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由来
太极的来源数十种,您知道有哪些?不妨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

太极的来源数十种,您知道有哪些?不妨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太极拳是中国武术文化发展历程中诞生的一种武与道相结合的优秀拳种。
集武与道之大成,其拳理。
可称得上是武术领域的最高境界。
就其起源之说,可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各执己见,得不到一个完整统一的共识,我先将各种说法罗列给大家,再阐述我自己的见解。
一、梁朝程灵洗传承说程灵洗,字元涤,梁时江南徽州府休宁人。
程的太极拳是由韩拱月(502一577年)所传,韩的老师是谁不得而知。
程氏世代相传,五百年后传至程秘(1127一1161年),程秘改称'’小九天”,其动作有十五势,即七星八步、开天门、什锦背、提手、卧虎跳涧、单鞭、射雁、穿梭、白鹤升空、大裆捶、小裆捶、叶里花、猴顶雪、揽雀尾、八方掌等,其中提手、穿梭、单鞭、揽雀尾等势的名称与现在的太极拳的名称相同,还有几势的名称与现在的名称颇为相似。
程所著的《观经悟会法》一书讲:“太极拳非纯功于《易经》不能得。
以《易经》一书,必须朝夕悟在心内,会在身中,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有人所不知而己独知之妙。
“还留有《用功五志》云:“博学,是多工夫;审问,不是口问而是心问:慎思。
听后当留心想念;明辨,生生不已;笃行,如天行健。
”《四性归原耿歌》曰:“世人不知己之性,何能得知人之性,至于天地亦此性。
我赖天地以存身,天地赖找以致局。
若能先求知我性,天地授我偏独灵。
”二、唐朝许宣平传承说许宣平,唐时江南徽州府歙县人,授业于于欢子,于欢子的生平不见记载。
许宜平所传太极拳之名为“三十七”,因三十七式而得名,名目如下:推碾、凤凰展翅、簸箕式、十字手、双鞭、手挥琵琶、高探马、肘下捶、海底珍珠、上提手、下势金鸡独立、云手、反云手、倒撵猴、揽雀尾、单鞭、提膝拗步、斜飞式、玉女穿梭、指裆捶、如封似闭、野马分鬃、进步搬拦捶、弯弓射虎。
上步栽捶、抱虎归山、扇通背、翻身白蛇吐信、分脚式、转身蹬脚、挂树踢脚、单摆莲、双摆莲、十字摆莲、下势上步七星、退步跨虎、白鹤亮翅。
太极拳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

太极拳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国武术的代表之一。
它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被推广到了世界各地。
本文将会探讨太极拳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
太极拳的历史渊源太极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末期的张三丰,传说他创立了太极拳这种武术。
但是现在的历史学界还无法证实这一说法。
在清朝嘉庆年间,陈王庭创立了陈式太极拳,成为太极拳的第一代宗师。
孙家承、吴鉴泉、武禹襄等人也分别创立了太极拳的不同流派。
太极拳在明朝时期还是一种少数民族的武术,到了清朝时期才开始流传于汉族。
太极拳的流传,在历史上很多时候都受到了政治因素的影响。
例如,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武术成了被视为资产阶级文化的代表,所以太极拳等武术得到了抵制和打压。
太极拳的文化内涵太极拳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
首先,太极拳讲究的是阴阳和谐。
阴阳是中国哲学的核心概念,太极拳的阴阳观念包含了一系列的哲学思想和生活智慧。
例如,太极拳讲究用柔劲化刚劲,这就是阴、阳相互融合的体现。
其次,太极拳还讲究动静结合。
在太极拳练习中,需要寻找到动作中的静止点,需要在运动中保持住静态。
这既是一种身体的训练方式,也是一种对思想和心灵的磨练和修养。
太极拳还有助于身体健康。
太极拳的练习方式注重呼吸的调控和肌肉的放松。
太极拳还可以降低压力和焦虑,增强身体的自愈能力。
因此,太极拳也被称为是一种运动健身方式。
结语太极拳是中国武术的珍贵遗产,也是中华文化的代表之一。
它的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传承。
通过学习太极拳,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文化的深刻内涵,也可以提高身体健康和心灵修养。
我们应该珍惜太极拳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推广太极拳这种健康的运动方式,让更多的人受益于太极拳的文化内涵和身体健康价值。
简述太极拳的起源

简述太极拳的起源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最具影响力和广泛传播的拳法之一,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朝末年,由张三丰创立。
张三丰是明朝末年一位著名的道家学者和武术家,他通过长期的实践和研究,结合了道家的哲学思想和武术技巧,创立了太极拳。
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
太极拳的核心思想是“以柔克刚”,强调通过柔和的力量应对外力的进攻。
这种哲学思想源于道家的“无为而治”和“顺势而为”的观念,以及易经中的“太极”和“阴阳”理论。
太极拳的拳术动作以圆润、柔和、流畅为特点,强调身心合一、意念贯通。
它注重使用者的内力和呼吸调节,通过练习太极拳可以达到调节身体、心理和精神的效果。
太极拳最早只是在家族内部流传,并没有广泛传播,直到20世纪初,才开始进入大众视野。
当时一些知名的武术家将太极拳作为一种保健和强身健体的方式,将其传授给更多的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太极拳逐渐在全国范围内流行起来,并成为一种受欢迎的健身运动和武术表演。
如今,太极拳已经成为一种普及的健身运动,吸引了全球范围内的学习者。
许多人通过练习太极拳,改善身体素质,增强体力和灵活性,并获得身心平衡和内在的和谐。
总而言之,太极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朝末年,由张三丰创立。
它融合了道家哲学思想和武术技巧,强调以柔克刚的原则。
太极拳通过练习调节身心和发展内力,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受欢迎的健身运动和武术表演。
简述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

简述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太极拳,也称太极拳术,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武术,许多人都有兴趣了解它的历史和发展。
下面将就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来做一个简单介绍。
一、太极拳的起源太极拳早在中国古代就已经有,其起源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并逐渐发展成今日的形式。
据说太极拳源于传说中的“太极”院,故又名“太极拳”。
太极拳的诞生有三位名人功不可没:第一位是岳飞,他的五行剑术和身法可以视作是太极拳的祖先;第二位是吴大猷,他创造了大猷拳,并将太极拳形态传承了下来;第三位是张三丰,他创立的太极拳术,遍布中国大陆,被称为“太极拳之祖”。
二、太极拳的发展太极拳在古代以后不断发展,其中有很多有名的高手,在其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一份功勋。
比如,林保护将太极拳融入自然中,从而增强了太极拳的魔力;马汉明则通过太极拳的内容来提高太极拳的实用性。
除此之外,一些杂技艺术也与太极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龙阳推手、太极形意拳等。
这些技术对太极拳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太极拳的影响太极拳不仅在中国古代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几十年来,它也影响了许多国家。
近年来,太极拳已经成为世界性的一门体育运动,以及一门艺术体系,在世界上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支持和参与。
太极拳的技术和理论不仅对中国古老的文化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对全世界的文化艺术也有很大的作用。
四、结语太极拳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传统武术,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主要以均衡、安静、宁静的动作来展示,它通过灵活的身法、锻炼身体和心灵,可以使人体及心灵得到调整和健康。
从古至今,太极拳屡次受到世界各地观众的认可和欢迎,已经成为世界性的体育运动,今天,太极拳已经成为一门传统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值得我们重视、研究和传承。
太极拳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太极拳的历史与文化内涵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门武术,起源于明朝。
其源流渊远,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
太极拳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在推广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历史与文化两个方面,对太极拳进行探究。
一、太极拳的发展历史太极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朝,具体起源时间有诸多不同说法。
其中最为广泛流传的说法是明代武术家陈王庭的大师父张三丰所创,其它说法则认为太极拳源于五祖拳和八卦掌等武术。
无论是哪种说法,太极拳的起源都与道家文化密切相关。
太极拳的创始人张三丰是李文正的化名,他是道教方士,以修道为主要目的,此外,他还致力于研究武术,并将自己的修道理念融入了武术的实践中,将武术和养生相结合。
太极拳的创立,源于张三丰长期从事武术研究,将道家学说与实际的武术技巧相结合而成。
他提倡以柔制刚,以意领气,走“虚静思动”的道路,以此实现养生强身的目的。
这些思想理念被人们广泛认可并传承下来,因此太极拳逐渐成为了一种富有温和、文化内涵的武术形式。
随着时代的演变,太极拳不仅传播到世界各地,还得到了各界人士的推崇和热爱,并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
二、太极拳的文化内涵太极拳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是复杂而深刻的,不仅涵盖了武术技巧的方方面面,还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下面将就其文化内涵进行一一讲解。
1. 智慧与哲学太极拳的武术技巧中,蕴含了大量的智慧和哲学思想。
其中,以“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以心领气”等为代表的思想理念,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提倡以智慧和谋略来达成目的。
太极拳通过武术的实践和训练,追求以最少的力量达到最高的效果,倡导平衡和谐的生活方式。
同时,太极拳也表达了深深的东方哲学思想,强调了阴阳平衡的原则,追求身体、心灵和自然之间的和谐与平衡。
2. 艺术和美感太极拳作为一种武术形式,其动作刚柔相济,意境优美,婉转、悠长、自然流畅,有着独特的艺术价值和美感。
太极拳强调姿势的整洁美观、动作的精准协调,以及呼吸的配合和声音的控制,将武术与音乐、美术相结合,从而形成了具有强烈文化艺术含义的武术形式。
太极拳的发展与传承

太极拳的发展与传承太极拳是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武术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它不仅是一种运动方式,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文化传承。
自从太极拳问世以来,经历了数百年的传承与发展,如今已成为世界各地广泛流传的养生功夫。
本文将从太极拳的历史和起源、太极拳的发展和演变以及太极拳的传承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太极拳的历史和起源太极拳可以追溯到清朝嘉庆年间,其创始人为陈氏。
据传陈氏太极拳起源于陈家溪,最早只有陈氏家族内部传承。
后来经过多代人的发展演变,太极拳逐渐传承给更广泛的人群。
在编写《太极拳图说》的陈照奎中,他将太极拳的起源追溯到明朝时期的明太祖朱元璋。
明太祖本人非常重视功夫的训练,他认为练功可以强健身体,提高战斗力,于是开创了一个名为“明朝武功”的培训项目。
据说,这个项目就是中国武术的一种形式,其中太极拳就是其中之一。
而更早的武术,则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
二、太极拳的发展和演变随着太极拳的发展和传承,各流派的发展逐渐形成。
陈氏太极拳、杨氏太极拳、武当太极拳等流派各有其特点。
以陈氏太极拳为例,其拳法风格沉着稳重,以缓缓舒展的动作为主,注重动作的连贯性和美感。
而杨氏太极拳则相对灵活多变,以柔化刚、以缓制快为基本要点,注重技术的灵活性和实用性。
此外,武当太极拳也是太极拳中一个比较重要的流派,它更重视内功修炼,强调将精神全神贯注于身体运动中,以提高身体的自我调控和自我防御能力。
在太极拳的演变历程中,外国人对太极拳的学习和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政府开始向世界推广太极拳,外国人开始大量涌入中国,学习太极拳成为他们的热门活动。
太极拳从传承式的内部拳种转变为对外传播式,太极拳的种类也逐渐多元化。
其中太极拳的运动性和养生功效受到了外界的广泛关注,太极拳也多次作为国际体育比赛的比赛项目。
三、太极拳的传承太极拳是一种传承文化,它历经时间,被不断传承和保护,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其价值得以弘扬。
传统的太极拳是通过口传心授,由老师传授给学生,从而实现太极拳的传承。
太极拳的由来

太极拳的由来太极拳的由来太极拳深受大家的欢迎,到处都可以见到练习太极拳的人,那么大家知道太极拳的由来吗?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太极拳的由来,让我们更加深入了解太极拳吧!经历史考证,太极拳起源于中国河南温县陈家沟,由陈氏第九世祖、著名拳师陈王廷所创,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陈氏太极拳的起源可追朔到陈氏始祖陈卜。
陈卜原籍在山西泽州郡 (今晋城),后来由泽州搬居山西洪桐县。
明洪武5年 (公元1374年),迁居河南怀庆府(今沁阳)。
当时,陈卜为人忠厚,精通拳械,深受近邻乡民敬重,所以当地人将其居住的地方叫陈卜庄 (解放后,陈卜庄划归温县,至今仍叫陈卜庄)。
后来,因陈卜庄地势比较低洼,经常遭受洪涝,所以陈卜一家又迁居到距温县城东十里的常杨村。
因村中有一条南北走向的深沟(有一段深沟仍保留至今),所以随着陈氏人丁繁衍,家族不断壮大,常杨村易名为陈家沟。
陈卜定居陈家沟以后,开始垦荒种田,兴家立业。
随着家族不断壮大,到第七世开始分家。
为了家园安全,地方安宁,于是在村中设立武学社,传授武艺。
这期间,陈氏家史文字记载很少,大多为口传。
直到1711年,陈氏第十世祖陈庚为陈卜立碑,才开始简要记述陈卜史实。
但间隔已有300余年,其间的人物、事迹及有关拳术多有疏漏。
所以关于拳艺、人物、事迹的文字记载,仅从陈氏第九世祖陈王庭记起。
陈王庭又名奏庭,明末清初人,文武兼优,精于拳械,功夫深厚,在河南、山东一带很有声望。
在他年老隐居期间,依据祖传之拳术,博采众家之精华,结合太极阴阳之理,参考中医经络学说及道家导引、吐纳之养生术,创造了一套具有阴阳相合,刚柔相济,内外兼修的内功拳,称为太极拳。
因创始人姓陈,故人们称之为陈氏太极拳。
陈王庭传授下来的有一至五路太极拳、炮捶一路、长拳108势、双人推手和刀、枪、剑、棍、锏、双人粘枪等器械。
陈王庭的著作因年代久远,许多已经失散,现尚存有《拳经总歌》、《长短句》词一首。
词上半首有:“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氛,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
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

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太极拳是中国武术中最具代表性的拳法之一、它起源于中国古代道家的哲学思想,经过积淀、演变和发展,最终成为一种融合了哲学、身体运动和武术技巧的独特拳术。
在过去几个世纪里,太极拳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
太极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朝初年的张三丰。
传说张三丰是道教的传承者,他在长期的修炼中领悟到了太极哲学的精髓,并将其运用到武术技巧中。
他创造了一套以太极哲学为基础的拳法,这就是太极拳的起源。
由于张三丰的修炼不追求肌肉力量,而是注重意念、气息和身体力量的调和,太极拳以柔化刚、以静制动的特点,成为一种独特的拳术形式。
太极拳在明朝末年的明末清初逐渐发展起来。
明末清初是中国历史上乱世的时期,民间武术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传播。
很多武术家开始将太极拳作为自己修炼的对象,并将其与其他武术技巧相结合,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太极拳派别。
其中比较有名的有陈氏太极拳、杨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等。
这些派别在技巧和形式上略有差异,但都保留了太极拳的核心精神。
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太极拳开始传入海外。
当时中国正处于危机四伏的社会时期,很多人通过太极拳来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同时,太极拳也吸引了很多外国人的关注。
他们将太极拳作为一种独特的身体运动方式,并将其引入到自己的国家和文化中。
最著名的是陈鑫和杨露禅的太极拳演绎,他们在国际间安利了中国的太极拳。
当代,太极拳得到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传播。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其他国家,太极拳都成为一种受欢迎的健身运动。
太极拳以其独特的动作和舒缓的感觉,被认为是一种养生健身的方式。
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太极拳来修身养性、强身健体。
总结起来,太极拳起源于中国古代道家的哲学思想,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和演变,最终成为一种独特的武术形式。
太极拳以其独特的哲学精神和身体运动形式,吸引了无数的人们。
在即将到来的未来,太极拳有望继续发展,并为更多的人们带来健康和快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极拳的由来
【按】太极拳是纳百川而成江海,是数千年来,人们在古典哲学思想的指导下,从社会实践中的集体智慧的结晶,不是某一个天才独创,但不否认个别人的贡献。
,“个人创拳论”都是伪文化,本人大胆妄言,“少林拳”以太极理论为指导,也可以练出太极拳来。
什么是太极拳?以中国上古时代伏羲氏太极阴阳理论指导创编的拳术叫太极拳。
古人云:“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没有这一条不能叫“太极拳”。
象韩国的跆拳道也有太极几章,也很精彩,但没有太极阴阳理论,不能叫“太极拳”。
形意拳是伏羲氏阴阳五行理论指导创编的,“五行者: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也。
”八卦掌是伏羲阴阳八卦理论指导创编的,这些都是一个道理。
看今天的太极拳,种类繁多,我认为主要分两大类:
1、流行太极拳这一大类是以张三丰十三势为基础创编的,主要有赵堡、陈氏、杨氏、武氏、吴氏、孙氏等。
2、奇异太极拳这类太极拳不是以张三丰十三势为基础创编
的,有的比张三丰十三势还古老,历史还悠久,还有是张三丰本人没创编十三势以前收集整理的内家拳,流传于民间少数人中。
由于传人保守,没有广为传播,不能让人们认识,所以,这类太极拳虽也是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但没有十三势理论,生命力弱小,几乎快要消失了。
由此可见十三势的重要性,十三势理论给太极拳注入了新鲜血液,使太极拳能流行今天,功劳很大。
故我认为太极拳创始人不是那么重要,但十三势创始人是何等重要!
有人认为太极拳创始人是张三丰,有人认为是陈王庭,还有人认为两者都不是,远古就有。
张三丰创编了太极十三势,陈王庭创编太极养身功,到底十三势和养身功两者哪个是太极拳呢?历史专家也说不清,道不明。
杨武吴孙与十三势很接近,陈式和赵堡与养身功很接近,但杨武吴孙及赵堡尊张三丰,只有陈氏尊陈王庭,赵堡虽然与养身功接近,但赵堡传人说是张三丰创,王宗岳、蒋发传下来的。
据颜紫元考证,现代赵堡拳与蒋发到陈清萍的拳不一样,是陈清萍徒弟结合十三势和通臂拳创编的,现代陈氏拳是陈有本结合十三势、通臂拳及炮锤创编的。
杨露蝉向陈长兴学的是十三势,不是学的陈有本创编的拳,所以现在杨氏拳和陈
氏拳相差很大,不是有人说的杨氏修改了陈氏拳。
这么多历史问题,谁也解不开。
麻烦大家再去找证据,不要瞎争瞎吵。
现在太极拳史可以查到陈王庭前三代了,博爱唐村千载寺资料:明朝博爱唐村千载寺太极宫博公道人教陈王庭舅舅
李茂春十三势,陈舅舅又介绍陈王庭和陈王庭二位表哥三人一起到千载寺学十三势,王堡村人在明朝也有到千载寺学十三势记载。
后来唐村、王堡村、赵堡镇十三势流行了,杨露蝉向陈长兴学十三势很正常,你以陈长兴怎能只会陈氏拳,不能会外来的千载十三势呢?杨、武两家把十三势带到北京,太极拳的名字才确定下来,他们不是把戚氏三十二式长拳带到北京的,戚氏三十二式与太极拳名字的确定没有关系,十三势才是太极拳的母拳。
在《太极拳论》出现后,拳术界才进入由其它拳改名为太极拳的时代,好象一下子地下冒
出好多太极拳。
我对太极拳史一个评论:太极拳是纳百川而成江海,是中国数代人在社会实践中集体智慧的结晶,不是某一个天才独创,但不否认个别人的贡献。
首先,没有伏羲的太极阴阳五行学说就肯定没有“太极拳”这个名字,那太极拳这种拳术只能是“内家拳”“十三势”“赵堡街架”“陈氏拳”“绵拳”“柔拳”“杨氏拳”“武氏拳”“吴氏拳”“孙氏拳”等多种名
字,也肯定不会出名,只能象其它一般拳术随时可能消失,太极拳借伏羲太极阴阳五行学说之名气,生命力才如此旺盛。
伏羲太极文化是中华文化的象征。
太极拳的功劳伏羲第一!十三势的创编者排在第二,各式流行太极拳都是其它拳术与十三势综合的结果,没有十三势的影子太极拳就流行不起来,很多资料显示十三势是张三丰创编的。
几位各式太极拳创始人中,杨露禅功劳应排在第三,他让世界认识了太极拳。
其他各式拳创始人蒋发、陈王庭、武禹襄、吴鉴泉、孙禄堂等对今天太极盛世的功劳平等排在第四。
现代太极拳国家普及套路、竞赛套路是李天骥、李德印组织创编的,他们对太极拳的普及健身、竞赛提高是功劳不小的。
温县的陈氏太极拳、赵堡太极拳都是优秀文化,“陈王庭创拳论”是伪文化。
陈王庭对太极拳的发展没有做出什么贡献,而他仅有的《拳经总歌》根本不及陈长兴的《十大要论》。
说什么杨、武、吴、孙认祖归陈王庭这个宗,那就更是笑话了,去看他们那些传人留下的东西,基本上都不认陈王庭。
杨、武、吴、孙虽然也把太极拳当宝贝,但他们没有“陈
创论”,他们各自作各自的事,不干涉别家内部事务。
有位伟人讲: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实事求是。
练习陈氏太极拳和坚持陈王庭创拳论肯定是两回事,很多练习陈氏太极拳的老师和学生都不坚持陈王庭创拳论,有的还坚决反对。
去看看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中华武藏》,怎么分析太极拳历史的?根本否定陈王庭创拳,证据千真万确。
摘119.12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