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0绪论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学系列精品ppt课件

辨别病情寒热、虚实 、阴阳等属性
闻诊
听患者声音、语言、呼吸等变化
辨别咳嗽、呕吐、呃逆等症状特点
了解患者情绪及心理状况
问诊
询问患者主诉、现病史、既往史 等
了解起病时间、诱因、病情变化 等
掌握患者饮食、二便、睡眠等情 况
切诊
切按患者脉搏,辨别脉象特征
了解脏腑功能强弱及气血运行 状况
结合望、闻、问诊信息进行综 合分析
03
脏腑辨证方法
介绍根据脏腑病变表现进行辨证的方法,如心虚证、肝 郁证等。
经络学说
经络系统组成
详细解析十二经脉、奇 经八脉、十五络脉等经 络系统的构成。
经络生理功能
阐述经络在人体生理活 动中的作用,如运行气 血、沟通内外等。
经络病变表现
分析经络功能失调时的 症状表现,如疼痛、麻 木、拘挛等。
经络辨证方法
艾灸治疗
通过燃烧艾叶对人体特定穴位进行 热刺激,达到温通经络、扶正祛邪 的目的。
拔罐治疗
利用罐具的负压吸附在皮肤上,造 成局部充血或瘀血,从而调整机体 功能。
推拿治疗
成人推拿
针对成人内科疾病,运用推、拿 、按、摩等手法进行治疗。
小儿推拿
针对小儿内科疾病,采用轻柔、 和缓的推拿手法,以达到治疗目
的。
中医内科学系列精品 ppt课件
目录
• 中医内科学概述 • 中医内科学基础理论 • 中医内科学诊断方法 • 中医内科学治疗方法 • 中医内科学常见病症及辨证施治 • 中医内科学养生与保健
01 中医内科学概述
中医内科学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中医内科学是研究人体内部脏腑 、经络、气血津液等生理病理变 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科,是中医 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4年度中医内科学(全套课件1765P)

2024/3/23
辨证施治
根据脏腑经络理论,对疾 病进行辨证分型,制定相 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针灸治疗
针灸通过刺激经络腧穴, 调节脏腑功能,达到治疗 疾病的目的。
11
03
病因病机与辨证方法
2024/3/23
12
病因分类及致病特点
1
外感病因
包括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和疠气, 具有发病急、病程短、传变快的特点。
4
中医内科学定义与特点
定义
中医内科学是研究人体内部脏腑、经 络、气血津液等生理病理变化及其相 互关系的学科,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 要组成部分。
特点
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注重人体内部环 境的平衡与协调;以辨证论治为核心 ,强调个体化治疗;具有独特的理论 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2024/3/23
5
中医内科学发展历程
清暑祛湿解表法
适用于暑湿伤表证。常用方剂如新加香薷饮、六 一散等。
2024/3/23
18
药物选用原则及注意事项
根据证候类型选药
如风寒束表证宜选用辛温解表药, 风热犯表证宜选用辛凉解表药等。
注意药物的性味归经
如麻黄性温、味辛、微苦,归肺、 膀胱经,具有发汗散寒、宣肺平喘
、利水消肿的功效。
2024/3/23
暑湿伤表证
身热,微恶风,汗少,肢体酸重或疼痛,头昏重胀痛,咳嗽痰黏,鼻流浊涕,心烦口渴,或口中黏腻, 渴不多饮,胸闷脘痞,泛恶,腹胀,大便或溏,小便短赤,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
17
治法原则及常用方剂举例
辛温解表法
适用于风寒束表证。常用方剂如麻黄汤、桂枝汤 等。
辛凉解表法
适用于风热犯表证。常用方剂如银翘散、桑菊饮 等。
辨证施治
根据脏腑经络理论,对疾 病进行辨证分型,制定相 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针灸治疗
针灸通过刺激经络腧穴, 调节脏腑功能,达到治疗 疾病的目的。
11
03
病因病机与辨证方法
2024/3/23
12
病因分类及致病特点
1
外感病因
包括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和疠气, 具有发病急、病程短、传变快的特点。
4
中医内科学定义与特点
定义
中医内科学是研究人体内部脏腑、经 络、气血津液等生理病理变化及其相 互关系的学科,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 要组成部分。
特点
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注重人体内部环 境的平衡与协调;以辨证论治为核心 ,强调个体化治疗;具有独特的理论 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2024/3/23
5
中医内科学发展历程
清暑祛湿解表法
适用于暑湿伤表证。常用方剂如新加香薷饮、六 一散等。
2024/3/23
18
药物选用原则及注意事项
根据证候类型选药
如风寒束表证宜选用辛温解表药, 风热犯表证宜选用辛凉解表药等。
注意药物的性味归经
如麻黄性温、味辛、微苦,归肺、 膀胱经,具有发汗散寒、宣肺平喘
、利水消肿的功效。
2024/3/23
暑湿伤表证
身热,微恶风,汗少,肢体酸重或疼痛,头昏重胀痛,咳嗽痰黏,鼻流浊涕,心烦口渴,或口中黏腻, 渴不多饮,胸闷脘痞,泛恶,腹胀,大便或溏,小便短赤,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
17
治法原则及常用方剂举例
辛温解表法
适用于风寒束表证。常用方剂如麻黄汤、桂枝汤 等。
辛凉解表法
适用于风热犯表证。常用方剂如银翘散、桑菊饮 等。
中医内科学(全套课件)ppt课件

症状
病机 治法 方药
温燥
凉燥
头痛发热,微恶风寒,咳嗽 头痛鼻塞,恶寒发热,无汗,
少痰,咯痰不畅或痰中带血,咽干唇燥,干咳痰少,痰质
口渴喜饮,唇干咽燥,心烦,清稀。
大便干结。
舌干苔薄,脉象浮弦
舌红少苔,脉细数。
燥邪袭肺 肺津受伤
凉燥束表 肺气不利
清宣凉润
宣肺达表 化痰润燥
桑杏汤加减
药用苏叶、前胡辛散透表;
寒邪伤表,肺卫不宣 寒邪直中,伤及阳气
辛温发汗,散寒解表 助阳破阴,温里祛寒
方药
麻黄汤加减
四逆汤加味
三、暑 暑邪致病特点有三: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善发散 :
暑邪致病可致人体阳气亢盛,腠理开泄,而 致汗液过渡外泄,津伤气耗。 2、暑气通心: 若暑热内犯心营,心神被扰,可出现高热昏迷, 不醒人事等症。 3、暑多夹湿: 由盛夏时节,天暑下迫,地湿上蒸,湿热蒸腾, 故常见暑热夹湿的症状。
2、风性疏泄
3、风性善动
4、风性善行而数变
1. 易于侵犯人体的上部和肌表,故临床常见头痛, 感冒等病证。如《素问·太阴阳明论》说“伤于风者, 上先受之”。
2、其侵袭人体,可使肌腠开泄,故多见恶风,自汗等症状。
3、其临床表现多见动摇不定,所谓:“风胜则动”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如痉证的四肢抽搐, 颈项强直,甚至角弓反张,即属于风。
故湿邪为病,往往起病缓慢,病程较长,缠绵难愈。
2、湿性重 着⑴“重”即沉着,重着:湿邪困遏,阻滞气机的升降出入,清
阳不 升,在上则为头重如裹,昏蒙眩晕;在中则胸脘痞闷 胃纳不香;湿滞经络则四肢沉重,倦怠乏力。
⑵“浊”即秽浊:湿邪伤阳,气化不利,易出现水湿浊秽的病 症见面垢哆多,大便粘滞不爽,小便混浊,妇女带下稠浊, 3、湿性趋下 “伤于湿者,下先受之”(《素问·太阴阳明论》),故湿邪
中医内科学绪论PPT课件

• 以病因命名:伤风、中暑、虫证等; • 以主症命名:咳嗽、喘证、呕吐、泄泻、 眩晕等; • 以特殊临床表现命名:消渴、哮证、癫狂 等; • 以主要体征命名:黄疸、积聚、水肿、鼓 胀等; • 以病机命名:郁证、痹证、厥证等;
中医内科学
四、中医内科疾病的辨证论治概要
(一)病、症、证的含义与关系
病
即疾病,指在特定的病因作用下,机体邪正交争, 阴阳失调,出现特定的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 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病理全过程。
中医内科学
三、 中医内科疾病分类、命名
(一)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病因、病机、脏 腑
中医内科学
伤寒六经病证 热病 温病卫气营血证
三焦病病证
中医内科学
肺病证
心脑病证 脾胃肠病证
脏腑
肝胆病证
肾膀胱病证 气血津液病证 经络肢体病证
中医内科学
(二)中医内科疾病的命名
完善发展时期
明代 薛己《内科摘要》首用内科命名著作 王纶《明医杂著》“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 热病用完素,杂病用丹溪” 淡渗法,升提法,清凉法 张介宾《景岳全书》阴阳互补学说 疏利法,甘缓法,酸收法 燥脾法,温肾法,固涩法 李中梓《医宗必读》治泻九法 王肯堂《证治准绳》 吴又可《温疫论》“戾气”说
二、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
起源与发展
萌芽时期 奠基时期 形成时期 (春秋战国以前)(春秋战国至秦汉) (魏晋至金元)
完善发展时期 (明清后)
医院-社区一体化糖尿病教育项目 中医内科学
萌芽时期
• 殷商甲骨文记载:“疾首”、“疾腹”、 “疾言”、“疟疾”等; • 商代创制汤液治病; • 西周将医学分科为:“食医”、“疾医”、 “疡医”、“兽医”。
中医内科学
奠基时期
中医内科学
四、中医内科疾病的辨证论治概要
(一)病、症、证的含义与关系
病
即疾病,指在特定的病因作用下,机体邪正交争, 阴阳失调,出现特定的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 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病理全过程。
中医内科学
三、 中医内科疾病分类、命名
(一)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病因、病机、脏 腑
中医内科学
伤寒六经病证 热病 温病卫气营血证
三焦病病证
中医内科学
肺病证
心脑病证 脾胃肠病证
脏腑
肝胆病证
肾膀胱病证 气血津液病证 经络肢体病证
中医内科学
(二)中医内科疾病的命名
完善发展时期
明代 薛己《内科摘要》首用内科命名著作 王纶《明医杂著》“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 热病用完素,杂病用丹溪” 淡渗法,升提法,清凉法 张介宾《景岳全书》阴阳互补学说 疏利法,甘缓法,酸收法 燥脾法,温肾法,固涩法 李中梓《医宗必读》治泻九法 王肯堂《证治准绳》 吴又可《温疫论》“戾气”说
二、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
起源与发展
萌芽时期 奠基时期 形成时期 (春秋战国以前)(春秋战国至秦汉) (魏晋至金元)
完善发展时期 (明清后)
医院-社区一体化糖尿病教育项目 中医内科学
萌芽时期
• 殷商甲骨文记载:“疾首”、“疾腹”、 “疾言”、“疟疾”等; • 商代创制汤液治病; • 西周将医学分科为:“食医”、“疾医”、 “疡医”、“兽医”。
中医内科学
奠基时期
中医内科学专题ppt课件(2024)

14
胃痛辨证论治
2024/1/28
寒邪客胃
01
症状包括胃痛暴作、恶寒喜暖等,治疗以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为主,常用方剂有香苏散合良附丸加减。
饮食伤胃
02
症状包括胃脘疼痛、胀满拒按等,治疗以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为主,常用方剂有保和丸加减。
肝气犯胃
03
症状包括胃脘胀满、攻撑作痛等,治疗以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为主,常用方剂有柴胡疏肝散加减。
阐述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 及相互关系,如心主血脉 、肝主疏泄等。
2024/1/28
经络系统构成
介绍十二经脉、奇经八脉 等经络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
脏腑经络联系
阐述脏腑与经络在生理功 能、病理变化等方面的密 切联系。
8
气血津液理论
气的概念与分类
解释气在中医学中的含义 ,如元气、宗气、营气等 。
2024/1/28
2024/1/28
27
针灸推拿等非药物疗法操作技能培养
2024/1/28
针灸操作技能
掌握针灸基本手法,包括进针、行针、留针等,以及常见穴位的 定位和功效。
推拿操作技能
学习推拿基本手法,如推、拿、按、摩等,掌握其在不同病症中的 应用。
拔罐、刮痧等非药物疗法
了解拔罐、刮痧等非药物疗法的原理和操作技巧,以及其在临床中 的应用。
人工智能技术在中医内科学中的应用
如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中医证候分析和辅助诊断系统。
23
中西医结合治疗优势探讨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理论基础
阐述中西医治疗的理论基础和异同点,探讨二者结合的可能性。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
如提高治疗效果、缩短治疗时间、减少副作用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实践案例
胃痛辨证论治
2024/1/28
寒邪客胃
01
症状包括胃痛暴作、恶寒喜暖等,治疗以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为主,常用方剂有香苏散合良附丸加减。
饮食伤胃
02
症状包括胃脘疼痛、胀满拒按等,治疗以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为主,常用方剂有保和丸加减。
肝气犯胃
03
症状包括胃脘胀满、攻撑作痛等,治疗以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为主,常用方剂有柴胡疏肝散加减。
阐述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 及相互关系,如心主血脉 、肝主疏泄等。
2024/1/28
经络系统构成
介绍十二经脉、奇经八脉 等经络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
脏腑经络联系
阐述脏腑与经络在生理功 能、病理变化等方面的密 切联系。
8
气血津液理论
气的概念与分类
解释气在中医学中的含义 ,如元气、宗气、营气等 。
2024/1/28
2024/1/28
27
针灸推拿等非药物疗法操作技能培养
2024/1/28
针灸操作技能
掌握针灸基本手法,包括进针、行针、留针等,以及常见穴位的 定位和功效。
推拿操作技能
学习推拿基本手法,如推、拿、按、摩等,掌握其在不同病症中的 应用。
拔罐、刮痧等非药物疗法
了解拔罐、刮痧等非药物疗法的原理和操作技巧,以及其在临床中 的应用。
人工智能技术在中医内科学中的应用
如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中医证候分析和辅助诊断系统。
23
中西医结合治疗优势探讨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理论基础
阐述中西医治疗的理论基础和异同点,探讨二者结合的可能性。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
如提高治疗效果、缩短治疗时间、减少副作用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实践案例
中医内科学ppt课件-2024鲜版

通过推拿腰部肌肉、穴位等,缓解腰部肌肉紧张,减轻腰椎间盘 压力,缓解疼痛症状。
肩周炎
通过推拿肩部肌肉、穴位等,缓解肩部肌肉紧张,促进肩关节活 动功能恢复。
2024/3/27
26
推拿治疗注意事项及禁忌症
注意事项
推拿前需了解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推拿手法和力度;推拿过程中需注意观察患者反应,及时调整手法和力度; 推拿后需注意患者保暖和休息。
与其他传统医学的关系
中医内科学与其他传统医学如藏医、蒙医等在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上具有相似 之处,可以相互借鉴和交流,共同推动传统医学事业的发展。
2024/3/27
7
02 中医内科学理论基础
2024/3/27
8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的基本概念
阐述阴阳的哲学含义,以及在自然界 和人类社会的表现。
阴阳学说在中医中的应用
2024/3/27
注意中药的副作用和毒性
部分中药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和毒性,使用时 需注意用量和用法。
特殊人群用药
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老年人等特殊人 群使用中药时需特别注意。
19
05 针灸在中医内科学中的应用
2024/3/27
20
针灸治疗原则及方法
针灸治疗原则
调整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
针灸治疗方法
02
推拿前需了解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推拿手法和力度,注意推
拿过程中的患者反应,及时调整手法和力度。
推拿作用机制
03
通过刺激皮肤、肌肉、穴位等,调节人体气血、阴阳平衡,达
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5
常见病症推拿治疗方案
颈椎病
通过推拿颈部肌肉、穴位等,缓解颈部肌肉紧张,改善颈椎曲度 ,减轻颈椎病症状。
肩周炎
通过推拿肩部肌肉、穴位等,缓解肩部肌肉紧张,促进肩关节活 动功能恢复。
2024/3/27
26
推拿治疗注意事项及禁忌症
注意事项
推拿前需了解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推拿手法和力度;推拿过程中需注意观察患者反应,及时调整手法和力度; 推拿后需注意患者保暖和休息。
与其他传统医学的关系
中医内科学与其他传统医学如藏医、蒙医等在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上具有相似 之处,可以相互借鉴和交流,共同推动传统医学事业的发展。
2024/3/27
7
02 中医内科学理论基础
2024/3/27
8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的基本概念
阐述阴阳的哲学含义,以及在自然界 和人类社会的表现。
阴阳学说在中医中的应用
2024/3/27
注意中药的副作用和毒性
部分中药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和毒性,使用时 需注意用量和用法。
特殊人群用药
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老年人等特殊人 群使用中药时需特别注意。
19
05 针灸在中医内科学中的应用
2024/3/27
20
针灸治疗原则及方法
针灸治疗原则
调整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
针灸治疗方法
02
推拿前需了解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推拿手法和力度,注意推
拿过程中的患者反应,及时调整手法和力度。
推拿作用机制
03
通过刺激皮肤、肌肉、穴位等,调节人体气血、阴阳平衡,达
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5
常见病症推拿治疗方案
颈椎病
通过推拿颈部肌肉、穴位等,缓解颈部肌肉紧张,改善颈椎曲度 ,减轻颈椎病症状。
《中医内科学》PPT课件-2024鲜版

02
脏腑与形体官窍联系
脏腑精气阴阳理论体系
03
8
经络学说
01
02
03
十二经脉循行及主治规 律
奇经八脉循行及功能特 点
经别、络脉、经筋、皮 部等内容
2024/3/27
9
病因病机理论
外感六淫、疠气 病理产物:痰饮、瘀血、结石等
内伤七情、饮食、劳逸 发病与病机: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等
2024/3/27
2024/3/27
25
06
针灸疗法在中医内科中的应用
2024/3/27
26
针灸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简述
针灸基本概念
阐述针灸的定义、起源、发展及在中医内科中的 地位和作用。
经络腧穴理论
详细介绍经络系统的组成、生理功能及腧穴的分 类、定位方法。
刺灸方法
系统讲解毫针刺法、灸法、拔罐法、三棱针法、 皮肤针法等常用针灸操作技能。
24
经典名方解析及临床应用举例
1 2
经典名方介绍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名方,如麻黄汤、桂枝汤 、银翘散等,介绍其组成、功效及主治病症。
名方解析
深入分析经典名方的组方原理、配伍特点及用药 规律,揭示其治疗疾病的内在机制。
3
临床应用举例
结合具体病例,阐述经典名方的临床应用及加减 变化,展示中医治疗疾病的独特魅力和优势。
10
治则治法
2024/3/27
01
预防与调护原则
02
治未病思想应用
03
常用治法:汗、吐、下、和、温、清、补 、消等
04
八法在临床实践中的运用举例
11
03
常见病症诊断与治疗
2024/3/27
中医内科学-01总论_PPT幻灯片

证型各有不同。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病 因、病性、病位的差异,并形成不同的 病机,从而确定不同的治疗原则。倘若 缺乏上述某一指标,就很难辨出准确的 证。
15
病、证命名问题(补充)
⑸证型分级不确导致混乱及重复 疾病范畴较大,采取分级命证,大证
分小证,于辨证当然有利。但证型分级 不确,则会分化出各式各样的小证,以 致出现不必要的重复及混乱。
19
中医的辨证与辨病(3)
金寿山在《金匮诠释•自序》中指出: 能辨证而不识病,可谓只见树木,不 见森林,在诊断上缺乏全局观点;当 然只识病而不辨证,也就是只见森林, 不见树木,分不出这个森林中这是什 么树木,那又是什么树木,这个树木 应当砍伐(祛邪),那个树木应当培 养(扶正),诊断上虚实不分,治疗 上则虚虚实实,损不足而益有余。
13
病、证命名问题(补充)
⑶病名范畴的扩大影响辨治的准确性 疾病的概念,应有一定的范畴,紧
扣病机及治法。若范畴太大,无确切的 针对性,容易与其它病和证的混同,并 伴随产生很多相应冶法。适应性越多, 准确性和特异性就会越差,治疗就会陷 入盲目性。
14
病、证命名问题(补充)
⑷证型缺乏病性病位指标 在每种疾病范畴之内,所分化出来的
本学期中医内科考试方法
形成性考核成绩40%
⑴考勤、提问等方面内容 ⑵平时作业、阶段性测验等方面内容 ⑶专题讨论、小组学习、学习记录、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 方面内容 ⑷教学实践活动、实验报告等方面内容 ⑸其它自选形式考核方式
终结性考核成绩60%
1
主要教学内容
概述 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 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与命名 辨证与辨病关系 中医临床思维方法与特点 如何学好中医内科学
塘/鞠通、王士雄/孟英
9
15
病、证命名问题(补充)
⑸证型分级不确导致混乱及重复 疾病范畴较大,采取分级命证,大证
分小证,于辨证当然有利。但证型分级 不确,则会分化出各式各样的小证,以 致出现不必要的重复及混乱。
19
中医的辨证与辨病(3)
金寿山在《金匮诠释•自序》中指出: 能辨证而不识病,可谓只见树木,不 见森林,在诊断上缺乏全局观点;当 然只识病而不辨证,也就是只见森林, 不见树木,分不出这个森林中这是什 么树木,那又是什么树木,这个树木 应当砍伐(祛邪),那个树木应当培 养(扶正),诊断上虚实不分,治疗 上则虚虚实实,损不足而益有余。
13
病、证命名问题(补充)
⑶病名范畴的扩大影响辨治的准确性 疾病的概念,应有一定的范畴,紧
扣病机及治法。若范畴太大,无确切的 针对性,容易与其它病和证的混同,并 伴随产生很多相应冶法。适应性越多, 准确性和特异性就会越差,治疗就会陷 入盲目性。
14
病、证命名问题(补充)
⑷证型缺乏病性病位指标 在每种疾病范畴之内,所分化出来的
本学期中医内科考试方法
形成性考核成绩40%
⑴考勤、提问等方面内容 ⑵平时作业、阶段性测验等方面内容 ⑶专题讨论、小组学习、学习记录、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 方面内容 ⑷教学实践活动、实验报告等方面内容 ⑸其它自选形式考核方式
终结性考核成绩60%
1
主要教学内容
概述 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 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与命名 辨证与辨病关系 中医临床思维方法与特点 如何学好中医内科学
塘/鞠通、王士雄/孟英
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中医内科学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与临床经验 刘完素倡导火热学说主寒凉; 张从正倡导攻邪而善用汗、吐、下三法; 李东垣重脾胃; 朱丹溪提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四)完善发展(明清) 明代
(1)薛己的《内科摘要》,首先用内科命名。 (2)王纶《名医杂著》指出:
外感法仲景 热病用完素 内伤法东垣 杂病用丹溪
位。
• 第二步:
• 从六淫、疫毒、痰、饮、水、 气(气虚、气逆、气陷、气滞 )、血(血寒、血热、血瘀、 血虚)阴(阴虚、亡阴)、阳 (阳虚、亡阳)、脓、食积、 结石、虫积对疾病进行定性.
• 第三步:
• “必先五胜”,即在上述定位、定性 基础上,辨析出反映疾病本质的主 要病理变化完成辩证,即提出中医 诊断。
中医内科学
绪论
概述
General overview
点击输入本栏的具体文字,简明扼要的说明分项内容,请根据您 的具体内容酌情修改。 点击输入本栏的具体文字,简明扼要的说明分项内容,请根据您 的具体内容酌情修改。
Click to enter the specific text in this column to explain the sub item content briefly. Please modify it according to your specific content.
殷代甲骨文记载:心病、头痛、 胃肠痛、蛊病。 殷商发明用药酒、汤液治病。
商将医学分科为疾医、疡医、 食医、兽医。
(二)奠基(春秋
秦汉)
《脉法》、《五十二病方》 《治百病方》 《足臂十一脉灸经》 《阴阳十一脉灸经》 《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
《黄帝内经》:是一部划时代的医学巨
著,奠定了中医的基础理论。将过去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医内科学含义、发展史、分类、命 名、治疗原则、学习方法
2.熟悉中医内科学的思维方法 3.掌握中医内科学辨证论治步骤与方法
绪论
一、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 范围 二、中医内科学发展史 三 、中医内科疾病分类、命名 四、辨证论治的步骤与方法 五、中医内科诊治原则 六、如何学好中医内科学
奠 基 阶
的临床经验加以归纳、总结,从脏腑 、经络、气血津液、六淫、疾病的临
段 床表现特点等来认识内科疾病。
《伤寒杂病论》:以六经论伤寒,以脏 腑论杂病,创立了包括理、法、方、药
在内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
(三)充实(魏晋 金元)
1.病因学、症状学、治疗学的充实和发展
(1)病因学
王叔和《脉经》:脉学理论与方法系统化, 对内科诊断起了很大作用。
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医内科学 的一个巨大成就。
• 吴又可《温疫论》提出戾气致病的病因学说; • 清代叶天士著《温热论》,创立了温病卫气营
血的辨证纲领;
• 薛雪的《湿热条辨》专论湿热之邪所致温病; • 吴鞠通的《温病条辨》,提出三焦辨证; • 王孟英的《霍乱论》,对霍乱病的认识。
温病学家的理论和实践的成果,标志着温病学 已具备完整的理论体系 ,使中医内科学理论体
范围
外感病 中医内科疾病
内伤病
伤寒
温病
脏腑病证
肺系病证 心系病证 脾胃系病证 肝胆病证 肾系病证
气血津液辨证
脑系经络病证
二、中医内科学发展史
萌芽阶段 ——殷商时期
起
奠基阶段——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
源
与
发 展
形成阶段——魏晋至金元时期
完善阶段——清明时期
二、中医内科学发展史
(一)萌芽 (殷商时代)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最早的中医
病因病理学专著,对其病因病机多有阐述 ,形成了病源学说。
南宋·陈无择《三因及一病证方论》:病因专
著,分内因(七情)、外因(六淫)、不内外因 (饮食、虫兽、金刃)
(2)症状学
《诸病源候论》记述病侯784条,对胸壁的 症状如疼痛、性质、部位与预后作了描述。
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指出消渴病易发疮 疡。 王焘《外台秘要》指出消渴病“每发则小便 至甜”的特征。 此时期还对伤寒、温病、疟疾、肺痨等传染 病作了描述。心痛、虚劳、脚气、水肿在辨 证上有了较大提高。
四、辨证论治
(一)辨证论治的概 念
辩证(即诊断),就是根据四诊所收集的资料, 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 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即治疗)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 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Leabharlann (二)、辨证论治的步骤与方法
• 第一步:按脏腑经络理论对疾病进行定
(3)治疗学
《肘后备急方》用青蒿治疗疟疾;用海藻治 疗瘿病。
《千金要方》用常山、蜀漆治疗疟疾,用 苦参治疗痢疾、用谷皮煎汤煮粥治疗脚气 病等,而温脾汤、苇茎汤、犀角散则是治 疗内科疾病常用的名方良剂。
《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是国家颁行 的大型方书,收载大量内科方药
2.学术理论的创新:
金元四大家
现代
1.中医内科学 ; 2.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 3.现代中医内科学 。
三 、中医内科疾病分类、命名
(一)、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
伤寒六经病证 外感病 温病卫气营血证
三焦病证 脏腑病证
内伤病 气血津液病证
肢体经络病证
(二)、中医内科疾病的命名
以病因命名的 中风、中暑、虫证等 以病机命名的 郁证、痹证、厥证等 以病理产物命名的 痰饮等 以病位命名的 胸痹、肝着、肾着、肺痈等 以主症命名的 咳嗽、喘证、呕吐、泄泻、眩晕等 以主要体征命名的 黄疸、积聚、水肿、鼓胀等
(3) 王肯堂《证治准绳》; (4) 张介宾《景岳全书》 (5) 秦景明《症因脉治》; (6) 李宗梓《医宗必读》; (7)《景岳全书》的阴阳互补 ; (8)《医宗必读》的治泻九法至今仍
具重要意义 。
清代
清代对丛书的编著,更是琳琅满目,以内 科为主体的书籍,《医宗金鉴》、《张氏医通 》等。此外,简洁实用的《证治汇补》、《医 学心悟》、《类证治裁》、《医林改错》、《 血证论》等,对中医内科学的发展起了很大作 用。
一、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 及范围
定义
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和中 医临床思维方法研究并阐明内科疾病的 病因、病机、证候、诊断、辨证论治规 律和转归预后以及预防、康复、调摄等 问题的一门临床学科。
性质
是临床专业课,是中医学学科
的主干课程,是临床诸学科的基础 。其水平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临床 水平的发展水平。
(四)完善发展(明清) 明代
(1)薛己的《内科摘要》,首先用内科命名。 (2)王纶《名医杂著》指出:
外感法仲景 热病用完素 内伤法东垣 杂病用丹溪
位。
• 第二步:
• 从六淫、疫毒、痰、饮、水、 气(气虚、气逆、气陷、气滞 )、血(血寒、血热、血瘀、 血虚)阴(阴虚、亡阴)、阳 (阳虚、亡阳)、脓、食积、 结石、虫积对疾病进行定性.
• 第三步:
• “必先五胜”,即在上述定位、定性 基础上,辨析出反映疾病本质的主 要病理变化完成辩证,即提出中医 诊断。
中医内科学
绪论
概述
General overview
点击输入本栏的具体文字,简明扼要的说明分项内容,请根据您 的具体内容酌情修改。 点击输入本栏的具体文字,简明扼要的说明分项内容,请根据您 的具体内容酌情修改。
Click to enter the specific text in this column to explain the sub item content briefly. Please modify it according to your specific content.
殷代甲骨文记载:心病、头痛、 胃肠痛、蛊病。 殷商发明用药酒、汤液治病。
商将医学分科为疾医、疡医、 食医、兽医。
(二)奠基(春秋
秦汉)
《脉法》、《五十二病方》 《治百病方》 《足臂十一脉灸经》 《阴阳十一脉灸经》 《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
《黄帝内经》:是一部划时代的医学巨
著,奠定了中医的基础理论。将过去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医内科学含义、发展史、分类、命 名、治疗原则、学习方法
2.熟悉中医内科学的思维方法 3.掌握中医内科学辨证论治步骤与方法
绪论
一、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 范围 二、中医内科学发展史 三 、中医内科疾病分类、命名 四、辨证论治的步骤与方法 五、中医内科诊治原则 六、如何学好中医内科学
奠 基 阶
的临床经验加以归纳、总结,从脏腑 、经络、气血津液、六淫、疾病的临
段 床表现特点等来认识内科疾病。
《伤寒杂病论》:以六经论伤寒,以脏 腑论杂病,创立了包括理、法、方、药
在内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
(三)充实(魏晋 金元)
1.病因学、症状学、治疗学的充实和发展
(1)病因学
王叔和《脉经》:脉学理论与方法系统化, 对内科诊断起了很大作用。
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医内科学 的一个巨大成就。
• 吴又可《温疫论》提出戾气致病的病因学说; • 清代叶天士著《温热论》,创立了温病卫气营
血的辨证纲领;
• 薛雪的《湿热条辨》专论湿热之邪所致温病; • 吴鞠通的《温病条辨》,提出三焦辨证; • 王孟英的《霍乱论》,对霍乱病的认识。
温病学家的理论和实践的成果,标志着温病学 已具备完整的理论体系 ,使中医内科学理论体
范围
外感病 中医内科疾病
内伤病
伤寒
温病
脏腑病证
肺系病证 心系病证 脾胃系病证 肝胆病证 肾系病证
气血津液辨证
脑系经络病证
二、中医内科学发展史
萌芽阶段 ——殷商时期
起
奠基阶段——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
源
与
发 展
形成阶段——魏晋至金元时期
完善阶段——清明时期
二、中医内科学发展史
(一)萌芽 (殷商时代)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最早的中医
病因病理学专著,对其病因病机多有阐述 ,形成了病源学说。
南宋·陈无择《三因及一病证方论》:病因专
著,分内因(七情)、外因(六淫)、不内外因 (饮食、虫兽、金刃)
(2)症状学
《诸病源候论》记述病侯784条,对胸壁的 症状如疼痛、性质、部位与预后作了描述。
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指出消渴病易发疮 疡。 王焘《外台秘要》指出消渴病“每发则小便 至甜”的特征。 此时期还对伤寒、温病、疟疾、肺痨等传染 病作了描述。心痛、虚劳、脚气、水肿在辨 证上有了较大提高。
四、辨证论治
(一)辨证论治的概 念
辩证(即诊断),就是根据四诊所收集的资料, 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 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即治疗)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 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Leabharlann (二)、辨证论治的步骤与方法
• 第一步:按脏腑经络理论对疾病进行定
(3)治疗学
《肘后备急方》用青蒿治疗疟疾;用海藻治 疗瘿病。
《千金要方》用常山、蜀漆治疗疟疾,用 苦参治疗痢疾、用谷皮煎汤煮粥治疗脚气 病等,而温脾汤、苇茎汤、犀角散则是治 疗内科疾病常用的名方良剂。
《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是国家颁行 的大型方书,收载大量内科方药
2.学术理论的创新:
金元四大家
现代
1.中医内科学 ; 2.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 3.现代中医内科学 。
三 、中医内科疾病分类、命名
(一)、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
伤寒六经病证 外感病 温病卫气营血证
三焦病证 脏腑病证
内伤病 气血津液病证
肢体经络病证
(二)、中医内科疾病的命名
以病因命名的 中风、中暑、虫证等 以病机命名的 郁证、痹证、厥证等 以病理产物命名的 痰饮等 以病位命名的 胸痹、肝着、肾着、肺痈等 以主症命名的 咳嗽、喘证、呕吐、泄泻、眩晕等 以主要体征命名的 黄疸、积聚、水肿、鼓胀等
(3) 王肯堂《证治准绳》; (4) 张介宾《景岳全书》 (5) 秦景明《症因脉治》; (6) 李宗梓《医宗必读》; (7)《景岳全书》的阴阳互补 ; (8)《医宗必读》的治泻九法至今仍
具重要意义 。
清代
清代对丛书的编著,更是琳琅满目,以内 科为主体的书籍,《医宗金鉴》、《张氏医通 》等。此外,简洁实用的《证治汇补》、《医 学心悟》、《类证治裁》、《医林改错》、《 血证论》等,对中医内科学的发展起了很大作 用。
一、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 及范围
定义
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和中 医临床思维方法研究并阐明内科疾病的 病因、病机、证候、诊断、辨证论治规 律和转归预后以及预防、康复、调摄等 问题的一门临床学科。
性质
是临床专业课,是中医学学科
的主干课程,是临床诸学科的基础 。其水平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临床 水平的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