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文献的历史价值
第六讲:敦煌文献

潘絜xié兹cí 先生和其他敦煌学专家写的 一些书,其中记述了王道士的日常生活。他 经常出去化缘,得到一些钱后,就找来一些 很不高明的当地工匠,先用草刷蘸上石灰把 精美的古代壁画刷白,再抡起铁锤把塑像打 毁,用泥巴堆起的灵官(道教的护法天神) 之类,因为他是道士。但他又想到这里毕竟 是佛教场所,于是再让那些工匠用石灰把下 寺的墙壁刷白,绘上唐代玄奘到西天取经的 故事。他四处打量,觉得一个个洞窟太憋气 了,便要工匠们把它们打通,大片的壁画很 快灰飞烟灭成了走道。做完这些事,他又去 化缘,准备继续刷,继续砸,继续堆,继续 画。
1900年,当古代文书刚搬出藏经洞时候
部分古代文书
王圆箓
王圆箓(约1850~ 1931),祖籍湖北麻城县。 他本人出生在陕西,因家 乡连年灾荒,生活所迫, 出外谋生,流落于酒泉。 在此期间入道修行,人们 称他为王道士。后云游敦 煌,登三危山,发现莫高 圣境,感慨万千,急呼 “西方极乐世界,乃在斯 乎”。所以他长期居留于 此地,奉献了他的后半生。
3、1368年元朝灭亡,莫高窟停建。(衰落) 3、1372年明朝设置嘉峪关,莫高窟遗忘。 5、1900年藏经洞发现。
藏经洞
藏经洞的发现
莫高窟“藏经洞”被发现是清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 六日(公元1900年6月22日)被敦煌莫高窟主持王道士 (王圆箓)发现的,洞内藏有从公元4世纪到公元14世纪 的各种历史文本、绢画、刺绣等文物5万多件。这些珍贵 文献用多种文字记载,有汉文、藏文、梵文、龟兹文、粟 特文、突厥文、回鹘文、 康居文等,简直是一个内容丰富 的古代博物馆。 这一发现为研究中国及中亚古代历史、地理、宗教、 经济、政治、民族、语言、文学、艺术、科技提供了数量 极其巨大、内容极为丰富的珍贵资料。
古文四十三行

古文四十三行
《古文四十三行》又称《敦煌遗书》,是全世界现存的唯一一件唐代欧楷纸本真迹。
这件作品现在被收藏在法国国家图书馆当中,它对我们理解欧楷的用笔和结构,探究欧楷的原貌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古文四十三行》除了是唐代欧楷纸本真迹之外,还有以下价值:
1.历史价值:该作品是唐代时期的书法作品,反映了当时的文
化、艺术和历史背景,对于我们了解唐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2.书法价值:该作品是欧楷的代表作之一,其用笔和结构都具
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对于我们学习和研究欧楷书法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3.文献价值:该作品包含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对于我们研究唐
代文学、历史、哲学、宗教等领域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4.艺术价值:该作品是唐代书法的珍品之一,其笔画精到、结
体严谨、章法和谐,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因此,《古文四十三行》具有多方面的价值,不仅是研究唐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也是学习和研究欧楷书法的重要范本,同时还是一件珍贵的艺术品。
敦煌资料

在祖国广袤的西北大地上,介于青藏高原北部边缘的祁连山脉与内蒙古高原南缘的走廊北山(龙首山-合黎山-马鬃山)之间,绵亙着一条由东南延向西北的长达千余公里的形似走廊的地带,这即是著名的河西走廊。
在这条走廊的最西端镶嵌着一块如翡翠般的绿洲,这就是被誉为丝路明珠的敦煌。
敦煌虽然面积不大,位置也较偏僻,但分外引人注目:对于中原王朝来说,她是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前进基地和西域门户;对于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来说,她是著名的古丝绸路上的咽喉枢纽;对于艺术家与佛教信徒来说,她是令人神往的艺术殿堂和佛门圣地;对于文人学者来说,她又是墨香芬芳的文化宝库…… 她的历史笼罩着神秘而耀眼的光环,她的名字也随之而熠熠生辉。
敦煌,在过去的两千多年中曾为古丝绸路上的国际文化交流和我们国家、民族的发展建树过不朽的丰碑,今天又由于她保存着丰富灿烂的古代文化遗迹而驰名于世界。
1900 年,随着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第 17 窟)中珍藏的大批古代文书文物的出土,引起了世界许多国家学者的瞩目,敦煌的名字响遍了全球,敦煌学遂应运而生。
历经百年的发展,今天敦煌学已成为一门地地道道的国际性显学。
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在《敦煌学、吐鲁番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一文中有一段名言:“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
”诚如其言,位居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为东西交通的喉襟和具有国际意义的文化交汇之地。
东汉应劭解释“敦煌”之名:“敦,大也;煌,盛也。
”唐人李吉甫又云:“敦,大也,以其广开西域,故以盛名。
”敦煌得名的本身就与丝路交通的开辟息息相关。
《汉书· 西域传》记,出敦煌玉门关往西域有南北两道。
曹魏时增至三道。
《魏略· 西戎传》:“从敦煌玉门关入西域,前有二道,今有三道。
”即新增敦煌径通高昌(今吐鲁番)以至龟兹(今新疆库车)以远的新北道。
百科全书式的敦煌文献

敦煌文书的发现,与甲骨文、敦煌西域汉晋简牍、明清内府档案的发现一起被称作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四大发现。
敦煌文献发现以后,引起世界上许多国家学者的瞩目,利用这批宏富的珍贵资料,中外学者从历史、考古、经济、政治、军事、地理、民族、民俗、语言、文字、文学、宗教、建筑、音乐、美术、舞蹈、体育等各个方面进行研究,逐渐形成了一门专门以敦煌遗书和敦煌艺术等为研究对象的学术领域——敦煌学。
敦煌学显然并非一门单一的学科,它实际上是一门包括许多学科的群体性学问,如果从学科本身所研究的客体上来看,敦煌学应是指以敦煌遗书、敦煌艺术、敦煌史地、敦煌简牍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群敦煌学研究的领域十分广泛,举凡古代的政治、军事、经济、历史、地理、社会、宗教、文化、民族、民俗、文学、语言文字、哲学、教育、科技、建筑、美术、音乐、舞蹈、书法、体育、保健等等,都可以利用敦煌资料,或填补空白,或创立新说,或纠正前人研究的疏漏。
因而敦煌资料被誉为我国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敦煌学被称之为“学术的海洋”。
百科全书式的敦煌文献作者:杨秀清据统计,国内外收藏的敦煌文献约5万余件。
这些文献几乎包括了中国中古时期历史文化的各个方面,且由于它全部出自当时人之手,是当时社会文化的原始记录,没有经过后人加工改造,是最能客观反映当时社会实际的第一手资料,因而被称为“中国中古时代的百科全书”,“古代学术的海洋”。
敦煌文献中,大约百分之九十是佛教文献。
现存敦煌佛经中最早的写卷是日本中村不折所藏《譬喻经》,经末题记云:“甘露元年三月十七日于酒泉城内斋丛中写讫”。
“甘露元年”即前秦甘露元年,公元359年,这也是藏经洞敦煌文献的最早记年。
佛教经典中,经、律、论三类经典应有尽有,数量最多的是《大般若波罗密多经》、《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妙法莲花经》、《金光明最胜王经》、《维摩诘所说经》等,而最有价值的则是禅宗经典和三阶教经典。
禅宗自北魏传入中国后,经过中国僧侣的改造,成为最具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
敦煌文献在中国密教史上的地位

北京图书馆馆刊 1997年第4期敦煌文献在中国密教史上的地位(日)赖富本宏著孙学雷译孙晓林校译者按:赖富本宏先生是日本治密教史的大家,他在本文中简述了中国密教史的分期,审慎地分析了敦煌文献中密教文献的特点,对更进一步综合、深入地研究表示期待。
本文发表于1984年,被收入 讲座敦煌 7! 敦煌与中国佛教 (日本大东出版社)一书中。
其后,日本学界又有对敦煌密教文献的个别研究,中国大陆则几无专文。
译此篇什,仅供参考。
一、前言发源于印度的密教,其主体经由陆路中亚和西藏,其余部经由海路东南亚两条途径传到中国,形成中国佛教的一个支派!!!中国密教。
其影响一直波及到朝鲜半岛和日本,特别在日本,以真言与天台两个宗派为代表的日本密教广为流布。
关于中国密教,以前有过一些较好的研究,特别是关于密教祖师不空、一行等人,已经取得了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然而,由于密教的发源地!!!印度密教,不易把握,因而对经典内容的细致研究,特别是对 金刚界 、 胎藏 两部变迁的研究,虽然已经作过,但目前还没有达到把中国密教在整个密教史中的地位搞清楚的水平。
比如说,以前一般认为中国密教的一大特色是#金胎合行∃,但是通过最近的研究发现,#金胎合行∃的萌芽在印度密教中已经存在,这可以说是中国密教研究有一定难度的一个显例。
从中国密教的发展历史来看,其最盛期较短,因此,可以说中国密教史的分期等有关问题尚无定论。
本世纪初叶,敦煌的佛教文献、佛教美术重被发现之后,在佛学、史学、语言学、美术史等各领域受到广泛关注,这已是人所周知的事实。
在佛教史方面,利用从敦煌得到的汉文和藏文资料而取得的新的研究成果陆续发表。
所谓敦煌文献,虽然是僻地的资料,但仅就长达几百年间的珍贵史料被保存下来这一点而言,就极大地弥补了以往研究的欠缺。
但是,被邀请写 敦煌文献在中国密教史上的地位 一文,不能否认,在这里,确实存在一些难题。
第一,如上所述,中国密教这门学问的研究,还不能说是完全形成了;第二,关于敦煌文献的研究,虽然已经起步,但在密教文献方面,除两三项个别的课题外%,几乎还没有进行。
谈谈敦煌文化

世界自然、文化遗产赏析谈谈学习敦煌文化学院:旅游学院学生:张麟磊学号:021摘要:敦煌莫高窟历史悠久,它以佛教文化精髓为主,期间经过了近千年的开凿,有近五百个洞窟,是世界文化遗产。
以建筑艺术、彩塑艺术、壁画艺术三大艺术特色。
是我国古代四大石窟之一。
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是研究我国古代佛教传入、发展的重要的基地,同时也是研究我国古代社会生活、习俗、民族文化的重要历史资料.关键词:敦煌莫高窟、历史文化、佛教文化、丝绸之路、东西方贸易要道。
敦煌莫高窟位于我国今甘肃省敦煌市,是我国古代四大石窟之一。
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敦煌莫高窟位于古代路上丝绸之路的中心位置。
被接天山、准格尔盆地,南接青藏高原、祁连山脉,西接塔里木盆地、中亚。
东接河西走廊、关中、中原、黄河长江流域.因而,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处于交通要冲。
且位于古代丝绸之路的十字路口,对中西贸易、文化交融起到了桥梁作用。
历史上的西域,生态环境很好.虽处内陆地区,但塔里木内河网密集,树木丛生、气候温和湿润,绿洲也就随处可见。
可见,当时的西域是一个非常适宜人居的地方。
加以位置处于东西贸易的十字路口,发展起诸多的小国也就不足为奇。
例如:楼兰古国;精绝国;古格王国等等。
所以,敦煌莫高窟的出现就是一个必然了.随着汉武帝时期使者张骞出使西域,打开了中原与西域的联系的屏障。
史学家司马迁称此行为“凿空"。
逐渐古印度文明也伴随着路上丝绸之路这条路线无声的传入到了我国,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就属佛教了.西汉末年,佛教开始传入我国。
时至东汉,从西域回来的一匹白马驮着佛家经文《四十二章经》来到了首都洛阳,就地就修建了一座白马寺.白马寺的建成标志着佛教正式的在我国暂稳了脚跟,佛教从此也开始了它在我国的地方化、民族化。
“永平求法”,佛经大量译出,佛教也就在我过广为流传.敦煌莫高窟最早创建于前秦建元二年(366),直至清康熙四十年(1701),期间密密麻麻的建造了四百九十多个洞窟。
百科全书式的敦煌文献

Y n iqn ( u h ag A ae c Istt。a zo , as ,3 0 0) a g Xu ig D n u n cd mi ntueL nh u G nu 7 0 0 i
Ab ta t s r c : T e i d n i r r Ca e f Mo a Grt e a D n u n w s i o e e i 1 0 . T i s h mo t mp ra t h h d e l a y b v o g o o t s t u h a g a d s v r d n 9 0 o c h s t e i s i o n t a c a o o i a i o e o u n ii z t n a h e i n n f 2 c n u . B s d n h ih a h e e n s i c d mi r h e l gc l d s v r fr h ma cv l ai t t e b gn i g o O c y i o e tr y a e o t e r c iv me t n a a e c c
Z) 目前可 以确 切判定 为藏经洞 出土的标有纪年 的最早写
经 为英 国图书馆 收 藏 的 s 9 《 . 7 十诵 比丘戒 本 》 其题 记 中 7 ,
有“ 建初元年岁在 乙 巳十二 月五 1戌 时 , 3 双丘德佑 于敦煌城
情况 。 历代法宝记 》 约 74 《 ( 7 年成 书 )是 记载剑南 地区的 ,
南受 具戒”字样 , 建初 为李焉所 建西 凉年号 , 建初 元年为公 元 46 。 0 年 这也 是敦煌文献 的最早 纪年 。 敦煌 文献 中的佛教 经典 , 、 、 j类 经典应有 尽有 , 经 律 论 三 而最 有价值 的则是禅宗 经 典和三 阶教 经典 。敦煌文献 保存 了许 多反 映初期禅宗思
敦煌写本《春秋谷梁传集解》的文献价值

图书馆理论 与实践
信息学 ・ 文献 学
20 () 06 6
●李建军 (川 学文 、 闻 院 成 6 6 四 大 学 新 学 , 都 15 与 0) 0
敦煌 写本 《 春秋谷梁传集解》 的
文 献
[ 键 词 ]校 订舛 误 ;保存 异 文 ;古 本 ; 关
史 无 征 。 但 该 写 本 不 但 “ ” “ ” 二 字 均 缺 末 笔 ( 庸 民 治 避
太 宗 李世 民 、唐 高 宗 李 治 讳 ) ,而 且 凡 “ ”字 也 缺 末 笔 。 庆
按 :范 注 中 “ 谓 无 危 惧 也 , 皆 放 此 ”写 本 作 “ 谓 正 正 无 危 惧 也 ,他 皆 放 此 ” 。 写 本 多一 个 “ ” 字 。 遍 检 l 1 他
( ) 是 “ ”( ) 髓 当 礼 植 的形 近致 误 。 ( ) 庄 公二 十 有 三 年 ,公 至 自齐 。 o 公 如 。 陈公 行例 3
往 时 . 正 也 。 正 谓 无 危 惧 也 . 皆赦 此 【 2
67年 ) “ 浅 事 也 ” 起 ,至 闵 公 二 年 《 解》 末 止 ,凡 7 媵 集 二 百 七 十 六 行 。 《 秋 经》 和 《 粱 传》 用 大 字 书写 ,每 春 谷
o入 者 , 内 弗 受 也 。 日入 。 恶 入 者 也 。何 用 不 受 也 ? 宗 以 庙 弗 受 也 。[。 2柙
故 罗 振 玉 据 此 推 测 : “ 唐 代诸 帝 无 名 ‘ ’者 。此 或 是 考 庆
嗣 道 王 府 吏 为 嗣 道 王 所 书 .故 避 道 王 元 庆 讳 与 ? ll 该 ” l
精 本
价 值
勘 ,孙 诒 让在 阮 元 的 基 础 上叉 纠 偏 救 弊 ,北 大 标 点 本 卫 在 阮 、孙 的基 础 上再 行 拾 遗 补 阚 ,应 该 说 今 本 《 秋 谷 梁 传 春 注 疏》 ( 北 大 标 点 本 。 下 同 ,不 再 出 注 ) 是 比 较 完 善 即 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敦煌文献的历史价值 摘要:被誉为“百科全书”的敦煌文献几乎包括了中国中古时期历史文化的各个方面,且由于它全部出自当时人之手,是当时社会文化的原始记录,没有经过后人加工改造,是最能客观反映当时社会实际的第一手资料。具有相当高的历史价值。 关键词:敦煌文献 文化 历史 价值 敦煌文献中,大约百分之九十是佛教文献。现存敦煌佛经中最早的写卷是日本中村不折所藏《譬喻经》,经末题记云:“甘露元年三月十七日于酒泉城内斋丛中写讫”。“甘露元年”即前秦甘露元年,公元359年,这也是藏经洞敦煌文献的最早记年。 佛教经典中,经、律、论三类经典应有尽有,数量最多的是《大般若波罗密多经》、《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妙法莲花经》、《金光明最胜王经》、《维摩诘所说经》等,而最有价值的则是禅宗经典和三阶教经典。禅宗自北魏传入中国后,经过中国僧侣的改造,成为最具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禅宗自唐代起分为南北两宗,由于南宗慧能成为正统,早期禅宗历史及禅宗北宗历史渐被淹没,敦煌文献中却发现了许多与此有关的资料,如《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顿悟无生般若颂》、《南天竺国菩提达摩禅师观门》、《观心论》、《楞伽师资记》等,其中《楞伽师资记》明确记载了神秀——玄赜——慧安——普寂等禅宗北宗的世系,《观心论》则被认为是北宗创始人神秀的著作。敦煌文献中还发现了迄今为止最早的《六祖坛经》,对了慧能禅宗思想的形成十分重要,与宋代以后的《坛经》多有不同。《顿悟大乘正理诀》是公元792—794年间由敦煌赴拉萨的大禅师摩诃衍等三人与印度僧人辩论的记录,对研究西藏的佛教史、尤其是禅宗传入西藏的历史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三界教是北周末年僧人信行(541—594)创立的佛教教派,武则天执政时一度兴盛,开元十三年(725)政府下令取缔三阶教,到北宋初年,此教已烟消云散,其经典也荡然无存。敦煌文献中也保存了不少三阶教经典,如《三阶佛法》、《三阶佛法密记》、《佛说示所犯者法镜经》、《三界佛法发愿法》等,它的发现,为佛教研究增添了新的内容。 敦煌佛经还有不少藏外佚经(即《大藏经》中未收佛经),如《大乘四法经》、《因缘心论颂》、《异译心经》等,不仅可补宋代以来各版大藏经的不足,还为佛教经典和佛教史的研究打开了新的门径。 敦煌佛经中还有不少被认为是中国人假托佛说而撰述的经典,即所谓“伪经”,这些疑伪经反映了中国佛教的特点,是研究中国佛教史的宝贵资料。 敦煌文献中的梵文、古藏文、回鹘文、于阗文、吐火罗文及与汉文对照的佛经,对摸清汉译佛经的来源以及考证佛经原文意义作用很大。 敦煌文献中各类佛经的目录也不少,其中既有全国性目录、品次录、藏经录,也有点勘录、流通录、转经录,还有乞经状、配补录、写经录等,是研究古典目录学不可多得的材料。此外,敦煌佛经,尤其是隋唐时期的写经,由于校勘精良、错讹较少,对校勘唐以后的印本佛典也大有裨益。 敦煌文献中还有一批寺院文书,其中包括寺院财产账目、僧尼名籍、事务公文、法事记录以及施入疏、斋 文、愿文、燃灯文、临圹文等,是研究敦煌地区佛教社会生活不可多得的材料。 敦煌是古代佛教圣地,道教的发展远不如佛教,但在唐朝前期,由于统治者推崇老子,道教一度兴盛起来。因而,在敦煌文献中也保存了为数不少的道教典籍。敦煌文献中的道教经卷约有500号左右,大多是初唐至盛唐的写本。主要有老子《道德经》及该经的各种不同注本,如河上公注、想尔注、李荣注,以及该 经的题解。河上公注本为道徒所传颂,风行一时。想尔注则是研究早期道教思想的重要材料。《太玄真一本际经》、《太平经》、《上清经》、《灵宝经》等道教经典,是研究道教理论的好材料。《老子化胡经》是反映道教与佛教争夺地位的文献,元代以后,彻底亡佚,此经今仅存于敦煌文献中,十分珍贵。而纸质优良、书法工整、品式考究则是敦煌道教文献的一大特色。 、 除佛教、道教文献外,敦煌文献中还保存了有关摩尼教、景教文献。摩尼教文献共有三件,即《摩尼光佛法仪略》、《证明过去教经》、《下部赞》,这仅有的三件文献,使人们对文献中屡有记载,但无法知其全貌的摩尼教在中国流行情况得以明了。景教是古代基督教的一个支派,唐贞观九年(635)传入我国。景教在唐代流行情况,文献记载不详,直到明天启五年(1625)年在长安发现了《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后才略知一二。敦煌文献中有七种景教文献,它们是《大秦景教三威蒙度赞》、《尊经》、《一神论》、《序听迷诗所经》、《志玄安乐经》、《大秦景教宣元本经》、《大秦景教大圣通真归法赞》,这些罕见的景教文献,有助于人们全面了解其在中国流行的情况。摩尼教、景教文献也为我们了解古代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历史证据。 敦煌文献中的历史、地理著作、公私文书等,是我们研究中古社会的第一手资料。以史籍而言,敦煌文献中除保存了部分现存史书的古本残卷外,还保存了不少已佚古史书,如孔衍《春秋后语》、邓粲《晋纪》、李荃《阃外春秋》、虞世南《帝王略论》等,这些史籍不仅可补充历史记载的不足,而且可订正史籍记载的讹误。 敦煌文献中的一批地理著作,也十分引人注目,如李泰的《括地志》、梁载言的《十道录》、贾耽的《贞元十道录》、韦澳的《诸道山河地名要略》等,这些已亡佚的古地志残卷,是研究唐代地理的重要资料。敦煌文献中还有关于西北地区,特别是敦煌的几种方志,更为史籍所不载,如《沙州都督府图经》、《沙州伊州地志残卷》、《寿昌县地境》、《沙州地志》等,对敦煌乃至西北历史地理的研究十分重要,每一件都是弥足珍贵的史料。 关于归义军统治敦煌的历史,在两《唐书》、《资汉通鉴》、以及新、旧《五代史》、《宋史》等正史中记载都非常简略,且错误很多,人们对这段历史的情况只能零星的了解。敦煌文献中有关这段历史的资料在上百种以上,数十年来,学者们根据这些资料,基本搞清了这段历史,从而使这段历史有年可稽,有事足纪,千载坠史,终被填补。 敦煌文献中还保存了大量中古时期的公私文书,这些未加任何雕琢的公私文书,是我们研究中古时期社会历史的第一手资料。敦煌文献中的公文书包括法制法制文书和“官文书”。唐代法律由律、令、格、式四部分组成,传世文献中只有律保存下来,令、格、式则不为人们了解,敦煌文献中保存了许多唐代的令、格、式,虽然都有残缺,但却能使我们看到唐代令、格、式的大致原貌。属于“官文书”的有符、牒、状、帖、榜文、判辞、公验、过所、度牒、告身、籍帐以及官府来文书等。其中如“告身”是给予新任职事官、散官、勋官等的一种证书,的册授、制授、敕授、奏授、判补等多种形式。“籍帐”则包括户籍、手实、差科簿、军政机关的会计簿等。敦煌文献中的私文书,主要是指各种内容的契约和民间团体的“社”的文书等。契约主要是唐末五代和宋初的,其中有租地契、佃地契、借贷契、雇佣契、买卖契、以及析产契等。“社”文书中有社司转帖、社司牒状、社条、纳赠历、社斋文等。此外,还有遗书、什物抄、放妻书、放良书、悼文、邈真赞、碑志、私家帐历等。这些公私文书,都是当时人记当时之事,完全保存了原貌,使我们对中古社会的细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研究中古社会历史至关重要。 敦煌文献中属于子部的《书仪》,包括朋友书仪、吉凶书仪、状启书仪,不仅是当时的书信范本,也是研究礼学与风俗史的绝佳材料。 敦煌文献中的童蒙读物和字书,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唐五代的教育情况,还为考订唐音,研究西北方言及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资料。 敦煌文献中有关婚姻、丧葬、岁时、卜卦、看相、符咒、解梦、风水、驱傩及有关佛教风俗的资料,是研究敦煌民俗的极好材料 。 敦煌文献中还保存了一些类书,均为亡佚之书,对古籍整理及研究当时的社会生活都有一定的价值。 敦煌文献中保存的大量古典文学资料更为引人注目。它包括《诗经》、《尚书》、《论语》等儒家经典及诗、歌辞、变文、小说、俗赋等,文学作品除文人作品和某些专集、选集的残卷外,大多都是民间文学作品。 敦煌文献中的儒家经典,最具学术价值的是它对今本儒学典籍的校勘价值。其中《古文尚书》是我们今日所见到的最古的版本,东汉经学大师郑玄所著《论语郑氏注》,更是失而复得的可贵资料,郑玄注《毛诗故训传》,南朝徐邈《毛诗音》则最为诗经研究者所重视。 敦煌文献中保存的诗歌数量很多,其中尤以唐五代时期为最多,大致包括佚存的唐代诗人之作、敦煌本地诗人之作、释氏佛徒之作、敦煌民间诗歌几个方面。敦煌佚存的唐代诗人之作,主要有《唐人选唐诗》(拟)、《陈子昂集》、《高适集》、《李峤杂咏注》》、《白香山诗集》及一些残存诗篇,最著名的是韦庄的的《秦妇吟》和《王梵志诗》。《秦妇吟》世无传本,直到藏经洞打开之后,才使这首诗完整地再现于世。《秦妇咏》全诗句228句,1600余字,是现存唐诗中最长的一篇叙事诗,它深刻反映了晚唐黄巢起义 冲击下唐代社会的真实善状况,不仅有鲜明的政治内容,而且有生动的艺术手法,也是研究晚唐农民战争的重要史料。王梵志诗在唐代广为流传,但《全唐诗》里没有他的诗作,宋代以后几乎无人提及他,他的诗后来也绝迹了,直到敦煌文献的发现,王梵志诗才再度为世人所知。王梵志诗的特点是用白话诗直接反映社会现实,它是唐代诗坛上的奇花异草,不仅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而且对探讨我国白话诗的发展,研究我国古典诗歌和白话诗的关系,提供了重要证据。敦煌诗歌中保存的敦煌当地诗人之作有《敦煌唐人诗集残卷》(拟),《敦煌廿咏》、《白雀歌》、《龙泉神剑歌》,多为反映敦煌社会现实,赞颂敦煌山水名胜和抒发个人情怀之作。敦煌释氏佛徒之作主要是僧人所创作的僧诗,多为阐发佛教义理和劝善修道之作。敦煌民间诗歌都来自民间,流传于民间,如《咏九九诗》、《咏二十四气诗》、家训诗、学郎诗等等,这些诗艺术成就虽不很高,却充满生活气息,是研究敦煌社会生活的活资料。 敦煌歌辞,过去一般称为曲子词,除少数文人作品外,大多数来自民间,作者几乎渗透于社会的各个阶层。在这些歌辞中,值得一说的是《云谣集杂曲子》的发现,这个集子编选了30首作品,从时间上看,明显早于传世的《花间集》、《尊前集》,为研究词的起源、形式及内容,提供了宝贵的材料。敦煌歌辞由于作者的广泛性,极大地影响了题材内容和创作风格,使得它的题材内容丰富多样,艺术风格多姿多彩。另外,一些民间小唱如《五更转》、《十二时》、《十二月》、《百岁篇》、《十恩德》等,也属于敦煌歌辞这一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