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变迁-(自动保存的)

合集下载

汉朝民族政策

汉朝民族政策

汉朝民族政策概述汉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朝代,其民族政策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治理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汉朝的统治下,民族政策主要体现在对各个民族的管理、融合和保护上。

本文将从汉朝民族政策的背景、内容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背景汉朝建立之初,面临着多民族国家的治理难题。

汉朝的统治者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的民族政策,旨在维护国家统一、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确保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内容1. 促进汉化汉朝通过推行汉化政策,鼓励各个民族逐渐接受汉族文化和生活方式,以实现民族融合。

这一政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汉朝积极推广汉字,并将其作为统一的文字系统。

这不仅方便了各个民族之间的交流,也促进了汉字的传播和发展。

•汉朝还鼓励各个民族学习汉族的语言和文化。

在教育方面,设立了学校和官方考试,为各个民族提供了学习汉族文化的机会。

•汉朝还推行汉族的礼仪制度,并将其作为统一的官方礼仪。

这使得各个民族在礼仪方面有了共同的规范,有助于提升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2. 分封各民族王侯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汉朝采取了分封各民族王侯的政策。

这一政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汉朝将一些有影响力的民族首领封为王侯,使他们成为汉朝的臣属。

这既体现了汉朝对各民族的尊重,也有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分封各民族王侯还有助于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这有利于消除民族之间的矛盾和隔阂,增强国家的凝聚力。

3. 保护少数民族权益汉朝高度重视保护少数民族的权益,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确保各个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

这一政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汉朝允许各个民族保留自己的法律和习俗,尊重各民族的宗教和信仰。

这有助于维护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和身份认同。

•汉朝还鼓励各个民族发展自己的经济,保护各民族的贸易权益。

这有助于各民族的经济繁荣,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影响汉朝的民族政策对于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变迁-(自动保存的)

古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变迁-(自动保存的)

古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变迁-(自动保存的)古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变迁一、秦朝的民族政策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结束了战国时期纷争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奠定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础。

秦大一统后,国家疆域空前辽阔,中原地区的华夏民族和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融合问题显得十分棘手。

秦朝首创皇帝制度,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独揽一切大权,建立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政治组织体系,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个最高官职。

设置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分管国家各项事务1。

“皇帝”成为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把全国分成36个郡,由中央直接管辖,一个郡下又分若干县。

始皇帝采取了一系列维护国家统一的政策。

秦朝颁布统一全国的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统一文字;修建了从帝都咸阳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开通联系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的灵渠;修筑长城以及进行大规模的移民等等。

这些措施对封建王朝的经济文化发展,巩固国家统一以及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秦朝面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管理,也逐渐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以后各封建王朝的民族政策,大都有借鉴和延续秦朝的制度,具体有以下2:1、在民族聚居地设“道”秦在征服边疆各少数民族,完成统一大业后,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并根据边疆少数民族具体情况进行了特殊的设置。

在郡下设“道”是秦始皇对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设置,道是县的特殊形态。

道的设置,是中国历史上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实行羁縻政策的发端,为后代皇帝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设置开创了先河。

2、武力征服少数民族秦始皇统治中原后对少数民族实行的是武力征服的政策,最突出的就是“北击匈奴”和“南平百越”。

秦始皇的武力征服统治,虽对我国多民族国家形成起了重要作用,但这种战争,对被征服者带来了灾难的痛苦,它也加深和激化了秦皇朝内部矛盾,是秦皇朝短命速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古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变迁 (自动保存的)

古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变迁 (自动保存的)

古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变迁一、秦朝的民族政策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结束了战国时期纷争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奠定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础。

秦大一统后,国家疆域空前辽阔,中原地区的华夏民族与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融合问题显得十分棘手。

秦朝首创皇帝制度,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独揽一切大权,建立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政治组织体系,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个最高官职。

设置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分管国家各项事务1。

“皇帝”成为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把全国分成36个郡,由中央直接管辖,一个郡下又分若干县。

始皇帝采取了一系列维护国家统一的政策。

秦朝颁布统一全国的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与车轨;统一文字;修建了从帝都咸阳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开通联系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的灵渠;修筑长城以及进行大规模的移民等等。

这些措施对封建王朝的经济文化发展,巩固国家统一以及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秦朝面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管理,也逐渐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以后各封建王朝的民族政策,大都有借鉴与延续秦朝的制度,具体有以下2:1、在民族聚居地设“道”秦在征服边疆各少数民族,完成统一大业后,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并根据边疆少数民族具体情况进行了特殊的设置。

在郡下设“道”就是秦始皇对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设置,道就是县的特殊形态。

道的设置,就是中国历史上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实行羁縻政策的发端,为后代皇帝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设置开创了先河。

2、武力征服少数民族秦始皇统治中原后对少数民族实行的就是武力征服的政策,最突出的就就是“北击匈奴”与“南平百越”。

秦始皇的武力征服统治,虽对我国多民族国家形成起了重要作用,但这种战争,对被征服者带来了灾难的痛苦,它也加深与激化了秦皇朝内部矛盾,就是秦皇朝短命速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历代民族政策研究

中国历代民族政策研究

中国(蒙)元时期民族政策[摘要](蒙)元是中国古代史中让人有许多思考的王朝,它是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而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王朝,是中国疆域最为辽阔的王朝。

其以一个少数民族取代了史界传统认为的中原汉族的正统地位,统治一个华夷通天下的局面,故其民族政策在中国古代历代民族政策中颇具特色。

本文将对其民族政策的内容、特点、影响等,以及与另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清王朝的民族政策的对比进行研讨。

[关键字]蒙元; 民族政策;内容;特点;影响元代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是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的统一王朝。

它不仅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为今天的中国铺垫下坚实基础,其对我国疆域版图的成熟更是影响重大。

《元史》:“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汉梗于书妹,隋不能服东夷,唐患在西戎,宋患常在西北。

若元,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

[1]在如此辽阔疆域之上,对于一个人数较少民族统治一个多民族国家的特殊情况,蒙古游牧民族从而采取了颇有特色的民族政策。

一、蒙元民族政策民族政策是国家为协调民族关系,促进民族发展,处理民族事务而制定的各项规定、措施的总和,是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稳定的重要基础与保证。

蒙元一代,其民族政策中有以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稳定的各种保障政策,也有诸如四等人制的民族歧视性政策。

1.元代的民族政策在政治方面,蒙元制定出的各种政治制度和设置了相关机构处理民族事务。

具体内容有以下:元朝是少数民族入据中原建立的统一王朝,在其统一和统治的历程中必然形成游牧文明与农业文明空前交融的结果,而游牧文明与农业文明是两种不同的生产模式、经济体制下的两种文明体系。

一个是逐水草而徙,转迁不定,另一个又是安土重迁,筑室而居;游牧经济是以牧场和牲畜为主要生产资料的,农业经济是以耕地和生产工具为主要生产资料等等。

故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之间的种种相反相悖之处,决定了双方之间必有的冲突存在。

我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民族政策[整理]

我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民族政策[整理]

我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民族政策明清时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得到巩固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明朝:重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治明朝虽是汉族政权,但政府却十分重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和统治。

在南方的少数民族地区,先是实行元代以来的土司制度,对归顺的各少数民族首领授予世袭官职,由他们自行管理所辖地方。

后来又实行「改土归流」,把土司辖区纳入中央政府的直接统治范围,这有利於国家统一的发展。

明朝:中华各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在北方、东北和西北地区,明政府主要设置军事机构镇守,例如设置都司和卫所,以巩固国家的安定和统一。

另外,明政府也鼓励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在经济文化上的往来,如移民屯垦、贸易互市、兴建学校、推行儒学等等举措,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明朝政府的这些措施,使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与中央王朝的关系日益密切,从而实现了中央王朝与边疆地区真正意义上的统一。

清朝:中华民族共同体更进一步稳固发展由满族建立的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元朝之后,又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

由於满族统治者采取了许多重大措施稳定边疆,并对汉文化和各少数民族文化采取了更为宽容、开放的态度和政策,使民族关系、民族融合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从而加强了各民族的相互认同感。

清朝:体现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清朝前期以强盛国力所奠定和巩固的中国疆域,促进了民族凝聚力的不断增加,在晚清时期受到外国侵略时,中国各地区民族皆为了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而对列强作出抗争,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

清代的民族政策与以前历代相比有那些独特的地方?从顺治帝起,清朝统治者吸取了元朝灭亡的教训,首先肯定了汉族文化的先进,采取了向汉族人学习,学习他们的习俗、文化,重用汉族大臣,开科考,修孔庙,拜孔子等一系列行为。

这些行为在顺治帝之时,几乎遭到满朝文武的反对,连顺治帝的亲生母亲都不支持他。

这或许是顺治帝抑郁而终的原因。

但事实证明顺治帝的作为是对的,康熙不仅继承了顺治的政策,还亲下江南,拜明孝陵,以安汉族人的心。

夏商周的民族政策

夏商周的民族政策

夏商周的民族政策夏商周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三个朝代,它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发展。

在民族政策方面,夏商周三个朝代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例如对于少数民族的统治、政策制定和实施等方面。

首先,在夏商周的统治过程中,对于少数民族的统治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由于中国古代社会中各个地区有着不同的少数民族群体存在,夏商周三个朝代对待少数民族的态度有一些差异。

在夏朝时期,夏王朝统一了中国北方的各个少数民族群体,将他们融入到中央政权的统治之中。

夏朝的夏族王室通过周围的少数民族与周边外族进行婚姻联姻,借此建立联合,巩固了夏王朝的统治地位。

商朝时期的商王朝也对各个少数民族的统治有一套相对完整的制度体系。

商王朝吸收了夏朝的政治制度,并将之继承和发扬。

商王朝实行的都城制度和中央集权的统治方式,使得他们能够有效地统治各个地区的少数民族群体。

此外,商王朝还根据不同民族的特点和地域情况,制定了一些特殊的政策,例如商代的奴隶制度,对于某些少数民族有着特殊的影响。

周朝在统治少数民族方面,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政策制定和实施。

周王朝的统治意识很强,他们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包括对于少数民族的管理和控制。

周王朝实行了禅让制,将自己的王权传承给其他民族的贵族阶层,以此来稳定和巩固统治地位。

周王朝还设立了外戚制度,通过将外族贵族纳入内部政权体系,使得各个民族之间能够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统一局面。

此外,在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政策也对少数民族有着一定的影响。

夏商周三个朝代都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军事控制,大力加强边疆防御,以维护中央政权的统治权威。

同时,夏商周的王朝也通过对边疆地区的资源开发和经济贸易活动,促进了中央政权的繁荣和发展,也为少数民族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此外,夏商周三个朝代也重视文化交流,将中央王朝的文化传播给各个少数民族,加强了中央政权与边疆地区的文化联系。

总体来说,夏商周的统治者对待少数民族的政策是多种多样的,既有平等对待的,也有特殊对待的。

夏商周的民族政策

夏商周的民族政策

夏商周的民族政策夏商周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三个朝代,分别为夏朝、商朝和周朝。

在这三个朝代中,民族政策在社会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夏朝时期,创建者夏禹和他的后继者夏康、夏商、夏启等君主都积极推行了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统一民族政策。

他们对外族人以融合为主,通过安抚、威慑等手段,逐渐促使外族融入中原民族。

夏朝的典章制度以及封建等制度,对外族人实行了一定的职位晋升和社会地位的提升,促进了民族融合。

而夏朝的历史文献中也记录了一些外族与中原族群的婚姻联姻事例,为夏朝的统一民族政策提供了实践基础。

商朝是夏朝的继承者,其民族政策也秉承了夏朝的宽容与融合的原则。

商朝统治者对外族人以容纳为主,接纳了大量外族人,使商朝的统治范围不断扩大。

商朝的军事也反映了统一民族政策的推行,通过建立军阵制度,吸收了各部落民族的战斗力,以实现对外扩张的目标。

此外,商朝还注重各部落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通过互通有无的贸易,促进了民族间的和平共处。

周朝是夏商两个朝代的继承者,到了周朝时期,由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民族政策也有了一定的调整。

周朝的统一民族政策更加注重中央政权的控制和封建体制的建立。

周室对外族人采取了一定的容纳和割据的策略,通过设置诸侯国以及规定封爵制度,控制和管理外族人并巩固对他们的统治。

周朝的统治者也注重借鉴外族民族的经验和优势,吸收其先进技术和文化,以对内外进行自我加强。

总的来说,夏商周的民族政策践行了融合与容纳的原则。

夏商周君主通过宽容、威慑、促进民族融合、外族人地位提升等一系列手段,实现了对各部落民族的吸纳与整合。

他们注重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经济合作,提升了民族的整体发展水平。

在夏商周时期,统一民族政策的推行促进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古代民族政策

古代民族政策

辽是中国少数民族的王朝,辽代契丹人以“转徙随时,车马为家”为生活理念,生活与政治、军事紧密联系在一起,即“无日不营,无在不卫”。

在转徙过程中,辽代逐渐形成了行在(捺钵)政治,最终构成了为后人啧啧称道的独具民族特色的“四时捺钵”制度。

所谓“四时捺钵”,就是中央政府和皇城在一年四季中迁徙流动的制度。

它分为春水、秋山、坐夏和坐冬,即每年在规定的时间和规定的地方,皇室和政府机构在禁卫军的前呼后拥下,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浩浩荡荡分赴鸭子河、黑山、伏虎林、广平淀地区进行围猎、讲武、巡游。

在鸭子河,皇帝带领群臣凿冰捕鱼、猎获野味。

不管是首捕之鱼还是其他首获猎物,理所当然地要献给皇帝。

皇帝对首获者予以奖赏,并赐赠美酒。

捕得开江第一鱼要举行特别仪式,皇帝和群臣们要在一起享用“头鱼宴”。

在黑山,皇帝要拜陵、游猎、赐赏,一边缅怀先祖的庇荫,一边奖赏建功立业的大臣,一边享受夏季牧场的凉爽。

在伏虎林,皇帝要举行大型狩猎活动,目标往往是膘肥体壮的鹿和兔,偶尔射虎。

秋猎时,众侍埋伏湖滨至午夜,待花鹿觅水,号角拟鹿鸣而响,鹿群诱至,乱箭射之。

在冬天的广平淀,皇帝要与群臣们围炉长谈,议论国家大事,接见各国使臣,兼而游猎、讲武、练兵,养精蓄锐,待势而发。

整个捺钵过程,既操练兵马,严阵以待,又商讨国事,议论外交,还借以游乐休闲,增添生活情趣。

捺钵之处,皇帝就地号令天下,这里就是全国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但同时又与皇都保持紧密联系和高度协调。

这种“中心流变、号令统一”的政治模式,既符合契丹民族的军政结合、军民统一的政权特色,又体现了亦官亦民、亦政亦经的行政特点,对后代其他政权影响很大。

今天重温辽代的“四时捺钵”制度,我们应该特别关注契丹人的“三才观”,即尊天敬地,崇尚自然,做到天地人三才合一。

《辽史·营卫制》中说:“天地之间,风气异宜,人生其间,各适其便。

王者因三才而节制之。

”契丹人在转徙流动中实现了有节制的资源开发与利用,并且因地、因时对自然资源进行了有效保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变迁一、秦朝的民族政策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结束了战国时期纷争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奠定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础。

秦大一统后,国家疆域空前辽阔,中原地区的华夏民族和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融合问题显得十分棘手。

秦朝首创皇帝制度,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独揽一切大权,建立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政治组织体系,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个最高官职。

设置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分管国家各项事务1。

“皇帝”成为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把全国分成36个郡,由中央直接管辖,一个郡下又分若干县。

始皇帝采取了一系列维护国家统一的政策。

秦朝颁布统一全国的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统一文字;修建了从帝都咸阳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开通联系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的灵渠;修筑长城以及进行大规模的移民等等。

这些措施对封建王朝的经济文化发展,巩固国家统一以及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秦朝面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管理,也逐渐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以后各封建王朝的民族政策,大都有借鉴和延续秦朝的制度,具体有以下2:1、在民族聚居地设“道”秦在征服边疆各少数民族,完成统一大业后,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并根据边疆少数民族具体情况进行了特殊的设置。

在郡下设“道”是秦始皇对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设置,道是县的特殊形态。

道的设置,是中国历史上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实行羁縻政策的发端,为后代皇帝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设置开创了先河。

2、武力征服少数民族秦始皇统治中原后对少数民族实行的是武力征服的政策,最突出的就是“北击匈奴”和“南平百越”。

秦始皇的武力征服统治,虽对我国多民族国家形成起了重要作用,但这种战争,对被征服者带来了灾难的痛苦,它也加深和激化了秦皇朝内部矛盾,是秦皇朝短命速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3、制定管理少数民族的法律秦始皇在对少数民族的统治过程中,制定了专门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民族法,涉及少数民族生活的各个方面,涉及面相当广,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步专门治理少数民族的成文法。

4、少量征收、贡献方物面对靠近内地的少数民族,秦始皇在赋税方面对他们有优惠政策,每年只需缴纳少量的赋税。

面对偏远的民族地区,秦实际上对他们统治不足,更多的是靠声望威震他们,每年只需要他们贡献一些奇珍异宝即可。

5、修建通往少数民族地区的道路道路修到哪里,军队就可以到达哪里,武力统治范围也就可以达到哪里。

秦始皇先后修建了五条通往少数民族的道路,由修建了灵渠,这些道路为武力统治提供了条件,在客观上还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6、组织大规模的移民秦始皇为了巩固边疆地区的统治,进行了大规模的移民。

皇朝施行的移民边疆屯垦政策,是有其一定积极意义的,不仅解决了当时的戍边驻军和派往官吏的供给,使边疆民族地区得以统治稳定、边防巩固、版图完整,而且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先进的种植经验,必然会加快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步伐。

同时,数以百万计的移民与当地民族长期相处,自然产生民族融会,必然会加强边疆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3。

二、汉朝的民族政策公元前202年,汉王朝建立,在秦朝大一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汉朝建立之初,百废待兴,许多发展问题摆在面前,面对发展问题,首先需要解决的还是妥善处理边疆民族问题,求得稳定的外部环境以求发展。

汉朝在中央机构中设置的管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事务的官职明显增多,职责也更为明确。

在中央设置“大鸿胪”官职,为九卿之一,专门负责管理少数民族事务。

在边疆地区设置的管理少数民族的机构有: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沿袭秦朝制度设“道”;在归附的少数民族地区设有“都护”、“中郎将”、“校尉”等官职管理少数民族地方事务4。

管理较之前加强了许多。

面对匈奴问题上,汉初在远征匈奴失败后,采取了另外一种政策,“和亲”匈奴。

在匈奴势力强大,武力征服可能会两败俱伤不利于国家发展的情况下,“和亲”政策缓和了汉与少数民族的矛盾,有利于汉朝的和平发展强大,是当时形势下面对少数民族的一项明智政策。

在汉王室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之后,经济空前繁荣、国力强盛,对待边疆少数民族的政策也发生了变化,不再是和亲安抚。

为消除边疆隐患,开始利用强大国力,向外开拓。

汉武帝对边疆地区武力开拓,征服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宣扬国威,东征朝鲜,南讨越人等等,都是征服性的,但客观上都起到了维护国家统一的作用。

对于效忠汉王室的少数民族,汉采用册封王侯爵位及官职的办法进行笼络。

汉景帝封匈奴降者为侯的有八人;武帝封匈奴十七人、南越七人、东越五人、朝鲜五人、小月氏二人为侯;宣帝封匈奴降者三人为侯;昭帝因钩町侯平益州蛮有功将其升为王。

5汉王室大力推行移民政策,将汉民大规模迁移到边疆地区,将少数民族夷民迁移到内地。

汉民来到边疆地区,既开发了边疆地区,也稳固了边疆的统治;少数民族迁移到内地,削弱和瓦解了少数民族的势力,也促进了民族融合和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

三、唐朝的民族政策唐朝是我国封建王朝的鼎盛时期,与各少数民族的关系也比较密切,民族观念相对平等,是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比较好的时期,这些与唐朝时期的民族政策有着分不开的联系。

唐朝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设置,总结了以前历代设置的经验,实行羁縻都督府、羁縻州、羁縻县制度。

羁縻府、州的设置,基本上将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大族小族、部置于唐王朝的统治之下,打破了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各自为政的涣散局面,使国家得到了空前的统一6。

唐王室通过册封少数民族酋长,与少数民族联络感情,来控制少数民族地区。

册封官职一方面加强了唐王室与少数民族的联5中国历代民族政策概要龚萌系,明确之间的君臣关系,巩固大一统局面,少数民族酋长借助唐的威望也能够更有效的管理少数民族地区。

唐还给予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各种优待来笼络感情。

唐朝时期实行的“和亲”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要多,共与边疆各少数民族和亲高达八十多次。

唐朝时期的和亲政策,已经由汉朝时的权宜之计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政治行为。

和亲既是为了缓和与少数民族的矛盾,笼络少数民族,对少数民族的一种羁縻政策,又促进了中原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利于边疆地区与中原的融合与发展。

接受少数民族的朝贡并征收赋税。

唐朝国力强盛,经济文化发展迅猛,各少数民族纷纷前来朝贡。

对于朝贡唐朝也形成了一套体系。

接受朝贡时回礼的厚薄可以反应出唐朝对各族的重视与否,对于及时朝贡的给予表扬,逾期不朝贡的进行谴责以及讨伐。

唐对边疆少数民族赋税征收的多少、征收与否,是根据对其民族的控制程度来决定的,控制力强的征收多,控制力弱的征收少或不征收。

唐朝积极与边疆少数民族开展互市,制定一套关于互市的管理制度,设置专门管理的机构。

对交易时间、地点、办法以及交易的权限等等做出规定。

唐朝与少数民族的互市,双方互相进行交换,不仅满足了双方在生活上的需要,互利双赢,还促进了唐与少数民族的交流,加强了与少数民族的感情。

唐朝时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繁荣时期,也是与少数民族文化大交流的时期。

通过“和亲”和出使使者等多种方式,将大量中原文物带到少数民族,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大量文化也进入中原。

中原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吸收、借鉴、融合,也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形成绚丽多彩的中华文化,促进中华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四、宋朝的民族政策宋朝在建立后,在政治上极度的加强皇权。

将原来的地方长官职位都由武将逐渐的都改成文官担任,将地方上的精兵都收归编入禁军,地方财权都收归中央专门的机构管理。

设置分别管理政事、军事和财政的中书省、枢密院和三司使,设置御史台负责监察朝廷百官。

军队的调度大权完全在皇帝手中,皇帝随意调动军队,是禁军经常轮换,“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军队战斗力低下。

这种政治体制,中央高度集权,对防范地方割据和大臣对皇权的威胁十分有效,但是皇权过度强化、对武将的防范也造成了宋朝政治上的腐败和军事上的软弱。

随着发展,宋朝为获得地主支持,扩大科举,宋朝的行政机构和军队数量越来越庞大,也越来越加剧了宋朝的行政效率低下和政治腐败,人民负担加重。

宋朝这样的体制不但不能加强国家实力,反而削弱了国家的战斗力,国家愈来愈软弱无力。

宋朝对北部边疆地区的辽、西夏和金,首先是政治交往和军事进攻,在军事进攻失败后转为防御。

与辽签订澶渊之盟保持友好往来,与西夏保持名义上的藩属关系,与金朝长期南北对立。

宋朝对北部的少数民族政策比较消极,客观上是辽、西夏和金比较强大,主观上则是宋朝国力较弱。

而面对西北和西南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宋王朝则采取的是较为温和的政策。

在政治上,与宋对各个少数民族的首领进行封赐,建立藩属、朝贡关系,并互派使节友好往来;在经济上,在边境开设互市,以加强货物的往来;在军事上,为抵御共同的敌人进行不同程度的合作。

宋对这部分少数民族采取怀柔的政策,一是为了保持西北至西南边疆地区的稳定,解除后顾之忧,集中力量对付北方的强势势力;二是为了能够在西北及西南地区开辟马源,弥补在北方战场上战马的消耗。

西北及西南少数民族为了自身的发展和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也同宋朝保持友好关系。

南方是宋朝财政的主要来源,南方局势的稳定与否直接影响着宋朝的统治,所以送王室对南方少数民族的治理也是十分重视。

在南方设置的羁縻州县虽然比以前有所减少,但是加强了管理,授予当地民族首领官职,帮助宋王朝管理当地,并且官位可以世袭。

加重了在这些地区的赋税,虽然数量在宋朝经济收入中所占比例不大,但增加了收入,解决边疆驻军的部分经费。

在法治管理方面,宋朝对这一地区的少数民族采取的是“因俗为治”的政策,少数民族一般犯法,都可以按习惯法来处理,有所照顾;重大纠纷,朝廷多派人前去调解,以和平方式平息事端;少数民族发生叛乱,不是一味武力镇压,而是以招抚为主,尽量化解缓和民族矛盾。

这样的治理政策,有利于维护宋朝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