赛交流,比赛之余参观游览中国风景名胜。
此后,这项活动成为一项传统的交流内容和形式,对促进中日文化体育交流、扩大太极拳的国际影响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80年代里,在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太极拳作为竞赛项目,陆续以多种形式进入到了各种大型运动会中,进行全方位展现。
国家体委也采取了特殊的扶持政策。
一些国际性武术组织的成立,大型国际性武术活动的不断开展,处处都给太极拳提供了表演、推广的舞台。
90年代以后,太极拳发展更是高潮迭起,特别是国际化推广,取得飞跃性进步。
1990年亚运会开幕式上,中日两国太极拳爱好者l800人共同上演大型太极拳演练节目,通过全球电视转播,令世界瞩目。
此后太极拳集体演练成为一道独特的文化体育景观。
其中最为轰动的是1998年10月的天安门广场万人太极拳演练和2001年3月海南三亚首届世界太极拳健康大会上的海滨世界万人太极拳演练活动。
这种与著名文化景观和大自然景观相结合的活动,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国的广泛参与者,体现了太极拳的文化内涵和天人合一的境界,通过现代化的宣传手段传遍全球,让全世界更多人了解、认识太极拳。
2000年7月,国际武术联合会执委会正式通过决议,确定每年5月为世界太极拳月。
如今,太极拳已经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和吸引人广泛参与的世界性的健身运动。
就其参与人数之多和影响之大来说,有国际文化专家称之为“世界第一健身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