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农学事业的奠基者罗振玉评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3卷第4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7月 Vol. 33 No. 4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Jul. 2011 ────────── 收稿日期:2011-02-15 作者简介:张亮(1985-),男,河北邢台人,河北大学历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
-74-
中国近代农学事业的奠基者罗振玉评述
张 亮,张建富
(河北大学 历史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摘 要:甲午战争以后,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传统农业面临巨大的危机。
为了实现“农业救国”的梦想,罗振玉发起成立农学会,通过发行《农学报》和《农学丛书》、开展农学教育等途径,积极传播西方的农业知识和生产技术,为促进中国传统农业向近代农业的转变贡献突出。
关键词:罗振玉;农学会;农学报;农学丛书;农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 K 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11)04-0074-04
The Comments on LUO Zhen-y u: the Founder of China's
Modern Agriculture
ZHANG Liang, ZHANG Jian-fu
(School of History, Hebei University, Baoding 071000, China)
Abstract: After the Sino-Japanese war, various foreign powers stepped up economic aggression against China, and the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of China faced a huge crisi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dream of saving nation through agriculture, Luo Zhen-yu established the Agricultural Association to spread the western technology in agricultural knowledge and production through the issuance of papers called Agriculture Journal and Agriculture Series , which played an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 in the agriculture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to modern agriculture in China.
Key Words: Luo Zhen-yu; Agricultural Association; Agriculture Journal ; Agriculture Series ; agricultural education
甲午战争后,日益加重的民族危机以及列强的经济侵略,使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实业救国人士与资产阶级维新派逐渐意识到农业生产和农业改良的重要性,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中,明确提出了学习西方近代农业的具体方案“外国讲求树艺,城邑聚落皆有农学会,察土质,辨物宜,入会则自百谷、花木、果蔬、牛羊牧畜,皆比其优劣,而旌其异等,田样各等,机车各式,农夫人人可以讲求,……吾地大物博,但讲之未至,宜命使者择其农书,遍于城镇设为农会,督以农官,农人力薄,国家助之”[1],充分肯定了西方农业科学技术对农业生产力的巨大促进作用,积极主张引进西方农业生产方式,改变传统落后的小农生产方式,以挽救民族危亡。
随之,一大批知识分子怀抱“农业救国”之梦想,投身于中国的农业改良。
在这个过程中,罗振玉做出了重要贡献,是其中的佼佼者。
一、罗振玉生平
罗振玉(1866~1940),字叔蕴,号雪堂,晚年又号贞松老人,又称永丰乡人、仇亭老人,出生于江苏淮安山阴城内一个小官吏家庭。
因其祖籍为浙江省上虞县,所以罗常署“上虞罗振玉”。
罗5岁入私塾,15岁学作诗词,16岁初学八股便中秀才。
后于壬午(1882年)和戊子(1888年)两次参加科举皆不中。
1890年,罗振玉在乡间教私塾,并沉迷于经史考据之中。
甲午之战,封建士大夫纷纷寻求救国图存之道,重农思潮应时兴起。
罗振玉亦感于时危,认为要想改变清政府的落后局面只有振兴农业,在其致汪康年的信中说“弟流庸淮浦,碌碌无寸长,行年三十,精力半耗于经史考据之中,比来憬然有悟已有迟暮之慨。
……昨与敝友蒋伯斧参军议中国百事皆非措大力所能为,惟振兴农学事,则中人之产,便可试行。
张 亮,等:中国近代农学事业的奠基者罗振玉评述
-75-
蒋君忻然,急于试办,而购买机器、聘请农师及仿行日本铁棒打井等法,非托诸东人、西人不可”[2],初步阐发自己的重农主张和将来的行动规划。
罗振玉认识到只有学习西方才能增强国力,于是潜心研究农业。
1896年,他与蒋伯斧在上海创立农学会,发行《农学报》,介绍国内农业发展概况,专译东西方农书农报以传播近代农学知识。
1898年初又创设“东文学社”,教授日文,王国维便是东文学社毕业生。
1900年秋,罗振玉任湖北农务局总理并兼任农务学堂监督。
1901年夏辞职后主持江楚编译局,开始编译出版《教育世界》杂志,同年冬奉江、鄂两省奏派赴日本考察教育。
1902年罗振玉受盛宣怀延聘,出任南洋公学东文科监督。
1904年端方出任江苏巡抚,聘任罗振玉为教育顾问,并委托其创办江苏师范学堂。
1906年罗振玉奉调进京,任学部参事兼京师大学堂农科监督等职。
二、创立农学会
在农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下,罗振玉与蒋黼倡议发起务农会,并在《时务报》上登出《务农会公启》,提出“农学为富国之本,中土农学,不讲已久,近上海诸君。
创设农学会,拟复古意,采用西法,兴天地自然之利,植国家富强之原”,表示要“广树艺、兴畜牧,究新法,浚利源”,发展我国的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
至于创办农学会的目的,罗在其自述中说“予少时不自知谫劣,抱用世之志。
继思若时不我用,宜立一业资事。
畜念农为邦本,古人不仕则农,于是有学稼之志既服习《齐民要术》、《农政全书》、《授时通考》等书,又读欧人农书译本,谓新法可增收获,恨其言不详。
乃与亡友蒋君伯斧协商于上海,创学农社,购欧美日本农书移译,以资考究”[3,p19]。
可以看出,罗振玉认为农业是富国强兵的根本,创设农学会旨在译介欧美日本农书,引进西方先进的农学理念和农业技术,借鉴国外已有的成效,改变中国传统农业的落后面貌,使中国走上繁荣富强的道路。
《务农会公启》登出后引起极大的反响,“不逾月,四方君子,谬相许可,或代拟章程或诒书商榷,崇论宏议,厘然盈箧”,要求加入农会的人络绎不绝。
因该会创办地在江浙之地的缘故,会员以江浙之人居多,较为著名的人物有张謇、龙泽厚、徐维则、汤寿潜、陈寿彭、缪荃孙、李鸿章、张之洞、刘鹗、黄遵宪、唐才常、章炳麟等。
农学会成立后,制订了《务农会章》(12条),提到“本会应办之事,门类繁多,资用甚巨,势难豫筹,兹先捐集款项,创立报章,其他各事,挨创办时酌订章程,先期登报,以期集事”,罗振玉、徐树兰、朱祖荣、吴县蒋黼是该会的发起人。
农学会的日常事务多由蒋黼处理,至戊戌事变后“伯斧感于时危归淮安奉母”[4],便由罗振玉一人主持。
关于农学会的确切名称记述比较混乱,罗在给致汪康年的信件中称“农会”、“农社”,称《农学报》为“农报”;戊戌事变之后,上海报馆大部被查封,两江总督刘坤一上奏说《农学报》,不干涉政治、有
益民生,虽有乱党名也因为来者不能拒,不应在查禁之列,“更就上海之《农学报》馆改为农务总会,由臣另筹款项、重订章程,与各省联络协助,籍收一树百获之益”。
后刘坤一又将“农务总会”改为“江南农学总会”,正如光绪24年十二月上,《农学报•公牍录要》“两江总督饬宝山县沈期仲大令兴创农学堂札”所载“前据上海《农会报》绅董罗振玉等,察请拨地筹款,兴建学堂。
本大臣本拟由官督率,拓为江南农学总会,亦经奏明在案现即设堂宝山,自应归并办理。
律农报与学堂,相辅而行。
仍由该绅等专办报务,以符原案,该令并即会商合议,汇案察复”。
这便是后来刊印的《农学丛书》上署“江南农学总会译印”的原因。
三、发行《农学报》,出版农学丛书
认识到报刊对世人的影响,国人创办的报纸开始在中国本土兴盛,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日益为广大知识分子所接受,农学会在成立后的第二年(1897年5月),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份农业学术刊物——《农学报》,其略例、编者按、编辑方针、受众定位、刊载内容、发行手法、售卖方式等都具有时代特色,以“兴天地自然之利,植国家富强之源”、“广树艺、兴畜牧、究新法、浚利源”为宗旨,主要介绍农、林、畜牧和渔业方面知识,收集整理我国古代农业科学经验,报道国内农业发展现状,介绍西方近代农业科学技术,“白纸石印,每月刊报两次,装订成册,每次约三十页内外”、“详载各省农政,附本会办事情形,并译东西农书农报,以资讲求”。
前十五册称《农学》,第十五册才将该报名改为《农学报》。
第十八册以前为半月刊,翌年第十九册(1898年初)起改为旬刊。
到1906年1月停刊,共出315期,前后持续近十年。
《农学报》所刊内容大致分为以下三部分:
一是关于农业方面中央和地方官员的奏折、公牍等,如该报第一期刊登的《魏抚军请疏浚陕省水利疏》、《华侍御辉请讲求务本之计以开利源折》,反映了当时清政府各地行政机关的农业政策及动向,便于各界人士及时了解国家和地方的农业发展现状。
二是各省农事消息和农学会的活动情况,及时提供农业经济信息在当时起了很重要的交流的作用,如《农学报》为介绍各省最新农业发展状况专门开设“各省农事”专栏,详细刊登各省农事,如“机器碾米”、“牛皮涨价”、“江鄂茶价”,便于世人了解时事,相应调节农业生产。
三是农学译文、古代农书和国人写的农学论文以及国内外农业科学试验、研究的报告。
这是《农学报》重要的部分,这些译文都是从欧美、日本等当时比较先进、权威的农业科技期刊中选择、翻译而来的,内容涉及农、林、牧、渔、水利、农机、蚕桑、园艺、病虫害防治、土壤与肥料、制茶与农产品加工等。
其中就有连载的《英伦奉旨设立务农会章程》、《种稻改良法》、《陆稻栽培》、《接果树要法》、《人工孵卵法》等,这些反映当时世界农业科技前沿的新农学理念,
第33卷第4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7月
-76-
让当时的读者开阔眼界、增长见识、认识差距,进而改变发展农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深得维新思想人士的欢迎。
后期的《农学报》还曾连续刊载了中国的古农书如《氾胜之书》、《农桑辑要》等,对古书的传播和保存都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中国人写的农学论文多为群众中农业生产经验的总结,如《人参考》、《木棉考》、《种烟叶法》、《养蚕成法》、《种拉美草法》等。
除发行《农学报》外,农学会还编印了一套《农学丛书》,实际上《农学丛书》是从《农学报》“东报选译”、“西报选译”中选取而来。
《农学报》在刊印之初就已经做好编印《农学丛书》的准备,《农学报》在编印页码方面做了特殊的安排,在翻译连载的东西方报刊和文章时,把这些文章单独编制页码,自成系统,分期附载在每期《农学报》上,日后编印《农学丛书》时就可直接把这些单独编制页码的译文抽调出来汇编成册。
这减轻了再次排版的费用,节省了人力物力,由此可见,《农学丛书》的编排真可谓匠心独运。
1899-1906年间,《农学丛书》共出版了7集82册,235种,内容涉及农业政策、农业科技、农业经济、农业法规、农业教育以及各类农业新闻等,科学技术的内容占据了其中的大部分,如农作物的栽培技术、病虫害的防治技术、改良土壤的技术以及有关牧畜、兽医、蚕桑等方面的知识和技术。
这套丛书汇集了中国古代农业科学技术的许多要籍,旁及民间有关农业生产的调查内容,反映了当时中国传统农学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发展趋向。
它通过译述欧美日本等国的农书,较全面地引进了实验农学的丰富材料,这些译文的原文资料分别择自日本、英国、美国、法国、德国等西方国家。
所有这些极大地开阔了士大夫的眼界,体现了中国传统农业与西方实验农学的结合,为中国传统农业向近代农业转型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指导作用。
四、创办东文学社,参与农业教育
《农学报》发行不久后创办了东文学社,这是中国第一所专门的日语学校。
之所以创立专门的日文学校,是鉴于中国翻译人才的缺乏。
中日一衣带水,“且欧美人多肉食乳食,习惯不同,惟日本与我相类,其可补我不足者,惟选种除虫,及以显微镜验病菌”[3,p10]。
聘请外国人来充当翻译,实非长久之计,中国必须培养一批自己的日文翻译人才。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2月,东文学社在上海新马路梅福里正式创办,创办者为罗振玉、蒋黼等。
至于创办东文学社的原因,《东文学社社章》写道:“讲求欧西语言文字者实繁,有徒诚务其急也。
日本同处一洲而研习其语言文字者顾寥寥焉,彼都人士莅止中国,中国士夫往往与之通姓字彼国书籍流传中国,中国士夫往往不能通数,行不便孰甚。
蒙等不揣固陋创立学社以为之倡,但见闻简陋资历未充尚冀。
”农学会负担学社的日常经费。
该校每期招收学生不超过40人,修业三年,15到30岁中文精通者皆可入学;每年学费20元,每天学习日文3小时;学生毕业后由东文学社推荐工作或聘请其到东文学社任职。
学社聘请藤田丰八为日文教习,东文学社创办时仅教授日语,后因“入学者众,乃添聘田冈岭云为助教,上海日本副领事诸井学士六郎及书记船津君辰一郎任义务教员,授东语”[3,p10],又因农书农报内容涉及物理、化学、生物、数学等科目,后又添设英语、物理等课程,课程均用日语讲授。
由于罗振玉和蒋黼忙于农学会和农学报馆事务,罗便推荐其友人邱于藩总管校务。
据罗振玉回忆,东文学社学生“入学者众”。
《农学报》曾登载“东文学社告白:前本学社续招同志来学已登前报,兹酌定九月朔为第二班开学之期。
凡欲学者请限期来报名,至期遵照章程前来受学,迟到不待”。
第二班到底招收了多少学员,相关文献并无记载。
东文学社培养了一批译才,“出于此学社者颇多,而翻译东文书籍、派遣赴日留学生,实发轫于是焉”[5];
“高材生若海宁王忠悫公,山阴樊少泉炳清、桐城沈昕伯纮两文学,均笃学力行,拔于俦类之中”[3,p10],这三人在日后《农学报》、《农学丛书》和日后《教育世界》杂志的出版做出了巨大贡献。
“百日维新”失败之后,维新派人人自危,校务总管邱于藩离职,蒋黼主张闭馆,远离这个是非之地,东文学社学生也散失三分之一。
东文学社处于万难之际,罗振玉四处借债补充校费,学社发展可谓举步维艰。
幸亏王国维、樊炳清将东文学社的历史、地理、理化等教材译成汉语并刊印出来发售,暂时解决了财政危机。
然而好景不长,“值庚子之变,学社解散。
盖余之学于东文学社也。
二年有半,而其学英文亦有一年有半”[6]。
至此,存在两年有余的东文学社最终解散,东文学社存在时间虽然短暂,但它为近代中国培养了第一批日语人才,为引进欧美、日本农学知识,为近代西方先进农学知识的传播和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罗振玉对农学极为热衷,积极创社办报。
通过汪康年的引荐,罗振玉结识了晚清重臣张之洞,张之洞对罗投身农学非常赏识。
1900年秋,张之洞两日连发三封电报,邀罗赴任湖北农务局总理并兼任农务学堂监督。
湖北农务局成立于1898年,下设农务学堂,分农、桑两科。
此时,罗振玉正忙于辑印《农学丛书》,将农学会的日常事务交给沈纮后赴武昌当面辞谢。
结果,张之洞却不许罗推辞鄂省农事,并应允《农学丛书》出版后饬令各府县购阅,罗振玉只得留在武昌整顿湖北农务学堂。
罗振玉知晓农务学堂积弊之所在,根据教习多、学生少的情况,要求教习以日语为授课语言,对学生约法三章,革退顽劣学生,学风日好。
罗振玉将学堂情况如实禀告张之洞后,张欣然接受罗关于裁撤不称职译员、自觅教员和拨地开辟农学实验场的请求,并当面允诺拨抚标马场地为试验场。
农务学堂译员妄图以辞职要挟罗振玉,罗振玉致电王国维、樊炳清来湖北接替译员职位。
顽劣学生被开除、无师道的译
张 亮,等:中国近代农学事业的奠基者罗振玉评述
-77-
员被辞退,学校很快步入正轨。
罗振玉整顿农校取得了成效,但因“见凡在鄂任事之人,见文襄皆及其趋承,而阴肆讥谤无所不至。
意甚薄之,不欲与伍。
乃于次年暑假返沪,遂再三辞职”[7,p17]。
辞去湖北的差事后,罗振玉回到上海,继续主持农学会的日常事务。
1901年11月,罗振玉奉刘坤一、张之洞奏派赴日考察教育,期间留心日本农校建设。
张之洞掌管学部后,罗亦入京供职,任二等咨议官,主要负责农科,还阅各科语文卷[8]。
1909年张之洞任罗振玉为农科监督后,罗再次奉命赴日考察,回国后根据自己考察所得的农学新法筹办京师大学堂农科,“奏拨西直门外钓鱼台地,建新校,设试验场。
溽暑严寒,往返监视,至辛亥秋乃落成,而武昌之便作矣”[7,p34]。
五、结语
现代报刊传播的大都是西方近代思想,但是借助报刊宣传富国强兵之道、国家振兴之源、养民教民之法的“新闻纸”,《农学报》、《农学丛书》字里行间却饱含着罗振玉等人借助报刊书籍唤醒民智,用近现代西方先进的农业思想、科技和教育理念,促进中国传统农业向近代化转型,并最终达到农业强国的目的。
晚清的重农思潮和农业救国思想是在清末特有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是知识分子寻求救国道路的一种探索,罗振玉创办的农学出版物不仅刊登了众多西方现代农业的教育思想,还大量刊发了各府衙州县兴办农业及农业教育的消息和评论,成为晚晴国内鼓吹农业教育的喉舌和宣传农业教育的重要窗口。
1903年北洋官报局拟仿《农学报》办农报,上奏清政府说陈说农学会所取得的成绩时所说:“近数年来,东西各国农书农报,多已由上海《农学报》翻译,该报自丙申创设至今,业经发行多册,其已出之报,并已辑为农学专书数十卷。
新理新法搜求无遗,流布极为广远。
”
罗振玉创办农学报刊传播的农业科技与农业信息,促进了学堂的发展与变革,但当时晚清政府国势衰败、民族危机严重,依靠农业救国根本无法改变当时积贫积弱的腐朽政权,罗振玉所做的实务也难以得到统治者的根本性重视;清政府无心也无力推行近代农业改革,而农业科技活动又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难以在农业生产中迅速普及推广,罗振玉的农学实务也只能成为晚清传统农业向近代农业转型的一个铺垫。
[参考文献]
[1] 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二)[M].上
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144.
[2] 上海图书馆编.汪康年师友书札(三)[M].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1986:3152-3153.
[3] 罗振玉.贞松老人遗稿甲集之一·集蓼编[Z].辛巳秋印行. [4] 甘孺.永丰乡人行年录(罗振玉年谱)[M].南京:江苏人民出
版社,1980:19.
[5] 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四)[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205.
[6] 姚淦铭,王燕,编著.王国维文集(第三卷)[C].北京:中国文
史出版社,1997:470.
[7] 黄爱梅,编选.雪堂自述[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8] 罗琨,张永山.罗振玉评传[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1996:34.
(责任编辑、校对:马桂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