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药物载体系统解析
dpa纳米球载药原理

dpa纳米球载药原理
纳米球载药原理是一种新型的药物传递系统,它利用纳米尺度的球形颗粒作为
药物的载体,以便将药物准确地运输到目标组织或细胞内。
这种技术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可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降低毒副作用,并实现药物的定向释放。
纳米球作为药物载体的优势在于其微小的尺寸和可调控的表面特性。
纳米尺度
的颗粒可以在体内实现更高的渗透性和浸润性,有助于药物更好地进入组织和细胞内部。
此外,纳米球的表面可以进行化学修饰,使其具有特定的亲和性,从而实现药物的靶向递送。
在纳米球载药系统中,药物可以以吸附、包封或共价结合等方式与纳米球相结合。
这种结合可以保护药物免受生理环境的损害,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通过调整载药量和封装方式,可以控制药物在纳米球内的释放速率和途径,实现药物的持续释放或刺激响应性释放。
此外,纳米球本身还可以通过改变表面性质、引入靶向分子或其他功能性分子,实现对药物释放的精准控制。
例如,通过修饰纳米球表面的配体,可以使纳米球更具亲和性地结合到靶细胞表面,从而实现药物的局部传递和集中作用。
这种靶向递送可以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减少对健康组织的影响。
总体而言,纳米球载药原理通过利用纳米尺度的球形颗粒作为药物的载体,可
以提高药物的递送效率,实现药物的靶向递送和精准控制释放。
这种技术有望在多个领域得到应用,为药物治疗带来前所未有的进步。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现状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现状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人们对药物递送系统有了越来越高的需求。
而近年来,纳米药物递送系统成为了研究的焦点。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能够将药物载体制成纳米级别,从而可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减轻副作用,并延长药物的保留时间。
本文旨在介绍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现状,包括其概念、分类、优缺点、制备方法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一、概念纳米药物递送系统是指将药物封装成一定尺寸的纳米粒子,并利用纳米载体(如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乳酸、玻璃)进行载药,以达到提高药物溶解度、降低毒副作用、增加药物在病灶部位的渗透性、提高生物利用度、控制药物释放速率等目的的一种新型药物递送系统。
二、分类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大致可分为两类:有机类和无机类。
有机类主要指化学合成的高分子纳米粒子和生物活性产物修饰物两种。
其中高分子纳米粒子主要有PLGA(聚乳酸-羟基乙酸)和PCL(聚己内酯)等。
生物活性产物修饰物主要是将药物与蛋白质、碳纳米管等进行复合,以加强药物的生物活性。
而无机类的载体有二氧化硅、金纳米粒子、磁性纳米粒子等。
其中金纳米粒子由于其特有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和光热性能,成为了一种有潜力的肿瘤治疗药物载体。
三、优缺点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主要优点在于:1、增强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生物通透性2、缩小了药物颗粒尺寸,增加了药物的渗透能力,从而减少了药物副作用3、能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和药物在递送系统内的分布4、生产成本低,易于大规模生产其主要缺点在于:1、对药物自身的稳定性有要求2、与载体材料存在的毒性问题(如聚乙烯吡咯烷酮存在的潜在毒性问题)3、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长期安全性和影响尚待细致评估四、制备方法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制备方法包括物理制备法和化学制备法两个方面。
物理制备法包括超声波乳化、真空喷雾、超高压均质等,采用这些方法制备的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可控性差,易污染。
而化学制备法包括沉淀法、微乳液法、反相微乳液法等,这些方法制备的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具有较高的制备可控性和纯度,但消耗较多的制备时间和成本。
纳米体系在药物输送中的应用

纳米体系在药物输送中的应用随着纳米科技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愈来愈广泛,纳米体系已成为药物输送的一种有效手段。
药物输送系统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条件:1、药物的溶解度和可吸收性必须得到提高;2、药物应该经过选择性置入并有指向性释放,以避免误伤健康细胞或无效的副作用;3、能够经口或经皮给药,以提高患者的便利性和治疗效果。
纳米体系药物输送系统的应用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一、纳米粒子药物输送系统纳米粒子是指涂层具有活性分子的微小颗粒,其大小在1-100纳米之间。
纳米粒子药物输送系统是一种可以将药物粒子稳定的注入纳米粒子中,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选择性的治疗效果。
与传统的治疗方法相比,纳米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更高,可吸收性更强,能够更加集中地作用于病变组织。
二、纳米脂质体药物输送系统纳米脂质体是一种由磷脂和胆固醇等脂肪酸组成的微粒子。
纳米脂质体药物输送系统是将药物注射入纳米脂质体中,使药物在生物体内得到更好的分布和吸收,从而提高其生物利用度。
纳米脂质体药物输送系统具有以下几个优点:1、可通过经口或经皮途径给药,患者便利性更高;2、药物在生物体内的排泄时间较长,可以降低药物频繁注射的需要;3、可增强化疗剂量的选择性和针对性,避免对正常细胞的损伤,提高治疗效果。
三、纳米肝素药物输送系统纳米肝素是针对抗凝药物肝素副作用而研发的一种新型治疗药物。
纳米肝素药物输送系统是一种将药物稳定注入纳米粒子中,达到针对性治疗效果的药物输送系统。
与传统的肝素相比,纳米肝素药物输送系统具有以下几点优势:1、可有效降低肝素副作用产生的风险;2、可以大幅度减少注射次数,增加患者的治疗便利性;3、可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更加集中地作用于病变组织,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四、纳米载体药物输送系统纳米载体是指将药物包裹在纳米颗粒中,使药物大面积处于纳米颗粒表面,从而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治疗效果。
纳米载体药物输送系统被广泛应用于肿瘤治疗中。
纳米载体药物输送系统可以选择性的将药物运输到肿瘤组织,避免对正常细胞的副作用,提高肿瘤治疗的成功率。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设计与优化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设计与优化在现代医学领域,纳米技术的应用为药物递送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凭借其独特的优势,如提高药物的溶解性、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实现药物的靶向输送,减少药物的副作用等,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本文将详细探讨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设计与优化。
一、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类型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类型多种多样,常见的有脂质体、聚合物纳米粒、纳米胶束、纳米乳、金属纳米粒子等。
脂质体是由磷脂双分子层组成的封闭囊泡,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
它能够包裹水溶性和脂溶性药物,通过增强药物的渗透性和滞留效应(EPR 效应),实现药物在肿瘤组织的富集。
聚合物纳米粒通常由可生物降解的聚合物材料制成,如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
其可以通过控制粒径和表面性质,实现药物的缓慢释放和靶向输送。
纳米胶束是由两亲性聚合物在水溶液中自组装形成的核壳结构。
外壳亲水,内核疏水,能够有效地增溶难溶性药物,并通过修饰表面配体实现靶向给药。
纳米乳是由油、水、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组成的热力学稳定体系,可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稳定性,促进药物的吸收。
金属纳米粒子,如金纳米粒子、氧化铁纳米粒子等,具有独特的光学和磁学性质,可用于药物的诊断和治疗一体化。
二、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设计原则1、药物负载能力纳米载体应具有足够的空间和亲和力来负载药物,以确保达到有效的治疗浓度。
同时,要考虑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如溶解性、稳定性等,选择合适的载体材料和制备方法。
2、靶向性为了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应具备靶向性。
这可以通过在纳米载体表面修饰特异性配体,如抗体、多肽等,实现对特定细胞或组织的识别和结合。
3、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纳米载体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不会引起免疫反应和毒性。
材料的选择和表面修饰至关重要,要确保纳米系统在体内能够安全降解和代谢。
4、控制释放特性根据疾病的治疗需求,设计具有不同释放特性的纳米药物递送系统。
使用纳米技术进行药物传递的技巧介绍

使用纳米技术进行药物传递的技巧介绍纳米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中之一就是利用纳米技术进行药物传递。
这项技术可以将药物精确地送到需要药物治疗的部位,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副作用。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使用纳米技术进行药物传递的技巧。
一、纳米粒子载体技术纳米粒子载体技术是利用纳米级的粒子作为药物的载体,将药物包裹在纳米粒子的表面或内部。
这种技术可以提高药物的溶解度、稳定性和存储性,同时减少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
1. 脂质纳米粒子(Liposomes)脂质纳米粒子是一种由一个或多个脂质双层包裹的空心小囊泡,能够有效地将药物输送到细胞内。
脂质纳米粒子可以通过改变其表面特性来定向输送药物,比如在表面引入特异性配体,使其能够选择性地结合到靶细胞上。
此外,脂质纳米粒子还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不易诱导免疫反应。
2. 聚合物纳米粒子(Polymeric Nanoparticles)聚合物纳米粒子是由聚合物材料制成的纳米粒子,可以用来包裹各种类型的药物。
聚合物纳米粒子可以通过聚合物的特性来控制药物释放的速率和时间,从而提高药物的疗效。
此外,聚合物纳米粒子的大小和形状也可以通过调节聚合物材料的性质来进行控制,进一步优化药物的输送效果。
二、靶向药物输送系统靶向药物输送系统利用药物的特异性识别能力,将药物精确地输送到特定靶点。
这种系统可以通过纳米技术来实现。
1. 核酸纳米递送系统核酸纳米递送系统用于输送基因或RNA等核酸药物。
将核酸药物包裹在纳米粒子中,通过表面修饰特定的配体或抗体,使纳米粒子能够靶向细胞或组织,并释放药物。
这种系统通过靶向细胞内的特定基因或信使RNA,可以治疗各种遗传性疾病和癌症。
2. 磁性纳米颗粒靶向递送系统磁性纳米颗粒靶向递送系统利用纳米级的磁性颗粒定位药物输送。
通过在纳米颗粒表面修饰磁性物质,使纳米颗粒具有磁导性,并结合外部磁场的作用,将药物精确地输送到特定的器官或组织。
这种系统可以在外部控制下实现药物的释放和定位输送,提高治疗的精准性和效果。
如何正确使用纳米科技进行药物递送

如何正确使用纳米科技进行药物递送纳米科技是一项快速发展的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其中,纳米科技在药物递送领域的应用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极大兴趣。
正确使用纳米科技进行药物递送能够有效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减少副作用,并有望革新传统的药物治疗方法。
下面,我们将介绍如何正确使用纳米科技进行药物递送。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是指通过纳米级别的载体将药物运载到靶位点,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纳米载体和递送方法:1. 纳米颗粒载体:常见的纳米颗粒载体包括纳米粒子、聚合物纳米颗粒等。
这些载体具有较大的容纳量、稳定的药物包封性,能够将药物有效地保护起来。
另外,纳米颗粒大小可控,可以通过调整大小来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
同时,纳米颗粒表面也可以修饰,使其具有靶向作用,提高药物在病变部位的积累。
2. 递送方法:纳米颗粒递送药物主要有两种方法:主动靶向和被动靶向。
在主动靶向中,纳米颗粒表面修饰上配体分子或是抗体等,能够与病变部位的靶位点结合并释放药物。
而被动靶向则是通过识别病变部位的特异性结构,如渗透、潜伏效应实现的。
通过这些靶向方法,纳米药物能够更准确地递送到病变部位,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
3. 控制释放:纳米药物递送系统还可以通过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来提高药物治疗效果。
常见的控制释放方法有pH响应性、温度敏感性等。
例如,通过调节纳米颗粒载体的组分,可以使得其在特定pH值下发生结构变化,从而实现药物的释放。
此外,利用热敏材料制备纳米药物载体,可实现药物的温度敏感性释放。
这些方法能够精确地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4. 病变监测:纳米药物递送系统还可以结合成像技术,实现对病变部位的监测。
例如,通过将纳米颗粒与荧光染料结合,便于通过荧光成像技术观察药物的递送过程以及在病变部位的积累情况。
同时,磁性纳米颗粒能够通过磁共振成像等技术监测纳米药物的输送情况。
这样可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使用纳米科技进行药物递送的优势不仅在于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还可以将传统药物治疗的弊端最小化。
纳米晶体药物递送系统最新进展

纳米晶体药物递送系统最新进展一、纳米晶体药物递送系统概述纳米晶体药物递送系统是一种新型的纳米技术,它利用纳米尺度的晶体材料作为药物载体,以实现药物的高效、精准递送。
这种系统在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改善药物的稳定性和降低副作用方面展现出巨大的潜力。
纳米晶体药物递送系统的发展,不仅能够推动医药行业的进步,还将对整个医疗健康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
纳米晶体药物递送系统的核心特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高药物载荷:纳米晶体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能够吸附和携带更多的药物分子。
2. 改善药物溶解性:纳米晶体的高表面能有助于提高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
3. 缓释控释:纳米晶体的缓慢溶解特性可以实现药物的缓释和控释。
4. 靶向递送:通过表面修饰,纳米晶体可以实现对特定组织或细胞的靶向递送。
纳米晶体药物递送系统的应用场景非常广泛,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抗癌药物递送:利用纳米晶体递送系统实现抗癌药物的靶向释放,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伤。
- 疫苗递送:通过纳米晶体递送系统提高疫苗的稳定性和免疫效果。
- 基因治疗:纳米晶体作为基因载体,用于基因治疗和基因编辑。
- 蛋白质和多肽药物递送:提高蛋白质和多肽药物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
二、纳米晶体药物递送系统的技术进展纳米晶体药物递送系统的技术进展是全球医药行业共同参与的过程,需要各国科研机构、制药企业、医疗设备制造商等多方的共同努力。
国际医药研究组织是推动纳米晶体药物递送系统技术进展的权威机构,主要包括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药品监管机构等。
这些组织负责制定相关技术标准和指导原则,以确保纳米晶体药物递送系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纳米晶体药物递送系统的关键技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纳米晶体的合成与表征:开发新型的纳米晶体合成方法,并通过各种表征技术确保其尺寸、形态和晶体结构。
- 药物的纳米晶体化:研究如何将药物分子嵌入纳米晶体中,形成稳定的纳米晶体药物复合物。
- 表面修饰技术:通过化学修饰或物理吸附等方法,赋予纳米晶体特定的表面性质,以实现药物的靶向递送。
药物纳米递送系统的研究进展

药物纳米递送系统的研究进展随着纳米技术的不断发展,药物纳米递送系统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被广泛关注和研究。
药物纳米递送系统是通过将药物载体纳米化,使其具有更好的生物利用度和靶向性,提高药物疗效同时减少药物副作用。
本文将介绍药物纳米递送系统的研究进展,包括纳米递送系统的分类、纳米递送系统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一、纳米递送系统的分类根据药物纳米递送系统的载体材料和药物载体的组成,可将其分为无机纳米递送系统、有机纳米递送系统、生物纳米递送系统。
无机纳米递送系统采用无机材料作为药物载体,常见的有金属氧化物、金属磷酸盐等。
有机纳米递送系统采用有机材料作为药物载体,常见的有脂质体、聚合物等。
生物纳米递送系统则是通过利用生物分子进行载体设计和构建。
此外,根据药物释放的方式和靶向性的不同,还可将纳米递送系统分为靶向型纳米递送系统、响应型纳米递送系统、控释型纳米递送系统等。
二、纳米递送系统的制备方法纳米递送系统的制备方法包括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
常见的物理方法包括机械法、膜法、混悬法等,这些方法主要是通过物理手段将药物载体纳米化。
化学方法则是通过化学反应或化学合成将药物载体制备成纳米载体。
常见的化学方法包括沉淀法、共沉淀法、乳化法、溶剂挥发法等。
同时,也有一些新型方法被提出,比如激光蚀刻法、电成形法等。
这些方法可以将药物载体纳米化,从而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靶向性。
三、纳米递送系统的应用药物纳米递送系统已经在临床和科研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以肿瘤治疗为例,药物纳米递送系统可以将药物有效的释放至肿瘤局部,从而减少药物的副作用,并提高药物治疗效果。
此外,药物纳米递送系统还广泛应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可以通过纳米递送系统将药物有效的输送至治疗部位,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四、药物纳米递送系统的挑战和前景药物纳米递送系统虽然具有很多优势,但是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其中最主要的是药物的生物相容性和稳定性问题。
另外,纳米递送系统的制备技术也亟待改进,以提高制备效率和纳米递送系统的稳定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纳米药物载体系统年级: 2012级专业: 材料科学与工程姓名: 俞学号: 3**摘要: 着科技的发展,纳米生物技术越来越受到关注,物技术是国际生物技术领域的前沿和热点问题,在医药卫生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和明确的产业化前景,特别是纳米药物载体、纳米生物传感器和成像技术以及微型智能化医疗器械等,将在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卫生保健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本文着重介绍纳米药物载体系统。
纳米药物载体的属性纳米药物载体种类纳米药物载体的制备方法及纳米生物技术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纳米生物技术纳米药物载体纳米粒子纳米技术是一种新兴的科技,它的基本涵义是在纳米尺寸(10-9~10-7m)范围内认识和改造自然,通过直接操作和安排原子、分子创制新物质。
由于物理空间的改变,物质的理化特性、生物学特性发生令人惊奇的变化,其在药学领域中的应用,已成为本世纪崭新的前沿科学[1]纳米药物载体是指粒径大小在10~1000nm的一类新型载体,通常由天然或合成高分子材料制成。
它是以纳米颗粒作为药物载体,将药物治疗分子包裹在纳米颗粒之中或吸附在其表面,通过靶向分子与细胞表面特异性受体结合,在细胞摄取作用下进入细胞内,实现安全有效的靶向药物输送和基因治疗。
纳米载体技术是纳米生物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2]一、纳米药物载体的性质作为药物载体的纳米材料,是粒径大小介于10~1000nm的固态胶体颗粒,包括纳米粒子、纳米囊、纳米胶束和纳米乳剂等。
其中较常见的是纳米粒子,一般指由天然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制成的、粒度在纳米级的固态胶体颗粒。
纳米粒子表面的亲水性与亲脂性将影响纳米粒子与调理蛋白吸附结合力的大小,从而影响吞噬细胞对其吞噬的快慢。
一般而言,纳米粒子的表面亲脂性越大,则其对调理蛋白的结合力越强,吞噬细胞对其吞噬的速度越快。
所以要延长纳米粒子在体内的循环时间,需增加其表面的亲水性,这是对纳米粒子进行表面修饰时选择材料的一个必要条件[3]二、纳米药物载体的属性1 具有较高的载药量2 具有较高的包封率3 具有适宜的制备及提纯方法4 载体材料可生物降解,毒性较低或没有毒性[4]5 具有适当的粒径与粒形6 具有较长的体内循环时间延长纳米粒在体内的循环时间,能使所载的有效成分在中央室的浓度增大且循环时间延长,这样药物能更好地发挥全身治疗或诊断作用,增强药物在病灶靶部位的疗效。
如肿瘤等病变部位的上皮细胞处于一种渗漏状态,由于纳米粒在体内长循环,其装载的药物进入肿瘤等病变部位的机会增多。
因此,长循环纳米微粒降低了药物对网状内皮系统(RES)的靶向性,实际上增加了对病变部位的靶向性[5],宏观是效果是明显改善疗效。
三、纳米药物载体种类1 纳米磁性颗粒、当前药物载体的研究热点是磁性纳米颗粒,特别是顺磁性或超顺磁性的纳米铁氧体颗粒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温度上升至40~45℃,可达到杀死肿瘤的目的。
磁纳米粒治疗肝癌. 磁性阿霉素白蛋白纳米粒在正常肝的磁靶向性、在大鼠体内的分布及对大鼠移植性肝癌的治疗效果等。
结果表明,磁性阿霉素白蛋白纳米粒具有高效磁靶向性,在大鼠移植肝肿瘤中的聚集明显增加,而且对移植性肿瘤有很好的疗效。
[6]葡萄糖包覆的氧化铁纳米颗粒作为基因载体,发现其表现出与DNA的结合力和抵抗DNA的SE消化[7]纳米磁粒子对肝癌的诊断,可以在肝癌早期就发现肿瘤,并使用纳米磁粒子治疗肝癌,效果很好。
国外纳米磁粒子药物载体的研究大多数用于癌症的诊断和治疗。
用外加磁场进行定向定位固定药物磁粒子,然后使用交变磁场加热磁子消灭癌细胞。
2 高分子纳米药物载体纳米药物载体研究的别一个热点就是高分子生物降解性药物载体或基因载体,通过降解,载体与药物-基因片段定向进入靶细胞之后,表层的载体被生物降解,芯部药物释放出来发挥疗效,避免了药物在其他组织中释放。
目前恶性肿瘤诊断与治疗研究和发明中,超过60%的药物或基因片段采用可降解性高分子生物材料作载体,如聚丙交脂(PLA)、聚已交脂(PGA)、聚已内脂(PCL)、PMMA、聚苯乙烯(PS)、纤维素、纤维素-聚乙烯、聚羟基丙酸脂、明胶以及他们之间的共聚物和生物性高分子物质,如蛋白质、磷脂、糖蛋白、脂质体、胶原蛋白等,利用它们的亲和力与基因片段和药物结合形成生物性高分子纳米颗粒,再结合上含有RGD定向识别器,靶向性与目标细胞表面的整合子结合后将药物送进肿瘤细胞,达到杀死肿瘤细胞或使肿瘤细胞发生基因转染的目的Aviehezer等[8] 将顺铂( C D D P )葡聚糖纳米粒子注射进接有卵巢癌的B a l b /c雌性裸鼠体内,考察顺铂葡聚糖纳米粒子与游离顺铂对卵巢癌的抗癌活性。
结果表明,顺铂纳米粒子与游离的顺铂相比,前者的细胞毒性降低了35% ,在裸鼠体内存留时间延长了40%左右,而裸鼠的存活率提高了 30%,治疗指数( TI )提高了50%由于纳米粒子进入体内后被R E S 系统吞噬而不能到达其他的器官和组织,为了改善这一状况,可通过表面修饰的方法改变纳米粒子表面Zeta电位、亲/疏水性等性质,从而延长纳米粒子的循环时间,增强药物在病灶靶部位的疗效,使所载药物能更好的发挥全身治疗或诊断作用。
目前被动靶向药物载体纳米粒子主要的研究重点在于:载体材料的筛选,并设计新型的生物相容性好的高分子材料;建立纳米粒子传输体系体内过程的数学模型,探讨药物动力学规律对纳米粒子表面修饰,提高其靶向性和靶向能力;制备工艺的优化,增加载药量E7- 1。
纳米高分子药物载体还可以通过对疫苗的包裹,提高疫苗吸收和延长疫苗的作用时间,纳米高分子药物载体另一个重要的作用是用于基因的输送,进行细胞的转染等。
[9][10][11][12]3 纳米脂质体脂质体技术是被喻为“生物导弹”的第四代靶向给药技术,该技术利用脂质体的独有特性,将毒副作用大、在血液中稳定性差、降解快的药物包裹在脂质体内,根据人体病灶部位血管内皮细胞间隙较大,脂质体药物可透过此间隙到达病灶部位,在病灶部堆积释放,从而达到定向给药。
脂质体主要辅料为磷脂,而磷脂在血液中消除极为缓慢,因此脂质体药物在血循环系统保留时间长,使病灶部位得到充分治疗的效果。
利用该技术可将一大批已知高毒性活性药物安全有效地应用于临床治疗,其中有抗癌药、抗生素类药、抗真菌类药、抗寄生虫类药、蛋白质或多肽类药物,极大地提高了临床治疗水平,减轻了患者的病痛。
可将单克隆抗体连接到脂质体上,借助于抗原与抗体的特异反应,将载药脂质体定向送入。
也可以将基因载入脂质体中,利用脂质体特殊的运载功能,实现基因修补[13]。
脂质体微囊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早已在药物制剂上应用,但纳米脂质体的研制,还处于进行中,纳米脂质体是人们设计的较为理想的纳米药物载体模式。
纳米脂质体药物载体具有以下优点:①由磷脂双分子怪包覆水相囊泡构成,生物相容性好;②对所载药物有广泛的重应性,水溶性药物载入内水相,脂溶性药物溶于脂膜内,两亲性药物可插于脂膜上,而且同一个脂质体中可以同时包载亲水和疏水性药物;磷脂本身是细胞膜成分,因此纳米脂质体注入体内无毒,生物利用度高,不引起免疫反应;保护所载药物,防止体液对药物的稀释和被体内酶的分解破坏。
纳米粒子将使药物在人体内的传输更为方便。
对脂质体表面进行修饰,譬如将对特定细胞具有选择性或亲和性的各种配体组装于脂质体表面,可达到寻靶向作用:当该药物被Kupffer细胞捕捉吞噬,使药物在肝脏内聚集,然后再逐步降解释放入血液循环,使肝脏药物浓度增加,对其他脏器的副作用减少;而当纳米粒子尺寸足够小约100~150nm且表向覆以特殊包被后,便可以逃过Kupffer细胞的吞噬。
[14]四、纳米智能药物载体纳米智能药物载体的制备是纳米生物技术的一个分支,智能纳米药物就是在靶向给药基础上,设计合成缓释药包膜,以纳米技术制备纳米药物粒子,结合靶向给药和智能释药优点,用纳米技术完成制备纳米缓释药的目的,即:除定点给药之外还能根据用药环境的变化,自我调整对环境进行自动释药。
此种药物生物利用度高,毒副作用小,药物释放半衰期适当,不仅可提高药品安全性、有效性、可靠性和患者的顺从性,还可解决其他制剂给药可能遇到的问题,如药物稳定性低或溶解度小、低吸收或生物不稳定(酶、PH值等)、药物半衰期短和缺乏特异性、治疗指数(中毒剂量和治疗剂量之比)低和细胞屏障等问题。
用数怪纳米粒子包裹的智能药物进入人体后可主动搜索并攻击癌细胞或修补损伤组织。
制备纳米智能药物载体就是能够通过对纳米药物载体的结构设计、合成,制备出具有智能释药能力的纳米药物载体[15]。
1、纳米识别基因载体这类药物载体本身带有肿瘤细胞识别的基因,在药物进入人体后,识别基因自动寻找肿瘤细胞,然后因定不动,进行释药。
这类识别基因主要有对肝癌的识别基因。
识别基因的制备也是一项新技术,因此,如果有某一肿瘤的识别基因,就可以通过纳米技术制备成纳米药物载体,用于对肿瘤进行识别以便诊断和治疗。
如笔者进行的研究就属于这种。
美国Alfret A.,Douglas C.等利用纳米颗粒与病毒基因片段及其他药物结合,构成纳米微球,在动物实验中靶向治疗乳腺肿瘤获得成功。
2、纳米识别蛋白载体这类药物原理上和识别基因纳米药物载体的一样,识别蛋白具有对特殊肿瘤识别的能力,当带有识别蛋白纳米药物载体进入人体后,识别蛋白自动寻找目标进行定位,用于诊断或载有药物时进行定点释药。
例如,可识别前列腺癌的识别蛋白SPA,用于诊断和治疗前列腺癌的研究正在进行中。
3、纳米高分子控释载体智能高分子控释体系已有人研究,而纳米智能控释系统目的是在定点给药的同时,有定量给药,在材料的选择和药物载体的制备过程中,就已设计好给药的半衰期和药物适应给药的环境因素对载体的影响,使之控制给药浓度和给药时间,这是一种理想的给药体系,具有控制给药地点、时间、浓度的作用,但目前还没有出现。
五、纳米药物载体的制备方法[16]纳米药物载体的制备方法有许多,但是,主要的方法有几种。
1 高分子材料对药物的包覆这类药物载体是先把药物分散,一般是溶解,然后加入高分子进行包覆,缓释给药体系都用这种方法。
2 高分子与药物的嵌段结合这类方法所用高分子一般为蛋白类,对具有可以和蛋白反应的药物进行嵌段,然后在人体中,载体崩解进行释药。
3 空白质脂体吸附药物这类药物载体是先制备空白质脂体,然后把药物溶解混入质脂体中,使之吸附得到纳米药物质脂体。
4 药物包覆在质脂体中一般先把药物分散,然后在药物体系中进行质脂体的制备,质脂体可能是单室或多室,这种方法可层层对药物进行包覆。
六、结语纳米生物技术是一门新的交叉学科,为研究、改造生物分子结构和进行医学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思维方式,而纳米药物载体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发展前景更为广阔,相信纳米药物载体将在人类重大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等方面发挥重大的作用[17]参考文献[1] 张启阳.浅谈纳米技术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15(2):63-64[2]LuW,iZhangY,TanYZ,etal.Cationicalbumin-conjugatedpegylatednanoparticlesasno veldrugcarrierforbraindeliv-ery[J].JControlledRelease,2005,107(3):428[3]梅兴国.生物技术药物制剂-基础与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228-235.[4] 文声. 纳米药物21世纪医学技术的重要方向技术与市场,2009,16(4):93-94[5]GuoJX,PingQN,ChenY.LecithinVesicularforTrans-dermalDeliveryofCyclosporinA[ J].IntJpharm,2000,(194):201-207[6]磁性化疗纳米粒治疗大鼠移植性肝癌龚连生,张阳德,周少波-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1[7]用氧化铁磁性纳米颗粒作为基因载体的研究向娟娟,朱诗国,吕红斌-癌症, 2001[8] Alyautdin RN,Tez~.kov EB,Ramge P,e t a 1.signant entry of tubocurarine into the brain of rats by absorption to polysorbate 80-coated paybutylcy an acry late nanoparticles:anin situ brain perfusinn study .Journal Micro cap sules .1998;1 5 l 6 7[9] Misra G.Siegel RA.New model of drug delivery:long term a utonomou s rhythmic hormone release across a hydrogel me mbrane.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2002;1 8 l 1[10] Takeuchi H ,Yam moto H ,Kawashima Y.Muco —adhesive nanopar Kc ulate systems for peptide drug delivery.Advanced Drug Delivery Revie ws,2001;47 ( 1)l 3 9[11] MalamA,Patrick C ,Huguette P,et a1 .Insulin —loaded nanocap sul es for oral a dministration:invitro and in vivo investigation .Drug evelop me Research,2000;4 9:1 0 9[12] Mladenovska K,Janevik IE,Glavas DD,e ta1 .Biodistribution stud s of BSA loaded gelatinmicrospheres after peroral application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2002 I 2 4 2 l 2 5 1[13] 温志强等. 脂质体作为抗癌药载体的应用进展,Chinese Journal of New Drugs ,2009, 18(9):788-792[14] 程冀等. 脂质体载药方法的研究进展,2009,3(9):60-66[15]唐春等DNA识别、生物传感器和基因芯片中的纳米金和银粒子10.3969/j.issn.1004-0676.2005.01.012[16平其能纳米药物和纳米载体系统10.3321/j.issn:1003-3734.2002.01.009 [17]钱倩,王伯瑶.纳米药物载体在医药领域中的研究进展[J]. 济宁医学院学报,2006,29(2):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