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放射性污染及其控制XX1920

合集下载

放射性污染及防治

放射性污染及防治

放射性污染及防治(一)放射性污染的定义和特点在自然界和人工生产的元素中,有一些能自动发生衰变,并放射出肉眼看不见的射线。

这些元素统称为放射性元素或放射性物质。

在自然状态下,来自宇宙的射线和地球环境本身的放射性元素一般不会给生物带来危害。

50年代以来,人的活动使得人工辐射和人工放射性物质大大增加,环境中的射线强度随之增强,危害生物的生存,从而产生了放射性污染。

放射性污染的特点:1.绝大多数放射性核素的毒性,按致毒物本身重量计算,均高于一般的化学毒物。

2.按放射性损伤产生的效应,可能给后代的遗传带来隐患。

3.放射性剂量的大小只有辐射探测仪才可以探测,非人的感觉器官所能知晓。

4.射线具有穿透性,特别是r射线可穿透一定厚度的屏障层。

5.放射性核素具有蜕变能力。

6.放射性活度只能通过自然衰变而减弱。

凭借以上特点,放射性污染深深地吸引了公众的眼球,有关放射性污染的每一次报道都有可能引发公众的恐慌。

因此,治理放射性污染,保护环境免受放射性元素的危害,也成为当今环境治理的重要一环。

(二)放射性污染的来源及危害想要治理放射性污染,先要对其有大致的了解。

放射源包括天然放射源和人工放射源。

天然放射源包括宇宙辐射、地球内放射性物质和人体内放射性物质,在世界范围内,天然本底辐射每年对个人的平均辐射剂量为2.4mSv(1sv相当于每克物质吸收0.001J的能量),而人体每年能接受的最大辐射剂量为100mSv。

由此可见,天然本底辐射对环境的危害微乎其微。

人工放射源包括原子能工业排放的废物、核武器试验的沉降物、医疗放射性以及科研放射性。

由于对环境产生危害的主要是人工放射源,因此对人工放射源的处理及预防就成为放射性污染防治的主要方面。

对人类危害最大的四大污染源,它们的影响方式也不尽相同:一、原子能工业中核燃料的提炼、精制和核燃料元件的制造,都会有放射性废物产生和废水、废气的排放。

这些放射性“三废”都有可能造成污染。

由于原子能工业生产过程和操作运行都采取了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三废”排放也受到严格控制,所以对环境的污染并不十分严重。

放射性污染及其处置技术研究

放射性污染及其处置技术研究

放射性污染及其处置技术研究一、放射性污染概述放射性污染是指由人为或自然原因而导致的放射性物质超出某一范围,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损害的现象。

这些放射性物质可以来自核能事故、核武器试验、放射性废物、医疗用放射性物质等。

放射性污染的损害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直接辐射和内部污染。

二、放射性污染的危害与影响放射性污染对人类和环境的危害十分严重。

在人类方面,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有可能导致癌症、遗传变异、免疫力下降、甲状腺疾病等健康问题。

在环境方面,放射性物质的排放会对土壤、水源、植物和动物造成污染,破坏生态平衡和人类居住环境。

三、放射性污染处理技术1、固化方法将放射性物质与化学物质混合,形成固体混凝土块,隔绝放射源,阻止物质迁移和扩散。

2、吸附方法使用具有吸附性质的材料与放射性物质作用,从而将放射性物质吸附到材料表面,隔离放射性物质,达到减少辐射对影响和环境破坏的目的。

3、离子交换方法将放射性物质与流经的水体发生特殊的吸附交换作用,从而将污染物离子与固定离子相交换从而实现清除的技术。

4、电沉积法通过电化学反应原理,将放射性污染物通过电偶极板的正负极作用,从而对污染物进行电解离解处理,形成稳定的高浓度沉淀物质,从而达到清除的效果。

5、纳米技术利用一些具有微小尺寸特点的纳米粒子(如氧化铁纳米粒子)、高分子材料、发光材料等来吸收、分离和控制操纵放射性物质的浓度和行为,从而减少放射源对环境的危害和人体的影响。

四、放射性污染处置技术的应用放射性污染的处置技术已被广泛地应用于核反应堆事故、核武器试验、核废弃物处理、医疗废弃物处理等方面。

其中,机场安检使用的X光机、动植物体内放射性测定仪、医院的放射性病毒废物处理设备等均采用了上述技术来处理放射性污染。

五、结语在现代工业和科技发展的背景下,放射性污染是环境保护中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需要采取科学的技术手段,利用先进而成熟的放射性污染处理技术,对各种来源的放射性污染进行治理,保护人们的健康和我们美好的生态环境。

放射性污染的影响和措施

放射性污染的影响和措施
高放废物管理
针对高放射性水平的废物,采取特殊的处理技术和严格的处置措施, 如深地质处置等。
处理技术与方法
减容技术
通过压缩、焚烧、熔融等手段减小废物体积,便 于后续处理和处置。
固化技术
将放射性物质固定在稳定的基质中,形成固化体 ,提高废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分离技术
利用物理、化学或生物方法将放射性物质从废物 中分离出来,实现废物的减量和资源化。
遗传效应与致癌风险
01
02
03
遗传效应
放射性物质可引起基因突 变和染色体畸变,导致后 代出现遗传性疾病
致癌风险
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可增 加患癌症的风险,如白血 病、甲状腺癌等
潜伏期长
放射性致癌作用通常具有 较长的潜伏期,可能在接 触后数年甚至数十年才发 病
心理与社会问题
恐惧与焦虑
人们对放射性污染的恐惧和焦虑心 理可能导致社会恐慌和不稳定
放射性污染具有难以察觉、持续时间长、污染范围广、难以消除等特 点
污染源及途径
污染源
核设施、核技术利用、铀矿冶、 伴生放射性矿开发利用以及放射 性物质运输、贮存、处置等过程 中产生的放射性物质泄漏
途径
放射性物质可通过大气、水、土 壤等环境介质传播,并可通过食 物链进入人体
放射性污染现状与挑战
现状
随着核能的发展和核技术的广泛应用 ,放射性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 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尽量避免接触可能含有放射性物质的物品或场所,减 少受到放射性污染的风险。
个人卫生习惯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勤换衣等,减 少放射性物质在身体上的附着。
应急响应机制
建立应急预案
制定完善的放射性污染应急预案,明确应急组织、应急流程和资 源保障等要素。

放射性污染及防护ppt

放射性污染及防护ppt

C
D
辐射防护 最优化
应避免一切不必要的辐射, 在考虑经济和社会条件下, 所有辐射都应保持在可合理 达到的水平。
放射性的防护
内照射防护
外照射防护
①时间防护 ②距离防护 ③屏蔽防护:α射线的屏蔽
β射线的屏蔽 x射线和γ射线的屏蔽 中子的屏蔽
注意: 上述屏蔽方法只针对单一射线的防护。
内照射防护的基本原则 和措施是切断放射性物 质进入体内的各个途径
放射性评价方法
评价整体模式
确定整体模式的目的 绘制方框图
鉴别和确定位移参数 预示体系的响应 模式和参数的检验
03
放射性废物与防护标准
放射性废物
放射性废物:是指含有放射性核
素或被放射性核素所污染,其浓 度或比活度大于审管部门确定的 清洁解控水平,预期不会再被利 用的废弃物。
放射性废物的来源: 按使用方法分,放射性废物主要 有核设施、伴生矿和技术应用三 个来源。
按放射性核素半衰期长短分: 长半衰期(大于100天) 中半衰期(10~100天) 短半衰期(小于10天)
放射性污染防护的基本原则
在施行伴有辐射照射的任何
实践之前,必须经过正当性 判断,确认这种实践具有正 当的理由,获得利益大于代
辐射实践限值对个人所受的照 射加以限量
个人剂的 量限值
放射性固体废物处理技术
固化技术
固化是指在放射性废物中添加固化剂,使其转变为 不易向环境扩散的固体的过程。
固化的一般技术: 水泥固化、沥青固化、塑料固化、玻璃固
化。
减容技术
固体废物减容的目的是减少体积,降低废物 包装、贮存、运输和处置的费用。 主要有两种处理方法:
压缩或焚烧
放射性废液、废气处理技术

放射性污染防治措施方案

放射性污染防治措施方案

放射性污染防治措施方案1. 引言本方案旨在提供一套有效的放射性污染防治措施,以保护环境和人民的健康。

通过合理的防治措施的实施,可以降低放射性污染的影响,并减少潜在的风险。

2. 放射性污染防治措施2.1 监测和评估建立完善的放射性污染监测系统,对环境和人群进行定期的辐射监测和评估。

及时掌握污染情况,以便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2.2 污染源控制- 加强放射性废物的处理和储存管理,确保废物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 采取合适的技术措施减少放射性物质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的泄漏和排放。

2.3 污染清理和修复对受到放射性污染的土壤、水源等环境进行有效的清理和修复工作,以恢复受损区域的环境质量。

2.4 人员防护- 提供必要的防护装备和培训,确保从事放射性物质接触的人员的安全。

- 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体检和辐射剂量监测,保障其健康安全。

2.5 宣传教育加强对公众和相关从业人员的放射性污染防治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其对放射性污染防治的认识和意识。

3. 监督与评估3.1 监督机制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加强对放射性污染防治措施的监督和检查,确保措施的有效执行和持续改进。

3.2 评估与反馈定期进行放射性污染防治工作的评估和反馈,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和改进防治措施,以提高防治效果。

4. 总结本方案提供了一套全面且系统的放射性污染防治措施,旨在保护环境和人民的健康。

通过有效的监测、污染源控制、清理和修复、人员防护以及宣传教育等措施的实施,将降低放射性污染的风险,并保障公众的安全与健康。

监督与评估机制将确保措施的有效执行和持续改进,从而更好地实现放射性污染的预防和控制。

放射性污染防治PPT课件

放射性污染防治PPT课件
电离作用强。 ⑵Β射线:它是一种电子流。穿透能力比α射线强,但电离作用较之弱。 ⑶γ射线:它是波长在10-8㎝以下的电磁波。穿透能力最很强。
8
放射性物质在本身转变过程中,并非同时放出三种射线,多数仅放出 一种,至多二种。 1939年,德国科学家哈恩等人在用中子照射铀元素的研究中发现了原 子核裂变现象:
15
• ③采用热中子活化分析法研究环境中固体物样品。如,大气尘埃、气 溶胶、植物样本、土壤中悬浮物的痕迹化学元素的作用和影响。
• ④在环境管理、环境质量评价、污染趋势预测等方面,利用核技术判 定污染物的来源与性质。例如,利用核素14C的半衰期判定古环境变 迁及地下水龄等。
16
放射性污染物的特点、来源与防治对策
1.51 1.43 1.01
12
13
14
• ㈢核辐射技术在环保和三废治理中的应用
• 在环境保护和三废处理领域中,核辐射技术的应用也有广阔的前景。 • ①利用高能射线和物质间的作用,利用分子或原子的电离和激发,使
物质产生一系列物理、化学、生化变化,导致物质的溶解、聚合、交 联或改性,可处理用普通方法难以解决的解毒、降解或脱色去污等问 题。 • ②应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以测定土壤、地表水、地下水的运移规 律;污染物在生物链中的运移规律;污染物在治理过程中的去污机理 研究;以及全方位跟踪农药和化学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施加、吸收、 转移、降解和积累等过程研究等。
如Ra的衰变体Rn为气态物,其可在大气中逸散,而此物的衰变体Po 为固态,易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进入人体后在肺器官沉积。 • ⑥放射性活度只能通过自然衰变而减弱。
17
• ㈡放射性污染来源主要有:
• ①核工业产生的“三废” • ②意外事故 • ③核试验 • ④同位素的应用

放射性污染的防治

放射性污染的防治

放射性污染的防治发射性物质具有许多特别性质,某些发射性元素毒性大,其处理困难且要求严格。

存在于废物中的发射性物质会使废物温度上升,处理时需实行屏蔽、封闭、冷却等措施。

发射性物质会因为内照耀、外照耀对人体产生危害,因此需远距离操作。

常规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手段并不能削减发射性物质的量,而仅使其衰变直至消逝。

发射性污染无时不在、无时不有,国家和个人都必需实行一定的防护措施,以使其危害降到最低。

大型核工业企业、核科学讨论单位、大量应用发射性元素的部门均有可能成为危急的发射性污染源,故居住在污染源附近的居民和在单位职员需注重观看周围的水、土壤、空气、农作物等与人类疏远相关的环境因素是否已被发射性污染或被污染的情况,若发觉污染,则据实际状况和国家有关防护规定,必需准时实行有效措施。

此外,某些工厂也是发射性污染源,如磷酸、磷肥创造厂产生的三废中均含铀,也需注重防范。

发射性污染的防治详细涉及发射性固体废物、废气、废水的防治以及个人防护等几方面。

一、发射性固体废物与废液的防治发射性固性或液性废料主要来源于核反应器或核武器行业的副产品,或来源于某些工厂的废物,如铀矿矿渣及精炼厂废物。

发射性固性或液性废料可分为两类:低发射性和高发射性。

低发射性废固或废液是指含有少量发射性的废弃物。

低发射性液性废料在处置之前,需先固结或吸附在另一种材料中。

低发射性废料不会产生大量热,但若使这种物质丧失发射性损害,需和环境隔离约500年。

若监控严密,低发射性废料可平安埋葬在地表附近,利用水文与地质条件就可严格限制其产生的发射性迁移,但需要注重防止渗漏以造成地下水污染的严峻后果。

高发射性废料主要包括核反应器产生的85氪、90锶和137铯,半衰期分离为10年、28年和30年,且分离需经过100年、280年和300年对健康的危害才会消逝,因此须与生物圈隔绝数百年以上。

另外,核反应器产生的少量239钚(半衰期为24000年),239钚及其分裂产物须与生物环境隔离几万年。

放射性污染与防治专题讲座ppt课件

放射性污染与防治专题讲座ppt课件

4. 放射性物质
放射源的应用广泛,不仅在核设施,而且 在科研院校、医疗机构、石油开采与炼油、 公路与桥梁建设、机械制造与安装、电力 等各行各业都得到应用。国家标准规定, 所有放射性工作场所及放射源的包装容器 上都必须有警示标志。
据估计,目前我国放射源总数至少在8万枚以上, 其中有相当比例的放射源依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 平均每年要发生事故30余起。我国核设施至今尚 未发生过急性辐射致死事故,但已有9人因受到放 射源照射急性死亡。目前在国际上,放射源致人 员急性死亡也远高于核设施。
• 地质学院公安处接到报告后,于上午10时便同地质技术人员赶到现 场,用仪器探测寻找,经过4个多小时的仔细而艰苦的工作,终于在 当日下午2时10分找到了放射源,但铅罐到后来一直没有找到,估计 又被人从垃圾箱中掏走以致下落不明。从发现放射源到将源安全入库, 放射源暴露了24小时。在整个过程中共有13人受到放射性照射。
留下记忆与痛苦!
放射性污染事故例二
----1994年长春地质学院放射性污染事故
• 1994年12月1日至2日,发生在中国长春地质学院的一起 放射性污染事故,造成13人受照和局部环境污染事故。
一、挖菜窑遇“宝贝”
• 1994年12月1日下午1时许,长春地质学院家属齐永兰 让临时工范润福等3人为其在该院内水工楼西南侧挖冬贮 菜窑。在挖到地面以下1米深处发现一口大缸,打破后拖 出一“铜桶”(实际上铅罐),打开桶盖螺丝后,发现桶 内有铅和石蜡,石蜡中有一用绳子拴着的“铜棒”(实际 上是放射源)。范润福等人以为发现了“宝物”,便取出 相互传看,有人还用牙齿咬。此时所挖菜窖已聚拢了6人。 尔后,顾工的主人齐永兰将这个“宝贝”装入上衣口袋里 带回了家。下午3时,齐永兰将铅罐放在住所楼梯的缓台 处。而裸源(即认为是宝物的“铜棒”)一直同齐永兰一 家5口人同处一室直至次日9时,长达18小时之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放射性污染及其控制XX1920
(四) 剂量当量
生物效应受辐射类型与能量、剂量与剂量率大小、照射条件及个体差异 等因素的影响,故相同的吸收剂量未必产生同等程度的生物效应。 为了用同一尺度表示不同类型和能量的辐射照射对人体造成的生物效应 的严重程度或发生概率的大小,辐射防护上采用剂量当量这一辐射量。
第五章放射性污染及其 控制XXX1920
2020/12/11
第五章放射性污染及其控制XX1920
目录
第一节 概 述 第二节 辐射剂量学基础 第三节 放射性废物与防护标准 第四节 放射性废物处理技术 第五节 放射性污染去污技术
第五章放射性污染及其控制XX1920
第一节 概 述 ● 一、环境中的放射源 ● 二、辐射的生物效应及其危害
为国(原❖值当1❖超辐优但m了际I则GG为C量过它5化射BB达放RS088了1限们P原vm77到射监)。00管m值必则辐防S33提v--理测S。须射护,88出;v88目防委严。结三对《 《还护员的于项辐辐 辐果规目 会,基基射射射的定比本主本,防防防了管限较护护护其(部实益健值用有规规他践大康3门或)关的定定具于损单或导有代害的限》》个限企出正价的任::器制业限值当代(包何年年官个负值理价括。量有有或由)责人。健。制,效效组人康剂获定剂剂织损可量得害管量量的以的当和理当当年根利非量限剂量量据值量最不限,
(GB 9133-1995)(表5-4)
按比活度和半衰期 将放射性废物分为
从处理和处置的角度
高放长寿命
衰寿
中放长寿命 期 命
低放长寿命
30
长 年短
中放短寿命 为 按
低放短寿命 限 半
第五章放射性污染及其控制XX1920
(二) 放射性废物的分类
2.其他分类方法
❖按半衰期分为
长半衰期(>100天) 中半衰期(10~100天) 短半衰期(<10天)
第五章放射性污染及其控制XX1920
一、环境中的放射源 世界范围内,天然本底辐射每年对个人的

平均辐射剂量约为2.4毫希(mSv)
因地区天然本底辐射水平不同 。
宇宙辐射
天然辐射源 (天然本底辐射)
地球内放射性物质
放射源
人体内放射性物质
核试验放射性污染
核能、放射性同位素生产
人工辐射源 核材料贮存、运输
条件下,所有辐照都应保持在
(可1合)理辐达到射的实尽践量低正的当水性平。
( (34❖效❖❖基..12II剂根) )CC导管本RR量PP据职 公::不出理原业众基5有得限限年则照照本效超平值值射射过剂限均5: :量值年0年适 适m有,限S用 用效(v在须通值。加于 于剂施经2用为以过)量辐 公行过剂限1伴正限辐量一射 众m制有当限值射。S工 成定辐性值v2防作 员射判,0模对m的断护5个人式任,年S人最员v何确平导所,优实认受均任出践这化的不一前种的照超年,射供过有
第五章放射性污染及其控制XX1920
(六) 集体剂量当量和集体有效剂量
1.集体剂量当量
❖定义:各组内人均所接受的剂量当量与该组 人数相乘,然后相加所得的总剂量当量数。
集体剂量当量,人·Sv
(5-7)
第i人群组的人数 第i人群组中每个人的器官 或组织T平均所受到的剂 量当量,Sv
第五章放射性污染及其控制XX1920
集体有效剂量
(七) 待积剂量当量 第五章放射性污染及其控制XX1920
(一) 放射性活度
❖定义:单位时间内放射性原子核所发生的核
转变数,符号A。
❖单位: ❖SI单位:Bq(贝可),1Bq表示每秒钟发生 一次核衰变; ❖曾用单位:Ci(居里);
第五章放射性污染及其控制XX1920
(二) 照射量
1.照射量X
照❖射1量R只=用2于.5量8度×γl或01X0射C线/k在g空。气介质中产生的照射效能。
第五章放射性污染及其控制XX1920
(三) 吸收剂量
1.吸收剂量D
❖2定.吸义收:剂单位量质率量受照物质中所吸收的平均辐
射能量。 ❖定义式: ❖定义式:
电 物时 量离 质间 ,G辐 的间y射 平。隔授 均d予 能t吸质 量收量,剂J为;量dm的的增(5-4)
第五章放射性污染及其控制XX1920
表5-2 来自天然和人工辐射源辐射的集体剂量
第五章放射性污染及其控制XX1920
第二节 辐射剂量学基础 ● 一、辐射剂量学的基本量和单位
● 二、辐射防护有关的量和概念第五章放射性污染及其控 NhomakorabeaXX1920
● 一、辐射剂量学的基本量和单位
(一) 放射性活度 (二) 照射量 (三) 吸收剂量 (四) 剂量当量 (五) 有效剂量当量 (六) 集体剂量当量和
核技术应用产生放射性废物(图5-4)
图5-4 核技术应用产生放射性废物
第五章放射性污染及其控制XX1920
(一) 放射性废物的来源和特点
特点
(1)长期危害性 (2)处理难度大 (3)处理技术复杂
第五章放射性污染及其控制XX1920
(二) 放射性废物的分类
1.国家分类标准
——《放射性废物分类标准》
第五章放射性污染及其控制XX1920
❖随机性效应 通过减少剂量的方法虽能降低其发生率 ,但不能完全避免。
❖确定性效应 只要将剂量限制在其阈值以下,效应就 不会发生。
第五章放射性污染及其控制XX1920
(三) 剂量限制体系
1.辐射防护原则 避免一切不必要的照射,
在考虑到经济和社会因素的
2.基本限值
❖定义:组织内某一点的剂量当量
H = DQN
(5-5)
❖单❖位曾:用S单v(位希:沃re特m()雷姆;在 剂)品 量 影;量该国 定 前质 的 响,点际 的规因 微G所放 其定数 观y接N射 他, 分受=防 修用 布的1护正以 对吸委系计危收员数量害会,剂的规目
❖1rem=0.01Sv。
第五章放射性污染及其控制XX1920
来源
核设施产生的放射性废物 伴生矿产生的放射性废物 核技术应用产生的放射性废物
第五章放射性污染及其控制XX1920
核设施产生的放射性废物(图5-2)
图5-2 核设施产生的放射性废物
第五章放射性污染及其控制XX1920
伴生矿产生的放射性废物(图5-3)
图5-3 伴生矿产生的放射性废物
第五章放射性污染及其控制XX1920
❖单位:Gy/s
时间间隔,s。
(5-3)
单位: ❖吸收剂量在剂量学的实际应用中是受一照个空非气常的重质要量的,物k理g量; 适收❖用剂于S量I任数单何值类;位型:的G辐y射(和受戈照瑞物质),且;受曾照物用质单中每位一点:都ra有d特(定拉的德吸 ) ; 给❖出吸1r收a剂d量=数0.值0时1须G指y明辐。射类型、介质种类和所在位置。
图5-1 辐射生物反应的演变过程
第五章放射性污染及其控制XX1920
(一) 辐射的生物效应 1.辐射对细胞的作用 2.辐射的生物效应
第五章放射性污染及其控制XX1920
1.辐射对细胞的作用
物理因素
影响 因素
生物因素
辐射类型、辐射能量、吸收剂 量、剂量率、照射方式、受照 姿势及其在辐射场内的取向等。
种系的演化程度、机体结构、 个体不同发育阶段、不同细 胞、组织或器官对辐射敏感 性各异
表5-1 生物死亡50%的吸收剂量值
第五章放射性污染及其控制XX1920
2.辐射的生物效应
生物 效应
躯体效应
辐照对受照者本身的有害效应; 是由于人体普通细胞受损引起的; 只影响到受照者个人本身。
遗传效应
辐射引起人体细胞内的基因突变; 是生殖细胞受损伤引起的有害效应; 影响到受照者后代的身体缺陷。
❖定义:表示γ或X射线在空气中产生电离能力
2.大照小射的量辐率射量。
❖定义式:
射的完时 C线全全/间k在部阻g间。质电止隔量子时d为(,正t照d在电m空射子的气量和空中的负气产增电中生子量释的),放被一出空种来气符
号离子的总电荷的绝对值,C
(5-21)
❖单位:
时受间照间空隔气,的s。质量,kg
单❖S位I单:位C/:(Ck/gk·gs);曾用单位:R (伦琴) ;
(五) 有效剂量当量
❖ 受照器官和组织的总危险度按有效剂量当
量计算
HE=∑WTHT
(5-6)
式中:HE——有效剂量当量,Sv; HT——器官或组织T所接受的剂量当量,Sv; WT——该器官的相对危险度系数。
第五章放射性污染及其控制XX1920
(六) 集体剂量当量和集体有效剂量
一次大的放射性实践或放射性事故, 会涉及许多人,因此采用集体剂量当 量定量表示一次放射性实践对社会总 的危害。
❖处理基本途径
❖ 浓缩及固化处理
❖ 与环境隔绝长期安全存放
❖ 净化后有控制排放
❖ 去污后再循环利用
第五章放射性污染及其控制XX1920
● 二、放射性废物的来源和分类 (一) 放射性废物的来源和特点 (二) 放射性废物的分类 (三) 放射性废物的处理原则
第五章放射性污染及其控制XX1920
(一) 放射性废物来源和特点
❖员 种 意 ❖或关某由义人途键种于的体径危人辐该某若(害食群射实一干入组实第均践种器、i剂所 践组所照官量吸人受 释受射或当群入量剂到 放途组接、,受量径织的 的S外的v的。有辐 几平照上最射 种该的射限重照 核组频等严的致。发数要射 素重癌死)生;影是中中程 症 癌有响度,症量对最害,,g效的度受具i=对g应核i=0公照重可;1素治要众人对愈。的成体
第五章放射性污染及其控制XX1920
(一) 与辐射防护有关的概念
1.危险度和危害 ❖2.危害关G键:人有群害组效(应简的发称生关频键数组与)效应的严重 程 ❖3.定度义关的:乘键在积照某,射一即途给径定实践所涉及的各受照人群 组 ❖4.定中义关,:预键某期核种将G素辐受=射∑到实最hi 大践ri g辐对i 射人照产射生的照人射(群5剂-组1量0。)的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