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玉部管窥段玉裁对《说文》的阐释发明
关于《宋本玉篇》与《说文解字》几处异文问题

关于《宋本玉篇》与《说文解字》几处异文问题关于《玉篇》与《说文解字》两部著作的比较,前辈学者已经作了不少研究,其重点在“异文”的问题上。
因条件限制,笔者未能得见《原本玉篇残卷》,故参照《宋本玉篇》,以及大徐本《说文解字》,拟就这两部书中“玉”部、“土”部、“人”部的几处异文,参考其他资料,加以讨论阐述对比。
有些异文较《宋本玉篇》为胜,有些异文较《说文解字》为胜,而二者不相上下的地方,阙如存疑。
标签:《宋本玉篇》《说文解字》异文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是流传至今的一部最早的汉语字典,从汉字的构形和字义上,对九千多个汉字进行逐一解释,这无疑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但是在古代,由于条件限制,书籍的流传全靠手抄,所以在传抄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衍缺讹误的问题。
而时隔四百余年的南北朝,梁黄门侍郎兼太学博士顾野王编撰的《玉篇》,是继《说文》之后又一部重要的汉语字典,但是现存本已非野王原本,而是后人所增补过的。
这两部字书都是我国研究古汉字必不可少的资料,有很重要的利用价值。
一、《玉篇》与《说文》的总体比较《玉篇》与《说文》相比,主要有以下几点不同。
第一,收字数量上,《玉篇》要比《说文》庞大得多。
据唐封演《封氏闻见记》记载,原本《玉篇》收字16917字。
今《宋本玉篇》收字22561字。
从数量上来说,要比《说文》庞大得多;第二,《说文》主要从字形上来分析汉字的本义,而《玉篇》则主要从字义着手,又不仅仅局限于汉字的本义,还同时兼顾了汉字的其他意义,如《宋本玉篇》“车”部字下“输”云:“式朱切,委也,更也,尽也,泻也”就同时列出“输”字的四种意思,除了本义“委也”,其余三种都是引申义。
而大徐本《说文》则仅有“委输也”这一本义,所以从释义上来说,《玉篇》要比《说文》丰富得多;第三,《玉篇》引用了大量书证来证明字义。
《说文》虽然也引用书证,但是只是少量的,所以作为一部字典,《玉篇》在这方面起到了一个典范作用,如“土”部字下“坎”云:“苦感切,《易》曰‘坎,陷也’;《尔雅》曰‘小罍谓之坎’;郭璞曰‘罍形似壶,大者受一斛’;《诗》云‘坎坎伐檀’,斫木声也。
古代水上交通工具述略——以《说文解字》为例

古代水上交通工具述略——以《说文解字》为例段颖超水浅的地方人们可以依据步伐的大小,摆放石头而过。
砅砅说文“”字,屡石渡水也。
从水从石,《诗》曰:“深则”。
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以下简称为段注),,屡石渡水也,乃水之至浅。
会游泳的人可以通过游渡过河。
但不是人人都会游泳,而且人们往往会携带东西。
因而发明水上交通工具是必然的。
一、瓠、匏、筏“葫芦”为葫芦科、葫芦属一种年生的草本植物,《说文解字》中“瓠”即为此种植物的名称。
《庄子·逍遥游》“今子有五十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
“虑,犹结缀也。
樽,如酒器,缚之于身,浮于江湖,可以自渡”。
《说文》中,“瓠”,匏也。
从瓜夸声。
“匏”,瓠也。
从包,从夸声。
段注“匏”:《邶风》传曰‘匏谓之瓠’,谓异名同实也。
匏即是古代对葫芦的称呼,晒干后可做涉水的工具。
《物具·器原》“遂人以匏济水,伏始乘桴”。
由此可以看出人们最早过河所用的小型工具为瓠、匏,即葫芦。
筏,即用竹、木编扎成的水上交通工具。
木筏是水上最早最古老的交通工具,在我国的古文献中就有“渡水则束薪为筏”的记载。
《诗经·北风》“就其深矣,方之舟之”,《越祔绝书》“方船设,乘桴洛河”。
其中方、桴即为筏。
《广韵》“筏,大曰筏,小曰桴,乘之渡水”。
二、水上重要交通工具-以舟部字为例(一)“舟”“沉舟侧畔千帆过”、“忽复乘舟梦日边”、“顺手推舟”,其中的“舟”指的就是船。
而实际上,舟的初义是指独木舟。
舟,船也。
甲骨文写作“”,象形字。
古者,共鼓、货狄,刳木为舟,剡木为楫,以济不通。
共鼓、货狄相传为黄帝时期的名臣、能人,他们教民造屋,制造生产工具,凿木为舟,开拓水上交通。
关于独木舟的发明者,古籍说法不一。
《墨倕子·非儒》记载:“巧作舟”;《山海经·海内经》说:“番禺始为舟”。
其实,独木舟不可能是一个人的发明,原始工具往往是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实践中,根据实际需要逐渐制成的。
《说文解字》的学术贡献与阅读意义

《说文解字》的学术贡献与阅读意义作者:姜栋来源:《中华瑰宝》2022年第04期为什么说懂得如何翻检《说文解字》这部书,应该成为一个有人文素养的读书人的必备能力?《说文解字》具有怎样的学术贡献及阅读意义?东汉许慎所著《说文解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字典。
自121年许慎之子许冲将其进献给汉安帝始,《说文解字》传世至今已有1900余年。
作为治小学的必读书籍,其从唐宋以来一直是字书之首。
研究《说文解字》的著作已有千种以上,甚至形成一门自成体系的学问—“说文学”。
“六书”理论作为一部字书,《说文解字》最重要的贡献是对汉字字形进行解析。
《说文解字》收字9353个,对于每一个字字形的分析、字义的界定及对读音的标记(传世“大徐本”为宋初徐铉等人注音)与今天字典的体例无甚差别,为后世字书编纂创立了基础范式。
《说文解字》是一部研究小篆的专著,其主要内容是对汉字本义的释读及造字方法的析别。
每一个字都先说造字本义,再说字形构造。
在解析字形时,许慎使用了“六书”理论。
“六书”之名最早见于《周礼·地官司徒第二·保氏》,但仅有“六书”二字,其义不详。
之后汉代刘歆(前50—23年)在《七略》中提到“六书”的具体内容,郑众(?—83年)在《周礼解诂》中也叙及“六书”名目,班固(32—92年)在《汉书·艺文志·小学家》中所记“六书”,名称与顺序沿用了刘歆的说法。
许慎所订的“六书”名称与上述诸家并不完全一致,他集成了汉代学者关于汉字构成和使用方式的归纳,定“六书”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许慎之前的著作仅列名称,至《说文解字》成书,世人才见到如何运用汉字。
许慎所用的“六书”名称,也成为文字学界遵循的定名。
这是此书的贡献之一。
《说文解字》产生的大背景是今古文经学之争,许慎被赞为“‘五经’无双”,属古文学派,故他在编纂《说文解字》时很重视古文字资源。
《说文解字》收有“重文”1163个,与正文收字合起来共10516字。
《说文解字·玉部》研究

作者简 介 : 谢宜华(9 6 )女 , 18 一 , 山东淄博人 ,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 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 2 1 0 0级研究生 。
13 0
研 究 生 论 坛
语文知识
21 0 2年第 2 期
胜 。” 坞瑶是鲁 地 出产 的宝 玉 。 远看 去 , 光彩 夺 远 它 目; 近观察 , 又纹理 缜 密 。 人所 见之外 观描 写 走 它 从 玉的光 彩 和纹 理 。 以上 仅表 玉名 的不 同称 呼 , 含 不 另外 的引 申意义 。
2 表玉光泽者 : 3 , 说文 ・ . 共 个 占《 玉部》 正文总 数 的 23 %, . 8 占此 大类 的 3 %。如 “ , 上 起美 色 0 琰 璧 也 。” 璁 , “ 三采 玉也 。” ( ) 玉 的外观 五 表 此类字《 说文 ・ 玉部》 正文共 9 , 说文 ・ 个 占《 玉 部》 正文总数的 71%。如“ , . 4 琮 瑞玉 , 大八寸 , 似车 缸 。” , 圭 , 三尺 , 上终 葵首 。” 类字 从玉 “ 大 长 抒 此 的大 小 、 长短 、 形状 等方 面介绍 玉 的外观 。 ( ) 玉的用 途 六 表 此类字《 文・ 说 玉部》 正文共 1 个 , 说文 ・ 9 占《 玉 部》 正文总数 的 1. %。 5 8 具体划分 , 0 有用作饰物 、 玉 器 、 死等 不 同作用 。 送 1用作国家大事者 : 3 , 说文 ・ . 共 个 占《 玉部》 正 文 总数 的 23 %, .8 占此 大类 的 1 .9 57 %。如 “ , 兵 琥 发
一
“ , 光也 。 玉 、 声 。” 玉部 , 瑛 玉 从 英 在 以英 为声 ,玉 ” “
、
《 说文 ・ 玉部 》 的字 形分 析 字
说文解字注段玉裁pdf

《说文解字注》的历史价值与文化意义
《说文解字注》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文化经典,它以汉代许慎
编纂的《说文解字》为基础,在唐代段玉裁整理修订的基础上,得以
延续至今。
本书对于汉字的发展、演变、含义解释以及文化内涵等方面,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首先,本书对汉字演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它以5000年前甲骨文、金文、篆书等汉字书法为依据,系统归纳总结了25000多个汉字,使人们能够清晰地了解汉字从最初的象形文字到今天的深层次含义的
演变历程。
这对深化汉字研究、传承汉字书法等方面均具有积极推进
作用。
其次,本书对汉字内涵的研究也有着重要意义。
它通过对汉字的
发音、形状、以及与其他汉字的组合等方面的详尽解释,揭示了汉字
所述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文化传统等内容,为人们深入理解中国
文化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资源。
最后,本书作为一部汉字工具书,对于汉语教学、语法研究等方
面也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它不仅能够帮助人们掌握汉字的基本知识,还能够帮助人们了解不同汉字的用法和搭配,有助于提高汉语的语言
表达和沟通能力。
总之,《说文解字注》作为一部重要的文化经典,在汉字研究、
文化传承、汉语教学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它是中国
文化的瑰宝,也是我们继承和发扬中华文明的重要资料。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假借研究(可编辑)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假借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的假借研究姓名:杜秀云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古典文献学指导教师:陈枫20070401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的假借研究杜秀云内容摘要:第一章概说本章首先简要地论述了学术界对《段注》中假借现象的研究状况:到目前为止,对假借研究的专门著述并不多,没有形成系统、深入的研究。
已有的研究主要散见于一些论文中;其次,从四个方面论述了此项研究的意义;秀次,对此项研究的方法进行了简要的说明,并就统计假借字条的方法与原则作了两点说明。
第二章‘段注》中的假借理论首先对《段注》中的假借理论进行了比较全面、深入的研究,重点指出了“与本义无涉”的假借是段玉裁主张的“真假借”。
同时分析了段氏著名的“假借三变说”。
接下来,分析了容易与假借相混淆的一个术语一引申。
在理论上,段氏将引申和假借区分开来,但在实际的解字过程中,出现了二者相混的现象。
并由此引出了,引申假借”的问题,对《段注》中出现的次“引申伸假殴借”作了详细的阐释。
第三章《段注》中假借的术语、假借的分类及假借的语音关系本章首先对《段注》中出现的与假借相关的主要术语及形式进行了归纳总结。
其次,对假借的分类作了详细的分析。
段氏将假借明确分为“本无其字”和“本有其字”两类,但在具体的解字过程中,又将假借分为三类,即本无其字的假借、本字后造的假借和本有本字的假借。
再次,论证了假借的语音关系。
段玉裁从纷繁复杂的假借现象中归纳出四种类型,即:同音假借、同声假借、同部假借、异部假借, 并运用他所立的古韵十七部和王力先生的上古音系统和语音关系理论对四种类型分别进行了分析。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段玉裁古韵分类的不足。
第四章《段注》论证假借的内容及方法本章主要包括两部分。
第一部分为《段注》论证假借的内容,主要从许书说假借的体例、许慎说解用语的假借字、某字在古书中所具有的假借义、类举一个字被哪些字所假借、根据《说文》找出群经群书中假借字的本字等五个方面进行论述。
说文解字注的作者是

说文解字注的作者是《说文解字》是东汉古文经学大师许慎的杰作,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别声读的字典。
《说文解字注》是清代段玉裁创作的语言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992年。
《说文解宇注》是有关《说文解字》注释、研究著作中用力较深、较有成就的一部。
该书共30卷。
该书全面阐述了汉字的构造原则,对经字、音韵亦多有创见。
书后附有《六书音韵表》,根据《诗经》的用韵和谐声,分古韵为六类17部,也是古音学的重要著作。
内容特点《说文解字注》的特点:校勘大徐本《说文》的不足之处,对《说文》本身进行了一些发凡起例,对许慎的不足于以批评,注释过程中注意到了词义的历史性及发展演变规律,注意到了同源词的探讨和同义词的辨析。
《说文解字注》是徐锴《说文系传》以后的首部《说文》注释书,在清代数以百计的《说文解字》研究大军之中,段氏之作能够一枝独秀,的确有其过人之处。
这部划时代的巨着耗费了段氏毕生的心血,创见颇多,在学界影响深远,反响巨大,王念孙评价为“盖千七百年来无此作矣”。
《说文解字注》也有不足之处:过分自信,在没有充分证据的情况下对《说文》作任意改动。
除了在个别地方略有微词外,全书中几找不出一处真正批评许慎,指摘其错误的话。
甚者,凡许氏错解字形,误释字义者,段往往旁征博引,详为之注。
如“为”字,许慎据小篆说为“母猴”,当是不伦不类,所解是错误的。
段玉裁则又引《左传》辗转为之解释,说“下腹为母猴形?其下又全像母猴头目身足之形也”,纯是臆说。
又如“也”字,本与“它”同字,许据小篆释为“女阴”,纯系无稽之说。
段氏则强调说“此篆女阴是本义,假借为语词”,“许在当时必有所受之”,为之开脱。
又由于自信过甚,也就难免主观武断,且信《韵会》等后出之书胜于信《说文》,以致增删篆文,改易说解,而多有不当处。
段过分相信许慎的说解,拘泥于小篆形体而强作解释。
对《说文解宇注》的微瑕,清代不少学者都注意到了,并且以专着的形式予以订正。
这类代表性的着作有冯桂芬的《说文解字段注考正》、徐承庆的《说文段注匡谬》、徐灏的《说文解字注笺》、钮树玉的《段氏说文注订》、王绍兰的《说文解字段注订补》等。
【甲骨文和说文对照版】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第一篇上

說文解字弟一篇上一部一[ yī ]惟初大極,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
《漢書》曰:“元元本本。
數始於一。
”凡“一”之属皆从“一”。
“一”之形,於六書爲 事。
凡云“凡某之屬皆从某”者,《自序》所謂“分別部居,不相襍廁”也。
《爾雅》、《方言》所以發明轉注、假借。
《倉頡》、《訓纂》、《 熹》及《凡將》、《急就》、《元尙》、《飛龍》、《聖皇》諸篇,僅以四言、七言成文。
皆不言字形原委,以字形爲書。
俾學者因形以考音與義,實始於許,功莫大焉!於悉切。
古音第十二部。
凡注言“一部”、“二部”,以至“十七部”者,謂古韵也。
玉裁作《六書音均表》,識古韵凡十七部。
自倉頡造字時至唐 虞三代秦 漢,以及許叔重造《說文》曰“某聲”,曰“讀若某”者,皆條理合一不紊,故旣 徐鉉切音矣。
而又某字志之曰“古音第幾部”,又恐學者未見《六書音均》之書,不知其所謂,乃於《說文》十五篇之後,附《六書音均表》五篇,俾形聲相表裏,因耑推究,於古形、古音、古義可互求焉。
弌,古文“一”。
凡言“古文”者,謂倉頡所作古文也。
此書法後王,尊漢制,以小篆爲質,而兼錄古文、籒文。
所謂“今敘篆文,合以古、籒”也。
小篆之於古、籒,或仍之,或省改之。
仍者十之八九,省改者十之一二而已。
仍則小篆皆古、籒也,故不更出古、籒。
省改則古、籒非小篆也,故更出之。
“一”、“二”、“三”之本古文,明矣,何以更出“弌”、“弍”、“弎”也?葢所謂“卽古文而異”者,當謂之“古文奇字”。
按:卜辭由一至四,字形作、、、,以積畫為數,當出於古之算籌。
甲文金文均同。
屬於指事字。
從五至九,則利用假借字,其形作(或)、(或)、、、,至十則為豎形。
卜辭釋義1.表示數目。
元[ yuɑ́n ]始也。
見《爾雅•釋詁》。
《九家易》曰:“元者,氣之始也。
”从一,兀聲。
徐氏鍇云:“不當有‘聲’字。
”以“髡”从“兀”聲,“䡇”从“元”聲例之,徐說非。
古音“元”、“兀”相爲平、入也,凡言“从某,某聲”者,謂於六書爲形聲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玉部管窥段玉裁对《说文》的阐释发明
发表时间:2016-10-22T16:04:47.037Z 来源:《文化研究》2016年6月作者:唐琼珊
[导读] 本文以玉部字为例,从部中列字次第、训诂方法、释义原则、文献征引四个方面,探讨段玉裁对《说文解字》体例的阐释发明。
广西大学文学院广西南宁 530004
摘要:本文以玉部字为例,从部中列字次第、训诂方法、释义原则、文献征引四个方面,探讨段玉裁对《说文解字》体例的阐释发明。
关键词: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注;玉部字;段玉裁.
大学问来自六经,解经者必通小学,通小学者必以《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为端,治《说文》者必读“段、桂、王、朱”四大家之书,四大家中又以段玉裁为首。
段氏的《说文解字注》(以下简称《说文注》)对许书发凡起例,条理清晰,阐述精到,被阮元评为“文字之指归,肄经之津筏”(《段氏说文注订?叙》)。
玉部位列《说文》第一卷,正文126,重文17,在训诂方法、释义原则、征引文献等方面集中体现了段注对许书的阐释发明。
然目前学界关于玉部字的研究,大部分是从文化学视角来解读,仅有的几篇从语言学视角解读的论文,也只是单就编排体例或者不同注本比较的角度来研究,尚无论文从段氏对《说文》体例的阐释发明角度来解析玉部字。
笔者不揣鄙陋,试以玉部之一管而窥《说文注》之全豹。
一部中列字次第
许慎作《说文》,始一终亥,立540部统贯全书,下云“凡某之属皆从某”。
部首的建立,是许书的重要发明,其叙文自言部首的创建原则:“其建首也,立一为端,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同条牵属,共理相贯,杂而不越,据形系联,引而伸之,以究万原。
毕终于亥,知化穷冥。
”而对部首以及部中列字的次第编排原则,许慎并没有明确说明,段玉裁在一部中将其概括为:“凡部之先后,以形之相近为次。
凡每部中字之先后,以义之相引为次。
”
段氏认为许书部中列字次第遵循“以义相次”的编排原则。
具体到玉部字,段氏除了在部中个别字下注明类别外(如在“瑞”下注“自璧至瑁十五字皆瑞也”),还在部末专门对该部的列字次第作一总结说明,并附言“通乎《说文》之条理次第,斯可以治小学。
”段氏将该部字分为以下几类:玉名者:自璙至琳,24字;玉之成瑞器者:自璧至瑞,16字;玉之为饰者:自璬至瓃,16字;玉色者:自玼至瑕,6字;治玉者:琢、琱、理,3字;爱玉者:珍、玩,2字;玉声者:自玲至璜,6字;石之次玉者:自瑀至玖,7字;石之似玉者:自至瑎,22字;石之美者:琨、珉、瑶,3字;珠类:自玓至珋,13字;送死玉者:琀、,2字;异类而同玉者:璗,1字;能用玉之巫者:灵,1字。
经过合适的归类,读者即可对一百多个玉部字了然于胸、整体把握。
除个别字外(如“瑛”字,虽在玉名之列,但实际上却可归玉色之类),段氏的分类基本符合许书列字的实际情况。
二训诂方法
汉字包含形、音、义三要素,对不同要素的偏重构成训诂的三种基本方法,即“以形索义”“因声求义”“比较互证”。
《说文》在词义训诂中偏重于字形要素,贯彻“以形索义”的原则,这是许书的训诂与汉代经师的训诂的根本不同,也是许书最鲜明的特点。
以玉部“珩”字为例,《说文》曰:“珩,佩上玉也,从玉行,所以节行止也。
”许书从“珩”字的字形出发训释,玉行为珩,佩上玉,以节行止,字义反映了字形的结构,字形的结构又明显地表现为字义训释的依据,字形与字义有机地贯通起来。
段氏对许书据形立训的基本特点反复加以强调,他说:“许君之书主就形为之说解”,在注文中,总是先从字形入手,申说许书“以形索义”的训诂方法,对“珩”字的注解,《段注》曰:“依<韵会>所引订,从玉行者,会意。
所以节行止也者,谓珩所以节行止,故字从玉行。
”段氏从许书对字形的解说入手,进一步指出“珩”字为会意字。
然而,汉字既是形、音、义三者的结合体,那么其形中有音、音中有义的特点就决定了训诂方法的使用并不是彼此孤立的。
《说文》虽以形为主,但也兼音、义,将声音贯串训诂,其说解不仅在意义上对篆文进行训释,而且在声音上也与篆文多有联系。
段氏更重要的成就是着重揭示《说文》以声音贯串义训的微旨,将许书形、音、义贯穿的隐性系统发明为形、音、义三者互求的成熟的考释词义的方法。
具体到玉部字中,如对“瑁”字的解释,《说文》曰:“瑁,诸侯执圭朝天子,天子执玉以冒之。
”读者看完还是不明“瑁”与“冒”有何关联,但读了段氏的解释:“名玉曰冒者,言德能覆盖天下也。
”就明白许书之意了。
对于“瑗”字,《说文》曰:“人君上除陛以相引”段氏注解为:“瑗引双声。
”这种于意义之中发现它们声音联系的注解之例在玉部字中比比皆是。
三释义原则
汉字是在象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义音文字,字形显示的意义通常也就是字的本义,许书“据形立训”的训诂特点决定了其“以说本义为宗旨”。
但对于有些字,许慎注意到它们除了本义,还有其他的意义,并用“一曰”的形式说明。
这表明许慎在着《说文》时已经注意到了词义引申的现象,但只是模糊的认识,而无确切的概念。
段氏则明确提出这是词义引申现象,并且对其进行系统的梳理,分析词义引申的理据、途径和层次,将其上升到理论高度。
段氏在《说文注》里注意从各个方面疏证许说,以字形为依据,重点考释字的本义,进而根据本义去推迹引申义和假借义。
“理”字,《说文》释曰:“治玉也。
”《说文注》曰:“〈战国策〉:‘郑人谓玉之未理者为璞。
’是理为剖析也。
玉虽至坚,而治之得其?理以成器不难,谓之理。
凡天下一事一物,必推其情至于无憾而后即安,是之谓天理,是之谓善治,此引申之义也……”段氏首先根据许说“治玉”之义,注明了“理”的本义为剖析,然后由治玉之理推出凡天下一事一物之理,将“治玉”引申为“善治”。
接着引《孟子字义疏证》、《乐记》之句,按所治对象不同,将“善治”分为三类:物之质曰肌理,物之内容曰条理,自然界万事万物曰天理。
再如“璪”字,《说文》曰:“璪,玉饰,如水藻之文。
从王,喿声。
〈虞书〉曰:‘璪火粉末’。
”段注进一步解释:“〈虞书〉璪字,衣之文也,当从衣。
而从玉者,假借也。
衣文、玉文皆如水藻,声义皆同,故相假借。
”
根据“假借以音为主,同音相代也”“凡同声多同义”的原则,段氏认为缫、藻、璪三字相假借。
四征引文献
前闻和六经保存了汉字古音、古形、古义体系面貌的第一手语言资料。
“前闻”指上古流传下来的可信的古言,“六经”指《易》《书》《诗》《礼》《乐》《春秋》。
许慎在《说文?叙》中曰:“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
道生,知天下之至啧而不可乱也。
”为了在训释字义、分析字形、辨识字音时做到“信而有征”“遵修旧文而不穿凿”,许慎大量征引与文字有关的文献材料,即前闻和六经,再细分开来就是六经、群书、通人说、方言俗语等。
段氏在解释许慎的征引文献时,从形、音、义三个方面来说解文字,其《说文注》云:“稽考诠释,或以说形,或以说音,或以说义。
三者之说皆必取诸通人。
其不言某人说者,皆根本六艺经传,务得仓颉、史籀造字本义,因形以得其义与音,而不为穿凿。
”
中国古代玉文化源远流长,许慎在玉部字中征引六经、群书、通人说达27 次之多,其中绝大部分为引经,籍以说明文字在经典中的实际运用情况。
段氏对于该部引经的说解,或详出处,或释其义,或校异文,或申许意,或兼而有之,可谓详尽矣。
详出处者,如“琥”字,《说文》曰:“〈春秋传〉曰:‘赐子家子双琥是’”《说文注》详细指出此文出自昭公卅二年左传文,方便读者查阅原文;释其义者,如“璇”字,《说文》曰:“〈春秋传〉曰:‘璇弁玉缨’”段氏对此作了详细考释:“张衡《西京赋》:‘璇弁玉缨’,薛敬文解:‘弁,马冠也,叉髦以璇玉作之。
缨,马鞅也,以玉饰之。
’锴本弁作冠,讳李升嫌名也。
”校异文者,如“玼”字,《说文》曰:“〈诗〉曰:‘新台有玼’”《说文注》校注为:“〈诗?邶风〉文。
今本作泚。
韩诗作漼,云鲜貌,即今璀璨字也。
”申许义者,如“玤”字,《说文》曰:“读若〈诗〉曰:‘瓜瓞菶菶’”段注曰:“〈大雅?生民〉文,此引经说字音也。
补蠓切,九部。
”指出此处乃许书引经说字音之例。
如果说许慎的《说文解字》是一座丰富的文字宝藏,那么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则是挖掘宝藏最有力的那把洛阳铲。
诚如王力所言:“在《说文》研究中,段氏应坐第一把交椅,那是毫无疑义的。
”(《中国语言学史》)通过对玉部字的分析,我们不仅可以一览许书之条理,更可以一窥段氏说文之学的要义。
段氏阐释许书而又不拘泥于许书的求实创新精神,发明许书又能自成体系的学术思路,值得后世学者深入研究学习。
参考文献
[1] 许慎.说文解字[M].中华书局,1963.
[2]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3] 李先华.《说文》与训诂语法学论稿[M].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
[4] 宋永培.《说文》与训诂研究论集[M].商务印书馆,2013.
[5] 郭在贻.训诂学[M].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6] 彭开秀.《说文解字》玉部字排列规律[J].现代语文,2012.8.
[7] 刘亚辉.《说文解字注》中的词义引申[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10
唐琼珊(1988—):女,汉族,河南信阳人,广西大学(南宁)文学院2014级中国古典文献专业,研究方向:唐宋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