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舆论场的微信与微博传播力评价对比研究_方兴东

合集下载

基于流量冲击的微博传播和网络文明建设研究

基于流量冲击的微博传播和网络文明建设研究

基于流量冲击的微博传播和网络文明建设研究作者:段昕彤潘千一黎霈融张珺茹苗若尘来源:《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22年第08期【摘要】文章以后真相时代,流量崛起为背景,以新浪微博中的体育新闻为例,对微博媒体去中心化的推进、话语权不断下放、微博传播特点异变、流量对用户及官方的影响出发进行实证调查研究。

分析得出,后真相时代下,网民似乎更热衷于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意见,从而导致的传统媒体话语权趋渐式微,网络环境场中舆论“一边倒”,官方主流媒体的信息得不到有效传播,社会舆论的健康引导变得困难。

因此,该研究结合“十四五”《建议》的网络安全、舆情管理方面进行详细讨论,不仅有助于从理论上理解后真相时代下流量的特点和影响,也可以为媒体机构与媒介机构的信息传播与构建积极的网络舆论空间提供参考和依据。

【关键词】后真相时代;微博传播;流量;网络安全;舆情管理中图分类号:G2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2.08.047新浪微博在2009年正式上线,其官方定义是:为大众提供娱乐休闲生活服务的信息分享和交流平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平台。

其特点之一是通过分享与适当营销获得浏览量与关注人群即粉丝,这也就是一般所说的“流量”。

随着社交媒体在互联网的沃土上蓬勃发展,爆发出令人眩目的能量,其传播的信息已成为人们浏览互联网的重要内容,不仅制造了人们社交生活中争相讨论的一个又一个热门话题,也使新浪微博成为了大众可以进行具有极高自由度的评论互动的综合性平台。

“后真相”一词入选牛津字典2016年年度词,其定义为:“客观事实的陈述,往往不及诉诸情感和煽动信仰更容易影响民意”。

“后真相”时代,流量崛起,成为用户争相抢夺的“宠儿”,似乎事件的真实与否变得次要,不同的人群只相信各自所偏好的信息,每个人都更在意传播过程开始之前的情绪和立场,事实的重要性反倒被掩藏在感性的价值判断之下。

微博中的舆论场现象及其舆论形成的特点

微博中的舆论场现象及其舆论形成的特点

微博中的舆论场现象及其舆论形成的特点微博中的舆论场现象及其舆论形成的特点The public opinion field phenomenon and Public opinion 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in the Micro-blog专业名称学位申请人指导教师答辩委员会主席答辩委员会成员论文评阅人2011年12月12日广州目录一、微博在中国的发展概述 (3)1.1微博的定义 (3)1.2微博的特点 (4)1.3微博在中国的发展 (4)二、舆论与舆论场 (7)2.1舆论 (7)2.2舆论场 (8)三、微博舆论场 (10)3.1网络舆论场的演变及特性 (10)3.2微博舆论场的崛起及特性 (11)3.3政务微博舆论场现象及其舆论形成的特点 (14)3.4民间微博舆论场现象及其舆论形成的特点 (16)四、参考文献 (19)一、微博在中国的发展概述1.1微博的定义微博是微博客的简称,目前对微博的定义未有统一表述。

在最新的“百科全书类网站综合排行榜”上列前三甲的百度百科、互动百科和维基百科中文版对微博的表述就不尽相同。

全球最大的中文百科全书“百度百科”将微博定义为:“即微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件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

”这一定义也是目前被引用较多的。

作为微博的“始祖”和代表性网站,Twitter常常被直接用来定义微博。

中国首个商业性专业百科、全球最大中文百科社区“互动百科”就将Twitter作为微博的代名词:“一个社交网络及微博客服务,用户可以经由SMS、即时通信、电邮、网站或客户端软件输入最多140字的文字更新。

”“维基百科”中文版则将微博定义为:“微博客(Micro-blogging,Microblog)是一种允许用户及时更新简短文本(通常少于200字)并可以公开发布的博客形式。

微信意见领袖的舆论引导研究

微信意见领袖的舆论引导研究

微信意见领袖的舆论引导研究引言: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微信作为中国最大的社交平台之一,已经成为了许多人获取信息和表达观点的主要渠道之一。

在微信上,一些具有影响力和人气的账号往往被认为是意见领袖,他们的观点往往能够在群众中产生一定的影响力。

微信意见领袖的观点是否真正代表了大多数人的观点,是否存在舆论引导的行为,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课题。

一、微信意见领袖的定义与特点微信意见领袖是指在微信上拥有一定关注度和粉丝群体的个人或机构,他们通过发布内容吸引粉丝,形成一定的影响力。

微信意见领袖通过发布文章、图文、语音、视频等形式,传播信息、表达观点,引领公众舆论。

他们的观点往往能够在他们的粉丝中迅速传播开来,并影响他们的想法和行为。

微信意见领袖的特点主要包括:1. 内容创作能力:微信意见领袖具有一定的内容创作能力,能够发布具有观点、价值观、情感等特点的内容,吸引粉丝的关注并产生共鸣。

2. 情感共鸣:微信意见领袖能够从读者的角度出发,抓住共同的情感需求,与读者建立情感联系,进而引发共鸣,形成粉丝群体。

3. 粉丝互动:微信意见领袖与粉丝之间通常存在一种互动关系,可以通过回复评论、私信等方式与粉丝进行互动交流,增加粉丝黏性,并从中获取反馈信息。

4. 影响力扩散:微信意见领袖发布的内容往往能够在粉丝中快速传播开来,形成话题和讨论,并可能进一步影响到更广泛的人群。

二、微信意见领袖的舆论引导行为1. 观点传递:微信意见领袖通过发布观点来引导舆论,他们的观点往往能够在粉丝中迅速传播开来,并影响他们的观点和态度。

一些具有影响力和人气的账号可以通过发布观点来引导公众的关注和关注度,进而对特定议题产生影响。

2. 话题设置:微信意见领袖可以通过选择特定的话题和角度来引导公众的关注和讨论。

他们可以选择一些与公众关切度高、具有争议性的话题,通过发布相关内容来引导公众的议论和观点。

3. 舆论热点制造:微信意见领袖可以通过制造舆论热点来引导公众关注,进而对特定议题产生影响。

微博与微信在突发事件中的传播特征比较研究

微博与微信在突发事件中的传播特征比较研究

微博与微信在突发事件中的传播特征比较研究作者:汪岳新来源:《新媒体研究》2017年第19期摘要在公共危机应对上,传统媒体已不能适应高速的信息传播节奏,参与人数多、信息发布快、转发分享容易的微博、微信占据了传播主场,往往成为事件的第一发声者并成为主要传播载体。

以“山东非法经营疫苗事件”为例,通过案例研究法、比较分析法,从传播学的五大要素出发,分别就微博与微信的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受众和传播效果进行比较分析,以发现两者在突发事件传播中表现的异同和特征,并提出相应的问题和对策。

关键词微博;微信;突发事件;传播特征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19-0019-03“山东非法疫苗事件”是近几年来发生的规模较大的公共卫生事件,是指2016年3月,山东警方破获的未经严格冷链存储运输销售非法疫苗案件。

据知微数据博物馆的数据显示,“山东非法经营疫苗事件”影响力指数为85.4,影响力排在同类事件中第一。

拉斯韦尔的“5W”模式界定了传播学的五大基本要素,即谁(Who)说了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向谁说(To whom)有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

本文以微博、微信在“山东非法经营疫苗事件”的传播表现为依据,从传播过程中的五大要素出发,即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受众和传播效果五个方面,分别对微博与微信在“山东非法经营疫苗事件”中的传播特征进行比较分析。

1 传播主体比较传播主体在传播过程中担负着信息的收集、加工和传递的任务,它是传播活动的首要环节,对整个传播活动起决定性作用。

与传统大众媒介相比,微博实现了“多点对多点”传播,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主体。

在疫苗事件的微博传播中,包括澎湃新闻、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网络媒体的官方微博,也有姚晨、贾乃亮等名人加入,既有微博大V,也有普通用户,每个人、每个微博号都可以是传播主体,但相对的官方网络媒体的微博更具传播力度。

社交媒体时代网络舆论场新变化

社交媒体时代网络舆论场新变化

社交媒体时代网络舆论场新变化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完善,智能手机的普及,上网资费的调整,通过手机上网的人数越来越多,根据CNNIC最新调查数据,截至2015 年12 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 6.20 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占比达到90.1%。

在手机的各种APP应用中,以微信和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正日益成为用户获取信息和发表意见的最主要渠道。

根据腾讯公司发布的2016版《微信数据化报告》:“社交网络成为除新闻APP以外的第二大新闻渠道,渗透率超电脑加电视。

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平台,成为新媒体传播核心渠道,新闻广度(新闻APP +新闻过滤(微信等社交平台)成为网民获取新闻的左右手。

信息传播架构将被社交媒体消解和重构。

[1] ”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移动社交媒体,以其即时、便捷、互动、低门槛等特征,拓展了信息传播的自由时空,激活了以个人为基本单位的社会化传播,个体传播权和知情权回归,人人都是传播者,人人都是接受者。

移动社交媒体,深刻改变了舆论传播平台格局,对传统舆论场形成了冲击,给网络舆论场带来了新的变化,呈现出新的特点。

一、网络舆论从边缘步入中心在互联网出现之前,传统媒体在舆论场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提供舆论议题、引导舆论走向,传播主流价值观。

互联网出现之后微博出现以前,人们在互联网的讨论活动,多通过门户网站的评论区、百度贴吧、天涯论坛、凯迪等平台。

这一阶段,传统媒体掌控的舆论场和以论坛、帖吧为代表的网络舆论场,共生共存,在影响力上传统媒体营造的舆论场远超论坛、帖吧。

而随着微博的出现,这一情况发生了逆转,微博以其强大的传播话题、聚焦事件的能力,成为了网络舆论场的中心舞台,微博设置的议题成为传统媒体跟进报道的对象,微博上人们的态度倾向,甚至成为传统媒体上发言立论的舆论基点。

在微博如日中天的时候,微信这一更具社交属性的平台上线,2012 年微信公众平台上线,公众号越来越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平台。

作为主打社交,同时又兼具媒体平台属性的一款应用,微信对用户有着超强的粘性,据微信官方最新数据,微信月活跃用户 6.5 亿。

基于微博传播信息流的微博效果评价模型及实证研究

基于微博传播信息流的微博效果评价模型及实证研究

s h o w ha t t mo e r b l o g g i n g f o wa r rd e d d o e s n o t me n a b e t t e r ma rk e i t n g;t h e u s e r wi t h p o we fu r l i n t e r a c i t v e i n f l u e n c e wh o f o wa r rd s C n a e f f e c — iv t e l y i mp r o v e he t e n t e pr r is e ic m r o— b l o g g i n g ma rk e t i n g e f f e c t . Ke y wo r ds m ic r o- b l o g g i n g mi c r o- b l o g g i n g p r o p a g a t i o n mi c r o —b l o g g i n g ma rk e t i n g i n f o r ma i t o n lo f w e v lu a a t i o n mo d e l
第3 2卷
第 7期



志 Βιβλιοθήκη Vo 1 . 32 No. 7
2 0 1 3年 7月
J OURNAL OF I NTE LL I GENC E
J u l y 2 01 3
基 于微 博 传播 信 息 流 的微 博 效 果 评 价 模 型 及 实证 研 究

毕凌 燕 张镇 鹏 左 文 明
e v lu a a i t o n s c h e me .Th u s,s t r a t e g i c ec r o mme n da i t o n o t e n h nc a e e n t e pr r is e i c m r o- b l o g g i n g o p e r a t i o n e f f e c t i s g i v e n.Ex pe ime r n t a l r e s u l t s

微博舆论传播论文开题报告

微博舆论传播论文开题报告
通过对中国知网的搜索,得到关键词与“微博”相关文章158篇,其中专著20篇,硕士论文47篇,期刊报纸92篇。搜索关键词“网络舆论”,共有相关文章190篇,其中专著5篇,硕士论文90篇,期刊报纸95篇。
通过整理,得出关于微博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微博兴起的原因。张阳、黄峻磊(《浅谈“微博”的兴起与网络营销价值》.《商场现代化》,2009.9)认为,微博之所以兴起是因为它有草根性更强、操作更简便、准入门槛低、更强的互动性等特点,以及移动终端提供的便利性和多媒体化。新浪网、凤凰网科技名博的罗会祥提出微博能在短时间内流行是因为其受众的群聚性、平台的开放性、交流的交互性、传播的及时性、书写的自由性等诸多特点。
(3)微博的传播机制研究。例如刘兴亮认为,信息生产零时间、信息传播(包括信息源传播和信息再传播)零时间、广播式信息传递是微博与众不同的传播机制,而零时间带来的倾诉与沟通新空间、海量信息的重新组织、新型话语权的汇聚、人人都是信息传播的驱动力则是微博受到大众欢迎的主要原因,微博开辟了重要的新闻源通道、创新了新闻写作形式、促进了媒介融合,开创了新闻传播的新纪元(《微博的传播机制及未来发展思考》.《传媒》,2010.1);杨晓茹则尝试提出了微博的传播模式图,并对微博传播中的问题提出了应对办法(《传播学视域中的微博研究》.《当代传媒》,2010.2)。
关于网络舆论的研究包括:
(l)关于网络舆论本体的探讨,及网络舆论是什么。如谭伟认为“网络舆论就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网络舆论概念及特征》.《湖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第189页)。
(2)关于网络舆论主体方面的研究。一种观点认为,由于网民群体具有群内同质化、群际异质化聚集的特征,因此志同道合的网民群体容易出现严重的“群体极化”倾向。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非理性正是网络舆论行为主体的特征,将其归纳为感染性、从众心理及情绪化三大特点。

微博和微信中的用户的新闻接收、分享和评论调查研究

微博和微信中的用户的新闻接收、分享和评论调查研究

微博和微信中的用户的新闻接收、分享和评论调查研究 曾凡斌 【期刊名称】《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7(022)004 【摘 要】本研究通过面向全国的性别比例和年龄比例的配比调查了1517个样本,发现用户的微博的新闻接收高于微博的新闻分享,而微博的新闻分享又高于微博的新闻评论,同样微信的情况也是一样.而无论是微博的新闻接收,新闻分享,新闻评论,都要低于同一类型的微信的新闻接收,新闻分享,新闻评论.本研究发现在控制了其他变量之后,用户对于微博的新闻的接收、分享、评论与关注新闻机构微博与否,关注政府机构微博与否成正相关,微信新闻接收、分享、评论也与订阅新闻类的公众账号与否,订阅政务微信类的公众账号与否成正相关.研究还发现在各种新闻使用中大力推广传媒、政府的微博,或者新闻类或政务微信的公众账号是用户使用的关键.本研究对于我们理解在社会化媒体中用户的新闻接收、分享和评论的状况和影响因素有促进作用,为未来对社会化媒体的用户新闻使用提供了一个中国版的调研实证材料.

【总页数】10页(P1-10) 【作 者】曾凡斌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 广东 广州 510632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G209 【相关文献】 1.网络新闻评论的特征研究——基于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你好明天"微评栏目的考察 [J], 孙玲姿 2.微语境下主流媒体新闻评论的舆论引导——以人民日报官方微博的“人民微评”为例 [J], 李佳宝; 3.网络新闻评论的“微”力量——浅析微博对网络新闻评论的影响 [J], 顾晓莉 4.微评论——新闻评论“微博化”的利与弊 [J], 宋榕榕 5.新浪微博环境下明星负面新闻用户评论研究 [J], 李伊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网络舆论场的微信与微博传播力评价对比研究

舆论场在舆论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舆论形成不可少的时空载体,推动舆论发展的契机,甚至能够制约它的正负方向,是意见产生的共振圈。当社会问题或者重大事件发生时,能够帮助人们在短时间内迅速构成容易引起思想共鸣的环境。舆论场形成于一个特定的时空里,为舆论的产生聚合外力作用,无数个人的意见在场的刺激作用下,经过多方面的交流、协调、组合、汇集,最终形成舆论声势。清华大学刘建明教授在其著作《社会舆论原理》中,对于“舆论场”做了如下定义:“所谓舆论场,正是指包括若干相互刺激的因素,使许多人形成共同意见的时空环境。”[1]刘建明教授曾论证了构成舆论场的三要素:“同一空间的人群密度与交往频率”、“舆论场的开放度”和“舆论场的渲染物和渲染气氛” [2]。西方格式塔心理学中的“场”理论认为,人的行为直接产生于行为环境。[3]上述理论这对基于舆论场理论研究微信传播力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新

方兴东 张静 张笑容 潘斐斐摘要 本文从网络舆论场的理论视角建立对微信传播能力的分析。通过构建网络舆论场形成要素评价体系,将微信与微博进行对比研究,探索微信在新舆论场中的传播能力。本文将当下最流行的移动即时通讯工具——微信融入到网络舆论场的理论中进行研究,对微信功能和用户关系对网络舆论传播力进行详细的阐述。关键词 微信;微博;网络舆论场;传播力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 方兴东,浙江传媒学院互联网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浙江杭州310018;张静,北京互联天下信息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北京100080;张笑容,北京互联天下信息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北京100080;潘斐斐,北京互联天下信息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北京100018

1)基金项目: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微信传播的特点与功能研究”(13BXW042)

1)新闻界ISSN1007-2438 2014年第15期互联网传播

39DOI:10.15897/j.cnki.cn51-1046/g2.2014.15.009华通讯社原总编辑南振中认为,在当下中国,客观存在两个舆论场:一个是党报、国家电视台、国家通讯社等“主流媒体舆论场”,即官方舆论场,它忠实地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个是依托于口口相传特别是互联网的“民间舆论场”,人们在微博客、BBS、QQ、博客上议论时事,针砭社会,品评政府的公共管理。互联网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改写了“舆论引导新格局”。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打破了官方舆论场掌控舆论的局面,成为社会舆论的集散地。这两个舆论场形成了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的舆论新格局。两个舆论场已经形成共识,微博更是公认的互联网舆论场的重要阵地,但是否微信这一新移动互联网平台同样具备舆论场的传播力需要进行科学的评价,还要判断微信平台的传播力是否具备形成网络舆论场的必要要素。网络舆论场相比于舆论场要复杂,它是一个糅合了行为环境、心理环境与社会环境在内的复杂环境。网络媒体为网络舆论的产生与运行提供了一个“行为环境”。[4]不同的网络媒体产生的“行为环境”各异,那么对网络舆论场的形成产生的影响就需要进行对比研究。通过对舆论场三要素的分解,加上西方学者的“场”论,可以构建出网络舆论场形成要素评价体系,将当下两大互联网平台微信与微博进行对比,探讨基于网络舆论场的微信传播力。一、网络舆论场形成要素评价指标体系根据舆论场理论,同一空间人们的相邻密度与交往频率较高、空间的开放度较大,空间的感染力或程度较强,便可能在这一空间形成舆论场。无数个人的意见在“场”的作用下,经过多方面的交流、协调、组合、扬弃,会比一般环境下形成舆论场的速度要快,并有加速蔓延的趋势。这类开放的、公开平等而自由讨论的地方,是促成舆论形成和变动的重要空间。网络舆论的形成需要有主体、客体、载体三大要素为支撑。在网络舆论场的刺激和容纳下,某一意见得到迅速的传播,并很快被众人接受与支持,形成大规模的共同意见。针对形成舆论场的三大要素:同一空间的人群密度与交往频率、舆论场的开放度、舆论场的渲染度三大要素,针对互联网传播机制与特点,构建起网络舆论场二级评价体系及评价标准(表1),以判断微信是否能够成为形成网络舆论重要时空环境的网络舆论场。

对上述评价体系指标图,加以具体说明如下:1.同一网络空间的人群密度与交往频率B1:人员集结密度越大,就越能提供人们交流意见的条件,交往频率越高,则意见越容易形成。人际关系强度C11:同一网络空间下,强社交关系降低人群密度;受众特征C12: 强关系增加交往频率。2.网络舆论场的开放度B2:舆论场的开放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信息内容的开放度,另外是与社会大环境的连接程度和社会环境对舆论的包容程度。社会环境越宽松,对舆论的包容程度越高,舆论就容易形成,并多元化。而在一个闭塞不开放的社会环境中,意见出现萧条,要么单一化,没有足够的信息参照对比而出现舆论偏差、错误。内容特征C21:公共话题易形成舆论;内容来源途径C22:信息来源途径多易于信息公开;内容来源途径C22:信息来源途径多易于信息公开;传播渠道C23:智能手机终端传播具有局限性;传播模式C24:传播模式决定传播范围,大众传播范围广;传播范围C25:传播范围决定了是否能够达到形成舆论影响力必须要覆盖到的人群基数;传播频率C26:信息发布越频繁越易传播观点;群组、社区传播力度C27:可容纳的群成员多更易形成意见碰撞;群组、内容分享程度C28:信息越方便分享越开放。

舆论场形成要素(一级指标)舆论场形成要素(二级指标)

同一空间的人群密度与交往频率B1人际关系强度C11

受众特征C12

网络舆论场的开放度B2内容特征C21

内容来源途径C22

传播渠道C23

传播模式C24

传播范围C25

传播频率C26

群组、社区传播力度C27

内容分享程度C28

网络舆论场的渲染物和渲染气氛B3内容可追溯性C31

意见领袖影响力C32

表1 网络舆论场形成要素评价体系

互联网传播

403.网络舆论场的渲染物和渲染气氛B3:一定的鼓动气氛,能增强某种意见的感染力,使舆论提前形成或增强气势。舆论场的渲染力由显示强烈、鲜明的实物、场景等构成[5]。内容可追溯性C31:信息越容易追溯,越易被进行深度挖掘梳理,有利于舆论在其他场域的继续扩大化传播;意见领袖影响力C32:意见领袖的话语能够增强某一观点的渲染力。二、形成网络舆论场的人群密度与交往频率要素对比分析构成舆论场的第一要素是同一空间的人群密度与交往频率。依据评价体系,从人际关系强度与受众特征来判断是否能够形成网络舆论场。(一)人群密度要素对比微信以强人际关系为主,人员集结密度低。微信的本质是一款即时通讯工具,它主要发展的是熟人之间的联系,包括手机通讯录的好友、QQ好友等。这种关系都带有相互关注的特性,双方主要以点对点方式沟通信息。虽然微信也开通了陌生交友的方式,但是这种随机性较强,属于弱关系型。微博以单向关注的弱关系为主,易于人群的集结。微博的本质在于信息的产生和分享,所以通过“关注”建立起来的关系程度较弱。正是由于这种弱关系,降低了相互之间关注的成本,所以用户人群更容易集结。这就是为什么最近几年微博用户得以快速增长,并形成了粉丝数量达千万级的“大号”,因为“弱关系”成为网络社区的核心关系[6]。(二)受众范围要素对比微信网络舆论的受众范围狭窄。由于微信的关系网是建立在现实生活中的强关系基础之上,所以微信在普通大众中的应用依然是以沟通和交流为主,即微信用户之间的关系网比较简单,受众面自然也狭窄。当然,微信公众平台的人际关系具有弱关系属性,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加大网络舆论受众方的范围。微博的弱关系属性决定了其受众范围可等同于大众。微博的交流关系的核心是“关注”与“被关注”。用户关注他们所感兴趣的人,只要这些被关注的对象更新了信息,关注者可以自动收到新信息。这使得微博网络与一般SNS社交网络相比,它是一种“背(被关注者)对面(关注者)”的关系,建立社交关系可以一种单方直接实现,因此一个微博的用户聚集人数可达到成百上千万。[7]正是这种简单“被关注”的弱关系属性决定了微博的受众范围可等同于大众。

三、形成网络舆论场的开放度要素对比分析(一)内容属性开放度对比微信:内容私密,开放度低。从产品基础功能来看,作为一款应用于个人社交通信场景的产品,微信天然属于强关系链产品,主要是熟人间聊天交流的工具,因此用户隐私得到严密的保护,信息的开放程度很低。微博:话题公开,开放度高。在微博上,用户可以针对一篇新闻、一个热门词汇来发起话题、发表微博。用户发微博的目的就在于将信息进行传播,信息内容公开透明,并且在话题的选择上,用户具有很高的自由选择权。用户也可以针对某条微博来发表评论,或者是针对他人的评论进行再评论,这些评论都是公开的,不具有隐秘性,所以开放度高。同时,微博的传播特点也决定了微博话题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用户关注和引发讨论,甚至是引起热点话题的信息爆炸。(二)内容来源与渠道的开放度对比从信息源的形式来看,微信信息源可以划分为三类:账号、APP和微信群,比较多元化(表2)。微博的信息来源主要是用户关注的账号,相对比较单一。

(三)传播模式的开放度对比微信主要以点对点的人际传播为主,传播内

信息来源简介账号手机通信录从手机通信录导入QQ好友从QQ好友导入搜号码通过查找账号加为好友扫一扫通过扫描对方二维码加为好友公众账号通过搜索公众账号添加好友

插件腾讯新闻接收腾讯新闻朋友圈接收到好友动态腾讯微博阅读微博动态微信群微信群多人聊天

表2 微信信息来源

互联网传播4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