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明代陕北地区经济的发2

合集下载

陕北明代营堡分布的特点

陕北明代营堡分布的特点

修长城、 筑营堡、 设关隘, 是与北边的蒙古族鞑靼部 日 围东 起府 谷清水 营 , 西止 定 边 盐 场 堡 , 长一 千 七 百 全 益强盛 , 以河套 为根 据地 向南 进扰 相关 J 。为加 强 长 余 里 , 属延 绥镇 管辖 , 治初 为绥 德 , 移至 榆林卫 城 镇 后
城 的防御作用 , 明王朝 把长城沿线划 分为 九个 防御 区 , 即今 榆林城 。延 绥镇 的城 堡建 设 远 早 于 长城 主 体 的 称为九镇或 九边 , 北地 区长 城属 延 绥镇 管辖 。 以往 建设 ,榆林府志》 : 正统二年, 陕 《 载 “ 守将都督 王祯 , 始
⑤参见华夏子 、 冲虽然在各 自的著述 中都对 陕北 明代长城营堡作 了很好的讨论 , 艾 但其论述重点在考证 , 在整 体分布特点考
察方面 , 则有所欠缺。见华夏子《 明长城考实》档案出版社 18 , 98年版 ; 艾冲《 明代陕西 四镇长城》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 , 90年版。
6 6
因地 居 大川 交通 要 冲 , 长 城 二道 防线 , 为 也属 长 城体 约 1 。西 南距永 兴 堡 4 0里 0里 。原 名东 村 堡 , 明初 建
系 。三 十六堡 中有二 十六 堡 是 在 原 有 旧城 的基 础 上 于东 村寨 , 明长 城 榆林 镇重 要关 隘 。成 化二 年堡 址 是 改建 的 , 如保 宁堡 原名 梁 城 , 清平 堡 原 名 砖 营 。 三 十 迁到 高汉 岭 , 改名 镇 羌 , 历 三 十 五 年 砌 砖 。镇 羌 堡 万
明正统以后在陕北设延绥镇 , 是为全国九边重镇 把守三十或四十里边垣 , 另有归德堡 、 鱼河堡、 镇川堡
①如张玉坤李严在《 龙翔凤翥——榆林地区明长城军事堡寨研究》 一文中主要探讨堡寨选址 、 堡寨之 间关系以及与长城聚落 变迁 的关系 , 通过对堡寨的比较分类 , 讨论军事防御体系的形成 、 发展过程及其历史 意义 。 ②如张萍在《 明代蒙汉边 界区军事城镇 的商业化》 一文 中认 为明代营堡的逐渐扩大 , 军事消费增多 , 加速了该 地区商品流通 ,

明代陕北的自然灾害及救济

明代陕北的自然灾害及救济

明代陕北的自然灾害及救济摘要:明代的陕北自然灾害频发,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

文章较详细地阐述明代陕北的自然灾害的成因及其主要类型,灾发之后国家、当地政府、民间的救济措施,并分析其种种缺陷。

关键词:明代;陕北;自然灾害;救济近几年来,研究历代灾害的著作或文章较多,涉及陕北自然灾害的著作有:袁林的《西北灾荒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邓云特的《中国救荒史》(商务印书馆,1993)、史海念、张岂之主编的《陕西通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姬乃军的《延安史话》(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及陕北各县县志,但这些著作或立足于中国、或立足于西北、或立足于陕西、或立足于延安这个小区域。

而以陕北为立足点写区域灾害的著作或文章甚少,查阅各种报纸、杂志、网络、写明代陕北自然灾害的文章就更是奇缺,在明代277年的统治中,对陕北的统治开始时间较晚,而丧失较早,明末农民起义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自然灾害引起的,因此,很有必要以陕北为立足点,系统介绍明代陕北的自然灾害,以弥补陕北历史的空白。

由于陕北特殊的地理位置,导致该地区自然灾害多发,之后,朝廷、当地政府、民间均进行了救济工作,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灾害之后的国计民生问题,但因其均是消极、临时的救济,因而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灾害带来的灾难。

一、明代陕北的地域概念我国数千年来,灾荒所以不断发生之原因,自然环境若干具体条件之影响,自不容遽加否认,尤以社会经济发展较落后之国度,自然条件之支配力必亦较强。

正如邓云特在《中国救荒史》中所言:“天然条件固有相当之影响,穷究灾荒形成之最后原因或促发严重灾荒之基本因素,则知驾乎自然条件之上,尚有最根本之人为社会条件存焉”[1](P.62、81)。

陕北地处黄土高原,海拔1000米左右,位于鄂尔多斯草原之南,关中之北,西界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东至黄河西岸[8](p187-188)。

总面积为98,000平方公里。

地形复杂,群山连绵,千沟万壑,多半是沟与山梁相错列。

明清经济发展

明清经济发展

明清经济发展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重点探讨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并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一、农业发展明清时期,农业是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

这一时期,农学理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并且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果。

明代农学家徐光启、李时中等人提出了诸多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如土地整理和水利工程,这些措施的实施显著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同时,明清时期的农业生产得到了政府的积极支持和管理。

例如,明代实行了田赋制度,对土地进行了调查和测量,确保了官府对土地征收的合理性,减少了农民的负担。

此外,政府还大力发展蚕桑产业,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高丝绸的品质和技术。

二、商业繁荣明清时期,中国的商业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

这一时期,商业活动在城市中得以蓬勃发展,各种商业市场和商业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明代商人形成了许多商会,这些商会在贸易、保险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明清时期,商业贸易的发展得到了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例如,明代实施了海禁政策,鼓励海外贸易,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清朝继续推行了海禁政策,并进一步扩大了对外贸易。

三、手工业与农业支撑明清时期,中国手工业生产发达,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手工业作为农业的补充,为社会提供了丰富的商品和服务。

明清时期的手工业主要以家庭工业为主,以家族和村落为单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产业组织形式。

手工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经济功能。

一方面,手工业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增加了劳动力的利用率。

另一方面,手工业生产的商品丰富多样,满足了人们的需求。

四、海外贸易与西方输入明清时期,中国开展了广泛的海外贸易,与西方国家进行了商品交换。

这一时期,西方国家(尤其是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等)通过海上贸易将大量的商品输入到中国,如烟草、玻璃、马铃薯等。

这些商品的引进为中国的生产和消费带来了新的变化。

海外贸易的发展为中国带来了外汇收入,并加速了商品的流通和交换。

关于对陕北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的冷思考

关于对陕北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的冷思考

关于对陕北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的冷思考陕北地区是中国西北部一个重要的区域,素有“关中门户”之称。

陕北地区资源丰富,经济发展潜力巨大。

由于受限于地理环境和资源分布,陕北地区一些县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针对这一现状,有必要进行冷思考,深入分析问题所在,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进陕北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

陕北地区资源型县域经济在发展中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资源过度依赖。

由于陕北地区地理条件偏僻,交通不便,加之历史发展遗留的问题,导致陕北地区一些县域经济过度依赖资源开采,而忽视了其他产业的发展。

资源型产业带来了经济效益的也带来了环境恶化和资源枯竭的隐患。

一旦资源出现断档,将直接影响当地经济发展。

陕北资源型县域经济需要转变发展思路,寻找产业多元化的发展之路。

可以通过引进新产业、发展新技术、促进产业升级等方式来调整产业结构,减小对资源的依赖,推动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陕北地区资源型县域经济在发展中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科技创新和人才短缺。

由于历史原因和地理环境的限制,陕北地区科技水平相对较低,缺乏技术创新和人才支持,导致了经济发展的乏力。

如何提升科技创新和人才储备,成为了促进陕北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

可以通过加大对科研和创新的投入,鼓励科技人才留在本地发展,引进人才和技术,建立人才培养机制等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

只有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才能真正实现陕北资源型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陕北地区资源型县域经济在发展中还存在着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由于地理因素和历史遗留问题,一些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比较单一,依赖资源型产业,导致经济发展不平衡,部分地区经济发展滞后。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可以通过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推动县域经济产业结构的多元化发展,加强产业协作,实现资源优势互补等方式来推动经济发展的均衡性。

陕北地区资源型县域经济还存在着环保和生态问题。

资源型产业在带动经济增长的也带来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

明清经济

明清经济

19世纪初,50万人口的城市: 北京、南京、苏州、杭州、扬州、广州、 伦敦、巴黎、江户、伊斯坦布尔
透过城市看明清经济
清代,中国1400个3000人以上的城市80 %是县衙的所在地,人数超过 1万的城市大 致有一半是府或省治的所在地……
《中国的现代化》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罗兹曼教授主编
到明清时期,城镇人口还占不到(人口总 数的)百分之十,也就是说最多也不过十分 之一而己。
商业市镇发展: 江南市镇经济发展迅速 商业区域专业化分工 国内商品贸易发达 商业组织形式: 出现实力雄厚的商帮
耕地面积、经人济口总迅速量增处加于、世国界内生前产列总值居世界首位
总特征
封 建 经 济 发 至 巅 峰
一、明清经济发展的原因
1、政局: 国家统一,社会较安定;
2、政策: 明清统治者调整生产关系,特别是调 整了赋税制度。(根本)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手工工场。
3.特征
机户和机工之间是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与被雇佣关系,无人身依附,是
一种纯经济关系。
4.评价
(1)进步性: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说明在封建社会内部产生了新的生
产关系,代表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
(2)革命性: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冲击传统经济形态,是封建社会衰
落的重要表现,对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产生有重要意义。
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政治:市民阶层进一步发展,市民的生活和观念(婚 姻观念、道德观念、经商观念等)逐渐发生变化 ;冲 击着封建统治
经济: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对自 然经济起了破坏作用,同时也是对传统的“重农抑商” 观念的挑战。 农村人口不断走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规模扩 大
思想:促进了早期启蒙思想的产生,

明清陕西商业地理研究

明清陕西商业地理研究

明清陕西商业地理研究本文旨在探讨明清时期陕西商业地理的发展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通过对历史文献和实地调查的分析,文章将从陕西商业发展的历史背景、商业地理分布、行业特点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深入了解明清时期陕西商业的繁荣与变迁。

在明清时期,陕西商业发展迅速,成为全国重要的商业中心之一。

这一时期,陕西商业得益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物产资源,逐渐崛起为连接东西方贸易的重要枢纽。

陕西商人凭借着刻苦努力和进取精神,将商业版图扩展到全国各地,甚至远及海外。

在商业地理分布方面,明清陕西商业以西安、延安、汉中为核心,辐射周边地区。

其中,西安作为陕西省会和政治、文化、军事中心,吸引了大量商贾云集,成为陕西商业的中心和全国商贸的重要节点。

延安则以食盐、石油等资源型商品交易为主,发展成为西北地区的商贸重镇。

汉中则因其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优越,成为茶叶、药材等物资的集散地。

在行业特点方面,明清陕西商业以食盐、茶叶、药材、丝绸等为主要贸易商品。

其中,食盐是陕西商业的重要支柱之一,陕西食盐凭借着得天独厚的地理资源,产量丰富、品质优良,远销全国各地。

茶叶则成为陕西商业的重要经济作物,特别是“陕茶”更是名扬四海,成为国内外市场上的抢手货。

此外,药材和丝绸也是陕西商业的重要贸易商品,尤其是丝绸之路的开通,为陕西商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总的来说,明清时期陕西商业的发展得益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丰富的物产资源,以及历史悠久的文化底蕴。

在这个时期,陕西商人凭借着自身的努力和智慧,创造了辉煌的商业成就,为陕西商业的发展谱写了新的篇章。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陕西商业在近代以来逐渐衰落。

尽管如此,研究明清陕西商业地理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它为我们提供了借鉴历史经验的宝贵机会,提醒我们在当今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要善于利用地域优势和资源特色,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同时,研究明清陕西商业地理也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商业文化和经济发展的历史脉络,为现代商业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历史借鉴。

七年级历史明朝的建立

七年级历史明朝的建立
1、明朝与瓦剌的关系:土木之 变 ①时间:
②影响:
2、明朝与鞑靼的关系:
民族关系:后金的兴起
1、建州女真的首领__统一女 真各部,他创立__制度,__ 年,建立后金,定都__。
2、__年,__改女真族名为 __,年,后金改国号为清,定 都__,皇太极即_。
明朝四部科技巨著
著作 作者 题材
明朝四部科技巨著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1、条件:①农业的发展: ②手工业的进步 ③商品经济发展 2、概况:①时间: ②地区、行业: ③标志: ④局限性:
对外交往的活跃时期: 1、郑和下西洋: ①目的: ②时间、次数: ③ 到达范围: ④意义:是_史上的壮举。促进 了我国和亚非各国__和__。 2、__抗倭:
民族关系:
明末农民战争
二、过程: 1、陕北起义:1628年,陕北 2、进入河南:提出“__”口号。 3、建立政权:__年,李自成在_ 建立政权,国号__。张献忠在 成都建立政权,国号__。 4、推翻明朝: 5、山海关战役:
明朝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明初的休养生息政策 • 背景 • 目的 • 内容 • 结果
明初休养生息政策的内容 • 奖励垦荒 • 实行屯田 • 兴修水利 • 鼓励农民种植经济作物
复习提纲
政治 经济
明朝
外交和民族 文化
明朝的建立
一、红巾军起义 1、原因: 2、主要领导人: 二、明朝勃兴: 1、朱元璋势力发展: 2、建立明朝:时间_都城_ 3、元朝灭亡:
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 政治上 • 司法上 • 思想上 • 军事上
明末农民战争
一、原因: 1、宦官专权,政治腐败。 2、土地高度集中。 3、政府加派田赋。 3、天灾严重。
明朝的艺术 项目 书法 时期 代表人物 明中期 明后期 明中期 明后期

明代北疆蒙汉互市问题探索——以明代陕北红山互市为中心

明代北疆蒙汉互市问题探索——以明代陕北红山互市为中心
, 成 为 陕北地 区最 大 的边 贸市 场 …… 嘉靖 初 年 , 双 方达 成 协 议 , 在榆
林等 蒙汉 交界 处开设 互 市场 所 , 进 行 官方 贸 易, 红 山市是 其 中之 一 。其 时规 定 : “ 汉 商 以茶 、 布、 绸缎 等上 市 , 禁 易粮 食 、 铜铁器; 蒙古 以羊 、 牛、 绒毛、 皮张等 上 市 , 禁 易马 匹。 ” 隆庆五 年 , 明穆 宗 接 受 了高拱 、 张居 正等人 建议 , 对 蒙古 采取缓 和 互市政 策 , 九月, 红 山市再 次 开市 。 这一段 话 内容 丰富 , 包含 多处 重要史 实 , 但却 没有 一 处注 释 , 所 以其史 料 依 据 我们 不 得 而 知 。但 与
系: 马市( 1 4 0 ( ) 一1 6 0 0 ) 》 , 中央 民族 大 学 出 版 社 , 2 0 1 1年 版 。 上述 文 章 中大 都 捎 带 提 及 。 并未有专门论述 , 且 也 存 在 着 部 分 问题 。
[ 收 稿 日期 ] 2 0 1 6 — 0 2 — 0 2
[ 作 者 简 介] 徐 臣攀 ( 1 9 8 1 ) , 男, 陕西安康人 , 讲师, 博士 , 主 要 从 事 中 国近 现 代 史 研 究 。
以明清 时期 陕北 榆林 为例 》 [ 1 ] ( 以下简 称 张文 ) , 该 文 详细论 述 榆林从 明代 初期 一个 普通 小村 庄发 展 成 为
陕 北地 区政 治 、 经济 、 文化 中心 城市 , 为 中 国北 边 民族 交错 地 带城 镇 发展 提 供 了一 个 典 型 个 案 。但在 谈 到明代 榆林 城城 市市 场 时 , 有关 榆林 北部 官方 所设 的红 山市 场 等 内容 中 , 笔者 以为 有几 处 不 妥 , 存 在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代陕北地区经济的发展摘要:陕北地区历来都是一个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贸易地带,特殊的地理位置—绳结地带,注定了其发展的另类性。

明代是封建生产力发展的另一个高峰,陕北地区生产力的发展也伴随着其时代性,军事政治贸易区到经济文化区的转变是随着明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时代性而发展的,终明朝一代中央政府对陕北地区的政策也具有特殊性:开中法、互市、屯垦制度、军事城镇的商业化等,本文亦试从这几个方面来讨论并严格参考文献论述明代陕北地区经济的发展及对后世的影响。

关键词:绳结地带;军需消费贸易体系;城镇营堡商业化;环境的回馈陕北地区属于黄土高原的一部分,包括今榆林、延安两市26县,明代在此主要的行政建置是延安府与榆林卫. 陕北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温较差大,降雨变率大,沿边墙内外风力强劲,常发生自然灾害,有旱灾、涝灾、冰雹、霜冻等。

陕北河流众多,大致流向为西北东南向,流经陕北地区主要有:无定河、清涧河、窟野河、延河、洛河均入黄河,由于陕北地区黄土疏松,地形破碎,风力强劲等自然问题,生态坏境脆弱,明时期中国的气候成为“明清小冰期”,特别是15世纪到17世纪寒冷特征最为明显,传统社会,低温、自然灾害频会使农业生产受到致命影响,北方地区游牧民族也处于高压状态,陕北地区正处于这一前沿。

明代又是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另一高峰,这种相冲的自然与经济状况,很是值得我们研究,陕北地区的“绳结地带”的经济发展也有其特色。

明代陕北地区的经济发展的研究历来是明代西北人文历史研究的重点,涌现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

屯垦方面,主要论文有李心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加剧的祸根——明代的军屯与九边屯垦所导致的土地演变》1,主要讲到明初实行军屯的原因,对解决戍边军卒的粮食供应和巩固北部边防的作用并对其毁坏生态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并提出了解决坏境问题的一些想法。

农业经济的开发方面,张洪生《明清时期陕北农业经济的开发与坏境变迁》2收集了大量的明清笔记文集以及方志资料,对明清时期陕北的农业经济开发与坏境变迁进行了论述,主要论述了陕北地区特殊自然地理条件、明清时期陕北的人口与土地、水利事业、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自然坏境的变迁。

城市职能转变方面,张萍《明代陕北1李心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加剧的祸根——明代的军屯与九边屯垦所导致的土地演变[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6卷第一期,61页2张洪生.明清时期陕北农业经济的开发与坏境变迁[D].西北大学.2002年蒙汉边界区军事城镇的商业化》3从军事战争地带影响到行政建制与经济的发展出发,论述了军事城镇扩大而引起的消费增多,商品流通的加速,形成的商业化的发展趋势,以及对现在的经济的影响。

马政方面,何琪《明代西北马政制度》4论述了马政的两种方法,从马政的确立、实施、发展再到完善和逐渐衰败及杨一清清理陕西马政的政策。

经济贸易及商人的作用方面,李刚、黄冬霞《明清晋陕沿黄河流域贸易经济圈刍议》5明代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下,沿黄河两岸地区固定的贸易圈,体现了黄河流域贸易圈快速稳定的发展趋势,并论述了陕北地区在此贸易圈中的地位及对后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自然灾害方面,侯虎虎、王天强《明代陕北地区自然灾害与民生研究》6论述了气候变化和自身特殊地理构造,分析了明代陕北地区自然灾害的特点和对民生的影响,指出了灾害给民生带来的生活困扰.以上研究主要是从一个方面或是几个方面零散的论述到有关明代陕北地区经济的一些表现,并未系统的、完整的加以论述,本文试从农业、商品经济以及畜牧业三个方面来讨论明代陕北地区经济发展的表现。

一、农业经济发展的表现:1、农具及农田水利的进步明代的农业生产工具的种类与功用已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的高度。

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铁质农具数量的增加,质量提高,如:犂、耙、锄、铧、搭等;二是根据不同自然坏境和畜力条件,因地制宜,牛、马、骡、驴等耕畜外,靠“牛行摇动”机械动作播种。

成化二十一年(1485)李衍总督陕西,遇连年旱灾,耕牛严重缺乏,农业生产凋敝,于是“取牛耕之耒耜,反观索现,量为增损,易其机发”制成“木牛。

”[1](529)。

“成化元年之弘治年间(1465-1505)陕北各县旱灾发生到了第二高潮。

40年间,旱灾22次平均1.8年一次,成化二十年(1485)弘治十一年(1498)最为严重,”[2](76)。

当时陕北各州县“数月不雨,麦禾俱伤”[3](40).以上农具的进步与创新适应了山丘,水田和平地等不同耕作条件,省工、灵巧、易于操作、人力投资少,每天可以耕地三、四亩,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

陕北地区在明代以前无水利可言,天雨不对,干旱频仍,饥荒年年。

明太祖朱元璋非常重视水利建设,在全国范围兴起了兴修水利的热潮,还把水利事业的成绩作为官员升迁考核的内容,嘉靖朝(1522-1566),明政府严令延绥等地各巡抚督御史“各务躬亲3张萍.明代陕北蒙汉边界区军事城镇的商业化[J].民族研究(京),2003年06期第76-85页4何琪.明代西北马政制度[J].宜宾学院学报.2011年11月第十一卷第十一期第42-45页5李刚、黄冬霞.明清晋陕沿黄河流域贸易经济圈刍议[J].晋阳学刊,2005年第五期第79-82页6侯虎虎、王天强.明代陕北地区自然灾害与民生研究[J].沈阳大学学报.2009年8月,第21卷第4期第75-78页循行郊野,相视地宜,某川之水可导,某山之水可疏”[4] (1963).这些政令和措施,促进了陕北地区水利事业的发展。

传统农耕区的水利:“正德年间(1506-1521),延安知府罗谕主持,领导当地人民在此缘沙作堰,饮水以资灌溉;龙泉州东三十里,其水自石龙口涌出,居民引以灌田”[5](1961)。

屯垦区:“宪宗成化年间,榆林镇周围,余子俊开红石峡以灌溉城西园;吕雯主持修南渠,引城东刘指挥河水,灌溉牧场西官民稻田与园田;吴堡,青河沟县北二十五里,相地疏引,亦可灌溉。

”[5] (1963)。

其中红石峡于嘉靖、万历年间又历经修治,特别是“万历年间巡抚余子俊改设砌砖渠,并置亭于渠上,遂成为全镇胜利,南渠也在嘉靖年间增修了支渠,将灌溉范围扩大到了城西南隅一带。

”[6]( 778)。

水利方面另外一个值得关注是明代实行商屯,开中法的纳物中盐,是大量商人为了纳粮中盐,自出财力,招募流民,垦田边地,形成村落,并自发的在屯垦地区的农田上及其周围开凿沟渠,引黄河、无定河水灌溉,兴筑了不少小型水利工程。

水利设施可以较长时间的发挥功能,水利建设的发展,利于开发水田,种植水稻,使种植种类改变,保证农业发展基本的条件之一-水分的需求,促进山区农业经济发展。

2、耕作技术与施肥技术的改良与进步中国农业生产以精耕细作著名,汉代《氾胜之书》中就讲求“时宜”、“地宜”,《农说》中“冬耕宜早,春耕宜迟”,合“地脉”、耕地耕透耕熟,选种除草要根据不同的环境选择合宜的时间与抵抗灾害能力强的品种。

《农政全书》排斥了元代的“风土不宜”之说,得出“凡地所无皆是昔无此种,或有之而偶绝,果若尽力种艺,殆无不少宜老”。

广泛使用无机肥是明代施肥技术的一大特色,人类、六畜及尘埃粪、杂物浸渍泥及各种草木叶都可以作为肥料,《月令广义》“惜粪如惜金”,举凡落叶、腐草、沟泥、豆苗(牧马时种了大量豆类,豆种类十几种,后面讲到)皆可为肥,改良土质,不同土壤要用不同肥料加以改良,基肥改良土壤、追肥滋苗作用,施肥与深耕相结合。

这些耕作技术与施肥技术使农业生产率大为提高,产物质量提高。

[7](531)3、作物种类与新物种引进明代陕北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其种植物种的特殊性,陕北的粮食作物已麦、栗、豆类为主,麦与豌豆为夏粮作物,在陕北各县皆有种植,小麦最多。

陕北地区存在大量军马,大麦、青稞与豌豆作为马料,种植范围较大。

榆林卫还种植有燕麦。

[5](1898)。

秋粮,以黍、稷、谷及各种豆类为主。

“明成化年间(1465-1487),延安知府罗谕巡视米脂,劝民开辟南河滩种稻,且引种成功,米脂县适宜种粟,米质高,米淅如脂而县名”[5]. (1898)“豆类有红、小、黑、青、豌、大、扁、赤等凡十余种”[8](235)。

还有很多物产如::麻子:麻类是重要的衣料来源,用途广,用量大,域内产麻大小三种,“弦麻于坊州中部郡(今黄陵)供之”[5]( 1898),“羊绒,延安府出,有紫有白;焰硝,甘泉县出;石油出延川、延长二县,自泉中出,民取之可以燃灯、疗疮;玛瑙出府谷、神木,元时常遣人采;知母、大黄、登相等”[5](1898)。

更多的如蔬、果、瓜、药、石、草、木、花、鸟、兽、鱼、虫等见于姬乃军、韩志侃《延安府志校注》(注:卷三十一·户略物产,陕西旅游出版社,1996版。

)农业(自然)经济的发展只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部分,随着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地位更加突出,农业(自然)经济为商品经济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发展载体,商品经济的发展为自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先进的生产工具,商品经济的转化要以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前提条件。

在上述各方面条件的共同作用下陕北地区农业经济繁荣,那么商品经济又是一种什么样情况,接下来简单加以阐述.二、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一)、屯垦由于屯垦商品性较之农业性突出故列到商品经济。

农业是中国封建社会之基,农业的发展与否对于封建统治的巩固,社会的安定至关重要,因此,历代封建统治者非常重视农业的发展,均采取各种政令及措施保证和推动农业的发展,而作为封建社会生产力另一高峰的明代亦不例外。

明代在陕北驻有大量军队,为了供给粮饷和生活所需,解决军事的衣食住行问题便在陕北开始垦荒。

明朝是从元末农民起义战争中发展建立起来的政权,建国初,人口锐减,田园荒芜,民不聊生,生产凋敝,作为与元朝农民战争的重要战场-陕北地区情况甚是严重。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更是清楚地意识到这些,并颁布了一系列与民生息的政策,例如“洪武元年(1368),各处荒闲田地,许令诸人开垦,永为己业,免杂范差役三年,后依民田起科税粮”[9].卷113.洪武十三年(1371)又召陕西、河南、山东、北平等地民田“许尽力开垦,有司得起科”。

明宣德六年(1431)遣官督陕屯田”。

[10](16)这些鼓励开荒的政策,对于提高农民的生产和积极性有重大作用。

明代陕北特殊的地理位置与政治区域形成了特殊的农业耕作区与军事屯垦区,延绥镇为“九边”之一,亦驻有大量军队,下属四卫,陕北有三卫,榆林、绥德、延安皆在其中。

世宗嘉靖二十年(1541)九镇屯兵53万人,榆林卫的怀远堡、定边堡、靖边营、驻兵五万多。

成华六年(1469),延绥边墙修筑完后,边内安全得到保障,延绥镇遂广开屯田。

明代从成化年间迄后是陕北地区屯垦重要时期,“嘉靖年间延安卫有屯地三千五十三顷,绥德州有屯地六千六百九十八顷四十亩,榆林卫二万七千九百六十五顷,三卫共三万七千七百一十六顷余”[5](1875-1879),可见屯田数额变化之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