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式太极拳的来历和起源
36式陈式太极拳

36式陈式太极拳引言:陈式太极拳是中国武术中最著名且广泛流传的拳术之一,它以缓慢、连贯、柔和的动作和修行方式而闻名。
其中,36式陈式太极拳是陈氏太极拳传统拳法中的一种,它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动作,强调身体的协调性、柔韧性和稳定性。
本文将介绍36式陈式太极拳的起源、动作示范以及益处等方面内容。
第一部分:起源与发展陈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五大主要派别之一,起源于明朝末年的陈家沟。
陈氏太极拳历经几代传承,其中最有名的是陈王廷。
陈王廷是太极拳第六代传人,他以其优雅而稳定的拳术风格而闻名。
他将太极拳从家族中传承出去,并且发展出了不同的拳术流派,其中包括了36式陈式太极拳。
第二部分:动作示范36式陈式太极拳由一系列动作组成,这些动作以正常速度进行,每个动作之间都有流畅的过渡。
以下是36式陈式太极拳中的一些代表性动作:1. 野马分鬃:身体保持平衡,以右脚为轴心,左脚向左迈开,同时双手呈现掌心向下的姿势。
2. 白鹤亮翅:从野马分鬃的姿势中,身体向前倾斜,左脚向前迈出,同时双手向前推出。
3. 左右蹬脚:从白鹤亮翅的姿势中,身体向后倾斜,同时左脚向后蹬出,右手上举。
4. 左搂膝拗步:从左右蹬脚的姿势中,左脚向左侧移动,双手向上托起。
随着动作的进行,36式陈式太极拳的动作越来越复杂,融入了更多的腿部动作、手臂动作和身体转移动作。
第三部分:益处36式陈式太极拳作为一种传统的太极拳形式,它具有许多身体和精神上的益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益处:1. 增强身体平衡:太极拳的动作涉及到身体的协调和平衡,通过练习36式陈式太极拳,人们可以提高身体的平衡能力,减少跌倒的风险。
2. 改善肌肉灵活性:36式陈式太极拳的动作需要身体的柔软度和灵活性,通过练习,可以增加肌肉的伸展性,改善关节的灵活性。
3. 提升身体控制能力:太极拳的动作注重身体的协调和控制,练习36式陈式太极拳可以增加对身体的控制能力,提高敏捷性和反应能力。
4. 促进内心平静:太极拳强调呼吸和内心平静。
陈式太极拳简介

陈式太极拳简介陈式太极拳简介陈氏太极拳采取阴阳学说,以动静开合之理,与刚柔虚实之法,为轻沉迟速互练之术;拳势动作,均以螺旋进退,称缠丝劲,为陈氏独创之奥秘,世代口口相传,颇少文字记载。
陈式太极拳有良好的健身作用,其上乘的技击作用及独特的演练风格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爱好者。
河南省温县陈家沟太极拳,世代相传,其架式与用劲,与一般传习之太极拳,不尽相同,称谓陈氏(家)太极拳。
明洪武七年(一三七四年)陈氏自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迁居河南省温县常阳村。
嗣以陈氏宗族繁衍,遂将常阳村易名为陈家沟。
自陈氏迁温县始祖陈卜至今,太极拳世代相传,一脉相承已有六百年之历史。
陈氏太极拳在此六百年历程中,关于创造发展,由博而约,以至定型,在陈氏族谱家乘拳谱以及陈氏子孙之著作中,有明确之记载,足资考证。
陈式太极拳历史沿革陈氏太极拳于第九代陈王廷时,已编有拳套七套,此外有散手、短打、以及两人对练之手(或称打手,现通称为推手。
)经历代研练,再五传至第十四代陈长兴时,陈氏太极拳已由博而约,去芜存菁。
太极长拳,势式繁多,已不练习。
十三势拳架五套,仅练头套,其余四套亦弃而不练。
炮捶一套,与十三势相辅相成;十三势柔多刚少,炮捶刚多柔少,有蹿蹦跳跃,腾挪闪战等动作,补十三势之不足。
但基本功夫仍在于十三势之熟练,因之陈氏族人亦有不习炮捶者,外姓学习重在健身或年老嫌动作难练亦多不习炮捶。
至于两人对练之擖手,仅为一种顺步(如甲出右足,乙则出左足。
或甲出左足,乙则出右足。
)插裆动步之式。
两人上则手搭,下则足靠,上下互相粘贴,先则运用才朋才履挤按之法,熟练之后掺入采才列肘靠,以及拳套中各种着法,渐至动步不拘规矩,所谓大才履散手,即在其中。
方法简单,变化无穷。
陈氏太极拳至第十四代陈长兴时,已趋精简而定型,拳套祇练十三势头套与炮捶两套。
因之简称十三势为头套拳,炮捶为二套拳。
陈长兴一支所传自其九世祖编定之十三势及炮捶两套拳架,迄今已有三百余年。
综观陈氏太极拳始自迁温始祖陈卜,九传而至陈王廷而集成,再五传至陈长兴(1771﹑1853)而精简定型,历时已达四百七十余年,可谓经久研练,精益求矣。
李恩久先生介绍陈式太极拳

李恩久先生介绍陈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始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形成了三大分支。
第一支是它的起源地河南温县陈家沟,第二支是济南洪均生先生传下来的陈发科师正宗陈氏太极拳,也叫陈氏洪派太极拳,第三支是由北京冯志强大师传扬的陈发科师晚年所授的陈氏新架。
陈式洪派太极拳十分重视太极拳中缠丝劲特色,注重人体身躯和四肢螺旋运动的公转与自转的运动关系,强调动作方向与角度的巧妙配合,以运动力学随遇平衡原理为核心,科学的归纳了太极拳法的顺、逆缠法的基本规律,突出技击实战技能,体现精拿巧化的奥妙,更具有养身健体、陶冶情操作用,蕴含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李恩久先生从师二十余年,与师朝夕相处,尤其十年文革浩劫期间,洪均生先生身处艰险,师徒共度患难,情同父子。
陈氏太极拳要学深学细十分不易,处处要严格无过不及的规律,而且差之毫厘,必然谬之千里。
洪先生每日为他孜孜不倦讲解拳术动作,他无一招一式不是严照师训刻苦训练,不敢有一丝一毫荒嬉与怠意。
经过“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更重在笃行之”,李恩久先生对于陈氏太极拳理精法密技艺,终融会贯通。
如今,他虽已年过半百,但仍体格健壮,浑身溢发着一股灵武之气。
他的一招一式,一举一动,很容易让人想起当年的洪均生大师,感受到太极拳蕴意无限的美的真谛。
洪均生先生一生致力于陈氏太极拳的研究普及,致力于走向世界。
一九八三年应日本“日中友好协会”、“北九州太极拳协会”之邀请,洪先生授权与他和李宗庆赴日本教授太极拳,率先打开了通向国际交流的大门。
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

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陈式太极拳又分老架和新架两种,老架是清初陈王廷所创,原有5个套路,又名十三势,另有长拳一百单八势1套,炮捶1套。
从陈王廷起,经过300多年的传习,积累了不少经验,对原有拳套不断加工提炼,终于形成了近代所流传的陈式太极拳第1路和第2路拳套。
这两套拳动作都是经过精心编排的,其速度和强度不同,身法、运动量和难度也不尽相同,但都符合循序渐进和刚柔相济的原则。
目录一、陈氏太极拳的起源陈氏始祖陈卜全家定居清风岭上的常阳村后,勤劳耕作,兴家立业,为了保卫桑梓不受地方匪盗危害,精通拳械的陈卜在村中设立武学社,传授子孙习拳练武。
后传于第九世陈奏乾与陈奏庭二人。
陈王庭(约1509年)又名陈奏庭,系明末文痒生、清初武痒生,文武双全,曾只身闯玉带山,劲阻登封武举李际遇叛乱,为清廷在山东平定盗匪立过战功,在河南、山东负有盛名却不被清廷重用。
陈王庭报国无门,收心隐退,在耕作之余,依据自己祖传之一百单八式长拳,博采众家精化,结合易学上有关的阴阳五行之理,并参考传统中医学中有关经络学说及导引、吐纳之术,发明创造出了一套具有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新型拳术,包括太极拳五路、炮捶一路、双人推手及刀、枪、棍、剑、锏、双人粘枪等器械套路。
陈王庭老年能够造拳,还与一个叫蒋发的武林高手是分不开的。
王庭公早年闯玉带山李际遇山寨时,曾结识李际遇部下一名战将蒋发,此人武艺也相当精湛,传说脚快如飞,可百步追兔。
李际遇被清政府镇村后,蒋发落难投奔了陈王庭,以陈王庭为友为师,自己甘愿为仆为徒,关系甚密,使陈王庭造拳有了切磋的对手,新造太极拳可以在实践中得以检验,不断修正。
二、陈式太极拳的理论来源陈氏第九世传人陈王庭创造陈式太极拳的理论来源有四:1、把拳术与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相结合人体是一个不断运动着的有机整体,易学认为,自然界一切事物的运动,无一不是阴阳的对立统一。
人的生命运动,其本身就是阴阳对立双方,在不断的矛盾运动中取得统一的过程。
陈式太极拳介绍

陈式太极拳介绍一、引言陈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一种流派,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重要门派之一。
它以独特的动作和内在的力量控制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介绍陈式太极拳的起源、特点、套路以及对身体健康的益处。
二、起源陈式太极拳起源于明朝末年,由陈王庭所创。
陈王庭深入研究了道家的太极理念,并将其运用到武术中。
他将太极拳的动作细化、缓慢化,注重内力的运用和呼吸的调节,形成了独特的陈式太极拳。
三、特点陈式太极拳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 缓慢而流畅的动作:陈式太极拳注重动作的缓慢、连贯和流畅,通过慢速运动来培养身体的柔韧性和平衡感。
2. 内力的运用:陈式太极拳强调内力的运用,通过调节呼吸和身体的放松来提高内力的发挥。
内力的运用使拳法更加准确、有力。
3. 气贯全身:陈式太极拳注重气的运用,通过呼吸调节和动作的协调来达到气贯全身的境界。
这种气的运用不仅增强了身体的力量,还有助于调节内脏功能和促进血液循环。
4. 精神集中:陈式太极拳的练习需要保持专注和集中的精神状态,这有助于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反应能力。
四、套路陈式太极拳的套路共有108式,包括了起势、虚实、攻防、转身、起落、进退等动作。
每个动作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和用意,通过练习套路可以提高身体的协调性、灵活性和力量。
五、身体健康的益处陈式太极拳作为一种传统的健身运动,对身体健康有许多益处:1. 增强肌肉力量:陈式太极拳注重整体的肌肉协调,通过练习可以增强肌肉的力量和耐力。
2. 提高柔韧性:陈式太极拳的动作缓慢而流畅,可以增加关节的灵活性和身体的柔韧性。
3. 改善姿势和平衡:陈式太极拳的练习需要保持身体的平衡和正确的姿势,可以帮助改善姿势和提高平衡能力。
4. 调节呼吸和放松身心:陈式太极拳注重呼吸的调节和身心的放松,可以帮助缓解压力、改善睡眠质量。
5. 促进血液循环和气的运行:陈式太极拳的练习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气的运行,有助于调节内脏功能和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六、结语陈式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瑰宝,不仅具有独特的动作和内在的力量控制,还对身体健康有着很多益处。
陈式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

陈式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陈式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陈王庭(约1509年)又名陈奏庭,系明末文痒生、清初武痒生,文武双全,曾只身闯玉带山,劲阻登封武举李际遇叛乱,为清廷在山东平定盗匪立过战功,在河南、山东负有盛名却不被清廷重用。
陈王庭报国无门,收心隐退,在耕作之余,依据自己祖传之一百单八式长拳,博采众家精化,结合易学上有关的阴阳五行之理,并参考传统中医学中有关经络学说及导引、吐纳之术,发明创造出了一套具有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新型拳术,包括太极拳五路、炮捶一路、双人推手及刀、枪、棍、剑、锏、双人粘枪等器械套路。
陈王廷创编太极拳时,其拳理、拳法的形成有三个来源:一是以古典哲学《易经》的阴阳学说为拳理的依据;二是以道家的养生术和中国传统医学的经络学说为拳术内功的依据;三是以戚继光的《拳经》等技击典籍为创编套路外功的借鉴。
这样就使这套拳术形成为一个完整而科学、内外兼练、既有健身性又有技击性和艺术性的优秀武术项目,成为一门身心修养之学,是人体生命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因此,陈式太极拳的科学实践价值,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中外人士的重视。
在陈家沟,太极拳一向秘不外传。
直到陈氏14世、太极拳第6代宗师陈长兴把拳传给外姓河北永年人杨露禅以后,演化出杨式、武式、吴式和孙式,太极拳才缓缓地流传到全国各地。
杨露禅偷拳的传说便源于此,后经改编,出现了宫白羽的武侠小说《偷拳》、连续剧《太极宗师》等一批作品。
陈长兴,1771-1853,陈氏十四世,人称“牌位先生”杨露禅,1799-1872,名福魁,河北永年人但是,长期以来,比较广泛流传的是偏于柔缓的太极拳。
而把保持太极拳之轻沉兼备、刚柔相济、快慢相间、顺逆螺旋等固有特点的陈式太极拳(即陈长兴所传大架),自其发源地河南陈家沟一隅之地传播到北京、南京等地的,是著名太极拳大师陈发科及其侄陈照丕。
在套路的整理和陈式太极拳的推广方面,陈发科贡献最大,1928年,他应邀到北京授拳,从此,陈氏太极拳的真面貌才开始被外界人所了解,他本人也被武术界尊称为太极拳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陈式太极拳简介

陈式太极拳简介陈式太极拳始于明末清初,是由河南省温县陈家沟人陈王廷所创。
弟子陈发科在京传拳近三十年,教外姓弟子众多,使陈式太极拳摆脱了姓氏的局限,将带有狭义氏族性质的'陈氏“定义为“陈式”奠定了广泛传播的基础。
陈式太极拳发展至今已形成了陈式太极拳套路、太极拳推手、太极大枪等器械的演练体系。
其中太极拳套路中的第一路拳(老架)和第二路拳(炮捶)很能体现出陈式太极拳的特点。
第一路主要技术特点为动作呈弧形,刚柔相济,柔中寓刚,动作和呼吸运气相结合,快慢相间,拳路由高至低。
第二路主要技术特点为震脚发力多,动作快而刚,气势雄壮,充满爆发力。
陈式太极拳的技击特点为以静为动,以柔克刚,借力打力,其讲究后发先至,诱敌出招,乘虚而入,全力打击。
第一路拳的动作以柔为主,以刚为辅。
手法中多以拥、捋、挤、按四正的劲力为主,辅以采、捌、肘、靠的四隅手。
用力方法是以缠丝劲、以柔抑刚与以柔化刚的化劲为基础,动作以缓而稳为宜,尤其注重缠丝劲的运用与演练。
第二路拳的动作紧凑而疾速,刚多柔少。
手法中以采、捌、肘、靠的四隅手法动作为主,具有窜蹦跳跃和闪展腾挪的演练特点。
尤其在螺旋劲方面别具一格,它在运动中旋腰转脊、旋腕转膀和螺旋转膝等动作,使练习时达到一动无有不动的功效。
由于陈式太极拳震脚、发劲、跳跃等特点,所以其练习时的运动量远远大于其他传统的太极拳,二路炮捶更是如此。
陈式太极拳的缠丝劲是其最显著的特点,缠丝劲按其性能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掌心由外往里翻的顺缠丝,一般都以棚劲出现;另一种是掌心由外向内翻的逆缠丝,大多以捋劲为主,这两种缠丝劲贯穿于太极拳演练的始终。
内缠丝和外缠丝的不断变化,形成陈式太极拳独有的螺旋式运动,演练时只见大圈化小圈、小圈变大圈,动作变幻万千,形成运动如缠丝、运动如抽丝的境界。
陈式太极拳有四大金刚-- 陈小旺,陈正雷,王西安,朱天才。
和太极四大金刚同样有名的太极大师还有陈小星、陈瑜、陈全忠、陈皂森、陈世通、吕林红等等。
陈式太极拳种类

陈式太极拳种类1. 介绍陈式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一种拳术,也是太极拳的一种流派。
它起源于明朝末年的陈王府,由陈王府的陈家人所创。
陈式太极拳以其独特的技法和内功而闻名于世,被誉为太极拳中的”祖宗”。
陈式太极拳根据不同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多种不同的种类。
每种种类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但都基于太极拳的核心原理和理念。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陈式太极拳的几种主要种类,包括陈氏一路、陈氏二路、陈氏老架、陈氏新架等。
2. 陈氏一路陈氏一路是陈式太极拳中的基础套路,也是初学者学习的起点。
它包括了太极拳的基本动作和技法,如起式、进步、退步、左右分势、蹲马、拗步等。
一路拳的动作流畅、舒展,融合了太极拳的柔和与刚劲,以及阴阳相互转化的特点。
陈氏一路的特点是动作简单、明了,容易学习但难以掌握。
通过反复练习一路拳,学习者可以逐渐领悟太极拳的核心原理,培养身体的柔韧性和内力。
3. 陈氏二路陈氏二路是陈式太极拳中的进阶套路,是在一路拳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来的。
相比一路拳,二路拳的动作更为复杂,要求更高的身体协调性和技术水平。
陈氏二路拳注重腰部的运动和转动,强调身体的内外协调。
它的动作要求更加细致,包括了更多的转身、转体、转腰等技巧。
通过练习二路拳,学习者可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身体灵活性和内力表现。
4. 陈氏老架陈氏老架是陈式太极拳中的经典套路,也是陈式太极拳的代表性拳种。
它起源于陈家人中的陈长兴,后来由陈长兴的弟子传承并发展至今。
陈氏老架拳的特点是动作缓慢而有力,力量的运用更加明显。
它注重身体的扭转和腰部的发力,通过腰部的转动来引导全身的力量。
陈氏老架拳的动作流畅、连贯,具有很强的攻防转换能力。
5. 陈氏新架陈氏新架是陈式太极拳中的一种较新的套路,是在老架基础上进行改编和创新而形成的。
陈氏新架拳的动作更加迅猛、快速,注重身体的爆发力和灵活性。
陈氏新架拳的特点是动作紧凑、有力,追求简洁高效的技击效果。
它强调身体的快速转动和力量的迸发,通过快速的动作来制造对手的错觉和迷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式太极拳的来历和起源
2014-01-05 太极一圆来源阅4531转56 转藏到我的图书馆微信分享:
一、陈式太极拳源始
要弄清太极拳的来龙去脉,须弄清陈家沟的历史演变。
陈家沟的历史要上溯到中国元朝末年。
元朝的统治者为了维护其腐朽统治,实行残酷的**压迫和经济剥削,给人民群众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这就引发了元末农民大起义。
安徽凤阳人朱元璋率众投奔红巾军,攻占集庆,并于1367年派兵北伐,强渡黄河,统一了中国,但镇守在河南怀庆府的元将铁木耳却堵住朱元璋的北伐部队。
双方在黄河北岸怀庆府属地交锋,一连打了多日,难分胜负。
朱元璋心中十分恼火,便把火气迁怒于怀庆百姓身上。
他称帝后,山西的一批皇杠在怀庆府温县境内耿庄附近一座桥上遇劫,几个逃回的明兵向上禀报,说是被怀庆府百姓打劫。
朱元璋闻讯大怒,又记起他在怀庆境内受到元将铁木耳拼死抵抗的老帐,认为怀庆府内没有良民,遂密令明将常遇春率兵血洗怀庆府,在怀庆府所辖的沁阳、温县、孟县、武陟县等地先后三次实行残酷的血腥**,致使方圆数百里人烟几绝,万顷良田荒芜。
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朱元璋下令由山西省洪洞县向怀庆府属地移民。
移民中有一青年名叫陈卜,祖籍本在山西泽州郡东土河村,时因家乡连年遭灾,逃荒到了洪洞,与妻儿一起被裹入移民队伍带入怀庆府境内,在温县城东北10公里处落了脚,后来人们便将此村取名陈卜庄。
由于陈卜庄地势低洼,常受涝灾,明洪武七年,陈卜合家迁往常阳村。
此村位于陈卜庄东南清风岭上,南临黄河,北负一岭,旱涝保收。
因其西有柿沟,东有赵沟,北有正北沟,三面环沟,随着陈氏家族人丁繁衍,常阳村遂易名为陈家沟,直至建国后陈家沟所用的婚丧嫁娶用具上还常有”古常阳”的字样。
陈家沟距今温县县城正东约5公里,村中陈姓居多,居民现达2600余人。
二、陈式太极拳的起源陈氏始祖陈卜全家定居清风岭上的常阳村后,勤劳耕作,兴家立业,为了保卫桑梓不受地方匪盗危害,精通拳械的陈卜在村中设立武学社,传授子孙乡民习拳练武。
陈卜及其后代六世同堂,计有二世陈刚、三世陈琳、四世陈景元、五世陈堂、六世陈宗儒(独子思贵)等人。
到七世开始分家立业。
其中一支为七世陈思贵、八世陈抚民、九世陈王庭和陈王前兄弟。
陈王廷(约1600-1680)又名陈奏庭,系明末文庠生、清初武痒生,文武双全,曾只身闯玉带山,劝阻登封武举李际遇叛乱,为清廷在山东平定盗匪立过战功,在河南、山东负有盛名却不被清廷重用。
陈王庭报国无门,收心隐退,在耕作之余,依据自己祖传之一百单八式长拳,博采众家精华,结合易学上有关的阴阳五行之理,并参考传统中医学中有关经络学说及导引、吐纳之术,发明创造出了一套具有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新型拳术,包括太极拳五路、炮捶一路、双人推手及刀、枪、棍、剑、锏、双人粘枪等器械套路。
在刺枪术和八杆四杆术对练套路中还运用太极拳术的缠丝劲,开辟了长兵器阴阳变换、刚柔相济的先河。
至于太极双人推手的开拓性创造,则早已成为了闪耀中华武术史的综合性的技击实践方法,因为这种方法既不会伤人,又可以在实践中检验武功。
从现存的陈王庭的《长短句》中,我们约略可以了解到陈王庭当时的一些情形:“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氛,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
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闲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
欠官粮早完,要私债即还,骄谄勿用,忍让为先。
人人道我憨,人人道我颠,常洗耳不弹冠。
笑杀那万户诸侯,兢兢业业,不如俺心中常舒泰,名利总不贪。
参透机关,识彼邯郸,陶情于渔水,盘桓乎山川,兴也无干,废也无干。
若得个世境安康,恬淡如常,不悔不求,哪管他世态炎凉,成也无关,败也无关。
谁是神仙?我是神仙!”依照村语传言,陈王庭创太极拳,还与一个叫蒋发的武林高手是分不开的。
王庭公早年闯玉带山李际遇山寨时,曾结识李际遇部下一名战将蒋发,此人武艺也相当了得,传说脚快如飞,可百步追兔。
李际遇被清政府**后,蒋发落难投奔了陈王庭,以陈王庭为友为师,自己甘愿为仆为徒,关系甚密,使陈王庭造拳有了切
磋的对手,所造太极拳可以在实践中得以检验,并不断地进行修正完善。
另外一位值得一提的是明朝嘉靖年间的抗倭名将戚继光(1528—1587),字元敬,号南塘,晚年号孟诸,系山东省蓬莱人。
这位民族英雄的一部著作与太极拳的产生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部书就是《纪效新书》。
据史**载,戚继光为抗倭编制新军,并传以集百家拳术之长编制而成的三十二势,变化无穷,微妙莫测,似有神意。
陈王庭在创造太极拳时,就直接从戚继光这部书里《三十二势拳经捷要》中吸取精妙,采纳了二十九势,即懒扎衣、金鸡独立、采马拳、七星拳、雀地龙、悬脚虚、伏虎势、兽头势、朝天蹬、朝阳手、指裆势、跨虎势、当头炮等。
根据这一点,有专家就推证太极拳的产生不会早于《纪效新书》的成书年代。
太极拳自陈王廷创立之后,就在陈家沟陈氏家族中世代传承,绵延数百年而不绝。
随着陈氏家族的人丁兴旺,家族中也涌现出了申如、恂如、敬伯、继夏、秉奇、秉壬、秉旺、公兆等很多位高手,用现在已知最早记载太极拳历史文献《太极拳小序》中李亦畲的话来说就是:‘神而明者,代不数人’。
在此之后数百年间,历经陈氏子孙及其门徒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太极拳已经成为我国传统的优秀拳种之一,并衍生发展出了杨、吴、武、孙、和五大流派。
以下简列数位陈式太极拳宗师。
陈氏十四世陈长兴(1771-1853),字云亭,著《太极拳十大要论》、《太极拳用武要言》、《太极拳战斗篇》等。
他打破门规局限,将陈家累代家传之秘———陈式太极拳传于河北永年县的杨福魁(露禅),至此太极拳史上开始了第一次大发展大普及时期。
当今太极拳能有如此大范围的传播与陈长兴当年破除家传绝艺不传外姓的习俗有着直接关系,其功永不可没。
陈氏第十四世陈有本(1780-1858),字道生,受业其父,太极拳功炉火纯青。
他除完整保留并传下了祖传拳架外(后人称小架或小圈),且不受其限,多有创新。
当时精于太极拳者多出其门,著名的有陈仲甡、陈季甡、陈清萍等,陈长兴子陈耕耘亦曾师之。
陈氏第十五世陈清萍(1795-1868),居于温县陈家2.5公里处赵堡镇,他在祖传太极拳(小架)套路基础上又进行了修改,形成了一套小巧紧凑,逐步加圈,由简到繁,不断提高拳艺技巧的练习套路。
当地人称其所传太极拳为赵堡街架。
陈氏第十六世陈鑫(1849-1929),字品三,幼承父命,文武兼习。
他晚年时深感陈式太极拳虽经历代口传亲授,然文字著作较少,不利广泛传播。
为阐发祖传太极拳学说,遂闭门著述,费时十二年,完成《陈式太极拳图画讲义》四卷、《陈式太极拳易象数》六卷,全面整理陈氏世代积累的练拳经验。
其著以易理说拳理,参以阴阳、经络学说,确立缠丝劲为核心,较为全面地阐述了陈式太极拳的理论体系,为陈式太极拳理论宝库中树立起了一座引人瞩目的丰碑。
他的作品还有《陈氏家乘》、《三三六拳谱》等。
陈氏第十七世陈发科(1887-1957),字福生,是近代陈式太极拳的代表人物,对发展和传播陈式太极拳做出了杰出贡献。
在北京授拳期间(1929-1957),陈发科以其高尚的武德、非凡的功力以及实战技击的精妙而著称于世,所以深受到世人的广泛敬仰,在武林中威信颇高。
陈发科教授徒弟很多,有顾留馨、洪均生、田秀臣、雷慕尼、冯志强、李经梧、肖庆林以及其子照旭、照奎、女豫霞等。
陈氏第十八世陈照丕(1893-1972),字绩甫。
1928年秋,应北平同仁堂东家乐佑申和乐善同兄弟二人之邀,在北平授拳。
有同乡李敬庄(字庆林)在《北平晚报》(1928年10月)刊发文章宣扬其拳艺。
并设立擂台7天,未有匹者,获全胜。
后应南京市市长之邀在南京授拳,拳踪广布。
著有《陈式太极拳汇宗》、《太极拳入门》、《陈式太极拳图解》、《陈式太极拳理论十三篇》等。
所授弟子中王西安、朱天才、陈小旺、陈正雷功夫超群,被海内外赞誉为陈式太极拳”四大金刚”。
照丕先生恩泽后人、诲人不倦、武德高尚,是陈氏太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
陈家沟现在传习的拳械套路有:老架一、二路(炮捶);新架一、二路(炮捶);小架一、二路以及五种推手法、太极单刀、双刀、单剑、双剑、双锏、梨花枪、白猿棍、春秋大刀、四杆、八杆、十三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