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的饮食习惯
蒙古的饮食文化有什么特点

蒙古的饮食文化有什么特点蒙古族是一个有着悠久传承历史的游牧民族,不过它自己有着独特的饮食文化、特色美食。
以下便是店铺为大家所带来的蒙古的饮食文化的相关资料,希望各位会喜欢!蒙古族的饮食文化知识1、蒙古族菜点特色主要体现在蒙古族的菜点风味上。
蒙古族人的饮食比较粗犷,以羊肉、奶、野菜及面食为主要的菜点原料。
烹调方法相对比较简单,以烤最为着名。
菜点崇尚丰满实在,注重原料的本味。
内蒙古着名的菜点有:烤羊腿、全羊席、手抓羊肉、奶菜、马奶酒、莜麦面、资山熏鸡、肉干、哈达饼、蒙古馅饼、蜜麻叶、德兴元烧麦等。
2、蒙古族饮食品种丰富多彩有元代着名诗人白珽赋诗称赞的蒙古八珍,有滋味香醇的烤全羊,以及回味无穷的奶茶等等。
蒙古族饮食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那富有神秘色彩的宫廷文化,具有蒙古族特色的民俗、礼仪文化等等,无不渗透、浸渍在这些精美的蒙古族饮食中。
3、蒙古族传统饮食分为红食、白食两种以奶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查干伊得”,意为圣洁、纯净的食品,即“白食”;以肉类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乌兰伊德”,意为“红食”,这种对食物的称呼富有色彩感和生动性。
孟根达来介绍说,白食和红食在制作过程中,多采用一些具有蒙古族特色的传统工艺。
客人们在品尝食品时,配以蒙古族待客的传统礼仪,使蒙古族的饮食风格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形成蒙古族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4、蒙古民族的饮食与草原的生态环境有关据有关专家、学者介绍,蒙古民族的饮食有农业区、半农半牧区及纯牧区的差异。
在纯牧区,饮食分为夏季和冬季。
夏季从4月到10月,包括从母畜产犊到乳品加工结束及奶制品的冬贮,这一时期的口粮主要是奶制品,偶尔有些肉制品。
冬季主要食用宰杀和贮备的家畜肉,以及夏季贮备的各类型的奶制品。
清代蒙古族学者松筠在《绥服纪略》中写道:“瀚海大漠积沙缺水之地,居人凿井而饮,赖天雨以生草畜牧,为之瀚海。
”戈壁和半沙漠地理景观所特有的生态环境决定了其畜牧经济的类型及与之相适应的饮食模式,以肉制品和奶制品为主要食物成为其饮食模式的重要标志。
蒙古族传统文化

蒙古族传统文化
蒙古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传统文化。
以下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几个方面:
1. 牧民生活
蒙古族人主要以畜牧为生,他们习惯在广袤的草原上放牧牛羊。
牛奶
和肉是他们的主要食物,他们还善于制作奶制品如酥油茶、奶酪等。
蒙古包是蒙古族人的主要居住方式,这种帐篷式的住宅具有很强的适
应性,可以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使用。
2. 饮食文化
蒙古族人的饮食文化具有独特的特色。
他们认为牛羊是大自然的恩赐,因此举办婚礼和节日时必须要宰杀牛羊来招待宾客。
著名的蒙古火锅
是蒙古族饮食文化的代表之一,它使用的是清汤,配以新鲜的羊肉片
和蔬菜,清淡可口。
蒙古族人还特别喜欢喝茶,他们喝的是奶茶和酥
油茶,非常浓郁。
3. 文学艺术
蒙古族文学艺术非常丰富。
传统的蒙古族音乐包括长调、短调、莫力
达瓦等,这些曲子节奏明快、舒缓,非常具有地域特色。
蒙古族人还
善于制作民间工艺品,如蒙古铃、马鞍、马鞭等,这些工艺品均具有
强烈的草原文化风味。
4. 独特的服饰
蒙古族服饰十分独特,男女都喜欢穿草原上狩猎时的兽皮衣物。
男人们还喜欢将自己的胡须和头发长长、盘起来,称为“打结”,以显示自己的勇武。
而女性则爱穿彩色的衣裙,并在头上戴着精美的发饰,给人以美丽、温柔的感觉。
总之,蒙古族是一个充满狂野和美丽的民族,他们的传统文化与生活方式都非常独特,值得我们深入了解。
内蒙古鄂尔多斯饮食习惯

内蒙古鄂尔多斯饮食习惯鄂尔多斯牧区蒙古族的主食是奶食、肉食和粮食。
奶食,蒙语叫“查干伊德”,直译为“白色的食品”,含有纯洁、吉祥的意思。
奶食分食品和饮料两种。
食品主要有白酥油、黄酥油、奶皮子、酪蛋子。
白酥油:把鲜羊奶或鲜牛奶装进瓷罐里发酵为酸奶后、用杵杆上万次左右,即可从酸奶里分离出糊状的白酥油。
好年景时,牛羊肥壮,鲜奶质量也高,百公斤鲜奶可提炼白酥油五、六公斤。
提炼酥油是一项最繁重的体力劳动,目前很多牧民用分离器代替。
黄酥油:把白酥油熬去水分后即成黄酥油,一般只得五成。
黄酥油是鄂尔多斯的特产,味道纯香,营养价值极高,是奶食中的精品。
奶皮子:鲜奶煮熬六、七小时后,表面即成一层皮,用筷子桃起;通风处阴干为奶皮子。
酪蛋子:将取出白酥油的酸奶经慢火煮熬后,放入布袋,挤出酸水,再制作成碎块状或面条状,晾干,即成酪蛋子。
酪蛋于质硬,味酸,泡奶茶炒米吃,咀嚼时酸中带有香味。
奶食品中的饮料主要有鲜奶、奶茶、卧奶子和奶酒等。
一日三餐,牧民早、午都喝茶。
奶茶配以酥油、酪蛋子、炒米、红糖和“宝高热苏格”(烙或油炸的面食品的通称,如月饼等),或者中年再加熟冷羊肉,吃来昧美无比。
“爱热格”俗称卧奶子,由鲜奶直接发酵而成,样子很象豆腐脑,味道特殊,香美可口,夏日食之消暑解热。
据民间传说,成吉思汗有一次在征战途中路经鄂尔多斯、天赐他三碗“爱热格”。
在他离钎鄂尔多斯时,挂在胡子上的奶滴了下来,此地才有独享“爱热格”的福分。
鄂尔多斯地区的奶酒,因原料和酿制方法不同可分为四类:一起叫“祈格”,即由鲜马奶直接发酵而成的酸奶,俗称马奶酒,这是奶酒类中最为上等的;二是“萨琳阿日何”、也称蒙古酒,其酿造方法是把提炼过白酥油的牛、羊酸奶煮熬、蒸馏而得;色透明,味酸甜酒精度小,饮后易兴奋但不易醉,但过量又不易解;三是叫“阿日吉”,即将“萨琳阿日何”再蒸馏而得,类同汉族酿制的二锅头酒;四是“洁日吉”,将“阿日吉”再进行蒸馏而成,质同酒精,一般人一次饮一杯足矣。
牧民生活知识点总结

牧民生活知识点总结一、牧民的生活方式1.居住方式牧民通常居住在蒙古包或毡房中。
蒙古包是一种类似于圆顶帐篷的传统蒙古族民居,主要由木桩和毡子构成,可以在草原上快速搭建。
毡房则是用毡子覆盖的固定式房屋,一般比蒙古包更加牢固。
这些居住方式符合牧民生活需要,便于迁徙和适应草原环境。
2.饮食习惯牧民的饮食主要以牛、羊肉为主,也会食用一些牛、羊奶制品,如奶酪、酸奶等。
此外,牧民也会食用一些当地的野菜和水果,如草原上生长的野生青菜、马奶酒等。
他们的饮食习惯简单朴实,以满足身体所需为主。
3.服饰牧民的服饰以蒙古族服饰为主,男性通常穿着长袍、短裤、长靴等,女性则穿着长袍、长裤、长靴等。
在寒冷的冬季,他们会穿戴厚重的皮毛衣物,以保暖。
他们的服饰款式多样,色彩鲜艳,富有艺术感和民族特色。
4.交通工具在草原地区,牧民主要以骑马和骆驼为交通工具,也会使用马车、驼队来进行货物运输。
在传统社会,马匹是牧民的重要交通工具和劳力动物,能够帮助他们在广袤的草原上快速移动。
二、牧民的社会组织1.社会结构牧民社会结构一般由家族、部落、联盟等组成。
在草原地区,牧民会根据自身的家族关系和族群联系,形成不同规模的部落组织,以协调牧民的生产生活活动。
而各个部落之间也会形成联盟关系,共同维护和发展草原地区的生产力。
2.社会生活在牧民社会中,社会生活主要围绕着牧民的生产活动展开。
他们通常会结伴而行,在草原上放牧牲畜,进行畜牧生产。
同时,他们也会在一定的时期内举行集会、庙会等活动,以此来增进部落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3.婚姻习俗在牧民社会中,婚姻习俗是非常重要的社会活动。
通常,牧民会遵循家族和部落的传统,进行相亲、聘礼等形式的婚姻仪式。
婚姻是牧民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家族传承和人际关系的一种形式。
三、牧民的文化传承1.语言传承牧民通常使用自己的民族语言进行交流和生活。
传统上,蒙古族牧民使用蒙古语进行交流,同时也会使用一些方言。
在当今社会,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部分牧民也会学习国家通用的汉语。
蒙古族的风俗习惯PPT精选文档

10
射箭
• 是男射两种。
11
摔跤
男儿三技之一,蒙 古语称为“搏克”, 蒙古族的传统体育
活动。早在十三世
纪时已经盛行于北
方草原。既是体育 活动,也是一种娱乐 活动。
12
马头琴
• 是蒙古民族特 有的也是最喜 爱的民族乐器, 流传至今已有 一千三百多年 的历史。
13
蒙古象棋
14
“那达慕”大会
15
在大会上青年男女身穿民族盛装,参加各 种竞技活动。在射箭、摔跤、赛马等比赛中的
那达慕大会 是蒙 获胜者,总能赢得姑娘们爱慕的目光,如果姑
娘对哪个小伙子有意,那么她便会驰马迎向心
手扒肉 烤全羊
5
奶茶
6
奶食
奶豆腐
7
蒙古族的居住
蒙古包是一种天幕式的住所,呈圆形尖顶。 通常用羊毛毡子一层或二层覆盖。蒙古包是满 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古时称作“穹 庐”“毡包”。
8
蒙古族的娱乐风俗
• 赛马 • 射箭 • 摔跤 • 马头琴 • 蒙古象棋 • 那达慕
9
赛 马
• 是蒙古族男儿三技之一,赛手不穿靴 袜,只穿华丽的彩衣,头上束着红、
• 五十班------主题班会
1
蒙古族的靴子、腰带、首饰
靴子
腰带
首 饰
2
蒙古族长袍
•
• 蒙古族长袍
3
蒙古族的饮食
• 蒙古族的饮食大致分三大类, 即肉食、奶食、粮食。一日三 餐,两稀一干,早晨中午一般 喝奶茶泡炒米、奶食、手扒肉, 晚上氽羊肉下面条、吃包子。
4
肉食
内蒙古人饮食习惯

内蒙古人饮食习惯内蒙古人由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生产发展状况的差异,在饮食习惯上也不尽相同。
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内蒙古人饮食习惯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内蒙古人饮食习惯1、先白后红蒙古族的饮食习惯为先白后红。
白指白食,乳及乳制品;红指红食,肉及肉制品。
这种称呼极富色彩感和生动性。
蒙古人以白为尊,视乳为高贵吉祥之物。
如果夸你心地像乳汁一样洁白,你就得到了最高的奖赏。
牧民有谁不慎撒了奶子,就会马上用手指蘸了抹在额上,说一声“啊唏,折福了”。
若是掉一点儿肉,或许就随手丢给了猫、狗。
不论大小宴席,都用白食开路。
主人端来一只盛奶的银碗,按照辈份年龄,让客人一一品尝,这是一种神圣的礼节。
客人即使七八十岁,大过主人几倍,也要跪接银碗。
不是给主人跪,是给乳汁跪。
婚礼上的人多,行这一礼节如果漏掉一位,对主人是最大的失误,对客人是最大的不敬。
每逢祭奠翁衮山神、敖包、苏鲁德的时候,都要用新挤的鲜奶向上天和圣主祭洒。
在喜庆和祈祷之后,往往挥动着桶里的鲜奶,进行招福致祥的仪式。
放羊背子的时候,一只绵羊割六七件,盛在一只大盘里,略似平日卧状。
羊头在上面,羊头上面又抹了黄油,表示红食仍要以白食为先导。
如果你到牧区,看到手扒肉上来就下手,不先品尝奶食,那就要被主人下看。
内蒙古人饮食习惯2、以饮为主谚云:“学之初啊(蒙文的第一个字母),食之初茶”。
茶是蒙古人的面子,又是蒙古人的主食。
凡走草地的人,不论蒙汉生熟,主人必先双手给你捧上茶水:“有好茶喝,有好脸看”。
今天,牧区的蒙古人不论早上、中午都有喝茶,这就是“宁可一日无饭,不可一日无茶”。
牧民喝茶,讲究配套:炒米、酥油、酪蛋、白糖,冬天往往还有肉。
牧民习惯,客人喝茶,饮未及底,复来续满。
客人如不想饮,可以声明,否则你只能灌一肚子茶。
这大概就是蒙汉族在吃上的不同吧?汉族从小吃惯干的东西,吃稀的总感到吃不饱。
蒙古族从小吃惯稀的东西,吃干的就不舒服。
如奶稀饭和霍零饭(稀肉粥),其实都有是半流食。
蒙古族饮食风俗_传统文化

蒙古族饮食风俗
蒙古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多分布在新疆、辽宁、吉林。
黑龙江、青海等省区。
自古以畜牧和狩猎为主,被称为“马背民族”。
蒙古族日食三餐,每餐都离不开奶与肉。
以奶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查干伊得”,意为圣洁、纯净的食品,即“白食”;以肉类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乌兰伊得”,意为“红食”。
奶制品一向被视为上品。
肉类主要是牛、绵羊肉,其次为山羊肉、骆驼肉和少量的马肉,在狩猎季节也捕猎黄羊。
最具特色的是剥皮烤全羊、炉烤带皮整羊,最常见的是手扒羊肉。
蒙古族吃羊肉讲究清煮,煮熟后即食用,以保持羊肉的鲜嫩。
喜食炒米、烙饼、面条、蒙古包子、蒙古馅饼等食品。
每天离不开茶,除饮红茶外,几乎都有饮奶茶的习惯。
多数蒙古族人能饮酒,多为白酒、啤酒、奶酒、马奶酒。
蒙古族民间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是“年节”,也称“白节”或“白月”。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全家团聚吃团圆饭、喝团圆酒;腊月二十三至正月初五过春节,称为“大年”,三十晚上要守岁,除夕户户都要吃手扒肉,也要包饺子、制烙饼。
初一的早晨.晚辈要向长辈敬“辞岁酒”。
一些地区,夏天要过“马奶节”。
节前家家宰羊做手扒羊肉或全羊宴,还要挤马奶酿酒,节日里,牧民要用最好的奶制品招待客人。
蒙古人饮食习俗

蒙古人饮食习俗从历史上看,蒙古族的祖先曾经是森林中的游猎部落,当时他们的食谱以野兽肉、野果、野菜和用驯鹿奶做的奶食品以及少量的粮食为主。
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蒙古人饮食习俗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蒙古人饮食习俗蒙古族食品以炒米、奶制品、牛羊肉为主。
明清时期,主要是奶茶、炒米、奶制品,稷米稀饭,手把肉。
早餐,一律奶茶泡炒米;副食:胡日达(奶豆腐),西拉陶苏(黄油)、乌日莫(熟奶皮子)、苏来(奶干)、阿尔其(奶酪干)。
中午,炒米拌酸奶子,老年人炒米面拌奶。
晚餐,肉粥、奶粥或手把肉。
光绪二十八年(1902),清政府解除对蒙旗土地封禁政策后,汉族农民大批移入农耕。
受汉族饮食的影响,蒙古族在以肉食、奶制品、炒米为主的同时,开始吃五谷杂粮和少量蔬菜。
解放后,牧区蒙古族基本上保持过去的饮食习惯,但食谱丰富,花样增多。
如肉粥,除稷米肉粥、炒米肉粥外,还有小米、大米、玉米等肉粥。
用荞面、白面做吐古拉汤、猫耳朵汤。
有荞面、白面饺子、馅饼。
蒙古族馅饼形如小碗口,薄软透明,香柔可口,是兴安盟各族人民喜食之佳品。
用牛羊油炸制面食点心有“包日查嘎”、“哈必酥”饽饽。
奶制品除胡日达、西拉陶苏、乌日莫、苏来、阿尔其外,还有爱如格(酸奶子)、哈拉萨森乌鲁莫(干奶皮子)、乌鲁莫(未提炼的奶脂肪)等。
牧民野外游牧的肉食有:简易手把肉、烤肉串、烤干肉条等,食用方便。
农区蒙古族杀年猪时,喜食白片肉、面肠、肉片烩酸菜粉条。
每逢喜庆佳节或招待贵宾时,煮(烤)全羊(蒙语“乌查”)或羊背子。
即将全羊取其头、四肢,带尾入锅。
煮熟后用特备的灶火烤,边烤边涂油,加调味品,烤至皮焦肉熟后,置于盘内,谓之煮(烤)全羊。
羊背子,即将全羊由背上第7肋骨至尾部割去一段,四肢、肋、胛各为一件,带尾入锅,煮熟后置于大盘内。
煮全羊端上餐桌,由端盘人持刀从羊背右至左划出印,接着由主宾客或待客长者用刀将羊头右耳根部压出印,就餐人开始从羊背前部执刀割取食用。
这种礼仪一直延续至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03 包阿如汗
蒙古族
蒙古族是我国东北主要民族之一,也是蒙古国的 主体民族。除蒙古国外,蒙古族人口主要集中国 的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及临近省份以及俄罗斯联 邦(bang)。全世界蒙古族人约为一千万人,语言 为蒙古语。其中,一半以上居住在中国境内。位 于俄罗斯西南方的一块是卡尔梅克人。“蒙古” 最初只是蒙古诸(zhu)部落中的一个部落名称。 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统一了蒙古地 区诸(zhu)部,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 “蒙古”也就由原来的部落名称变成为民族名称。
奶皮
奶皮(蒙语为乌日沫)有两种:一 种是将鲜奶、牛奶或马奶、驼 奶、羊奶放入器皿里存放一两 天,奶子发酸后,在表面上形 成一层薄皮,称图黑乌日沫, 也叫“珠黑”,即生奶皮子, 是做黄油的原料;另—种是将 鲜奶熬开后放入器皿(min)里 放凉后表面结成薄奶皮,称宝 勒森乌日沫,即熟的奶皮,是 酥油的原料。奶皮味道香甜可 口,是拌炒米吃的上等食品。
手把肉
手把肉是蒙古族人民经常吃的一种食品。做法是将在带骨牛羊肉分成 若干块,放入锅内,加少量盐(有的则不加盐)煮熟为止。味道鲜美, 易于消化,是招待客人和日常生活中经常食用的菜肴。
谢谢大家!
马奶酒
马奶酒(蒙语为策戈)是牧区用马奶酿 制的一种饮料。味道醇香,清凉解渴, 是牧民款待贵客的最佳冷饮。将新鲜 马奶装入生皮囊中,挂在向阳处,用 一根特制的木棍每日搅拌数次,使马 奶逐渐发酵变酸。当马奶变成清淡透 明、味道酸辣时,即成马奶酒。蒙古 人酿制马奶酒的历史悠久,常喝奶酒 可治胃溃疡、肺结核等疾病。酸奶于 是牧区的优质饮料之一。牧民一般不 爱喝鲜牛奶,而喜欢喝酸奶子。制造 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将鲜牛奶倒入大 锅中烧开,放在通风处晾凉,使其发 酵,产生酸味;一是将鲜牛奶置于阳 光下温度高的地方,使其受热发酵, 产生酸味,便成为酸奶子。酸奶子营 养丰富,醇香扑鼻,夏季常饮,止渴 祛火,帮助消化。
请大家和我一起来了解。 奶茶(蒙语叫苏台柴)是蒙古民族日常 饮用的一种茶,也是蒙古人民招待客 人的必备饮料。做法是将砖茶放入锅 内熬成紫红色,然后将鲜奶(牛、羊、 驼的)以6:1的比例放人茶水中熬开, 即成。奶茶营养丰富,具有提神、开 胃、助消化、解渴等作用。炒米(蒙语 为胡日森布达)是蒙古族日常的主要食 品之一。加工方法是将糜(mi)子筛 (shuai)选后,淘去沙土,放人大锅中, 加适量的开水,用慢火焖至基本熟后 出锅,经炒锅炒熟,再碾去皮,即为 炒米。炒米香脆味美,可口耐饥,是 蒙古族农牧民的传统食品 。,
黄油
黄油(蒙语为夏日陶斯)、 奶豆腐(蒙语为胡乳达)也 是分别从奶皮和酸奶中提 炼出来的食用油和把酸奶 子熬开制成的奶食品。黄 油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维生 素,营养丰富,夏日祛(qu) 热,冬天防寒,还有治疗 烫伤、止腹泻等作用。奶 豆腐味道酸甜,是蒙古族 农牧民的传统食品。
全羊席
全羊席(蒙语为不禾勒)是蒙古族招待贵宾的传统佳肴(又称 整羊席)。是蒙古民族最古老、最隆重的一种宴席,一般 只在盛大宴会、隆重集会、举行婚礼或接待高级贵宾时摆 设。将整羊加工后摆在长方形的大木盘里,像一只卧着的 活羊,肉味鲜美,香飘满堂,浓郁扑鼻。宾客在进餐前, 还要举行一定的仪式,高唱赞歌,朗诵献整羊的祝词等。 据文献记载,成吉思汗曾设过全羊宴。忽必烈登基时,也 设全羊宴祭神祗(zhi)、待宾客。到了清代全羊更加盛行, 现在成为内蒙古各盟、旗县接待贵宾的驰名中外的名贵菜 肴。烤全羊、烤羊腿是内蒙古地区特别是阿拉善盟一带蒙 古族人民招待尊贵客人的一种菜肴。烤全羊的做法是将羊 宰了后掏出内脏,煺毛留皮,加各种调料在特制的炉子里 用扎嘎梭(suo)梭烤制而成,色泽金黄,味道鲜美。烤羊 腿在内蒙古各地具有民族风味的餐馆都能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