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肝肾不足型痤疮的经验总结

合集下载

痤疮治疗心得

痤疮治疗心得

痤疮治疗心得痤疮,属于中医外科,外科有消、托、补三法,在实际临床中,大多中医师都只会消法,就是他们口中的“清热解毒”法,所以痤疮常常因“寒”而至毒邪内伏!延绵不愈!余前期也不得其要领,后临症潜心研究,才参透中医外科其中三昧。

在治疗痤疮时,宗外科名方“仙方活命饮”,总结出需清热解毒、活血祛瘀、透毒、化痰、扶正等结合的方法,总之“消、托、补”三法,交叉使用!用药大法: 桂枝茯苓丸合血府逐瘀汤,去红花,加牡丹皮,加一两味清热解毒药如金银花、蒲公英等,皂角刺15克,白芷5-10克,防风5-10克,热重便秘者加大黄,脾虚痤疮坚硬不易溃破者加黄芪、白术,脾主肌肉,肺主皮毛,补以托毒。

本人曾用此方法前后5例,效果显著,无一例无效者!1 马某,女,27岁。

面部痤疮分布较密,病程有半年,现头晕恶心,纳呆,大便汤泄1到2次,舌苔白腻,舌质淡,舌尖红,脉弱辩证: 中焦寒湿困脾,毒邪内陷,当温脾化湿、补气活血以期毒邪外出!处方: 黄芪15,桂枝15,茯苓15,当归15,生地15,桃仁15,牡丹皮15,甘草15,枳壳15,赤芍15,柴胡15,川芎15,桔梗15,川牛膝15,石菖蒲15,陈皮15,忍冬藤15,皂角刺15 6副二诊: 痤疮明显减轻,按前方续服6副,后改用透脓散巩固月余痊愈!2 哈某(少数民族),男,28岁,痤疮1年余,主要分布在下巴嘴角处,脉弦数,舌质淡,大便每天一次,稍干腐臭。

辩证: 肠道积热,热毒蕴于血脉肌腠!处方: 桂枝15,茯苓15,当归20,生地20,桃仁15,牡丹皮15,甘草15,枳壳15,赤芍15,柴胡15,川芎15,桔梗15,怀牛膝20,皂角刺10,红藤30,紫花地丁30,陈皮15 紫苏子30 6副二诊: 密麻较小的痤疮基本消失,有两三处大的未消除,但新的未在发出,大便仍有腐臭处方: 桂枝6,茯苓15,当归20,生地20,桃仁15,牡丹皮15,甘草15,枳壳15,赤芍15,柴胡15,川芎15,桔梗15,怀牛膝20,皂角刺10,蒲公英30,紫花地丁30,栀子15,大黄10,紫苏子30 10副后反馈,喝到5副时,面部痤疮已消无芥蒂!。

痤疮的中医辨证论治

痤疮的中医辨证论治

痤疮得中医辨证论治一、痤疮得病因病机分析痤疮就是一种毛囊皮脂腺得慢性炎症。

好发于男女青春期得颜面及胸背皮脂腺丰富得部位,临床上以面部得粉刺、丘疹、脓疱或结节、囊肿为特征,易反复发作、本病属于中医学“肺风粉刺”病得范畴、中医认为痤疮主要就是由于先天素体肾之阴阳平衡失调,肾阴不足,相火天癸过旺,加之后天饮食生活失调,肺胃火热上蒸头面,血热淤滞而成、1。

肾阴不足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人之生长发育与生殖。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丈夫…、、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与,故能有子”。

若素体肾阴不足,会导致女子二七与男子二八时相火亢盛,天癸过旺,阴虚内热而脸生粉刺。

2.肺胃血热面部皮肤主要有肺经与胃经所司。

〈〈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肺之与皮也,其荣毛也"。

在中医五行理论中,肺属金,肾属水,若素体肾阴不足,肾水不能上滋于肺,可致肺阴不足。

另外肺与大肠相表里,若饮食不节,过食膏粱厚味,大肠积热, 上蒸于肺胃、合而导致肺胃血热, 脸生粉刺、丘疹、脓疱。

3。

痰瘀互结肾阴不足,肺胃血热,日久煎熬津液为痰;阴虚血行不畅为瘀、痰瘀互结于面部而出现结节、囊肿与瘢痕、4.冲任失调肾阴不足,肝失疏泻,可使女子冲任不调、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冲任不调,则血海不能按时满盈,以至女子月事紊乱与月经前后脸部粉刺增多加重、西医认为痤疮就是一种多因素得皮肤附属器疾病,其详细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清楚。

已知内分泌失调,皮脂分泌旺盛以及毛囊内微生物感染就是痤疮发病得主要因素。

1.内分泌失调目前已经公认内分泌雄性激素在痤疮得发生、发展与持续状态中起着非常重要得作用。

雄性激素主要由性腺与肾上腺分泌,其中以血清睾酮作用最强。

睾酮在皮肤中经与5α还原酶作用转变为组织活性更强得双氢睾酮刺激皮脂腺得细胞周转与脂类合成。

血清或皮肤组织中雄性激素水平过高,或毛囊皮脂腺单位得雄性激素受体过多,或雄激素与雌激素受体之间得比例失衡,或雄激素受体对正常血清雄激素得敏感性增加均认为与痤疮得发生有关。

从肾虚型痤疮的论治而引发的思考

从肾虚型痤疮的论治而引发的思考

从肾虚型痤疮的论治而引发的思考肾虚型痤疮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主要表现为面部长痘痘、痘疤、皮肤粗糙等症状。

在中医理论中,肾虚型痤疮与肾阳虚、肝火盛等因素有关。

在治疗肾虚型痤疮时,我们需要从中医的角度去思考和论治。

肾虚型痤疮与肾阳虚的关系是密切的。

肾阳虚是指肾气不足,不能温化水谷精微,导致脏腑功能失调,从而出现各种皮肤问题,包括痤疮。

在治疗肾虚型痤疮时,我们需要首先补肾壮阳。

中医常用的补肾壮阳的药物有肉苁蓉、熟地黄、枸杞子等,可以通过煎煮或者泡水饮用,以滋补肾阳,改善身体内部的阴阳失衡状态。

对于肾虚型痤疮患者来说,日常生活中也需要注意调节饮食和作息规律。

需要注意饮食调理,多吃一些温补肾阳的食物,如桂圆、龙眼、黑豆、羊肉等,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生姜、蒜等。

需要注意作息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以减轻身体的负担,促进身体的康复。

在治疗肾虚型痤疮的过程中,中医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中药可以通过调理身体内部的阴阳失衡状态,从根本上改善肾虚型痤疮的症状,达到治疗的效果。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治疗肾虚型痤疮需要有一定的周期,患者需要有耐心和坚持,不能急功近利,一旦出现好转也不应停止治疗,以免病情反复。

肾虚型痤疮的患者也可以结合中医的膏方疗法,选择适合自己病情的外用中药进行治疗,以加速痊愈。

治疗肾虚型痤疮需要从中医的角度去思考和论治。

首先要补肾壮阳,其次要清热利湿、平肝泄火,同时还需要注意饮食和作息的调理。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达到调理身体内部的阴阳失衡状态,从根本上改善肾虚型痤疮的症状,实现治疗的效果。

中医治疗肾虚型痤疮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深远的意义。

希望患者能够及时寻医治疗,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以重拾健康,远离痤疮的困扰。

中医对于痤疮的治疗疗效

中医对于痤疮的治疗疗效

中医对于痤疮的治疗疗效痤疮,也被称为青春痘或粉刺,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主要发生在青春期的人群中。

痤疮的症状包括毛囊堵塞、油脂分泌过多、细菌感染等,给患者带来不仅是皮肤的外观问题,还有心理压力和自信心的丧失。

中医作为中华传统医学的一部分,对于痤疮的治疗具有独特的方法和疗效。

本文将探讨中医对于痤疮治疗的疗效。

一、中医对于痤疮的认识中医认为,痤疮的发生与体内的阴阳失调、气血不畅有关。

在中医理论中,痤疮被归类为“瘀血病”。

中医指出,痤疮的形成是由于体内湿热、瘀血、肺热等病理产生,导致毛囊堵塞、毛孔扩张,从而形成痤疮。

因此,中医在治疗痤疮过程中,会从调理体内的阴阳平衡、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方面入手。

二、中医治疗痤疮的常用方法1. 中药内服中医常用的内服药物包括红花、黄连、当归等具有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作用的中药。

这些中药可以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改善气血循环,促进毛囊疏通,从而减少痤疮的发生。

同时,中药还能消炎降火,减轻痤疮患者的症状。

2. 中药外用中医采用外用药物治疗痤疮也是常见的方法。

中药外用一般以草药制剂或者中药煎剂来实施,如银黄散、黄柏煎剂等。

外用药物可以直接作用于皮肤表面,通过渗透毛孔,清洁深层皮肤,从而减少痤疮的发生。

3. 中医针灸疗法针灸疗法在中医治疗痤疮中也被广泛应用。

通过刺激经络系统,改善气血运行,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针灸可以改善痤疮的炎症状况,减轻痤疮的症状。

三、中医治疗痤疮的疗效中医治疗痤疮的疗效因人而异,一般需要长期持续的治疗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根据患者的痤疮情况和体质不同,中医医生会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在治疗过程中,病人需要按时服用药物、外用药膏,以及遵循中医医生的饮食和生活建议。

中医对于痤疮的治疗通常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见到明显的效果。

患者需要耐心坚持,注意良好的生活习惯,减少刺激皮肤的因素,如化妆品、油腻食物等。

在中医治疗下,痤疮患者的皮肤状况逐渐改善,痤疮数量减少,皮肤恢复光滑,恢复自信。

从肾虚型痤疮的论治而引发的思考

从肾虚型痤疮的论治而引发的思考

从肾虚型痤疮的论治而引发的思考痤疮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在我国的青少年中尤为常见。

痤疮病因复杂,其中肾虚型痤疮是其中一种常见类型。

肾藏精,精主生殖,主要功能是生殖和生长发育;肾主水,水液代谢的调节与排泄。

肾的功能对人体的整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肾虚型痤疮就是因为肾脏不足,导致体内水液代谢失调,进而引发痤疮。

在传统中医看来,痤疮的发生与肾脏功能不全密切相关,因此调理肾脏对治疗肾虚型痤疮至关重要。

肾虚型痤疮的症状表现主要为面部粉刺和炎症丘疹,常见于下巴、颊部和额头。

肾虚型痤疮病程长,反复发作,治疗难度大,容易导致皮肤瘢痕。

针对肾虚型痤疮的治疗方法需要综合考虑中医与现代医学的方法,从调理体内病因,改善水液代谢,治疗痤疮症状以及预防痤疮复发等多方面进行综合治疗。

在治疗肾虚型痤疮时,中医强调调理肾脏为治疗核心。

要通过中药调理肾脏,滋补肾精,强壮脏腑,修复祛除痤疮。

中医中有一些具有滋补肾脏的中药方剂,如六味地黄丸等,可辅助治疗肾虚型痤疮。

中医还常采用穴位灸治疗的方式,通过刺激特定穴位,以调理肾脏功能,帮助排除体内湿热毒素,改善痤疮的症状。

中医还提倡通过良好的生活习惯,如作息规律,保持情绪稳定,饮食清淡等,帮助恢复肾脏功能,从而对肾虚型痤疮进行综合治疗。

在中医的治疗基础上,现代医学也提供了一些治疗肾虚型痤疮的方法。

外用药物是治疗痤疮的一种重要手段,如外用抗生素、细胞分化剂等可用于治疗痤疮的症状,缓解炎症,预防继发感染。

内服药物也是治疗痤疮的重要手段,如维生素A酸类药物、抗生素等,可以帮助改善痤疮的症状。

光疗和激光治疗也是治疗痤疮的有效方法,可以改善痤疮的症状,减少痘痘的出现。

如果痤疮病情严重,还可以考虑口服异维A酸等药物,通过细胞调控和细胞分化来治疗痤疮。

肾虚型痤疮的治疗是一个多方位的工程,需要结合中医和现代医学的优势,从内外两方面进行全面治疗。

在这个过程中,患者还需要加强自我护理意识,营造良好的生活和饮食习惯,做到作息规律,及时排除体内湿热毒素,从而避免痤疮复发。

从肾虚型痤疮的论治而引发的思考

从肾虚型痤疮的论治而引发的思考

从肾虚型痤疮的论治而引发的思考肾虚型痤疮,是指因肾虚所致的痤疮。

肾虚型痤疮在中医上是一类常见的痤疮类型,它的发病与人体的肾脏功能有关,而肾脏在中医中被认为是人体的先天之本,是生殖、生长、发育和代谢的基础。

所以,对于肾虚型痤疮的治疗,中医有着独特的思路和方法。

肾虚型痤疮的症状表现为面部长痤疮,痤疮数量较多,且痤疮较大,痤疮的发展趋势较快,并伴有面色晦暗、疲乏无力、腰膝酸软、舌质淡红等症状。

在中医的理论中,肾主水,调节水液代谢,肾虚则水液代谢失调,导致面部长痤疮。

治疗肾虚型痤疮的关键在于调节肾气和水液代谢。

从肾虚型痤疮的论治来看,中医治疗痤疮的方法主要有调补肾气、祛湿燥热、活血化瘀等。

首先要调补肾气,常用补肾益气、固表止汗的药物,如六味地黄丸、养血生发丸等。

其次要祛湿燥热,常用清热燥湿、化痰排脓的药物,如龙胆紫花清瘟胶囊、石榴皮等。

最后要活血化瘀,常用活血化瘀、祛风消肿的药物,如红花、川芎等。

在治疗肾虚型痤疮的过程中,中医注重“因势利导”,即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年龄轻的患者可以采用辛温发散之品以加强阳气,年龄老的患者则可采用温补之品以滋补阴精。

中医还注重平时调养,饮食调理和情志调摄,对于肾虚型痤疮的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导致肾虚型痤疮的患者越来越多。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饮食无规律,情绪不稳定,这些都会加重肾虚的症状,导致痤疮的发生。

我们需要对肾虚型痤疮的治疗进行再思考。

我们需要加强对肾虚型痤疮的预防和宣传。

通过传统文化的普及,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医对于肾虚型痤疮的认识和治疗方法,让更多的人认识到肾虚型痤疮与现代生活方式的关系,引导大家创建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从源头上减少肾虚型痤疮的发生。

现代医学与中医相结合,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我们应该鼓励医学界加大对肾虚型痤疮的研究,通过现代科技手段,探索更加精准和有效的治疗方法,让更多的人受益于中医的治疗方法。

痤疮的治疗经验谈

痤疮的治疗经验谈

痤疮的治疗经验谈痤疮的治疗经验谈痤疮是发生在颜面,胸背等处的毛囊和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皮肤病,挤破有白色粉质物,好发于青年男女,中医名曰粉刺。

《医宗金鉴》云:“此证由肺风血热而成。

”现代医学认为是由于青春期雄性激素分泌过多,皮脂腺发育旺盛以及细菌感染有关。

??我在治疗此病多选择《医宗金鉴》的清肺枇杷饮加减,辩证加减得当,疗效还可以,但也有效果不好的时候。

一天一位20多岁的女青年来门诊治疗痤疮,当时辨证为肺胃热盛,处方清肺枇杷饮加味,但一周后病人复诊,告知没有太大的效果。

该女子是河南来广东打工的,说是老家老中医治疗的效果特别好,很多人都在那个小诊所治疗粉刺。

但是每次去药房抓药时,药房都把药方收了回去,说是秘方不外传。

隐约记得每个药方中都有麻黄,而且药量还很大。

他这一席话倒是提醒了我,记得学习前辈经验时,有的中医在治疗皮肤病时,不论寒热,均加麻黄让病从表解。

略考虑了一会,提笔在上方中加入了麻黄10克,蝉衣10克,生黄芪10克,又开了7剂,服后疗效较明显,大约服用一月而愈,仅留皮肤色素沉着,改投逍遥散加味和白果酊外擦,过了一段日子,皮肤变得白皙,嘱咐禁忌辛辣刺激和油腻之品,以后每每治疗痤疮时,除了细菌感染严重外,均加麻黄,疗效明显提高。

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痤疮的病因病机很多,如肝郁血瘀的这种,血府逐瘀汤加减效果就不错。

如刘某,26岁,牙科学徒,久患痤疮数年,神情忧郁,颜面,上胸,后背有很多炎性丘疹,结节,瘢痕,色素沉着,皮肤油腻光亮。

处方血府逐瘀汤加双花30克,野菊花10克,生黄芪30克,丹参30克,白花蛇舌草30克,生薏苡仁30克,共服月余渐渐而愈,唯留色素沉着,瘢痕,改用加味逍遥散内服和白果酊外擦。

叮嘱禁忌辛辣刺激和油腻之品。

??加味清肺枇杷饮处方:枇杷叶30克,桑叶30克,双花15-30克。

连翘15-30克,生黄芪10克,麻黄6-10克,蝉蜕10克,丹参30克,薏苡仁30克,生地15克,赤芍15克,黄柏15克,制大黄6-10克,蒲公英30克,白花蛇舌草30克;舌苔黄腻加茵陈泽泻;感染加野菊花,天花粉;结节囊肿加生牡蛎,玄参,浙贝母;皮肤瘙痒加地肤子,蛇床子,炒苍耳子;油性皮肤加白鲜皮,生山楂;失眠加夜交藤;肝郁不舒加香附子,柴胡;食欲不佳加焦三仙或生鸡内金;便秘加生决明子。

中医方药加味治疗痤疮

中医方药加味治疗痤疮

中医方药加味治疗痤疮痤疮多见于男女青春期,病因复杂,易于复发,损容明显,目前尚无特效疗法。

运用中医重整体治疗上的优势,根据痤疮的病因病理及皮损特征,对寻常痤疮肝胆湿热的病机及辩证治疗进行探讨。

通过对60例寻常痤疮患者进行辨证,其中肝胆湿热证40例,用龙胆泻肝汤为主进行治疗,肾阴不足挟湿证20例,用知柏地黄丸合二至丸为主进行治疗,总有效率达94%,均取得了良好效果,并附临证赏用之土茯苓、地肤子二味药的验方简述以扩展思维。

标签:痤疮;辨证论治;中药成方;肝胆湿热;肾阴不足挟湿痤疮多见于男女青春期,病因复杂,易于复发,损容明显,目前尚无特效疗法。

是一种毛囊与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以散在性丘疹、脓疱、结节及囊肿等皮损为临床特点,发病缓慢,多见于青年人,好发于颜面、胸背等皮脂腺丰盛处。

余土根教授在多年临床实践中发现,面部分属不同的脏腑,发病部位的不同,邪毒涉及的脏腑各异。

他认为,皮损聚集于前额、鼻颊沟、鼻尖,多与肺胃有关;在口周,多与脾有关;在面颊两侧,多与肝有关;泛发于胸部、肩背部等皮脂分泌旺盛处,则多与任督二脉有关。

现将其具体诊疗经验总结如下,运用中医重整体治疗,只要辨证准确,用药合理,远期疗效较西药有更大的优势。

根据病因病理及皮损特征,传统理论多从肺、胃、脾辨治,常用分型治疗为:肺经风热型用枇杷清肺饮疏风清肺,,脾失健运型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健脾化湿,肠胃湿热型用茵陈蒿汤加减清热化湿通腑,而文献资料对寻常痤疮肝胆湿热病机很少有记载及探讨。

在临床中,通过对120例寻常痤疮患者进行辨证,辨为肝胆湿热证和肾阴不足型的有60例,使用中医药为主进行治疗,总有效率达94%,取得了良好效果。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肝胆湿热型和肾阴不足型寻常痤疮患者,分别40例和20例,均为门诊患者,其中男21例,女39例;年龄最大39岁,最小14岁,平均22.5岁;病程最长10年,最短15天,平均3年。

1.2 治疗方法基础方:1.2.1 肝经湿热型:皮疹好发于面颊两侧,多为结节型、囊肿型或混合型痤疮,常伴烦躁易怒,口干口苦,每于月经期前加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治疗肝肾不足型痤疮的经验总结
发表时间:2017-05-05T14:33:52.62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7年2月第4期作者:周新雪[导读] 本人导师闫学文主任从事皮肤科30余年,治疗痤疮病人不计其数,从中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治疗痤疮的临床经验。

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 300000
【摘要】痤疮是常见的皮肤科临床常见病之一,本病最大的特点是起在面部,影响美观。

痤疮中医分型较多,其中肝肾不足型虽不常见,但也不可忽视。

本人导师闫学文主任从事皮肤科30余年,治疗痤疮病人不计其数,从中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治疗痤疮的临床经验。

在治疗肝肾不足型痤疮的临床经验总结上也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

主任认为用药上不能单单只是补益肝肾的不足,加上清理湿热的药也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中医药;痤疮;肝肾不足;经验总结
痤疮,西医方面临床上会称其为“毛囊炎”,中医称其为“痤疮”。

痤疮是局限在毛囊皮脂腺的一种慢性皮肤炎症性疾病。

他所形成的皮损多样化,有粉刺、丘疹、脓疱、结节等,而且各种型态皮损一般都不会单独出现,常会多形态存在。

因其通常起于脸上的特点,极大地影响了美观,从而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与心里状况,尤其是青年男女[1]。

本人导师闫学文主任从事皮肤科多年,在中医治疗皮肤病上的造诣颇深。

对于中医药治疗痤疮方面更是见解独到。

我在跟随导师的学习中,收获非常的多,现在将导师在中医药治疗肝肾不足型痤疮方面的经验总结如下:
1.痤疮
古时《诸病源候论》有“面疮者”,说是脸上因风热之气侵袭生出疮来。

现今常认为“青春痘”,青春期的孩子多起。

殊不知,痤疮不仅起于面部,头皮和前胸、后背等,只要是皮脂腺旺盛之地均会存在起的可能。

而且也不会有年龄的限制,但由于痤疮的病因多与内分泌有关,因此多见于20岁左右的人。

有些人对于痤疮认识不够,多以为青春期过了,他也会自行消失,而有的人则是因为影响了美观而过多在意,无论是怎样的想法,积极治疗痤疮这种病确实很有必要的。

痤疮一旦发展,就会从浅表的炎症发展为深层的囊肿,甚至预后形成瘢痕。

因此积极治疗,对症治疗,非常关键。

2.痤疮的辨证分型
痤疮辩证分型的样式比较繁多,没有统一的标准,有研究发现,痤疮以湿热内蕴,肺经风热,血瘀痰凝为主[2]。

我的导师经过多年的临床经验,将痤疮分为气滞血瘀,脾虚湿热,肝肾不足,肺经风热,气虚湿热,湿热血瘀六型。

其中,肝肾不足型痤疮在临床中很少见,虽然其类型的痤疮出现频率不高,但我们也不可忽视他的存在,因此治疗这类型的痤疮,是很有意义的。

3.病因病机
关于痤疮的病因病机从古至今言论都非常多,古时以湿聚、血热、外邪为主,现在对病因病机的认识涉及更多,有肺热、风热、胃肠炽热,血热、冲任失调、热瘀痰凝等等[3]。

随着对痤疮病因病机的不断了解,肝肾不足也是痤疮的一种病因。

肝脏疏泄功能异常,肾阴不足致虚火内生,两者皆导致火热内生,少火逐渐成为壮火,夹湿、夹於、夹痰等病邪外蒸于肌肤,因而成疮[4]。

4.经验方组成
此方为主任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将六味地黄丸组成成分和清热利湿活血等药,经过推敲加减所得。

此方也为临床基础方,在临床诊治病人时,还是要根据具体病情加减才可。

此方由山药,山茱萸,熟地黄,丹皮,桑白皮,鱼腥草,连翘,金银花,何首乌,苦地丁,川牛膝,白芷,赤芍,女贞子,白术,墨旱莲,茜草组成。

5.经验方分析
山茱萸,熟地黄都是补益肝肾为主的药,同用可以增加原本的补益肝肾的功效。

女贞子,川牛膝,墨旱莲,何首乌同归肝、肾经,都为补益肝肾的药,在皮科中也是常用药。

川牛膝还能活血,祛风除湿。

山药,在补肾的基础上,具有健脾之功,脾健则水湿才能得以运化。

方中白术也有健脾除湿之效。

湿去,热亦随湿而去。

丹皮,金银花,连翘皆有清热之功。

丹皮还可凉血消瘀,并且归肝肾经,亦能增强补益肝肾的疗效。

金银花,连翘经常通用来清热解毒,这里痤疮虽为肝肾不足型,但热毒征象也很明显,因此,补肝肾的基础上,清热解毒很是必要。

赤芍也常与金银花同用,治疗疮类皮肤疾病。

鱼腥草能清热解毒,也可提高人体免疫力,免疫力提高了,皮肤受害程度就会大大降低。

苦地丁,白芷皆是治疗疔肿的皮科常用药。

桑白皮具有修复细胞的之功,对于痤疮破坏的组织细胞有一定的修复作用。

而且还能淡化疤痕。

6.临床医案
患者,女,26岁,2016年3月26日初诊。

主诉:面部痤疮斑疹一年余,加重一周。

现病史:患者额头,两颊均布有斑疹,以两颊最为严重。

皮疹色红,亦有脓头,不痒,但有些皮疹有痛感。

睡眠质量较差,时常做梦,有时会感觉疲乏。

二便尚可,大便一日一次。

月经延迟,月经量减少,舌质红,舌苔少,脉细弱。

证型属于肝肾不足型,治疗应以滋补肝肾,清湿热加活血为主。

方药成分如下:连翘15g,山药15g,山茱萸15g,熟地黄15g,丹皮15g,金银花15g,桑白皮15g,鱼腥草15g,何首乌15g,苦地丁15g,川牛膝10g,白芷10g,赤芍15g,白术10g,女贞子15g,茜草 15g,墨旱莲15g,当归15g。

水煎服,饭后温服,日一剂。

早晚服用,共7剂。

并嘱咐患者忌食油炸的,甜的,肥腻的食物。

2016年4月2日复诊,面部皮疹较之前减轻,未在出新的皮疹,睡眠质量也得到改善,其他症状依然如前。

方子未行改动,继续服用14剂。

服用方法亦如以前。

再复诊时,面部皮疹减少,脓头性皮疹消失,患者变得精神很多。

其他症状也见好转。

一共服本方42剂,疾病得到痊愈,过了一个月随访未见复发。

7.按语
本案中患者所得痤疮为肝肾不足,虚火内生,而上扰头面所致,治疗应以补益肝肾,清除火毒湿热热为主。

此方中的山药,熟地黄,山茱萸,丹皮都有裨益肝肾的效果。

肝肾得以滋补,虚火无以内生,再有连翘,金银花等清除已生之火热,加之川牛膝,当归等补血、活血祛瘀,使得火息,於去,不能再扰头面,而疮得以消,同时患者月经不调的症状也得以缓解。

8.结语
中医治疗疾病讲求整体观念与辩证论治,针对肝肾不足型痤疮,中医治疗上,不紧要针对证型,补益肝肾,也要根据皮疹红肿发炎裹脓的特点,进行清热解毒治疗。

不紧要内补肝肾,阻断火热之之邪的化生,也要外清已有的热毒。

做到内外,攻补兼施。

参考文献:
[1]谢淑霞,张云青.痤疮对男女大学生心理人格倾向及生活质量影响比较,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j],2013,20(5),324.
[2]杨岚,李元文,曲剑华.痤疮辩证分型的文献研究,北京中医药[j],2015,34(6),472--473.
[3]刘叶兰,孙亦农.中医对寻常痤疮病因病机的认识,河南中医[j],2006,26(4),6—8.
[4]赵琳,宋殿荣.韩冰教授运用“相火学说”治疗痤疮的临床经验,世界中医药[j],2013,8(8),1208—12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