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地缘战略
印度的外交战略

【 中图分类号 】 D 3 8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06 64 ( 0)20 3- 5 10— 2 1 060-0 4 0 2
早在独立前夕 , 印度的开国元勋尼赫鲁就抱有 极其强烈的大国理想 ,即把 印度建成一个强大 、 统
一
印度是一个拥有 l 亿人 口的发展 中大 国。由 1
度” 。布热津斯基在其名著《 大棋局》 一书中, 把印度
与 法 国 、 国 、 罗 斯 、 国并 列 为 世 界 上 “ 德 俄 中 主要 的 和活跃 的地缘 战 略旗手 ” 2 0 。 0 5年 , 括 布什 总统在 包 内的美 国多位 高 官公 开 提 出 “ 助 印度 成 为 2 世 帮 1 纪 的世 界 大 国” 之后 , 际 舆 论 出现 对 印度 地 位 的 国
维普资讯
印度 的外交 战略
。 马 加 力
内容提要 : 印度的地缘位置、 历史文化和丰厚的人才优势,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加上近些年不断上升的经济、 军事实力,
使其 争取世 界 大 国地位 的信 心明显 增 强。 印度积极 调 整外 交政 策 , 现 全 方位 的、 展 注重 实用型 的外 交 , 加 强 同所 有 大国的外 交关 系 , 并取得 了重要 进展 。 关 键 词: 印度 作 外交战略 大 国关 系 地 区形 势 者: 中国现代 国际关 系研 究 院研 究 员、 平 与发展 研 究 中心特 约研 究员 和
地理总结知识点印度

地理总结知识点印度1.地形和地势印度地势起伏较大,有喜马拉雅山脉、恒河平原、德干高原和印度半岛等地貌特征。
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脉,包括珠穆朗玛峰,而印度的南部和东部则主要由平原和丘陵地区组成。
这种地形差异导致了印度气候和自然资源的分布不均。
2.气候印度的气候主要由季风和地理位置决定。
印度季风在夏季从印度洋吹来,给南部地区带来雨季。
在冬季,东北季风会从喜马拉雅山脉吹来,给北部地区带来干燥的冬季。
印度的气候多样性给农业、生态和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影响。
例如,印度的南部和东北部主要种植稻米,而北部地区更适合小麦和棉花的种植。
3.自然资源印度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煤炭、铁矿石、石油、天然气、水资源和农产品。
这些资源对印度的经济增长和工业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印度也面临着自然资源利用不当和环境污染的问题。
4.居民和城市化印度是一个多元文化和多语言的国家,拥有数十种不同的语言和宗教。
人口密集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恒河平原和印度半岛,特别是孟买、德里、加尔各答和班加罗尔等大城市。
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加速发展,印度的城市面临交通、环境和住房等方面的挑战。
5.环境挑战印度面临着许多环境挑战,包括水资源短缺、土壤侵蚀、森林砍伐和空气污染。
政府和民间组织正在努力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例如推广清洁能源和可持续发展。
6.地缘政治印度的地缘政治位置对其外交和国际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
印度与中国和巴基斯坦等邻国之间存在着边界争端,印度也积极参与南亚合作组织和其他国际组织,试图在南亚地区发挥领导作用。
7.历史和文化遗产印度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如泰姬陵、古代城市哈拉巴、卡帕拉瓦什和象雕塔。
这些历史和文化遗产对印度的旅游业和国家形象产生了积极影响。
总的来说,印度是一个地理、文化和经济上多样化的国家,拥有丰富的资源和悠久的历史,但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通过了解印度的地理特征和发展状况,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个国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中印边界争端对南亚地区的影响

中印边界争端对南亚地区的影响近年来,中印两个拥有庞大人口和经济实力的亚洲大国之间的边界争端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
这场争端对南亚地区产生了诸多影响,涵盖了政治、经济和地缘战略等多个层面。
本文将探讨中印边界争端对南亚地区的重大影响,并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
首先,中印边界争端对南亚地区的政治影响不容忽视。
南亚地区的国家,如尼泊尔、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等,往往被印度视为自己的传统势力范围。
然而,随着中印边界争端的激化,这些国家很难在中印之间保持中立。
特别是当中印关系紧张时,这些国家可能被迫在双方之间做出选择,这进一步加剧了南亚地区的不稳定局势。
此外,边界争端也可能导致南亚地区其他国家的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加剧了区域内的紧张气氛。
其次,中印边界争端对南亚地区的经济影响也不可忽视。
中印两国都是南亚地区的经济大国,对于邻国来说,与这两个国家保持稳定友好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边界争端的激化可能导致两国之间贸易和投资的减少,进而对南亚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此外,由于边界问题的存在,南亚地区的区域合作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阻碍,限制了区域内各国之间经济合作的潜力。
第三,中印边界争端对南亚地区的地缘战略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南亚地区位于重要的地缘战略交叉点上,是中欧互联互通的重要区域之一。
中印两国的地缘战略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南亚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
中印边界争端的激化可能导致两国在该地区的军事存在增加,影响到周边国家的战略环境。
这种地缘战略的不确定性使得南亚地区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可能会对国际安全和稳定产生不利影响。
此外,中印边界争端还加剧了南亚地区的军备竞赛。
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和安全,周边国家可能会加大军备投入,提高自己的防御能力。
这种军备竞赛不仅引发了军事紧张局势,还可能导致军事冲突的风险加剧。
南亚地区本就是一个核武器拥有国众多的地区,随着边界争端的升级,核武器的使用和冲突的可能性进一步增加。
这对于地区和平和安定都带来了巨大威胁。
印度对外战略分析

(二)接触与防范中国
•略
(三)依靠俄罗斯
• 冷战时的同盟,冷战后关系由低迷走向恢
复友好关系。 • 2000年建立“战略伙伴关系” • 密切的军事合作处于优先地位。
(四)拉拢日本
• 21世纪后日印关系迅速升温。没有历史和
利益冲突,价值观念趋同。 • 印度对日本:政治是铺垫,经济是重点, 安全是补充。 • 印度成为日本官方援助最大国家。 • 安全领域的合作与对话引人注目。有共同 防范中国崛起的现实需要。
• 第二,印度的外交决策人员不受外部机构—
——如智库———的影响,而在其他国家, 智库会强化政府对本国世界地位的认识。 • 第三,印度精英担心印度崛起是一个西方 制造的概念,它不现实地提高了人们对于 印度经济增长以及国际义务的期望值。
中印关系:龙象之争?
• 印度对华政策:同盟,对手还是榜样? • 印度人对中国的三种看法: • 1,对手。 • 2,合作伙伴。 • 3,中印大同。Chindia
•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印度人不希望与中国改善关
系;63%的受访者希望加强双边关系。根据0分至 100分的评判尺度,受访者就自己对22个所列国 家的好感打分(100分代表非常热情,0分代表非常 冷淡),中国和巴西的得分排在中间,为44分;美 国、新加坡、日本、澳大利亚、法国、尼泊尔、 俄罗斯、英国、斯里兰卡和南非的排名更靠前 。 在所列的22个国家中,印度人对美国的态度最 为热情。83%的人认为印度与美国的关系牢固, 只有4%的人认为关系脆弱,75%的人希望进一步 加强关系,只有1%的人希望关系冷淡。
古杰拉尔主义:睦邻友好政策
• 核心:印度采取不对等原则和邻国搞好关系,以
• • • • •
求共同发展和为本地的和平与稳定做出贡献。 1、在处理双边关系问题上不谋求互惠,印度作单 方面让步 2、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3、互不干涉内政 4、南亚各国领土不允许其领土被用来反对本地区 其他国家 5,通过双边和平协议解决争端
世界大国地缘战略运筹与中国大战略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Forum of World Economics & Politics
No. 2 Mar. , 2015
世界大国地缘战略运筹与中国大战略
凌胜利的运筹 , 积极化解地缘竞争, 推进地缘 影响拓展。冷战后世界大国纷纷调整了地缘战略 , 不断夯实各自周边地区, 并通 过经济渗透、 热点问题介入拓展影响。中国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大国, 需要加强对 , 世界大国的地缘战略的研究 并在自身地缘战略运筹上处理好陆海战略方向 , 巩 固周边地区, 并通过地缘经济增强世界影响。 关键词 大国 地缘战略 中国 大战略
43 页。
⑤
期, 第 81 页。 :《美国外交史上的地缘战略目标》 , 1999 年第 3 期, 载 《国际政治研究》 第 103 页。 ⑥ 蔡军
第2 期
凌胜利, 曲博:世界大国地缘战略运筹与中国大战略
75
外, 英德法等大国崛起也选择了较为明智的地缘战略运筹, 不断拓展周边地缘 影响。 二是要确定陆权与海权的优先性, 相对平衡地发展陆权与海权。 麦金德区 分了影响国际关系的两种不同力量: 陆权和海权。 他不仅分析了欧亚大陆的中 心地位, 还强调海权国家要防止枢纽地区出现霸主 , 同时在枢纽地区与边缘地区 间发挥平衡作用。马汉进一步阐述了海权的重要性, 主张运用强大的舰队确保 制海权, 控制海洋和海上的交通要路, 实现以海制陆。 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 地 缘政治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世界的相互联系性不断增强;二是不同地区具有明 显的功能分化。因此, 为了确保自身的繁荣与安全, 无论是陆地大国还是海洋大 国, 都需要平衡发展陆权与海权。 三是在地缘战略运筹当中将国家安全视为至关重要目标 。地缘政治与国家 安全密切相关。国家安全是地缘政治研究的重点, 地缘政治争夺为国家安全服
世界霸权与印度洋(2) ──关于大国世界地缘战略的历史分析

1967年11月30日,南也门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1970年11月改名为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
12月2日,苏联即宣布承认,次日与之建交。
1978年5月18至22日,苏联国防部副部长兼海军司令戈尔什科夫访问南也门,据报导,双方签订了一项军事协定,规定在亚丁港等地建立海空基地、无线电联络中心和气象中心;一旦南也门遭到外来侵略,苏联将给予援助。
10月23至25日,南也门国家元首伊斯梅尔访苏,双方签订了为期20年的带有军事同盟性质的“友好合作条约”。
1980年1月8日,南也门外交部发表声明称赞苏联在阿富汗的军事行动,这是阿拉伯国家中第一个出面支持苏联入侵阿富汗行为的国家。
埃塞俄比亚位于非洲东部,在厄里特里亚1993年独立之前,它曾是东接吉布提,南邻肯尼亚,西靠苏丹,北濒红海非洲,与当时的南也门从北南两面共扼亚非欧三大洲咽喉的曼德海峡的非洲大国。
埃塞俄比亚是第一个和苏联建立外交关系的非洲国家。
1943年4月21日两国建交。
1974年2月,埃武装部队发动政变。
1977年2月11日,门格斯图任埃临时军事行动委员会主席,宣布埃走社会主义道路,埃美关系恶化。
5月4至8日,门格斯图访苏,双方签署了经济技术、科学文化合作协定、领事公约以及《相互关系和合作原则宣言》。
1978年,门格斯图第四次访苏,双方签订了为期20年的带友军事同盟色彩的埃苏友好合作条约。
1980年1月8日,埃塞俄比亚外交部发表声明,支持苏联对阿富汗的入侵行动。
此后苏埃海军军事合作迅速加强。
获得在越南、印度、南也门、埃塞俄比亚等地区的战略优势后,苏联便开始向彼德大帝时开始的和和俄国人一直追求的“进军印度洋”战略迈出最关键的一步,即出兵阿富汗。
1973年7月17日,达乌德发动军事政变推翻查希尔王朝。
宣布成立阿富汗共和国,苏联第一个予以承认。
1977年,达乌德颁布新宪法,决定推?quot;有指导的混合经济“的改革,在政治上有意与苏联拉开距离。
1978年4月27日,阿富汗人民民主党(即共产党)主席塔拉基政变上台,苏联立即予以承认,认为这是阿”人民解放运动史上伟大转折点“。
中印两国在边境问题和领土争端上的战略和处理方式有多大不同?

中印两国在边境问题和领土争端上的战略和处理方式有多大不同?随着中印两国在边境问题和领土争端上的摩擦加剧,这个问题逐渐被全球关注。
中印两国在这一问题上的战略和处理方式有很大的不同,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立场差异中印两国在边境问题和领土争端上的立场和主张有很大的差异。
对边境领土的归属问题,中方主张在历史上就已经属于中国,这一观点被国内绝大多数民众所认可。
而印方则主张这些领土属于印度,这一观点也得到了印度社会的广泛支持。
因此,两国的基本立场已经产生了分歧,这也是引起问题的根源。
二、政治制度不同中印两国的政治制度有很大的不同,这也决定了两国在处理边境问题和领土争端上的策略和方式存在差异。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具有强大的国家权力和集中的决策机制,因此,中国政府在处理这一问题上的行动更加果敢直接。
而印度则是民主国家,政治体制更加灵活松散,这意味着印度政府在决策和行动上有一定的迟滞和不确定性。
三、媒体影响不同中印两国的新闻媒体受到不同政治力量的影响,因此在宣传和报道边境问题和领土争端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国媒体强调中方的主权和合法性,而强烈批评印度的行为。
而印度媒体则更加强调印度的合法权益和主权,指责中国的妄动和挑衅行为。
这种不同的媒体宣传会深入影响两国民众的观念和情绪,使得两国之间的谈判和沟通更加困难。
四、战略思想不同中印两国的战略思想也存在差异。
中国实行的是“外向型发展战略”,其重点是全球化和市场化,在与各国打造经济合作的过程中崛起。
而印度则是实行“大国战略”,强调权力建设和地区政治经济格局的平衡与调整。
因此,在对外政策和处理边境问题上,中国更加倾向于维护经济和政治稳定,而印度则更注重地缘政治和权力的平衡。
五、领导人的个性与能力中印两国的领导人在处理边境问题和领土争端上的个性和能力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中国领导人更加理性和务实,具有较强的决策能力和执行力,能够快速作出决策和行动。
而印度领导人则更倾向于慢慢积累利益和互相妥协,这种作风使得印度在解决边境问题上更加缓慢和谨慎。
为何中印边境划界难解决?

为何中印边境划界难解决?1962年,中国与印度爆发了边境战争,从那时起中国与印度边境一直未划界,中印边境之战从1962年到如今这么多年都过去了,为何一直都解决不了呢?许多人可能不太了解,笔者来告诉你真实的原因。
一、现实中,中印边境冲突中方是吃了大亏的一方,如果按双方实际控制线划边境,中国是明显吃亏的一方。
所以中方并不想马上解决中印国境划界问题。
中国与印度的直接接壤的领土其实并不太多,两国基本上被尼泊尔与不丹给分割开了,真正有接壤的主要在两个地方,阿克塞钦地区与藏南地区,藏南地区的边境线大约有五百多公里,阿克塞饮约有三百公里的边境线。
整个藏南六万平方公里的地,中国几乎全丢了。
阿克塞钦地区中国也没有全占,在中国手中的大约占整个阿塞钦百分八十五的地区在中国手中,阿克塞钦的中印有争议的地有约三万平方公里。
整个边境地区如果按双方实际控制线划边境,中国是明显吃大亏的。
所以,中国不太愿意用实际控制线来划边境,但和平谈判中印度又很强硬,所以双方基本上谈不拢。
二、而武力解决也非常困难,风险、成本都特别高,这也非常棘手。
武力解决困难的原因中国地缘方面处于劣势。
1、海洋上中国相对于印度处于明显的劣势。
印度洋航线的安全对中国崛起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在印度洋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利益也越来越深。
中国从中东地区进口的石油、从非洲进口的原材料都要经过印度洋,出口到欧洲与美国的工业成品也要经过印度洋。
反观印度,无论是原材料、石油或出口工业品都可以不通过中国的海洋水域,印度作为这个在印度洋区域内唯一具有大国资质的国家,印度在争夺印度洋控制权方面,有着其他势力无可比拟的优势。
如果中国海军对印度海军没有压倒性的优势,一旦中印海军在印度洋发生大规模冲突,中国海军其实很难击败印度的海军,即使击败了印度的海军,要确保中国商船的安全仍旧是非常困难的,地缘上印度占明显的优势,中方是很难弥补的。
2、陆地边境上中国陆军彻底击败印度陆军,并守住收复的失土,也很困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提要】地缘因素在大国崛起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印度地处世界自然资源富集地区,具备经济持续发展的条件;是印度洋地区实力最为强大的国家,有利于扩大自己的影响;与当今世界最强大的国家在地理上有一定距离,具有相对广阔的发展空间;地处世界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印度领导人也意识到地缘优势并加以利用。这一切都说明,印度具备崛起的地缘优势。
【关 键 词】印度/崛起/地缘因素 【正 文】 在考察大国崛起的历史时,尽管不同的学者对地缘因素关注的程度有所区别,但都承认地缘因素是崛起的必要的条件。詹姆斯·多尔蒂和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指出,“地理位置和所控制的自然资源会使国家享有优势或处于不利的地位,因此制定的或建立的国家对外政策也源于环境的限制和机会。”① 处于南欧商业航线始发点的葡萄牙、西班牙能够成为16世纪的海上霸主,扼北欧通达世界各地航道之咽喉的英国在资本主义扩张时期构建“日不落帝国”,居两洋保护之地的美国、拥有独一无二的广阔战略纵深的苏联能在20世纪成为傲视世界的超级大国,都大大得益于崛起过程中具备同一时期其他国家所没有的地缘优势。这主要表现为:(1)在经济发展上拥有优先权,或有更强的竞争优势;(2)在国家安全领域具有主动性,或在保护本国安全上占有先机;(3)在扩充地区以及世界影响力上握有优先权。 对于那些新兴的、正在崛起的大国来说,地缘因素也许曾因“时间、技术、相关国家的势力以及战略和战术的选择”的变化而发生变化②,但在这三个优势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 印度所处地区自然资源丰富 从经济地理角度看,印度处于世界自然资源最为富集的地区,这为其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条件。 印度拥有占世界第七位的国土面积以及占世界第二位的人口、世界最大的平原——恒河大平原,还拥有著名的恒河及其他众多河流;温热的气候和比较丰沛的降雨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陆地疆土纬度的大跨度、各具特点的自然风貌以及广阔的海洋疆土,使之成为动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国家;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和部分金属之外,印度本土探明的矿产资源基本上可以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 印度战略家K.苏布拉马尼亚姆充分肯定了本国自然资源优势在国家崛起中的作用:“印度作为一个大国出现,它将不像英、法、德和日本,而是类似美、苏、中那样的发展。前者国力的增长是伴随着领土扩张和对殖民地的征服;而后者力量的增长却主要靠的是(即使并非全部)其本身的资源、人口和广袤的地区。”③ 在印度周边地区,蕴藏着极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对于印度这样一个缺乏能源的国家来说,周边地区资源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与印度隔阿拉伯海相望的中东是世界上油气资源最集中的地区④,非洲也具有丰富的石油资源⑤,此外,印度的近邻中亚地区同样具有丰富的能源资源。印度洋周边地区还拥有大量尚待开发的地上和地下资源。 这里特别要强调两点: 第一,与资源丰富的地区或国家相邻并不一定就能转化为经济发展的优势,还要取决于各相关国家之间的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的比较状况。例如,美国是资源大国,但却极少向周边国家提供资源供应。印度洋周边以及中亚的大部分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当前,这些国家拥有的资源主要不是用于本国消费,而是供应国际市场以换取外汇。印度与这些国家在地理上最为接近,具有得到这些资源的优先权和运输成本上的优势。 第二,运输路线是否通畅直接关乎可否便利地获得来自别国的资源。历史上为打通航路以及保证贸易通道安全而多次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争,这也是冷战时期美苏争夺和维护霸权的一个焦点。印度不仅在地理位置上与上述资源富集国家和地区相接或相邻,海上和陆上自古就有商路相通,而且其伸入印度洋1600公里的国土更使印度成为“世界上最繁忙的印度洋航线”的最有力的控制者。 进一步讲,印度不仅可以比其他大国更便捷地获得来自周边的资源,而且还能比其他大国更容易地占领周边市场。 印度是印度洋地区最强大的国家 环印度洋的国家数量众多,但真正属于发达国家的只有澳大利亚。不过,澳大利亚地处印度洋与太平洋之间,其战略重点主要放在太平洋地区,同时它与印度洋沿岸的大多数亚非国家相距遥远,影响力相对有限。 印度地处印度洋核心位置,周围为各发展中国家所环绕,从资源和经济、军事实力等各项“硬实力”指标看,这一地区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与之相匹敌。印度一直在利用这些“硬”优势扩大自己的影响。 印度独立之后,先后在第一次亚非首脑会议、不结盟运动、南南合作等国际性事务中充当旗手或主角。印度总理尼赫鲁在谈到印度所扮演的角色时有一段中肯的表述:“这不是我创造的,而是由于印度所处的环境的选择,存在于印度的全部精神观念之中,内在于印度人民争取自由的斗争的意志条件之中,是由当今世界的格局所决定的。”⑥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上升,印度更加注重发挥自身的地区大国的影响力,主要表现为: 第一,在外交上改善与超级大国美国关系的同时,力图摆脱霸权主义的控制,独立自主地维护国家主权; 第二,在政治制度上自我定位为“最大的民主国家”,并积极树立这一形象,以期成为新兴国家发展模式的样板; 第三,在地区性和国际性事务中尽力发挥作用,前者如印度洋海啸时的救援行动,后者如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以及努力“争常”,要扮演印度洋沿岸国家代言人的角色。 此外,印度也在文化传播方面进行积极的努力,力图在“软实力”上谋得发展,以与其快速发展的“硬实力”相匹配。 与美国的地理距离使印度拥有较广的发展空间 从安全角度看,印度与当今世界最强大的国家——美国保持一定距离,具有相对广阔的战略发展空间。现实主义理论认为,任何一个新兴国家的崛起,都意味着对以传统大国为主导的现存国际格局的挑战,都不可避免地发生经济、政治、军事范围的重新分割。因此,传统大国总是抱着一种复杂的心态来看待新兴大国的崛起。 斯塔尔和莫斯特认为,“一个国家更可能从邻国而不是相距遥远的国家那里受到威胁。”⑦ 印度周边国家都不具有实力与其在这一地区进行全面对抗。就长期与印度发生军事冲突的巴基斯坦而言,也只是涉及有主权争议的克什米尔地区,并不会挑战印度的大国地位。印度与当今世界惟一的超级大国美国远隔重洋。虽然美国国防部副部长费思曾强调过印度的战略重要性:“印度洋对美国有重要的战略价值,故其在这一地区的海外军事基地数量仅次于欧洲和亚太,美军将全面控制印度洋具有战略意义的航道、海峡和海域。”⑧ 但在美国的重要战略地区排序上,亚太和欧洲的重要性显然在印度洋地区之上。美国要在印度洋地区采取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就必须越过太平洋或大西洋进行远距离投送。有学者认为,“从军事角度来讲,距离仍然是最好的防御”⑨。这对印度来说仍然是非常适用的。从另一个角度看,印度近年来的军事实力增长迅速,特别是其迈入核门槛后,已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军事大国。因此,美国更多地是选择与印度在这一地区进行军事合作而不是对抗。 因此,在营造有利于本国发展的安全国际环境这一问题上,印度的地缘优势可以与当年处于崛起过程中的英、美比肩。 印度所处地区最具经济活力 印度还处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和区域合作最具活力的地区,这为其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推动力。 历史证明,任何一次大国崛起的过程都伴随着激烈的竞争,每一个成功的崛起者都是“群雄并起”中的最强者,竞争在给崛起国带来压力的同时,也提供了必要的动力。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先后出现了经济起飞的态势,为发展中国家的崛起提供了宝贵的经验。7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中国和印度也先后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从而使从东亚到南亚的环形地带成为全球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东南亚地区的区域合作不仅为印度提供了一个东进的巨大市场,更重要的是使其意识到在全球化背景之下,开展地区合作是大国崛起的有力推动力。目前印度已开始重视向东盟学习,在南盟的框架内改善与邻国的关系,加强地区合作,同时也与地区外各国进行双边和多边合作。目前印度对东盟、上海合作组织、非盟等地区组织表现出极大的合作热情,所采取的一系列积极措施表明了其在这一领域中的战略走向。 中国的快速发展在给印度造成一定压力的同时,也给其带来许多机遇,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印度和中国所走的道路适合各自独特的经济结构,更重要的是也适合各自的社会政治结构。由于这种截然不同的政策,两国的经济是互补的,而不是竞争的。”⑩ 特别是中国确立了和平发展的战略,更给两国避免恶性竞争、合作双赢创造了条件。印度对华的态度和立场近年来有了明显的改变,从先前强调竞争到认同战略利益的一致性,进而积极推动战略合作,表明印度正在调整其地缘战略,以充分利用有助于自身发展的积极因素,确保崛起目标的实现。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http://www.hi138.com 印度对地缘优势的认识和利用 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是客观存在的因素,但这并不是说每一个国家都会自然而然地利用客观存在的地缘条件。有学者并不赞同环境是政治的决定因素,但却认为有两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与地理环境相联系:其一,行为者对环境因素的认识;其二,环境对人类活动的限制(11)。也就是说,即便在那些地缘优势非常明显的国家,这种优势也要在得到人们的充分认识后才可能发挥作用。 印度历届领导人对自身的地缘战略地位有比较明晰的认识,同时也不断根据发展的需要进行必要的政策调整。 印度独立之前,尼赫鲁即在《印度的发现》一书中表达了他对这个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国度在未来的国际地位的思考,“在将来,太平洋将要代替印度洋成为全世界的神经中枢。印度虽然并非一个直接的太平洋的国家,却不可避免地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