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搏击技术

合集下载

太极拳在搏击比赛中的实战应用

太极拳在搏击比赛中的实战应用

太极拳在搏击比赛中的实战应用作者:张旭来源:《少林与太极》2021年第09期太极拳,起源于中国,以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

关于太极拳能否实战的问题,一直争论不休、莫衷一是。

其实答案很简单,实践出真知!在搏击比赛中,一些选手将太极拳中的格斗技巧应用到比赛当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譬如国内知名的太极拳大师王战军。

王战军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太极拳传承人,陈氏太极拳第12代传人。

他出生于武术世家,自幼习武。

曾经蝉联全国武术锦标赛冠军,对太极拳的理解极为深刻。

2006年,王战军来到《武林风》,与身高2.03米、体重233公斤的日本相扑高手横纲曙太郎进行角力比赛。

对于这场比赛,外界期待已久,横纲是相扑比赛中最高的级别,而且是终身制。

太极拳大师能否战胜相扑横纲,众说纷纭。

因为太极拳的实战比赛实在太少,虽然普及程度较大,然而其作为真正的传统格斗的技能,并未在公众平台有很多展示。

太极拳在技击上别具一格,特点鲜明,擅长以静制动,以柔克剛,避实就虚,借力发力,“彼未动,己先动”“后发先至”,将对手引进,使其失重落空,或者分散转移对方力量,乘虚而入,全力还击。

这场比赛王战军最终获胜,太极拳技惊四座,轰动全场。

王战军的弟子韩飞龙,是目前正活跃在武坛上的运用太极拳格斗技巧实战的杰出代表。

韩飞龙,绰号“太极飞龙”,1994年4月27日出生于山西河津,身高1.80米,代表四川百战格斗俱乐部。

他以太极入道,身经百战,融合传统武术与现代搏击,逐渐形成柔中带刚、诡谲多变的独特体系。

2021年4月24日,《武林风》在河南广播电视台8号演播厅举办直播比赛,恰逢“世界太极日”(每年四月的最后一个周六)。

当晚,太极拳领军人物王战军先生亲临现场,他的嫡传高徒韩飞龙,对决泰拳王瓦查拉。

一时间,太极拳对战泰拳的话题,轰动全网,引起广泛热议。

瓦查拉(Wacharalek),1990年1月1日出生于泰国孔敬,身高1.73米,在拳馆训练,来自泰拳世家,5岁开始学习泰拳,启蒙师傅是他的父亲。

最全二十四式太极拳学习资料

最全二十四式太极拳学习资料
6、膝关节的很多病都是腰引起的,要注意腰部、膝部的保暖和养护,睡觉尽可能睡硬床。另外,推手,散打时可以扎上腰带。
7、多练基本功,基本功不牢,急于练习套路,只能自找苦吃。
8、以养生为主的朋友,不要总是到处参加比赛,在中国金牌不值钱。
9、不要盲目求低架,低是功夫,基本功不到,盲目求低,就是自找麻烦。
10、一定要守住身形,很多练伤的人多数身形不正。
2、圆活连贯。“心静体松”是对太极拳练习的基本要求。而是否做到“圆活连贯”才是衡量一个人功夫深浅的主要依据。太极拳练习所要求的“连贯”是指多方面的。其一是指肢体的连贯,即所谓的“节节贯穿”。肢体的连贯是以腰为枢纽的。在动作转换过程中,则要求:对下肢,是以腰带跨,以跨带膝,以膝带足;对上肢,是以腰带背,以背带肩,以肩带肘,以肘带手。其二是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衔接,即“势势相连”----前一动作的结束就是下一个动作的开始,势势之间没有间断和停顿。而“圆活”是在连贯基础上的进一步要求,意指活顺、自然。
最全二十四式太极拳学习资料
太极拳技击法皆遵循阴阳之理,以“引化合发”为主要技击过程。技击中,由听劲感知对方来力大小及方向,“顺其势而改其路”,将来力引化掉,再借力发力,四两拨千斤,以柔克刚、以静制动,柔弱胜刚强,故太极拳被称为“国粹” 。
太极拳具有较好的健身和医疗价值。打太极拳除增强体质外,也是辅助治疗高血压、高血糖 、关节病、心脏病、等疾病的好方法。
4、呼吸自然。太极拳联系的呼吸方法有自然呼吸、腹式顺呼吸、腹式逆呼吸和拳势呼吸。以上几种呼吸方法,不论采用哪一种,都应自然、匀细,徐徐吞吐,要与动作自然配合。初学者宜采用自然呼吸
四、练24式太极拳不伤身的建议——
1、练前必须充分预热,练后散步。
2、练拳时不要对着空调,风扇吹,在室外练功时也要注意不要在风口处,所谓“避风如避箭”是也。

太极拳技击法

太极拳技击法

太极拳技击法陈氏太极拳用以攻防的部位有手、肘、肩、胯、膝、足六个部位,每个部位又有相应的技击技法,下面将陈氏臆解如下:手的技击法手是进攻的尖兵,也是第一道防线,其活动面大,灵活性高,可抓、可拿、可锁、可缠、可戳、可劈……有极强的技击威力。

技击中要求松而不软,劲如钢条,变化迅速,虚实兼备。

技击中可变化出:1、采与拿:陈氏太极拳的采与拿要求劲走螺旋,用合力、分力等力学原理实施封筋拿脉,控制关节。

封筋可使对方欲动不能,疼痛剧烈;拿脉可是对方肢体无力,周身摊软。

如用右手拿住对方的寸关尺脉顺缠里合,左手顺缠里合两手合劲立刻会使对方摊软倒地,失去对抗能力,如己手被被对方抓拿,我则节节放松,听准走化,劲走螺旋解脱并反拿对方。

2、摔与打:当对方发力推我身体某一部位时,我速以双手之合力,气发丹田,拧腰变脸,将对方向左右打出为摔法,发劲要力短劲整,干脆利落。

打有掌打、拳打之别;拳有冲拳、贯拳、栽拳、崩拳之分;掌法可推、可穿、可搓,可抹、可砍可刺、可拍,在太极拳法中掌法的使用多于拳法,无论出拳出掌均要“出手不见形”,“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

3、捋与按:捋是顺势借力的拳势。

捋有上棚捋、外棚捋、下棚捋之别,捋时要源动腰脊,气催双手,是太极拳接手、接劲的主要手法。

按,有压迫之能,也有封闭之意,即能自我保护,又能寻机进攻,常与捋手配合运用。

当接到对方的劲后,要迅速捋化,使其落空,当对方撤劲时,可用按法迅速出击,或摔或打均可。

4、采与挒:一手控制稍节,一手控制根节,利用螺旋、杠杆原理以腰发力,达于双手。

控制对方变化,要求力整劲活,中心稳固。

利用相反的合力击打对方为挒。

挒可双手配合,也可上下肢配合,当对方来力落空后使用最为巧妙。

1、肘的技击法拳谚云:远用拳近用肘。

肘是对抗攻防的第二道防线,其进攻的主要部位是对方的躯干。

陈氏太极拳的肘法十分丰富,有拦腰肘、顺拦肘、穿心肘、上挑肘、下砸肘等等。

当化去来力后,可速近身发肘。

肘击作用时间短、威力大,催迫力强,可伤及内脏或致其骨折,不可妄用。

吴式太极拳各式技击用法

吴式太极拳各式技击用法

吴式太极拳各式技击用法
吴式太极拳各式技击用法:
吴式太极拳是中国武术的瑰宝之一,以其柔和的动作和内外合一的特点而闻名。

吴式太极拳的技击用法丰富多样,下面将介绍其中几种常见的用法:
1. 推手技击:推手是吴式太极拳中的重要训练方法,通过练习推手,可以培养
出灵敏的反应和柔软的身体。

在推手中,可以运用各种技击手法,包括推、拿、挤、引等。

这些技击手法既可以用来防御,也可以用来攻击对手的弱点。

2. 手形技击:吴式太极拳的手形包括掌、拳、指等。

这些手形可以配合身体的
动作,形成精准的打击力。

掌击可以利用掌心的力量,向对手的胸部、面部等部位发出压迫性的攻击;拳击则可以利用拳头的力量,向对手的下巴、头部等部位发出有力的打击;指击则可以利用手指的力量,向对手的眼睛、喉咙等敏感部位发出精准的攻击。

3. 腿法技击:吴式太极拳的腿法也是其重要的攻防手段之一。

腿法包括踢腿、
踩脚等技击方法,可以用来攻击对手的下半身部位,如对手的大腿、小腿、脚踝等。

吴式太极拳的腿法注重身体的协调性和稳定性,通过练习腿法可以提高腿部的力量和灵活性。

4. 动作转换技击:吴式太极拳以连贯的流动动作著称,通过身体的转化和动作
的连贯,可以在实战中快速切换不同的攻防姿势。

此外,吴式太极拳还注重利用对手的力量和动作来制敌,通过敏捷的动作反制对手的攻击,使其力量得不到有效施展。

总结起来,吴式太极拳各式技击用法包括推手技击、手形技击、腿法技击和动
作转换技击。

通过训练这些技击用法,可以提高身体的灵活性、力量和反应能力,从而在实战中发挥出太极拳独特的攻防效果。

42式太极拳竞赛套路

42式太极拳竞赛套路

42式太极拳竞赛套路1,起式:双脚间距过大,形成双脚内侧与肩平的情况。

指正:肩井穴应对应足下涌泉穴,或曰两脚的外沿与肩平。

2,揽雀尾:上文已提到转腰胯问题。

此外,右手向右后平云时注意松胯,并充分画圆,手不可离开间。

3,单鞭:右勾手易过于向后,形成右大臂与胸大于180°的敞面。

指正:左手与左膝,左脚在同一垂面上,右勾手与前脚形成略小于180°的平面;左右手臂之间的夹角约等于130一135°。

4,提手:左右手的回摆幅度过大。

指正:左手回摆时,力点在拇指和手腕处,指尖斜向上,回摆幅度不超过胸中线;右手同。

双手合力略下沉,沉气松胯,再合掌,劲力向上。

5,白鹤亮翅:不明右脚如何碾动,手脚配合不协调,右亮掌过高,过于靠后。

指正:下捋即扣脚,转腰后撤步的同时胸前拖球;亮掌在头斜前上方。

6,搂膝拗步:右手左摆过大,过身体中线,左手过于后摆,大臂与胸形成大于180°的敞面;前推手腕高于肩。

指正:右手左摆时身体随之微左转,小指一侧不过身体中线;左手臂上托时后摆不要过后,手臂与胸不超过180°,然后曲臂,左手收于耳旁前推;定式时手腕略低于肩,同时注意双胯摆正向前。

7,撇身捶:小臂翻转打出,拳过高或过低。

指正:大臂带动小臂打出,幅度较大,拳与鼻高;拳,鼻,脚尖在同一个方向。

8,捋挤式:手脚不配合,周身不协调。

指正:邱老师讲到4个一致(上下肢配合相同),(1)移重心,左脚尖内扣朝正前(东)。

右手在胸前画小弧,重心前移成弓步的同时右掌继续画弧从左前臂画出(大弧),此动为一同,即手臂和腿均伸出;(2)收手收脚,即双手下捋与收右脚同时到位,此为二同;(3)转体,翻掌搭手,出脚,此为三同;(4)弓步前挤,此为四同。

9,搬拦捶:右捶向右后画弧过大,以致右肘突出体外,劲力不明。

指正:搬捶时脚尖仍朝前,右拳向右下按压(非带),同时右脚尖外摆,拳在运行过程中旋转收于腰间,拳眼朝上,左脚上步同时左掌拦,最后弓步同时右拳擦左掌掌心打出,注意左掌不要有意回收。

四两拨千斤——精选推荐

四两拨千斤——精选推荐

四两拨千⽄主讲名家:武式太极拳名家吴⽂翰杨式太极拳名家赵幼斌杨式太极拳名家崔仲三少林五形⼋法拳名家秦庆丰⼋卦掌名家张全亮“四两拨千⽄”是⼈们对中国武术以巧取胜的⾼超技术的形容,也是中国武术追求的⼀个境界,特别是太极拳,更是讲究以巧破千⽄。

那么如何理解武术的“四两拨千⽄”呢?强调了“四两拨千⽄”,是否就否定武术的⼒量训练呢?还有⼈认为,要想做到“四两拨千⽄”,本⾝就要具备千⽄的功⼒。

这样看来,“四两拨千⽄”岂不是⼀个神话,武术搏击最终还是靠⼒量取胜?请看武术名家们对此的解读。

下期本栏⽬的探讨的问题是:如何理解“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主持⼈吴⽂翰:功⼒是武术的根本武术界有两个谚语:⼀个是“⼀⼒降⼗会”.另⼀个是”⼀巧破千⽄”。

在太极拳的《打⼿歌》中,有”牵动四两拨千⽄”之句。

“四两拨千⽄”这种搏击技术.并不是太极拳独有的.其他的武术拳种也讲究这种技巧.⽐如摔跤就讲究这种技巧。

”四两拨千⽄”不是⼀个很复杂的问题,它的意思就是⽤很⼩的⼒量,取得很好的技击效果。

⽤很⼩的⼒量,就能战胜对⽅,这就需要技术技巧。

太极拳本⾝研究的就是弱者战胜强者的武术技术,因此就更讲究技巧。

但是,俗话说:“打铁还得本⾝硬。

”如果⼀个⼈的⼒量绝对处于弱势,⼿⽆缚鸡之⼒,那么.在实战中.即便他有⼀些技巧.也是不能获得胜利的。

武术搏击中,双⽅在⼒量上相差不多.⽐较弱的⼀⽅才有可能通过技术技巧战胜相对强⼤的对⽅。

因此,在武术的搏击中,我们不能迷信那种“以巧破千⽄”的说法,如果在⼒量上,⼀⽅处于绝对的弱势,那是不可能战胜对⽅的。

作为武术,你必须有⼀定的⼒量。

武术就是在具备⼀定⼒量的基础上,去⽃智⽃勇⽃技巧的⼀种技术。

没有⼀定的⼒量,是不⾏的。

具备⼀定的⼒量.再通过运⽤技术技巧.战胜⽐⾃⼰⼒量⼤的对⼿.这在武术中是可能的。

如果⼒量相差过于悬殊,再有巧劲也不⾏。

⽐如.弱⼩的妇孺.⾯对⾝⾼⼒⼤的男⼦.即使妇孺会⼀些武术技巧.也是很难战胜男⼦的。

太极拳的基本技法

太极拳的基本技法

太极拳的基本技法太极拳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武术,以其独特的哲学思想和动作风格而闻名于世。

太极拳主要包括基本技法、套路和推手三个方面,而基本技法是太极拳的基础,也是其他方面的基础。

下面将详细介绍太极拳的基本技法。

一、站桩站桩是太极拳的第一个基本功,也是最重要的一项功法。

它可以帮助修炼者调整身体状态、提高身体感知能力和调节呼吸等。

站桩主要包括单腿站桩和双腿站桩两种形式。

1. 单腿站桩单腿站桩需要修炼者将一个脚抬起,使全身重心集中在另一个脚上,并保持稳定不动。

这个过程需要修炼者注意呼吸、保持平衡、放松肌肉等。

2. 双腿站桩双腿站桩需要修炼者将两脚分开与肩同宽,并保持双足平行。

这个过程需要修炼者注意呼吸、保持平衡、放松肌肉等。

二、行步行步是太极拳的另一个重要的基本功,它可以帮助修炼者提高身体协调能力、灵活性和反应速度等。

行步主要包括单步和双步两种形式。

1. 单步单步是太极拳中常用的一种行走方式,也是太极拳套路中常用的基本步法。

单步需要修炼者将一只脚向前迈出一小步,并保持身体平衡。

这个过程需要修炼者注意呼吸、保持平衡、放松肌肉等。

2. 双步双步是太极拳中另一种常用的行走方式,也是太极拳套路中常用的基本步法。

双步需要修炼者将两只脚交替向前迈出一小步,并保持身体平衡。

这个过程需要修炼者注意呼吸、保持平衡、放松肌肉等。

三、手法手法是太极拳中最为重要的技法之一,也是太极拳套路中最为基础和常用的技法之一。

手法主要包括推手、搏击和抱球三种形式。

1. 推手推手是太极拳中最为重要的手法之一,它可以帮助修炼者提高身体感知能力、反应速度和协调性等。

推手需要修炼者与对手进行接触,并通过推、拉、扭等动作来控制对方。

2. 搏击搏击是太极拳中另一种常用的手法,它主要用于实战中。

搏击需要修炼者通过拳、腿等动作来攻击对方,同时也需要注意防守和回避。

3. 抱球抱球是太极拳中一种比较特殊的手法,它主要用于练习内功和调节呼吸。

抱球需要修炼者将两臂环抱在胸前,同时呼吸调整气息。

太极拳招式的分类

太极拳招式的分类

太极拳招式的分类
太极拳的招式可以分为四大类:进攻招式、防御招式、变换招式和劈刺招式。

1. 进攻招式:主要包括推手、提手、托手、拗手等招式,以带动对手的力量,将其击退或制服。

2. 防御招式:主要包括拦手、挂手、掠手等招式,以化解对手的攻击,并利用对方的力量来反击。

3. 变换招式:主要包括变掌、变势、变步、变方位等招式,以忽悠对手的思维,出其不意地进行攻击或防御。

4. 劈刺招式:主要包括挑、切、劈、截等招式,以直线或曲线的方式对对手进行攻击,达到破坏、制服或摔倒对手的目的。

这些不同类别的招式在太极拳的练习中会交替运用,让身体和意识得到全面的锻炼,并培养出灵活、准确、有力的动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极拳的搏击技术太极拳是在传统武术基础上产生的,在太极哲学指导下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武术大流派。

它之所以能成为一个武术大流派,除了在演练风格特点上与传统武术大相径庭之外,更主要的是它在武术搏击上具有独到的搏击技术。

那么,太极拳与其他武术相比,到底有什么核心的武术搏击技术呢?这就是本文要着重探讨的问题。

一、陈王庭的武术创新成就武术是人们用肢体或冷兵器进行搏击的技术。

它源于古代狩猎、格斗和战争,是搏击技术与经验的总结。

在相当长的冷兵器时期,它是自卫防身、守家护院和增强军队实力的重要手段而备受青睐。

随着火器的出现,冷兵器时代的结束,武术的实战价值降低,但它并没有因此消失,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凸显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健身、娱乐、商业等价值,继续前进和发展着。

太极拳正是在传统武术上产生,在社会转型基础上蓬勃发展起来的、最具代表性的武术拳种。

太极拳作为一个武术流派,与其他武术的搏击技术相比,到底有什么创新呢?据有关资料显示,陈王庭“一卷黄庭随身带”,把道家吐纳、导引及传统经络学说与武术有机结合起来,并在继承传统武术搏击技术(仅从明朝名将戚继光实用武术《拳经》32式中,就吸收了29个式子)的基础上,创造发明了太极拳。

唐豪、顾留馨著《太极拳研究》就陈王庭的武术创新成就进行了概括:(一)把武术和导引、吐纳相结合;(二)螺旋式的缠绕运动,动作呈弧形,连续而圆活,极符合经络学说的原则;(三)创造了双人推手的竞技运动;(四)创造了粘随不脱、蓄发相变的刺枪术基本练法;(五)发展了以太极含义为依据的拳法理论。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陈王庭所作的创新,必然有其武术思想动机或更深层次的原因。

这些原因,从其遗留下来的《拳经总歌》及后人对太极拳的感悟中,可以窥探出其中的蛛丝马迹。

二、陈王庭的武术搏击模式陈王庭创拳的明末清初,是比较注重武术搏击价值的时代,他创造的太极拳具有较高的武术搏击价值。

这点我们不仅能从一代武术搏击大师杨露禅的传奇故事中看到或听到,而且还能从陈王庭拳理中体会得到。

陈王庭的《拳经总歌》:“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

劈打推压得进步,搬撂横采也难敌。

钩掤逼沉人人晓,闪惊取巧有谁知?佯输诈走谁云败,引诱回冲致胜归。

滚拴搭扫灵微妙,横直劈砍奇更奇。

截进遮拦穿心肘,迎风接步红炮捶。

二换扫压挂面脚,左右边簪庄跟腿。

截前压后无缝锁,声东击西要熟识。

上笼下提君须记,进攻退闪莫迟迟。

藏头盖面天下有,攒心剁胁世间稀。

教师不识此中理,难将武艺论高低。

”这篇短文,涉及到武术的三大基本问题,即战略、战术及技术问题。

一是“纵放屈伸人莫知”,涉及的是“人莫知”或“人不知我”的武术战略问题;二是“诸靠缠绕我皆依”、“佯输诈走谁云败”和“声东击西要熟识”,涉及的是武术战术问题:三是“劈打推压得进步”“搬撂横采也难敌”“截进遮拦穿心肘”等等,涉及的是武术技术问题。

四是最后两句“教师不识此中理,难将武艺论高低”是对全文的概括总结,强调了解武术战略、战术和技术的重要性。

论文虽短,却集中反映了陈王庭的武术战略、战术和技术思想。

首先,陈王庭讲“人莫知”或“人不知我”的武术战略,其他武术也讲这种战略。

武术与战争一样,如果自己的情况都被对方摸清了,就会陷入被动挨打局面。

所以,无论是哪家武术,都懂得这个简单的道理。

这种阐述,并没有什么奇特的地方。

再次,陈王庭讲武术技术及要领,如“劈打推压得进步”“搬撂横采也难敌”等等。

你要劈打推压,脚步不跟上,又怎么能攻击到对手呢?因此,这些技术要领的表达,是武术界的一些常识。

陈王庭讲武术技术要领常识,其他武术也讲,只是表达不同罢了。

因此,陈王庭对武术技术要领的表述,也没有什么新奇的地方。

但是,当认真分析后发现:陈王庭与众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强调“诸靠缠绕我皆依”的战术,这种武术战术与其武术战略、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陈王庭武术搏击的基本模式:人莫知——靠近——缠绕——依从——伺机攻击。

武术搏击中,己方的动向和意图,不要被彼方察觉,不要让彼方知道,才能收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效果。

如果己方的情况被彼对方摸清了,就会陷入被动。

在搏击中要采取多种办法接近彼方,用“缠绕”方式破坏彼方攻击,立于不败之地。

同时,在“缠绕”中要依从彼方,随曲就伸,舍己从人,在运动中摸清、了解和掌握彼方动向。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当彼方在“缠绕”陷入被动或失势时,就要抓住有利时机,采用劈打推压、搬撂横采、穿心肘等各种武术搏击技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彼方发动攻击。

三、陈王庭的核心搏击技术及创新从陈王庭武术搏击模式中,去掉“人莫知”“机攻击”的武术通用思想,其武术搏击具三个独到的特点:一是他说的“诸靠”,即采取多种方法靠拢、靠近彼方的意思,反映了他主动寻求战机的思想,我们也因此可以将其创造的太极拳,定性为近身短打的武术。

现在陈式太极拳强调的发短劲,寸劲,惊弹劲等,就是源于陈王庭靠近搏击的技术特点。

二是他说的“缠绕”,是便于逼近彼方,破坏彼方攻击的防御手段。

要想靠近彼方不挨打,最好的办法就是用“缠绕”方法破坏或防御彼方攻击。

因此,“缠绕”是一种立于不败之地的武术战术或技术。

现在陈式太极拳强调的“缠丝劲”训练,练的就是这种技术。

三是他说的“诸靠缠绕我皆依”的“依”,有依靠、顺从、依从之意。

“依从”制约彼方离去,并主动寻求战机的战术,力求在运动中寻求战机,伺机攻击。

与“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同为一理。

通过特点分析,我们发现,陈王庭在创拳中,着重考虑了如何靠近对手而又不受攻击,如何在运动变化中寻求战机,这两个武术搏击的细节或重大问题,并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答案,推动了一系列的武术创新。

他把“缠绕”搏击思想灌注于拳势中,并结合太极阴阳之理,改变了传统武术的演练方式,使拳势或套路具有了“缠绕”、快慢相间、刚柔相济的显著特点:他把“缠绕”和“依从”的战术思想,变成具有可操作性的两人对练的技术,专门训练“依从”或“知人”的能力和本领,才会有推手的发明(仅就他的双人对练而言,如果没有“缠绕”和“依从”的基本核心要求,他的双人对练就会演变为“拆招”和“喂招”的散手,;他把“缠绕”和“依从”的思想灌注于枪法对练之中,才会产生“双人粘枪法”等等。

笔者根据陈王庭创拳思想及其承传下来的功法,制作了“陈式太极拳功法体系表”如下图所示。

陈王庭的武术搏击,得益其对“缠绕”和“依从”的感悟。

陈王庭的武术搏击体系,是完全建立在“缠绕”或“依从”思想基础上的武术搏击体系。

“缠绕”和“依从”以及在此基础上对传统武术招势的变革,演练方式的变化和推手的发明,是陈王庭武术搏击的核心技术!“缠绕”本身不是招势,但在“缠绕”运化中能演变出丰富多彩的招势;“依从”本身不是招法,但能在“缠绕”和“依从”中能演化出各种各样的招法以及拿法,摔法,点穴之法,陈王庭创拳的奥妙就在于此。

陈王庭对传统武术的改造,不是简单,机械的套路编排,而是将其“缠绕”和“依从”战术,转变成了武术搏击技术,构建了比较完备的武术功法体系,实现了对传统武术的彻底改造,使传统武术搏击技术在陈王庭的手中,从演练方式到运用方法上,都发生了改变。

太极拳因此而可以称之为“拳”、也因此可以称之为“武术”,也因此具有了真正的武术意义!可以健身、可以搏击,可以培养出武功卓著的“杨无敌”,这是中华武术的一次重大的历史性飞跃。

从这种意义上说,陈王庭是太极拳的创始人,是太极拳的集大成者。

陈王庭(1600~1680)创拳二百多年后,他的子孙陈鑫(1849-1929)深谙其祖先创拳的道理及核心搏击技术,在《陈氏太极拳图说》一书中明确指出:“太极拳,缠法也。

”并对“缠绕”方法进行阐述,还附有大量的缠丝图。

太极拳内容博大精深,为什么陈鑫仅用“缠法”来概括或总结太极拳呢?因为在他看来,“缠法”即“缠绕”的方法,就是其祖先创拳的核心技术!四、“缠绕”运动的基本方式“缠绕”作为一种奇特的武术运动方式,陈王庭用其创拳,陈鑫用其解拳,并画有大量的“缠绕”图。

但对公众而言,要正确理解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笔者长期琢磨,直到偶然看到蛇上树一事,才基本上理解了“缠绕”在武术运用中的道理。

如“‘缠绕’运动方式示意图”所示。

我们用蛇上树与一个陈式太极拳散手中的接手动作,两者结合起来说明这种运动方式。

陈式太极拳“缠绕”运动方式,在武术运用上有二层含义。

一是当彼方右手发力向己方袭来,己方侧身闪避,随即出右掌,手指(蛇头,走圆弧顺时针运动轨迹,与彼方右手接触,切线化解了来力。

这是第一层含义,即手指走圆弧,走的是“绕”。

二是己方右手指根至肩肘部位,就像蛇的驱体一样,走的是“缠”,即有“缠”住彼方右手的意味,使其不得走脱。

需要注意的是,笔者列举的只是上肢右手局部的“缠绕”运动方式,着重讲清“缠绕”的武术运用。

但从总体上看,左手与右手的协同,以及由脚而腰而手的运动,是整体的、协调的,节节贯串的“缠绕”运动。

一个招法之运动方式如此,其他招法的运动方式也是如此。

因此,人们通常把陈式太极拳运动方式总结为“旋缠绕”。

但要真正理解其中的奥妙也不容易,要真正练出“缠绕”本领更不容易。

另外,由于各种招势的攻防含义不同、或出击的部位不同、或“缠绕”的方向不同,“缠绕”运动轨迹必然不同。

但只要我们理解了“缠绕”运动方式的基本含义,抓住了攻与防这个太极拳中的主要矛盾,再结合拳家的论述,同样可以弄清楚各种招法的“缠绕”运动方式。

例如,陈鑫画的“缠绕”或“缠丝”图,多为局部“缠绕”图,或手、或腿、或腰的局部“缠绕”图,出手或出脚的领劲部位用文字或图画很难表达清楚,令人费解,引发后人对“缠绕”方法的种种不同解释。

如果我们按图索骥,就图论事,恐怕一辈子也无法领会到陈鑫前辈想传达给我们的东西:但如果我们能结合招势的攻防含义,在推手或散手中去细心体会,就会豁然贯通。

理论实践,实践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理论。

现在,我们都知道太极拳是一种“非圆即弧”的运动,但并不是因为太极图呈现“非圆即弧”的线条,我们就用它规定太极拳,太极拳就变成了“非圆即弧”的运动,而是因为陈王庭创拳是建立在“缠绕”运动基础乏上的,他出手、出脚,走的就是“缠绕”,要走“缠绕”,必呈圆弧运动。

这种运动原理与太极图“非圆即弧”的线条刚好相符,后世拳家也刚好能用太极图“非圆即弧”的线条特征来总结概括太极拳。

如果陈王庭武术中没有这种“缠绕”的圆弧因素,即使用“非圆即弧”来说事也不管用。

五、陈王庭“缠绕”思想的说到“缠法”,作为一种武术搏击的方式方法,我们可以在一些更为古老的武术流派中能看到其踪影,如模仿蛇的搏斗创造的“蛇拳”,就有不少缠绕动作:再如,武当太乙五行拳中,也讲究在搏击中使用“缠法”;另外,武当太虚拳中也包含有不少“缠法”的意味;还有,就是不会武术的人扭打到一起,你扭过来,我扭过去,也是“缠法”,可见“缠绕”搏击的方法,是人的一种本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