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字解释
甲骨文最简单解释

甲骨文最简单解释1. 甲骨文呀,那就是古代人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呀!就好像我们现在在纸上写字一样。
比如说,他们可能会用甲骨文来记录今天猎到了什么大猎物呢,神奇吧!2. 甲骨文最简单解释,不就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一种特别的文字嘛!好比我们现在发朋友圈记录生活,他们就用甲骨文来记录各种事儿呀。
你想想,那得多有意思呀!3. 甲骨文啊,其实就是一种古老的表达方式呀!就如同我们用照片留下回忆,他们用甲骨文把重要的事情留存下来。
比如一场重要的祭祀活动,是不是很特别呀!4. 甲骨文最简单解释不就是一种神秘的符号嘛!就像密码一样。
比如他们会用特定的甲骨文符号表示丰收,这多有趣呀!5. 甲骨文呀,说白了就是古代的文字形式呗!如同我们用语言交流,他们用甲骨文来传达信息呢。
也许一个甲骨文符号就代表着一个重大的决定,酷不酷呀!6. 甲骨文,那就是久远年代的独特文字呀!好比我们现在有各种表情包,他们有甲骨文呀。
说不定某个甲骨文就是表示开心的意思呢,哈哈!7. 甲骨文最简单解释就是古老的书写方式啦!就像我们写信一样,他们在龟甲兽骨上用甲骨文写下想说的话。
例如记录一次远行的经历,有意思吧!8. 甲骨文呀,其实就是一种很特别的文字记号呀!如同我们给东西做标记,他们用甲骨文来标记重要的事情呢。
也许某个甲骨文表示危险,多神奇呀!9. 甲骨文,不就是古代的文字语言嘛!好比我们用歌曲表达情感,他们用甲骨文来诉说故事呀。
比如一个关于爱情的故事,用甲骨文记录下来,多浪漫呀!10. 甲骨文最简单解释就是古老文化的符号呀!就像我们现在的流行文化符号,他们的甲骨文也有着独特的意义呢。
比如代表着勇敢的一个甲骨文,是不是很吸引人呀!我觉得甲骨文真的超级神奇,充满了魅力,让我们对古代的世界有了更直观的了解和感受呀!。
古文字材料分类之甲骨文概述

(e)提出研究甲骨文的方法。
王国维(1878-1927)浙江海宁人。 (a ) 考释文字; (b )提出“二重证据法”; (c) 利用甲骨探讨商周历史和典章制度; (d )先公先王考以证古书的可靠; (e) 启迪甲骨缀合; (f)开创断代研究方向。
董作宾(1895-1963)河南南阳人。 (a)殷墟的挖掘; (b)甲骨断代; (c)甲骨分派研究; (d )殷代历法的研究。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随着殷墟妇好墓的挖 掘,李学勤先生提出了分期的两系说,并将 字体的分类与断代分开来,这一新说得到学 界的认同,目前的成果,多基于这一新说得 出,但也有学者持不同意见,最近的成果可 见彭裕商先生、黄天树先生的著作。
四、内容分类
在商人生活中,占卜无处不在,凡事必须 通过占卜来决定。“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 先鬼而后礼。”《礼记·表记》在多达十多万 片的卜辞中,内容的分类各家不尽相同,主 要的类别有祭祀、征伐、年岁、天象、旬夕 、田猎和其他等七类。
4、天象
卜辞中反映天文气象资料较多,有日食、 月食,风雨雷电以及朝夕星辰等。《合集》 12494较为完整地记录了四方风名。《合集 》11485中的关于月食的记载。
5、田猎
田猎在商朝社会生活中是农业和畜牧经济的 一种补充,当时许多未开发的土地,河流纵 横,沼泽湖泊遍布,森林茂盛,有各种野兽 、飞禽和鱼类。陈炜湛先生有专书研究田猎 问题 。
2、《甲骨文合集补编》,彭邦炯、谢济、 马季凡编,语文出版社1999年7月出版,著 录13450片,是《合集》之后一部重要著作 。
3、《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中国社会科学 院考古研究所编,2003年云南人民出版社出 版,著录甲骨561片。
4、《小屯南地甲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 研究所编,1983年出,朱歧祥先生在《甲骨四堂论 文选集》中所述最为详细:
关于甲骨文的资料

关于甲骨文的资料甲骨文,作为古代中国文字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积淀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它是一种记载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源自于商代晚期至西周初年(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汉字形态。
甲骨文的发现与研究不仅为我们了解古代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证据,更为我们认识和挖掘中华文明的源流提供了宝贵资料。
首先,甲骨文是一种独特的文字,具有非常高的学术价值。
甲骨文的形态奇特,具有生动的线条和曲线,同时又带有一种神秘的气息。
于商周时代的贵族阶层所用,每一个字都是以一种祈祷的方式刻录在龟甲兽骨上,用来祈求神灵的保佑或解答吉凶。
因此,甲骨文所承载的信息是丰富多样的,包括日常生活、宗教信仰、社会风俗等等。
研究甲骨文的学者通过解读这些文字,揭示出古代社会的面貌,还原了那个千年之前的时代场景。
其次,甲骨文对于研究古代文字演变和汉字形态具有重要价值。
作为汉字的起源形态,甲骨文保留了汉字最原始的形状和结构。
通过对甲骨文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汉字演变过程中的脉络和规律,从而更好地理解它们的起源与变迁。
同时,甲骨文也为后世的字形演化提供了重要参考,对于研究和解释今天所使用的汉字形状、构造和意义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此外,甲骨文是古代商周文化的重要见证和载体。
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时期。
甲骨文的出现与繁荣,标志着社会组织和制度的进一步发展,也为后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甲骨文中不仅记录了当时的政治、军事等重要事件,还记录了社会经济、文化信仰等方面的内容,为研究这一时期的历史、文化提供了无尽的研究材料。
最后,甲骨文在文化传承和教育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甲骨文已不再是一种实际应用的文字,但它的独特魅力和历史价值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兴趣。
在学校教育中,甲骨文已经成为中小学课程的一部分,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培养对历史、文字和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古文字材料分类之甲骨文概述(ppt 41页)PPT学习课件

6、《英国所藏甲骨集》李学勤、齐文心、 艾兰编,中华书局1985年出版,收入英国现 藏全部甲骨资料,著录2647片。
7、《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藏甲骨文 字》,松丸道雄编 ,1983年东京大学出版会 出版,著录1315片。
其他还有相关的索引类具书《殷墟甲骨刻辞 罗振玉最先考证出甲骨出土地点,于文字考释成绩斐然;
最近在山东济南大辛庄(2003年3月18日, 《济南市大辛庄遗址出土商代甲骨文》《考 古》2003年第6期)、陕西周公庙遗址也有 有字甲骨出土,材料尚未完全公布。
3、甲骨文的著录 著录形式有三种:拓本、照片和摹本。
几部大型著录书:
1、《甲骨文合集》1-13册
郭沫若主编,胡厚宣总编辑。录甲骨41956 片(实为39476片)。
2、甲骨文的发掘
1899年至1928年30年间,私人发掘期间,没 有明确的记载,重要的有9次,出土甲骨多 经转售,大多流散出国门。
1928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成立。 1928~1937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考古组有计划地迸行殷墟发掘,先后发掘十 五次,共得甲骨约二万五千片。
以后殷墟仍不断有甲骨出土,1976年中国社 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河南安阳小屯南地发 掘甲骨四千余片。(《小屯南地甲骨》) 1991年,在殷墟花园庄出土甲骨1583片,其 中有字甲骨689片(《殷墟花园庄东地甲 骨》)。除殷墟外,1953、1954年在郑州商 代中期遗址中还检到有字甲骨两片;自1954 年始,又先后在山西洪洞,北京昌平,陕西 丰镐、周原遗址、岐山凤雏出土西周时期有 字甲骨约三百片。
一、发现、发掘与著录
甲骨文261个象形字,清晰看出每个字的诞生!

甲骨文261个象形字,清晰看出每个字的诞生!
甲骨文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
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
甲骨文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
具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
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
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
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
目前,从已识别的甲骨文文字来看,它已具备“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记录了殷商时期祭祀祖先、农作物丰歉、天时气象变化、战争胜负,乃至生育、疾病等社会和生活内容。
2017年11月24日,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甲骨文就像架在图像和汉字之间的天然桥梁,朴实简洁得就像孩子们的涂鸦之作,是古人表达和认识世界的原初方式。
而汉字也像孩子一样,从甲骨文开始一点一点地成长到现在的模样。
通过甲骨文,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每个字是怎样诞生的,小到一草一木,大到浩瀚宇宙。
第二课汉字的演变(甲骨文)

甲骨文的内容
唐兰将卜辞内容分为叙事、命辞、占辞、验辞 四个部分: 叙事:是记录占卜的时间和占卜人的名字 命辞:是占卜人贞问的事情 占辞:是卜兆所示对所问事情的成败和吉凶 验辞:是记载应验和结果。
甲骨文的内容
前辞:戊子卜,殻贞。 命辞:帝及四月令雨? 帝弗其及今四月令雨? 占辞:王占曰:丁雨,不叀 辛。 验辞:旬丁酉,允雨。 纪数字:一 二 三 亖
甲骨文的内容
罗振玉关于甲骨文的研究涉及如下的内容类别: 1,都城;2,王名和人名;3,地名;4,字 体;5,占卜;6,文字;7,礼仪;8,占卜 法。郭沫若《卜辞通纂》适用甲骨文研究中国 商代社会和文化的门类有:1,干支;2,数字; 3,世系;4,天象;5,食货;6,征伐;7, 略游;8,杂纂。
甲骨文的内容
甲骨文的发现
解放前,研究甲骨文者首推“四堂”:罗雪堂 (振玉)导乎先路,王观堂(国维)继以考史,董 彦堂(作宾)区其时代,郭鼎堂(沫若)发其辞例。 解放后,则以徐中舒、于省吾、胡厚宣诸老卓 有成就。
甲骨文的发现
甲骨文单字总数约4000个,其中约l/3可以认 识,不认识的字大多是人名、族名、地名等。 它们分别刻在约近16万片甲骨上 。 《商周考古》说:“据统计,甲骨文中能认识 和能隶定为汉字者共1732字,未知和未能隶 定的单字共2549字,另有合文371字,总共单 字4000多个)
甲骨文名称 商字从辛,本义为有刻度的量器,如“商量”、 “漏下三商”等。《说文》:商,从外知內也。 从㕯,章省聲。 章,樂竟爲一章。从音从十。十,數之終也。
甲骨文的发现
(王懿荣1844—1900) 天垠阁王氏甲骨拓片录
甲骨文的发现
罗振常《洹洛访古游记》云:“此地埋藏龟甲,前三十余 年已发现,不自今日始也。谓某年某姓犁田,忽有数骨片, 随土翻起,视之,上有刻画,且有作殷色者,不知为何物。 北方土中,埋藏物多,每耕耘,或见稍奇之物,随即其处 掘之,往往得铜器、古泉、古镜,得善价。是人得骨,以 为异,乃更深掘,又得多数,姑取藏之,然无过问者。其 极大胛骨,近代无此兽类,土人因目之为龙骨,携以视药 铺。药物中固无龙骨、龙齿,今世无龙,每以古骨充之, 不论人畜。且古骨研末,又愈刀创,故药铺购之,一斤才 得数钱。骨之坚者,或又购以刻物。乡人农暇,随地发掘, 所得甚夥,捡大者售之。购者或不取刻文,则以铲削之而 售。其小块及字不易去者,悉以填枯井。”
甲骨文

甲骨文的介绍
•
• 甲骨文主要发现于河南安阳殷墟, 迄今为止发掘出存世的大约有15.4 万片刻有文字的甲骨。其中大陆收 藏的有97600多片,台湾收藏的有 30200多片,香港有89片,因战争 和商业因素流散到海外日本、美国、 英国、加拿大、法国、前苏联、德 国、瑞士、比利时、荷兰、瑞典等 12个国家有26700多片。其中日本 • 在侵略中国时曾有组织地在殷墟盗 掘,因此收藏最多,有12000多片。 目前世界上有500多位学者专门研 究甲骨文,发表专着有2000多篇。
甲骨文的介绍
• 甲骨文和是汉字成熟的标志,和楔 形文字、象形文字一样属于表意文 字,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使用的一 种表意文字的前身。它的书写材料 一般为龟骨、牛肩胛骨,也可以刻 在墙壁,木器,石器等处,有刀刻 的,也有朱书、墨书的。中国古代 长期存在,春秋后期汉字脱离甲骨 形态,逐渐不被认知,但是一般会 被当做“龙骨”卖给药材商做药材 之用。直到1899年(清光绪25年), 在一个偶然机会里由金石学家王懿 荣发现被考证为商,那时是用 来占卜用的。人们先把文字刻在骨头上, 在打战、水灾、生育等情况下使用。相当 于现在的算命。甲骨上有一些裂纹,古代 的巫师看裂纹的走向来算命。甲骨早就被 人们所发现,当时人们把它当做龙骨来用, 以为可以包治百病。老百姓病了,就把甲 骨拿来做药。由于文化水平低,那时的人 根本不知道上面刻的是甲骨文。后来被一 个教授发现是一种古代的文字。才加以保 存。甲骨文非常难辨认,连郭沫若也才认 识了一千多个文字。很多文字历史学家都 还没有辨认出来。
甲骨文的来历
• 甲骨文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 国最古的一种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称契 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商朝人用龟 甲、兽骨占卜后把占卜时间、占卜者的 名字、所占卜的事情用刀刻在卜兆的旁 边,有的还把过若干日后的吉凶应验也 刻上去。不过具体的情形因甲骨分期而 有详略的差异,大致上以武丁期的刻辞 最为完整,同时也是现存数量最多的时 期。学者称这种记录为卜辞,这种文字 为甲骨文。殷墟出土了大量刻有卜辞的 甲骨,这些字都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 大量的甲骨文及铭文既记载了当时政治、 经济、军事以及气象、占卜方面的情况, 又标志着文字接近成熟。图为刻在龟甲 上的甲骨文。
第四章__甲骨文概述

•
如何辨别真假甲骨
• 第一,看卜骨之新旧。 • 第二,若能目验实物,可看切口之新旧。 • 第三,看内容是否符合卜辞的文例文法。 • 第四,看刻辞格式。(在龟甲上的刻辞,分两种式样:
刻在左右边缘部分的,由外向里读,确切地说,刻于 左甲边的文字,从左向右读,刻于右甲边的,则从右 向左读。另一种是龟腹甲的中缝两边文字,皆由里向 外刻,即在中缝左侧的文字,由左向左读,在右侧的, 由右向右读。在牛骨上的刻辞,一般刻在骨的边缘, 是由外向里读。几条卜辞刻在一起,一般由下而上排 列。) • 第五,看字体。
1930殷墟发掘
• 1929-1936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得甲骨24918 片;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科学院等部门继续开展甲骨 发掘工作,共获得5300多片。此外,河南辉县、偃师、洛 阳、郑州二里岗及河北藁城等地的商代遗址也有有字甲骨 出土。陕西岐山、山西洪洞、北京昌平等地还发现了周代 的有字甲骨。
那么甲骨文的特点是什么?
甲骨文的特点
• 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 文字了。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但是原始图画 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其主要特点:
• 1、在字的构造方面,有些象形字只注重突出实物的特征,而笔画多少、 正反向背却不统一。
• 2、在甲骨文中,有些字有没有“口”意思是一样的。比如“占卜”与 “占”都出自“卜”这个字。
二、甲骨文的发现与研究
甲骨文之父---王懿荣
清光绪25年(公元1899年)秋,北京 清朝廷任国子监祭酒(相当于中央教 育机构的最高长官)的王懿荣 (1845—1900)得了疟疾。派人到宣 武门外菜市口达仁堂买了一剂中药。 王懿荣无意中看到其中的一味叫龙骨 的中药上面刻划着一些符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文解字话甲骨
(本页面制作中)
殷墟甲骨文约有单字四千左右。经过几代学者的研究考释,已经认识一千来字。我
这里选释部分常见的字以饗读者。
“”:字从二(上)从(人),隶作“元”。人之上会意为首。《孟
子·滕文公》:“勇士不忘丧其元。”即用其本义。引申义为始为大。例如:称国家最高
领导人为“元首”,称正月初一为“元旦”,“元旦”;称每个年号的第一年为“元年”,
称主将为“元戍”。
“”:甲骨文“天”字或写作“” ,像人之正立形,上突出其头
部。或写作“”,从二(上)从大。大亦人也,人之上即颠。故《说文》曰:“天,
颠也。”卜辞云“庚辰王弗疾朕天”,即用天之本义,“疾天”即指头部之疾病。
“”:甲骨文“帝”字异构很多,王国维、郭沫若谓“帝”乃
“蒂”之初文,象花萼。叶玉森云像束薪积柴形,用于祭天,相当后来的体字。由此派生
出天帝、帝王义。叶说近是。
“”:甲骨文“祝”字从“示”从“兄”,亦是神主。象人跪于神主
之前有所祷告之形,字或省示。《说文》:“祝,祭主赞词者。”甲骨文“示”字写作“
”等字形。
“”甲骨文“王”字象钺形。钺为古兵器多为弧形刀,青铜或石制,
盛行于商周,有出土文物刻参考。斧钺为礼器,象征王者之权威。王权是抽象的,乃以钺
形代表。
“”甲骨文“玉”字象串玉之形。横划代表玉竖划(或作)代表
穿玉之丝绳。珏字作“”。殷商时玉乃货币或饰物。
“”此字上象山崖形,“”即山,房屋形,故崖下之即洞窟也。王即玉,
即“”(箕筐之属),“”即辛,凿类工具。象于山洞中双手执辛,开凿玉石置于
“”之意。唐兰释璞,《战国策.秦策》:“郑人谓玉未理者,璞。”。
“”象(飘带),中间之口,应是一方形箱子,四面标明方向。
故甲骨文“中”字,象风向标,可随风向转动,而立柱恒居中央而不动。卜辞云“五中”,
即以之测风向及风之大小。甲骨文“中”字多用为伯仲之仲,与“”有别。或谓“”
即旂帜,“五中”即立 ,氏族议大事时先“立中”聚众。
“”甲骨文“每”字,从“女”或从“母”,义同。其上部之↓或↑,象
发饰之形。甲骨文女作“” 母作“” ,中增两点表示乳房,已字之女为母也。女
与母在卜辞中有时通用无别。每字在不辞中用为悔、晦。
“”甲骨文“”字从又从“”或从“”,从“”与丛林同。
又即手。象以手取草之形。《说文》:“、”字从又持“”,即“”
之义,“”以饲牲畜谓之“”,引申之放牧之牲畜牛羊亦谓之
“”,再引申之,放牧牲畜亦谓之“”。
“”字象埋牛羊犬于土坎中之形。学者释为“薶”字。“薶”又
写作“埋”。卜辞用为祭名。
“”字象以斤断木之形,即“折”字。斤,古人用以砍斫木头的横刃斧
子。《说文》:“折,断也,从斤断 。”许说不确,断 不用斧斤,割鸡鄢用牛刀;
甲骨文折字所从形即断木。许慎乃据篆书折字()为说。
“”甲骨文“春”字构甚多。《说文》:“春椎也。从“”从日,
“”春时生也。屯声。篆书“春”作“”,与甲骨文略同。
“”甲骨文"蓐"字,从“林”(或从“”)从“辰”从“又”,
象手持辰除草之形。辰即蚌镰,当时的农具,用蜃壳做成。
“”《说文》:“莫,日且冥也,从“曰”在“”
中。”甲骨文“莫”字从“”或从“林”。日落“”中或“林”中,表示天色已
晚。此即“暮”字。“莫”与“暮”为古今字,“莫”被借为虚词后便又增一日字以作“朝
暮”之“暮”。
甲骨文莽字从林从犬,象犬在林莽之中。《说文》:“莽,
南昌谓犬善逐兔中为莽。从犬从 , 亦声。”甲骨文从从林同。《方言》:
“草,南楚之间谓之莽。”古籍中用如草字,有时草莽连文。
甲骨文小字作三点。《说文》:“小,物之微也。”又有作
者,隶作少。小和少古本一字,卜辞中有时通用无别,有时又有区别,说明甲骨文中小少
二字开始分化。
甲骨文分字从刀在儿中。《说文》:“分,别也,从八从刀,刀以分别
物也。”
字象以支柱支撑屋顶之房舍,释为余。卜辞中余字借为第一人称代词。
卜辞中商王自称“余一人。”《尚书》、《周礼》、《国语》等古籍中作“余一人”或“予
一人。”《尔雅。释诂》:“余,我也。”
甲骨文牛字。象牛头形。
字中之乃雄性家畜之形符,甲骨文字对畜兽之性别分别表
示之,后来则统一用杜字作为公畜之通称。
字中之乃雌性畜之形府。与牡字一样, 字后来成为
母畜之通称。
字象圈养畜之形。隶作牢。《说文》“牢,闲养牛马圈也。。。。。。
取其四周币也。”卜辞中的牢是专门圈养以供祭祀之用的牛羊。
象人张口吹气,《说文》:“吹,嘘也,从口从欠。”
甲骨文欠字作、,象一跽之人的侧面形,上是口字,人张着大口大哈欠。
甲骨文问字从问从口以会问讯之意。口在门外,是外来之人问门内之
人,后来为了字形的整齐方正,把口子安在门内。
字从户从口,即启字。《说文》:“启,开也。”甲骨文户字作
日,半个门字,即一扇门, 即 ,以手开门谓之 ,卜辞中用为云开天晴之义,
或又增口作 ,同。又作诸形,增加义符曰表示云开日出。
咸字从戍从口。《说文》:“咸,皆也,悉也。”甲骨文戍()是
一种兵器。或云咸乃喊之初文。卜辞用为人名,咸亦称咸戊,典籍中作巫咸,咸是殷之元
臣,并列于先王同受祭祀。
周字象阡陌纵横之农田,其中小点表示禾苗。殷墟甲骨文周字不
从口,青铜器善夫克鼎,毛公鼎等铭文周字增口作 。
各字从父(倒止)从(或、坎)隶作各。上古先民
多穴居。甲骨文以象之。落于内,表示从外面回来。甲骨文出字作会于穴居
中外出之意。杨树达《卜辞求义》:“从父从 ,当释各,亦足有所至之形。为来格之
格本字,皆后起加以旁字。”卜辞“各日”即落日,其实各应即落之本字,倒足
于 中,即示落、到、来之义。
甲骨文止字,象人足形。
隶作单。象狩猎所用工具,故狩之初文从作。卜
辞有“东单”、“西单”、“南单”,皆地名。
象桑树形,象采桑之筐。隶作 。之本义当为采桑,卜辞借
为亡义,如“不众”等。
前字从止从行凡声。《说文》:“ ,不行而进谓之 ,
从止在舟上。”此说不确。甲骨文从凡不从舟,从止从行会前进之义,凡是其声符。
登字从从豆或又从 ,会捧豆升阶以祭神祗之义。豆,古代
盛食器,象高脚盘。
字从从。隶作或。<<六书统>>谓即古文.从双
止于()上,出人头地也.
步字从二止,象人之双足一前一后,以会行进之义.
甲骨逆字从(,倒人形)从.人从对方过来,会迎迓之义.<<说
文>>:"逆,迎也.从 声.关东曰逆,关西曰迎."
甲骨文 字从 从之止. ,短尾鸟,鸟用翼则飞翔,用止则登枝或在
地上进行.放<<说文>>:",登也."字金文又从作 .
甲骨文逐字从豕(或兔,鹿)从止.<<说文>>:"逐,追也,从
从豚省."豚省即豕,猪也.从止于兽后,会追逐之义.
甲骨文得字从具从又,或又从,一手持见,有所得也.
小篆见讹作见,寸即又<<说文>>:"得,行有所得也."从 声. ,古文省."
行字象四达之卫,人所行也.行也作道路讲.<<诗.小雅.车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集传>>:"景行,大道也."正象四通八达之道路.
甲骨文字从行从四止.表示巡行于通卫以保卫城邑之安全.或
写作等字形.
字从从虫,既<<说文>>之字,或作.为齿疾,民间俗谓"虫
吃牙"既 .甲骨文字作,象形.
字从止从.可隶作,既<<说文>>字之初文.",足
也."析言之,械手为,械足为,浑言之,械手足皆为 .甲骨文象桎梏之
形,隶作幸.字作 .
字象胫足之形,乃足之本字.<<说文>>作字, 足本为
一字,许书误分为二.
字象编管之乐器,既<<说文>>之字.卜辞用为祭名.
字象一束简策之形,是册字.先秦没有纸张,符命文书
写在简牍之上.<<书.多士>>:"惟殷先人,有册有典."甲骨文中有册之象形字,说明殷商时
代确有典册.卜辞云"再册",意为奉举命册封.
象竹席形,应既之初文.释作西字,古文写作 .甲骨文宿字作
.象人寝于竹席之上.
讯字象一反缚双手之人,前有一口,以会执敌而讯之之意.或
又增8,强调被缚之义.
字象二人接踵. 走之形.上部之似为头饰.
甲骨文濮字,象一人双手执其,尻后有尾饰,头上有,以示曾
受黔刑.
象用双手把陷阱中的人搭救上来,应既丞字,丞乃拯之初文.小篆作
,犹存古意,只是双手移了位.
字从从,当释承.承与丞后世虽可通用,但原非一字.丞字
是从坑中往上拉人,承字是从下把人升举起来,<<甲骨文字典>>将丞承混为一字是不对的.
字从四手共抬一 ,隶作, 乃凡字,甲骨文凡即盘,也就是
殷陵m1001出土的大抬盘,长1.7米,宽0.6米,漆木彩绘.从口与否义同.<<说文>>:",
起也.从从同,同力也."其同乃所变,非"同力"也.
释鬲,象形.古代之炊器,多口,三空足.有书将当作鬲,
误. 乃 ,亦古炊器,上为甑,下为鬲,上蒸下煮.二者均有出土文物,区别明显.
后作 .甲骨文有一字作,应隶作.
字从又从象,会手牵大象以助役之意.即字,今简化作为.
殷商时代中原地区气候温润.林广象多.殷墟曾出土象骨,颈下系有铜铃,说明已驯化.
从从木(或 ),象双手捧草木以会树之意,<<说
文>>:",种也."金文,石鼓文又从土, 后讹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