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国家重点实验室总体情况介绍

合集下载

国家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简述

国家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简述
现代科学的发展越来越精细、复杂和深
24
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科技创新
入,支撑其发展所需要的硬件、软件、技术 支持和服务、管理结构等也相应地变得越来 越复杂,因而对大型科技基础设施的需求也 越来越迫切[2]。世界发达国家为了在基础前 沿科学领域实现突破,已逐步建成了若干以 大型科技基础设施为核心的综合科研基地, 例如美国的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和橡树 岭国家实验室、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德国电 子同步加速器研究中心等。为了有效引领我 国基础科学研究的快速发展,2006年发布的 《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中提出要建设 国家实验室。此后我国科技主管部门在国家 实验室的建设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我国的学术界对美国国家实验室的建设理 念、战略布局、组织架构、经费支持、人员 构成、管理运行等方面也进行了富有成效的 研究[3-4],为我国国家实验室的组建和管理 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借鉴。
科技创新 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国家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简述
邸月宝 陈锐
摘 要:国家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我国发展基础科学研究的主要科技创新平台, 对促进我国科学源头创新,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支撑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但 当前我国社会公众对两者的建设背景、理念、历程和功能定位还缺乏全面的了解和统一的 认识。为此本研究着重梳理了国家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历程与现状,以帮助社 会公众对两者有更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同时本文还指出了当前两者在建设运行中存在的主 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建议。 关键词: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建设历程
验室在建设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 出了相应的意见建议。
一、国家实验室的建设历程与现状

国家重点实验室名单(教育部)

国家重点实验室名单(教育部)

国家重点实验室名单国家重点实验室名单1 粉末冶金中南大学2 汽车安全与节能清华大学3 重质油加工石油大学4 暴雨监测和预测北京大学5 爆炸灾害预防和控制北京理工大学6 材料复合新技术武汉理工大学7 测绘遥感信息工程武汉大学8 超快速激光光谱学中山大学9 超硬材料吉林大学10 程控交换技术与通信网北京邮电大学11 蛋白质工程及植物基因工程北京大学12 电力设备电气绝缘西安交通大学13 电力系统及大型发电设备安全控制和仿真清华大学14 动力工程多相流西安交通大学15 微生物技术山东大学16 分子动态及稳态结构中科院化学所北京大学17 高分子材料工程四川大学18 高速水力学四川大学19 工业控制技术浙江大学20 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大连理工大学21 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厦门大学22 固体微结构物理南京大学23 光学仪器浙江大学24 硅材料浙江大学25 海岸和近海工程大连理工大学26 海洋工程上海交通大学27 毫米波东南大学28 河口海岸动力沉积和动力地貌综合华东师范大学29 化工联合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浙江大学30 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清华大学中科院生态所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31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32 混凝土材料研究同济大学33 火灾科学中国科技大学34 机械传动重庆大学35 机械结构强度与振动西安交通大学36 机械制造系统工程西安交通大学37 激光技术华中科技大学38 集成光电子学清华大学吉林大学中科院半导体所39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浙江大学40 计算机软件新技术南京大学41 金属材料强度西安交通大学42 金属基复合材料上海交通大学43 近代声学南京大学44 晶体材料山东大学45 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天津大学清华大学46 理论化学计算吉林大学47 流体传动及控制浙江大学48 煤的高效低污染燃烧技术清华大学49 煤燃烧华中科技大学50 摩擦学清华大学51 内燃机燃烧学天津大学52 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南京大学53 凝固技术西北工业大学54 农业生物技术中国农业大学55 配位化学南京大学56 汽车动态模拟吉林大学57 牵引动力西南交通大学58 区域光纤通信网络与新型光通信系统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59 染料及表面活性剂精细加工合成大连理工大学60 人工微结构和介观物理北京大学61 软件工程武汉大学62 软件开发环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63 三束材料改性复旦大学大连理工大学64 生物反应器华东理工大学65 生物防治中山大学66 生物膜与膜生物工程中科院动物清华大学北京大学67 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武汉大学68 视觉与听觉信息处理北京大学69 塑性成型模拟及模具技术华中科技大学70 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北京大学71 土木工程防灾同济大学72 湍流与复杂系统研究北京大学73 微波与数字通信技术清华大学74 文字信息处理技术北京大学75 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同济大学南京大学76 吸附分离功能高分子材料南开大学77 稀土材料化学应用北京大学78 纤维材料改性东华大学79 现代焊接生产技术哈尔滨工业大学80 新金属材料北京科技大学81 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清华大学82 信息安全中国科技大学83 医学神经生物学复旦大学84 医学遗传学中南大学85 医药生物技术南京大学86 移动与多点无线通信网东南大学87 遗传工程复旦大学88 应用表面物理复旦大学89 应用有机化学兰州大学90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西南石油学院成都理工学院91 元素有机化学南开大学92 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东北大学93 振动冲击噪音上海交通大学94 制浆造纸工程华南理工大学95 智能技术与系统清华大学96 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复旦大学97 综合业务网理论及关键技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98 作物遗传改良华中农业大学99 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湖南大学100 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吉林大学101 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南京农业大学102 量子光学与光量子器件山西大学103 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中国农业大学。

滨州医学院实验室简介

滨州医学院实验室简介

滨州医学院实验室简介滨州医学院实验室简介2015-02-03 12:15肿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简介一、概况肿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为山东省“十二五”高校重点实验室,2011年6月获批成立,前身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室和医学分子遗传研究所。

目前,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为:(1)微RNA与肿瘤基因表达;(2)神经肿瘤生理与损伤;(3)表观遗传与肿瘤以及肿瘤分子病理与临床。

实验室成立以来,共承担各类课题64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省部级科研课题7项、厅局级科研课题18项,科研总经费500余万元。

近五年获得科研奖励及成果32项,取得标志性科研成果1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10余篇,其中SCI 收录23篇。

二、学术队伍介绍实验室现有固定科研人员22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6人,讲师12人;均具有博士、硕士学位。

教师中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名,山东省优秀教师1名,滨州市有突出贡献专业技术人才1名,校级教学名师2名,校级学科带头人、中青年学术骨干培养对象3名。

谢书阳教授,博士,博士后,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山东省卫生科技创新人才,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滨州市杰出贡献专家,滨州市十大杰出青年。

长期从事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科研和教学工作,在生命科学小RNA研究领域取得突出成绩。

在《Hum Mol Genet》、《Haematologica》等国际刊物发表SCI论文30余篇,担任SCI期刊《FEBS Lett》、《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NRR》等杂志审稿专家。

主持或承担97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基金等课题20余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 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上海市医学科技进步一等奖、烟台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美国Outstanding Postdoctoral Clinical Fellow Presentation Award等60余项奖励,被授予山东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山东五四青年提名奖等多项荣誉称号。

国家重点实验室名单

国家重点实验室名单

国家重点实验室名单国家重点实验室是中国各个领域最具影响力和最先进的科研机构之一。

这些实验室致力于进行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推动相关领域的创新和发展。

以下是一些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名单,以便了解这些实验室在各自领域的突出贡献。

1. 国家脑科学中心国家脑科学中心是中国的一所重点实验室,专注于脑科学的研究。

该实验室聚集了全国范围内最优秀的脑科学专家和研究人员,致力于深入探索人类思维、意识和神经系统等方面的奥秘。

通过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该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已经在神经解码、神经疾病治疗和人工智能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突破。

2.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致力于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该实验室集合了各个领域的专家和研究人员,开展了一系列关于纳米结构、纳米材料和纳米器件的研究。

他们的研究成果已经在能源、材料、医药和环境等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应用,为我国纳米科学的发展和产业化做出了杰出贡献。

3. 国家基因组医学研究中心国家基因组医学研究中心是国内领先的基因组科学研究机构之一。

该中心集结了遗传学、生物学和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专家和研究人员,目标是通过研究人类基因组和永久性遗传变异,揭示疾病的遗传基础以及个体化医疗的潜力。

他们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改善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为个体化医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 国家核科学中心国家核科学中心是中国核科学研究的核心机构之一。

该中心汇集了核物理学、核化学、核工程等多个学科领域的专家和研究人员,致力于核能的研究、应用和安全等方面。

他们的研究成果在核能发电、核医学和核安全等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应用,为中国核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5. 国家微生物资源中心国家微生物资源中心是我国重要的微生物研究机构之一,致力于保护和利用我国丰富的微生物资源。

该中心的研究工作涉及微生物的分类、鉴定、培养和基因组学等方面。

通过收集、保存和研究微生物样品,他们为新药研发、农业生产和环境治理等领域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保障。

国家空管飞行流量管理技术重点实验室简介

国家空管飞行流量管理技术重点实验室简介

国家空管飞行流量管理技术重点实验室简介一、实验室概况1、历史沿革国家空管飞行流量管理技术重点实验室(简称实验室)受国家空管委办公室领导,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依托单位,2009年开始筹建,2011年9月通过国家空管委办公室的现场考察评估,2011年10月批准建设,2012年3月12日正式挂牌成立。

实验室前身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空管研究所,该所成立于1993年,多年来紧密围绕国家空管发展导向,积极追踪国际空管科技前沿,始终致力于飞行流量管理、空域评估等相关领域研究,在理论研究与验证、技术攻关与应用、系统测试与评估、体系与机制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深入研究,建立了理论创新、技术研发、应用推广相互推动的“产-学-研-用”的立体化研究体系。

2、职能定位实验室面向国家战略、国际前沿和国内实际,结合自身学科优势,开展飞行流量管理基础理论研究、前瞻技术探索、关键技术攻关和技术标准论证,组织高水平科技合作和学术交流,汇聚培育创新型科研人才和复合型专业人才,推进和参与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进程,解决我国飞行流量管理及体系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问题,为国家空管事业可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

实验室将建设成为“1个中心、2个平台、3个基地”,即跨学科、跨领域、跨军地的国家飞行流量管理理论研究中心,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国家飞行流量管理技术创新研发平台和技术标准论证平台,高素质的人才培育基地、高层次的科技合作基地和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基地。

到“十二五”末,实验室将作为国家空管科研体系和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空管科技前沿领域占一席之地,科研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为国家空管事业可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研支撑和智力支持。

2、研究方向实验室根据国家空管发展战略规划和客观实际需要,结合国际空管科技前沿,以国家飞行流量管理体系建设为牵引,以解决飞行流量管理技术难题和管理体系建设重点问题为突破口,从飞行流特性分析、飞行流量调配技术、管理评估和运行管理等四个主要方向,系统深入地开展应用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应用和体系建设谋划,为我国飞行流量管理体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储备和智力支持。

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指由国家重点支持的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和前沿科学研究方向的高水平科研机构。

这些实验室致力于开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推动科技创新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

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始于上世纪80年代,旨在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国家对实验室建设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加,实验室的数量和实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目前,我国已经建设了一批在世界上具有较高声誉和影响力的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重点实验室在中国科技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这些实验室集聚了大量优秀的科研人才,形成了科研人员之间深度合作和交流的良好氛围。

其次,实验室提供了先进的科研设备和研究条件,为科研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第三,实验室聚焦重要的科学问题和战略需求,开展前沿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

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多样,涵盖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材料学、信息科学、工程技术等领域。

例如,北京计算机技术研究所的“智能信息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致力于研究智能计算、大数据处理、网络安全等前沿科学问题,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又如,华中科技大学的“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太阳能技术、半导体材料等领域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果。

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为了培养更多的科研人才,国家相继实施了一系列人才计划和政策,如“千人计划”、“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有效提高了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能力。

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阵地,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我国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2023年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任务书范文

2023年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任务书范文

2023年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任务书范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任务书一、项目背景与目标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教育科研水平正在逐步提高,对高水平科研平台的需求也日益迫切。

为了推动中国高等教育机构的科研实力,培养高水平科研团队,教育部决定在2023年设立重点实验室。

该实验室将作为国家级研究平台,集聚高水平研究人才,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提高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本实验室旨在建立一个基于国内领先科研水平的高水平实验室,依托该实验室的创新研究成果产生技术和产业转化,提升中国高校的科研能力和影响力。

通过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进一步加强我国在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聚集和产业创新能力,实现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双赢。

二、项目内容与任务1. 实验室整体建设(1) 实验室设备:购置一流实验室设备,满足高水平科研需求;(2) 实验室场地:提供科研人员进行实验研究的适宜空间;(3) 实验室团队:组建一支高水平科研团队,包括优秀科研人员、博士后等,引进国内外知名科研专家提供指导和支持。

2. 科研项目开展(1) 制定并执行年度科研计划,确定研究方向和重点项目;(2) 加强基础研究,提高学术创新水平;(3) 强化应用研究,推动科研成果转化;(4) 发挥实验室研究基础优势,争取在国内外同行业中占据领先地位。

3. 人才培养与交流(1) 培养一批国内外高水平科研骨干人才;(2) 定期举办学术报告会和学术研讨会,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3) 引进国内外知名学者进行专题讲座和培训。

4. 科技成果转化(1) 支持科研项目转化为实际应用和产品;(2) 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3) 搭建产业创新平台,促进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

三、项目实施方案1. 资金投入(1)合理确定实验室建设经费;(2)积极争取国家和各类科研基金的支持。

2. 人员配置(1)组建由主任、副主任、研究员等构成的实验室管理团队;(2)招聘一批高水平科研人员和博士后,加强团队建设;(3)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担任客座教授,提供学术指导。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公布国家卫生健康委重点实验室整改验收评估结果的通知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公布国家卫生健康委重点实验室整改验收评估结果的通知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公布国家卫生健康委重点实验室整改验收评估结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日期】2018.09.14•【文号】国卫办科教函〔2018〕808号•【施行日期】2018.09.14•【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基础研究与科研基地正文关于公布国家卫生健康委重点实验室整改验收评估结果的通知国卫办科教函〔2018〕808号北京市、天津市、山东省、广东省卫生计生委,相关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根据《关于公布国家卫生计生委重点科研基地“十二五”评估结果的函》(国卫办科教函〔2017〕1180号)和我委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近期我委对依托山东大学建设的“耳鼻喉科学重点实验室”等5家重点实验室开展整改验收。

经过专家评估,依托山东大学建设的“耳鼻喉科学重点实验室”、“卫生经济与政策研究重点实验室”和依托中山大学建设的“辅助循环研究重点实验室”通过整改验收。

请山东、广东省卫生计生委切实履行属地管理职责,落实国家医药卫生和科技创新改革发展政策,营造良好创新政策环境,将重点实验室建设发展纳入当地卫生事业和卫生健康科技创新发展规划,为其提供必要的支持并加强监督指导。

请各依托单位和重点实验室履行好重点实验室建设、运行和管理的主体责任,落实资金投入和各项整改措施,结合专家评估意见(另发),持续完善管理运行机制,提升重点实验室创新能力,产出标志性成果,培育创新人才,在领域科技创新中发挥应有作用。

其他2家实验室未通过整改验收,自通知发布之日起,不再列入我委重点实验室序列。

附件:通过整改验收评估的国家卫生健康委重点实验室名单2018年9月14日附件通过整改验收评估的国家卫生健康委重点实验室名单(按依托单位拼音排序)序号重点实验室名称依托单位1耳鼻喉科学重点实验室山东大学(齐鲁医院)2卫生经济与政策研究重点实验室山东大学3辅助循环研究重点实验室中山大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二五”国家重点实验室总体情况介绍“十二五”期间,我国围绕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建设,加强战略研究和统筹规划,进一步探索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模式,持续完善总体结构与布局,不断改进创新管理机制与方法,夯实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建设基础,基本实现“十二五”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的总体目标。

我国在“十二五”期间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科学前沿交叉领域新建49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淘汰5个运行管理差、问题较多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截至2015年底,正在运行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共255个。

图1 2011-2015年国家重点实验室数量
25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布在8个学科领域。

其中,地球科学领域44个,占实验室总数的比例17.3%;生物科学领域44个,占实验室总数的比例17.3%;工程科学领域43个,占实验室总数的比例16.8%;信息科学领域32个,占实验室总数的比例12.5%;医学科学领域31个,占实验室总数的12.2%;化学科学领域25个,占实验室总数的9.8%;材料科学领域21个,占实验室总数的8.2%;数理科学领域15
个,占实验室总数的5.9%。

图2 国家重点实验室学科领域分布情况
国家重点实验室所属教育部、中国科学院等21个主管部门,其中所属教育部的国家重点实验室132个,占比51.8%;所属中国科学院的国家重点实验室78个,占比30.6%;所属其他部门和地方的45个,占比17.6%。

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布在全国25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其中北京市79个,上海市32个,江苏省20个,湖北省18个,陕西省13个,基本反映了我国基础研究力量的地域分布。

“十二五”期间,地域分布进一步完善,河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3个地区实现零的突破。

图3 国家重点实验室地域分布
“十二五”期间,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科学前沿探索和解决国家重大需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共获得国家级奖励569项。

其中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项,占授奖总数的14.3%;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3项,占授奖总数的100%,二等
新疆1
安徽1
北京79
重庆5
福建4
台湾
甘肃7
广东11
香港 澳门 广西1
贵州2
海南2
河北1 河南1 黑龙江4
湖北18
湖南6 吉林10
江苏20 江西
辽宁8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3
山西2
陕西13
上海32
四川9
天津6
西藏
云南2
浙江9
奖135项,占授奖总数的62.5%;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4项,占授奖总数的50%,二等奖123项,占授奖总数的45.7%;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2项,占授奖总数的50%,一等奖22项,占授奖总数的33.8%,创新团队奖4项,占授奖总数的44.4%,二等奖275项,占授奖总数的35.3%。

此外,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4万余项,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1万余篇,其中被SCI检索收录论文20万余篇,约占64.0%;被EI检索收录论文3万余篇,约占11.7%;在Science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在Nature及其系列期刊上发表论文1000余篇。

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国家重点实验室吸引、凝聚、培养了一批优秀科技人才,造就了一批科学前沿的领军人物,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团队,实验室固定人员中拥有大约48%的中科院院士、24%的中国工程院院士、43%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与54%的创新研究群体,成为孕育我国科技将帅的摇篮。

在开放交流方面,国家重点实验室持续坚持“开放、流动、竞争、联合”的运行机制,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承担国际合作项目5000余项,举办全球性学术会议1800余次,充分发挥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品牌效应,有力提升我国在科研领域的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推动我国科研领域的持续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