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产生及发展演变
太极拳基础知识

太极拳基础知识太极拳是中国传统的武术之一,被誉为“太极拳大成拳”。
它不仅是一种优雅的艺术表演,更是一种身心修炼的绝佳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太极拳,我们有必要了解它的基础知识。
一、太极拳起源与发展太极拳起源于中国,可以追溯到明朝末年。
传说中的太极拳创始人是明代张三丰道士,在修炼道家内丹术的同时,汲取了拳法的精髓,将其融合创造了太极拳。
太极拳初期主要在张村(今属河北省保定市)一带盛行,后来逐渐传播至全国各地。
二、太极拳的特点与原则太极拳拳法讲究以柔克刚,动作缓慢、流畅,注重呼吸、运气和意念的调节。
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以圆为主:太极拳强调身体的圆滑与连贯,既体现在手臂、腿部的动作,也体现在身体相对于空间的连续运动。
2. 以松为主:太极拳要求肌肉保持松散状态,通过松臂、松腰、松肩等动作,使身体更加灵活。
3. 以静为主:太极拳倡导“以静制动”,动作中保持内心平静,以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
4. 以阴阳互补为主:太极拳运动中追求阴阳的平衡,一方面强调柔和的阴性,另一方面也注重刚猛的阳性。
太极拳的拳式与套路是指太极拳的各种招式和动作组合。
太极拳的拳式套路较多,常见的有“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吴氏太极拳”等。
1. 陈式太极拳:陈式太极拳是中国太极拳流派之一,历史悠久。
它注重动作的变化与流动,有缓慢而富有变化的特点。
2. 杨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主要流派之一,始于杨露禅。
杨式太极拳动作简洁、明快,注重用意念引导气流的流动。
3. 吴氏太极拳:吴氏太极拳是吴全佑所创,特点是动作大而宽松,力道活泼,手势连续而富有变化。
四、太极拳的健身效益太极拳是一种低强度的全身运动,对身体健康有着广泛的好处。
1. 增强心肺功能:太极拳要求呼吸与动作相配合,能够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肺活量。
2. 锻炼肌肉和关节:太极拳动作缓慢而流畅,能够锻炼身体各个部位的肌肉和关节,增强身体的柔韧性和灵活性。
3. 促进血液循环:太极拳的动作通过身体的伸展和运动,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血液供应,对心脑血管有益。
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现状(含5篇)

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现状(含5篇)第一篇: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现状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现状太极拳,中国拳术之一,创始于清初。
乾隆年间,山西民间武术家王宗岳用《周子全书》中阐发《易经》太极阴阳的哲理来解释拳理,写成《太极拳论》,太极拳这名称才确定下来。
清末和辛亥革命后一个时期,在太极拳起源问题上,产生过一些附会和传说: 如说这拳是元末明初(14世纪)武当山道士张三丰创造的;也有人说是宋徽宗时(12世纪),武当山丹士张三峰夜梦玄武大帝授拳,创造了太极拳;又有人说是8世纪中期,唐代许宣平所创造;还有人说是明初河南陈家沟陈卜所创造,等等。
太极拳数百年来代代有传人,绵延不绝,名手辈出。
太极拳发源地陈家沟,位于河南省温县县东清风岭上,六百年前为常阳村。
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山西泽州(今晋城)人陈卜率全家由山西洪洞县迁居温县城北,立村陈卜庄,越二年,因嫌地势低洼,复迁常阳。
后因陈氏人丁繁衍,家传武术在附近又大有声望,加之村中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大沟,久而久之,便易常阳旧名为陈家沟。
陈氏总结了许多拳术套路。
计有五套拳、五套锤、十五红、十五炮、红炮锤、一百单八式长拳以及别开生面的演练方法双人推手等。
又据此理,创编了刀、枪、剑、棍、锏、双人粘枪等武术器械套路。
这些拳械套路均据太极之理,由无极至太极,由无相而生有相,由静而生动,每个招式都分阴阳(即虚、实、柔、刚、静、动等),形成了太极拳械的雏形,在陈氏家族中世代相传,形成陈氏太极拳。
陈氏十四世的陈长兴,在祖传太极拳的基础上再树里程碑。
他将陈王廷编的一至五路太极拳由博归约,精炼归纳,创造性地形成完整套路,成为陈氏太极拳一路二路,后人称之为“老架”,他还大胆地打破门规限制,拳传外姓,收河北广平府(今永年县)杨福魁(露禅)为徒。
杨福魁艺成回乡后,后到达北京,经历了一段“闯天下、打天下”的传奇经历,并担当神机营总教习。
杨氏祖孙三代在北京与人交手无数,授徒广众,流传甚广。
其拳架在不断的实践中日臻完善,最后由杨澄甫定型,成为目前流行最广的杨式太极拳。
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

太极拳的起源发展关于太极拳的起源,目前学术界很多人都在研究,也存在一些争论。
应该说,太极拳作为中国武术中比较晚形成的一个流派,它借鉴了许多其他武术流派的理论和技术精华。
所以从太极拳身上看到很多其他武术拳种的痕迹也是正常的。
太极拳的理论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思想,而这种阴阳思想在古代很早以前就已经发展得很系统,比如《黄帝内经》是早期最为系统地将阴阳思想与人体健康相结合的著作,被中医奉为经典。
在《周易》中,对于阴阳、八卦的理论学说阐述得很透彻,我们在后来的太极拳理论中,不难发现,处处都有对这些早期哲学、医学著作的借鉴、衍化使用。
所以说太极拳的相关理论在很早以前的古代就已经有了。
从技术上来说,也不难在古代的导引术、养生术和武术中看到太极拳后来的影子。
一个突出的例子就是马王堆导引图。
这是l973年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文物,在一个帛片上生动记载了当时人们运动肢体锻炼的动作,栩栩如生。
比较精妙的是,通过复原后的导引图使我们惊奇地发现,其中很多动作和现代的太极拳动作相似,这种相似不仅有形似,更有神似的成分。
太极拳也的确有导引养生的作用。
但到现在为止,并没有发现明代以前有完整、成型的太极拳套路或清晰的、直接的太极拳技术理论论述,也没有十分明确的太极拳概念。
虽然从文献上偶尔也能看到相近的词汇,但那不是作为一个明确系统的概念出现,而是另有他义。
当然,对这一点也有学者有不同意见。
因此,从比较严谨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说。
在古代很久以前,在战国以前,作为后来太极拳理论体系的基础理论已经形成,很多与太极拳相关的技术元素也在不断衍生。
到了明末清初,完整的太极拳概念,它的理论、技术架构开始出现了。
现在在国内外广泛流行的几个重要的太极拳流派都是从那时起逐渐衍化、发展起来的。
太极拳的理论技术体系的完整形成是在明来清初时期。
在清代,太极拳出现第一次发展的高峰时期,这一时期的重要成果是几大主要太极拳流派的开始出现。
一些太极拳家以深厚的武术素养和服务于社会的责任感,以及变革的巨大勇气,对太极拳推陈出新,在陈氏太极拳的基础上,相继诞生了杨式、武式、吴式、孙式太极拳。
太极拳有哪些起源发展历史

太极拳有哪些起源发展历史我们对于太极拳一点都不陌生,但是太极拳是起源于哪里相信就有很多人不知道了吧。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太极拳有哪些起源发展历史,希望你们喜欢。
太极拳的起源河洛文化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世界第五大长河。
在中国历史上,黄河及沿岸流域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是汉族最主要的发源地之一,被称为“母亲河”。
洛河,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显赫的地位。
首先,是“河图洛书”,它与古文字紧密连系在一起,把洪荒蒙昧的社会,推向了文明的阶梯。
河洛汇流,是一种自然现象。
洛河水清,黄河水浊,两河交汇,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清浊分明、相互交融变化的旋涡。
相传这里是河出图、洛出书和伏羲悟太极、画八卦的地方。
《易传·系辞》载:“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中华人文始祖伏羲看到河洛交汇现象,依据“河图”、“洛书”信息,触发灵感,从而创造出了《易经》,产生了太极文化。
所以,自古人称“天下太极出河洛”。
自古以来,河洛汇流处无时无刻不流淌着太极文化之血,联系着河洛文化之脉,缔结着中原文化之根,蕴含着中华文化之魂。
她是中国的文化丹田!据史载:黄帝、帝尧、夏禹、商汤等帝王登基时,都在此沉璧祭天。
温县,正处于河洛汇流处,是河洛文化的核心区。
温县是人类活动最早的聚居地之一,境内遗存仰韶文化遗址和龙山文化遗址数十处。
夏代,温地称温国;商十四代王祖乙迁都温地邢而中兴;周初大司寇苏忿生封苏国,以温为苏封十二邑之首。
《盐铁论》记载显示:战国至秦汉之际,温县已是“富冠海内”的“天下名都”。
温县地灵人杰。
它地理位置优越,南有邙山、黄河为天然屏障,北依太行天堑,是连接晋、冀、鲁、豫的交通要道。
焦作黄河公路大桥与连霍高速公路相连,焦温高速南北贯通,其他公路四通八达,国家重点工程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穿境而过,距离郑州、洛阳、焦作三市分别在40-60公里之间,南滨黄河,北临沁水,东连武陟县,西接孟州市,西北与沁阳市接壤,属黄、沁河冲积平原。
温县是夏禹指定继承人覃伯益的家乡,是春秋时期孔子门下十哲之一卜子夏故里,从这里走出了司马懿、郭熙等许多历史名人。
简述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

简述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太极拳,也称太极拳术,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武术,许多人都有兴趣了解它的历史和发展。
下面将就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来做一个简单介绍。
一、太极拳的起源太极拳早在中国古代就已经有,其起源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并逐渐发展成今日的形式。
据说太极拳源于传说中的“太极”院,故又名“太极拳”。
太极拳的诞生有三位名人功不可没:第一位是岳飞,他的五行剑术和身法可以视作是太极拳的祖先;第二位是吴大猷,他创造了大猷拳,并将太极拳形态传承了下来;第三位是张三丰,他创立的太极拳术,遍布中国大陆,被称为“太极拳之祖”。
二、太极拳的发展太极拳在古代以后不断发展,其中有很多有名的高手,在其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一份功勋。
比如,林保护将太极拳融入自然中,从而增强了太极拳的魔力;马汉明则通过太极拳的内容来提高太极拳的实用性。
除此之外,一些杂技艺术也与太极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龙阳推手、太极形意拳等。
这些技术对太极拳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太极拳的影响太极拳不仅在中国古代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几十年来,它也影响了许多国家。
近年来,太极拳已经成为世界性的一门体育运动,以及一门艺术体系,在世界上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支持和参与。
太极拳的技术和理论不仅对中国古老的文化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对全世界的文化艺术也有很大的作用。
四、结语太极拳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传统武术,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主要以均衡、安静、宁静的动作来展示,它通过灵活的身法、锻炼身体和心灵,可以使人体及心灵得到调整和健康。
从古至今,太极拳屡次受到世界各地观众的认可和欢迎,已经成为世界性的体育运动,今天,太极拳已经成为一门传统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值得我们重视、研究和传承。
太极拳的起源及发展

要练好太极拳,除了遵照先哲的理论指导和要领指示之外,我认为 必须注意两个问题。
首先要领会“劲”的涵义。认真练习太极拳到适当的阶段,就会 练出劲来。这股劲是一种“浑劲”,也就是太极拳入门的基础。所谓 “懂劲后愈练愈精”。据我个人体会,这股劲好像秋天的成片芦苇在 湖中被大风吹得俯而复起,坚韧不折,柔而有弹性;又好象海洋中的 滚滚波涛,水质虽软而又非常雄厚的力量。浑劲练出以后,再进一步 就要从浑劲中练出轻巧劲来。浑劲是藏而不露的浑厚实力,从而达到 柔中有刚。轻灵劲是既有轻灵感觉而又能圆活运转的意思。将这二种 劲紧密地结合于一起,相互为用,才能刚柔相济,绵里裹针,再能变 化分释为掤、捋、挤、按诸劲灵活应用之,始可达到融会贯通,得心 应手的目的。
太极拳以“棚、捋、挤、按、採、挒、肘、靠、进、退、 顾、盼、定”等为基 本方法。在运动中,要求静心用意, 以意识引导动作,动作与呼吸紧密配合, 呼吸要平稳,深 匀自然,动作要中正安舒,柔和缓慢,身体保持疏松自然, 不 偏不倚,动作绵绵不断,轻柔自然,动作弧形,圆活不 滞,同时以腰为轴,上 下相随,周身组成一个整体。动作 连贯协调,虚实分明。动作之间衔接和顺, 处处分清虚实, 重心保持稳定。轻灵沉着,刚柔相济。动作不浮不僵,外柔 内 刚,发劲完整。在推手中,要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 避实击虚,借力发力, 主张一切从客观出发,随人则活, 由己则滞。尤其讲究“听劲”,通过身体触 觉,来判断对 方力量的大小、方向、部位,并及时做出反应,如对方刚力 来打,我则以柔化之,“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随人 而动,随机应变。
太极拳起源和发展

太极拳起源和发展一、起源关于太极拳的起源与创始人,众说纷纭,目前大致有9种观点:1.老子。
2.梁朝的程灵洗。
3.唐朝的许宣平。
4.唐朝的李道子。
5.唐朝的胡镜子。
6.张三丰。
7.陈王庭。
8.陈卜。
9.不知何人所创。
其中,以张三丰和陈王庭创拳说争论最大。
历史上有关张三丰的传说最多,争论亦最大,众多人称其为太极拳鼻祖。
陈王庭创拳说,一度成为权威说法,主要源于武术考证家唐豪所言,唐豪实地考察了陈家沟,主要依据陈王庭的遗诗:“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氛,几次颠险,蒙恩赐,往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闲来造拳,忙来时耕田。
趁余闲,教下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
”近年来不断有人反对此观点,并提出一些证据,如有人认为:“闷来时造拳”的造,并不是创造之造,而是造访之造,所以实际是闷来时去造访拳,陈王廷创拳之说休矣。
(《武当》1995年3期16页到19页)关于太极拳起源问题,近年来大致可以归纳为两类观点:一类认为太极拳是陈王庭所创,发源于陈家沟;一类认为在此之前早有太极拳,大约在南朝韩拱月、程灵洗开始,经唐朝时许宣平、李道子,宋时程秘,元时张三丰,明清为王宗岳、蒋发,清中叶陈长兴发展起来。
目前,我们还很难断定究竟是何人何时创造的太极拳,但是可以肯定,太极拳绝非一蹴而就,必然有一个萌生、发展、壮大、成型的过程,是经过数代人的努力形成的,这正也说明了太极拳的渊渊流长,博大精深。
二、发展尽管太极拳的起源和创始人难以定论,但是从太极拳定名以来,陈长兴以后的太极拳演变线索是较清晰和公认的,构成了现代意义的太极拳主体,根据拳理著作、动作形态可以看出从明末清初以来的太极拳演变,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基本形成期这个时期主要指从明末清初的陈王庭至陈长兴(1771~1853),经过五传,完成了陈式太极拳的基本演变,表现为:①重要理论著作。
这个时期留下的理论著作很少,代表性的有陈王庭的《拳经总歌》、《太极拳十大论》、《用武要言》等,从这些拳论,歌诀来看,突出的反映了太极拳的技击性,如《拳经总歌》:“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
太极拳的发展与传承

太极拳的发展与传承太极拳是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武术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它不仅是一种运动方式,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文化传承。
自从太极拳问世以来,经历了数百年的传承与发展,如今已成为世界各地广泛流传的养生功夫。
本文将从太极拳的历史和起源、太极拳的发展和演变以及太极拳的传承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太极拳的历史和起源太极拳可以追溯到清朝嘉庆年间,其创始人为陈氏。
据传陈氏太极拳起源于陈家溪,最早只有陈氏家族内部传承。
后来经过多代人的发展演变,太极拳逐渐传承给更广泛的人群。
在编写《太极拳图说》的陈照奎中,他将太极拳的起源追溯到明朝时期的明太祖朱元璋。
明太祖本人非常重视功夫的训练,他认为练功可以强健身体,提高战斗力,于是开创了一个名为“明朝武功”的培训项目。
据说,这个项目就是中国武术的一种形式,其中太极拳就是其中之一。
而更早的武术,则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
二、太极拳的发展和演变随着太极拳的发展和传承,各流派的发展逐渐形成。
陈氏太极拳、杨氏太极拳、武当太极拳等流派各有其特点。
以陈氏太极拳为例,其拳法风格沉着稳重,以缓缓舒展的动作为主,注重动作的连贯性和美感。
而杨氏太极拳则相对灵活多变,以柔化刚、以缓制快为基本要点,注重技术的灵活性和实用性。
此外,武当太极拳也是太极拳中一个比较重要的流派,它更重视内功修炼,强调将精神全神贯注于身体运动中,以提高身体的自我调控和自我防御能力。
在太极拳的演变历程中,外国人对太极拳的学习和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政府开始向世界推广太极拳,外国人开始大量涌入中国,学习太极拳成为他们的热门活动。
太极拳从传承式的内部拳种转变为对外传播式,太极拳的种类也逐渐多元化。
其中太极拳的运动性和养生功效受到了外界的广泛关注,太极拳也多次作为国际体育比赛的比赛项目。
三、太极拳的传承太极拳是一种传承文化,它历经时间,被不断传承和保护,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其价值得以弘扬。
传统的太极拳是通过口传心授,由老师传授给学生,从而实现太极拳的传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太极拳的产生及发展演变
[摘要]太极拳这株武术百花园中的奇葩,以其技击和健身方面的作用深受人们的喜爱,对于太极拳盛行的今天,我们更应该了解它的源流、发展和演变,通过实践和理论知识来全面的认识太极拳,才能更好的掌握练习各个流派太极拳的要领。
[关键词]太极拳;发展;演变
中图分类号:tu5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13-0308-01
1、太极拳的产生和发展
科学史料记载是武术史学家唐豪(1897-1959年)的考证证实了:太极拳最早发源于河南省温县的陈家沟,陈家沟位于温县城东的青风岭上,600年前叫常杨村,为太极拳做出杰出贡献的主要代表人物是一个名叫陈王廷的人。
陈王廷创编的这一太极拳具有“以柔克刚”的技击特点,它的风格遵循的法则是“螺旋缠绕”“柔中寓刚”“避实击虚”“随机应变”和“四两拨千斤”。
总体上说,动作要做到刚柔相济,快慢相间,动作协调连贯并附有节奏,恰似小溪流水一般。
因此拳势是由八种基本手法(捧、捋、挤、按、采、挒、肘、靠)和五种主要可变步势(进、退、顾、盼、定)组成,最初把它称为“十三势”。
自陈王廷之后,陈氏十四世陈长兴在老架套路的基础上将太极拳创造性的发展成为陈式太极拳一路、二路,后人称之为太极拳老架(大架)。
十四世陈有本之后有对其做了改动,舍弃了一些有难度
和需要发劲的动作,架势与大架一样宽大,成为新架(现为小架)。
十五世陈清萍在原有套路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形成逐步提高拳艺技巧的练习套路。
十六世陈鑫用12年的时间写成了《陈式太极拳图画讲义》四卷,是陈式太极拳理论宝库中最重要的一篇。
近代,十七世陈发科和十八世陈照丕等陈式太极拳名手,应邀到北京、南京等地教拳,陈式太极拳才逐步走向社会,被世人所认识。
为太极拳的推广和普及做出了巨大贡献。
解放后,太极名家陈小旺等拳师为继承、发扬、传播陈式太极拳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近年来,陈式太极拳逐步流传到全国各地。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太极拳经历了很多变化,演变之后的陈式太极拳套路里至今仍含有蹿、跳、震脚等迅猛发力的工作,在演练时多有爆发劲动作,其特点是刚柔相济、快慢结合。
手法中的螺旋缠丝劲为其特色。
陈式太极拳又有老架、新架和小架之别。
器械有太极单刀、双刀、单肩、双剑、春秋大刀、三杆、八杆等。
陈式太极拳经过了近百年的发展,演变出了具有代表性的四大流派即杨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和孙式太极拳。
2、杨式太极拳
在太极拳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变成不同的风格套路。
其中,以杨式太极拳最为流行,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1799-1871年),河北永年人。
当时杨露禅在陈家沟的陈德瑚在永年开的药铺中做学徒,有时陈德瑚带杨露禅回陈家沟的家中做一些杂货。
陈长兴在陈德瑚家教后人习拳舞械,他见杨露禅聪明伶俐,为人诚实老实,有
很喜爱太极拳,陈长兴与陈德瑚商量后,收杨露禅为徒弟传授他太极拳。
杨露禅刻苦练功十八年,长进极快。
学的拳术后,经亲友推荐到北京教拳,曾打败过许多名拳师,名声大振,被誉为“杨无敌”。
后到清宫王府教拳,习拳的都是贵族子,他们娇嫩的体制难以接受和掌握高难度的动作,他便将陈式太极拳套路中的蹿、蹦、跳跃以及缠丝劲等难度较大的动作改变成姿势较为简单的动作,不纵不跳,动作柔和易练。
后又经其子杨班侯、杨健侯的修改成为中架子,传至其孙杨澄甫(1883-1936年),后被他修改为目前流行较为广泛的杨氏太极拳。
杨澄甫所著《太极拳使用法》和《太极拳体用全书》曾在北京、上海等地授拳,是著名的杨式太极拳的一代宗师。
杨氏太极拳的特点是:拳架舒展自然,动作缓慢和顺,姿势柔软连绵,路线弧形带圆,姿势美观大方,要求绵里藏针。
杨式太极拳得名于“大架”,其架势根据不同的练习对象可分为高架、中架和低架。
3、吴式太极拳
另一种被誉为中架的吴式太极拳,是从杨式太极拳所传的拳式发展创新而来的。
杨露禅在清宫王府教拳时,有一个满族人名叫全佑的跟随他学习,杨露禅死后,全佑跟随杨班侯学习,后传其子鉴泉,因为其子鉴泉从汉室的姓为吴,名为吴鉴泉,他对太极拳加以改进形成一个新流派,成为吴式太极拳。
吴式太极拳的特点是:以柔化著称,动作轻松自然,连绵不断走弧线,拳式大小适中,推手守静而不妄动,严谨细腻,柔和紧凑的
特点。
4、武式太极拳
此外还有一流派,得名于“小架”成为武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是由杨露禅同乡武禹襄(1812-1880年)所创编的。
武禹襄是河北永年人,当他得知同乡杨露禅自陈家沟返乡后,便跟随杨露禅学习大架动作,得其大概,后慕名到陈家沟求陈长兴授拳。
因陈长兴年岁以高,不在传拳,其子又不在身边,但见武禹襄求学心切,随将其介绍给陈氏同族的十五世陈清萍,其拳架小而紧凑,加圈缠丝,属于陈氏太极拳小架势拳派的直流,武禹襄从学于陈清萍的新架,备悉理法,学拳很下功夫,潜心研练,后在杨氏太极拳的大架和陈氏太极拳的小架基础之上演变成为现在的武式太极拳。
武禹襄传拳于其外甥李亦畲,李亦畲善于拳理的钻研总结,论述精辟。
但是李亦畲(1832-1892年)以行医为业,在乡教授徒弟极少,后传其同乡郝为真(1849-1920年),郝为真传其子月如,月如传其子少如,逐渐流传于社会。
武式太极拳的特点是:姿势紧凑,动作轻灵,步法严格分清虚实,胸部和腹部的进退旋转始终保持中正,完全是用内功的虚实转换和“内气潜移”来支配外形的,左右手各管半个身子,不相逾越,出手不足过足尖。
原来也有跳跃动作,为适应年老体弱者的需要,改为不纵不跳,双莲摆也改为了不拍打脚面。
5、孙式太极拳
孙禄堂(1861-1932年),河北完县人。
他早年拜于形意拳名师郭
云深门下,郭云深曾经以“半步崩拳打遍天下”而闻名于全国,孙禄堂先学形意拳,精通易理。
后又从名家称廷华学得八卦掌,攻入化境。
著有《形意拳学》、《八卦掌学》和《拳意述真》等书,有“活猴”的佳称,是形意拳和八卦掌的名家。
后遇见郝为真,又跟随郝为真学习太极拳的精华。
孙禄堂毕生研究武术,精通形意拳、八卦掌和太极拳,晚年独练太极拳,并将三家之精髓融汇互合,创编了孙式太极拳。
孙式太极拳的特点是:架高步阔,动作敏捷,开合鼓荡,舒展圆活,进退相随,转换轻盈。
全套练之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
出手变换多以开合手,步伐是进退必跟,所以又称开合阔步太极拳。
综上所述,现在社会上流行的各式太极拳虽然在风格特点、套路形式大小和繁简上有所差异,但就其套路结构、拳式名称和锻炼的要领看,都明显地从陈式太极拳演变而成的。
参考文献
[1] 肖耀臣.习练太极拳要注意三个结合[j].武当.2006(06).
[2] 马晓军.武术文化中含“三”数词术语[j].少林与太极.2008(09).
[3] 祝大彤.太极无处不放松——谈松功[j].精武.2005(10).
[4] 李万斌.与陈家沟无关的太极拳述列(下)[j].武当.2010(12).
[5] 顾新法.太极拳的内养与技击[j].精武.2011(01).
[6] 刘瑞.武当赵堡承架太极拳之特点[j].武当.2008(03).
[7] 赵国仁.练太极拳的顺与不顺[j].少林与太极.2009(10).
[8] 李承祥.太极拳习练精要[j].健身科学.2003(11).
作者简介
宿雯雯,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在读研究生,专业:民族传统体育学,研究方向:武术教学训练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