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疫病及其防治
辣椒疫病防治技术

辣椒疫病防治技术辣椒疫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对辣椒产生了较大的威胁。
为了防止辣椒疫病的发生,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下面就辣椒疫病防治技术进行详细介绍。
一、合理选品在辣椒的品种选择上,要选择具备抗病性较强的品种。
例如,‘金则辣’、‘宝峰一号’、‘金盾辣’等。
这些品种在种植过程中较不易感染病害。
二、病害监测及时观察病害的变化,注意病害发生的条件。
遵循及时、准确、全面的监测方法。
应用最测准确的手段判断病情变化,对于疫病的上报要第一时间到达相关部门。
三、病害防控1. 土壤消毒在种植前,要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将土壤中的病菌消灭,防止疫病的发生。
2. 控制温度温度过低或过高,都会导致病害的发生。
在温度适宜的情况下,病菌繁殖速度会变慢,会有利于疫病的防治。
3. 合理施肥合理的施肥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增强植物的抗病能力,预防疫病发生。
但是要避免肥料过量导致酸碱度改变、病原微生物繁殖增多而引发疫病。
4. 消毒道具防止工具传播病病菌,要对使用的道具进行定期消毒,避免病害交叉感染。
5. 物理防治在辣椒植株上方添加网布或塑料薄膜,能有效地降低温度和湿度,从而减少了真菌的滋生和繁殖。
6. 化学防治电离辐射、过氧化氢和氧化二乙酸都是具有杀菌效果的化学药品。
也可以使用除草剂杀菌药进行喷洒,达到杀菌效果。
综上所述,防治辣椒疫病非常重要,需要采用多种手段进行防治。
预防疫病的发生,是从选品、病害监测、病害防控等方面全方位的防控辣椒疫病。
日光节能温室辣椒疫病的发生与防治

日光节能温室辣椒疫病的发生与防治辣椒疫病是一种土传性病害,辣椒植株一旦受到该病侵染,3~4天萎蔫,7~10天枯死,此时不及时防治,逐渐由一株到一片再到全温室辣椒染病,甚至绝收。
因此,找到日光温室辣椒疫病的发生原因与防治对策非常必要。
1发生原因1.1品种不抗病在青海最受欢迎的是猪大肠辣椒,此品种不抗辣椒疫病,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辣椒疫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1.2高温高湿环境日光节能温室中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有利于辣椒疫病侵染扩展。
温室中大水漫灌、栽培密度过大、通风透光不良等原因都会加重辣椒疫病的发生。
1.3连作辣椒疫病病原菌在黄瓜、番茄、莴笋、菠菜、小白菜等蔬菜上均可寄生,并且随病残体到土壤中的大量孢子可在土壤中存活3~5年,成为主要的侵染源。
再加上日光节能温室中种植的蔬菜:夏秋是辣椒、黄瓜、番茄、莴笋,冬春是菠菜、小白菜等,日光节能温室连作,使土壤中菌量增大,导致辣椒疫病的严重发生。
1.4施肥不当日光节能温室生产中,人们盲目加大氮肥的施用量,磷钾肥和其他微量元素不足,并且施的有机肥未经充分腐熟,引起植株抗病力下降。
2防治技术2.1培育无病壮苗种子先用清水预浸10h,再用1%硫酸铜溶液浸种5min,用72.2%普力克水剂600~800倍液浸种12h,捞起洗净后催芽播种。
辣椒育苗一定要做好苗床土壤消毒。
育苗床土选用2年未种过茄果类菜的大田土,苗床整好后,按每1平方米苗床用70%杜邦克露10g,并用10~15kg细干土混匀拌成药土,留1/3药土作为播种后覆盖土,2/3药土撒于苗床内,这样,播种后种子上下都是药土,能有效预防苗期病害。
成苗后在苗床上选用无病壮苗移栽。
2.2实行轮作发病田不要与瓜类、茄果类蔬菜连作,可与十字花科、豆科等蔬菜轮作,轮作时间在3年以上。
据调查,日光温室蔬菜种植中,辣椒疫病重茬地发病率高达30%,轮作发病率可降低1%以下。
2.3采用地膜覆盖高垄栽培地膜覆盖可提高地温,减少蒸发,促进幼苗前期生长健壮,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行间覆地膜,可明显降低棚内湿度,高垄栽培(垄高15~20cm)可避免根部积水而引发疫病。
辣椒疫病防治技术

辣椒疫病防治技术辣椒疫病是指由疫病菌引起的辣椒病害,它是辣椒生产中的一种危害较大的病害。
病害的常见病状为:苗期病株多死苗,叶片萎蔫变黄,背面有白色霉层和水渍,幼果和花蕾腐烂脱落,成熟果实腐烂,果皮破裂,发黑。
为阻止辣椒疫病的扩散,需要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一、病害的预防1、原则上生产辣椒种的地方应有草替作物制度,经济实用的有红苕、油菜、豇豆、竹贝等;草皆耐瘢痕病,能抑制病菌的繁殖与传播。
2、繁殖育苗时,应选用床土单用或者配合一定比例的棕榈(玉米芯)腐熟堆肥和混合水解蛋白质等有机肥料制作苗床,以增加苗床的有机质含量,提高苗期根系发育和增强植株的抗病力。
3、在苗期,可以往苗床上追施适量的复合肥、钙镁肥等营养肥料,以促进植株的早期生长,增强抗病力。
4、在种植地亩实施腐熟堆肥(菜瓢、羊泥、绿肥)1000-1500公斤,施基肥时可以选用鸟粪、鱼粉、豆粕等有机肥料。
1、预防性喷洒杀菌剂,宜在发病前10-14天一次,连续喷施2-3次。
2、化学药剂200-hx可赵治疗剂量125-200克/亩,每7-10天喷施一次,连续喷施2-3次。
3、应适宜掌握药剂浓度,喷药至湿润为度,不能让药液直接接触种子或根部。
4、药剂与肥料不要拌施同用,以免药力降低或失效。
1、在种植地实行间作培育,适时将适宜的生物肥料、生物剂施用于土壤中,使之发挥防治作用。
2、可以选用生物肥料和有机饵剂(有机肥料和菜籽饼等)、农武松等细菌剂去防治1瘢痕病,每亩施用0.6公斤,连续两周喷施,效果更佳。
3、可以选用生物农用菌剂等,不仅能增产优质,还能防治一些植物性病害。
总体而言,在防治辣椒疫病方面,应依据温度、湿度、日照时间等环境因素进行综合判断,针对病害的不同阶段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才能达到最好的治理效果。
同时,也应适当加强病毒病的耐性和防治技术的研究,以提高防治效果和减小病害所带来的经济损失。
辣椒疫病防治技术

辣椒疫病防治技术辣椒疫病是由辣椒疫病菌引起的病害,主要发生在辣椒的叶片和果实上,严重影响生长发育,降低辣椒的产量和品质。
防治辣椒疫病是保障辣椒产业生产的重要措施之一。
本文将介绍一些辣椒疫病的防治技术。
1. 病害源管理病害源管理是控制辣椒疫病的重要措施。
首先要做好病害来源的管理,如做好病害植株的清除和处理,保持地面整洁。
同时,在育苗和移栽过程中要加强检疫,筛选健康的种苗,减少病原菌的传播。
2. 良种选育选用抗病品种是控制辣椒疫病的有效方法。
在良种选育中,要优先选用抗病种质资源进行杂交选育,重点开展抗辣椒疫病的品种选育和推广。
同时,要加强对品种的鉴定和筛选,确保选用的品种具有较好的抗病性能。
3. 种植环境管理良好的种植环境对预防和控制辣椒疫病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要选择土壤肥沃、通风良好、日照充足、排水良好的地块进行种植,并认真做好土壤消毒、肥水管理、常规覆盖等措施,以减少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4. 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目前控制辣椒疫病的主要手段之一。
在病害爆发期采取及时喷洒药剂的方法进行防治,以杀灭病害菌群,减轻病害的危害。
但是,使用药剂也要注意药剂的种类、浓度和用量等因素,以避免对环境和人类的伤害。
5.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环保型、安全型、有效的防治方法。
通过释放适生的寄生菌、拮抗菌对病害菌群进行斗争,实现相对平衡,从而达到防治病害的目的。
例如,可利用抗白粉菌的肠杆菌和木霉菌进行生物防治,可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6. 其他防治方法除了以上几种方法外,还有一些其他的防治方法可以采取。
例如,可增强植物自身的免疫力,以增强植株的耐病能力;可适当控制田间的病死叶片和枯枝,减少病害的积累;可适当加强鱼翅石片、黄欣、硼砂等微量元素的施用,增加植株对病害的抵抗力等。
综上所述,防治辣椒疫病需要综合运用多种防治技术和措施,从源头上减轻病害的危害,保障辣椒产业的健康发展。
辣椒疫病危害症状及防治技术

辣椒疫病危害症状及防治技术!疫病是辣椒生产上最严重的病害之一,病害流行时可引致大片植株枯死,造成重大损失。
为害症状1.幼苗期染病可使嫩茎基部出现似热水烫伤状、不定形的暗褐色斑块,逐渐软腐,幼苗倒伏死亡。
辣椒疫病—茎梢部症状辣椒疫病—叶部症状辣椒疫病—茎部症状辣椒疫病—茎基部症状辣椒疫病—茎基部症状辣椒疫病—田间病株枯死状辣椒疫病—果实发病症状辣椒疫病—贮运期果实发病2.成株的根、茎、叶、果实均可受害。
主根染病初出现淡褐色湿润状斑块,逐渐变黑褐色湿腐状,可引致地上部茎叶萎蔫死亡。
茎染病多在近地面或分叉处,先出现暗绿色、湿润状不定形的斑块,后变为黑褐色至黑色病斑。
病部常凹陷或缢缩,致使上端枝叶枯萎。
叶片染病出现污褐色,边缘不明显的病斑,病叶很快湿腐脱落。
果实染病多从蒂部开始,出现似热水烫伤状、暗绿至污褐色、边缘不明显的病斑,可使局部或整个果实腐烂,逐渐失水后成为黑褐色僵果可残留在枝条上。
上述各染病部位的病斑在天气潮湿时,表面可长出一层稀疏的白色霉层。
发生规律和发病条件疫病是一种流行性很强的病害,条件适宜时,短时间内就可以流行成灾。
其中天气条件———多雨、潮湿是关键因素,有利于孢子囊形成、萌发、侵入和菌丝生长;其次是温度,平均温度26℃~28℃最有利于发病。
栽培管理上也有相关因素:与茄科或瓜类蔬菜连作发病较重;地势低、土质粘重、排水不良、通风透光性差、管理粗放、杂草丛生的菜地发病亦较重。
不同的品种抗性亦有差异,一般甜椒类抗性较差,辣椒类较为抗病。
防治方法1.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辣椒较甜椒抗病。
2.加强栽培控病措施:避免与茄科及瓜类连作,可与十字花科、豆类、水稻轮作。
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体;播前翻晒土壤,高畦深沟种植;勿过量偏施速效氮肥,宜适当增施磷钾肥。
3.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立即选喷下列药剂:58%甲霜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30%氧氯化铜悬浮剂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
辣椒病虫害图谱及防治方案,辣椒新叶起皱是怎么回事

辣椒病虫害图谱及防治方案,辣椒新叶起皱是怎么回事辣椒青枯病:使用100ml的青枯立克兑水15kg进行蘸根。
辣椒疫病:使用10ml的2.5%适乐时悬浮种衣剂兑水150ml,混匀后拌种5kg,包衣后播种。
白粉病:在定植缓苗后,喷施碧生植物化感剂,每隔7-10天喷施一次,连续喷3次。
辣椒蚜虫:使用240g/L螺虫乙酯悬浮剂4000-5000倍液喷雾。
一、辣椒病虫害图谱及防治方案1、辣椒青枯病(1)使用100ml的青枯立克兑水15kg进行蘸根。
(2)分别在定植时、缓苗期灌根1次;苗期喷雾1次;初开花期连喷雾2次。
灌根药液配方:50-100ml青枯立克+15ml大蒜油+50ml 根基宝+15kg水。
喷雾药液配方:50-150ml青枯立克+15ml大蒜油(苗期7ml)+15kg水。
2、辣椒疫病(1)使用10ml的2.5%适乐时悬浮种衣剂兑水150ml,混匀后拌种5kg,包衣后播种。
(2)使用5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用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72%克露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40%霜疫灵可湿性粉剂200倍液喷雾。
(3)使用5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700倍液进行灌根,每株灌根250g药液量,每隔5-7天灌根一次,一共灌1-2次。
3、白粉病(1)在定植缓苗后,喷施碧生植物化感剂,每隔7-10天喷施一次,连续喷3次。
(2)病发初期,使用使用3亿CFU/克哈茨木霉菌叶部型300倍液或者是95%矿物油300倍液喷雾,每隔7-10天喷1次。
(3)病发时,使用13g朵麦可兑水15kg,或者是用10g的特富灵兑水15kg,或者是用8ml的凯润兑水15kg喷雾,每隔4天喷雾1次,连喷2-3次,每亩地的药液用量为60kg。
4、辣椒蚜虫(1)病发初期,可使用240g/L螺虫乙酯悬浮剂4000-5000倍液,或10%烯啶虫胺水剂3000-5000倍液,或3%啶虫脒乳油2000-3000倍液,或10%氟啶虫酰胺水分散粒剂3000-40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或25%噻虫嗪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喷雾,视虫情每隔7-10天喷雾1次。
辣椒病害大全(高清详解)

辣椒疫病图片:辣椒疫病.jpg图片:辣椒疫病5.jpg图片:辣椒疫病1.jpg图片:辣椒疫病2.jpg图片:辣椒疫病3.jpg图片:辣椒疫病4.jpg简介英文名 Pepper Phytophthora blight病原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 Leonian.属鞭毛菌亚门真菌。
寄主辣椒、番茄、茄子、南瓜、西瓜、白兰瓜、甜瓜、黄瓜、菜瓜等。
危害辣椒毁灭性病害。
田块株发病率20%~30%,发病田块达70%以上,严重地影响辣椒产量,甚至绝收。
分布全国各地均有发生。
详细资料为害症状叶片、茎和果实均可发病。
(1)叶片:叶片发病多在叶缘和叶柄连接处出现不规则暗绿色病斑,水渍状,边缘为黄绿色,多雨高湿条件下发展迅速,常造成叶片腐烂,干燥条件下病斑干枯易破碎。
(2)茎基部和茎节:茎基部和茎节分杈处发生成段暗绿色病斑,水渍状。
茎部多在近地面处发病,病斑初期为暗绿色,水渍状,后出现环绕表皮扩展的暗褐色或黑褐色条斑,病部易缢缩折倒,病部以上茎梗也易凋萎死亡。
(3)果实:受害多从蒂部开始,病斑呈暗绿色水渍状软腐,边缘不明显,很快扩展到全果实,引起腐烂,潮湿时病部覆盖白色霉层,干燥后形成暗褐色僵果。
病原物孢囊梗简单,菌丝状,淡色。
孢子囊顶生,长椭圆形,淡色,顶端有乳头状突起,大小(27.6~55.8)微米×(15.5~31.6)微米。
萌发时产生多个有双鞭毛的游动孢子。
卵孢子圆球形,黄褐色,直径为15~28微米。
病菌还能产生球形的厚壁孢子,淡黄色、单胞。
侵染循环(1)菌源:病原主要以卵孢子、厚垣孢子在病残体或土壤及种子上越冬,其中土壤中病残体带菌率高,是主要初侵染源。
北方寒冷地区病菌不能在种子上越冬,其主要来源是土壤中和在病残体上越冬的卵孢子。
(2)传播:条件适宜时,越冬后的病菌经雨水飞溅或灌溉水传到茎基部或近地面果实上,引起发病。
重复侵染主要来自病部产生的孢子囊,借雨水传播为害。
中心病株出现时间,棚室辣椒在4月上、中旬,露地辣椒在6月上旬左右。
海南省主栽辣椒品种疫病抗性及防治药剂筛选

海南省主栽辣椒品种疫病抗性及防治药剂筛选海南省是我国重要的辣椒种植基地之一,辣椒的主栽品种对疫病的抗性及防治药剂的筛选十分重要。
疫病严重影响了辣椒的产量和质量,开展辣椒品种疫病抗性及防治药剂筛选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本文将对海南省主栽辣椒品种疫病抗性及防治药剂筛选进行综述,为辣椒疫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一、辣椒疫病种类及特点辣椒疫病主要包括疫霉病、炭疽病和晶伏病。
疫霉病又称霉病,是引起辣椒多种部位病害的主要病因,其特点是在潮湿和高温的环境条件下发生最为频繁。
疫霉病的病原菌为疫霉菌,主要发病部位包括叶片、果实和枝干等。
疫霉病的发病初期为深绿色病斑,后期发展为淡黄褐色的霉斑,病变部位逐渐干燥、裂开,最终导致植株凋亡。
炭疽病是由炭疽菌引起的辣椒疫病,其特点是在高湿、高温条件下易发生。
炭疽病主要发病部位为果实,病变初期为水浸状小斑点,后变为圆形或不规则形黑色疮痂。
病变逐渐扩大,果实腐烂变质,导致产量减少。
海南省气候条件适宜,土壤肥沃,适宜于辣椒的种植。
辣椒品种众多,但对疫病的抗性差异较大。
经过多年的病原菌压力选择,一些抗性较强的辣椒品种逐渐被引入海南省进行种植。
海南一号、三号、四号等辣椒品种在抗性方面表现较好,对疫病的抵抗能力明显强于其他品种。
而一些传统品种和外来品种对疫病的抗性较差,易受病原菌侵袭,产生严重的疫病危害。
由于海南省气候湿热,疫病的发生频繁,因此提高辣椒品种的抗性十分重要。
研究表明,通过选择具有较强抗性的品种,可以有效减少疫病的发生,提高辣椒的产量和质量。
海南省主栽辣椒品种的疫病抗性情况对辣椒的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1. 化学药剂防治目前,浸泡种子和喷洒叶面是辣椒疫病防治中常用的两种方法。
常用的化学药剂包括苯韧农、多菌灵、烯丙酮、氧化锌等。
这些化学药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疫病的发生,减轻疫病危害,但长期使用容易导致药剂残留、对环境造成污染,同时也会导致病原菌对药剂产生抗性。
在使用化学药剂防治辣椒疫病时,需要根据具体的病情和气候条件,科学选择药剂种类和使用方法,避免滥用化学药剂,减少环境和人体的损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 5 药 剂 防 治 。 以预 防 为主 , 当 空气 和 土 壤 湿 度 过 大 ,连 续 阴雨 绵绵 后 ,或发 病 的初 期 ,在无 雨 的
下 午进 行 喷 药 防治 。可用 杀毒 矾 、 大 生 M一 4 5 、 甲
果 实 发病 , 多从 果 蒂 部 或 果 尖 开 始 ,呈 暗绿 色 水 渍 状 病 斑 软 腐 。湿 度 大 时 ,病 果 表 面 密 生 白色 霉 状 物 。病 果 可 脱 落 , 也可 失水干 燥成 暗绿 色僵 果挂 在枝 上 。
内。
疏 霉 层 ,然 后 缢 缩 变 为 黑 褐 色 ,并 引 起 病 部 以上 茎 叶枯 萎 死 亡 。叶 片 发病 , 病 斑 圆形 或近 圆形 ,直 径 2~3 c m, 中央 暗 褐 色 ,边 缘 黄 绿 色 , 水 渍 状 。扩 展 后 ,
叶片软腐 。干燥 时,病斑变 为淡褐 色 。
按 照我 国的 习惯 ,植 物 侵染 性病 害分 为 八大 类 ,包
植 物病 害一 般 是指 在 植 物 生长 、发 育 、贮 藏 、
运输 的过 程 中受 到外 界不 良环 境 因素 的影 响或 有 害
生物 的侵 染 ,使其 在 生理和 形 态上 发 生 了系列 的变
化 ,而使 植物 的经 济 价值 受到 影 响 。这 种 变化 ,即 称 为病 害 。
辣椒 疫病 是辣椒 的主要 病害之 一 , 整 个 生 育 期 均 可 发 病 ,是 一 种 发 病 周 期
低 1 7℃ ;植 株有 伤 口时 有利 于 病 菌 的侵 入 ; 低洼
积水 、土 壤黏 重 、排 水不 畅 ,潮湿 及 水渍 状 田易 发 病 ,高温 、高湿 ,或雨后 暴 晴时 ,发病 更重 。
3 . 2 最好 选 用 包衣 种 ,裸 种 子用 5 5℃的温 水 烫 种
防
治
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 ,茎、叶和果 实各 部位 都 可染 病 ,开花 结果 期 易发 病 。 幼 苗 期 发 病 ,幼 苗 茎 部 呈 水 渍 状 软 腐 , 致 使 上 部 猝 倒 。病 斑 呈 暗绿 色 ,后 形 成
3 防治方 法
短 、流 行 速 度 快 的毁 灭 性 病 害 ,如 不 及
辣
时防 治 ,可 造 成较大 的经 济损 失 。
椒 疫 1 症 状 病来自及其3 . 1 选用 抗病 优 良品种 。如辣 优 4号 、辣优 9号 、 湘研 9号 、渝 椒 5号等 。根据 各 地 的种植 习惯 选 用 抗病 品种 ,实行轮 作 。一般 辣椒 比甜椒 抗疫 病 。
绕 茎 一 周 ,病 斑 交 界 明 显 ,病斑 稍 凹 陷 或 稍 缢 缩 ,后 引 起 整 株 枯 萎死 亡 。 茎 多 在 近 地 面 及 分 叉 处 发 病 ,初 呈 暗 绿 色 水
渍 状 病 斑 。湿 度 大 时 ,病 部 可 见 白色 稀
3 . 3 清 除 田园病残 株 ,轮作 、倒 茬 、晒垡 。 3 . 4 加 强栽 培 管 理 。采 用 深 沟 高 畦 ,雨 后 及 时 排 水 ,保 持沟 道 畅 通 ,及 时 排 除 田 问积 水 , 科 学 管
水 ,灌 水 以小 水 灌 溉 ,半 沟 水 为 宜 ,严 禁 大 水 漫
灌 。推 广地 膜覆 盖 栽培 。提 高土 温 ,促 进 定植后 快 缓苗 。适 时追 肥 ,黏重 土壤 要 多施 有机 肥 。追肥 要 氮 、磷 、 钾肥 配 合 施用 。发 现 中心 病 株 及 时 拔 除 , 带 出 田外 集 中烧 毁 或 深 埋 。不 可 丢 弃在 田 中或 沟
2 ’ 发病 条件
霜 灵 锰 锌 、代 森 锰 锌 等 喷雾 或 浇 根 ,每 7 d 1次 ,
连续 2~3次 ,轮 换用 药 。
3 . 6 土壤 消毒 。药剂 可选 用敌 克松 或石 灰粉 。
6 7 4 2 0 5 云 南省永 胜县 涛 源镇农 业综 合服务 中心 何桂 华
2 常 见的 类型
括 寄 生性种 子 植物 、真 菌 、放 线菌 、细 菌 、类菌 质 休 、病 毒 、类病 毒和 线虫 。
3 诊 断 方 法
2 . 1 按表现 症 状可 分为变 色 、腐烂 、畸形 、萎蔫 。 2 . 2 按 其 病 原 的性 质 可 分 为 生 理 病 害 和侵 染性 病 害 。生 理病 害是 由不 良 自然环 境 条件 所 引起 。由于 它 不是 寄生物 侵 染 的结 果 ,所 以又称 为 非侵 染性 病
该 病 是 由鞭 毛 菌亚 门辣 椒 疫霉 引起 的真 菌性 病
害 。病 菌 在土 壤 中越冬 ,通 过 雨水 、风 力 、农 具传
播 ;病菌发育适温 2 4℃ ~2 8℃,最 高 3 7℃,最
1 植 物病 害定 义
腐 病 、大 白菜干 烧心 等 。侵 染性 病 害是 指 由寄 生物 引起 的一类 病害 。 由于 寄生物 可 以繁 殖 , 因此病 害 能不 断 的积 累 与 蔓 延 ,其 危 害性 较 生 理 病 害 更大 ,
梭 形 大 斑 。湿 度 大 时 ,病 部 可 长 出 白色
1 5 mi n ,或用 1 %硫 酸铜 溶液 浸种 5 mi n ,或 用 7 2 % 普 力克 水剂 6 0 0 倍 液浸 种 1 5 mi n ,洗 干净 后 播种 或
催芽。
稀疏霉层 ,幼苗整株枯萎而死 。成株 期 根系 发病 ,病 斑呈褐色 长形 ,长 3 ~5 c m,
害 。其 发生 的 原 因主 要 是 :温 度 、湿 度 不适 ,营 养
3 . 1 生 理 病 害 。一般 可 以根 据 发 病 情 况 与 环 境 条
件 的关系进 行 分析 ,生理病 害 个别 产 生病 征 ,也不
互相 传染 。一 般来 说 当致 病 因素 消失 后病 害 则不 再 发展 。但 是 ,许 多生 理病 害如 冷 害 、药害 、营养 元 素 失调等 症状 出现 的 时间往 往 晚于受 害 的时 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