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93 姓氏略考-程姓-家谱文献-⑴

合集下载

程氏家族世序(伯符1-106世含西南1-10世)

程氏家族世序(伯符1-106世含西南1-10世)

叔虎
伯符18世

叔虎
景遂
伯符19世
叔虎
景遂

伯符20世
景遂


伯符21世



伯符22世


珍和
伯符23世

珍和

伯符24世
珍和


伯符25世


元则
伯符26世

元则
玄通
伯符27世
元则
玄通

伯符28世
玄通

僧泰
伯符29世

僧泰

伯符30世
僧泰

君缙
伯符31世

君缙
文爽
伯符32世
君缙
文爽
孝宠
伯符33世
无后
程端本
程旼(min)早逝 程晔(ye)
伯符78世
新安34世
二程1世
程颐
程端中
程易 程晃 程晟(cheng)
程端辅
程端彦
程晹(yi) 程宗 程暐(wei)
伯符79世
新安35世
二程2世
程端懿
程昂公
程尧章 程建章
程昺
程昇
程冕
伯符79世
新安35世
二程2世
程端本
程旼
程晔(ye)
程克绍(迁四川下户)程克功(迁荥泽)
程发祥
程有宏 程有寅 程有科 程有才 程有贵 程有厚 程有忠 程有元 程有钦 程连贵
伯符102世
新安58世
二程25世
西南6世
程文稚
程发福
程有钧 程有钱 程有银

0193 姓氏略考-程姓-家谱文献-⑵

0193 姓氏略考-程姓-家谱文献-⑵

0193 姓氏略考-程姓-家谱文献-⑵休宁十万程氏会谱六卷,(明)程鸣球等纂修,明嘉靖二十八年(公元1549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休宁闵川十万程氏本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七~十卷。

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休宁东丘程氏宗谱,著者待考,明朝年间手抄本一册。

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休宁北村程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启秀堂手抄本一册。

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休宁新安休宁山斗程氏本校续谱,(明)程履初纂修,明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纂修本一册。

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休宁程氏北山派续编本派源流谱七卷,(清)程子亭编续,清朝年间手抄本一册。

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休宁蟾溪程氏家谱,(明)程清惠等续修,明朝年间手抄本一册。

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祁门善和程氏谱十四卷,附录五卷,(明)程昌纂修,明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祁门善和程氏家谱,著者待考,旧抄本一册,残本。

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祁门程氏支谱,(清)程文礼等纂修,清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祁门程氏支谱,(清)程良贤等纂修,清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祁门中林合修程氏支谱十六卷,附录一卷,(清)程际隆纂修,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太邑汪锦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

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祁门善和程氏仁山门支修宗谱四十一卷,首一卷、末一卷,附录一卷,(清)程际隆纂修,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太邑汪锦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

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武宁、永兴、通山程氏五林宗谱,武义程氏宗谱十卷,首两卷,著者待考,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三卷。

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纂集程氏谱要

纂集程氏谱要

《纂集程氏譜要》程氏之先,有重黎氏也,敘天地曆夏商之際,有伯符祖始封廣平,遂開程氏地。

而休父祖為周宣王大司馬,襲封程國之伯,子孫因以國氏焉。

始望安定,程國在關中,(即今西安府也)。

長安城東北三十五裏有程地,今故址存焉。

按劉昭撰補《漢志》及唐宰相世系表,皆言洛陽有上程聚,古程國地。

考洛志,晉有“上程”聚,在東宮西北,晉時聚也,故程國也。

《史記》曰:重黎之後,伯林甫之國也,帝王世紀曰:文王居程,徙都豐。

且關中更有程地,故加為上程,再傳而後,春秋之世有。

嬰祖仕趙,保趙孤。

武靈王之難。

及卒,武靈王痛哀,服斬衰三年。

累贈“忠翼疆濟孚祐廣烈公”。

廟食絳州,賜第廣平,子孫再望廣平八世而降,有元譚祖,仕東晉為新安太守,有惠政于民。

晉元帝永昌元年還,百姓遮道請留,晉成帝賜田宅于歙西之篁墩。

諡忠祐,是為新安始祖。

子孫又望新安。

傳十三世,靈洗祖始仕于梁,破侯景之亂,后仕陳武帝,以武功著,累贈“忠烈顯惠順善應公”,諡“忠壯”。

新安奉以為神,祀“世忠廟”,傳六世大辨祖為唐六合令,遷廣宗傳二世,皓祖唐玄宗開元中進士為定州刺史,遷中山博野,子孫又望。

中山博野傳八世,羽祖字沖遠,從晉天福中進士,宋太宗時,尹開府,以羽判府。

詔授禮部侍郎、文明殿學士,終于位。

宋太宗聞之,驚悼曰:“方將大用。

”贈禮部尚書、累贈太子少師。

始因五伐河北之亂,徙葬其父俶,于京兆之興平,將謀居曲泉,及貴,賜第東京奉寧坊,遂居京師,再世希振祖,希振祖而下,卜葬伊川,子孫遂遷河南,傳三世琳曆推誠保地守正翊戴功臣、鎮安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建校太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上柱國、廣平郡開國公,食邑七千四百戶。

食實封二千一百戶。

嘉佑元年。

閏三月初七卒,壽六十九歲,葬河南府伊闕縣,神陰鄉張劉裏。

累贈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追封魏國公,諡文簡。

宋仁宗親題其碑首曰:“旌勞之碑”敕學士歐陽修撰碑銘。

娶壽春陳氏處士京之女,封楚國太夫人。

嘉祐七年十一月戊午卒,享年七十一歲。

附葬,見王安石所撰墓誌。

程氏-姓程的名人-程姓起名字-程姓的起源与家谱

程氏-姓程的名人-程姓起名字-程姓的起源与家谱

程氏-姓程的名人-程姓起名字-程姓的起源与家谱程氏-姓程的名人-程姓起名字-程姓的起源与家谱程氏分布地区郡望广平郡:汉景帝中元元年(公元前149年)分邯郸郡置郡,治所在广平(今河北省鸡泽东南)。

相当于今河北省任县南和、鸡泽、曲周、永年及平乡西北肥乡东北一部分地。

河南郡: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北)。

安定郡: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置郡,治所在高平(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

历史来源「程」源出一、以国名为氏。

据《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所载,为重黎(火正)之后裔。

周宣王时,休父入为大司马,受封于程国。

洛阳上有程聚,即其地也(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东)。

时称程伯休父,其子孙遂以封国"程"为氏。

二、以邑为氏。

据《左传·杜预注》云:春秋时晋国有中行荀氏之子食采于程邑,其后以邑名"程"为氏。

堂号明道堂、伊川堂、立雪堂:都是根据宋时的程颐、程颢说的。

程颐、程颢兄弟二人都是大儒周敦颐的学生。

程颐人称“伊川先生”,程颢人称“孟子以后一人而已”。

因为他二人能继承孔孟的传统,故称“明道堂”。

二程讲学,迟到的站在门外侍听,雪深三尺不知寒,有成语“程门立雪”,故名“立雪堂”。

世忠堂:据《程氏宗谱》载:南宋嘉定年间,当时由高官辞归故里的程珌,希望为有保障乡里功勋的`新安程氏共祖程灵洗立庙,于是他号召了休宁会里,陪郭与歙县槐塘的程氏官僚士绅共相盛举。

按程灵洗死后,被里人奉为神明,于墓前之千年木下叠大石为坛,春秋时祈祷晴雨。

由于庙貌未备,仍然不够庄严,此时程珌倡领宗人捐钱买地,为忠壮公程灵洗立庙,并向朝廷乞赐世忠堂庙额,以彰其德,会里程卓,程覃,陪郭程璋,程瑜均预其事。

宋宁宗嘉定十六年赐程灵洗庙额世忠,堂号亦称世忠堂,此应为新安程氏主支堂号。

程姓又以:“安定堂”、“广平堂”、“叙伦堂”、“宏礼堂”“四箴堂”等为堂号。

0193 姓氏略考-程姓-家谱文献-⑴

0193 姓氏略考-程姓-家谱文献-⑴

0193 姓氏略考-程姓-家谱文献-⑴六.家谱文献:1.修谱:据说早在春秋时期,晋国人程本曾经修撰程氏家谱。

到了西汉元帝时期。

司徒程泰奉诏“编修姓望”,这是程氏较早的谱牒。

三国时期程昱的儿子程建曾“归郡修谱”。

晋室南迁以后,在江南有所谓;《百家谱》,程氏也在其中。

唐朝有个程淘,始考订《程氏谱》,考载详明,堪称信史。

宋朝鄱阳人(今江西鄱阳)程祁,字忠彦,曾修撰程氏《世谱》。

南宋时;人程晟,是著名理学家程颐的孙子。

他很有;才学。

曾编次《伊川文集》八卷,并修撰《伊川家谱》一卷。

宋宁宗嘉定十七年(公元1224年)史定之任池州(今安徽贵池)知事,曾将程氏谱系上呈朝廷,于是皇帝降旨,将程颐四世孙程观之补官登仕郎。

元朝程氏家谱屡有修撰。

但宋元以前的程氏家谱,大多亡佚不存。

明朝修撰的程氏家谱较多。

现存的价值较高的家谱多为明朝后期嘉靖、隆庆、万历年间所修。

比较重要的有《新安程氏统宗世谱》、《河南上程谱》《河南程氏正宗世谱》《程氏家乘》等。

这一时期的修谱,已从某一地区的家族门派发展到大范围乃至全国性的“统谱”。

清朝和民国时期所修续的程氏家谱现.存数量较多,并且大多经刊印或手抄,流传至今。

建国以来,由于宗法观念的破除,家族的分土析居,修续家谱较为罕见。

近年来,在有些地区又有续修。

例如广东五华、河源纯刚公系《程氏族谱》,就是1996~1997年新续修的程氏谱书。

现存的程氏谱书,除了部分散布民间,由私人珍藏外,大多收藏在各地的图书馆;文化馆或档案馆中。

全国最大的图书馆今北京图书馆收藏程氏谱书四十多种,上海市图书馆。

书馆也有较多收藏。

《中国家谱目录》一书(山西人民出版社199Z年版)中著录程氏谱书三十九种,计二百二十二册。

这些谱书如按地区分,以安徽省数量最多,达二十四种,其次是江苏省,有六种,湖北省有四种,湖南、山东两省各一种,其他一种。

姓氏略考-程姓-姓氏渊源

姓氏略考-程姓-姓氏渊源

姓氏略考-程姓-姓氏渊源姓氏略考-程姓-姓氏渊源一.姓氏用字:二.姓氏渊源:第一个渊源:源于风姓,出自商、周之际颛顼后裔伯符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

程氏因程国而得名,先有了程国,程国的居民后来就称程氏。

程氏一族最早的得氏始祖名叫伯符,祝融氏,本名为祝融乔,因此又称乔伯,是远古颛顼帝之孙重黎的后代,生活在商、周之际,其在家谱文献《河南程氏正宗世谱·迁徙歌》中记载道:“古有重黎氏,程族由发初。

历夫周兴际,伯符广平居。

”这首歌大体概括了程氏始祖伯符初封广平的事。

重黎,是古史传说中“五帝时期”的历史人物,他的后裔伯符(祝融氏,名乔)在西周前期周成王姬诵执政时期(公元前1103~前1080年在位,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042~前1019年在位)被敕封在程邑,建立了程国。

程国的国人以国名为姓氏,由此产生了程氏。

传说,在上古时候,民间祭祀很乱,社会形态很不稳定。

颛顼帝高阳氏为了使百姓从杂乱的祭祀活动中解脱出来,安心生产,就委派他的孙子重为南正之官,掌管祭祀神灵;重的弟弟黎为火正之官,掌管民事。

从此,远古氏族社会从神祉、人事的混乱中分离开来,人类社会开始步入文明。

后来重和黎的子孙就世袭了这一官职。

商王朝时期,商王敕封重黎的裔孙于程地,重新建立了程国,伯爵,史称程伯。

北宋大文豪欧阳修在修撰《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时记载:“程氏出自风姓。

”南宋学者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中也记载:“程氏,伯爵,风姓。

”由此可知,最早的程氏一族源出于风姓。

除程氏出自风姓外,任氏、宿氏、须句氏、颛臾氏也都源于风姓。

风姓为太昊伏羲氏的后裔。

太吴伏羲氏属于古东夷部族的首领,其活动范围在今河南东部、安徽北部和山东西南部一带。

今河南淮阳有太吴陵,传说就是太昊的都城所在地。

风姓的首领称风后,生活在传说中的炎黄时代,他和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黄帝有着密切的关系。

据西晋学者皇甫谧的《帝王世纪》记载,有一天晚上,黄帝梦见一阵大风刮起,把地面上的尘土污垢吹得一干二净。

莱州程氏源流略考解析

莱州程氏源流略考解析

莱州程氏源流略考程皓[内容提要]本文主要通过对存世的程氏族谱资料的梳理、考辨及对族人的访谈,叙述了程氏家族自明初迁居山东省莱州府掖县(今莱州市)繁衍至今600余年的大体脉络,主要谈及程氏家族在当地形成的几大支派以及分布迁徙情况,并介绍了部分族中人物。

[关键词]莱州程氏天井山石印本《掖县程氏族谱》起名定例元末明初,战乱不已,水旱瘟疫频发,胶东地区人口锐减。

《蓬莱县志稿》中曾提到:“元末明初,山东为元、明争夺要地,明将常遇春血洗山东,山东半岛人口被杀戮殆尽,残存土著极微。

明朝建立后,开始向半岛大批移民。

”[1]据《山东通志》记载,即便到了明代开国20多年后的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莱州府辖区二州五县[2]的在籍人口总和也只有76万,登州府辖区一州七县[3]的在籍人口亦只有73万。

到嘉靖五年(1526年)100多年间,莱州府的人口仅增加了16%,而登州府的人口更减少了39%[4]。

葛剑雄先生在《中国移民史》中指出,这时期登、莱二府人口减少,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当地居民大批越海迁入辽东半岛所致。

明代前、中期,登、莱二府人口锐减一直相当明显。

弘治年间(1488——1505年),登、莱地区的土地抛荒和人口外流已十分严重。

尤其是沿海地带,时人王世贞指出:“倭诚可忧,忧不在山东也,青、登、莱,沿海也,皆瘠卤,数十里,无人烟,不足中倭欲也”。

[5]人口之稀少已到了对倭寇没有吸引力的地步。

由于上述原因,整个明朝,掖县不断有大量移民涌入,其后代构成了今天莱州人的主干。

莱州现有资料可考的1042个村庄中,明代以前建立的只有64个,明代建立的则多达805个,其中洪武年间就占了579个,建文至崇祯年间亦不断有移民建村。

清代建立的183个村,则多由本地析出。

[6]在移民潮涌的背景下,程姓先民历经千山万水,从遥远的大西南来到莱州府繁衍生息。

据莱州市公安部门户口抽样调查,程姓约占全市约88万人口的千分之三至千分之五,即大约3500人。

程家家谱(从十七世祖程一中起)

程家家谱(从十七世祖程一中起)

程家家谱(从十七世祖程一中起)程家家谱(从十七世祖程一中起)程正渝整理一中(良易)(1896—1960),又名川富,出生在湖南桂阳天塘横榨岭的贫农家庭,早年丧父,自幼酷爱学习。

1917年考入武汉中华大学,不久到广东投奔孙中山。

1926年随国民革命军到长沙创办《南岳报》宣传北伐;并先后任醴陵、湘潭县长;1927年后任北伐军第12路军政治部主任、第五路军军法处长(少将军衔)等职。

1932年起任国民政府实业部秘书主任、农商银行上海分行经理等职。

抗日期间曾任国民党中宣部秘书主任、重庆军事运输委员会委员等职。

1946年加入民联(民革),任上海组织委员兼民革联络工作;1949年3月,奉命到长沙建立民革组织,并从事湖南和平起义的策反工作。

解放后,任湖南省人民代表、政协湖南省常委、省政府参事室参事等职。

妻子萧金香(1894-1919),珠溪人。

育有儿元宇。

续弦杨允文(1903—1985),浏阳人,受过中等教育。

育有女儿哲宣。

继父杨秋湖早年留学日本,同盟会员。

一中(良易)之子元宇(方国)(1913—2000),又名开贵。

出生在桂阳天塘的横榨岭。

20世纪30年代考入上海交大。

抗战爆发即投身抗日活动,创办《今天十日刊》,宣传抗日;并任代理陆军大学校长蒋百里的侍从副官。

解放前在上海加入民革并参加了中共领导的地下革命活动。

解放后,因工作积极被提拔为华东外贸局调研科长(处级)。

1952年支边来疆。

在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兼历史反革命”判刑,后平反改正。

新疆经贸厅离休干部。

著有《外销猪鬃实务》《程氏父子在民国》等。

妻子张国华(1915—2000),重庆秀山人,早年毕业于南京女子法政学校。

1948年加入民革并参加了中共领导的策反海军等地下革命活动。

曾受丈夫程元宇政治问题株连,后平反。

新疆经贸厅离休干部。

他们育有正江、正泽二女和正海、正渝、正湘、正潭、正洲五子。

一中(良易)之女哲宣(元它)(1924—2015)。

1945考入国立苏州教育学院音乐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