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本科教育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涵
双一流高校建设标准

双一流高校建设标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的建设和发展成为了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推动高校转型升级,国家提出了“双一流”高校建设的目标。
那么,什么是“双一流”高校建设标准呢?“双一流”高校建设标准是指在学科建设和综合实力两个方面,达到国际一流水平的高等学校。
具体来说,学科建设方面要求高校在某些特定领域内拥有一流的学科,比如高水平教师队伍、科研实力、学科特色等;综合实力方面则要求高校在多个领域内综合实力达到一流水平,包括办学理念、师资队伍、教学质量、科研实力、社会服务等多个方面。
那么,如何评估高校是否符合“双一流”高校建设标准呢?国家教育部制定了一套评估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学科建设学科建设是高校实现“双一流”目标的重要保障。
评估学科建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学科发展战略。
高校应制定学科发展战略,明确学科建设目标和路径,以及学科特色和优势。
2.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应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包括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青年教师等。
教师队伍要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创新能力。
3.科研实力。
高校应具有一定的科研实力,包括科研经费、科研成果、科研团队等。
4.学科特色。
高校应具有明显的学科特色和优势,具有领先地位和较高的学术声誉。
5.学科建设成果。
高校应在学科建设中取得显著成果,比如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等。
二、综合实力综合实力是高校实现“双一流”目标的重要基础。
评估综合实力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办学理念。
高校应具有现代化的办学理念,注重创新创业、国际化办学等。
2.师资队伍。
高校应拥有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具有高学历、高学术水平、高教学水平等。
3.教学质量。
高校应具有一定的教学质量,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具有创新和优势。
4.科研实力。
高校应具有一定的科研实力,在科研项目、科研成果、科研团队等方面具有领先地位。
5.社会服务。
高校应具有一定的社会服务能力,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等方面具有一定的贡献。
“新时代高教40条”

“新时代高教40条”教高〔2018〕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紧紧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加快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现就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提出如下意见。
一、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的重要意义和形势要求1.深刻认识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的重要意义。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
高等教育是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
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
本科生是高素质专门人才培养的最大群体,本科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本科教育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最重要基础。
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人才培养是本,本科教育是根。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必须坚持“以本为本”,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培养大批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2.准确把握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的形势要求。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内涵发展、质量提升和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关键阶段。
新时期以来,高等教育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推进,高校更加重视人才培养,德育工作成绩显著。
但是,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和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尚未巩固。
一些学校的领导精力、教师精力、学生精力和资源投入还不到位,教育理念还比较滞后,评价标准和政策机制导向还不够聚焦。
高校要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发展的新要求和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牢牢把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把本科教育摆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教育教学的基础地位、新时期教育发展的前沿地位,振兴本科教育,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努力开创高等教育新局面。
一流课程与一流专业关系及建设思路分析

一流课程与一流专业关系及建设思路分析作者:王玉婧刘甜来源:《高教学刊》2021年第03期摘要:一流专业与一流课程建设已经成为高校培养综合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突破口,是高校建设发展的永恒任务。
通过分析一流专业与一流课程之间的关系,提出要以专业建设为根本,课程建设为媒介来精准定位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内容,注重产学研相结合,强调通过加强专业课程建设、实践教学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来推动国际经济与贸易一流专业建设。
关键词:一流专业;一流课程;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03-0025-05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first class major and courses has been the breakthrough and the perpetual task for cultivating comprehensive and innovative talents in universities. By means of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rst class majors and courses, it is essential to orientate talent training program based on majors and courses construction. The optimization of courses contents and attaching importance of the combination of production, education and research are also put forward in the paper. In order to push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national economy and trade first class major, it is prerequisite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specialized courses, practical teaching and faculty.Keywords: first class major; first class courses; construction of majors; talent cultivation在国家和各地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的进程中,根据社会需求明确专业定位是高校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我国高校教育改革与博克的本科教育质量观

文化视野“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我国高校教育改革与博克的本科教育质量观曲 直 南京大学摘要:2015年11月,我国提出“双一流”建设,作为实现高度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转变,推动国家进步、社会繁荣的重要手段。
美国是高等教育强国,创建了领先世界的高等教育体系,而哈佛大学作为美国高等教育领域中的佼佼者,在办学水平、管理效率、师资力量、科研成果等方面都名列前茅。
本文通过对美国哈佛大学前校长德鲁克·博克《回归大学之道》一书的分析,解读博克的本科教育质量观,为我国高校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双一流建设;教育改革;博克;本科教育;教育质量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34-0339-02一、引言2015年11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强调为了解决身份固化、竞争缺失、重复交叉等问题,通过加强资源整合、创新实施方式等手段,重点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
[1]2018年8月,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指导意见》,从人才培养、内涵建设、深化改革等全方位对高校加快“双一流”建设提供了指导。
我国重点高校政策的基点始于1954年出台的《关于重点高等学校和专家工作范围的决议》,提出将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农业大学、北京医学院六所院校作为第一批全国性重点高校。
[2]20世纪90年代相继提出的“211工程”与“985工程”建设项目,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深入发展以及地方高校力量的不断增强,弊端日益显现,高等教育领域阶层固化、同质化,畸形竞争等现象日趋严重,废除“211工程”与“985工程”呼声高涨。
现阶段,我国高校在办学水平、管理效率、师资力量、科研成果等方面都与世界一流大学的整体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论“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学科、专业、课程的协同发展

高教研究与实践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Higher Education Vol.40No.4 Dec.2021第40卷第4期2021年12月□教学促进论“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学科、专业、课程的协同发展郝珂雨[摘要]"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培养创新型拔尖人才的关键任务是处理好学科、专业、课程三者之间的关系,推动三者的协同发展,形成一体化建设体系。
只有学科、专业、课程的协同发展,才能够突破学科细化形成的学术壁垒、推动教学与科研之间的相互融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
那么,促进三者的协同发展,需要打破学科和专业的单一对应关系,积极建设跨学科课程;需要关注专业与课程的相互支撑关系,以"金课”保障学科和专业的发展;需要强化课程与学科共赢互长的关系,构建特色专业;需要学科、专业、课程协同引领人才培养目标。
在构建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的评估体系时,应以同行评议机制为原则、以校内自主评价为主体、以分级化动态管理为手段。
[关键词]"双一流”建设,学科,专业,课程,协同发展[中图分类号]G642[文章编号]JN00-65(2021)04-39-43[收稿日期J2021-11-14[作者简介]郝珂雨,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2015年,国务院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
该方案提出坚持“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的基本原则,强调引导和支持高等学校优化学科结构,凝练学科发展方向,突出学科建设重点,创新学科组织模式,打造更多学科高峰,带动学校发挥优势、办出特色“双一流”建设的目标是实现“中国特色”与“世界一流”,“双一流”建设的评价标准要凸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两个特征,閃其中“中国特色”是指要立足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推进“双一流”建设;“世界一流”是指在立足本土、发展特色的基础上以国际视角提高本土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准。
“一核三层五翼”创新型教学重塑下的“双线混融”混合式一流课程内涵建设

“一核三层五翼”创新型教学重塑下的“双线混融”混合式一流课程内涵建设[摘要]就高校教育教学而言,“双线混融”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内涵建设应以人才培养目标为着力点,将“为国育才”视为使命,通过创新来重塑“一核三层五翼”教育教学模式,推动“双线混融”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的内涵建设。
“一核”是教育核心功能,即“立德树人”,“三层”为教学创新的四个切入点,即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创新和教学程序创新。
“五翼”指育人性,高阶性,创新性,挑战性,多元性。
文章提出“双线混融”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的内涵建设策略,为高校创新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一核四层五翼;双线混融;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创新一.引言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教师的“教”要用新技术,学生的“学”要通过新的技术来实现。
新技术势必与教育教学创新息息相关,二者融合势必引发一场教与学的新革命。
线上和线下学习将并驾齐驱,拉动教育教学新趋势,形成教育教学新常态,创造教育教学新生态。
发人深思的是教育教学创新发展的大背景下,高校该如何推进“双线混融”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内涵建设,达成人才培养方案目标,为国家培育栋梁之才呢?二、立足创新提升内涵高校教育教学应着眼创新,激发学生好奇心,树立学生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深刻思考,鼓励学生质疑,创新头脑风暴,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将创新教育教学元素植入课程中心。
“双线混融”混合式教学不仅是疫情催生的创意设计,更是“停课不停学”的有效保障以及“互联网+智能+技术”智慧型教育教学新常态助推器[1]。
“双线混融”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内涵建设基于创新型教学重塑,以下围绕“一核三层五翼”来阐述如何通过创新来重塑教学模式,提升“双线混融”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内涵建设。
三、“一核四层五翼”“一核四层五翼”是“双线混融”混合式课程遵循的一种创新型教育教学模式。
“一核”是教育核心功能,即“立德树人”,“三层”为教学创新的三个切入点,即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创新和教学程序创新。
第三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申报名额分配表

第三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申报名额分配表一、前言我国教育部自2017年开始实施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工程,旨在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建设,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第三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申报工作正式启动,为了公开、透明、公平地分配申报名额,特制定本分配表。
二、名额分配1. 全国范围内共设立一流本科课程申报名额100个。
2. 分配给985高校、211高校和其他高校的名额比例为7:2:1,即985高校分配70个名额,211高校分配20个名额,其他高校分配10个名额。
3. 各高校的具体名额分配按照综合实力、本科教育质量等因素综合考量确定,其中包括学校的师资力量、科研水平、学生成绩等。
4. 高校申报名额均为可调剂名额,未使用的名额将在申报截止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重新分配。
三、申报流程1. 各高校在规定时间内向教育部递交书面申请,申请材料包括课程建设方案、教学资源情况、教学团队建设计划等。
2. 教育部组织专家对申报材料进行评审,综合考量学校的综合实力和课程建设情况,确定最终的一流本科课程名单。
3. 教育部将最终确定的一流本科课程名单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四、名单公布1. 经过评审,教育部将在规定时间内公布最终的一流本科课程名单,同时公布各高校的申报名额使用情况。
2. 公布的一流本科课程名单将在教育部冠方全球信息站上进行公示,并在教育界和社会上进行广泛宣传。
五、结语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工程的开展,对于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规范的名额分配和申报流程,可以激励高校积极参与课程建设,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建设。
希望各高校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申报一流本科课程,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做出积极贡献。
六、名额分配的公平性在第三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申报名额的分配过程中,教育部将确保公平、公正的原则。
名额的分配比例按照985高校、211高校和其他高校的比例进行分配,这一比例是基于学校的综合实力和办学条件而确定的。
关于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思考——兼评“双万计划”

关于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思考——兼评“双万计划”王建华【摘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是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的逻辑推演和政策延伸.“双万计划”聚焦本科专业点,致力于“做强一流本科、建设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相关政策对于促进高校聚力本科人才培养,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能力有一定的导向作用.但由于建设周期短,建设规模大,建设经费依赖地方和高校统筹,最主要的是,高等教育理论界对于“一流本科教育”和“一流本科专业”缺乏必要的共识,高等教育实践中对于“什么是一流本科教育”和“什么是一流本科专业”也缺乏明确的判别标准.基于此,“双万计划”之于“一流本科专业”将更多的是有计划的遴选而非重点建设.【期刊名称】《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9(007)004【总页数】7页(P122-128)【关键词】一流本科教育;一流本科专业;“双万计划”;“双一流”【作者】王建华【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南京21009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2.0近年来,为了扭转过度重视科研和研究生教育的可能缺陷,相关部门不断突显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并基于“一流本科教育”的概念,启动了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双万计划”。
根据政府部门的相关文件,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水平本科教育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任务,也符合当前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潮流。
但在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从跟跑到并跑,甚至领跑世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潮流的过程中,我们如何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水平本科教育?基于“双万计划”的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能否支撑起我们需要的一流本科教育、能否全面提高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能力,并切实促进一流人才培养?这些都值得思考。
一、一流本科专业的提出当前之所以会提出一流本科专业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方面是高等教育领域长期的重点建设,过于关注科研产出,对于本科教育的重要性有所忽视;人们担心“双一流”建设有可能会进一步强化基于科研产出的大学排名和学科排名,进一步削弱人才培养,尤其是本科人才培养;另一个方面是“双一流”建设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重点建设政策的“升级版”,不可避免存在相应的建设高校和建设学科;对于身份固化与等级化的担忧使很多没有入选或根本没有机会入选建设名单的高校产生一种被剥夺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