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进展

合集下载

慢性心力衰竭规范化诊疗新进展答案-2024年华医网继续教育临床内科学心血管病学

慢性心力衰竭规范化诊疗新进展答案-2024年华医网继续教育临床内科学心血管病学

慢性心力衰竭规范化诊疗新进展答案2024年华医网继续教育临床内科学心血管病学目录一、慢性心力衰竭疾病概述 (1)二、心力衰竭管理指南解读——国家心力衰竭指南2023 (3)三、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药物治疗进展 (5)四、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药物治疗进展 (7)五、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应用 (9)六、心力衰竭合并非心脑血管疾病的管理 (11)七、心力衰竭常见合并症的临床管理 (14)八、慢性心力衰竭人群运动处方的制定及实施 (16)九、晚期心力衰竭的机械循环支持治疗 (17)十、心衰患者容量管理策略 (19)十一、冠心病伴舒张性心力衰竭的诊断与治疗 (21)十二、正性肌力药物在晚期心力衰竭中的应用 (23)十三、心力衰竭的实验室诊断 (25)十四、心脏超声基础 (27)十五、急性右心衰竭的规范化治疗 (29)一、慢性心力衰竭疾病概述1.在心衰的分期中,哪一期患者表现为有心衰风险因素但无症状和体征?()A.A期B.B期C.C期D.D期E.以上都是参考答案:A2.基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将心衰分为哪几个类型?()A.急性心衰、慢性心衰B.左心衰、右心衰、全心衰C.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射血分数改善的心力衰竭、射血分数轻度降低的心力衰竭、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D.收缩性心衰、舒张性心衰E.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射血分数中度降低的心力衰竭、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参考答案:C3.以下属于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II级的是()A.休息时也有症状B.活动明显受限C.活动轻度受限D.活动不受限E.不能下床并需静脉给药支持参考答案:C4.我国心衰的主要病因是()A.高血压和冠心病B.瓣膜病C.扩张性心肌病D.内分泌代谢性疾病E.肺部疾病参考答案:A5.慢性心衰的治疗目标是()A.预防住院B.改善临床状态C.降低死亡率D.提高生活质量和功能能力E.以上都是参考答案:E二、心力衰竭管理指南解读——国家心力衰竭指南20231.对心衰“易损期”以下哪项是错误的()A.指心衰住院患者在出院后3个月内B.发生心血管死亡或心衰再住院的风险较低C.推荐住院期间临床稳定后或出院前尽早启动GDMTD.出院前应该仔细评估容量负荷状态,优化减容治疗方案E.推荐在患者出院后 1-2 周内进行早期随访参考答案:B2.以下哪项措施不是心力衰竭A期患者一级预防的推荐?()A.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B.高血压患者,推荐积极降压治疗C.定期使用利尿剂D.2型糖尿病,推荐SGLT2iE.高心衰风险T2D患者使用沙格列汀参考答案:C3.以下哪个药物在HFrEF、HFmrEF、HFpEF治疗中均得到I类推荐A.SGLT2iB.β受体阻滞剂C.MRAD.ACEi/ARB/ARNIE.维立西呱参考答案:A4.对于HFrEF药物管理建议,不是I类推荐的是()A.维立西呱B.ACEI/ARB/ARNIC.MRAD.β受体阻滞E.SGLT2i参考答案:A5.以下对射血分数改善的心力衰竭管理错误的是()A.维持药物治疗B.可以停用改善疾病预后“新四联”药物C.定期随访D.继续生活方式管理E.避免大量饮水,过度输液、酗酒参考答案:B三、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药物治疗进展1.关于SGLT2i在HFrEF人群中开展的大型3期临床研究,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研究目的均为探索在标准治疗基础上加用SGLT2i对射血分数降低性HF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B.EMPEROR-Reduced研究及DAPA-HF研究的主要终点均达成C.EMPEROR-Reduced研究及DAPA-HF研究均纳入了LVEF小于40%的心衰人群D.EMPEROR-Reduced研究及DAPA-HF研究的研究对象均合并糖尿病E.EMPEROR-Reduced研究及DAPA-HF研究的研究对象包括不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参考答案:D2.以下对VICTORIA研究和对维立西呱相关推荐错误的是()A.研究纳入近期发生失代偿性心力衰竭,射血分数低于45%的患者B.研究证明维立西呱可降低高风险心衰患者心血管死亡和首次因心衰住院发生风险C.推荐近期发生过心衰加重事件、NYHA II - IV级,LVEF<45% 的心衰患者,在标准治疗基础上尽早加用维立西呱(IIa)D.低血压不是维立西呱的禁忌症E.妊娠期妇女是禁忌参考答案:D3.关于ARNi在HFrEF中的应用,描述错误的是()A.对于症状性 NYHA Il-Ill 级的 HFrEF 患者,建议使用 ARNi以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1A类推荐B.ARNi有ARB和脑啡肽酶抑制剂的作用,后者可升高利钠肽、缓激肽和肾上腺髓质素及其他内源性血管活性肽的水平。

慢性心力衰竭治疗新进展

慢性心力衰竭治疗新进展

慢性心力衰竭治疗新进展摘要:慢性心力衰竭是临床常见心脏慢性、进展性综合征,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及死亡率,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及慢性心力衰竭研究的不断深入,其治疗手段获得了显著进步。

本文结合相关研究资料对慢性心力衰竭临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治疗;进展慢性心力衰竭(CHF)是各类心脏及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5年死亡率几近恶性肿瘤,临床预后较差[1]。

目前,药物治疗是CHF治疗的主要手段,但多疗效不理想[2]。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及治疗指南指出,CHF治疗应强调个体化及规范化循证治疗,方可获得最佳疗效[3]。

本文就CHF的新近治疗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飨读者。

1药物治疗1.1 ACEI与ARBACEI治疗CHF的历史较ARB更早,是证实能降低心衰患者病死率的第一类药物,是治疗心衰的首选药物[4]。

所有射血分数下降的心衰患者,必须且终身使用,除非存在禁忌证或不能耐受。

对于心衰高危人群,尽管还未出现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异常,应考虑ACEI预防心衰。

ARB在CHF中的应用主要始于21世纪,故其循证医学证据尚不及ACEI[5]。

迄今为止,尚缺乏充分的研究证据证明ARB类药物对CHF的疗效优于ACEI,但值得肯定的是,对于存在血管性水肿或者咳嗽症状无法耐受ACEI药物者,可应用ARB类药物替代,或者对于经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和ACEI类药物治疗后仍存在CHF症状者,又不能耐受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可改用ARB。

但常规联合使用ACEI+ARB+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是有害的[6]。

1.2 β受体阻滞剂研究表明:慢性心衰患者在长期持续性交感神经系统的过度激活和刺激下,可导致心肌β1受体下调和功能受损,而β受体阻滞剂治疗可恢复β1受体的正常功能,使之上调,发挥改善内源性心肌功能的“生物学效应”。

故长期使用可改善心功能,提高LVEF,并且能降低心室肌重量和容量、改善心室形状,起到心肌重构延缓或逆转的作用,对心肌有保护作用。

慢性心力衰竭治疗新进展

慢性心力衰竭治疗新进展

p a t i e n t s h o s p i t a l i z e d f o r h e a r t f a i l u r e i n t h e U- n i t e d S t a t e s : r a t i o n a l e, d e s i g n, a n d p r e l i mi n a y r o b s e r v a t i o n s f r o m t h e f i r s t 1 O 0 O 0 o e a s e s i n t h e Ac u t e De e o mp e n s a t e d He a r t F a i l u r e Na t i o n a l
a 1 . ADHE RE s c i e n t i f i c a d v i s o r y c o mmi t t e e a n d
i n v e s t i g a t o r s Ch a r a e t e r i s t i c s a n d o u t c o me s o f
( c i l a z a p r i l ) 、 贝那 普 利 ( b e n a z a p i f l ) 、 赖诺 普利 ( 1 i s i n o p r i l ) 、 雷 米 普利 ( r a mi p r i l ) 、 培 哚普 利 ( p e r i n d o p r i l ) 、 福 辛普利 ( f o s i n o — p r i l ) 、 依那 普利 ( e n a l a p r i l ) 和 卡 托 普 利
肾 功 能不 全 患 者 不 引起 肾 功 能 恶 化 , 安全 性和耐受性 良好。
a r r h y t h mi a . N En g l J Me d. 1 9 9 5. 3 3: 7 7 —8 2 . 3 Ad a ms KF J r, F o n a r o w GC, E me r ma n C L, e t

中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摘要]中医药具有悠久的历史,治疗慢性心衰,整体审查、辨证施治,拥有多途径,多靶点的优势,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心功能、逆转心衰进程、提高生活质量、改善预后、延长寿命以及减少西药的副作用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西医治疗现状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由各种病因导致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使心室充盈或射血能力受损,以呼吸困难、水肿、乏力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是各种心脏病的危重和终末阶段[1]。

全世界有心力衰竭患者约2600万[2],我国约450万,心衰患病率与年龄相关,超过65岁的老年群体是主要的发病人群[3],<60岁人群患病率<2%,≥70岁以上将高达10%[4]。

有研究表明,未来20年内心力衰竭的患病率将增加25%[5],死亡率占心血管疾病总死亡率的40%-50%,已成为慢性心血管疾病防治的重要内容。

各种心脏病、遗传性缺陷和全身性疾病都可导致心力衰竭的发生。

因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域差异,引起心衰的主要病因也不尽相同,但主要有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慢性阻塞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6]。

一项多中心、前瞻性心力衰竭调查研究结果[7]显示,心力衰竭患者中高血压占54.6%、冠心病占49.4%,位于发病因素的前2位,并认为感染(45.9%)、劳累或应激反应(26.0%)和心肌缺血(23.1%)是引起心力衰竭加重的主要诱因。

在CHF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对其病理生理机制的认识也不断发生着改变,但心肌重塑是最基本机制。

导致心衰进展的两个关键过程,一是心肌死亡(坏死、凋亡、自噬等)的发生,二是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失衡,其中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RAAS)系统激活,加强血管收缩,诱导心肌细胞凋亡从而加重心功能恶化,最终导致心衰[8],交感神经系统过度兴奋,心率增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全身外周血管收缩、回心血量增多,导致心肌肥厚,使心衰加重[9]。

美托洛尔联合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美托洛尔联合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美托洛尔联合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常见于老年人群体,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药物疗效观察是评价治疗效果和指导临床用药的必要手段。

本研究旨在观察美托洛尔联合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并对其临床价值进行探讨。

一、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进展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以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引起心排出量下降和/或充盈压力升高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

其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呼吸困难、乏力、腹胀、水肿等。

在治疗方面,目前常用的药物包括利尿剂、ACEI/ARB、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拮抗剂等。

但是现有的治疗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不良反应频发、疗效不佳、耐药性等,因此需要寻求更好的治疗手段。

二、美托洛尔联合芪苈强心胶囊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美托洛尔是一种选择性的β1受体阻滞剂,具有降低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左心室收缩功能等作用。

而芪苈强心胶囊则是一种中药制剂,富含多种活性成分,具有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收缩力、改善心肌供血等作用。

两者合用可通过不同的途径协同作用,对慢性心力衰竭具有显著的疗效。

三、研究目的及方法本研究纳入了10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患者给予美托洛尔联合芪苈强心胶囊治疗,对照组则给予常规治疗。

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心功能分级、体征指标、心脏彩超等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四、观察结果经过3个月的治疗,治疗组患者的心功能分级、运动耐量、心肌供血情况等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耐受性较好。

心脏彩超检查显示,治疗组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提高,左室舒张末压(LVEDP)明显降低,显示心功能明显改善。

五、结论美托洛尔联合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具有显著的疗效,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心功能、心肌供血等情况,并且具有较好的耐受性。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手段包括药物治疗和辨证施治。

药物治疗中主要采用的是中药复方或者中药合剂,往往包含多种中草药的提取物。

辨证施治则是根据个体患者的表现和证候判断,个性化制定治疗方案。

近年来的研究显示,中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减轻症状,延长生存期。

研究表明,有些中草药提取物具有增强心肌收缩力和降低血液黏稠度的作用,能够有效改善心功能。

中药还能够通过抗氧化、抗炎和抑制心室重构等机制,发挥保护心肌的作用,减少心脏损伤,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一些研究还发现,通过中医药干预可以改善患者的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如降低交感神经活性、增加副交感神经活性,调节心脏神经-内分泌系统的紊乱,从而达到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效果。

这表明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机制不仅涉及心肌细胞的直接作用,还涉及到整体机体的调节。

除了单一药物的应用,一些研究还探索了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

将中药与现代药物联合应用,可以发挥双方的优势,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一些研究还使用了针灸、艾灸、推拿等中医疗法作为辅助治疗手段,通过调节气血运行和促进身体自愈能力的作用,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和生活质量。

尽管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方法和机制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复杂,病变机制多样,需要针对不同的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这对中医药的规范化和个性化制定治疗方案提出了要求。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评价标准还不完善,缺乏统一的评估指标,难以进行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机制尚需深入研究,以进一步揭示其治疗作用的具体机理。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潜力。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发展,相信中医药在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中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更多的研究仍然需要进行,以进一步明确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机制和疗效。

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药研究进展一、内容简述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质量和生命安全。

随着中医药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中药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本文将对近年来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药研究进展进行概述,包括病因病机、辨证论治、药物研究和临床疗效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首先本文将从中医角度对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机进行分析,探讨其与现代医学的关联性。

然后针对不同证型的患者,介绍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常用的中药方剂。

此外本文还将重点介绍近年来在慢性心力衰竭药物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中药单味药、复方制剂以及中药提取物等。

通过临床试验和病例分析,评估各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依据。

1.慢性心力衰竭的定义和流行病学数据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CHF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根据美国心脏病学会(AHA)的数据,2013年美国约有480万成年人患有CHF,预计到2030年这一数字将达到670万。

在中国CHF已成为老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据中国心血管病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中国约有450万CHF患者,占全国心血管病患者的。

这些数据表明,慢性心力衰竭已成为全球范围内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因此研究和发展中医药治疗CHF的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中医药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作用及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慢性心力衰竭(CHF)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针对这一问题,中医药在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患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方法。

首先中医药在调节心血管系统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根据中医理论,CHF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肝肾不足、心脾两虚等。

中医药通过调整机体内部环境,使心脏功能得到改善,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例如人参、黄芪等药物具有补气养血、益精填髓的功效,可以改善心肌供血不足、心肌收缩力下降等问题;丹参、川芎等药物具有活血化瘀、扩张血管的作用,有助于降低心脏负荷,减轻心力衰竭症状。

慢性心力衰竭药物治疗的新进展

慢性心力衰竭药物治疗的新进展

慢性心力衰竭药物治疗的新进展慢性心力衰竭(CHF)是一种严重的心脏疾病,其特征是心脏无法将足够的血液泵送到身体的其他部分,导致疲劳、呼吸困难和其他严重的健康问题。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发展和改进。

药物治疗一直是慢性心力衰竭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新的药物治疗方法,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

本文将就慢性心力衰竭药物治疗的新进展进行介绍。

我们来看看目前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治疗药物有哪些。

目前常用的心衰治疗药物主要包括ACEI(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RB(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和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等。

这些药物通过不同的途径影响心脏,帮助改善心脏的泵血功能,减轻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近年来,一些新的药物治疗方法已经在临床上得到应用,并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

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ARNI(血管紧张素受体-神经肽Y受体拮抗剂)。

ARNI是一种新型的心衰治疗药物,它是由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和神经肽Y受体拮抗剂两种药物组成的复方制剂。

临床研究表明,与传统的ACEI相比,ARNI在改善心衰患者的生存率和降低再住院率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ARNI已经成为目前慢性心力衰竭治疗的一线药物之一。

除了ARNI之外,另一个备受关注的药物是心衰患者的新型利尿剂—血管内皮素受体拮抗剂。

血管内皮素受体拮抗剂能够通过抑制肾脏中的血管紧张素II的合成和释放,减轻心脏负担,改善心衰症状。

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具有比传统利尿剂更好的利尿效果,并且对心脏和肾功能的保护作用也更为明显,因此在一些难治性心衰患者中得到了有效应用。

心衰患者的免疫调节治疗也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

免疫调节治疗主要是通过调节患者的免疫系统,抑制炎症反应,减轻心脏负担,改善心衰症状。

目前已经有一些免疫调节药物在临床上得到了应用,并取得了一些初步的疗效。

虽然免疫调节治疗在心衰治疗中的地位和作用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但它的出现无疑为心衰患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反射性降低交感神经张力, 减慢心率
▪ 减少抗利尿激素分泌, 增加肾血流量
▪ 减低血浆肾素水平, 降低血醛固酮, 激活心房 利钠肽分泌
自1785年用于临床,至今仍是一线药物
DIG试验(Digitalis Investigation group Trial)
病人:6801例 LVEF<0.45(平均0.28) ,70%为CHD 方案:95%应用ACEI, 随机分安慰剂组和地高辛组
心力衰竭基本机制
心力衰竭 心肌结构和功能的变化
心力衰竭是由于任何原因的初始心肌损伤(心肌梗死、血液动力 负荷过重、炎症),引起心肌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最后导致心室功能 低下
心力衰竭是一种进行性的病变
心力衰竭是一种进行性的病变,一旦起始以后,即使没有新的心 肌损害,临床亦处于稳定阶段,仍可自身不断发展
副作用:室性心律失常,加重心肌缺血。
非洋地黄正性肌力药物
磷酸二酯酶抑制剂作用机制
• 抑制细胞膜上的磷酸二酯酶F-III,cAMP降解减少, cAMP增加, 心肌内钙内流增加而产生正性肌力作用
• 作用: 心脏:正性肌力作用,降低心肌氧耗量,对心率、心电 图无影响。血管:直接扩张作用
• 血流动力学效应:PAWP↓,CO↑。SVR↓,PVR↓,右房压↓,血 压轻度↓。作用在用药后120分钟最明显
▪ 应用目的:改善收缩性心力衰竭临床症状,应与 其他药合用,也可用于快速性房颤患者。
▪ 地高辛无明显降低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率作用,不 推荐用于NYHA I级患者。
▪ 地高辛安全、耐受性好,不良反应见于大剂量, 而大剂量对心力衰竭治疗并不需要。
▪ 舒张功能障碍心力衰竭患者,除非有室上速或快速 房颤,一般不用洋地黄
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是心室重塑
心肌细胞肥大、凋亡,胚胎基因和蛋白质的在表达,心肌细胞 外机质量和组成的变化。临床上:心肌质量、心室容积的增加,心 室形状的改变-横径增加呈球形。
洋地黄在心衰中的应用
洋地黄在心衰中的应用
▪ 抑制心肌细胞膜Na+/K+ATPase,增加Na+-Ca++交 换,增加肌浆网Ca++利用, 增加心肌收缩力
非洋地黄正性肌力药物分类
•拟交感胺: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左旋多巴 •磷酸二酯酶抑制剂:氨力农、米力农 •胰高血糖素 •1.6-二磷酸果糖
非洋地黄正性肌力药物
拟交感胺药物作用机制
• 机制:作用于心肌的β1受体而发挥正性肌力作用
• 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因正性速率作用,强烈 的血管收缩或血管舒张作用,不利于 心衰的治疗
心衰理论和实践的进展
第三阶段-----神经体液阶段 20世纪90年代以后(1988-1998) 交感、副交感系统在心衰中的作用 RAS系统在心衰中的作用 许多新的内分泌因子 到心衰的代偿因素的持续存在会走向反面,成为预 后的不利因素 治疗:对ACEI治疗心衰的重新认识,β-阻滞剂的临
床应用
第四阶段----分子生物学阶段(1998----) 基因在心衰中的改变 基因治疗?心肌细胞移植?
非洋地黄正性肌力药物
氨力农
▪ 指征:各种心衰,包括术后低心排血量 ▪ 用法:负荷量:0.5~1.0mg/kg iv 维持量:5~10 μg/min.kg
无口服制剂 ▪ 副作用:少数病人有低血压,室性心律失常,长期用血小板减少
米力农
▪ 作用:与氨力农相似。作用比氨力农强15~20倍,半衰期仅2小时 ▪ 血流动力学效应:与氨力农相似,心率轻度上升,作用在用药后15
非洋地黄正性肌力药物
(一)多巴胺作用机制:有剂量依赖性
剂量 < 2μ g /分 .公 斤
作用受体 多巴胺受体
2 ~ 7 μ g /分 .公 斤 心 肌 β 1 受 体
效应
肾、肠系膜血管扩 张
正性肌力作用
> 7μ g /分 .公 斤源自α受体外周血管收缩
临床应用 利尿
强心
升压
指征:各种心衰,包括手术后低心排血量,但不主张用于急性肾衰 无尿的治疗 用法:根据指征决定用量,可与硝普钠,硝酸甘油,氨力农,多巴 酚丁胺合用
分钟最明显 ▪ 指征:同氨力农 ▪ 用法:负荷量:25~75 μg/kg iv 维持量:0.375~0.75 μg/min.kg iv ▪ 有口服制剂,但目前已不提倡使用
PROMISE研究
▪ 目的:评价米力农在严重慢性心衰病人中对生存的作用 ▪ 观察疾病:充血性心力衰竭 ▪ 设计: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试验 ▪ 病人:1088例慢性心衰病人,心功能Ⅲ~Ⅳ级,LVEF≤0.35 ▪ 随访:1天~20月,平均6.1月 ▪ 治疗:米力农10mg qid或安慰剂
▪死亡率高 ▪再住院次数增加 ▪生活质量降低
▪死亡率高 ▪再住院次数增加 ▪生活质量降低
心衰理论和实践的进展
第一阶段-----解剖学阶段 20世纪70年代以前(1948-1968) 认识形成心衰的疾病 心衰是心肌收缩功能不足所致 治疗:洋地黄和利尿剂
第二阶段-----血流动力学阶段 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 (1968-1988) 认识心衰的血流动力学机制 心衰中前后负荷的作用 治疗:血管扩张剂和非洋地黄正性肌力药物
地高辛组(%) 安慰剂组(%) p
34.8
35.1
0.80
心血管死亡率
29.9
29.5
NS
心衰恶化死亡
11.6
13.2
0.06
住院
64.3
心血管病住院
49.9
心衰恶化住院
26.8
室性心律失常和
4.2
猝死
67.1
0.006
54.4
<0.001
34.7
<0.001
4.3
NS
洋地黄在心力衰竭治疗应用要点
非洋地黄正性肌力药物
(二)多巴酚丁胺(dobutamine)
▪ 兴奋心脏1受体,增加心肌收缩力 ▪ 右旋体兴奋血管2受体,降低外周阻力 ▪ 左旋体兴奋节后1受体,减小静脉床容量,增加回心
血量
用法:2.5μg/min.kg开始,逐渐加量,最大可达15μg/min.kg, 可与多巴胺、硝普钠、氨力农等同用
预计观察5年, 实际3.5年结束 结果:①两组心血管死亡率均为30%(P=0.80)
②心衰恶化住院率: 地高辛组下降28% ③对重症EF<0.25者(Ⅲ-Ⅳ级),获益更大
地高辛改善症状,减少再住院,对死亡率中性影响
N Eng J Med 1997;336:525-533
DIG试验结果
事件 总死亡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