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产生及发展

合集下载

简述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

简述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

简述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太极拳,也称太极拳术,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武术,许多人都有兴趣了解它的历史和发展。

下面将就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来做一个简单介绍。

一、太极拳的起源太极拳早在中国古代就已经有,其起源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并逐渐发展成今日的形式。

据说太极拳源于传说中的“太极”院,故又名“太极拳”。

太极拳的诞生有三位名人功不可没:第一位是岳飞,他的五行剑术和身法可以视作是太极拳的祖先;第二位是吴大猷,他创造了大猷拳,并将太极拳形态传承了下来;第三位是张三丰,他创立的太极拳术,遍布中国大陆,被称为“太极拳之祖”。

二、太极拳的发展太极拳在古代以后不断发展,其中有很多有名的高手,在其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一份功勋。

比如,林保护将太极拳融入自然中,从而增强了太极拳的魔力;马汉明则通过太极拳的内容来提高太极拳的实用性。

除此之外,一些杂技艺术也与太极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龙阳推手、太极形意拳等。

这些技术对太极拳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太极拳的影响太极拳不仅在中国古代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几十年来,它也影响了许多国家。

近年来,太极拳已经成为世界性的一门体育运动,以及一门艺术体系,在世界上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支持和参与。

太极拳的技术和理论不仅对中国古老的文化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对全世界的文化艺术也有很大的作用。

四、结语太极拳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传统武术,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主要以均衡、安静、宁静的动作来展示,它通过灵活的身法、锻炼身体和心灵,可以使人体及心灵得到调整和健康。

从古至今,太极拳屡次受到世界各地观众的认可和欢迎,已经成为世界性的体育运动,今天,太极拳已经成为一门传统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值得我们重视、研究和传承。

太极拳的起源及发展

太极拳的起源及发展
初学太极拳时,由于边想边做,动作上往往顾此失彼, 精神容易紧张,经过一段练习时间,等到动作熟练以后,思 想就容易专一,心意自然会静下来,并且越练越宁静。太极 拳功夫深,练得非常宁静的,当表演时,纯静专一,气势腾 挪(虚灵活泼预动之势),精神灵动,一片神行,可以把观众 的情绪安定下来,全场肃静,专心欣赏。有些人在练拳时把 “心静”练成闭目养神的半睡眠状态,动作松懈随便,没精 打采,并且把练拳套的时间无限制地延长,也就是把静坐功 运用到太极拳行功内来了,这和练太极拳“静中触动动犹 静”、提起精神、一气呵成等要求是不符合的。 返回
要练好太极拳,除了遵照先哲的理论指导和要领指示之外,我认为 必须注意两个问题。
首先要领会“劲”的涵义。认真练习太极拳到适当的阶段,就会 练出劲来。这股劲是一种“浑劲”,也就是太极拳入门的基础。所谓 “懂劲后愈练愈精”。据我个人体会,这股劲好像秋天的成片芦苇在 湖中被大风吹得俯而复起,坚韧不折,柔而有弹性;又好象海洋中的 滚滚波涛,水质虽软而又非常雄厚的力量。浑劲练出以后,再进一步 就要从浑劲中练出轻巧劲来。浑劲是藏而不露的浑厚实力,从而达到 柔中有刚。轻灵劲是既有轻灵感觉而又能圆活运转的意思。将这二种 劲紧密地结合于一起,相互为用,才能刚柔相济,绵里裹针,再能变 化分释为掤、捋、挤、按诸劲灵活应用之,始可达到融会贯通,得心 应手的目的。
太极拳以“棚、捋、挤、按、採、挒、肘、靠、进、退、 顾、盼、定”等为基 本方法。在运动中,要求静心用意, 以意识引导动作,动作与呼吸紧密配合, 呼吸要平稳,深 匀自然,动作要中正安舒,柔和缓慢,身体保持疏松自然, 不 偏不倚,动作绵绵不断,轻柔自然,动作弧形,圆活不 滞,同时以腰为轴,上 下相随,周身组成一个整体。动作 连贯协调,虚实分明。动作之间衔接和顺, 处处分清虚实, 重心保持稳定。轻灵沉着,刚柔相济。动作不浮不僵,外柔 内 刚,发劲完整。在推手中,要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 避实击虚,借力发力, 主张一切从客观出发,随人则活, 由己则滞。尤其讲究“听劲”,通过身体触 觉,来判断对 方力量的大小、方向、部位,并及时做出反应,如对方刚力 来打,我则以柔化之,“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随人 而动,随机应变。

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

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

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大纲一、概述1.太极2.拳与太极拳3.太极拳的来源4.太极拳的社会价值二、太极拳的起源和流派1.太极拳的起源2.太极拳的流派三、太极拳的推广和普及1.太极拳的推广2.太极拳的普及四、太极拳的现状1.民间老龄化严重2.比赛化、体操化、舞蹈化3.动作缺少对科学理论依据的验证知识点汇总概念:C01:太极原理和观点:K01:太极拳是依据“易经”阴阳之理、中医经络学、道家导引、吐纳,综合地创造一套有阴阳性质、符合人体结构、大自然运转规律的一种拳术,古人称为“太极拳”。

太极拳来源于易、道、医、武四个方面。

太极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是世界第一的有氧健康运动;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润滑剂。

K02:现传各式太极拳,出自陈式太极拳。

太极拳的流派还有杨式、吴式、武式、和式、孙式等。

K03:在太极拳成为武术竞赛项目的同时,太极拳广泛地进入全民健身活动,而且正被越来越多的海外人士采用为健身锻炼项目。

K04:太极拳的现状:民间老龄化严重;比赛化、体操化、舞蹈化;动作缺少对科学理论依据的验证。

正文一、概述1.太极(1)太极出处“太极”一词最早出自于《易传·系辞上》,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2)太极含义“太”有“至”的意思;“极”有“极限”之义;“太极”就是至于极限,无有相匹之意。

意为宇宙万物的起源。

(3)太极图太极(白上黑下顺时针方向)从太极图可以得出结论:太极图这个圆圈:就是代表的一,代表的宇宙,代表的无极。

图象的黑白二色:代表阴阳两方,乾坤两部。

黑白两方的界限,就是划分天地阴阳界的人部。

白中黑点:表示阳中有阴;黑方白点:表示阴中有阳。

(4)文化价值“太极”是一个哲学概念,意为派生万物的本源。

是华夏人类文明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影响了儒家、道家等中华文化各个流派。

2.拳与太极拳(1)拳“拳”者,技击之术也。

拳就是一种用于技击的技术,不能用于技击,就不能称之为拳。

拳有内家拳和外家拳之分。

简述陈氏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

简述陈氏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

简述陈氏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一、有关太极拳的起源根据可靠的历史资料记载,太极拳起源于明末清初,在河南温县陈家沟,由陈氏第九世陈王庭创编并代代相传改进。

到了第十四式陈长兴,陈氏太极拳才定型为现在的一路、二路并开始外传,逐渐发展成为现在的杨、孙、吴、武、和等流派。

套路不同,但是拳理还是一致的。

陈氏太极拳的缠丝劲和发劲其他太极拳保留不多。

而现在有关太极拳是张三丰创造的说法,一是没有确证的历史资料,二是本来有关张三丰的记载在史书上就五花八门,但没有说明他和太极拳有关系。

如果拳友问我太极拳是否张三丰所创,可能是看金庸写的武侠小说或有关影视剧多吧。

二、有关陈氏太极拳的套路陈氏太极拳在创始之初,套路很多,陈氏家族本身就会拳法,陈王庭依据家传之一百单八式长拳,博采众家精华,结合易学上有关的阴阳五行之理,并参考传统中医学中有关经络学说及导引、吐纳之术,发明创造出了一套具有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新型拳术,包括太极拳五路、炮捶一路、双人推手及刀、枪、棍、剑、锏、双人粘枪等器械套路。

到了陈长兴,逐渐定型为现在的一路太极,二路炮锤,是为陈氏老架,还有陈家陈有本创的所谓新架,现叫小架。

十七世陈发科在他晚年所创陈氏太极拳新架一、二路,这些是陈氏太极拳的传统套路,到了解放后,国家体委规定了陈氏太极拳的竞赛套路,那是融合了一路和二路传统的架子,现在为了普及陈氏太极拳,陈小旺创编了“三十八式太极拳”、陈正雷创编了“精要十八式”等简化的套路。

本人还是喜欢传统老架子。

三、陈氏太极拳的发展在陈氏太极拳发展史上,不能不提以下三个人,即陈王庭、陈长兴、陈发科三位宗师。

陈王庭创编了太极拳,陈长兴定型了太极拳,他主要的功劳就是教了杨露禅这个徒弟,这才有了以后各个流派的产生和发展。

到了近代,陈发科的功绩不可估量。

19世纪50年代,学拳于陈家沟的杨露禅来京传播太极拳。

在其子杨班侯与杨健侯、其孙杨澄浦三代人的努力下,太极拳在北京已经相当流行。

但是发源于陈家沟的陈氏太极拳却不为人所知。

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

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

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太极拳是中国武术中最具代表性的拳法之一、它起源于中国古代道家的哲学思想,经过积淀、演变和发展,最终成为一种融合了哲学、身体运动和武术技巧的独特拳术。

在过去几个世纪里,太极拳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

太极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朝初年的张三丰。

传说张三丰是道教的传承者,他在长期的修炼中领悟到了太极哲学的精髓,并将其运用到武术技巧中。

他创造了一套以太极哲学为基础的拳法,这就是太极拳的起源。

由于张三丰的修炼不追求肌肉力量,而是注重意念、气息和身体力量的调和,太极拳以柔化刚、以静制动的特点,成为一种独特的拳术形式。

太极拳在明朝末年的明末清初逐渐发展起来。

明末清初是中国历史上乱世的时期,民间武术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传播。

很多武术家开始将太极拳作为自己修炼的对象,并将其与其他武术技巧相结合,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太极拳派别。

其中比较有名的有陈氏太极拳、杨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等。

这些派别在技巧和形式上略有差异,但都保留了太极拳的核心精神。

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太极拳开始传入海外。

当时中国正处于危机四伏的社会时期,很多人通过太极拳来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同时,太极拳也吸引了很多外国人的关注。

他们将太极拳作为一种独特的身体运动方式,并将其引入到自己的国家和文化中。

最著名的是陈鑫和杨露禅的太极拳演绎,他们在国际间安利了中国的太极拳。

当代,太极拳得到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传播。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其他国家,太极拳都成为一种受欢迎的健身运动。

太极拳以其独特的动作和舒缓的感觉,被认为是一种养生健身的方式。

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太极拳来修身养性、强身健体。

总结起来,太极拳起源于中国古代道家的哲学思想,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和演变,最终成为一种独特的武术形式。

太极拳以其独特的哲学精神和身体运动形式,吸引了无数的人们。

在即将到来的未来,太极拳有望继续发展,并为更多的人们带来健康和快乐。

太极拳的产生及发展

太极拳的产生及发展

太极拳的产生及发展 GE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GEIHUA16H-GEIHUA GEIHUA8Q8-太极拳的历史及发展摘要:本文主要陈述了太极这一拳系的起源,因其起源众说纷纭,本文选取其中可信度较高的陈家沟说法。

重点讲述陈氏太极拳的历史传承,套路变化及发展过程。

最后就陈氏太极拳发展的主要四个流派的太极拳特点进行简要概述。

一、太极拳名字由来太极拳成为“长拳”、“棉拳”、“十三式”、“软手”。

清朝乾隆年间,山西人王宗岳着《太极拳论》,太极拳这个名称才确定下来。

太极拳属武术——大拳系。

“太极”一词源出《周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就是大的意思,“极”就是开始或顶点的意思。

宋朝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的第一句话就是“无极而太极”,并非说太极从无极产生,而是“太极本无极”之意,意即“太极”是产生万物的本源,含有至高、至极、绝对、唯一之意。

二、太极拳的起源关于太极拳的起源与创始人,众说纷纭,大致有唐朝许宣平,宋朝张三峰,明朝张三丰,清朝陈王庭①和王宗岳等几种不同的说法。

虽张三丰和王宗岳各着有《太极拳论》,但现在多数拳家以现传各式太极拳均源出陈式太极拳,而持陈王庭创拳之说。

本文持陈王庭创拳之说。

经历史考证,太极拳起源于中国河南温县陈家沟,由陈氏第九世祖、着名拳师陈王庭所创,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陈氏太极拳的起源可追朔到陈氏始祖陈卜。

陈卜原籍在山西泽州郡 (今晋城),后来由泽州搬居山西洪桐县。

明洪武5年 (公元1374年),迁居河南怀庆府 (今沁阳)。

当时,陈卜为人忠厚,精通拳械,深受近邻乡民敬重,所以当地人将其居住的地方叫陈卜庄 (解放后,陈卜庄划归温县,至今仍叫陈卜庄)。

后来,因陈卜庄地势比较低洼,经常遭受洪涝,所以陈卜一家又迁居到距温县城东十里的常杨村。

因村中有一条南北走向的深沟(有一段深沟仍保留至今),所以随着陈氏人丁繁衍,家族不断壮大,常杨村易名为陈家沟。

太极拳的发展历程与文化内涵

太极拳的发展历程与文化内涵

太极拳的发展历程与文化内涵太极拳,一种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武术,凭借着其养生、强身、治病、防御的功效,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热爱和推崇。

然而,太极拳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如此受欢迎,它经历了多个时期的演变和发展,其文化内涵也逐渐丰富和深化。

一、太极拳的起源太极拳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纪的明朝末年,传统起源地位于中国山东省的陵县。

相传,当时有一位道士名叫张三丰,他得到了天地之灵感悟,创立了太极拳,即“太极图”的动作和思想。

太极拳起初是为了道士修炼内功而创立的,其主要目的是强化身体素质,达到长寿延年的目的。

二、太极拳的发展在近代,太极拳的发展历程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从武术跨足民间传统文化的角度看,太极拳最早成熟时期大约是在清朝康熙年间,太极拳开始向公众普及,并融入了华人谷场的生产文化和雄厚的自然基础。

在清朝末年,武术逐渐衰落,太极拳也因为受到排斥和打压而逐渐淡出市场。

在新中国成立后,太极拳得到了大力的扶持和支持,成为武术推广的重点对象。

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太极拳因其“资产阶级嗜好”的特点而再次遭到了打压和边缘化。

直到改革开放后,太极拳才重新得到扶持和发展,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如今,太极拳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和喜欢。

太极拳不再仅仅是一种武术技巧,更是一种弘扬中华文化的载体,一种绕不开的文化符号。

三、太极拳的文化内涵太极拳不断演化的同时,其文化内涵也逐渐丰富和深化。

太极拳强调的“以柔克刚”的原则蕴含着中国文化中重视和平、谨慎、放松的思想。

太极拳的动作中,手臂在前两节扭转的过程中,便蕴含着人的机体与天地间原子微观有着同步运动的奥妙。

而推手则更是将我们如何在迎难而上的挫折面前发挥“道中强国”所体现的意义。

太极拳强调的“内功修炼”和“意境呼吸”等传统理论也是太极拳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太极拳的发展历程和文化内涵都显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健康意识的逐渐增强,相信太极拳将会有更加广泛的发展空间和前景。

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

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

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太极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中国传统拳术,接下来就由店铺带来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太极拳,中国拳术之一,创始于清初。

乾隆年间,山西民间武术家王宗岳用《周子全书》中阐发《易经》太极阴阳的哲理来解释拳理,写成《太极拳论》,太极拳这名称才确定下来。

清末和辛亥革命后一个时期,在太极拳起源问题上,产生过一些附会和传说。

太极拳的起源众说纷纭,民间大致有唐朝的许宣平、南宋或元末明初时期的张三丰、清朝的陈王廷和杨露禅、王宗岳等说法。

但现在多数拳家亦以现传各式太极拳俊源出陈式太极拳之说为本。

据中国武术史学家唐豪等考证:太极拳最早传习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陈姓家族中。

陈氏太极拳的创编人是陈王廷,他是一位卓有创见的武术家。

太极拳的来源有以下三个方面:1、综合吸收了明代名家拳法。

明代武术极为盛行,出现了很多名家、专著和新拳种,太极拳就是吸取了当时各家拳法之长,特别是戚继光的三十二势长拳而编成的。

2、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之术。

太极拳讲究意念引导气沉丹田,讲究心静体松重在内壮,所以被称为“内功拳”之一。

3、运用了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和中医经络学说。

陈式太极拳要求按经络通路,螺旋缠绕,以意行气,通任督二脉,练带脉、冲脉。

各式传统太极拳也皆以阴阳五行学说来概括和解释拳法中各种矛盾变化。

随着历史的发展,武术逐渐从战场搏杀转为体育健身,太极拳正是如此。

100多年前,太极拳家在《十三势行功歌》中就有“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的提法。

随着历史的发展,武术逐渐从战场搏杀转为体育健身,太极拳正是如此。

100多年前,太极拳家在《十三势行功歌》中就有“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的提法。

目前,太极拳有陈式、杨式、孙式、吴式、武式五种流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极拳的历史及发展
罗源机电1211 12223017
摘要:本文主要陈述了太极这一拳系的起源,因其起源众说纷纭,本文选取其中可信度较高的陈家沟说法。

重点讲述陈氏太极拳的历史传承,套路变化及发展过程。

最后就陈氏太极拳发展的主要四个流派的太极拳特点进行简要概述。

一、太极拳名字由来
太极拳成为“长拳”、“棉拳”、“十三式”、“软手”。

清朝乾隆年间,山西人王宗岳著《太极拳论》,太极拳这个名称才确定下来。

太极拳属武术——大拳系。

“太极”一词源出《周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就是大的意思,“极”就是开始或顶点的意思。

宋朝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的第一句话就是“无极而太极”,并非说太极从无极产生,而是“太极本无极”之意,意即“太极”是产生万物的本源,含有至高、至极、绝对、唯一之意。

二、太极拳的起源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与创始人,众说纷纭,大致有唐朝许宣平,宋朝张三峰,明朝张三丰,
清朝陈王庭①
和王宗岳等几种不同的说法。

虽张三丰和王宗岳各著有《太极拳论》,但现在
多数拳家以现传各式太极拳均源出陈式太极拳,而持陈王庭创拳之说。

本文持陈王庭创拳之说。

经历史考证,太极拳起源于中国河南温县陈家沟,由陈氏第九世祖、著名拳师陈王庭所创,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陈氏太极拳的起源可追朔到陈氏始祖陈卜。

陈卜原籍在山西泽州郡 (今晋城),后来由泽州搬居山西洪桐县。

明洪武5年 (公元1374年),迁居河南怀庆府 (今沁阳)。

当时,陈卜为人忠厚,精通拳械,深受近邻乡民敬重,所以当地人将其居住的地方叫陈卜庄 (解放后,陈卜庄划归温县,至今仍叫陈卜庄)。

后来,因陈卜庄地势比较低洼,经常遭受洪涝,所以陈卜一家又迁居到距温县城东十里的常杨村。

因村中有一条南北走向的深沟(有一段深沟仍保留至今),所以随着陈氏人丁繁衍,家族不断壮大,常杨村易名为陈家沟。

陈卜定居陈家沟以后,开始垦荒种田,兴家立业。

随着家族不断壮大,到第七世开始分家。

为了家园安全,地方安宁,于是在村中设立武学社,传授武艺。

这期间,陈氏家史文字记载很少,大多为口传。

直到1711年,陈氏第十世祖陈庚为陈卜立碑,才开始简要记述陈卜史实。

但间隔已有300余年,其间的人物、事迹及有关拳术多有疏漏。

所以关于拳艺、人物、事迹的文字记载,仅从陈氏第九世祖陈王庭记起。

陈王庭又名奏廷,明末清初人,文武兼优,精于拳械,功夫深厚,在河南、山东一带很有声望。

在他年老隐居期间,依据祖传之拳术,博采众家之精华,结合太极阴阳之理,参考中医经络学说及道家导引、吐纳之养生术,创造了一套具有阴阳相合,刚柔相济,内外兼修的内功拳,称为太极拳。

因创始人姓陈,故人们称之为陈氏太极拳。

陈王庭传授下来的有一至五路太极拳、炮捶一路、长拳108势、双人推手和刀、枪、剑、棍、锏、双人粘枪等器械。

陈王庭的著作因年代久远,许多已经失散,现尚存有《拳经总歌》、《长短句》词一首。

自陈王庭之后,陈家沟村民练习太极拳之风甚盛,男女老幼皆练习,世代沿袭,经久不衰,当地至今仍流传着“喝喝陈沟水,都会翘翘腿”、“会不会,金刚大捣碓。

”的谚语。

传至十四世陈长兴(字云亭),太极拳又有了一个大的改革与发展。

他在祖传老架五个套路的基础上,精炼归纳将太极拳套路创造性地发展成为当今流行的两个套路:一路(大架)和二路(炮捶)。

第一路动作大方,以柔为主,以刚为辅。

以“棚捋挤按”四正劲的运用为主,以“采挒肘靠”四隅劲的运用为辅。

柔中寓刚,行气运动,以缠丝劲的锻炼为主,发劲为辅。

全身内外,动分静和,一动全动,体现柔缠中显柔、缓、稳的特色;第二路(炮捶)动作复杂,急速紧凑,以刚为主,以柔为辅,用劲以“采挒肘靠”为主,以“棚捋挤按”为辅;以刚发劲为主,窜蹦跳跃,腾挪闪展,震足发劲。

刚中寓柔,体现柔缠中显刚、快、脆的特点。

后人称这两路拳为太极拳老架。

陈长兴以保镖为业,在武术界享有盛名,当时人称“牌位大王”,著有《太极拳十大要论》、《太极拳用武要言》、《太极拳战斗篇》。

并教有名弟子陈花梅、陈耕耘、杨露禅等。

十四世陈有本在原有套路的基础上,又有些改动,逐渐舍弃了某些难度和发劲动作,架式与老架一样宽大,后人称为新架 (小架)。

第十五世陈花梅,字鹤齐(1796年-1869年),太极拳第七代传人,为人豪爽,乐善好施,武德高尚、功夫甚纯。

自幼师从陈长兴,聪颖善悟、勤学苦练,对太极拳、械无不精通。

家住陈家沟西,创建西北拳社,传授太极拳。

陈花梅一生弟子众多,为太极拳的发展和推广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十六世陈鑫,字品三,他感到陈氏拳术历代均以口传为主,文字著作很少,为阐发祖传太极拳学说,遂发愤著书立说,用12年的时间写成《陈氏太极拳图画讲义》四卷,阐发陈氏世代积累的练拳经验。

读书以易理说拳理,引证经络学说;以缠丝劲为核心,以内劲为统驭,是陈氏太极拳理论宝库中最重要的一篇。

此外,他还著有《陈氏家乘》、《三三六拳谱》
等著作。

十七世陈发科,字福生,是近代陈氏太极拳的代表人物,对发展和传播太极拳有杰出的贡献。

自1929年至1957年一直在北京教授拳术。

以其刚柔相济,采、挒、肘、靠、拿、跌、掷、打,兼施并用,技击技术极好,与人较手时以得人为准,以不见形为妙的高超击法将人跌出,因其为人忠厚,武德高尚,受到各界人士的欢迎。

为普及陈氏太极拳做出很大贡献。

十八世陈照丕,字绩甫。

著有《陈氏太极拳汇宗》、《太极拳入门》、《陈氏太极拳图解》、《陈氏太极拳理论十三篇》等书。

他品德高尚,诲人不倦,对推广陈氏太极拳做出巨大贡献,深受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崇拜,为陈氏太极拳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

目前陈家沟所练的拳械套路有:老架一、二路 (炮捶),新架一、二路 (炮捶),小架一、二路,太极推手、单刀、双刀、单剑、双剑、双锏、梨花枪夹白猿棍、春秋大刀、三杆、八杆、十三杆等。

这些套路,从风格上,技击应用上,仍基本上保持原有的传统风格。

三、太极拳其他流派
陈氏太极拳经过长期的流传,演变出了许多流派,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杨式、孙式、吴式、武式四大派系,有着各自独有的风格和特点。

(1)杨式太极拳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汉族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河北永年人杨露禅从学于河南温县陈家沟陈长兴,与其子杨健侯,其孙杨少侯、杨澄甫等人在陈氏老架太极拳的基础上,创编发展的。

其拳路逐渐删改了陈式老架中原有的纵跳、震足、发劲等动作,由杨健侯修订为中架子,又经杨澄甫一再修订逐渐定为杨式大架子,即现在广为流行的杨式太极拳。

杨式太极拳拳架舒展简洁,结构严谨,身法中正,动作和顺,刚柔内含,轻松自然,轻灵沉着兼而有之。

姿势开展,平正朴实,练法简易,由松入柔,积柔成刚,刚柔相济。

正如杨澄甫所说:“太极拳是柔中寓刚,棉里藏针的艺术”。

架势有高、中、低之分。

目前国家体委正式公布的88式、24式以及在许多场合表演的,都是这种杨式太极拳或由其演化而来。

杨式又派生出李式、吴式太极拳,在太极拳界执大旗地位。

在全国八大太极拳门派中,源于永年的已占其五。

(2)孙式太极拳
河北完县人孙禄堂,自幼酷爱武术,从师李魁垣学形意拳,继而学于李之师郭云深,又从师程廷华学八卦掌。

经多年研练,功夫深厚。

后有从师郝为真学太极拳,参合八卦、形意、太极三家拳术的精义,融合一体而创“孙式太极拳”。

孙式太极拳的特点是:进退相随,迈步必跟,退步必撤。

动作舒展园活,敏捷自然,练时双足虚实分明,全趟练起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

每转身时以“开”、“合”相接,所以又称“开合活步太极拳”。

(3)吴式太极拳
吴式太极拳以柔化著称,动作轻松自然,连续不断,循规蹈矩,松静自然,独具静态之妙。

拳架虽然小巧,但具有大架功底,又开展而紧凑,在紧凑中自具舒展,不显拘束。

推手时,端正严密,细腻熨贴,守静而不妄动,以善化见长。

(4)武式太极拳
清末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在杨露禅从陈家沟返乡后,深爱其术,从学杨于陈式老架太极拳,后又从陈清平学赵堡架,经过修改,创造了“武式太极拳”。

武式太极拳既不同于陈式老架和新架,亦不同于杨式大架和小架,学而化之,自成一派。

其动作简洁紧凑,架势虽小而不局促,动作舒缓平稳,拳势讲究起、承、开、合,动作连贯顺遂,用内功的虚实转换和“内气潜转”来支配外形,以“神宜内敛”,“先在心,后在身”,“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意动身随,意动气随,意到气到,意到力到,意力不分”,达到意、气、形三者合一。

四、总结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辩证的理论思维与武术、艺术、气功引导术的完美结合,是高层次的人体文化。

其拳理来源于《易经》、《黄帝内经》、《黄庭经》、《纪效新书》等中国传统哲学、医术、武术等经典著作,并在起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道、儒、释等文化的合理内容,故太极拳被称为"国粹" 。

注释:①陈王庭,字奏廷。

网上都误传陈王廷或陈奏庭。

据王明2009年11月09日题为《为太极拳宗师陈王庭正名——议太极拳宗师陈王庭名字》的博文查证太极拳陈家沟第九世祖名为陈王庭,字奏廷。

取意朝廷之意。

详见/s/blog_61fe4a230100grsi.ht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