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太极拳的七个境界
内功太极11种境界

内功太极11种境界境界一 --定义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太极拳为中华文化的结晶,道家对自然的认识与技击,融合而成。
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开门见山:“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
太极不是无极,它含有阴,也含有阳;不单独呈现阳,也不单独呈现阴;生阳亦生阴,而且是一块共生的,太极是一个阴阳平衡中间态而已。
太极本身处于中间,是不稳定的,明确下一个定义,很不容易。
它有一定的稳定性和相对的广度,又充满变数,随意化转,有各向同性的特点。
稳中含变,守静生动,以圆喻象,加上阴阳鱼两条,极为贴切。
其中有限圆喻示太极本体,两条活泼的小鱼,游出本体的变数。
平时用的,无非变数,尽是功能。
师传友授,维护求索,应是本体。
本体是功用的源泉,培本固元,养悟为上。
太极成拳,打的是理。
拳打的,符合太极道理的既是太极拳,甚至那些没称为太极拳的。
太极拳是文化的结晶,本身也是文化的一部分。
不懂中华太极文化,没文化,是不能见太极拳真面目的。
境界二 --次第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学习太极拳的次序是什么?是个大问题。
站桩、定式、单操、盘架、推手、散手、太极粘杆.....。
这个过程不要改变才好。
太极拳是内家拳,讲究内气充盈,以内御外,不能象铁皮柜盛着玻璃球子,浑身上下肌肉,充满卫气,但被劲透体内,就一崩既溃。
站桩是养气练气的基本功,必须从一开始,培元固本。
定式,是由师傅为你摆架势,太极拳每一式都有自己亮相的动作,或者蓄势,或者发劲,是每一式的要义所在。
这个架势,是师傅纠正出来的。
这里师傅可能有两种教育法,一种根据形体来纠正,另一种根据经络来纠正。
前者多能讲出几何比例角度关系,后者凭依对气路顺遂与否的感觉。
前者教出来的姿势划一,但神态不同;后者教出来的则姿势不一,神态完足。
前者可能是名师,后者必然是明师。
单操,单独打一个拳式,反复打,称为“单操”。
老师还是上面说的老师,学生自然只能是上面所说的学生。
不同的教授方法,在学生身上,在规矩和自由之间,刻出了界限。
太极拳七字要诀

太极拳七字要诀1.静头脑冷静,心宁胆定,全神贯注,以意运身,动中求静。
总的要求是用意识引导行动。
心不静,动易乱,故七字以“静”为首。
对于采取用太极拳综合治疗高血压、冠心病、神经衰弱等慢性病的患者,“静”字尤为主要。
2.松关节松沉。
含胸拔背,沉肩曲肘,松腰落胯,轻灵沉着。
要轻灵而不流于漂浮,沉着而不充于僵滞;外形柔顺而又须蕴有内在力量。
太极拳的劲路“以柔为主,刚柔相济”,但入门务须“由松入柔”。
拳谚说“关节不松,柔劲不来”。
3.稳虚灵顶劲,立身中正,虚实分明,气沉丹田,步似猫行。
进退转换要虚实分清,步随身腰变换,需稳健、轻灵、沉着。
“稳”字是个重心问题,凡能精通“独立平衡”和“随意平衡”等重心原理,行拳也就无处不稳了。
4.匀动作均匀,劲若抽丝,柔和圆活,呼吸自然,深长细匀。
每一个动作的开合、虚实、起落、旋转顺逆、直横,都必须由程度不同的弧形动作构成,以迂为直,而不可直进直出。
同时,不论演拳的速度快慢,均应保持匀速,而不可忽快忽慢或中断迟钝。
5.缓速度缓慢,慢中求功,从容不迫,毫不费劲,状如鹰翔。
初学时,无论走架或推手,都宜慢不宜快,慢则呼吸自然深长,动作也自然充分。
用正常速度练一套简化太极拳要5--7分钟,练一套杨式太极拳要20--30分钟,但在竞赛或表演时,则应按规则规定的5--6分钟完成套路。
以快速演练时,动作仍需充分,不可草率了事,有的人曲解“练架子越缓越好”的含义,忽视了“缓慢而不滞钝的原则。
造成片面求慢,把一套简化太极拳打到8分钟以上,结果大多犯了滞钝的毛病,这也是不妥当的。
6.合内外相合,上下相随,两膊相系,周身协调,内外一气。
在内: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劲合此为:内三合”。
在外: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此为“外三合”。
两者合而称为:“拳术六合”。
拳术动作不外乎“开合”二字,开时,心意与手足俱开,合时,心意与手足俱合,这才是“内外一气”。
能内外合成一气,才能周身协调一致,随意而动,动而不乱。
练太极拳的十大境界

练太极拳的十大境界
1.身心合一:通过太极拳的练习,身体、心灵能够达到完美的协调状态,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
2. 收敛心神:太极拳的练习能够帮助人们收敛心神,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冷静。
3. 以柔克刚:太极拳的核心理念就是“以柔克刚”,通过练习,人们能够学会灵活应对各种不同的情况和挑战。
4. 神气贯通:练习太极拳可以促进身体内部的气血循环,让气息顺畅,达到“神气贯通”的境界。
5. 活力无限:太极拳的练习可以增强身体的活力和耐力,让人有更多的精力去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6. 内外相合:太极拳的练习能够帮助人们平衡身体内外的能量,达到“内外相合”的境界。
7. 空灵自在:太极拳的练习让人们学会了放松身心,达到“空灵自在”的境界。
8. 心静自然:太极拳的练习能够让人们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宁静,达到“心静自然”的境界。
9. 抱元守一:太极拳的练习强调了“抱元守一”的理念,即保持内心的平衡和稳定。
10. 以意驭气:太极拳的练习让人们学会了以意驭气,即通过内心的意念来控制身体的气息和能量。
- 1 -。
太极拳的七个要点

太极拳的七个要点包括以下内容:
1. 心静体松:练习太极拳时,首先要保持心态的平静和身体的放松,使气血流通顺畅,避免僵硬和紧张。
2. 中正安舒:身体要保持中正,不偏不倚,动作要自然流畅,避免过度用力或扭曲。
3. 虚领顶劲:头部要轻轻上提,仿佛有线牵引,以保持身体的上部挺拔和稳定,同时有助于气息上升。
4. 气沉丹田:在练习过程中要注意呼吸深长,将气息沉入丹田,以增强内力和稳定重心。
5. 含胸拨背:胸部微微含收,背部略微弓起,形成一种自然的弧度,有助于气血循环和力量的传导。
6. 沉肩垂肘:肩膀放松下沉,肘部自然下垂,这样可以使手臂的动作更加柔和灵活,并且有利于发力和蓄劲。
7. 坐腕舒指:手腕要有一定的支撑力,同时手指要伸展开来,既保持弹性又能够准确执行各种手法。
太极拳内功的几种练法

太极拳内功的几种练法台阶上,两脚齐肩宽,脚掌踏平,小腿垂直与大腿成90度。
背脊要直,全身放松、心情安定,进入练功态。
一、脚呼吸法,又称"踵提呼吸法",简称"踵息法"。
练习方法:提脚跟。
意注脚跟,要轻轻慢慢的往起提脚跟(此时感觉小腹上翻)忘掉脚跟转想脚大趾,轻轻慢慢的往起翘脚大趾(此时感觉小腹下翻。
小腹之上翻下翻谓丹田内转,亦称翻江搅海)然后忘掉脚大趾再想提脚跟,之后再提脚大趾。
如此一提一翘,反复练习9次。
提脚跟时为吸,翘脚大趾时为呼,是谓脚踵呼吸法,属高层次的呼吸法,非常人用口鼻呼吸。
古人云:"圣息以踵,由脚踵而头顶一气呵成。
"提脚跟时督脉升,翘脚大趾时任脉降。
其养生作用不言而喻。
技击作用:在稚手时,拿人时则提脚跟,发人时则翘脚大趾(指前脚、虚脚)。
二、运睾丸练习方法:意注睾丸。
睾丸要轻轻慢慢的向上抽提(此时感觉肩井穴和环跳穴关闭)。
然后松时睾丸(此时感觉肩井穴和环跳穴都开)。
这后再提,再松,如此反复练习9次。
女子运会阴穴,也是一提,一松。
或运乳头(黑圈以内部分)亦睾丸属翘脉(阴翘,阳翘),翘脉是管人体升降的。
体用:做"金鸡独立"势时, 提睾丸,做仆步下势时松开睾丸。
三、胎息法(肚脐呼吸法)练心方法:意注肚脐。
收肚脐,稍停。
松开肚脐,稍停。
如此一收,一松,反复练心9次。
感觉:当在收肚脐时,感觉左右两肾在往左右两侧开、当松开肚脐时,感觉两肾在合。
肚脐为神阙穴,内联五脏六腑。
此法也是锻炼内脏的方法。
技击应用:在推手时,拿人时则收肚脐,发人则松开肚脐。
四、劳功呼吸法练习手心相对一尺侧置于膝上,展指凸掌心劳宫吐气,然后空手心劳功吸气。
如此一展一空,反复练习9次。
感觉:当做劳宫呼吸时,涌泉也在同步呼吸,因手心脚心关窍相通。
技击应用:在推手中发人时,要展指凸掌劳宫吐力,抓筋闭脉时,要空手心气贯指梢,甲欲透骨。
健身作用:十指连心,手指通内脏,练指掌同时也在练内脏;手是人脑的外在表现,练手指同时也在锻炼人脑,脑是人体重点保健部位。
太极清静训练三级境界

54刚柔太极体悟太极拳是文武结合拳,是文化哲学拳,更是清静境界拳。
什么是太极拳的清静境界?笔者就训练境界浅说几点意见。
一、什么是太极拳的清静训练境界太极拳的清静训练境界指拳者的性命双修、身心同练、意气流通、阴阳相济、丹田内转、形神妙合、天人合一的程度。
这是任何训练者都逃脱不了且必须面对的问题。
首先须明确清静含义。
清静指心无挂碍下的全身肉体、关节乃至内脏与毛发爪齿的放松。
这种放松程度制约训练境界。
以我的训练与研究,太极拳的训练境界可大致分为三级。
1.过渡与“画瓢”境界。
过渡境界是指从一无所知地开始训练,到对太极拳有初步感知的过程。
“画瓢”境界,即俗话说的“依葫芦画瓢”,此境界拳者多在外形模拟中上下徘徊。
2.运劲境界,在动作、招式、套路较为熟练后,实训中已感悟到运作中内气与内劲的运行,对太极拳滋生了无比浓厚的兴趣与爱好,产生了不可阻挡的训练动力。
3.通神与天人合一神明境界。
通神指运拳者心意精气神与皮肉筋骨髓的高度和谐,动作随心所欲,出神入化。
而天人合一的神明境界,指拳者运拳,一举手一投足,一闪眼,一念间,都太极清静训练三级境界文/翁心诚刚柔太极体悟在化境中,神妙莫测,功力广大,别人不知,自己明白,达宇宙与我一体,万物与我同根之状态。
这只是一个粗略的划分,每一层境界还可细分,智者晓了,迷者昏昏。
下面对三级境界做具体些的解说。
二、过渡境界与“画瓢”境界是太极拳的基础境界其特点与训练方法表现是:从无到有,从无极到太极,从无知到有所知,必须有一个过渡期。
这个过程中,注重外形的相近相似。
足移手出,用意用眼,具有盲目性与不自觉性。
过渡阶段对太极拳的名词、术语的内涵必须初步熟悉了解。
比如八门五步、十三势,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及常见的三四十个动作名称,诸如起式、野马分鬃、搂膝抝步、白鹤亮翅、金鸡独立、倒转肱、揽扎衣、手挥琵琶、青龙出水、摘星换斗等。
有的招式一样,名称不一,门派不同,说法不一。
还须特别注意近似招式中的区别。
太极拳的哲学道理

太极拳的哲学道理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之一,不但具有高超的技巧和美妙的动作,更是一种兼具哲学思想和身心健康锻炼的综合性活动。
太极拳的哲学道理包含了丰富的中华文化内涵和智慧,它不仅是一种身体上的锻炼,更是一种心灵上的修炼。
下面就让我们来探讨一下太极拳的哲学道理吧。
一、太极哲学太极拳得名于太极哲学,太极哲学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派别。
它主张“一分为二,两仪四象”,即万物都是由阴阳两极和四象所组成的。
太极拳的动作就是以阴阳平衡、开合结合、虚实互动为基础的,这些动作反映了太极哲学的思想精髓。
二、内圈外圈太极拳的动作中,常涉及到内圈和外圈的运用。
内圈是指身体内部组织的一部分,外圈则是指身体外部的肌肉组织。
太极拳的练习就是通过将内圈和外圈协调运用,使身体达到一个平衡稳定的状态。
这种状态不仅可以练就良好的姿态和动作,还可以让心理得到舒缓和放松。
三、以柔克刚太极拳的动作一般都比较流畅、缓慢,与一般武术相比较显得柔软轻盈。
这与太极拳的哲学思想有关,太极拳的哲学思想主张以柔克刚,即没有使力竟能摧破对方的力量。
练太极拳的人需要掌握身法和力量的转换,以阴柔和柔性的力量,征服对方的硬朗和刚硬的力量。
四、保持平衡太极拳的动作中,需要不断地保持身体的平衡。
这种平衡不但体现在动作的技巧上,还体现在心境上的平衡。
练太极拳的人不仅是在训练身体的平衡能力,同时也在训练自己的心态,保持内心的平衡。
五、修身养性太极拳的哲学思想主张“修身养性”,即通过练习太极拳来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太极拳的练习可以让身体得到锻炼和磨练,而内心则会得到放松和平静。
太极拳的修炼可以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的调和,达到身体健康和精神上的安宁。
六、无我境界太极拳的动作需要注意力集中、气贯全身、动作铿锵有力。
这种铿锵有力的动作中,包含了一种心态,叫做无我境界。
太极拳的练习者将自己的意识放空,融入到动作之中,全身心地投入到练习中,这种无我境界的心态可以使人得到身心自由和解放。
太极拳十要

太极拳十要展开全文太极拳十要1.虚灵顶劲;2.含胸拔背; 3.松腰; 4.分虚实;5.沉肩坠肘;6.用意不用力;7.上下相随;8.内外相合;9.相连不断;10.动中求静。
学拳不光要明白师傅说了什么,更要领悟师傅没有说什么。
事实上,这“十要”背后对应的是“十个不要”。
只有避开这“十个不要”,才能避免在学拳路上误入歧途,少走弯路。
1、要虚灵顶劲不要无精打采杨澄甫把太极拳称做“柔中寓刚、绵里藏针的艺术”。
太极拳要求柔而不软,沉而不僵,立身中正,处处有搠劲。
掤劲就是舒展饱满,支撑八面。
“顶头悬”不仅是掤劲立身的重要环节,而且是提起精神、气势充盈的体现,虚灵顶劲可以使动作轻灵,姿势优美,起到提神亮相的效果。
正如王宗岳在《十三势歌》中说“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所以我们打太极拳中要注意头容正直,提神贯顶,切不可低头缩脖,精神不振,老态病容。
2、要松活自然不要紧张拼搏太极拳是一项松静柔化的武术运动。
“用意不用力”就是告诫人们不要紧张用拙力,生硬拼搏。
在武术运动中有的拳种以明快有力、放长击远为特点,比如长拳动作要求挺胸收腹,转肩直臂,而太极拳却要沉肩坠肘,含胸展背,表现劲力随曲就伸、松顺柔化的特点。
所以我们打太极拳要松柔沉稳,含蓄自然,不可挺胸直臂,大开大合。
如果说长拳美在刚健挺拔,像一个戎装少男,太极拳则美在自然松柔,像个典雅少女。
3、要立身中正不要俯仰歪斜“松腰”是立身中正的保证,杨澄甫说“能松腰然后两足有力,下盘稳固”。
我们常见一些初学者打拳时腰胯紧张。
比如弓步时前倾,后坐时仰身,转身时左右歪斜,其原因是没有松腰松胯。
拳论说:“有不得机不得势之处,其病多在腰腿。
”如果能松腰、落胯、屈腿,就会保持端正的身型。
要做到松腰松胯,需要加强桩步力量。
如果两腿力量不够,应该姿势放高一点,不要蹲得过低,力不从心,造成腰胯紧张,上体歪扭。
4、要步法轻灵不要拖泥带水太极拳要求步法轻灵平稳,迈步如猫行,如履冰。
为此杨澄甫告诫人们,行步时把重心放在一条腿上,以实腿支撑,另一条虚腿才能转动轻灵,否则就会“上步重滞,自立不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当太极歌_张三丰打坐歌初打坐,学参神,这个消息在玄关。
秘秘绵绵调呼吸,一阴一阳鼎内煎。
性要悟,命要传,休将火候当等闲。
闭目观心守本命,清静无为是根源。
百日内,见应验,坎中一点往上翻。
黄婆其间为媒约,婴儿姹女两团圆。
美不尽,对谁言,浑身上下气冲天。
这个消息谁知道,哑子做梦不能言。
急下手,采先天,灵药一点透三关。
丹田直上泥丸顶,降下重楼入中元。
水火既济真铅汞,若非戊己不成丹。
心要死,命要坚,神光照耀遍三千。
无影树下金鸡叫,半夜三更现红莲。
冬至一阳来复始,霹雳一声震动天。
龙又叫,虎又欢,仙药齐鸣非等闲。
恍恍惚惚存有无,无穷造化在其间。
玄中妙,妙中玄,河车搬运过三关。
天地交泰万物生,日饮甘露似蜜甜。
仙是佛,佛是仙,一性圆明不二般。
三教原来是一家,饥则吃饮困则眠。
假烧香,拜参禅,岂知大道在目前。
昏迷吃斋错过了,一失人身万劫难。
愚迷妄想西天路,瞎汉夜走入深山。
天机妙,非等闲,泄露天机罪如山。
四正理,着意参,打破玄机妙通玄。
子午卯酉不断夜,早拜明师结成丹。
行一日,一日坚,莫把修行眼下观。
三年九载功成就,炼成一粒紫金丹。
要知此歌何人作,清虚道人三丰仙。
打太极拳的七个境界学练任何一家太极拳都须按境界等级进行,境界等级不对,不仅不能提高自己的太极拳水平,甚至会南辕北辙,离太极拳的真髓越来越远。
由于太极拳之理既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又有自身的实修特性,所以,实际学练的过程中,往往“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许多钟爱此拳之士穷毕生精力仍不解其中奥秘。
”也因之与太极拳奥妙无穷的风采、魅力无限的境界失之交臂,从而徒留悲伤和叹息在心头。
循序渐进是太极拳修炼的重要原则。
这里的“序”字,就是程序。
程序指的是先后排列顺序,不能马虎,不能错乱,不能颠倒,不能想当然的根据原来的参照系去追求。
笔者学练的内功太极拳,有三个学练步骤:第一步骤,学练过程中反复体察神意气和形的关系,由开始的不能相融进入到阴阳互孕;第二步骤,通过着熟,懂劲,阶及神明来感悟;第三步骤,感受含三为一,使套路招式、内功心法、太极思维融合一起。
一开始不好融合,但到最后,必须融合到一起。
从水性太极拳的角度来看,亦有三个学练阶段:第一阶段,初级,小乘着熟阶段,即太极拳的有为法,世间法(智),强调为拳日益,一法生万法,明了太极拳的名和相——学架子、入架子。
第二阶段,太极拳中乘懂劲阶段二、中级,太极拳中乘懂劲阶段,即太极拳无为法,属于出世间法(智)。
强调为道日损,万法归一法——悟架子,出架子。
第三阶段,太极拳大乘神明阶段,明了流体、无力、无为、无根、无量、无形、无相、无住等太极思维——进入了改架子、创架子、无架子阶段。
综合起来,可勉强划分出为以下七个境界。
第一个境界:打基础开始学练内功太极拳的时候,全日制学练时,最初的10多天最为困惑,许多人都感觉自己特别笨。
其实,并不是大家笨,而是因为太极拳内功心法的术语及用意不用力的要求,对于人们已建立的知识参照系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理念和体验——也可能这方面本身就是一张白纸,连个参照物都没有。
但是,这是培养、激发内功的重要途径,这个途径必须从一开始就树立起来,否则光顾得尽快学会动作,然后去追求动作的规范与否,就会与秘传内功太极拳神意作主宰的要求越来越远。
这样学练太极拳几年、十几年,只能练太极拳套路——只相当于天天练体操,可取得活动筋骨的效用,而太极拳丰富的内涵之滋味就无从品尝。
所以,学太极拳的第一阶段,关键的关键就是解决如何学拳,如何练拳的问题。
这个阶段的重点是学会动作要领,粗通神意气的内涵,并能一点点融进行拳走架的过程中。
第二个境界:内外相合著名学者南怀瑾在《易经杂说》一书中指出:“中国道家讲修道,欲修成神仙,必须打通任督二脉。
所谓任督二脉打通,就要‘黄中通理’,这个‘黄中’,抽象的是天地之中,具体的是人的内部肠胃一切都好,黄就是中央的颜色,‘理’不是道理的理,是中国医学上的‘腠理’,就是皮肤毛孔。
工夫做到了,修养够了的人,内部通了,外部亦通了,每个毛孔都通了,这个时候所谓天人合一的境界到达身体来了,面上都有光彩。
这时真美,充满了四肢,都全身畅通了,那么,‘内圣外王’,内在有了这样高的修养,如果有机会发到外面,发于事业,就内外合一、天人合一,美丽极了。
”这段话所说的内涵,可以通过太极拳的修炼来实现。
如何实现,关键就是要做到内外相合。
内外相合是指自身与大自然相互融合、彼此贯通。
内外并非指身体之内部与肌肤之表层在人体构造层面的划分,而是练拳者由神意气形所构成的功夫,在与外界大自然之气的交流、融合、混化、贯通的过程中不断地吐故纳新、充盈壮大。
原北京市武协副主席汪永泉先生所传的太极拳中,修炼内外相合最畅达的途径就是三道气圈。
三道气圈由身中发出,弥散在肩、腰、胯的外围,其中以腰气圈为主,上支配肩气圈,下支配胯气圈,由此形成一个内气与外气合和充盈的整体,从而形成“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天人合一之境界。
这个境界养生益寿的效果突出,补充体内精力的效益明显。
第三个境界:上下相随一般来说,三道气圈有了基础后,在行拳走架的过程中就要多体会上下相随了。
关于上下相随,杨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杨澄甫先生曾说过:“上下相随者,即太极拳论中所云: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也。
手动、腰动、足动,眼神亦随之动,如是方可谓之上下相随。
有一不动,即散乱也。
”这是有关上下相随重要性的论述,这是拳理。
但是,上下相随,不仅仅是“上面的手如何动,下肢的足也如何动。
”在内功太极拳秘传的方法中,还有特殊的练法,那就是三道气圈平行散出之后,肩气圈主引领两臂的运行;胯气圈主引领两腿的起落与移动;腰气圈是肩、胯气圈的主导与媒介。
此外,为了避免在行拳走架过程心意和躯体散乱,从而使平行的三道气圈能协调一致地运行,一定要在三道气圈的中心垂直降下一条身中垂直线(想象的思维线),这时,身形向前、向后、向左、向右移动,全凭这条身中垂直线的引领与操纵,由此就可求达在内外相合的基础上做到上下相随。
修炼丹道之功或藏密之法有修中脉之说,其实,在太极拳修炼的过程中也有与此说法相类似的身中垂直线修炼的内容。
在上下相随的进展阶梯阶段,此是一个长期修炼的过程。
衡量身中垂直线的修养水平标准有三:第一,垂直线软而活,自然而灵动;第二,把身中垂直线与钟锤融为一体,可上提下落自由旋转;第三,让身中垂直线粗而且膨胀力强,任何外界的干扰都不能使之混乱。
以上三个标志不是传授出来招式方法,而是内功修为的自然体现。
第四个境界:融进内功许多人仅仅满足于演练拳架子套路,以为一门心思的天天演练就可以功夫上身;岂不知太极拳还必须经历修拳阶段的身心锤炼,这个阶段重要的内容就是拆开揉碎了,让每个动作姿势的运行与转换,都融入内功之术。
流行的太极拳主要是把每个式子的应用法作为此阶段的内容,比如,白鹤亮翅、高探马、扇通背等等是对付什么招式的;而内功太极拳此阶段的重点,必须放在每个分解动作都依赖相应的内功心法的催发下自动运行。
虽然学内功太极拳之始就必须内功心法和拳架套路一起学练,但一般人并不容易出来内功,所以,此阶段一定要纠正并逐渐杜绝只运动形体的空架子现象。
只有意识到太极拳必须使术与招相融合才能达到知行合一,逐渐达到“招中有术,术由招出”,到此境界,便可体会与感悟太极拳架阴阳相合的奥妙,为下一步进入揉手的应用打下实实在在的基础。
如何做到融进内功呢?关键是把每个拳架都拆开来默识揣摩,从而能从心所欲地把这个式子去僵硬而柔韧,去招法而内功劲法,去刻意烦琐而简洁明了。
第五个境界:内在充实左右搂膝拗步、手挥琵琶、单鞭、云手、下势、抱虎归山、肘底锤、十字手等等特定姿势的漂亮与否,练习者往往将之看得很重,也因此,在练习的过程中,思维关注姿势的弊病始终改不了,浑身僵硬也就很不容易去掉,进而形成自身神意气对形体动作过分依赖;有的人甚至会因之出现血压升高等病理现象。
所以,必须从“松散通空”进入到“松空圆满”。
盘练太极拳架时,梢节的松开、松散、通空尤为重要。
松开就是松开身体的各大关节,使之形成流体、弹簧状态。
松与散能使手部内气在自身气势的外缘与大自然的外气自然交融;也便于实现佛家所说的“色即是空”的境界。
如何实现与外界之气的交融使之与身体形成一团混元气呢?关键的关键就是在太极拳的修炼过程中,心中、眼中、感觉中逐渐淡化手的存在,直至最终忘却双手,达到周身一家、“手非手”的境界。
一般来说,此阶段训练要重点体会左右搂膝拗步、手挥琵琶、单鞭等动作。
特别是单鞭中“一身背五弓”,关于“空四梢”的内在的训练等要反复进行。
“松散”之后必须要伴“通空”,“通空”之后必然要进入“松空圆满”——松沉、松净、松柔、松化,内在里像是充满内气的气球,充实饱满;好象旋转门、跷跷板,动作之间的转化、自然轻松,不露痕迹;继而周身内外成为混元整体,从而神意灵敏、元气充沛、延年益寿之实效自然展现。
第六个境界:过河扔船社会上练学太极拳,很多人往往越学越多。
学会24式,学42式、48式、88式等等。
结果,每天早晨练拳为了不忘记套路,则要把这些套路都打一遍。
但是,这样学练的结果,往往精力付出得很大,效果却不理想。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许多太极拳爱好者拳架研习熟练后,往往抱着拳法套路不放,一辈子在拳套上下工夫,其实,拳架只是帮助理解太极拳真谛的一个渡河之舟,目的是抵达太极功夫的彼岸。
过了河,船是要扔掉的。
前一段时间,有一个太极拳爱好者去拜访一个太极拳老前辈。
这个太极拳爱好者问:“您是练哪一家太极拳的?”这让太极拳老前辈很为难,因为太极拳的各家各派,只不过是门,进了门,则要忘记门,专心领悟、欣赏门里的风景才对,所以,这个老前辈只好以沉默回答之。
因为这个老前辈,已经很多年不练完整的拳架子了,许多招式招法的名称都已忘记了。
为学日益,初学的时候要尽可能多学学,多练练,到了一定阶段,则必须“损之又损”,动作招法越来越自然随意,内功心法简洁明了,不复杂烦琐——脱离太极拳门派的特性和原有拳架子的束缚,进入改架子→创架子→无架子的阶段了。
这个阶段,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到了这个境界就能自然实现了。
第七个境界:自然无为传说杨式太极拳内功传承体系中,有一描述杨家祖孙功夫进阶的图画——“全图共十三层台阶,最高处绘着一座南天门,第八层台阶标志着师祖杨禄禅的名字,健侯公排在第六层台阶上,班侯公排在第五层,少侯公排在第四层……”这图画中第一层的意思为懂劲,第二层是能用劲……,到第十三层才能达到出神入化之境。
”这个是出神入化的境界,就是自然无为,全体透空,空中起妙有的境界。
这和道家粉碎虚空和佛家“四大皆空”的境界是一致的。
由此可见,自然无为的境界是一种难以用语言表述的境界。
如果表述的话,我们可以这样来形容:此时,太极拳拳架中每一招、每一势、每一种内劲走法都已经没有了,太极拳的独特思维——“无根之根,无力之力,无中之中,无向之向”,已成为自觉意识,一身舒适、无我无为、无形无相、万法自通、圆融无碍的境界已经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