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低氧环境的快速习服与长期适应机制研究

合集下载

高原高寒环境对人体功能的影响及预防措施研究

高原高寒环境对人体功能的影响及预防措施研究

高原高寒环境对人体功能的影响及预防措施研究高寒是一个地理学术语,属于气候特征,是由于海拔高或者纬度高而形成的特别寒冷的气候区。

在我国来讲,新疆、西藏等地,就有很大一部分地区属于高原高寒环境,其中最显著的代表,就是青藏高原。

高原高寒环境的特殊性,决定这些地区对于人体功能有较大影响,而如何预防这些影响的出现,是关系到人们在高原高寒环境下生活和工作的关键。

2高原高寒环境对人体功能的影响高原高寒环境的特点是低压缺氧、寒冷干燥、日照长辐射强。

特殊的环境条件使得高原高寒环境对于人体各系统都有较大的影响,包括生理和心理。

很多研究表明,低温、低氧、强辐射等会引起机体功能的变化,尤其是对于初次到高原接触高寒环境的人来说,更有可能出现不适,甚至可能危及生命安全。

2.1低压缺氧对人体功能的影响低压缺氧主要是因为高原高寒环境下大气压较低,大气中的含氧量和氧分压降低,这使得人们在呼吸时进入体内的氧分也低,使得人体肺泡内氧分压降低,弥散血液循环中的氧也降低,动脉血氧分压和饱和度随之降低。

当血氧饱和度降到一定水平时就可引起各器官组织供氧不足,从而产生功能或器质性变化,进而出现缺氧症状,如头痛、头晕、心慌、气短、恶心、呕吐、食欲下降、失眠、记忆力下降等,其中脑功能损害是最早发生且后果最严重的损害,而且暴露时间越长损害越严重。

低压缺氧是各种高原病发生的根本原因。

而且长时间缺氧有可能导致心肌损伤或坏死,特别是人体在低环境下进行剧烈运动时,氧气供需失衡严重,导致心血管功能下降。

低压缺氧还可能影响机体免疫功能,因为低氧对机体的免疫抑制会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而且也会抑制红细胞、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等细胞的免疫功能,增加机体的敏感性。

2.2寒冷干燥对人体功能的影响高原地区气温会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逐渐下降,一般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约6℃。

而且高原地区大部分空气稀薄,白天地面会接收大量的太阳辐射,温度较高,但到了晚上,地面气温急剧下降,这使得昼夜温差很大。

高原反应的机理及应对措施

高原反应的机理及应对措施

高原反应的机理及应对措施摘要:高原病是发生于高原低氧环境的一种特发病,是由于人体对高原低压性缺氧不适导致机体病理生理上一系列改变而引起的各种临床表现的总称,是人们在高海拔地区工作生活的主要障碍。

本文将就高原反应的发生机理和症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关键词:高原反应、缺氧、预防正文:高海拔地区具有低气压、低氧、高紫外线辐射等独特的气候特点。

人到了这样的环境,机体会出现许多反应来适应环境的变化。

高原反应是机体对高原环境的一种应激性反应,是机体的各种功能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平衡过程中所呈现的临床症状,也称为急性高原反应。

若处理不当,可能诱发高原肺水肿和高原脑水肿,危及生命。

高原反应的症状表反应症状体表特征反应程度头昏、心慌、气促、流鼻血、心率加深、轻微乏力呼吸加深头痛、食欲减退、倦怠、血压轻度异常、呼吸加快轻度恶心呕吐、腹胀、腹泻、胸颜面或四肢水肿、血压异常中度闷痛、失眠眼花、嗜睡、眩晕、手口唇紫绀、呼吸困难、血压重度足麻木、抽搐异常显著急性高原反应的发病原因主要是高原缺氧,人们生活在海平面上的标准大气压是760mm汞柱,空气中的氧含量是20.95%,随着地势的增高,空气越稀薄,气压就越低,人体所需要的氧气压力也随之降低,肺泡的气体,动脉血液和组织氧气的分压也相应降低。

但是人体所需要的氧气含量仍然不变,为使血液中维持人体所需的含氧量,必须增加红血球的含量,但人体自动增加红血球的含量需要几天的时间,因此,在刚进入高原时,会因为高度突然增高,人体来不及适应,而产生体氧气供应不足的现象。

初上高原的人在海拔3 000 m以下高度时,多数不的会出现缺氧症状。

少数人是因体质较差或是易感人群,可出现缺氧症状;在海拔3 000 m以上高度时,就会发生轻度缺氧症状;在海拔4 000-5 000 m的高度时,会出现明显的缺氧症状。

缺氧对人体各系统的影响及相关症状如下1、呼吸系统轻度缺氧时,仅表现为呼吸深度增加。

高原低氧状态下机体的生理变化及应对措施

高原低氧状态下机体的生理变化及应对措施

第39卷第3期2018年6月韩山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 Vol.39No.3Jun.2018收稿日期:2018-05-21作者简介:陈静侬(1964-),女,广东澄海人,韩山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副教授.高原低氧状态下机体的生理变化及应对措施陈静侬,李军(韩山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广东潮州521041)摘要:平原地区的人群初进入高原,容易引起头痛、失眠、食欲减退、疲倦、呼吸困难等一系列的适应性“高原病”,抑制了渴望进驻高原工作、旅游人群的欲望.了解平原与高原转换初期机体呼吸、心血管、神经、运动等系统的生理适应原理,借鉴原住居民的驯服机制,根据健康基石原理,实施针对性的营养措施、强化大脑皮层神经过程特性、采用复合式方法提高睡眠质量、实施低强度运动生活方式,能够有效降低高原反应,使初上高原人群生活正常化.关键词:高原病;驯服机制;应对措施中图分类号:G 80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883(2018)03-0067-06平原地区的常住人群进入高原后机体会发生一系列的适应性反应,又称高原病[1-4],但世代居住高原的各族人民,被证实对高原的低压低氧环境有较好的适应性[5-6],因此,系统了解平原地区人群初进入高原产生不适应的成因、世居高原地区人群低压低氧驯服机制,为普通人群进驻高原工作、旅游提供适应指导,对促进高原旅游产业,进而推动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原住居民低压低氧驯服机制1.1环境适应机制适应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高原适应是指世居的人群发生的一种可遗传的,而且具有遗传基础结构、功能和习惯特征,因而能很好地在高原环境中生存繁衍的过程[7].长期生活在高原低压低氧环境中,人体的形态、机能和体成分等方面会做出相对应的变化,以适应高原环境.在人体形态适应方面,主要表现在体表特征、身体线性尺度、骨的干骺融合时间等方面[8];机能适应方面,生活在高原的藏族比汉族有较大的胸围和肺体积,更大的肺活量,肺容量及残气量,更佳的睡眠质量,更好的高海拔体力劳动表现和较低的血红蛋白浓度需求[9].在运动状态下,藏族比汉族可获得更大的工作负荷和氧耗水平,表现了更高的副交感和较高β-交感神经张力[10];血液成份中的Hb 和HCT ,13岁以下各民族间无差异,13岁以上青少年和成人汉族的Hb 和HCT 都比藏族高[11],生活在海拔3800m 和4300m 以上的人群,Hb 和HCT 指标明显高于海拔3200m 生活的人群.1.2基因遗传机制藏族的高原适应具有明显的遗传学基础.研究认为,藏族人群的线粒体与汉族不同,从而导致在高原缺氧状态下具有不同的遗传背景[12].并有学者发现HIF-1a 基因C1772T 等基因多态性与高原缺氧··67适应有关[13-14].西藏人(Sherpa地区)eNOS的两个位点频率比低海拔地区高,在与缺氧有关的2个基因EPAS1和EGLN1选择性扫描中发现了强信号,这两个基因与非藏族的低海拔地区(汉族与日本人)明显不同[15-16],绝大多数藏族人群居住于高原地区,其高原适应能力优于汉族,遗传因素不可低估.1.3营养素摄入机制研究表明,合理营养有助于高原习服,高原地区的营养状况有别于平原地区.对青藏高原地区的饮食习惯调查显示,高原原住居民三大能源物质的摄入习惯与平原地区不同.高原地区谷物的摄入以青稞为主,而平原地区多以小麦、大米为主,青稞具有高蛋白、高纤维、高维生素、低脂肪和低糖营养特点,尤其是所含的β-葡聚糖量是所有大麦品种中最高的,是小麦平均含量的50倍[17-20].富含脂肪的肉类主要是牛羊肉,又称红肉.红肉是一类营养价值极高的食物,富含优质蛋白质、VB11、VB12、硒、锌、铁等,是平衡人类膳食的重要营养源,对人类机体发育、智力发育和机体健康等发挥着重要作用.氨基酸,如色氨酸、酪氨酸、赖氨酸、谷氨酸、牛磺酸以及B族维生素和抗氧化维生素具有提高缺氧耐力的效果,高原地区独特的草本植物也具有抗缺氧的作用,如红景天和三七提取物对进入高原人群的生理功能有改善作用[21].2初期进入高原环境机体的应激变化2.1呼吸系统适应性变化低压低氧引起缺氧诱导因子(HIF)等转录因子介导的多个基因的转录翻译改变,引起机体能量代谢稳态失衡、神经内分泌改变、体液平衡紊乱、氧化应激和血管功能异常[22].人体面对低氧环境时会产生生理性适应,在人体刚进入高原环境中,最先发生明显变化的是肺通气量增加,特征表现为呼吸频率加快、呼吸深度加深和胸闷气急,肺通气量的增加主要是增加肺部氧气分压,以满足机体在低压低氧环境下的氧气需求,经过一定时间的机体适应后会有所改善,但呼吸频率和深度的增加易导致血液中CO2含量下降和碳酸氢钠盐的储备量相对增加,严重后果将导致呼吸性碱中毒[23-25].高原的低压环境中机体的最大摄氧量会减少,有专家学者研究认为可能与动脉血管中的血氧饱和度与最大心输出量的下降相关.所以进入高原环境活动具有一定的风险,同时对人体的健康也有促进的作用[26].2.2心血管系统的适应反应人体在高原环境中进行活动或者休息时,因受到低压低氧的影响造成血液氧含量的减少,为了能够正常供给机体氧气的需求,通过增加心率来应对因环境变化造成血液供氧量不足的问题,虽然在一段时间适应过程后心率有所下降,但相较平原环境中的心率高[27].高原低氧环境下人体心脏的每搏输出量是呈下降的趋势,在对每搏输出量的影响因素中有总血容量、心脏体积和心肌的收缩力度,在高原环境下每搏输出量的改变与总血容量的减少有直接的关系[28].心肌的收缩与舒张是自发性的,不受神经系统的控制,主要是由细胞内Ca2+浓度控制的,而Ca2+浓度的控制主要是受肌浆网、质膜和线粒体膜等调节,高原低压低氧的环境可以改变Ca2+的通透性,造成心肌肌浆网Ca2+转运障碍和缺氧性心肌功能损伤,进而改变了心肌的收缩和舒张[29-30].2.3血液成分的改变平原人群初进入高原时,血浆容量在前14天的时间内出现下降的趋势,血浆容量的下降是机体在高原环境中表现每搏输出量下降的重要导致因素,在进入高原1-2天的时间内出现血浆容量的减少也造成机体即刻出现血液浓缩现象,但机体为了适应高原缺氧的环境,促红细胞生成素生产红细胞显著增加,使得血液浓缩进一步持续.血液的浓缩对机体的影响是有双重性的,积极的一面是血红蛋白增多使得机体耐力得到提升,同时消极的一面是血液浓度升高造成血液粘滞性增加,减少了每搏输出量和心输出量,同时增加了心率[31].2.4骨骼肌生化功能适应·68·高原环境中机体活动对人体肌肉负荷大于平原环境,肌乳酸的堆积增多,肌肉耐力呈现下降[32].高原环境中骨骼肌生化指标分析中显示,股四头肌中的磷酸果糖激酶和乳酸脱氢酶的活性有明显下降,证明糖酵解活动提高,底物氧化酶活性降低,肌肉最大做功明显下降[33].在对高原环境中骨骼肌变化的研究中发现,人体骨骼肌随着机体对高原环境的适应,单位骨骼肌中毛细血管数量增加,毛细血管的主要功能是血液与组织间进行氧气、营养、能量物质和代谢产物的交换,理论上毛细血管的增多有利于肌肉摄氧能力的提升[34].人体生理学研究显示高原训练对肌细胞中肌红蛋白的浓度有增加的效果,肌红蛋白的增多有利于肌肉对氧气的储备,但在训练中需要高强度训练才会出现明显的增幅.2.5机体运动素质特征久居平原者初到海拔3000-4500m或以上地区,往往会出现各种低氧反应.长时间处于高原缺氧的环境下机体的合成代谢减弱、分解代谢加强,特别对蛋白质的分解代谢增强,大腿和上肢肌肉横断面积分别下降[35],并且Ⅰ型纤维的横断面积和Ⅱ型纤维面积都不同程度地降低[36],不能维持较大负荷体力劳动,骨骼肌横断面积减小;训练效果的减弱,导致肌力的流失和力量的下降.低氧环境中机体对缺氧刺激产生了适应性变化,尤其是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运动系统更为显著[37],但是由于缺氧,活动强度的提升极为困难,负荷强度相对较小,运动中最大心率和运动后心率较低,机能反应较低[38].人们在高原缺氧环境下从事较长时间的有氧代谢活动,他们的最大摄氧量在长时间处于高原环境下会显著提高,高原训练可以显著提高最大摄氧量、乳酸阈值,提高运动员的有氧代谢能力[39-41];随着负荷功率提高和活动时间增加,机体会逐渐适应,而同时肺活量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阶梯式提升.低氧低压的环境对人体的力量、爆发性力量和灵敏素质有降低的现象,有学者研究发现低氧的环境会引起脑组织发生相应的变化,使得神经系统之间的信息传导和传递出现减弱现象,进而使速度、力量、灵活性和爆发力下降.3应对高原缺氧环境的对策3.1实施针对性的营养措施初上高原,机体基础代谢率相对于平原时会升高30%,当在高原居留的时间持续过长时人体基础代谢仍高于平原水平17%[42].高原地区青少年的血糖含量相比于平原地区会有所下降,而糖耐量、糖酵解、糖异生会有所提高;其中高原地区青少年的脂代谢加强,血游离脂肪酸、血甘油三脂、血胆固醇、脂肪分解酶代谢会上升,而脂肪合成酶下降;同时蛋白质的合成减少,分解增强;尿中维生素B1、维生素B2排出量增加,肝肾组织中含量下降,大脑、肾上腺、外周血、尿维生素C含量下降.营养适应首先要增加葡萄糖的摄取,加强对优质蛋白质的摄入,减少摄取油炸食物;针对维生素排出量增加的特点,要加强维生素B1、B2、C和硒、锌、铁的摄入[43],脂肪的补充要以红肉为主.3.2强化大脑皮层神经过程特性平原过渡到高原时,高原缺氧会对机体的神经系统产生强烈刺激,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过程功能失调,并且神经—体液调节产生一系列代偿性变化,同时高原低氧环境下机体的皮质和纹状体神经元产生衰弱和凋亡[44],这就极易导致类神经衰弱综合征的发生.神经系统的受损,会使刚入高原的青少年的心理功能产生一系列不良影响,如:精神萎靡、情绪抑郁、焦虑不安、工作学习效率降低等,并且还伴随感觉、记忆、思维和注意力不同程度的下降.心理状态调整可以采用低氧预适应模式,通过间歇性缺氧对机体神经系统的刺激,增强神经系统对心理功能的调节[45];增强机体对缺氧的免疫能力;其次,以情境性模拟训练为内容进行健康指导,达到心理适应的目的.3.3用复合式方法提高睡眠质量进入高寒、低氧、低压的高原环境时,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对高原环境产生应激反应,如:机体产生兴奋、紧张、恐惧等现象,进而导致人体睡眠絮乱、睡眠觉醒次数增多[46],同时在这种低氧、低·69·压环境下人体的呼吸频度增加,导致低氧血症,并对机体的睡眠节律产生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浅睡眠期增多,慢波睡眠期减少,睡眠的连续性受到破坏[47].睡觉前1.5h进行有氧运动练习,对促进正常睡眠有积极的作用,因为有氧运动结束后的1-2h内,身体疲劳度很高:神经兴奋性下降、肌糖原储备耗尽、大脑皮层质及神经突触内含量很高的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5-羟色胺水平降低,感觉身体乏力,反应迟钝,引发躯体性疲劳,容易进入睡眠状态.但是高原运动的强度需严格控制,以步行和肢体的摇摆运动为主;主动调整呼吸方式,在进入高原环境前,养成良好的呼吸习惯:呼吸尽量采取有节律的腹式呼吸,并且努力控制主动呼气,因为呼气是主动,吸气是被动,上了高原以后,注意保持以呼气为主的习惯,感觉呼吸不适,先用嘴呼气,保持大脑处于非缺氧状态,有利于加深睡眠深度;睡觉前可以进行必要的按摩,主要是面部和腹部,采用轻、慢、长的手法,按摩的方向顺着淋巴流动的方向,时间控制在15min之内,有利于刺激副交感神经的兴奋机制,容易入睡;有条件的可以通过低频重复电或磁刺激等物理刺激,增加脑细胞代谢功能,改善低氧睡眠,增强睡眠质量,或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相关的药物.3.4采取低强度运动生活方式高原环境中氧含量骤减,肺泡内氧分压下降,弥散入肺毛细血管血液中的氧气含量降低,动脉血氧分压和饱和度也随之降低,容易导致器官组织供氧不足[48],机体发生不适的心理、生理变化使人的交感神经产生兴奋,末稍血管强烈收缩,左心室负荷加重,心肌耗氧量巨增;同时高原地带植被稀少,日间温差大,日照时间长,紫外线强,易导致机体发生脱水、皮肤和口唇干裂等现象;同时在高寒且风冷指数高的高原环境下,机体容易发生冻伤现象[49].因此高原地区人们从事生产活动时,应加强对强度的控制,应避免强度过大,因为氧供应不足会对神经及心脏产生一定损害;其次,避免因强紫外线以及高温对人体皮肤的损害;同时在高寒环境下要加强保暖,避免机体冻伤现象的发生.4结束语高原低氧低压,同时还具有高寒、干燥、湿度小、降水量低、紫外线强等气候特点.初上高原使人机体代谢加强、神经系统衰弱、睡眠障碍、生活方式适应性下降,特别是出现呼吸困难,严重的引发伤亡.但是通过加强对糖、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合理调控、增加神经过程大脑皮质的兴奋—抑制的均衡刺激,使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转化在机体需要的条件下依从配合,从而有效提高高原反应的心理抵抗,使睡眠正常或者不良反应在可控范围,保证正常的生活方式.虽然高原的恶劣环境,可是机体通过营养、心理、睡眠、生活方式等调节可以习服,但是需要根据各人的具体情况,设置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循序渐进,重视各个程序环节,否则容易对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参考文献:[1]刘辉,李成,耿瑞慧.藏区高原环境对武警执勤官兵肾脏功能的影响[J].武警医学,2016,27(4):376-378.[2]刘晓秋,解亚宁,韩婷婷,等.青海高原武警官兵睡眠质量及社会学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行为医学科学,2006,15(7):635-636.[3]王东川,冯基.部队高原卫勤保障难点与对策[J].武警医学,2012,23(6):541-542.[4]ISHIKAWA M,YAMANAKA G,YAMAMOTO N,et al.Depression and Altitude:Cross-Sectional Community-Based⁃Study Among Elderly High-Altitude Residents in the Himalayan Regions[J].Culture Medicine&Psychiatry,2015,40(1):1-11.[5]LORENZO F R,HUFF C,MYLLYM M,et al.A genetic mechanism for Tibetan high-altitude adaptation[J].Nature Ge⁃netics,2014,46(9):951-956.[6]GILBERT-KAWAI E T,MILLEDGE J S,GROCOTT M P W,et al.King of the mountains:Tibetan and Sherpa physio-logical adaptations for life at high altitude[J].Physiology,2014,29(6):388-402.[7]MOORE L G,NIEERMEYER S,ZAMUDIO S.Human adaptation to high altitude:regional and lifecycle perspective[J].·70·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Anthropology,1998,107(S27):25.[8]席焕久.藏族的高原适应——西藏藏族生物人类学研究回顾[J].人类学学报,2013,32(3):247-255.[9]WU T,KAYSER B.High altitude adaptation in Tibetan[J].High Alt Med Biology,2006,7(3):193-208.[10]ZHUANG J,DROMA T,SUTTON J R,et al.Autonomic regulation of heart rate response to exercise in Tibetan and Han residents of Lhasa(3658m)[J].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1993,75(5):1968-1973.[11]GARRUTO R M,CHIN C T,WEITZ C A,et al.Hematological differences during growth among Tibetans and Han Chi⁃nese born and raised at high altitude in Qinghai,China[J].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Anthropology,2003,122(2):171-183.[12]LUO Y,GAO W,LIU F,et al.Mitochondrial nt3010G-nt3970C haplotype is implicated in high-altitude adaptation on Tibetans[J].Mitichondrial DNA,2011,22(5-6):181-190.[13]WANG S,SUN X,LIU K,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adaptation to high altitude hypoxia environment and glucose trans⁃port1gene polymorphism[J].Journal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2007,24(2):425-429.[14]刘坤祥,孙学川,王圣巍,等.HIF-1基因C1772T、G1790A多态性与藏族人群高原低氧适应关系的研究[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7,24(3):654-658.[15]YI X,LIANG Y,HUERTA-SANCHEZ E,et al.Sequencing of50human exomes reveals adaptation to high altitude[J].Science,2010,329(5987):75-78.[16]PENG Y,YANG Z,ZHANG H,et al.Genetic variations in Tibetan populations and high-altitude adaptation at the Hima⁃layas[J].Molecular Biology&Evolution,2011,28(2):1075-1081.[17]GONG L,JIN C,WU X,et al.Determination of Arabinoxylans in Tibetan Hull-less Barley Bran[J].Procedia Engineer⁃ing,2012,37(2):218-222.[18]GONG L X,JIN C,WU L J,et al.Tibetan Hull-less barley(Hordeum vulgare L.)as a potential source of antioxi⁃dants[J].Cereal Chemistry,2012,89(6):290-295.[19]ZHU F,DU B,XU B.Superfine grinding improves functional properties and antioxidant capacities of bran dietary fibrefrom Qingke(hull-less barley)grown in Qinghai-Tibet Plateau,China[J].Journal of Cereal Science,2015,65:43-47.[20]ZHU Y,LI T,FU X,et al.Phenolics content,antioxidant and antiproliferative activities of dehulled highland barley (Hordeum vulgareL.)[J].Journal of Functional Foods,2015,19:439-450.[21]郭长江,李可基,王枫.特殊营养研究进展[J].营养学报,2015,37(2):124-126.[22]席焕久.藏族的高原适应——西藏藏族生物人类学研究回顾[J].人类学学报,2013,32(3):247-255.[23]卓金源,吴赵昭,徐旻霄,等.高原体能训练对我国高水平优秀篮球运动员身体机能与形态的影响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40(3):93-100.[24]马小明,樊蓉芸.高原低氧环境对人体适应性的影响探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5,41(3):94-97.[25]冯恩志,戴胜归,石路,等.平原移居高原战士运动后心肌酶和心室功能的变化及高压氧预处理的干预作用[J].医学研究杂志,2017,46(9):69-71.[26]高炳宏,朱欢,张昊楠,等.优秀男子赛艇运动员6周高原训练无创微循环相关指标变化特点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7,34(1):99-105.[27]张华耀,张彦雪,杨哲新,等.习服高原与脱习服[J].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2012,28(1):94-96.[28]包政权,马国素,胡进明,等.观察初次进入高原的旅客在不同海拔高度生理指标变化[J].高原医学杂志,2011,21(01):17-19.[29]牛文忠,范泉水,方丽,等.预防急性高原病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分析[J].高原医学杂志,2011,21(3):62-63.[30]李泽清.模拟梯度海拔交替低氧训练对大鼠心肌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0.[31]张英.高原环境血红蛋白变化的若干研究[J].高原医学杂志,2008,18(2):62-63.[32]沈晓玲,陆映红.高原低氧对自主神经系统的影响[J].高原医学杂志,2008,18(3):54-57.[33]周忠林,路宗霞.关于高原训练生理生化指标研究的综述[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4(1):125-127+133.[34]陈立军,王兴,王茹.在多巴高原与平原分别实施有氧运动处方对肥胖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实验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3,49(6):89-93.[35]赵晋,田野.高原、亚高原训练对世居亚高原运动员最大力量素质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J].体育科学,2008,28·71·(10):53-58.[36]郑现杰.快速力量训练大鼠对骨骼肌Ⅰ型、Ⅱ型肌纤维影响的实验研究[J].科技信息,2010(15):545-546.[37]阳仁均,殷劲,钱钰,等.高原-亚高原-平原过渡训练对世居高原中长跑运动员心肺功能影响的初步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15,34(3):26-29.[38]蒋丽,王迪,殷劲.世居高原中长跑运动员“高原-亚高原-平原”和“高原-平原”训练模式的对比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7,43(2):67-71.[39]李立群,李汉杰,王飏,等.高原训练对轮椅竞速运动员有氧能力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6(5):74-77.[40]王刚,高炳宏,高欢,等.亚高原训练对不同高原训练经历男子赛艇运动员有氧运动能力的影响[J].中国体育科技,2015,51(4):42-48.[41]葛艺明,吕晶红,郭晓明,等.速度滑冰运动员高原训练效果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2,31(3):71-74.[42]李卫平,田中,郑蔓丽,等.模拟高住低练对优秀游泳运动员红细胞生成作用和身体成分的影响[J].体育科学,2005,25(2):52-54.[43]李强.高原环境下足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与营养补充[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103-105.[44]陈亚妮,王延奇,万红,等.高原高寒环境对人体功能的影响及预防[J].职业与健康,2014,30(10):1409-1412.[45]BEIDLENAN B A,FULCO C S,ROCK P B,et al.Effect of six days of staging on physiologic adjustments and acute mountain sickness during ascent to4300meters[J].High Alt Med Biol,2009,10(3):253.[46]周琳琳,刘春,陈郁,等.高原驻防部队官兵焦虑、抑郁情况调查及其与慢性高原病的相关性分析[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4,39(7):576-580.[47]朱文标,陈策,杨亚芳,等.浙江省温州市精神专科医院女性医护人员职业倦怠与睡眠质量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16,23(17):2592-2595.[48]许其龙,康磊,李沐霖.高原高空及坑洞施工现场长管道吸氧效果研究[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12,33(2):137-139.[49]高继科,田国祥,赵富学,等.环境学理论视野下甘肃藏区高原群众体育锻炼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5,41(6):28-33.Physiological Chang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Body under Hypoxia atHigh AltitudeCHEN Jing-nong,LI Jun(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Chaozhou,Guangdong,521041)Abstract:When people living on the plain go to the plateau,it is easy for them to suffer a series of adap⁃tive“altitude sickness”such as headache,insomnia,loss of appetite,fatigue,dyspnea and so on,which inhibit their desire to work and tour on the plateau.Countermeasures like understanding the physiological adaption theory of body respiratory,cardiovascular,nervous and other sports systems,learning from the domestication mechanism of the aboriginals on the plateau,following the principle of health foundation,taking targeted nutri⁃tion measures,strengthen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erebral cortex nerve process,adopting complex method to improve sleep quality,and launching a low-intensity exercise lifestyle can reduce altitude sickness and help those who go to the plateau to lead a norm life.Key words:plateau sickness;domestication mechanism;countermeasures责任编辑周春娟·72·。

部队急进高原野外生存训练卫勤保障探讨

部队急进高原野外生存训练卫勤保障探讨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部队急进高原野外生存训练卫勤保障探讨作者:刘建功, 彭飞作者单位:84810 部队后勤部卫生处刊名: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英文刊名: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OF CHINES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年,卷(期):2001,19(2)被引用次数:3次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1.黄永良.赵开尔.HUANG Yong-liang.ZHAO Kai-er在舟山群岛建立大学生"野外生存训练"实验基地的可行性研究[期刊论文]-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3)2.万幼斌.罗建国.徐应东关于创建学习型部队的思考[期刊论文]-湖北社会科学2003(11)3.牟信兵.高钰琪.刘福玉.MU Xin-bing.GAO Yu-qi.LIU Fu-yu高原世居藏族及移居汉族缺氧性肺动脉增压反应的对比观察[期刊论文]-西南国防医药2005,15(5)4.高原性心脏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诊断的特点和价值探讨[期刊论文]-高原医学杂志2006,16(2)5.李正贤.邱海枝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实践活动的组织[期刊论文]-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19(2)6.赵珊珊.石坤.周同甫高原性肺动脉高压的治疗干预现状[期刊论文]-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4)7.白莉.姜丽高校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的教学设计和组织形式[期刊论文]-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0)8.崔建华.张西洲.战祥总.张芳.哈振德.邢国祥.马勇.王伟.CUI Jian-hua.ZHANG Xi-zhou.Zhan Xiang-zong. Zhang Fang.Ha Zhen-de.Xing Guo-xiang.Ma Yong.Wang Wei吸氧对人体力竭运动中一氧化氮和一氧化氮合酶的影响以及高原应用液态氧的评价[期刊论文]-中国临床康复2005,9(16)9.刘晓.宋海圣高校野外生存训练的安全保障措施研究[期刊论文]-大家2009(11)10.王洪普通高校开设"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的目的与意义分析[期刊论文]-商情2009(5)引证文献(3条)1.仙登沁.柯国萍.杨利.曾可培.但敏.刘晓潇高原地区部队拉练驻训演习卫勤保障特点和措施[期刊论文]-西部医学 2008(2)2.曹海川.王芳高原野战条件下的药材保障探讨[期刊论文]-西南国防医药 2005(6)3.吴峰.周世伟未来高原寒区作战伤病员医疗后送问题之思考[期刊论文]-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2002(6)本文链接:/Periodical_jfjyfyxzz200102022.aspx。

高原动物低氧适应的表观遗传学机制研究

高原动物低氧适应的表观遗传学机制研究

高原动物低氧适应的表观遗传学机制研究张康;巴桑珠扎;次仁罗布;旦增洛桑;尼玛仓决;斯朗旺姆;普布曲珍;德吉玉珍;索朗曲吉【期刊名称】《中国畜牧兽医》【年(卷),期】2024(51)4【摘要】高原低氧环境是生物在高海拔地区所面临的主要生存挑战。

动物高原适应性遗传基础复杂,相关研究主要聚焦在比较基因组、群体基因组和进化基因组,正选择基因集中体现在低氧诱导因子(HIF)调控通路。

目前,动物高原适应的表观遗传学机制越来越受到关注。

表观遗传学可以调节基因表达的可塑性和稳定性,影响细胞功能和生物体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研究表明,高原生物经历了长期的低氧适应,表现出了与表观遗传学相关的适应性调节。

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是表观遗传学的重要修饰方式,与高原适应密切相关,通过调控基因表达水平影响细胞功能。

HIF作为低氧环境中的关键转录因子复合物,其稳定性和活性受到表观遗传学的调控。

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直接影响HIF信号通路的功能,而非编码RNA和细胞色素P450(CYP450)酶等表观遗传机制同样也参与了HIF信号通路的调控。

深入理解高原低氧环境适应与表观遗传学之间的关系以及HIF信号通路的表观遗传学作用机制,对于揭示适应性进化和相关疾病的发生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笔者总结了高原低氧环境适应与表观遗传学的关系,并重点探讨了HIF信号通路在表观遗传学调控中的作用机制。

【总页数】11页(P1582-1592)【作者】张康;巴桑珠扎;次仁罗布;旦增洛桑;尼玛仓决;斯朗旺姆;普布曲珍;德吉玉珍;索朗曲吉【作者单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拉萨市堆龙德庆区农业农村局兽医站【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13【相关文献】1.高原土生动物低氧适应机制研究进展2.热应激影响动物生殖的表观遗传学机制研究进展3.研究发现泛素信号调控哺乳动物青春期发育起始表观遗传学机制以及中枢性性早熟发病机理4.高原动物线粒体DNA在低氧适应领域研究进展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西地那非对高原人体耐缺氧抗疲劳的现场研究

西地那非对高原人体耐缺氧抗疲劳的现场研究

西地那非对高原人体耐缺氧抗疲劳的现场研究摘要】目的探讨西地那非对高原人体耐缺氧抗疲劳的作用。

方法在海拔3700m选择10名已习服半年的男性士兵,采用服药前(对照组)后(实验组)的自身对比运动负荷双盲实验。

运动结束检测血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乳酸(BLA)和尿素氮(BUN)的含量。

结果海拔3700m负荷运动,实验组较对照组SOD增高,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MDA、BLA、BUN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0.05)。

结论西地那非可增强高原运动机体抗氧化的能力,加速乳酸清除,具有抗疲劳耐缺氧的作用。

【关键词】高原西地那非运动 SOD MDA BLA【中图分类号】R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5-0073-02运动源性自由基产生过多是造成运动性疲劳和损伤的重要因素,也是高原运动能力下降的始动因素。

因此如何探讨高原训练引起的运动性疲劳机理和预防手段已成为高原医学工作者研究的重点。

西地那非(sildenafil)自从研制出来以后,其药理学和治疗作用一直被广泛和深入研究。

西地那非是一种环磷酸鸟苷(cGMP)特异的5型磷酸二酯酶(PDE5)选择性抑制剂,目前主要用于治疗勃起功能障碍[1]。

最近,又以扩张肺血管作用被发现用于肺动脉高压的治疗。

我们在海拔3700 m采用口服西地那非前后的自身对比双盲实验进行了运动负荷试验,旨在探讨西地那非对高原低氧运动性疲劳恢复的作用机制,为提高高原机体抗低氧耐力提供实验依据。

材料与方法一、受试对象在海拔3700 m,选择10名已习服半年的男性士兵,年龄18~20岁。

上高原前体检确认健康,均自愿参加本次试验。

二、实验药物和方法1.实验药物:枸橼酸西地那非片由辉瑞制药有限公司提供(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20528),每片100mg,研碎后装入胶囊。

对照组口服装入奶粉的同一型号胶囊。

采用双盲实验方法(除实验设计者外,检测者和受试者均不知所服药物为何物)。

高原飞行员常见病的分析与防治策略研究

高原飞行员常见病的分析与防治策略研究

高原飞行员常见病的分析与防治策略研究摘要:本文旨在分析高原飞行员常见疾病与相应的防治策略。

高原地区存在高原特发病,如急性高原反应、高原红细胞增多症、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等,这些常见疾病严重影响到初到高原人员身体健康。

本文就针对高原驻训飞行员比较常见的疾病进行相关分析,予以一些防治策略作为参考。

关键词:高原飞行员;高原常见病;防治策略医学上,高原是指海拔超过2500米的地区。

相比平原地区,高原环境空气干燥,低压低氧气温寒冷,紫外线辐射强,这些都会对机体造成不利影响,其中低压低氧是最为主要因素。

新形势下强化官兵综合素质,增强科技练兵含量,部队外出驻训必不可少。

笔者近几年多次随部队外出驻训进行卫勤保障,这次近一年在海拔3700米驻训,部分官兵也出现了身体不适,对于驻训飞行员来说,为了保证飞行员的身体健康及战斗力,应做好高原常见病的预防措施。

高原病的预防措施有:1、进入高原前,应进行高原环境特点、生活常识及高原病防治知识方面的教育;2、到体系医院进行体检,有器质性疾病、严重神经衰弱或呼吸道感染者不宜进入高原地区;3、进入高原前进行适应性锻炼,进入高原过程中,要循序渐进,不要急进高海拔地区;4、进入高原后的前一周避免剧烈运动,以休息适应为主,适应后逐渐增加运动量。

1.高原飞行员常见病(一)上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在高原比较常见,发生原因通常为病毒感染,在寒冷、缺氧、疲劳等诱因下易致病,属于高原常见疾病,有研究表明[1]:对高原兵站驻训人员进行相关调查统计,发现驻守人员发生上呼吸道感染的几率达到80%以上,过往的汽车兵发病率占据20%左右。

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于喷嚏、鼻塞、流涕、头痛、咳嗽、咽部不适等,有时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会与轻微高原反应混杂在一起,导致出现误诊情况,因此必须要仔细鉴别。

高原反应通过吸氧和休息之后能有效缓解,可通过这一方式鉴别轻微高原反应引起的头痛症状。

由于受到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上呼吸道感染疾病通常迁延难愈,病程比较长,平均病程在7~10天之间。

学习中“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克服办法

学习中“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克服办法

学习中“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克服办法高原现象是指在高海拔地区,由于缺氧、压力、干燥、寒冷等环境因素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和适应能力出现异常,表现为身体不适甚至疾病。

如何克服高原现象成为了高海拔地区工作和生活的重要问题。

缺氧:由于海拔高度增加,空气中氧气的分压减少,导致人体呼吸系统供氧不足,从而引发高原病等缺氧症状。

低气压:人体在高海拔地区工作和生活时,会遭受低气压、高系统容积、高蒸发压和低温度等多重刺激,这些刺激会影响身体各个器官的正常功能,使体内环境发生紊乱。

干燥:由于高海拔地区的相对湿度较低,人体皮肤和黏膜受到干燥的影响,从而导致口干、喉咙干、易口渴等不适感。

寒冷:高海拔地区的气温较低,人体需要增加能量消耗来保持体温平衡,从而导致能量消耗过大,容易导致疲劳等症状。

加强体育锻炼:适当的体育锻炼有助于提高身体的耐寒、耐缺氧、耐刺激等能力,从而有利于克服高原现象。

适度饮水:高海拔地区的相对湿度较低,人体需要增加饮水量,以保持体内水分平衡,从而缓解口渴等不适感。

适度补氧:在高原地区,补氧有助于提高血氧饱和度,从而缓解缺氧等不适感。

保暖措施:在高海拔地区,需要采取保暖措施,以保持体温平衡,减少能量消耗,从而缓解疲劳等症状。

饮食调节:在高原地区,需要适当增加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营养素的摄入,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和抗氧化能力,从而有利于克服高原现象。

总之,高原现象是高海拔地区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常见问题。

加强体育锻炼、适度饮水、适度补氧、保暖措施、饮食调节等一系列措施可以缓解高原现象带来的不适感和疾病风险,提高身体的适应能力,从而保障高海拔地区工作和生活的质量和安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关键科学问题及研究内容我国有20%左右的疆域处于“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和帕米尔高原。

如何防护高原低氧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不仅有利于那里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而且有助于管理与开发这些少数民族聚集的边陲要地,有着深远的经济和政治意义。

氧的利用和调节是生命活动的重要基础,与生物的繁衍、进化密切相关;低氧还是许多重大疾病发生发展中的基本过程;进行低氧损伤、适应机制与干预的研究,将有助于深化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并为相关疾病的研究提供重要的思路。

有关成果还可以服务于航天、航空、航海、极地医学与运动医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

一、研究方向的聚焦:在前一个973项目中,我们在主要研究方向上,进行了以下的凝练:由于现有防护措施、研究深度和工作意义的不同,在低氧与严寒等环境因素之间,拟以低氧相关的基础与应用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

由于低氧急性损伤的规律和防护方面已经有了大量的工作,而在相关适应(习服)发生发展的规律与机理研究中有新的发现和生长点。

因此,以低氧适应机制为主要研究方向。

不仅如此,对于进一步的工作重点我们还有以下考虑:在对于低氧的不同适应类型的研究中,为了更好的寻找低氧易感标志物,在群体适应和个体适应之间选择以个体适应为主。

为了更好的探讨内源性抗损伤、促适应的物质,在遗传性适应和获得性适应研究方面,以获得性适应为主。

通过这一凝练过程,可以更好的明确目标,部署力量。

从应用需求方面看,对低氧等恶劣环境因素的短期接触造成的危害防护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提前预测可能发生的危害,准备好有关的防护措施(器材或药品)。

而对于长期接触有关的恶劣环境因素的情况下,就需要充分调动机体内在的防护机制,积极促进机体对这些恶劣环境因素的适应性。

二、科学问题的凝练:我们在前一个973项目已经以低氧习服与适应机制为主要研究方向。

不仅如此,对于进一步的工作重点我们还有以下考虑:在对于低氧的不同适应类型的研究中,为了更好的寻找低氧易感标志物,在群体适应和个体适应之间选择以个体适应为主。

为了更好的探讨内源性抗损伤、促适应的物质,在遗传性适应和获得性适应(习服)研究方面,以获得性适应(习服)为主。

通过这一凝练过程,可以更好的明确目标,部署力量。

从应用需求方面看,对低氧等恶劣环境因素的短期接触造成的危害防护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提前预测可能发生的危害,准备好有关的防护措施(器材或药品)。

而对于长期接触有关的恶劣环境因素的情况下,就需要充分调动机体内在的防护机制,积极促进机体对这些恶劣环境因素的适应性。

由于习服适应是在低氧损伤信号诱导下产生的,就必须研究低氧信号的转导与适应产生的细胞分子机制。

在这一方面,以往强调的是低氧信号通过影响低氧诱导因子(HIF)为中心的信号转导通路产生一系列的效应,特别是通过HIF下游基因的诱导表达促进机体适应性的产生。

由于习服与适应的产生与维持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长时程的细胞行为变化必然有其基因表达的基础。

从群体低氧适应性上看,藏汉族对低氧耐受能力的明显不同强烈提示低氧适应相关基因的结构、表达等在族群上有明显不同。

从进驻高原的平原个体之间的适应性方面,个体差异也很大。

而且这一差异,与年龄、表观身体状况等没有必然的联系。

这方面的工作有我们丰富的特色资源做依托,可望在理论上认识低氧适应相关的基因群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低氧适应相关的基因群协同效应”的理论成果。

在应用方面为寻找低氧敏感标记物提供线索。

由于习服在产生后并不是恒久不变的,更类似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在以往的研究中就发现在习服产生后还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向脱习服回归。

更有临床价值的是急性低氧损伤(急性高原病)诱导产生的适应性变化还可能向慢性低氧损伤(慢性高原病)转化。

不同类型“适度低氧”可以诱导机体与细胞低氧耐受效应的深入研究有可能使得低氧相关研究的成果更好的从高原走向平原,从急慢性高原病走向心脑血管病等重大疾病,在相关的科学领域与应用方面发挥作用。

根据以上的分析和我们以往的工作,我们在上一个973中提出了关键科学问题:“低氧适应多途径协同诱导产生和多方向转归的机制”。

围绕这一科学问题,部署了三个研究方向,六个课题。

细胞层次重点研究低氧信号的感知、转导和相关基因。

整体层次重点研究低氧应激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控和间歇性低氧的独特作用。

以上研究为干预措施研发提供科学依据。

5年来,项目取得了重要的进展,结题优秀。

为本项目的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保障科学研究的连续性,实现高原医学与低氧生理学研究进入转化医学的模式。

本项目拟继续前一个973项目提出的“低氧适应多途径协同诱导产生和多方向转归的机制”重大科学问题并进一步提出了四个影响习服适应能力的关键环节的初步公式。

但是根据现有良好的基础和国家任务的重大需求,在主要研究内容和课题设置上实现3个倾斜:1、在整体布局上由低氧生理学为主向高原低氧效应为主倾斜:压缩一般低氧生物医学方面(如肿瘤低氧微环境、临床缺血性疾病等)的研究内容,强化高原低氧特色的研究和相应队伍。

2、在研究内容上由低氧信号的感知、转导和相关基因全面铺开向以快速习服和长期适应相关基因研究倾斜:充分发挥特色资源的优势,为获得可靠的低氧损伤敏感标记物打下基础。

3、在研究目标上由强调论文和实用型成果数量向强调论文质量和实用型成果认证倾斜:通过提高论文质量,进一步提升我国在本领域的学术地位;通过获得国家与部门对实用型成果的认证,真正达到服务高原地区经济、国防建设的最终目的。

因此,围绕科学问题,结合关键环节,考虑研究重点的进一步聚焦,我们设定的主要研究内容是:我们设定的主要研究内容是:1、急慢性高原低氧损伤机制与适度低氧的健康促进作用。

(设臵3个课题)第一课题急性高原低氧损伤与快速习服机制第二课题慢性高原低氧损伤与长期适应机制第三课题适度低氧对健康促进作用的机制2、低氧相关神经内分泌调控网络与基因与分子网络调控机制。

(设臵2个课题)第四课题低氧相关的神经内分泌调控网络第五课题低氧相关的基因与分子调控网络3、在以上研究的带动下,结合我们以往的工作,进行预警系统和干预措施的研发。

为基础理论研究提供应用出口。

(设臵1个课题)第六课题系列干预措施通过以上研究,达到“依托高原特有资源和高技术平台实现学术发现的原始创新。

依托以往基础性研究成果实现学术理论的原始创新。

依托以往应用性研究成果实现保障体系的集成创新。

以重大任务推动科学研究,以科学研究保障重大任务。

”的最终期盼。

二、预期目标1、总体目标:(1)在我们以往工作的成果和基础上开拓创新。

通过内引外联,协同攻关,争取在理论上对低氧感知和信号转导机制的认识有突破性进展。

系统阐明低氧或低氧复合其它因素作用下,细胞的感知、信号转导途径;绘制系统的低氧信号转导通路的网络图谱。

同时深化对于细胞应激信号的感受与转导途径(如HIF)可能的普适性作用的认识。

(2)利用我国特有的资源和雄厚的工作基础,引入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先进理论与技术,从系统生物学的角度全面阐明低氧适应产生后不同转归:适应的维持,脱适应损伤,诱导的―生理性低氧‖等现象的发生机制形成系统认识。

在低氧适应多向性转归方面实现由假说向新理论的过渡并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

(3)建立获得性适应与遗传性适应种群和/或模式动物基因表达谱与重要基因突变频谱的数据库。

获得全面的、可以实际应用的低氧敏感基因(蛋白)谱图。

建立个体化低氧易感性评价体系;实现低氧易感性的实验室预警性早期诊断,解决困扰本领域学者多年的问题-Who can go to high and how can adapt to high。

(4)通过理论研究,结合我国特有的高原动植物资源,研制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抗低氧损伤新型天然化合物与中药有效成分。

在以往适应性训练和药物干预的基础上,形成综合性防治方案。

进而利用学科交叉的优势,建立预警—预防—诊断—治疗一体的干预体系。

(5)在现有科研队伍和科研基地的基础上,推动我国低氧等恶劣环境因素基础与应用研究的基础型与临床型科研基地的建设,带动全国范围的相关研究。

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造就一支具有国际竞争实力的中青年研究队伍,使我国在国际本领域的应用研究上保持优势地位,在基础研究上形成自己的特色,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五年预期目标:(1)在对经典低氧信号感知、转导通路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初步阐明整体层次神经内分泌调节和细胞层次分子与基因调控网络的关键环节(节点)。

争取在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的同时,发表有关的综述性文章,提出我们的假说,形成自己的特色理论。

(2)从整合生理学的角度初步阐明急性低氧损伤-获得性适应-慢性低氧损伤相关表型相互转化的过渡机制,指导临床实践。

争取在发表高水平的基础研究论文的同时,发表高水平的临床研究文章。

保持我国在应用领域的优势地位。

(3)初步绘制获得性适应与遗传性适应模式动物和藏、汉族的基因表达谱。

筛选出系列低氧适应或不适应个体生物标志物和生理指标的集成,用于筛选进入高原的人员。

争取形成可以实验室试用的诊断试剂。

(4)发现2~3种机体内源性抗缺氧损伤物质(基因),力争揭示抗低氧药物的新靶点。

获得10-20个有抗低氧等恶劣自然环境损伤作用的新化合物或新功能化合物,为研制有效的干预药物提供试验依据,为进一步药物研发提供物质基础。

争取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急慢性低氧损伤药物进入临床和/或得到新药证书。

(5)发表SCI收录论文100-200篇,力争发表高影响因子论文30-50篇。

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5-20项,获得专利授权3-5项。

在人才培养方面,力争新增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至2人,新增中青年学术带头人5-10人。

在队伍建设方面,通过项目的实施进行有机整合,积极交流,形成老中青三结合的整体效应。

三、研究方案1、总体研究思路和项目研究的技术路线及可行性总体研究思路:根据整体目标需要,结合我们以往工作的发现以及目前国际的研究新的生长点,延续上一个973项目提出的关键科学问题:“低氧适应是一个由多途径协同诱导产生,可以向多方向转归的生物医学过程。

”根据这一科学问题,我们的总体研究方案是:从高原低氧生物效应入手,探讨低氧习服与适应的发生规律,损伤-适应相互转化的内在联系,寻找低氧敏感生物标记物和更加准确的病理生理学指标;从整体层次的神经内分泌网络调控和细胞层面的基因和分子调控网络入手,探讨低氧习服与适应发生,损伤-适应相互转化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和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机制,寻找抗低氧损伤的内源性物质。

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研发抗损伤、促适应(习服)的干预措施。

达到建立预警-预防-诊断-治疗干预体系的目的。

在整体研究策略上,在整体布局上实现由低氧生理学为主向高原低氧效应为主倾斜:压缩一般低氧生物医学方面(如肿瘤低氧微环境、临床缺血性疾病等)的研究内容,强化高原低氧特色的研究和相应队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