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众心理论文社会心理学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众心理的解析

班级:2011级报关2班

小组成员:唐邦杰、黄泽宇、赵权、李玉婷、刘楚珊、张相成、杨瑜

“从众”俗称“随大流”,表现为个体的意见与行为和群体中多种人相符合。引起从众的群体压力可以是真实存在的,也可以是想象的。个体想象中的群体的优势倾向也会对个体造成压力,使其选择与想象的多数人的倾向相一致的行为。而群体压力可以在个体意识的情况下发生作用。使个体通过理性抉择,选择从众。也可以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影响,使人不自觉地跟随多数人行动。从众行为有时虽然不符合个体的本意,但却是个体的自愿行为,自愿性是从众的重要特点。

一、从众心理产生的原因

(一)情境特征

情境特征作为影响个人遵从群体压力程度的一个因素,为心理学家所确认。当然,情境本身包含着许多变量。

1、刺激的性质在从众情境中,个人必须判断的刺激内容是十分重要的。

刺激是模棱两可的,还是十分确定的。提供的信息是人们十分熟悉的,还是完全陌生的。一种模棱两可的刺激能增加个体从众的可能性。道理非常清楚,人们发生从众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从他人处得到帮助,或得到有用的信息,他虽然得到了某些信息,但非常含糊不清,无法确定。因此,他总觉得别人比他掌握了更多的信息,也就很容易发生了从众行为。相反的情景、情况就不一样了。如果他面前的刺激本身就十分确定,虽然他有可能在众人的反对下,最终改变自己的看法。但这种经过内心激烈争斗后发生的行为显然比那种不假思索发生的行为可能性要小得多。虽然我们还没有证据说明熟悉的刺激不易导致从众,而陌生的刺激较易导致从众。但我们不难想象,人们面对他们熟悉的刺激要他判断,他会信心十足,

自然就不易听从众人的看法。相反,面对一个自己完全不在行的刺激,他就会显得缺乏自信心,而容易发生从众。另外,越是难以理解的信息,个体越是不敢确定,为了减小这种不确定性,他的从众倾向也就越大。

2、对权威的崇拜。

对于权威的崇拜,人们就有可能更易发生从众行为。如果我们面对的是一批某一方面的专业人员或者是有一定社会地位的要人,他们提供的某些信息,更容易使人相信,他们对某一问题的看法也更容易获得人们的赞同。因此,当人们的观点遭到他们的反对时,人们会很容易改变自己的看法。

3、对信息的需求程度。

对信息的需求程度。将是影响从众行为的一个重要变量。我们在这里提出这样的假设:个体对某一信息越是感兴趣,他就越有可能从众。例如,如果你非常想要买一件某家商号出售的羊毛衫。那天你去了,结果未能如愿,你十分遗憾。当你刚刚从这家商号走出来,连续碰上好几个人向你保证,正是你刚去过的那家商号有你喜欢的羊毛衫。这时,你内心就十分矛盾。经过一番内』合冲突,你极有可能会相信那儿个人的话,再一次走进那家商店。但另外一种情形,情况就不同。走在街上,你感到肚子饿了。本来你想买几块苏打饼干充饥,不巧,营业员回答你说没货。你就买了半斤的万年青饼干。但当你走出这家食品店的时候,碰上几个人在吃苏打饼干,并一致向你保证,就是你刚走出来的那家店里买到的,但由于此时你肚子已不饿了,对于是否有苏打饼干,已不那么关心。

因此,你也就不太容易听信他们的话了。

(1)群体参数。

群体参数是影响从众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色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其中包含许多变量。首先我们必须注意群体的规模。正如阿希所指出的:群体规模的大小是迫使个人从众的一个重要因素。阿希的实验表明,遵从性的强弱随多数人一致性规模的增长而增长。他发现,两个人比一个人尹生的压力大,三个人又比两个人大,四个人与三个人差不多。他发现,群体规模的增加超过四个人以后,就不再增加遵从量了。应该说,在一般情况下,群体规模的增长,对个人的遵从施加了越来越大的压力,因此,从众的强度会不断增大。但同时要指出,群体规模的增加导致从众强度的增长又不是无限制的,从众强度可能会达到某一极限而趋向

稳定。但不是阿希所说的那样,群体规模超过一定量后,从众的强度反而减弱。二是群体的一致性。群体意见的一致性,是产生从众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当一个人面临着自己所不赞同的群体一j女性决定I付,他就要遵从的巨大庄力之下。然而,如果一个群休不是致的,那么,遵从量就会明显下降。三是群体的奴聚力。个人和群体的关系水平,也是影响从众率的一个重要变量,人们感到与群体关系很密切吗?他们想作为这个群体成员的要求程度如何?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群体的凝聚力。凝聚力包括使人们感到被群体所强烈吸引,并想要长期作为群体成员的各种力量的总和。群体成负彼此越爱接近,越期望从群体中得到点什么,越感到应对群体忠实,等等,就说明群体的凝聚力越大。一般认为,群体的凝聚力越大,导致的从众性也就越大。这是因为:一、由于群体的凝聚力大,成员们对群体寄予的希望也就越大,因此,把群体所要实现的目标和他们自身联系在一起,也就不大可能违背群体的意愿,二、群体的凝聚力越大,成员对群体偏离的恐惧感也越大,产生意见不一致的可能性就越小。四是群体的专长。群体成员们的专长,是影响从众的又一个特征。对于个人来说,一个群体越有专长,他对群体就越信任,也就越把群体的意见当作有价值的信息。同样,当一个知识渊博的专家赞同群体的意见时,遵从就会增长。五是群体的年龄结构。群体的年龄结构作为影响从众行为的一个因素,在以往的研究中,还未被人们重视。根据社会对比的理论,人们愿意和自己相同的人做比较。他们越相同,社会对比的驱动力就越强。这里,年龄相仿就是重要的一点,事实也正是如此。人们在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同伴组成的群体里,产生的压力感远比和自己年龄不同的同伴组成的群体里来得大。而且,年龄相仿的同伴的观点、见解,对自己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因此,产生从众的可能性就大。例如,你穿了一件实际上很得体的衣服,结果遭到了三个老年人的反对,你问隋琶对此置之不理,但遗憾的是,你的几个同学也一致说,这件农服不怎么样,那么,你就极有可能相信他们的评价,而变得不那么喜欢这件衣服了。

(2)群体生活更容易引发从众。

去个性化面对众人不一致的看法或者群体的决议,要你在公开场合和私下场合分别作出反应,你产生的从众的可能性会一致吗?你是否在集体面前公开作出反应时,从众的可能性会更大些,而在私下作出反应时是否会减轻了对群体报复的恐惧而更为独立呢?为了回答这个有趣的问题,心理学家做了许多研究。研究者们做了一个阿希式的知觉测验,在面对面和匿名这两种情境中,对被试进行了测验。结果表明处于匿名情境中的被试计公开作出回答的被试从众串为百分之二十五,而面对面情境中的从众率则为百分之三十。这样,我们就有理由说,去个性化确实是影响从众行为的一个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