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艺术风格流派之新现实主义电影

合集下载

新现实主义电影

新现实主义电影

新现实主义是西方现代电影流派之一。

受19世纪末作家维尔加所编导的”真实主义”文艺运动影响,是批判现实主义在特定条件下的发展。

多以真人真事为题材,描绘法西斯统治给意大利普通人民带来的灾难。

表现方法上注重平凡景象细节,多用实景和非职业演员,以纪实性手法取代传统的戏剧手法。

它是从内容到形式的美学革命,突破传统电影(好莱坞为代表的电影梦幻和传统规则)。

背景:意大利二战中陷入崩溃,于是拍摄一批具有社会进步意义的影片,反对法西斯战争和反映战争伤害为主题。

风格朴实,自然。

二战中:“白色电话片”,和改编旧的文学作品的“书法派”(远离现实,不动感情)。

进步电影人反对虚假,倡导真实美学,自由,民主的新电影.美学特征作为新观实主义电影的理论奠基人,著名新观实主义电影编剧柴伐梯尼就说过,新现实主义最突出的特征及其最重要的新意就在于它证实了一部影片并不一定需要有一个”故事”,即一种根据传统臆造的故事;新观实主义的最大努力就表现在它尽可能使叙事浅显,讲得尽可能简明。

总之”它不是故事,而是一种实录,一种记录精神。

”其表现为四个基本问题的斗争:反对战争以及侵入国家造成的致命的政治混乱;反对饥饿;反对贫困和失业造成的困境;反对家庭的解体和堕落。

突破了欧美电影那种戏剧化叙事特征,而树立了一种”反戏剧”的电影美学样式。

在此以前的大部分欧美电影都是局限在”叙述故事”的表现方法上,而新现实主义影片却是努力想再现生活,而且是基本上”按生活的原貌”去再现。

所以其价值在于它突破了欧美电影那种戏剧化叙事特征,而树立了一种”反戏剧”的电影美学样式。

在此以前的大部分欧美电影都是局限在”叙述故事”的表现方法上,而新现实主义影片却是努力想再现生活,而且是基本上”按生活的原貌”去再现.理论主张一。

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去(进入现实)——主要取材与生活本身,尽可能从生活本身挖掘冲突和情节。

大量借用真人真事,缩短演出与生活之间的距离,少作艺术加工。

倡导把电影从呆板的戏剧性空间中解放出来,获得更电影化的真实空间的拍摄手法风格特征1.多用中景,远景体现人物与环境的有机联系,善于通过场面调度去处理群众场面。

新现实主义电影

新现实主义电影

新现实主义电影
“新现实主义”是意大利导演维斯康蒂于1942年最早提出的。

1943年,
意大利电影实验中心的温伯托•巴罗教授在罗马的《电影》杂志上发表了“新现实主义宣言”,掀起了规模较大的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

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是西方乃至世界电影史上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次电影运动。

1945年,罗里尼完成了影片《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影片标志
着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历史的真正开始。

这部电讲述的是德军占领时期罗马和罗马市民遭受的苦难以及他们英勇反抗法西斯统治的故事。

新现实主义电影工作者们提出了两个重要口号:“还我普通人”和“把摄像机扛到大街上去”。

新现实主义电影的著名作品:
罗西里尼:“战争三部曲”:《罗马,不设防的城市》(1945年,“新现
实主义的宣言书”)、《游击队》、《意志零年》
维斯康蒂:《大地在波动》
德•西卡:《偷自行车的人》、《米兰的奇迹》、《温别尔托•D》
德•桑蒂斯:《罗马11时》、《悲惨的追逐》
在新现实主义影片的创作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代表人物,他既是新现实主义的倡导者、理论家,同时又是杰出的剧作家——西柴烈•柴伐梯尼。

他是《偷
自行车的人》、《米兰的奇迹》、《温别尔托•D》、《罗马11时》等影片的编
剧。

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基本特征:
①反对虚构的情节和人为的戏剧结构,它们要求纪实主义地表现现实生活和斗争,在内容和题材上窄显的社会性。

②主张实地观察,表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命运。

③反对明星制,聘用非职业演员。

④基本采用外景拍摄。

中外电影史(新现实主义电影)

中外电影史(新现实主义电影)

3
影响
• 1.二战后对好莱坞制片厂制度和艺术规范的反 叛。
• 2.直接影响法国中国电影 • 3.世界电影史上现实流派的重要一环。
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主要是为了表现人类对于生存的四个基本问题的思考:
1.反对战争,以及侵入他们国家的那种致命的政治混乱; 2.反对饥饿; 3.反对贫困和失业造成的困境; 4.反对家庭解体和堕落。
罗伯托·罗西里尼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罗西里尼的创作,表现出新现实主 义电影创作者的最初的题材兴趣, 其中运用的电影手法和剪辑方式成 为了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基本创作宣 言,根本地改变了意大利电影的创 作道路和思想。并且,罗西里尼在 后续的《游击队》电影中更是把这 一思想贯彻并发展。他拒绝使用剧 本、摄影棚、服装、化妆和专业演 员,与好莱坞类型电影截然相反。 但是,虽然这些影片获得了极高的 美学成就,可大部分在商业上却并 不成功。
新现实主义电影奠基之作:罗西里尼《罗马,不设防的城市》
在《罗马,不设防的城市》这部影片中, 主要人物是意大利平民百姓,包括妇女儿 童、传教士、共产党人等真实的普通人, 同时展示了当时罗马贫民区实际的生活环 境,通过刻画这一环境中的人物经历来反 映当时真实的悲剧性生活。影片中的亮点 是用普通人代替专业演员,用实景场景取 代布景,用即兴创作代替刻意编写的戏剧 冲突,意图用真实的生活代替虚构的戏剧。 罗伯托·罗西里尼曾是纪录片制作者,还 在法国写实主义大师让·雷诺阿身边训练 过,对纪实、即兴、真实有特别的要求。
1
什么是新现 实主义电影
•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是指20世纪40年代在意大 利开始的现实主义电影运动,对世界电影美学及 电影拍摄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成为西方电影在这 一时期最为重要的电影现象。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通过一学期的影视艺术课程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世界五大电影流派,有苏联电影学派、法国电影与先锋派电影、新浪潮电影、美国电影与好莱坞类型电影、意大利电影与新现实主义电影。

一、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简介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是二战以后世界上兴起的第一个电影潮流,并对以后世界电影的影响非常深远。

意大利在二战结束以后,成为欧洲最大的电影生产基地。

早在1942年,新现实主义电影的主张就已经在酝酿形成之中,1942年,由卢奇诺·维斯康蒂拍摄的《沉沦》、德·西卡拍摄的《孩子们注视着我们》和勃拉塞蒂拍摄的《云中四步曲》等,几部影片的出现,使人们看到了意大利电影的悄然变化。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向传统的戏剧电影挑战,创造出更为电影化的艺术作品。

这是一次从内容到形式的彻底的美学革命,是继先锋主义电影运动之后的,在世界电影史上所出现的第二次电影美学运动,它对于世界电影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维斯康蒂的《沉沦》被称为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先声。

维斯康蒂有意把小贩、妓女和侍者等普通的居民放到墨索里尼统治下的意大利,那种肮脏、混乱的小城镇和贫困的村庄中去展示。

影片中对于现实景象的真实描写,以及对于当时意大利人处于“一种内心苦闷,本能的肉欲和暴烈的感情”的表现。

首部影片是1945年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代表作有1948年的《偷自行车的人》,1952年的《橄榄树下无和平》等。

现该派虽然没有过去声势浩大但一直在发展变化之中,亦在当代中国的电影中也时有显示。

这一电影学派在内容、题材方面的明显社会性。

众所周知,欧美电影的内容大多数是虚构的,特别是美国好莱坞电影更是严重地脱离现实。

但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一开始就十分坦率的毫不掩饰的去集中表现大战结束前后,意大利的社会动向和民族悲剧.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发展1941-1945年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酝酿阶段,这一时期开始出现写实主义倾向的电影和文学作品,电影有《云端的四步》、《孩子们在注视我们》等。

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美学原则

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美学原则

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美学原则新现实主义电影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的一种电影风格,它以真实生活为基础,通过独特的叙事手法和视觉效果,展现出片段化、碎片化的现实世界。

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美学原则主要包括:真实性、反传统、视觉冲击力、情感共鸣和社会批判。

真实性是新现实主义电影的核心美学原则之一。

新现实主义电影强调真实生活的再现,将镜头对准日常生活中普通人的故事。

它摒弃了传统电影中虚构的剧情和人物,更加注重真实的呈现。

通过真实的场景、真实的演员和真实的对话,新现实主义电影让观众感受到真实生活的魅力和力量。

新现实主义电影反传统,突破了传统电影的叙事模式和审美观念。

它拒绝了线性的故事发展和传统的情节结构,采用非线性的叙事方式,通过碎片化的片段和闪回等手法,展示出生活的多样性和多维度。

同时,新现实主义电影还打破了传统电影的审美规范,不再追求光鲜亮丽的画面和完美的角色形象,而是更加注重真实、自然和朴素。

第三,新现实主义电影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通过运用特殊的摄影技巧和后期制作手法,新现实主义电影创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让观众在影像的冲击下产生强烈的感受和共鸣。

比如,运用长镜头、快速剪辑、特写等手法,增强影片的动感和紧张感;运用黑白、冷色调、高对比度等技术,营造出冷酷、压抑的氛围。

第四,新现实主义电影注重情感共鸣。

它通过真实的故事和真实的人物,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和思考。

新现实主义电影往往描绘普通人的生活困境和内心挣扎,展现出人性的复杂性和脆弱性。

观众在观看电影时,往往能够与影片中的人物产生共鸣,感同身受,进一步思考现实生活中的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

新现实主义电影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

它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揭示,批判社会的不公和不平等。

新现实主义电影常常关注社会底层的人群和他们所面临的社会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展示和反思,引起观众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同时,新现实主义电影也反映了当代社会的现状和挑战,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思考和反思的空间。

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基本美学名词解释

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基本美学名词解释

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基本美学名词解释
新现实主义电影是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在欧洲兴起的一种电影风格,它强调表现社会现实和人类生存状态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把注意力放在生活细节、日常场景和个人情感上。

以下是一些基本美学名词的解释:
1. 真实性(Realism):指电影所呈现的画面与现实世界相似,强调表现真实的社会现实和人类生存状态。

2. 客观性(Objectivity):指电影的表达方式尽可能客观,不带有主观色彩。

3. 自然光拍摄(Natural lighting):指电影使用自然光线进行拍摄,使画面更贴近真实。

4. 长镜头(Long take):指电影采用较长时间的单个镜头来拍摄一幕戏,增加了电影的真实感。

5. 手持摄像(Hand-held camera):指电影使用手持相机进行拍摄,使画面更加真实,更具有亲密感。

6. 思想性(Ideology):指电影对于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和批判,让观众思考和反思。

7. 日常场景(Everyday life):指电影中呈现的是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场景,而不是虚构的故事。

8. 非演员(Non-professional actor):指电影中选用非专业演员来扮演角色,增加了真实感。

对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美学风格的理解

对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美学风格的理解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美学是20世纪后期在意大利兴起的一种电影创作风格,它突破了传统电影叙事方式,呈现出了独特的审美特色。

本文将对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美学进行深入剖析,探讨其风格特点及对电影艺术的影响。

一、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的起源与发展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的兴起与1940年代末期,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意大利社会政治环境和电影市场状况密切相关。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意大利国内政治动荡,社会变革,这种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发展提供了土壤。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意大利电影工业也经历了一段繁荣期,吸引了一批优秀的电影制作人与导演,为新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的崛起打下了基础。

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的风格特点1. 纪实主义的表现手法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以其纪实主义的表现手法闻名于世。

它善于以细腻的观察和描绘来展现人物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通过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和情感经历来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性的诸多问题。

作品《自行车骗子》通过描述一个贫穷的工人寻找丢失自行车的故事,深刻揭示了战后意大利社会阶级分化与生存困境。

2. 真实而清晰的画面语言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中,拍摄手法强调真实而清晰的画面语言。

导演常常通过长镜头来表现社会生活中的日常细节,以及人物之间的情感冲突和矛盾。

这种清晰而真实的画面语言,使观众深刻认识到作品中所传递的信息和情感。

3. 突破传统叙事结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崇尚突破传统叙事结构,拒绝传统的虚构故事和完美结局,更注重表现生活本身的真实面貌和复杂性。

这种突破传统叙事结构的风格,让观众对作品中所呈现的人物命运和社会现实产生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共鸣。

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美学对电影艺术的影响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美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表现手法,对世界电影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1. 启发了世界各国的新现实主义电影创作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的兴起,启发了世界各国的电影创作,许多电影人纷纷受到其影响,积极探索表现现实生活的新方式。

新现实主义电影

新现实主义电影

新现实主义电影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炮火,把欧洲国家的电影基地变成了废墟。

但是,电影艺术并没有被战火所消灭,意大利的一个具有进步意义和创新特点的电影运动,在废墟还冒着硝烟的时候便开始萌生,这就是新现实主义电影流派。

这个运动,从1945年到1951年,虽然只持续了6年,但并非“昙花一现”,它对意大利民族电影的复兴有巨大作用,对现代电影的创作方法有重要意义,对世界电影艺术的发展也有深远影响。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它所产生的影响却没有减少,而是在逐步增长。

(”[美]劳逊《电影的创作过程》)“新现实主义”一词在电影中的运用,最早出现在意大利彼特朗吉里评影片《沉沦》的一篇文章中。

1943年,意大利电影实验中心的温别尔托〃巴巴罗教授,在《电影》杂志上发表了一个《新现实主义宣言》,提出:消除意大利影片中“那些幼稚的、公式化的陈词滥调”,取消“不谈人类问题和人道观点”的“生编硬造的东西”,不要听腻了的故事和小说改编的电影剧本,摒弃矫揉造作和虚假的感情。

有人说这是新现实主义的创作纲领,有人却认为它算不上纲领,只是提出了某种写实的要求。

然而,说它为新现实主义电影流派奠定了理论基础,并不过分。

1945年,意大利导演罗伯托〃罗西里尼拍摄了影片《罗马,不设防城市》,影片的内容,是写在希特勒的占领下,罗马一些以共产党员为核心的爱国者所进行的抵抗活动,揭露了纳粹分子灭绝人性的残暴行为。

影片通过普通人的生活遭遇,反映重大社会问题,主题思想十分鲜明。

在技巧手法上,运用了新闻片镜头和罗马大街上的实景拍摄;采取了自然光照明,注重表现真情实感;使用非职业演员,带来了朴实自然的表演风格;影片的成本很低。

这就打破了好菜坞式的那种场面豪华、情节巧妙、明星表演,照明刻意的老一套产品,给世界影坛吹来了一股新鲜气息,开创了现代电影的一种新的创作倾向,揭开了新现实主义电影历史的画页。

影片荣获第一届戛纳电影节大奖、震撼了世界。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代表人物除了罗酉里尼外,还有导演德〃西卡,导演德〃桑蒂斯和编剧、新现实主义理论家西柴烈〃柴伐梯尼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高端艺考培训教育品牌影视艺术风格流派之新现实主义电影
今天中影人艺考编导培训给打击介绍的影视艺术风格流派是新现实主义电影。

一、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由来
新现实主义是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意大利兴起的一次具有社会进步意义和艺术创作特征的电影运动。

实际上,新现实主义的电影实践在中国20世纪30年代早已有之,如1933年出品的《春蚕》、《上海24小时》、《三个摩登女性》;1934年出品的《桃李劫》、《大路》、《渔光曲》、《神女》;1935年出品的《逃亡》、《风云儿女》、《新女性》;1936年出品的《迷途的羔羊》;1937 年出品的《十字街头》、《马路天使》;1938年出品的《八百壮士》、《热血忠魂》;1939年出品的《中华儿女》等,就是铁的例证。

这些作品既优秀又几乎完全符合新现实主义的定义和规范所以有电影史家说:“新现实主义的理论产生在意大利,而实践早在中国有之。


11945年,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意大利战败,罗马是一片断壁残垣,士民凋敝,经济陷入困境,世界最大的罗马摄影棚,也被炸成一片废墟。

意大利的电影人,只得拿起摄影机走向街头,而他们所见所闻是国内严重的失业和贫困,因此他们拍摄的作品主题,大多数也只能对准这无奈的现实,这就形成了新现实主义创作实践的若干规则。

二、新现实主义创作实践的9条规则
1.以真人真事或近似真人真事反映社会问题;
2。

情节淡化,重细节,不重情节;
中国高端艺考培训教育品牌3。

追求纪实精神;
4。

不进摄影棚(出不起钱),主张“将机器扛到街上去拍摄”;
5。

主人公是普通人,不是英雄
6。

大量采用非职业演员(以降低制作成本,请不起明星)
7。

人物性格不要求鲜明,他们不过是社会现象的符号或象征;
8。

艺术技巧朴实无华,不玩弄镜头;
9。

台词生活化,反对台词文人化。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首先影响了欧洲的电影,一时法国、英国的电影艺术家竞相效仿,而难兄难弟的日本,新现实主义更为流行,如《暗无天日》、《战火中的日本妇女》、《二十四只眼睛》、《我们要活下去》、《原子弹下的孤儿》《泥之河》、《流浪狗》等,也基本上沿袭此风拍摄,似乎可以说上世纪40年代除好莱坞外,新现实主义的创作之风,刮遍全球。

如印度的《两亩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为意大利催生了一大批优秀导演,如卢奇诺·维斯康蒂、罗伯托·罗塞里尼、德·西卡、德·桑蒂斯、费里尼、安东尼奥尼等。

其优秀作品除前面已列的影片外,如《沉沦》、《罗马,不设防的城市《擦鞋童》、《温别尔托·D》、《大地在波动》、《橄榄树下无和平》、《人与狼》、《艰辛的米》、《米兰的奇迹)《警察与小偷》等。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并非是一个短暂的艺术现象,它直接影响了意大利的玫瑰色新现实主义和意大利现代电影,并且对当代中国纪实风格的影视剧创作,仍然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电影如张艺谋的《秋菊打官司》、《一个都不能少》、《千里走单骑》,贾樟柯的《任逍遥》、《小武》,王强的《安阳婴儿》,张杨的《洗澡》等。

中国高端艺考培训教育品牌电视剧如《新闻启示录》、《强行起、《公共汽车咏叹调》
等对青年导演来说,它更是一种比较容易操作、拍摄,切合实际,走得通的艺术途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