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情驭景,以景显情
• 结合文本,迁移训练
• 以《大理的秋》为题,同桌合 作或者单独完成写五到十句话 的片段
• 要求:1、有明确的情感方向;

2、有明确的选取的景物
小结
散文阅读的方法: ①整体把握文章的情感脉络; ②学会透过富有主观色彩的客观自 然景物,感悟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 作业布置
• 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似乎随手 拈来几种景物,便作成了一首脍炙人口的 名曲。请模仿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曲 牌,用郁达夫《故都的秋》中的作者选取 的景物,写一首小令。
思考与探讨
换作你来写北京的秋天,以你 的认识,你觉得还有哪些可以写?
思考与探讨
作者为什么选取这些生活中非 常普通、不起眼的的几幅画面, 几种颜色清淡的景物来作为故都 秋色的代表呢?郁达夫眼里的秋 天为什么会是这样呢?
①个人经历:郁达夫三岁丧父,17 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 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的十年。 这种坎坷的经历,形成其抑郁善感的性格。1930 年,他参加 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常受到白色恐怖的威胁。1922~1934 年间,辗转于上海、杭州、北京,居无定所,饱尝漂泊之苦。
没有 • 灰土上扫帚的丝纹 • 细腻、清闲、落寞
秋蝉残鸣
• 衰弱的残声 • 无论在什么地方 • 简直是家虫
秋雨话凉
• 灰沉沉的天底下 • 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 • 都市闲人 • “唉,天可真凉了—
—” • “可不是吗?一层秋雨
一层凉啦!”
秋果奇景
• 屋角,墙头,茅房边 上,灶房门口
• 小椭圆形的细叶 • 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 • 淡绿微黄的颜色
• ④传统文化因子:悲秋的情愫,已成为一 种文化浸润,根植于一代又一代作家的内 心,影响着他们对秋的体验。
客观: 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物征,是北京秋天
的自然色彩。
主观: 作家个人的善感气质
旧中国时代的抑郁环境 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 古代悲秋的传统
小结
“要把情感渗入到景物描绘中去, 使读者几乎不能辨出这美丽的自然 是不是多情善感的主人公的身体的 一部分。” ——郁达夫
故都的秋
从标题看,文章的落脚点是什么?
什么地方的秋?
写故都的秋天,表现了作者对故都秋天Leabharlann Baidu的一种怀念、眷恋之情
整体感知
故都的秋是怎样的? 请找出总体概括故 都秋天的特点的语句和直接表达情感的 句子。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 得悲凉。(文眼)
关键词语:清、静、悲凉
思考与探讨
“清、静、悲凉”分别是就秋景的哪些 方面而言的? 清 色彩 → 怎样的色彩?→ 素淡、冷色调
• 示范:破屋浓茶小院,漏光鸽声碧天,秋 草蓝朵残垣。槐蕊满地,落寞人在故都。
• 作业布置
• 2、结合文章的主旨阅读课文中有关南国之 秋的部分,思考第13段中关于故都的秋与 南国之秋的比喻内涵。
②社会背景:此文写于 1934 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 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的愁 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仅仅是故 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和民族命运的感悟。这种感 受,在当时其他一些作家的作品中,也有痕迹。
③写作理念: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郁达夫提倡“静 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的遁世文学”。
细微,落 寞, 静 声音 → 怎样的声音?→ 衰败 悲凉 情感 → 来自何处? →景物
思考与探讨
文中写了哪些画面,哪些景物 来体现悲凉?
秋晨小院
• 一椽破屋 • 很高的碧绿的天色 • 驯鸽的飞声 • 槐树底的日光 • 牵牛花的蓝朵 • 疏落尖细且长的秋草
秋槐落蕊
• 铺得满地 • 声音也没有,气味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