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污染及其控制
第一章 第三节 食品的放射性污染及预防

一、电离辐射 电离辐射的单位和天然放射性本底电离辐射 包括α射线、β射线、γ射线和χ射线等。 天然放射性本底是指自然界本身固有的,未 天然放射性本底 受人类活动影响的电离辐射水平。它主要 来源于宇宙线和环境中的放射性核素。
二、食品中的天然放射性核素 由于生物体和其所处的外环境之间固有的 物质交换过程,在绝大多数动植物性食品 中都不同程度的含有天然放射性物质,亦 即食品的放射性本底。
三、环境中人为的放射性核素污染 及其向食品中的转移 (一)环境中人为的放射性核素污染 环境中人为的放射性核素污染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 方面: 1.核爆炸 。 2途径 环境中的放射性核素可通过食物链向食品中转 移,其主要的转移途径有: 1.向水生生物体内转移。 2.向植物转移。 3.向动物转移。
一电离辐射二食品中的天然放射元素三环境中人为的放射性核素污染及其向食品中的转移四食品放射性污染对人体的危害五控制食品放射性污染的措施一电离辐射电离辐射的单位和天然放射性本底电离辐射包括射线射线射线和射线等
第三节 食品的放射性污染及预防
一、电离辐射 二、食品中的天然放射元素 三、环境中人为的放射性核素污染及其向食 品中的转移 四、食品放射性污染对人体的危害 五、控制食品放射性污染的措施
(三)人为污染食品的放射性核素种类 人为污染的放射性核素主要有以下几种:131I、 90Sr、89Sr 、137Cs。
四、食品放射性污染对人体的危害 食品放射性污染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由于摄 入污染食品后放射性物质对人体内各种组 织、器官和细胞产生的低剂量长期内照射效 应。 主要表现为对免疫系统、生殖系统的损伤和 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
五、控制食品放射性污染的措施 预防食品放射性污染及其对人体危害的主 要措施是加强对污染源的卫生防护和经常 性的卫生监督。定期进行食品卫生监测, 严格执行国家卫生标准,使食品中放射性 物质的含量控制在允许的范围之内。
放射性污染及其控制概述

放射性污染及其控制概述引言放射性污染是指由放射性物质释放的辐射所引起的环境污染。
放射性物质的释放可以来自核事故、放射性废物的处理和排放以及核设施运输等。
这些放射性物质会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对放射性污染的控制与防范显得尤为重要。
放射性污染的分类放射性污染可以分为点源污染和扩散污染两种类型。
点源污染点源污染是指放射性物质直接释放到环境中的现象。
这种污染形式通常发生在核事故或核设施突发故障的情况下。
点源污染会导致辐射直接接触人体或生态系统,对健康和生态造成严重危害。
扩散污染扩散污染是指放射性物质经过风、水等自然因素的传播和扩散。
这种污染形式通常发生在核设施的正常运营过程中,例如核电站的废水排放和核废料的运输。
扩散污染对环境的影响范围较广,防控措施相对较为复杂。
放射性污染的控制方法放射性污染的控制方法通常包括监测与预警、防护与清除、废物处理与排放等环节。
监测与预警放射性污染监测是对环境中放射性物质浓度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收集的过程。
通过建立监测网络,可以及时发现和预警放射性污染事件,实施相应应对措施。
监测与预警系统需要具备高灵敏度和广覆盖性,以确保对潜在的放射性污染进行准确有效的监控。
防护与清除防护与清除措施是针对点源污染的控制方法。
主要包括隔离污染源、减少辐射接触和清除污染物等。
例如,在核事故中,可以建立隔离区域来防止辐射的进一步传播;同时,对受影响地区进行清除工作,清除污染物,以降低环境辐射水平。
废物处理与排放对产生的放射性废物进行处理与排放是控制扩散污染的关键环节。
通过合理的废物处理与排放工艺,可以将放射性废物的辐射水平降低到安全水平,并避免对环境和人类造成进一步伤害。
废物处理与排放要符合严格的国家与国际标准,确保废物的安全处置。
放射性污染控制的挑战与前景放射性污染控制面临着许多挑战,包括技术、经济、政策等方面的问题。
放射性物质的处理和处置需要先进的技术手段和设备,投入巨大的成本。
食品的放射性污染及其预防

食品的放射性污染及其预防食品放射性污染是指食品吸附或吸收了外来的(人为的)放射性核素,使其放射性高于自然放射性本底,称为食品的放射性污染。
(一)食品天然放射性核素食品中天然放射性核素是指食品中含有的自然界本来就存在的放射性核素本底。
由于自然界的外环境与生物进行着物质的自然交换,因此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包括食物在内都存在着天然放射性核素。
天然放射性核素有两个来源,一是来自宇宙射线,它作用于大气层中稳定性元素的原子核而产生放射性核素,这些核素有14C、3H、35S 等;另一方面来自地球的辐射,这部分核素有铀系、钍系、及锕系元素及加40K、87Rb 等。
(二)食品放射性污染的来源1.核爆炸试验一次空中的核爆炸可产生数百种放射性物质,包括核爆炸时的核裂变产物、未起反应的核原料以及弹体材料和环境元素受中子流的作用形成的感生放射性核素等,统称为放射性尘埃。
其中颗粒较大的可在短期内沉降于爆炸区附近地面,形成局部放射性污染;而颗粒较小者可进人对流层和平流层向大范围扩散,数月或数年内逐渐的沉降于地面,产生全球性污染。
含大量放射性核素的尘埃可以污染空气、土壤和水。
土壤污染放射性核素后,可进入植物使食品遭受污染。
2.核废物排放不当核废物一般来自核工业中的原子反应堆、原子能工厂、核动力船以及使用人工放射性核素的实验室等排放的三废。
对核废物的处理,有陆地埋藏和深海投放两种方式。
陆埋或向深海投弃固体性废物时,如包装处理不严或者贮藏废物的钢罐、钢筋混凝土箱出现破痕时,都可以造成对环境乃至对食品的污染。
3.意外事故核泄漏1957 年英国温次盖尔原子反应堆发生事故,使大量放射性核素污染环境,影响到食用作物及牛奶。
1988 年前苏联地区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重大事故,大量的放射性沉降灰飘落到东欧和北欧一些国家,污染了土壤、水源、植物和农作物。
事后,瑞典国家食品管理局和其他的官方机构分析了瑞典全部食品,发现食物中137Cs(铯)活性与当地放射性沉降的剂量间呈密切的正相关。
放射性物质的环境污染与治理

放射性物质的环境污染与治理随着人类产业和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生活在的环境日渐复杂,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其中放射性物质的污染越来越引人关注。
随着各种核事故的发生,比如日本福岛核事故等,人们也对放射性物质的环境污染和治理问题变得更加的关注,本文旨在探讨放射性物质的环境污染及其治理。
一、放射性物质的环境污染放射性物质的环境污染是指人为或自然造成的放射性核素被释放到环境中,超过环境容忍负载后造成的一种物质性污染。
放射性物质污染主要来源于核能产业(核电站、核武器研究),医疗卫生、放射性同位素等多个方面,这些污染物质在环境中会因为空气流动、水流、温度差异等因素而扩散。
而这些放射性物质有着极长的半衰期,对人类的健康等方面都有着不可逆的影响,因此对其环境污染问题,应该引起各国政府及公众的高度重视。
二、放射性物质污染对人体的影响对于放射性污染物的危害,我们不容忽视,它不仅直接影响着生态环境,同时也对人类的身体健康造成着非常大的危害。
吸入、摄入高剂量的放射性核素可使细胞结构和机能遭到严重的损害,反应灵敏的生殖细胞、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细胞或少量放射性物质所在的组织、器官都会受到损伤,到了一定的程度,甚至可能导致不可逆的遗传性疾病。
此外,长期低剂量接触放射性物质也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包括癌症、不良的生殖和血液效果、损害于身体免疫系统等。
三、放射性物质的治理针对放射性物质的污染问题,人们对其治理也多有思考。
在这方面,治理核污染首先要核实放射性物质污染的特点和分布范围,借助先进的监测技术、分析技术等对各种环境介质(水、土、气等)的污染情况进行评估。
从污染源头做起,加强监管和控制对高污染物的排放和泄漏,对核电站、医院操作人员或研究人员进行安全规范培训和管理等。
对放射性物质的治理也需要多种力量的配合,包括政府、环保组织、科研人员、公众等。
此外,对已经发生的放射性事故和污染也要采取科学的手段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理和妥善的处理,防止事态的扩大和影响的加深。
《物理性污染控制》放射性污染及其控制

辐 射 生 物 反 应 的 演 变 过 程
第7章 放射性污染及其控制
7.1 概述 (4)辐射的生物效应及其危害
2)对人体的危害:
急性放射病、远期影响
全身性辐射损伤、局部性辐射损伤
骨髓型放射病; 肠型放射病; 脑型放射病。
红斑; 水泡; 皮肤溃疡。
白血病; 恶性肿瘤; 白内障; 生长发育迟缓; 先天畸形等。
23
24
25
26
电离辐射污染实例
• 日本广岛长崎原子弹爆炸(Please watch the film) (1945-8-6)
•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萨斯奎哈河三哩岛核电站的一次严重放射性物质泄漏 (1979年3月28日 )
• 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1986年4月26日 )P17 • 日本美滨核电站事故(2004年8月9日 ) P16 • 日本地震及海啸导致的福岛核泄漏事故(2011年3月) • 新疆口岸遭洋垃圾放射污染海关关员出现脱发病症 ( 2005-11 ) • 核舰艇 • 医疗、工农业、地质调查、研究和教学中使用的放射性仪器等
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罹难者遗骸 20
资料图片:杜鲁门 来源:北京晨报
资料图片:向长崎投下原子弹的 美空军退役准将斯威尼 来源:北京青年报
投放在日本广岛的原子弹“小男孩”
She was just a junior high school girl, only 14 years old....
22
R
单位:Sv(希,J/kg)
某个器官或组织T中的吸收剂量 乘以相关的辐射权重因数
7
第7章 放射性污染及其控制
7.1 概述 (2)辐射剂量学的基本量与单位
第7章 放射性污染及其控制
放射性污染及其控制概述

放射性污染及其控制概述放射性污染是指环境中存在放射性物质,包括放射性同位素和放射性废物,而对人类和其他生物体产生有害影响的现象。
放射性污染主要来源于核能发电厂、核武器爆炸、核试验、医疗机构的核医学应用以及核燃料循环过程等。
这些活动会释放大量的放射性物质到环境中,引起空气、土壤和水体的污染。
放射性污染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是十分严重的。
放射性物质通过空气、水和食物链进入人体,可以辐射和腐蚀生物体的细胞和组织,导致基因突变、癌症、细胞破坏以及其他健康问题。
同时,放射性污染还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导致动物和植物种群的减少和灭绝。
为了控制放射性污染,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监测和分析放射性物质的排放和传播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建立监测网络,对环境中的放射性物质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可以及时发现和控制放射性污染的源头。
其次,开展放射性物质的溯源调查,确定放射性物质的来源和分布,为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在防治放射性污染方面,应该从源头进行控制。
核能发电厂和核燃料循环企业应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强废物的储存、处理和处置工作。
核电站应采取有效的防护设施,防止辐射物质的泄漏和扩散。
此外,科学家和工程师还需要研发新技术,改进核燃料的循环和处理方式,减少放射性物质的排放和产生。
对于已经发生的放射性污染,需要采取一系列的修复措施。
土壤和水体的放射性污染修复需要加强土壤治理和水体净化技术的研究,开发新型的污染修复材料和方法。
同时,还需要进行生态系统的修复,恢复受污染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在个人防护方面,人们应加强对放射性物质的认识,避免接触和摄入放射性物质。
在核事故和核辐射工作场所,人们应该佩戴适当的防护装备,减少辐射的危害。
此外,政府应该加强公众教育,提高大众对放射性污染的认知水平,增强公众的防范意识。
总之,放射性污染是一个十分严重的环境问题,对人类和环境都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我们需要通过加强监测和溯源调查,控制和减少放射性物质的排放,研发新技术和方法来修复受污染的环境,加强个人防护意识,提高公众的防污意识,共同努力保护我们的环境和健康。
放射性污染及其防治课件

二、辐射量及单位
• (四)当量剂量
• 相同的吸收剂量未必产生同样程度的生物效应, 因为生物效应受到辐射类型、剂量与剂量率大小、 照射条件、生物种类和个体生理差异等因素的影 响。
• 为了比较不同类型辐射引起的有害效应,在辐射 防护中引进了一些系数,当吸收剂量乘上这些修 正系数后,就可以用同一尺度来比较不同类型辐 射照射所造成的生物效应的严重程度或产生机率。
二、辐射量及单位
• (四)当量剂量 • 把乘上了适当的修正系数后的吸收剂量称
为当量剂量(equivalent dose),用符号 H表示。当量剂量只限于防护中应用。
– 当量剂量H的SI单位是焦耳·千克-1(J·kg-1),
SI单位专名是希沃特(Sievert)符号为Sv。 – 暂时与SI并用的专用单位名称是雷姆,符号为
– 1、宇宙射线 – 宇宙射线主要来源于地球的外层空间。由外
层空间射到地球大气层的高能粒子称为初级 宇宙射线,主要由高能质子组成,具有极大 的动能;这些粒子与大气中的氧、氦原子核 碰撞产生了次级宇宙射线粒子。
一、环境中放射性的来源
• 环境中天然辐射源主要由宇宙射线、宇 生放射性核素和原生放射性核素这三部 分组成:
• 照射量只对空气而言,仅适用于x或γ射线。
二、辐射量及单位
• (三)吸收剂量
• 吸收剂量(absorbed dose)定义为dε除以dm
所得的商,其中dε是致电离辐射给予质量为dm 的受照物质的平均能量。即D=dε/dm。
– 吸收剂量的SI单位是焦耳·千克-1(J·kg-1),SI单位
专名是戈[瑞](gray),符号Gy。 – 暂时与SI并用的专用单位名称是拉德,符号为rad。
控制食品放射性污染的措施

控制食品放射性污染的措施
食品污染是指食品及其原料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因农药、废水、污水各种食品添加剂及病虫害和家畜疫病所引起的污染,以及霉菌毒素引起的食品霉变,运输、包装材料中有毒物质和多氯联苯、苯并芘所造成的污染的总称,那么,控制食品放射性污染的措施呢?就让的对于生物性污染应注意污染源、注意食品存放的条件,保证食品不受细菌、病毒等污染,食用前有效杀灭食品中可能存在的致病微生物。
对于化学性污染,食品的生产、供应部门应重视化学物质的使用和保管,严防食品被污染,同时加强食品卫生的监测。
对于放射性污染,注意以加强监测为主:
1、加强卫生防护和卫生监督
2、严格执行国家卫生标准
3、妥善保管食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响。及时交换信息和保证越境转移条件。
h
11
(4)保护后代:后代的健康。
(5)给后代的负担:不给后代造成不适当的 负担。应尽量不依赖于长期对处置场的监 测和对放射性废物进行回取。
(6)国家法律框架:放射性废物管理必须在 适当的国家法律框架内进行,明确划分责 任和规定独立的审管职能。
h
14
•
1960年2月,发布了我国第一个放射卫生法规《放射性
工作卫生防护暂行规定》。依据此法同时发布了《电离辐射
的最大容许标准》、《放射性同位素工作的卫生防护细则》
和《放射性工作人员的健康检查须知》三个执行细则。 1964年1月,发布了《放射性同位素工作卫生防护管理办 法》;1974年5月发布了《放射防护规定》(GBJ8-74)集 管理法规和标准为一体;1984年9月5日发布了《核电站基 本建设环境保护管理办法》;1988年3月11日发布《辐射防 护规定》(GB 8703 -88);1989年10月施行《放射性同位 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条例》;2003年10月1日施行《中华 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
生矿和和技术应用三个来源。
• 2.放射性废物的特点 • (1)长期危害性 • (2)处理难度大 • (3)处理技术复杂
h
8
(2)放射性废物的分类
• 1.国家分类标准 • 我国根据国家原子能机构(IAEA)提出的放射性
废物分类的建议,修订颁布了《放射性废物分类 标准》(GB133-1995)。该标准从处理和处置角 度,按比活度和半衰期将放射性废物分为高放长 寿命、中放长寿命、低放长寿命、中放短寿命和 低放短寿命五类。寿命长短的区分按半衰期30年 为限。
• 防止呼吸道吸收
• 防止胃肠道吸收
• 防止由伤口吸收
h
16
三 放射性废物处理技术
• 1.放射性固体废物处理技术 • 放射性固体废物种类繁多,可分为湿固
体(蒸发残渣、沉淀泥浆、废树脂等)和 干固体(污染劳保用品、工具、设备、废 过滤器芯、活性炭等)两大类。为了减容 和适于运输、贮存和最终处置,要对固体 废物进行焚烧、压缩、固化或固定等处理。
成放射性物质间接地进入环境。
h
4
3,辐射对人体的危害
• 辐射对人体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受到射线过量照射而引起 的急性放射病,以及因辐射导致的远期影响。
• 1.急性放射病 • 急性放射病是由大剂量的急性照射所引起的,多为意外
核事故、核战争所造成。按射线的作用范围,短期大剂量 外照射引起的辐射损伤可分成全身性辐射损伤和局部性辐 射损伤。
h
12
(7)控制放射性废物产生:尽可能少。 (8)放射性废物产生和管理间的相依性:必须适当考虑放
射性废物产生和管理的各阶段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9)设施的安全:必须保证放射性废物管理设施使用寿期
内的安全。
据此原则我国制定了放射性废物管理的40字方针:减少产生、 分类收集、净化浓缩、减容固化、严格包装、安全运输、 就地暂存、集中处置、控制排放、加强监测。
• 此外尚有按射线种类分为甲、乙、丙种放射性废物。按
废液的ph值分为酸性放射性废水、碱性放射性废水等,但 较少采用。
h
10
(3)放射性废物的处理原则
• 国际原子能机构(1AEA)在放射性废物管理原则
中提出了九条基本原则: (1)保护人类健康:工作人员和公众受到的照射在
国家规定的允许限值之内。 (2)保护环境:确保向环境的释放最少,对环境的
• 2.远期影响 • 辐射危害的远期影响主要是慢性放射病和长期小剂量照
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多属于随机效应。
h
5
h
6
二 放射性废物与防护标准
• 1.放射性废物及处理途径 • 放射性废物是含有放射性核素或被放射性核
素所污染,其浓度或比活度大于审管部门确定的 清洁解控水平,预期不会再被利用的废弃物。
• 放射性废物处理基本途径是将气载和液体放
射性废物作必要的浓缩及固化处理后,在与环境 隔绝的条件下长期安全地存放。净化后的废物则 可有控制地排放,使之在环境中进一步弥散和稀 释,固体废物则经去污、装备后处置,污染物料 有时可经去污后再循环利用。
h
7
2.放射性废物的来源和分类
• (1)放射性废物的来源和特点 • 1.放射性废物的来源 • 按使用方法分,放射性废物主要有核设施、伴
•
我国现已发布实施的辐射环境管理的专项、标准等计50
多项。
h
15
4.辐射防护一般措施
• 外照射的防护
• 距离防护:实际操作应尽量远离放射源
• 时间防护:工作人员须熟悉操作,尽量缩
短操
作时间,从而减少所受辐射剂量。
• 屏蔽防护:是射线防护的主要方法,依射线的穿透性采取
相应的屏蔽措施。
• 内照射的防护
h
13
3.环境放射性防护标准
• 为了有效地进行核安全与辐射环境监督管
理,我国在学习和借鉴世界核先进国家的 经验,并参照IAEA制定的核安全与辐射防 护法规、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 在较短的时间内组织制定发布了一批核安 全与辐射环境监督管理的条例、规定、导 则和标准,初步建立了一套具有较高起点, 并与国际接轨的核安全与辐射环境管理法 规体系。
放射性污染及其控制
h
1
目录
• 一 概述
• 二 放射性废物与防护标准
• 三 放射性废物处理技术
• 四 放射性污染去污技术
h
2
一、概述
1、定义
•放射性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 造成物料、人体、场所、环境介质表面或 者内部出现超过国家标准的放射性物质或 者射线。
h
3
2、来源
•
环境中的放射性的来源分天然放射源和人工放射源
h
9
• 2.其他分类方法 • 按放射性核素半衰期长短分为长半衰期(大于100天)、
中半衰期(10~100天)、短半衰期(小于10天)。这种 分类方法是利用半衰期的含义,便于采用贮存法去除放射 性沾污。因为任何一种放射性核素,当其经过10倍半衰期 之后,其放射性强度将低于原来强度的1∕1000,对短半衰 期废水,采用贮存法将是一种简单而又经济的出来措施。
•
天然放射源主要来自宇宙辐射、地球和人体内的放射
性物质,这种辐射通常称为天然本底辐射。
•
对公众造成自然条件下原本不存在的辐射的辐射源称
为人工辐射源,主要有核试验造成的全球性放射性污染,
核能生产、放射性同位素的生产和应用导致放射性物质以
气态或液态的形式释放而直接进入环境,核材料贮存、运
输或放射性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和核设施退役等则可能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