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起源
汉字的起源以及具体演变过程信息

汉字的起源以及具体演变过程信息
汉字是一种文字,起源于中国,发展到今天,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
汉字的演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具体的历史演变过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了解:
一、汉字的起源
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夏朝时期,公元前1766年至公元前1122年,夏朝的帝王们创造的“甲骨文”就是一种象形文字,是古汉语的起源。
可以说,现代汉字的起源始于甲骨文。
二、简化汉字的发展
其后,汉字发展至唐朝,形成今天所说的简体汉字。
简体汉字不仅仅是把原有的繁体字简化,更是在原有繁体字的基础上,根据发音特点做出了结构性的改变,以此来简化汉字的发音。
三、繁体汉字的形成
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元朝时期就出现了繁体汉字,大致是在南宋时期,元朝时期,到了明朝时期,繁体汉字就形成了。
繁体汉字比较保留了古代汉字的结构,更接近于古代汉字的形态,这样可以更好地表达古代文化。
四、汉字改革
汉字改革是以“简化汉字”为主旨而进行的,以提高汉字的书写效率,改善书写体验,让汉字更容易被认识和书写。
汉字改革的过程并不容易,其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新旧字体的差异,以及新旧汉字的混淆等。
最后,汉字在过去的几千年里一直都在发展演变,如今的汉字已经不断演化到了今天的样子。
汉字的历史演变过程,既有夏朝的甲骨文,也有唐、元、明、清等时代的汉字,再到21世纪面临的汉字改革。
汉字的演变从未停止,正因为如此,才能在今天留存下来,成为中国人民发展文明的基石。
汉字的起源

汉字的起源:1.结绳记事 2.伏羲八卦 3.仓颉造字 4.契刻说 5.图画说六书:1.象形:按照事物的形状来造的字。
许慎的原话:“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洁詘,日月是也”。
2.指事:是一种象征性的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上指事性的符号,来表示意义的事,即用记号指出事物的特点的造字法。
许慎的原话:“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3.会意: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组成在一起,把意义揉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字。
许慎的原话:“会意者,比类和宜,以见指捤,武信是也”。
4.形声:用表示意思的字和表示读音的字组合成一个新的字的造字法。
许慎的原话:“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5.转注:部首.字义.读音相近的一组字。
许慎的原话:“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老考是也”。
6.假借:借用原有的字形成表达另一个意义的方法。
许慎的原话:“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文字发展的特点:1.甲骨文: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
(线条细瘦直,转折处多方形);2.金文:是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
(细瘦圆转,加强字的对称和均衡);3.小篆:(长方体,工整对称,圆转优美,粗细均匀);4.隶书:(由方变扁,粗细轻重变化,横画一波三折);5.草书:(线条飞舞,笔画相连,生动有气势);6.楷书:(方正工整,结构匀称);7.行书:(没有草书草率,没有楷书工整)。
名词解释古今字:早期字少,常用一个字兼职记录几个字的意义,后世为使用方便,又为个字记录某种意义。
右文说:是宋人王圣美提出的,王认为“凡字,其类在左,其义在右”,如木类从左皆木。
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一次变革,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标志着古汉字演变成现代汉字的起点,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起点。
异体字: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汉字形体完全同音同义的字。
汉字的形成过程:1.由图画到图画文字 2.由图画文字到图符文字 3.由原始文字体系到古文字体系。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汉字是中国古代的文字体系,它的起源和发展历史悠久,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瑰宝。
本文将从汉字的起源、演变和发展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汉字的起源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当时的华夏族先民开始使用象形文字记录生活和交流信息。
最早的汉字出现在甲骨文和金文中,这些文字形状与其所代表的事物或概念有直接的关联。
随着社会的发展,汉字逐渐演变为表意文字,并发展出了许多字形和字义。
二、汉字的演变1. 甲骨文时期(公元前14世纪-公元前11世纪):甲骨文是最早的汉字形式,主要出现在龟甲和兽骨上,用于卜辞和祭祀记录。
甲骨文的字形复杂,结构繁复,但仍保留了一定的象形特点。
2. 金文时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3世纪):金文是甲骨文的发展阶段,出现在青铜器上。
金文字形逐渐简化,结构更加规范,开始出现了一些象形转化为指事字的现象。
3. 篆书时期(公元前3世纪-公元3世纪):篆书是秦朝时期的字体,用于刻制印章和铭文。
篆书字形规整,结构简洁,标志着汉字从象形文字向表意文字的转变。
4. 隶书时期(公元2世纪-公元3世纪):隶书是秦汉时期的字体,用于书写官方文书和文件。
隶书字形规范统一,笔画结构清晰,为后来的楷书奠定了基础。
5. 楷书时期(公元3世纪-公元6世纪):楷书是汉字的标准字体,用于书写文稿和书籍。
楷书字形规范美观,笔画结构平衡,成为后来书法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
三、汉字的发展1. 汉字的传播:汉字最早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和越南等地,成为这些地区的主要文字。
随着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扩大,汉字还传入了东南亚和中亚地区。
2. 汉字的演变:汉字在传播过程中,受到了各地语言和文化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字形和读音。
例如,日本的汉字发展为“假名”和“片假名”,韩国的汉字发展为“谚文”。
3. 汉字的现代化:随着科技的发展,汉字逐渐数字化和电子化,出现了汉字输入法和汉字字库等工具,方便了人们的日常使用。
四、汉字的重要性1. 文化传承:汉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汉字的学习和传承,人们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和智慧。
汉字的发展规律

汉字的发展规律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符号,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逐渐形成为了独特的发展规律。
本文将从汉字的起源、形体演变、书写规范和语义变化等方面,详细探讨汉字的发展规律。
一、汉字的起源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5000年前的古代中国,最早的汉字是象形文字。
古人通过观察自然界的事物,将其形状简化并刻划在兽皮、竹简等材料上,形成为了最早的象形文字。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认知能力的提高,象形文字逐渐演变为指事文字和会意文字,其中指事文字是通过简化象形文字的形状来表示事物,会意文字则是通过组合不同的象形文字或者指事文字来表示抽象概念。
二、汉字的形体演变汉字的形体演变是汉字发展的重要方面。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的形体逐渐发生了变化。
最早的汉字形体比较生动,具有较多的笔划和细节,但随着书写工具的改进和书写速度的要求,汉字的形体逐渐趋于简化。
例如,古代的“马”字形状比较复杂,有多个笔划,而现代的“马”字则简化为三个笔划。
这种形体演变的趋势使得汉字更易于书写和辨认。
三、汉字的书写规范汉字的书写规范是确保汉字能够准确传达信息的重要保障。
为了保持汉字的书写一致性和规范性,中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汉字书写规范,如《汉字笔划规范》和《通用规范汉字表》等。
这些规范对于每一个汉字的笔划顺序、结构和比例等都有详细的规定。
通过遵循这些规范,可以确保汉字的书写准确无误,避免产生歧义。
四、汉字的语义变化汉字的语义变化是汉字发展的重要方面。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交流,汉字的语义也发生了变化。
有些汉字的意义逐渐演变或者扩展,形成为了多种含义。
例如,古代的汉字“言”表示“说话”的意思,而在现代汉字中,“言”还可以表示“语言”、“言论”等概念。
此外,一些汉字的用法也发生了变化,例如,“鼠”在古代汉字中表示老鼠,而在现代汉字中也可以表示计算机的输入设备。
总结:汉字的发展规律涉及到汉字的起源、形体演变、书写规范和语义变化等多个方面。
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5000年前的古代中国,最早的汉字是象形文字。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引言概述:汉字是世界上唯一的象形文字,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本文将从汉字的起源、演变、发展和影响四个方面详细阐述汉字的历史与发展。
一、汉字的起源1.1 甲骨文的发现:20世纪初,甲骨文的发现揭示了汉字的起源。
甲骨文是商朝时期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是汉字最早的形态之一。
1.2 甲骨文的象形性质:甲骨文的形状与实物相似,具有象形性质。
例如,“日”字的甲骨文形状像太阳,象征着太阳。
1.3 甲骨文的演变:甲骨文逐渐演变为篆书,篆书是中国古代印章上的文字,形态更加简化,但仍保留着象形性质。
二、汉字的演变2.1 篆书的发展:篆书是中国古代文字的重要阶段,它的形态更加规范和统一。
篆书在秦朝统一文字后达到巅峰,成为后世书法的基础。
2.2 楷书的兴起:楷书是中国古代书法的一种字体,形态规范、笔画清晰。
楷书的兴起标志着汉字书写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2.3 汉字的简化:20世纪50年代,为了提高中国人民的识字率,汉字进行了一次简化。
简化字减少了繁复的笔画,使汉字书写更加便捷。
三、汉字的发展3.1 汉字的传播:随着中国文化的传播,汉字也传入了日本、韩国等国家。
如今,汉字已成为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文字之一。
3.2 汉字的影响:汉字不仅仅是一种文字,它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许多国家的文化、语言和文字都受到了汉字的影响。
3.3 汉字的保护和传承:为了保护和传承汉字文化,中国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包括举办汉字书法比赛、设立汉字文化节等。
四、汉字的未来4.1 汉字的数字化:随着科技的发展,汉字正逐渐数字化。
电子屏幕、智能手机等设备使得人们可以更加便捷地使用和学习汉字。
4.2 汉字的国际化:随着中国的崛起,汉字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学习汉字,推动了汉字的国际化进程。
4.3 汉字的创新:汉字作为一种文字,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例如,网络时代的汉字创造了一些新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总结:汉字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象形文字,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和发展。
(完整版)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完整版)汉字的起源与发展汉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文字系统之一。
它的起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本文将从汉字的起源、演变、结构、书法和影响等五个方面,详细阐述汉字的完整版起源与发展。
一、汉字的起源1.1 甲骨文的出现: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出现在商朝晚期,大约公元前14世纪。
它是在龟甲和兽骨上刻写的文字,主要用于卜辞和记录祭祀活动。
1.2 金文的演变:金文是汉字的重要演变阶段,出现在西周晚期至春秋战国时期。
金文的特点是线条流畅,笔画繁多,形态多样,成为后来汉字演变的基础。
1.3 汉字的定型:秦朝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下令将各个地区的文字进行统一,形成了统一的汉字体系。
这一过程被称为“汉字的定型”,使汉字的形态更加统一、规范。
二、汉字的演变2.1 简化字的出现:为了提高汉字的书写速度和简化繁复的字形,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多次汉字简化的潮流。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1956年的简化字方案,将一些繁体字简化为简体字,使汉字书写更加方便。
2.2 繁体字的保留:尽管简化字在中国大陆得到广泛应用,但在台湾、香港和澳门等地区,繁体字仍然保留并广泛使用。
繁体字保留了汉字的传统形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3 汉字在世界的传播:随着中国的崛起和汉语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汉字也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
如今,许多国家的学校都开设汉语课程,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学习汉字,这为汉字的演变和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汉字的结构3.1 笔画的组成:汉字的基本单位是笔画,汉字的形态是由不同的笔画组合而成的。
汉字的笔画有横、竖、撇、捺、点等,每个笔画都有一定的顺序和书写规范。
3.2 部首的作用:部首是汉字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汉字的分类标志。
部首可以帮助人们查找和理解汉字的意义,是学习汉字的重要辅助工具。
3.3 偏旁的组合:汉字的形态往往由多个偏旁组合而成,每个偏旁都有一定的意义。
通过组合不同的偏旁,可以形成新的汉字,丰富了汉字的表达能力。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复杂的文字之一,它的起源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汉字的起源、发展和演变。
一、汉字的起源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4世纪的商朝晚期,当时的文字是用象形符号来表示事物的形状或者特征。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象形符号逐渐演变成为了更加简化的形式,形成为了象形文字。
例如,“日”字就是由太阳的形状演变而来的。
二、汉字的发展1. 甲骨文时期(公元前14世纪-公元前11世纪)在商朝末期至西周初期,人们开始将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这就是著名的甲骨文。
甲骨文是汉字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它不仅记录了当时的历史事件和祭祀活动,还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和思想。
2. 简化字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1年)秦朝统一中国后,为了提高文字的书写效率,秦始皇下令将汉字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简化,这就是简化字的起源。
简化字的浮现使得汉字书写更加便捷,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 楷书时期(公元3世纪-公元7世纪)汉字的书写形式经历了篆书、隶书等多个阶段,最终发展成为了楷书。
楷书是汉字书写的标准形式,它具有规范的笔划结构和平衡的布局,成为了后来书法艺术的基础。
4. 现代汉字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汉字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现代汉字除了传统的繁体字外,还浮现了简化字和异体字等形式。
此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汉字的应用范围也进一步扩大,包括电子邮件、短信、社交媒体等。
三、汉字的影响和重要性1. 文化传承汉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哲学和文学知识。
通过学习和传承汉字,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体验中国的传统文化。
2. 交流工具汉字是中国人民交流的重要工具,不仅在国内广泛使用,也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学习和应用。
汉字的普及和推广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提供了便利。
3. 认知发展学习汉字对于儿童的认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汉字,儿童能够提高观察力、记忆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对于他们的智力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引言概述: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上唯一连续使用时间最长、数量最多的文字系统。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经过演变和发展,最终形成了现代汉字。
本文将从汉字的起源、演变、特点、使用范围和未来发展五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汉字的起源1.1 甲骨文的出现: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起源于商朝晚期,使用于卜辞和祭祀记录。
1.2 金文的发展:金文是甲骨文的一种演变形式,起源于西周晚期,用于铭文和铜器铭文。
1.3 汉字的形成:汉字是在秦朝统一文字后,通过简化和标准化的过程形成的。
二、汉字的演变2.1 汉字的象形演变:汉字最初是以物象为基础的象形文字,通过简化和抽象,逐渐演变成为现代汉字。
2.2 汉字的形声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的发展逐渐加入了声旁,形成了形声字,丰富了汉字的表达能力。
2.3 汉字的规范化:为了提高文字的统一性和可读性,汉字在不同历史时期进行了多次规范化,形成了现代汉字的基本形态。
三、汉字的特点3.1 多音字的特点:汉字中存在许多多音字,即一个字可以有多个不同的发音,这给汉字的学习和使用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3.2 字义的丰富性:汉字的字义非常丰富,一个字可以有多个不同的意思,这为表达思想和文化内涵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3.3 笔画的独特性:汉字的书写是基于笔画的,每个字都有特定的笔画顺序和结构,这使得汉字在书写和书法方面具有独特的魅力。
四、汉字的使用范围4.1 汉字的地位:汉字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也是中文的基础,被广泛应用于语言文字、文化传承、教育和各个领域。
4.2 汉字的传播:随着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汉字也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之一。
4.3 汉字的保护:为了保护汉字的独特性和文化价值,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法律保护、教育推广和文化传承等。
五、汉字的未来发展5.1 汉字与科技的结合:随着科技的进步,汉字也在不断与计算机、互联网等技术结合,为汉字的输入、处理和传播提供了更多便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字的起源关于汉字的起源,自古以来流传多种说法。
主要的有以下几种。
一为结绳说。
《北史•魏本纪》中说,北朝魏的先世“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结绳而已”。
记录了原始社会部落或中国一些少数民族,在文字出现之前,以结绳记事的方法,把战争、猎获、会盟、选举、庆典、联姻、生育、疾病和灾害等大大小小的事件记录下来。
在《周易•系辞下》中有“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对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
”二是八卦说:孔安国《尚书》序(属伪作,但年代甚古)里说:“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易纬•干•凿度》认为:乾卦,天字的古文;坤卦,地字的古文;离卦,火字的古文;坎卦,水字的古文;巽卦,风字的古文;震卦,雷字的古文;艮卦,山字的古文;兑卦,泽字的古文。
三是仓颉造字说:此说在战国时即已流行。
《吕氏春秋•君守》里有“仓颉作书,后稷作稼。
”《荀子》《韩非子》也有记载。
到了秦汉时代,这种传说更加盛行。
《淮南子•修务训》高诱注说:仓颉“生而见鸟迹,知着书”。
许慎《说文解字•序》有“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
仓颉,传说他是黄帝的史官,黄帝是古代中原部落联盟的首领,由于社会进入较大规模的部落联盟阶段,联盟之间外交事务日益频繁故迫切需要建立一套供联盟共享的交际符号,于是搜集及整理共享文字的工作便交在史官仓颉的手上。
宋淳化年间,有一部著名的书法集子叫《淳化阁贴》,其卷五载有古篆书二十八字,传说是仓颉所写。
四是图画说:现代学者认为,汉字真正起源于原始图画。
一些出土文物上刻划的图形,很可能与文字有渊源关系。
出土于陕西华县泉护村遗址、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彩陶盆上有四个鸟形图案,与古汉字中的“鸟”(上行)和“隹”(下行)对照,十分相似。
《说文》说,“隹”是短尾鸟的总名。
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仰韶文化彩陶盆上,和晚商青铜器上的鱼形图案,形态逼真,栩栩如生。
拿它们与古汉字中的一些“鱼”比较,其相似的程度,足以使人确信汉字是从原始图画演变出的。
五是河图洛书说《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河图•玉版》:“仓颉为帝,南巡狩,发阳虚之山,临于元扈洛汭之水,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以授之。
” “图”“书”出自河洛,其事何其神秘!神秘主义正是此说的一大特点。
虚而言之,可以理解为图画与书录,实而言之,可以理解为《易经》与《尚书》。
《辞海》“河图洛书”条下说:传说伏羲氏时,有龙马从黄河出现,背负“河图”;有神龟从洛水出现,背负“洛书”。
伏羲根据这种“图”“书”画成八卦,就是后来《周易》的来源。
一说禹治洪水时,上帝赐给他以《洪范九畴》(《尚书•洪范》),刘歆认为《洪范》即洛书。
汉字的发展一、甲骨文甲骨文是古汉字的一种字体,特指商末用龟甲、兽骨进行占卜所记的文字。
殷人遇大事小事,如祭祀、征伐、渔猎、出入、年成、风雨阴晴、疾病祸福等,都要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
占卜的方法是首先打磨乌龟壳(主要是龟的腹甲版)或者其它兽骨(主要是牛的肩胛骨),然后凿钻其反面,再加火烤,使正面显示裂纹。
他们在卜兆旁边刻上文辞来记录向神鬼询问的内容、神鬼的启示以及后来事情发展的结果,于是就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甲骨文辞,或者叫做殷墟卜辞。
其实,另有一些特殊刻辞并非用于占卜,而是主要用于登记龟甲兽骨的来源、数量、整治的过程,以及有关人员的名字等,内容往往十分重要。
王懿荣是鉴定出商代龟甲兽骨文字的第一人。
在1899年,王懿荣在八国联军侵入北京的时候殉职了,他所收藏的甲骨归于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刘鹗(字铁云),他把所收藏的甲骨片编为《铁云藏龟》一书,此书即是第一本甲骨文着录书。
甲骨文单字约有4,000,已识1,500左右,未识的多属专名、僻字。
甲骨文象形性很强,但已“六书”齐备。
前后期字形有比较明显的历时变化,各期之间,各期之中,部分字有多种写法,缺乏统一、固定的样式。
因以锐器刻就,所以笔画多呈线形,相当均匀。
二、金文金文是古汉字的一种字体,又称吉金文字、钟鼎文字、钟鼎彝器款识等,主要是指商周时代刻铸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中国大约从夏代开始进入青铜时代,晚商达到鼎盛阶段。
当时的青铜器上常铸有作器者的族名、私名和所要祭祀的祖先名,字形比较原始,字数由少到多,能很清楚地反映出汉字发展演变的脉络。
商末周初一段时间,青铜器冶炼、铸造技术又有了长足的进步,殷周王朝用大量的青铜赏赐贵族、大臣。
这些人铸造青铜器时,往往要刻铸铭文来记述时王的恩赐,颂扬祖先的功烈,企望长久地留传给子孙后代。
裘锡圭先生在《文字学概要》中说:着有族名金文的铜器,时代往往比早期甲骨文晚,甚至在西周早期的铜器上都还时常能看到这种金文。
但是它们的字形却比早期甲骨文更象形。
这种现象应该是古人对待族名的保守态度造成的。
1985年容庚《金文编》修订第4版采用铭文3,902件,收正文(可识的字)2,420字,附录(还不能确定的字)1,352字,共计3,772字。
这是今日可见金文的总数,虽不一定准确,也相差不远。
同甲骨文相似,金文也是以象形字为基础,象形性很强,六书齐备。
因系范铸成字,所以笔画大多肥胖,但不如甲骨文那样均匀。
这些是金文字形方面较为突出的特点。
三、战国文字战国文字处于从商周时代的甲骨文、金文向秦汉时代的篆文、隶书过渡的重要阶段,内容比较丰富。
依据记录文字的材料,分石鼓文、盟书文字、简帛文字、玺印文字和货币文字,下面逐一介绍。
石鼓文:《石鼓文》是唐代初年在天兴县(今陕西省宝鸡市)境内发现的,共约700余字,分刻于十面石头之上。
石头直径三尺有余,形似大鼓,于是人们就叫它石鼓。
石鼓上的文字均为四言诗,一共十首,主要记述了秦国国君整治道路、游观渔猎的盛况;因其讲到打猎的内容特别多,所以后人也称它为“猎碣”。
“碣”的意思是圆顶的碑石。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鼓上的文字多已磨灭,仅存272字。
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长篇石刻文字《石鼓文》在汉字史、书法史等方面同样占有很高的地位。
作为秦始皇“同书文字”之前的秦系文字,《石鼓文》是大篆书体的典型代表,可称之为“篆书之祖”。
盟书文字:1965年出土于山西侯马晋城遗址的战国初叶的盟书文字,不仅是中国早期盟书类文献的典型代表,更是早期毛笔字文献的典型代表。
“盟书”,也叫“载书”,是记载盟誓约信的专门文书;一般一式多份,一份收藏在盟府,一份埋藏在地下,另一些则分由与盟者保管。
侯马盟书大多是用毛笔书写于圭状的玉石片上,其字体虽跟当时的铜器铭文近似,但较少雕琢之气,要显得自然得多。
简帛文字:简指简策,帛指帛书,是按材料称呼的。
出土的文物资料证明,从战国到魏晋时期,人们主要是用狭长的竹片或木片来写字的。
竹片叫简,木片叫札或牍,统称为简牍。
若干简编缀起来叫策(通“册”),连称“简策”。
汉武帝末年,鲁共王为扩建宫室,拆毁了孔子的旧居,在墙壁中发现了大量的战国竹简,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发现的一批竹简。
晋武帝时汲郡有人盗掘战国时代魏襄王墓,从墓中掘出带字的竹简好几十车,是中国历史上竹简的又一次大批发现。
由于竹简上的战国文字是用古隶写成的,起笔较尖,末笔较重,形似蝌蚪,因而人们叫它“蝌蚪字”。
玺印文字:根据文献记载及出土实物,玺印大约出现于春秋中叶,到战国时代已很通行,这与当时战事频仍、贸易发达的局面相应。
研究玺印文字,有助深入探讨汉字的特性及应用状况。
而要在有限的方框中合理地布置若干方块汉字,没有专门的技术和高深的美学修养,显然是不行的。
货币文字:在商品交易媒介上所使用的文字,如布币、刀币、圜钱等四、篆书大篆和小篆统称篆书,主要流行于汉代之前。
大篆是比较宽泛的称呼,一般指《说文》籀文和石鼓文等先秦的文字。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纳丞相李斯的意见,积极推行统一全国文字的政策,将秦国固有的籀文形体简省删改,形成了一种新的正式字体,称为小篆。
李斯是历史上篆书的第一大家,秦王朝统一文字政策的主要策划人和推行者。
篆书的特点在于字体结构整齐,无论笔画多少,都是一笔一笔地拉长来写,笔画的疏、密、长、短都要求配合得很好。
汉字发展到了小篆阶段,从笔画到结构,前所未有地表现为定型化,对汉字规范起了很大的作用。
但小篆在实际应用中并不多见,存世的有许慎《说文解字》及一些刻石。
篆书字体庄重威严,因此在楷书一般化以后,仍旧作为印玺字体、匾额文字。
秦代的刻石,主要有《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芝罘刻石》《碣石门刻石》《会稽刻石》等,它们都是根据秦朝丞相李斯篆书刻写的。
五、隶书晋朝卫恒在《四体书势》中说:“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佐书,曰隶书。
隶书者,篆之捷也。
”这些是说,和小篆相比,隶书是一种比较便捷易写的书体,由于政务繁杂、需要书写大量文件,因而就采用隶书书体,由普通小官吏协助书写。
秦代的隶书和小篆相当接近,因为它通行于秦代,所以被称为“秦隶”。
秦隶经过演变,逐渐脱离篆意,同时进一步丧失汉字的象形意味,于是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特点:字形扁平,字的构架多有方折棱角,笔画有粗有细,形成波势和挑法,所谓“一波三折,蚕头燕尾”,使汉字形体出现了质的变化。
隶书以下的近代文字,象形性减弱了,符号性加强了,成为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
一般说的“一波三折,蚕头燕尾”式的隶书,主要指通行于西汉中叶到晋初一段时间里的“汉隶”。
由于汉隶讲究波磔,特别是撇笔和捺笔,像“八”字一样呈左右分开的形状,所以又称“八分”。
根据最新考古发掘出土的资料来看,秦隶之前已古隶存在。
看秦代墓葬遗址出土的竹简上的文字及释文,字体已有较多的隶意,有波磔,有挑法,书写比其后出现的小篆还要草率快捷得多。
隶书之所以比篆书简捷易写,关键就在于“隶变”。
所谓“隶变”,是指篆文经隶书的转写而使它的形体发生变化。
六、草书广义的说,草书就是比较草率的字体。
古文字有古文字的草率写法,今文字有今文字的草率写汪。
狭义的说,草书是一种书体,特征是笔画连带、结体简约。
梁开帝萧衍《草书状》认为,今草的产生是由于:“诸侯争长,简檄相传,望烽走驿,以篆隶之难不能救速,遂作赴急之书,盖今草书是也。
”说明了草书是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
历史上第一次提到草书之名的是《说文解字•叙》,叙中明确指出“汉兴有草书”。
字形特点:草书自身也有一个发燕尾服演变的过程,大致说来,从汉到唐,先后出现了章草、今草和狂草等主要形式。
“章草”具有严格的条理法则,所以人们把汉代隶书笔法的草书称为“章草”,把后来带楷书笔法的草书称为“今草”。
通常所说的草书就是指“今草”。
东汉末年,出现了一位著名的草书书法家张芝,字伯英,他的书法精妙绝伦,人称“草圣”。
唐人张怀瓘《书断》则把张芝的章草、今草列为神品。
到了唐朝,又出现了一位著名的草书书法这张旭,字伯高,首创“狂草”,人称“草仙”。
狂草是今草进一步艺术化了的表现方式,常常一笔数字,连绵不绝,恣肆放纵,形状十分奇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