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薛颠象形术》校正版
《解析薛颠象形术》校正版

二、大道至简之内功阐徽
提到内功,据我所知,原传心意六合拳、八卦掌等内家诸拳在创拳之初都有佛道两家内修的内容,因而神乎其技,而致日后大行其道!但是发展到今天,内外两家似乎已无分别,概因内功传承慎密,每代也仅有一二人得全诀而矣。所以,见到一些内家拳谱虽然大讲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但究其实质,不过是名词附会,徒费笔墨之谈。
修命独道家之以术延命最为善巧,修性则佛理之明心见性最为高妙。考宋代以前,佛道两家均重实修,而诸如吐纳、导引、观想、胎息一直是修行的主干。除火候运用变化万千之外,方法基本不离于此,全靠习者苦修,平淡中自见神奇!无论正史野史,记载成仙成佛者甚多!明清以来,道家内修之术愈仙愈奇,佛家大小两乘之理论亦汗牛充栋,臆想空谈者众多,所谓性命双修,已是徒有虚名。故后世慨叹修道者如牛毛,成道者如麟角!
当时形意拳门承认象形拳法为支派,究其原因,一是它们之间历史渊源上的一脉相承和技术特点上的高度吻合,二是象形拳法的简约、神变能使形意拳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尤其象形拳法中融入了中国道家最纯正的内功体系(依个人之见,这才是象形拳法真正的亮点),由博返约,使之成为一门真正的道艺拳法。
由于历史原因,象形拳法的流传远远不及形意拳那么广泛。加上象形拳法是以五行为体,五法为用,没有深厚的形意拳根基,很难将象形拳法之微妙发挥出来,而在我们这一拳系中,少有人尽得这两门拳学的奥义,因此日趋势微!一直以来我对象形拳法情有独钟,在学习形意五行拳一年之后。终于得到唐凤华老师的倾心相授。挟技归来,每日醉心专研,虽时日不多,但与同道试手,仅以飞云二法便可轻取对方,深感斯技之神妙灵动,又精简圆融,实为上乘武学之奇葩!结合原书现将象形拳法之拳功理法,扼要披露如下。
薛颠象形术

薛颠象形术“武圣”薛颠大传薛颠(1887-1953)字国兴、又名薛洪、薛瑞祥,号页真子、武德明。
河北奇士也,精技击、通内功,形意门“剑”字辈传人、武林名号为“疯魔”,传出新式拳法—象形术。
幼随本家长辈薛振纲学拳,薛为李老能(飞羽)之子李太和弟子。
后随刘奇兰弟子周明泰习武,又得到李存义真传。
因与八卦高手傅昌荣交手失利,找到李老能(飞羽)嫡孙李文喜(振邦)深造。
最后师从五台山高僧虚无上人灵空师,亲承口讲、指画面壁、尽得老样形意拳—五禽戏三昧。
其身法快如鬼魅、武功达到“神变”境界、神鬼莫测。
从尚云祥学了八卦掌,民国四年任天津县中央国术馆(在天津东马路)馆长,著述:《形意拳讲义》、《象形会真》、《灵空上人点穴秘诀》、《金刚圭旨法象》、《一字慧剑之妙诀》等。
解析薛颠象形术【曹英峰】一、拳学渊源录象形拳法,形意拳支派,为薛颠所创。
随着岁月的流逝,薛颠卓越的武学修为连同他自创的独特武学艺术,渐渐走进了历史的深处,沉寂在岁月的长河中。
据我的老师唐凤华先生讲:薛颠最早跟一位周姓武师学习形意拳,后为谋生去关东设场授拳。
当时许多门派的拳师在关东以教武为生,这其中就有形意拳高手傅剑秋先生。
作为同门,据说当时因为傅剑秋指出薛颠拳艺不精之处,于是二人当场试手。
结果薛颠输了拳,随后离开关东,访艺于山西,投师五台山灵空长老,得到这位隐世高人的指授。
于拳、功、易、道,禅均有所得。
后下山赴河北深县,又得到李振邦、薛振刚的传授,功臻化境,武学修为达到了神变的境界。
当时形意拳门承认象形拳法为支派,究其原因,一是它们之间历史渊源上的一脉相承和技术特点上的高度吻合,二是象形拳法的简约、神变能使形意拳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尤其象形拳法中融入了中国道家最纯正的内功体系(依个人之见,这才是象形拳法真正的亮点),由博返约,使之成为一门真正的道艺拳法。
由于历史原因,象形拳法的流传远远不及形意拳那么广泛。
加上象形拳法是以五行为体,五法为用,没有深厚的形意拳根基,很难将象形拳法之微妙发挥出来,而在我们这一拳系中,少有人尽得这两门拳学的奥义,因此日趋势微!一直以来我对象形拳法情有独钟,在学习形意五行拳一年之后。
(精品)《解析薛颠象形术》校正版(整理)

(精品)《解析薛颠象形术》校正版(整理)解析薛颠象形术曹英峰一、拳学渊源录象形拳法,形意拳支派,为薛颠所创。
随着岁月的流逝,薛颠卓越的武学修为连同他自创的独特武学艺术,渐渐走进了历史的深处,沉寂在岁月的长河中。
据我的老师唐凤华先生讲:薛颠最早跟一位周姓武师学习形意拳,后为谋生去关东设场授拳。
当时许多门派的拳师在关东以教武为生,这其中就有形意拳高手傅剑秋先生。
作为同门,据说当时因为傅剑秋指出薛颠拳艺不精之处,于是二人当场试手。
结果薛颠输了拳,随后离开关东,访艺于山西,投师五台山灵空长老,得到这位隐世高人的指授。
于拳、功、易、道,禅均有所得。
后下山赴河北深县,又得到李振邦、薛振刚的传授,功臻化境,武学修为达到了神变的境界。
当时形意拳门承认象形拳法为支派,究其原因,一是它们之间历史渊源上的一脉相承和技术特点上的高度吻合,二是象形拳法的简约、神变能使形意拳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尤其象形拳法中融入了中国道家最纯正的内功体系(依个人之见,这才是象形拳法真正的亮点),由博返约,使之成为一门真正的道艺拳法。
由于历史原因,象形拳法的流传远远不及形意拳那么广泛。
加上象形拳法是以五行为体,五法为用,没有深厚的形意拳根基,很难将象形拳法之微妙发挥出来,而在我们这一拳系中,少有人尽得这两门拳学的奥义,因此日趋势微!一直以来我对象形拳法情有独钟,在学习形意五行拳一年之后。
终于得到唐凤华老师的倾心相授。
挟技归来,每日醉心专研,虽时日不多,但与同道试手,仅以飞云二法便可轻取对方,深感斯技之神妙灵动,又精简圆融,实为上乘武学之奇葩!结合原书现将象形拳法之拳功理法,扼要披露如下。
二、大道至简之内功阐徽提到内功,据我所知,原传心意六合拳、八卦掌等内家诸拳在创拳之初都有佛道两家内修的内容,因而神乎其技,而致日后大行其道!但是发展到今天,内外两家似乎已无分别,概因内功传承慎密,每代也仅有一二人得全诀而矣。
所以,见到一些内家拳谱虽然大讲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但究其实质,不过是名词附会,徒费笔墨之谈。
象形拳法真诠----薛颠

象形拳法真诠----薛颠第一章第一节.武艺道艺分论盖武术一途,分内外两家,有武艺道艺之称,练武艺者,注意于姿势重劲力,习道艺者,注意于养气而存神,以意动,以神发也,兹分述如下:(甲)练武艺是双重之姿势也,两足用力中心在于两腿之间,全身用力,用後天之意,一呼一吸,积养气于丹田之内,而吸收有益之成分,久之则身体坚如铁石,站立姿势稳如泰山,一旦与人相较,起如钢锉,落如钩竿,起似伏龙登天,落如霹雷击地,起无象,落无踪,起意好似卷地风,束身而起,长身而落,起如箭,落如风,追风赶日不放松,拳经云,足打七分手打三,五行四稍要合全,气连心意随时用,硬打硬进无遮拦,此谓之浊源,所以为敌将之武艺,固灵根而动心是也,若练到登峰造极至善处,亦可以战胜攻取无敌于天下也。
(乙)练道艺者,是单重之姿势也,一足用力,前虚後实,重心在于後足,前足可虚亦可实,心中不用力,先要虚其心实其腹,使其意思与丹道相合,进退而返,毫无阻滞,进则如弩箭在弦,发出直前而行,退则如飞鸟归巢,飘然而返,勇往迅速绝无反顾迟疑之状态,而且练习之时,心中空空洞洞,无念无想,其姿势虽千变万化,然不勉而中,不思而得,所谓从容中道者是也,偈曰: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
心无心,心空也,身无身,身空也,释迦所谓,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是谓真空,其殆道艺之学不二法门欤!盖静者动之基,空者实之本,心中空虚则灵不昩,有大智慧,大明悟发生,如有人来击,心中并非有意防范,然随彼意而应之,自然有坚决之抗力,静为本体,动为作用,正是此意也,盖拳发三节,无有象,如有象影不为能,随时而发,一言,一默,一举,一动,行止,坐卧,以致饮食之间,皆是用,所以无人而不自得,无往固不得其道,以致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无可无不可,此是养灵根而静心者之用也。
第二节.初学规矩练拳术,应循规蹈矩,不可固执己见,致有偏枯之弊,若专从力之方面发展,则为力所拘,专从气力之方面发展,则为气所蔽,专求沈重则为沈重所捆,专求轻浮,则为轻浮所散,总之气血并重,性命双修,循序渐进,自强不息,久之则神意归于丹田,灵气贯于脑海,其身体自然能轻,能重,轻则身轻体健,行走如飞,重则屹立如山,确乎不拔,盖炼神还虚则身轻如羽,气贯涌泉则重如泰山也。
薛颠象形术——晃法

薛颠象形术——晃法晃法不是摇晃的晃(huang),而是虚晃一枪的晃(huang)。
薛颠的象形术公开时,并没有引起非议,因为形意门承认它。
作为形意拳的旁支,与形意拳的渊源,在拳架上表现得最明显的就是晃法。
薛颠形意拳看似单纯,其实精细,有许多小动作,比如炮拳的落式兩臂一磕,不是砸胳膊,而是一手的拳尖磕在另一手小臂的大筋上,劈拳的起式也要用指尖搓着这根大筋。
对此,董秀升为李存义整理的《岳氏形意拳五行精义》上画得很清楚,虽然有的地方画清楚了却没写,写清楚了却没画,但讀者要懂得以文索图、以图索文,就知道这本书将功架交了底。
形意拳是属蛇的,蛇就一块肉,爬树游水,什么都干了,形意拳一个五行功架,什么都練到了,桩法、内功从裡出,打法、演法从裡出,唐维祿、傅昌荣、孙祿堂練形意拳甚至練出轻功來了。
五行拳是拳母,一辈子離不开,上手就受益。
将五行拳的小动作都学到,方能出形意的功夫。
十二形就是从五行拳裡变出來的,而練象形术的人能变回五行拳,一練起來,就知道兩者是一个脉。
以上說的是練武練通了以后的情况,但在練武的过程中,象形术作为一个可以标新立異的拳学,有其特殊的教法。
老辈人觉得薛颠法眼高,认为象形术将形意拳升华了一些,我揣摩不是指象形术比形意拳出的功夫大,而是指这个教法能提拔人。
尚云祥的教法是经验感染,点滴之间就给出个整东西,唐维祿把同门师兄弟的好东西都摘进了自家门,要什么有什么,作徒弟的玩成什么样,他都能把你推上道。
薛颠的教法是立了一个新的功架,但我的个人体会是,練象形术的功架反而对形意拳体会更深,这立新架的教法很卓越,让人自己摸出來。
比如我年轻时在象形术上得了領悟,以后練武却只是集中在形意的崩拳、蛇形上,与人交手也就是崩拳和蛇形便够了。
但我的崩拳一动,裡面就有象形术的飞云摇晃旋含着,如果非要我用象形术打人,飞法一挑,形意拳的劈崩钻炮横都动了。
只用崩拳和蛇形,是我多年練武比武自然形成的。
我的崩拳、蛇形都只是看似崩拳、蛇形的东西,究竟是什么东西我也不知道,顺手就行了。
薛颠武学辑注

薛颠武学辑注在古代武林中,有一名武学宗师薛颠。
他精通各种武技,拥有过人的剑术和身法。
薛颠的武学造诣引起了众多弟子的追捧,他们希望能够从薛颠那里学到更高深的武学技艺。
为了帮助后人能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薛颠的武学心得和技术,人们编写了《薛颠武学辑注》。
《薛颠武学辑注》是一本综合性的武学著作,详细记录了薛颠的武学心得和技术,并进行了详尽的注解,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薛颠的武学精髓。
本书分为数个章节,每个章节都涵盖了不同的技术和招式,使读者可以有条不紊地学习和领悟。
首先,本书介绍了薛颠的武学背景和他所追求的武学境界。
薛颠出生于武功世家,从小对武学有着浓厚的兴趣。
他不仅学习了各种剑术和身法,还专注于内功修炼,注重修身养性。
这些都为他成为武学宗师奠定了基础。
接下来,本书详细记录了薛颠所创造的各种武学技术和招式。
这些技术包括剑术、掌法、腿法等,每一种技术都有详细的图解和文字描述,帮助读者理解和模仿。
同时,针对每个技术和招式,本书还对其关键要点进行了重点注解,解释了技术的原理和应用方法,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
除了技术和招式的介绍,本书还对薛颠的战斗经验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和分析。
通过分析他在战斗中的技巧和思维,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战斗的奥秘和薛颠作为武学宗师的独到见解。
此外,本书还对薛颠的武学思想进行了深入剖析。
他提倡“以柔克刚,以快制胜”的战斗策略,主张和平共处和尊重对手。
他的思想对于后来的武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读者来说也具有启发和借鉴的意义。
最后,本书总结了薛颠的武学成就和对后人的影响。
虽然薛颠早已离世,但他的武学传承至今,深深影响着后世武林。
他的精神和技术作为宝贵的财富,被广大武术爱好者所钦佩和崇尚。
总的来说,《薛颠武学辑注》是一部富有价值的武学著作,从多个角度全面揭示了薛颠的武学心得和技术,并提供了详尽的注解,帮助读者更好地学习和掌握。
无论是武学爱好者还是追寻真理的人,都可以从中汲取到宝贵的经验和智慧。
唐传形意与薛颠象形术的五法八象

唐传形意与薛颠象形术的五法八象唐凤华口述唐胜军整理我的曾祖父唐维禄唐传形意拳法与薛颠形意拳法渊源都是河北形意拳。
我的曾祖父师承形意拳师申万林,李存义;薛颠师承形意拳师李振邦,薛振刚所练的五行,五法理论都是金木水火土。
十二形,八象都是象形取意,观其形,思其意。
曾祖父弟子褚广发,李仲轩投到薛颠门下学习五法八象。
下面就谈一下五法八象。
五法的练与用:飞法属金,练筋力,技击法猴捅马蜂窝,大枪的抖劲,扎劲。
云法属水,练柔力。
技击法练缠裹,拔其根节。
摇法属木,练神力。
技击法蛇形肩打,肘打。
晃法属火,练定力。
技击法托桃献果顾法,打法,猛虎扑食,胯打虎摆尾。
旋法属土,练圆力。
技击法圈手变化其它四法,步法,连环,小走八字,大走九宫步。
然后五法连珠变化无穷。
八象按八卦的理论,乾坎艮震巽离坤兑。
震为龙,兑为虎,离为牛,坎为马,乾为象,艮为狮,巽为熊,坤为猿。
八卦自然现象,天地风雷,山泽水火,,八象练法相生相克。
八卦八法象形,即先天,后天,内卦,外卦;后天能为先天之用,先天能为后天之体。
总之,后天补先天,性命双修。
练八象之形,强八卦之体。
象形术,八象练与用:龙象震卦,雷象练精意。
用法:1神龙探掌2神龙缩骨3五龙盘身变化身形。
虎象:兑卦泽象,练精气。
用法:猛虎三绝手,虎扑,猛虎扒心,胯打,虎摆尾。
马象:坎卦水象练气。
用法:野牛分蹄,野马撞槽。
牛象:离卦,火象,练勇力。
用法:有野牛摆角之威,练头打。
象象:乾卦,天象练筋骼。
用法:手法有屈伸卷掷之功。
狮象:艮卦山象,练神气。
用法:狮子滚球,狮子张嘴,狮吞手。
熊象巽卦,风象练静力。
踏泥,抖泥,有斗虎之勇。
猿象:坤卦地象练灵力。
用法:白猿献果,修桃献果上树登枝之能。
八象练形,五法练意,思其形,观其意,五法八象合一,也就是五行十二形合一。
结合桩功单操撑扣开合,拳术才能达到动心者武艺也,静心者修道也。
象形术探佚

形意述真------逝去的武林!(1)(2010-01-20 09:42:44)转载标签:宗教象形五禽戏大舞伏羲五台山杂谈分类:形意古风《象形拳法真诠》是民国形意高手薛颠的传世之作,蒙尘日久,几近泯灭,李仲轩先生的最后岁月便是讲解象形术,但未讲完即逝世,留下千古遗憾。
《李仲轩解析<象形拳法真诠>》一文,系依据李仲轩口传,对薛颠《象形拳法真诠》一书进行通篇解析,补充未尽之事,堪称绝学探佚。
原文原题为《逝去的武林2——高术莫用》,分上下编,上编《李仲轩家史》,披露李仲轩的家族故事,凸显晚清世家子弟的特立独行,揭开一代武学大家的生活层面;下编为《象形术探佚》。
限于篇幅,《武魂》杂志仅刊出下编部分,从2009年第九期起,特设《李仲轩专栏》连载。
本文作者为李仲轩先生的近支亲属,对李老先生知之甚详。
《象形术探佚》目录为:一、拳理:1、师承渊源武艺道艺;2、九要八论活子活午;3、桩法入道抻筋拔骨;4、三步调息点睛修心;5、六书能战八性伤敌;6、寸践弓八三角纵跳;7、五法用中八象合卦。
二、五法:1、无极转太极;2、飞法;3、云法;4、摇法;5、晃法;6、旋法;7、五法合五行。
三、八象:1、八卦先后天;2、龙象;3、虎象;4、马象;5、牛象;6、象象;7、狮象;8、熊象;9、猿象。
以下为正文:一、拳理1、师承渊源武艺道艺虚无上人法号灵空,五台南台卓锡崇峰,花甲两度其颜尤童,求真访道三教精通,参赞古易象理禅宗,以术延命普渡众生,负荷斯道传之无穷。
薛颠本是北方武林大豪李存义弟子,天赋极高,与师兄傅昌荣私下比武失败,萌生出家之念,去五台山作了十年和尚。
象形术传自五台山南山寺的一位和尚,名为灵空上人,又名虚无长老。
上人不拘于佛门,旁通儒家、道家,以道家易理与佛家禅法相互参证,游走二十四省的名山,与隐士交友。
孔子晚年将儒家修养、治世理念化为了一首古琴曲《幽兰》,上人将他的百年体悟,化为了简洁的拳术,名为“象形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析薛颠象形术》校正版
一、拳学渊源录
象形拳法,形意拳支派,为薛颠所创。
随着岁月的流逝,薛颠卓越的武学修为连同他自创的独特武学艺术,渐渐走进了历史的深处,沉寂在岁月的长河中。
据我的老师唐凤华先生讲:薛颠最早跟一位周姓武师学习形意拳,后为谋生去关东设场授拳。
当时许多门派的拳师在关东以教武为生,这其中就有形意拳高手傅剑秋先生。
作为同门,据说当时因为傅剑秋指出薛颠拳艺不精之处,于是二人当场试手。
结果薛颠输了拳,随后离开关东,访艺于山西,投师五台山灵空长老,得到这位隐世高人的指授。
于拳、功、易、道,禅均有所得。
后下山赴河北深县,又得到李振邦、薛振刚的传授,功臻化境,武学修为达到了神变的境界。
当时形意拳门承认象形拳法为支派,究其原因,一是它们之间历史渊源上的一脉相承和技术特点上的高度吻合,二是象形拳法的简约、神变能使形意拳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尤其象形拳法中融入了中国道家最纯正的内功体系(依个人之见,这才是象形拳法真正的亮点),由博返约,使之成为一门真正的道艺拳法。
由于历史原因,象形拳法的流传远远不及形意拳那么广泛。
加上象形拳法是以五行为体,五法为用,没有深厚的形意拳根基,很难将象形拳法之微妙发挥出来,而在我们这一拳系中,少有人尽得这两门拳学的奥义,因此日趋势微!一直以来我对象形拳法情有独钟,在学习形意五行拳一年之后。
终于得到唐凤华老师的倾心相授。
挟技归来,每日醉心专研,虽时日不多,但与同道试手,仅以飞云二法便可轻取对方,深感斯技之神妙灵动,又精简圆融,实为上乘武学之奇葩!结合原书现将象形拳法之拳功理法,扼要披露如下。
二、大道至简之内功阐徽
提到内功,据我所知,原传心意六合拳、八卦掌等内家诸拳在创拳之初都有佛道两家内修的内容,因而神乎其技,而致日后大行其道!但是发展到今天,内外两家似乎已无分别,概因内功传承慎密,每代也仅有一二人得全诀而矣。
所以,见到一些内家拳谱虽然大讲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但究其实质,不过是名词附会,徒费笔墨之谈。
修命独道家之以术延命最为善巧,修性则佛理之明心见性最为高妙。
考宋代以前,佛道两家均重实修,而诸如吐纳、导引、观想、胎息一直是修行的主干。
除火候运用变化万千之外,方法基本不离于此,全靠习者苦修,平淡中自见神奇!无论正史野史,记载成仙成佛者甚多!明清以来,道家内修之术愈仙愈奇,佛家大小两乘之理论亦汗牛充栋,臆想空谈者众多,所谓性命双修,已是徒有虚名。
故后世慨叹修道者如牛毛,成道者如麟角! 薛颠的内功体系与易筋洗髓经的炼气基本一样,只是火候上有很大的差异,也正因为大道至简,半个多世纪以来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人们颂扬的只是拳学的精妙,而忘记了内功才是拳学的灵魂所在!诚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
” 薛颠的内功体系大致分为三步,即正身法,调息法,修心法。
通俗的说,即身,气,神之三调,三者贯穿于实修的终始,是密不可分的!薛颠在其《象形拳法真诠》一书中绘图列表来明示三者之间的关系,这是著者的苦心,惟恐读者不明其意。
但是武学技术和内功心法,往往需要门传身授,不是文字能表述清楚的。
唐老师在传我的时候,与书中内容亦大为不同。
然而将口诀传毕,书中之内容一目了然矣!
首先说“正身法”:我在访道之初曾细心观察一些实修的人,总觉得其行、止、坐、卧和常人不大一样,后来经师点破,才知所谓“道不离须舆”之真意!每见一些练功者定点入座,风雨
小误,看似极有规律,但是,人这一天要工作,要生活,喜怒哀乐,营营役役,无时无刻不在受着七情六欲的贼伐,所以正式练功的时候不可能一下子诸缘皆
空,势必有所牵挂,那么每次练功的有效时间就会大打折扣(就笔者经验,静功入坐,即便修炼有素者,大概也须30到40分钟方能进入状态!初学者往往杂念纷飞,此起彼伏,一两个小时练无所得也绝非稀奇)。
再者,即便如此,又有谁可以保证三百六十五天风雨无误呢?因此,“念兹,在兹,常惺惺”是内功中一个很重要的口诀! 一个真正的修炼家往往练功的随意性是很大的,只要一有闲暇,片刻之间,即收心敛息,一呼一吸。
系之于命蒂,渐而久之,心、神、息皆归于气海,元气才能日积月累,固有一口“凝神气”,万念俱寂,“玄关”促开,丹有居室,始有“丹田”之象,内功即一日千里,归入正途!所以薛颠说:“随意法,即权变之法门也,无论行止、坐卧、车上、马上,皆可随意而练之(此法用意而练之),有一时工夫修一时道,有一刻工夫练一刻心,一日内十二时,意所到,皆可为,偈曰:行立坐卧任呼吸,一呼一吸立丹基,唇齿着力学龟息,息字自心圣人知,四个橐龠八卦炉。
不知不能立丹基。
”真是天机直指啊!
再说“凋息法”:薛颠说:“呼吸者,则谓之调息也,息调则心静,息外无心,心外无息,欲得息外无心之妙,必须真调息,息调则心定,心定则神宁,神宁则心安,心安则清静,清静则无物,无物则气行。
气行则绝象,绝象则觉明,觉明则性灵,性灵则神充,神充则精凝,精凝而大道成,万象归根矣!”抛开文字的繁冗叠复,一幅内功修炼图已经脉络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何谓“精凝”?丹成之象也!薛颠文化不高,这本《象形拳法真诠》为他的传世之作,语言干练精美,自然少不了请人润色,但内功是核心的东西,靠的是真传,外行人是创造不出来的。
谭紫霄在《化书》中载有“五忘仙诀”,云:“忘形以养气,忘气以养神,忘神以养虚,忘虚以合道,忘忘则功圆。
”而薛颠的内功精要不正是“五忘仙诀”最通俗的注解吗?《象形拳法真诠》中将“调息法”分为三步,第一步要求循序渐进,自然而成。
所谓“努力呼吸”即是“服气”一法,用意较重,是用武火的后天层次,然“心为臣,息为君”,能很快排除杂念,达到心神凝定。
比所谓的“一念代万念”
要高明许多,习者不假一丝一毫的做作,一片淳朴,直入先天。
第二步的“丹田呼吸”依书中所说很容易让读者误以为是着意吸升呼降,导气运行周天,其实不然!书中所指乃丹经上说的“取坎填离”之境界,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心肾相交”、“水火既济”,此时口鼻呼吸虽在,但“吸之绵绵,呼之微微”,数分钟或十几分钟才有一次,丹田气动,橐龠初成,内气周流不间断,此时内功根基已成,宿疾顿去,生理上常有饥寒不迫等不可思议的现象发生,修炼家称此为“金水河车”或“气河车”,是后天中之先天的境界。
至于“体呼吸”,不如称之为“胎息”更为确切,薛颠说:“然此呼吸。
实为呼吸最终之目的,最上乘之法门。
”到了这个境界才是真正的先天境界,一切生理功能完全高度自动化,打破了生命体由盛转衰的自然规律,补足亏损,甚至返老还童!而河车自转,精尽气化,马阴藏相,这才算是真正的“炼精化气”了。
每见有人,动辄大谈“炼精化气”,其至自诩功臻“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以正统修炼家的眼光看来,简直是痴人说梦, 。
辽恚剑?Γ ?较虿煌绱朔锤础?
解析:云法是一个吞吐沉浮很明显的式子,双手划弧又叫“金丝缠腕”,是典型的擒拿手法,实战中如果捉住对方手臂,随即身子后吞一沉下压,迫使对方失势,前倾失去重心,然后进步抢中,一个短发力摔出对方。
本来擒拿就是近身,如果一擒不中,趁势沉身即迫得对方起不了腿,那么攻击裆腹要害,就很自然了!险是险了点,却是极狠毒的打法!
摇法:摇法由无极式(起式),右足不动,左足向前迈一步。
同时,右手在上,手心向下,左手在下,手心向上,双手呈阴阳裹抱之形式提至胸前,然后由右及左划大弧形捋至左胯部,身体略向左拗,双手呈左上右下的抱球之式,目视前方。
蓄势定劲,右足依然不动,左足向右前方迈一步,同时双手由左胯向右前方极力伸出,上动不停,右足向右前迈进一大步,双
手呈阴阳裹抱之形式由左及右划大弧形捋至右胯部,身体略向右拗,双手呈右上左下的抱球之式,蓄势定劲,左足不动。
右足向左前方迈进一步,同时双手由右胯向右前方极力伸出。
如此反复。
解析:摇法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摔法。
俗话说:“拳加跤,艺更高”,“半年拳不如当月跤”。
河北派的拳法明显是受了保定跤的影响,一旦进身多数以“摔”结束战斗。
摇法中手法的一个大捋手看似十分笨拙的一划拉,其实守中有拿,一旦得势,肩、肘、膝都可以趁机给对方以致命的打击。
我曾与一著名拳师交手,飞法先发制人,抢边穿喉。
对方一抬手招架之时,摇法大捋立即破其中线,然后右足一别,进身肩打,对方应声而仆。
晃法:晃法由无极式(起式),右足不动,左足向左斜方进步,双手同时向里扭劲,翻转成手心向上,至与胸口一齐时,向前方伸出,手臂微屈,略高于肩,如托重物状,此时腿弯臂屈,头顶身挺,目视双手。
上动不停,左足向右斜进一步,双手同时尽力再向上略一托,右足随即跟上一步,进步同时双手快速落回胸前,不停,晃身摇肩,双手呈半弧形向身之两侧分开。
上动不停,右足向左前方进一步,左足不动,然后双手内旋划弧变为手心向上,收至胸前变为手心斜向下,向前猛推。
如此反复。
解析:晃法用文字表达有些繁复。
其实就是形意拳的“虎扑”,只是先“虎托”,再“虎分”,最后才是一扑,走的是“之”字形的步法。
飘移不定的身法,使“虎扑”这一传统拳式,刚猛中又不乏灵动!实际运用中,“托”住了,腿膝便可以致命一击,“托”不住就“分”,头打和肩打就有用武之地,不必拘泥!
旋法有两种练法,下面我们分别介绍:
一种是内旋法,由起式开始,以腰带动肩,以肩带动手臂,双手在身前由内向外划弧,一手变手心向上,划弧至头的侧面,略比眉高,托劲;一手变手心向下,
划弧至胯的一侧,略与腰平。
撑劲。
同时双足交替向前快速进步,步子要小,呈波浪形的曲线。
如此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