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顾城诗歌的艺术特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析顾城诗歌的艺术特点 在 20 世纪 80 年代的中国诗歌 主流中,顾城 是一个不可磨灭的印记,他是著名的“朦胧派”诗人。

在中国这个“诗的国度”里从来不缺乏“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仰望星空的烂漫诗人, 也不缺乏“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辟天下寒士俱欢颜”俯察万民的现实主义遗风,更不缺乏“竹杖 �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豪迈铿锵气概。

生于这个涵养丰 富、 包容万象的诗的国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幸福和骄傲。

然而历史的进程向来不 是一帆风顺的,中国近代以来物质经济的落后必然影响到上层建筑文学 艺术的回落,中国诗歌也面临着革旧立新的现实状态,浩浩荡荡的“ 五四 ” 新文化运动无疑为中国文艺界的发展指引出一条 “ 向西看 ”,“向前看”的发展方向。

这让彷徨不知所措的中国诗歌如 沐春风,如遇春雨,不再是闻一多先生所谓的“吹不起半点漪沦,一沟绝 望的死水”,中国诗歌的现代转型如雨后春笋般悄然破土。

80 年代后在以顾城、 北岛、 杨炼、 舒婷、 江河等为代表的“朦胧” 诗人登上的中国诗坛后, 他们犹如一阵旋风, 为中国现代诗歌的贫瘠土地注入一 股新鲜的活力, 作为一种中国现代诗歌“新的崛起”引人注目。

诗人 顾城是我国新时期众多朦胧诗人的重要代表, 其清新淡雅诗风之中不乏深层的历 史厚重之感和时代跳动的脉搏,以其充满童话 色彩的诗歌艺术风格在众多“朦胧”诗人中独树一帜, 他以自己 孩童般的诗人秉性天真烂漫地构建着自己诗国天空中的童话世界, 被冠以“ 童话诗人”的美名。

通过对其诗歌的关照,仿佛让我们接通了千年之外的 盛唐两汉,触摸了万里之遥的西方文明。

这样一种惊喜是值得欢欣和鼓舞的,他 笔下充满生命活力, 纯真而又忧伤, 来自自然而又富于想象的诗歌意向是我们艺 术想象空间中可触摸、可感受、可欣赏的艺术营养内涵。

所以对其诗歌艺术特点 的分析研究是我们进一步感受这样一种文脉不断, 诗风长存, 中国诗歌艺术价值 承担之所在, 更是我们了解和反思近代或文革劫难这些历史苦难给那一代人带来 的心灵创伤的一把钥匙, 也是我们在今天这样一个充满浮躁的时代空气中保持内 心纯净自我修炼的一种方式, 让我们在中国现代诗歌发展中沿着这条门径继续孤


往冥索,这些也是我选此题的目的及意义所在。

研究顾城的著述可谓是汗牛充栋、 浩若繁星。

国内外对顾城不论是文学作品 还是学术作品的研究都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局面。

现就我目之所及对国内外对 顾城的诗歌研究做如下述评:国内有很多关于顾城诗歌及个人研究的文学作品, 大多是对其诗歌某一作品进行研究,例如:朱小平的《我所知道的顾城》、王安 忆的《岛上的顾城》等著作对顾城进行了研究,张捷鸿的《童话的天真》、张瑞 雪的《顾城诗歌童话意境的根源》、王晓路的《浅析顾城诗歌的特点》等著作, 是对顾城的代表诗作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评论。

其中王晓路的 《浅析顾城诗歌的 特点》 从顾城诗歌的诗歌意境及感情基调方面剖析诗人内心的世界从而去理解在 诗人梦幻世界下所创作出来诗歌。

1998 年上映的《顾城别恋》,这是由香港导 演陈丽英执导的,一部介绍顾城从年幼到成年后走向极端的不归路的一部影片。

《顾城别恋》的故事 时间涵由六十年代至到今天,空间涵盖中国,新西兰以至德国。

在这部影视 剧中描述了顾城小时候看见父亲被文化大革命迫害从而内心经 历变化的过程, 也是目前国内唯一有关这为“童话诗人”的传记 片。

日本人岛由子发表在 《大阪外国语大学(大阪大学外语系)言语社会学会研究 大会报告集 Vol.2》的《关于顾城的前卫诗》这篇文章,侧重对顾城认为在困惑 时期突破对偏于理性的城市生活报以怀疑的困境《滴的里滴》,该文主要是利用 顾城生前的言论对该作品进行解读。

自 80 年代初,顾城以其朦胧诗主将和诗歌的童话色彩引起人们的关注。

90 年代中后期, 对顾城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其戏剧性的死亡和心理问题上, 对顾城 这一生及所写作品进行系统介绍的只有书籍朱小平的《我所知道的顾城》,在这 本书中朱小平作为顾城的朋友, 以他诗人的情怀和学者的思维对顾城的一生进行 了评述, 这本书也是当世唯一一本比较完整的描述了顾城的一生的书籍。

纵观顾 城诗歌研究对其诗歌某一代表作品的评论较多,如《中国新诗年鉴》的《顾城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杨然发表在《名作欣赏》的《读顾城远和近》。

而目前 国内外学界对顾城诗歌本体的研究,也是多着力于对其某一阶段的的诗歌分析。

如张捷鸿发表在 《当代作家评论》 的 《童话的天真》 , 张瑞雪发表在 《文学教育》 上的《顾城诗歌童话意境的根源》、王晓路发表在《中国文学研究》上的《浅析 顾城诗歌的特点》,日本人岛由子发表在《大阪外国语大学 (大阪大学外语系) 言语社会学会研究大会报告集 Vol.2》的《关于顾城的前卫诗》。

这些学术作品 都是针对其顾城在某一阶段或是某时期诗人所处环境而创作出来的作品进行了


研究。

我们从这些学术作品中可以看到顾城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中是一个不可复制 的音符,是中国 “朦胧诗”的不朽丰碑。

一、顾城的创作经历 顾城,男,1956 年生于诗人之家。

是我国新时期“朦胧诗”的 代表人物, 被称为以一颗童心看世界的“童话诗人”。

与同时代的诗 人的诗歌风格,如舒婷,杨炼,北岛等相比,顾城的诗则显得纯真无瑕、多彩梦 幻。

著有诗集《白昼的月亮》《舒婷、顾城抒情诗 选》、 《北方的孤独者之歌》、 《铁铃》、 《黑眼睛》、 《北岛、顾城诗选》、 《顾城的诗》、《顾城童话寓言 诗选》 、 《顾城新诗自选集》 。

逝世后由父亲顾工编辑出版 《顾城诗全编》 。

另与谢烨合著长篇小说 《英儿》 。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 年出版 《顾城的诗》 。

诗集 《白昼的月亮》 。

他曾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这一特殊时期, 从这样一个特殊时期走 过来的人, 对生活的感悟是不同的。

社会的动荡和历史的变迁在这个敏锐的诗人 在诗歌创作上有着不同的展现。

他的诗歌大致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 顾城前 期的诗作自然明朗;后期的诗作则更多地展现诗人远离故土之情,以及对喧嚣尘 世的厌倦。

但不管是顾城的前期诗作还是他的后期诗作, 他都用他充满童真的心, 和大量的意象来表达他的心路历程以及对生活的感悟。

诗歌创作生涯中,那样一首脍炙人口的《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 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简单的诗句 , 却让人们在那样一个颠沛流离的时代苦难中得到温暖。

“文革” 结束后,诗人那郁积已久的对历史的不满和愤恨,那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让 这个诗人敏感的心再一次的触动。

顾城 1987 年 5 月应邀赴德国参加明斯特“ 国际诗歌节”,随后开始周游西欧和北欧诸国,后定居新西兰。

二、顾城诗歌的艺术特点分析 (一)充满生命力的意象呈现 顾城诗歌的最大特点就是意象的广泛运用。

童年时代, 顾城和父亲在渤海荒 滩的经历,是顾城生命中最为重要的一段经历。

在荒凉及宽广的海边,顾城和大 海,蓝天,沙滩,小鸟,鲜花,还有一些叫不出名的小动物为伴,他以一颗纯真 朴素的童心, 感受着世界上的一草一木, 一花一叶…… 《野蜂》 中, 诗人顾城曾是这样刻画野蜂的, 在晴朗的清晨, 辛勤的野蜂衔来众多花朵的甘露。

他们在竹枝上构建起灵巧的楼房, 夜晚他们就在这灵巧的楼房中倒悬着在星星中


安眠, 沉入甜甜的梦乡。

在经过细雨洗刷过的早晨里, 他们依然跳着美丽的舞蹈, 想着要为了蜜酒散发出阵阵的醇香而努力劳动。

诗中的一字一句无不反映出诗人 一颗纯真朴素的童心,以及他细致入微的观察力。

在宁静的夜晚,他和父亲盘坐在一起,相互对诗。

在他的眼里“每朵 花都有柔的翅膀”,洪水可以“从从容容露出旋涡的笑靥”, 太阳可以在 “ 头巾里挣扎 ”; 石头有 “ 善良的牙齿 ” 并 “会粗糙的微笑”。

深入他诗歌创作中的 “生命意识” 从始至终,在他孩子似的眼光里,自然万物都是有生命的,例如:月亮、石头、 太阳、星星、树木、天……顾城曾在诗歌《冥月》中曾说,在幽暗 的吹断了橘树树枝的风中, 月亮就像一枚毫不掩饰的果实, 赤裸裸地追求着真实。

以最率真的姿态来面对黑夜, 面对阴风凄凄的黑夜, 月亮没有躲避而是勇敢地面 对。

这勇敢的姿态不就是月亮具有强大生命力最好的证明吗?又如在诗歌《天》 中,白云、碧空、阳光、阴霾、星团、流星等都是天的物件,为天注入了新的生 命。

也因为这些生命流动的意象的注入,让“天”丰富多彩,生命色 彩浓厚。

再如顾城在诗歌《巨石》中,运用巨石这意象,通过对巨石在岩坡上翻 滚把一切击成碎片的巨大生命的描写,来表达作者愿像巨石般的冲破一切捆绑, 以此来独唱。

不需要溶入时代的洪流,只需发出小小的声音,却是一家之声。

顾城很多诗歌也曾以 “ 幻想”和“ 梦” 为主题,用 “梦”为他的童话世界注入新的生命力。

在《幻想与梦》中顾城这样 说道,我的梦像春流一般的温暖着我,所以顾城对他如此地迷恋热爱。

在顾城诗 中, 一切事物都被穿上了五彩缤纷的“梦”的外衣, 在这五彩缤纷下 和心灵一起漫步,一起对话。

在《梦想》一诗中“种子在冻土里/梦想着春 天”。

如同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一般,有梦想就像生机勃勃的春天, 永远都可以开出美丽的花朵, 发出翠绿的枝芽。

梦想可以像春天一样激发身体中 的每一个细胞,让他们都拥有生命力,为了梦想努力奋斗。

星星,月亮,鲜花等 充满生命力的意象都在顾城梦中, 点缀着他的童话世界并承载着他的梦想和追求。

顾城用他的笔将这些意象的生命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只为了通过充满生命力的意 象呈现,将自己所构建的童话王国生机盎然,活力四射。

然后通过这些充满生命 力的意象传达自己心中的感想, 反思生命和人生的真谛, 塑造他笔下的纯真简单 的世界。

(二)纯真忧伤的意象 童年时我们都喜欢童话故事, 因为童话像童年的我们那样地童真懵懂。

它那 丰富的想象和迷人的情节令我们陶醉,我们曾幻想我们是童话故事里的主人翁, 生活在城堡里, 不会被外人打扰。

在童话故事的伴随下, 我们的童年是那样美好, 长大后童话更是我们向往的天堂。

我们都希望能够永远生活在童话世界里, 因为 那个世界里有我们所有的梦想, 有我们所有的期待, 希望能够回到童年里的那个 童话世界里, 所以我们选择借助文学作品来重温童话梦。

在文学作品中我们跟着 作者感悟他所感悟的世界,经历着他所经历的一切,与他同欢喜同悲伤。

同时将


自己寄托于那样一个世界里,就像童话世界一样,让人恋恋不舍。

顾城的诗歌就是这样,真诚中透出凄美。

诗如其人。

他寓童话于生活中,寓 童话于诗歌当中,所以他也被称为“童话诗人”。

他的诗不仅带有 “朦胧”的意味和色彩,表现出一种纯稚的风格。

那种童真的笔调, 那种朴实的韵律,就仿佛是孩子在捉迷藏,把本质隐藏在孩子的游戏之中,把淡 淡的忧伤隐藏在梦幻和纯真的诗中。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是这类童话诗中最 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这首诗是由两种文本相互穿插构成的:一种文本是显性的, 是顾城用童话般的幻想营造了一座纯净的、美丽的“天国花园”;一 种文本是隐性的, 是诗人对这梦幻般的天堂的一种解构, 幻想终归不可能是现实。

显在文本主要是通过诗人的幻想建构起来的, 而潜在文本则是现实对幻想的一种 解构。

的确,我们不能生活在幻想当中,因为幻想随时会破灭,幻想永远不等于 现实。

但诗歌的第八节出现了转变,诗人由幻想开始回到了现实:“我在 希望/在想/但不知为什么/我没有领到蜡笔/没有得到一个彩色的时刻/我只有我 /我的手指和创痛/只有撕碎那一张张/心爱的白纸/让它们去寻找蝴影让它们从 今天消失”。

顾城紧抓着自己的少年时代, 一味地沉溺于自己的梦幻世界中。

他希望自己 是一颗长不大的小草,偶尔可以触一触阳光。

他拒绝成长,他要固守着心灵这片 净土,在自己童年纯洁的经验 中独守内心的绽放。

将生活中的狂风暴雨,都归入童年的家园,在追求与大 自然的密切结合的时候,带着淡淡的忧伤感叹着人与人之间的隔阂。

诗歌《我的 心爱着世界》中,顾城表达着对这个世界的依恋。

他心中的热烈是外在所有的一 切都丝毫不能改变的, 心头的热情也没有一分减少, 因为他对这个世界充满了爱 恋。

正是因为有奔流不息的激情,才会有这样充满激情的诗句;正是因为有对大 自然的无比热爱,才会有如此的深情。

“草地是温暖的,在尽头/有一片冰 湖,湖底睡着鲈鱼”。

尽管如此地爱如野火,不惜燃烧,草地也能感受到 他一颗火热的心,尽管冰湖依然,鲈鱼未醒,但这一瞬间的燃烧,完全是自我情 怀的一种释放,这一刻所有的生命都为之倾倒,只要有一种情结被被烘染,也就 足够了。

在《也许,我不该给你写信》这首诗中,诗人似乎在向世人诉说他被生 活所束缚、被世界决定的命运。

他要做的就是用自己独特的梦,将世界挡在心灵 之外,陶醉在自己的世界里。

他在逃避,逃避一个真实的世界。

顾城在诗歌《我 是一座小城》中,寥寥数语,就将脆弱的灵魂轻松展现。

仿佛使人听到了一种穿 越一切的声音,当我们仰望夜空繁星的时候,似乎看到了一双双清澈的眼睛,而 我们的心, 又何尝不是呢? 在顾城简洁明快的语言下却饱含着深厚的情感, 这正 是他诗歌的特点所在,魅力所在。

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心灵孤独和 忧伤, 出于对梦想锲而不舍的追求以及面对残酷无奈的现实的碰撞时, 诗人的心 像是一座城,这座城既不像王宫那样的“不森严”和“不神圣 ”,而更像是一片叶子那样,绿绿的,富有生机和大自然的气息。

又像是


一簇杜鹃花,像晨雾那般地轻盈,诗人孤独寂寞的魂,纯真的心,在这座城里无 论 白 天 还 是 夜 晚 , 无 论 醒 来 还 是 在 梦 中 , 都 在 等 待 着 “ 心 上 人 ”“梦中人”“爱人”的到来。

我们从顾城诗中感 受他的纯真,感受着他的忧伤。

大大的纯真里有着小小的忧伤,这忧伤来自时代 也来自顾城自己本身。

顾城在他自己的世界里呻吟着, 呐喊着, 总是那样的独特, 不得不让人沉浸其中。

(三)自然界中的意象 顾城对大自然情有独钟,在现实中;诗歌是他生命的一切,在诗歌中,自然 是他诗歌的一切。

顾城是远离城市的, 远离城市的喧嚣, 远离城市人的无法自知。

在顾城的眼中城里的一切是规定好的, 没有大平原那样一望无际的棕色, 也没有 大自然中呼吸那样地畅快。

心灵的细腻和敏感为顾城诗歌创作中意象的找寻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他 从生机勃勃的大自然中汲取创作的灵感, 创造出五花八门的意象。

这种意象在内 容上充满了童真童趣,因此显得丰富生动。

从创造的背景来看,从小在自然的环 境中长大的顾城,将他所熟悉的阳光、海浪、沙滩等作为他创作的主题。

独特的 成长环境.塑造了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因而让他的诗歌具有了朦胧、纯粹、自然 简单的特点,充满了童真情趣。

顾城前期诗作强调感官与直觉。

在哲学上表现为“万物有灵论” 或“天人合一论”, 他对美的妄想转化为一个诗意的生命世界, 关注 昆虫、贝壳的罗纹、蚂蚁、金龟子和花草树木,但他也关注岁月、年老、死亡与 黑暗。

自然,这一主题始终贯穿于顾城的一生以及他的诗歌创作,不管是真实的 自然世界还是理想的思想世界,他都在表达着同一个思想诉求:亲近大自然,远 离喧嚣的世俗社会。

1974 年,顾城从乡村回到城市,一开始他对城市生活充满了期待和热情, 但是现实却给了他当头一棒。

他回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找不到工作, 便只有每 天待在家中,时间长了他就厌倦了生活,把自己就锁在屋子里,越来越烦躁,也 越来越空虚。

就在这漫长的等待中,他愈益发现了人世的苦难、迷惑和一切前进 的障碍,甚至他已妥协了与世界的争斗,他放弃了抗衡,而听从命运的摆布。

他 处于人生的低谷之中, 痛苦不言而喻。

就在这段时间他没有因为心情的不舒畅而 无所事事, 而是阅读了大量的有关于诗歌方面的书籍, 古代诗歌方面的书籍尤为 之多,他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也较多。

后来一段时间里他有了自己的工作,但 是他却觉得不能准确地定位自己, 心灵的空虚无法填满。

又由于污浊黑暗的社会 现实,使他对现实的社会绝望,而转向美丽淳朴的自然之中。

诗人寻找着《一个 没有人的村子》:“一个没有人的村子/粗砂糖的墙壁/渠水向阴处流着/ 干了的叶子在做梦/篱笆里有许多叶子”, 他向往回归到那个内心的自然世 界里,最后在激流岛过上了他梦寐以求的生活:“天是那么蓝,云团白得 发亮, 一侧是山林, 另一侧是绿丛, 看出去便是大片的海了――有海岛, 有海岸, 有清晰的海平面,有安静的,细小的桅杆……”在大自然中


不仅能够呼吸到新鲜空气还能净化我们的心,一个人走在路上,看着太阳,感觉 着太阳爱着我,也感觉着太阳爱着所有的人。

在太阳下,一个人走着走着,走出 一种愉悦舒畅的心情。

诗人喜欢一个人在大自然中漫步, 享受这样一种悠闲清静 的状态,远离尘嚣,亲近大自然。

我们属于大自然, 我们在她的怀抱里享受母亲般的温暖, 但是我们在汲取温 暖的同时应该学会去感谢, 珍惜, 保护大自然。

在大自然中追寻快乐, 享受宁静。

顾城常常在大自然中用欣赏的眼光去寻找, 寻找属于他内心契合的那份风景。

从 而达到自身内心的安恬和谐。

他的诗句字里行间总充斥着那种未经污染的纯洁和 童真, 不现实的浓厚梦幻感的想象和情调, 并且他的诗和生命都在自然生命中找 到归宿。

顾城从小对大自然就有一种特殊的情结,顾城曾在《剪接的自传》中写到: “两岁时我发明了一种近乎鸟叫的语言,除了比我大两岁的姐姐,谁也不 懂”。

他从小用他自己所理解的语言与大自然沟通交流, 幼小的心灵对大自然有着 不同寻常的契合。

他有着天生的智慧, 用他敏锐的感觉和灵动的思维为我们展现 一幅又一幅美丽多姿,丰富多彩的自然之美。

(四)丰富的想象力 想象是诗歌的翅膀, 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

想象力的创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情, 需要的是敏锐的感觉和灵敏的思维。

敏锐的感觉和灵敏的思维是精神自由的 意识表现,诗人的思想及想象多是天马行空行云流水般,或如羚羊挂角,无迹可 寻,带点飘忽和虚渺,不食人间烟火,游离在尘世之外,所以诗人也多是怪人。

顾城就是一个能用他敏锐和灵敏能力把握稍纵即逝感觉的一位诗坛怪人。

他的思 维模式给人一种非同寻常的感觉, 原因是他用儿童的思维方式来表述成人的思想 意识。

给深邃、复杂的思想披上“童真”的外衣。

在他平时朴素的语 言下有着深奥的哲理和价值取向,他曾在《秋日》中看到一片又一片的落叶中, 想象着这些落叶在冬天就是我们的被盖。

又如在《海的图案》里,诗人想象着一 间房子,离开了楼群,在空中独自行动,看着脚下幽蓝的街道,街道在游泳。

海 水就在诗人身边颤动, 倒映着一千只海鸟的图案。

诗人就是这样的天马行空式地, 行云流水般地想象着万千事物。

又如在《留念》中,诗人看到遥远的天空中的余 霞中间,飞来一片枫叶,诗人将枫叶想象成为一朵火焰,在天空的余霞处燃烧。

加斯东・巴什拉曾在《梦想的诗学》里这样说道:“想象力致 力于展示未来,他首先是一种使我们摆脱沉重的稳定性羁绊的危险因素 ……一个世界在我们的梦想中形成, 这是一个属于我们的世界。

在 一个由梦产生的世界中,人能成为一切。

”在顾城的诗歌中,他用想象为 自己和他的诗构建了一个乌托邦, 丰富的想象让他的梦自由飞翔。

顾城通过想象 力,为他诗中的意象穿上一件又一件的美丽外衣,让这些美丽的,充满想象的意 象承载着他的思想情感。

让他的思想情感得到倾述, 也为他构建他诗歌的童话王 国加砖添瓦。

在诗歌《老树》中,他将老树的姿态通过想象刻画出来,那样一颗


生命泉流即将枯竭的老树, 青春的花朵已经凋谢, 它不得不向苍天神出求助之手, 像太阳乞求最后的温暖。

强烈的暴风将老树仅有的枝叶全部带走, 不给它留下任 何希望。

它只有用它布满皱纹的体躯向漫长的岁月倾述,述说自己的无奈,述说 自己的苦难。

此诗中顾城运用丰富的想象力, 将老树年迈残弱之感写得那样的让 人心生怜悯。

通过对这样一颗富有想象力的老树形象的描写, 顾城将他深沉的思 想寄予其中。

所以极其富有想象力的意象运用为这个“童话世界” 增添了多彩的内容,让我们心情有起有伏,有喜有悲。

三、结语 顾城在他短暂的人生中创作出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作, 朦胧的、 童真的诗歌 造就了他创作艺术的辉煌。

他的诗作中,大量的运用了意象。

在他的笔下,用意 象建构了纯净的“童话世界”, 用一双稚幼的眼睛观望着外面的世界, 时而陶醉,时而忧伤,那种纯真的忧伤里又带着些许的期许。

在他诗歌中的那种 简单,那种童真,那种干净,就像他本人一样是那样地真诚,将他的心完全放在 大自然之中。

他在自然中找寻自我,感悟生命。

如果你想走进他,就走进他用意 象构造的童话世界吧, 这位“童话诗人”一定会让你在大量的富有自 然生命力的意象中流连忘返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