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交政策发展历程
中国的外交发展历程

中国的外交发展历程中国外交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
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历史悠久,与周边国家和地区有着广泛的交流和联系。
古代的中国外交主要是通过通过婚姻、贸易和使节相互通信进行。
自1840年以来,中国的外交面临了一系列重大挑战。
这一年,发生了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并签署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这对中国的外交地位产生了巨大影响,并导致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的下降。
随后,中国的外交政策逐渐由闭关自守转向开放主义。
20世纪初,中国爆发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皇帝制度,建立了共和国。
随着国内政局的动荡,中国的外交政策也发生了变化。
1912年中国成立了外交部,开始正式进行外交活动。
然而,由于内战和外国列强干涉,中国的外交实力受到了严重限制。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进入了新的外交阶段。
中国采取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然而,在冷战时期,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并不友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交政策再次发生重大变化。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提出了和平发展的外交理念,并努力维护世界和地区的和平稳定。
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并与许多国家签订了贸易协定和友好合作条约。
中国还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旨在促进区域互联互通和经济合作。
中国的外交影响力逐渐增强。
近年来,中国的外交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中国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推动地区合作和共同发展。
中国还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国际体系的改革和完善。
中国还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倡导构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综上所述,中国的外交发展历程经历了多个阶段。
从古代的文明交流到现代的全球参与,中国外交在保障国家利益的同时也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概括新中国的外交历程

概括新中国的外交历程第一阶段(1949—1978年),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这一阶段中国外交的主题词是“独立自主”。
新中国诞生后外交上首要的任务是维护国家安全和主权独立,捍卫革命胜利果实。
中国坚决反对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积极支持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的斗争,确立了以和平为宗旨、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在风云激荡的国际环境中展示了东方大国的鲜明形象,站稳了脚跟,改善了国际处境。
第二阶段(1978—2012年),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外交的主题词是“和平与发展”。
党中央作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的根本判断,我国外交工作的目标随之调整为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较长时间的和平外部环境。
在国际上,我们倡导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合作共赢的开放战略,积极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贡献,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持续提高。
第三阶段(2012年党的十八大至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外交的主题词是“民族复兴,人类进步”。
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被确定为新时代中国外交的总目标,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指导地位正式确立,一条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之路日益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70年风雨兼程,70年波澜壮阔。
新中国外交70年史诗般的历程,凝结着我们党坚持不懈推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成果,对于我们是一座思想宝库,其中给我们留下的最重要、最具普遍意义的基本经验包括以下几方面。
坚持党对外交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我国政治制度的最大优势。
从新中国外交奠基时期中央提出的“外交无小事”“外交工作授权有限,大权在中央”的根本原则,到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的有关论述,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贯穿新中国外交工作的一条主线,并为之提供了最根本的政治保障。
中国外交政策中国外交政策发展历程

中国外交政策中国外交政策发展历程
第二个阶段可以称为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阶段。
在开放的大背景下,中
国外交政策逐渐从防御性转向主动性。
中国开始积极主动地追求国家利益,参与全球化进程,并努力扩大国际合作。
中国倡导经济全球化、自由贸易,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组织,并与世界各国建立了广泛的经贸关系。
中国外交
政策在此阶段注重国家利益最大化,通过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互动,为自
身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第三个阶段可以称为中国崛起和全球影响力扩大阶段。
自21世纪初
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其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开始逐渐在
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国外交政策在这一阶段更加注重国际影响
力的提升,提出了和平发展的战略思想,主张通过和平与发展实现国家的
崛起。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倡导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并
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治理理念。
中国加强了与发展中国家和相
关地区的合作,推动国际和地区合作机制的建立。
总体来看,中国外交政策的发展历程表明了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愿望
和努力。
中国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致
力于为和平、稳定、繁荣的世界作出贡献。
在全球化和多极化的趋势下,
中国外交政策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中国将继续致力于维护国家的核心
利益和全球公共利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和平与发展做出
更大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的发展历程自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事业在国内外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各个领域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其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毛泽东时期(1949-1976),这个阶段的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主要是面对美国及其西方盟友的封锁和压力。
因此,中国的外交政策以坚持独立自主、反对霸权主义和维护世界和平为主要原则。
在外交上,中国先后同苏联、朝鲜、越南、缅甸等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密切的关系。
同时,中国还大力推动非洲亚洲拉丁美洲国家互助合作,提出了“五项原则”(互相尊重领土完整和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成为中国外交的核心。
第二阶段是改革开放时期(1978-2012),中国的外交政策逐步转向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贸易和人文交流。
这个阶段的中国重视保持国际政治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和平、发展、合作”的外交思想,与世界各国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
在这个阶段中,中国先后加入了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合组织等国际组织,并与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加强了经济、科技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第三阶段是习近平时期(2013至今),在这一阶段中,中国的外交政策重点是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和构建全球伙伴关系。
中国提出了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核心的外交思想,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重塑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与此同时,中国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推动区域共同发展。
总的来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国外交历程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从独自面对封锁压力到与世界各国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和地位不断提升。
在未来,中国将继续秉持着独立自主的原则,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更好地履行好大国的责任。
我国外交政策的发展历程

我国外交政策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外交政策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政府部门和外交机构负责制定和实施的,其发展历程经历了多个阶段。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的外交政策主要以“反帝反殖,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核心。
由于国内经济建设和军事建设同时进行,外交政策焦点逐渐从欧美转向亚非拉国家。
这种政策导致了我国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关系紧张,但与非洲、亚洲和拉美等国家的合作得到了积极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开始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吸引了大量外资和技术引进。
随着对外经济贸易的增长,我国开始注重维护对外经济利益和加强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合作。
同时,我国也通过和平开展的方式解决了边境问题,不断扩大与周边国家的合作和关系。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我国外交政策逐渐转向全球化和多元化。
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积极开展南南合作,加强同发达国家的合作,促进多边主义和世界范围内的可持续发展。
在同时,我国也积极维护自身利益,保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简述新中国外交发展的几个阶段

新中国外交政策发展历程和背景一、50年代历程1方针政策: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外交的首要任务是: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恢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
为此,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三条方针。
2、背景:国际方面⑴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经济封锁、外交故里、军事包围和威胁.国内方面⑴新中国成立,是中国能够执行独立自主外交的前提⑵政权急待巩固,经济急待恢复,创造和平的建设环境二、60年代历程1方针:“两个拳头出击”2、背景:60年代国际形势变化的特点是大分化、大动荡、大改组。
从苏共二十大开始,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中苏关系急剧恶化,美国也也继续推行敌视中国的政策。
为捍卫国家主权,维护世界和平,中国实行了这样的外交政策。
三、70年代历程1、方针:“一条线、一大片”、三个世界的提出2、背景:苏美两个超级大国的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苏联的方向发展。
苏联凭借其迅速膨胀起来的军事实力到处伸手,而美国由于侵越战争拖累,力量相对削弱。
苏美争霸出现了苏攻美守的态势。
美国为集中力量对付苏联的挑战,谋求从越南脱身,寻求同中国接近。
四、80年代至今1、方针:无敌国外交政策调整: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实行不结盟政策,全面对外开放2 背景:中国外交方面从幼稚开始走向比较成熟。
外交定义:国家以和平手段对外行使主权的活动。
通常指由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外交部长和外交机关代表国家进行的对外交往活动。
外交的活动形式:外交的活动形式多样,主要有访问、谈判、交涉、缔结条约、发出外交文件、参加国际会议和国际组织等。
外交过程:在外交过程中,不是取悦别人,而是怎么样从他身上得到利益,同样外交不是政治游戏的筹码,,外交的实质是合作学习对立三个不同的属性。
-3、主要成就:①新中国成立第一年就与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成为解决中印之间的国家准则,也成为解决国家之间的基本准则,反映了我国外交的政策的成熟③日内瓦会议凸显了我国作为世界五大国的地位④万隆会议提出的“求同存异”主张,不仅是的万隆会议成功召开,而且成为“万隆精神”的核心内容。
中国外交的发展历程

中国外交的发展历程中国外交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丝绸之路的开辟和中华文明的辐射影响。
然而,随着历史的推移和中国的发展,中国外交在近代经历了许多重要的转折点和里程碑式的发展。
首先是中国外交的现代起点可以追溯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
这场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是中国外交的起点。
中国在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割让大片领土并向外国支付巨额赔款。
这个时期,中国外交陷入了被动和被剥削的状态。
然而,随着中国社会的觉醒和民族意识的崛起,中国外交开始发生变化。
在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建立了第一个共和国,外交事务逐渐独立于封建的朝廷制度。
然而,由于内部政治的分裂和国共两党之间的冲突,外交努力受到限制,为国家发展和统一带来了困扰。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外交的新时期。
中国外交的发展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主要集中于争取国际地位和进行外交斗争以打破国际封锁。
中国坚定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积极参与联合国事务和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在1970年代后期,中国外交经历了更加开放的一段时期。
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开始与世界各国进行全面接触与交流。
1971年,中国取得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推动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随后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中国从一个被孤立的国家转变为一个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的大国。
2001年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进一步加强了与国际社会的联系,成为全球化时代的积极参与者。
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崛起和对国际事务的日益重要角色,使其外交战略更加积极主动。
中国提出了“和平崛起”的战略构想,倡导建设持久和平的国际体系,推进共同发展的全球治理。
近年来,中国外交继续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
中国积极主动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并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倡导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国际关系。
中国还加强了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扩大了对外交往和合作范围,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政策调整历程

中国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是维护自身主权利益、维护 世界和平的正确选择。中国与亚非17国建立外交关系。
2.20世纪50年代中期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求同存异” 原因:中美仍然处于敌对紧张的状态,;有很多亚 非拉国家脱离殖民统治独立。
加强了与亚非各国的联系,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3. 20世纪60年代
4.20世纪70年代 “一条线”“一大片” 原因:美国:美国孤立中国政策失败,在美苏争霸中处 于守势等。中国:中国的快速发展和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 巨大影响,对付苏联需要实现统一需要。 中国外交获得重大突破,中美、中日关系实现正常化,许多 国家纷纷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5.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 不结盟政策 全方位无敌国外交 原因:国际:世界格局由美、苏两极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国内:中国的经 济建设也需要一个和平安全的国际环境。
“两个拳头打人”(既反美又反苏) “一大片”团结广大第 三世界国家。
原因:(1)美苏争霸。美国继续敌视中国,阻挠大陆解放台湾;发动侵越 战争,从南面威胁中国安全。 (2)50年代末期,苏联实行霸权主义,企图损害中国的主权;60年代,中 苏关系恶,并爆发局部武装冲突,苏联严重威胁中国安全。 (3)欧洲一体化进程发展,不再唯美国马首是瞻,奉行相对独立自主外交 政策。 (4)亚非拉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增多,不结盟运动冲击美苏两极格局,第三 世界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
(1)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不断扩大,出现了第二次建交高潮。到1969年, 同中国建交的国家已达五十个。中国已成为独立于美苏之外的一支重要力 量,在维护亚洲和世界和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与大国对抗,造成孤立,1968年春,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感慨地说: “我们现在孤立了,没有人理我们了。”对小国外交主要靠经济援助,一 些小国一旦得不到满足,往往“背信弃义”;同时也增加财政负担,影响 人民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外交政策发展历程:
一、50年代
1、方针政策: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外交的首要任务是: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恢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
为此,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三条方针。
“另起炉灶”,就是同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彻底决裂,不承认旧中国同其他国家建立的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就是要在彻底清除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和残余势力之后,再请客人进来,以免敌对者“钻进来”捣乱。
“一边倒”,即倒向社会主义一边。
“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的民族和人民,共同奋斗。
这就是联合苏联,联合各人民民主国家,联合其他各国的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结成国际统一战线”。
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2、原因:
国际方面——
(1)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经济封锁、外交故里、军事包围和威胁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系列国家走上了人民民主道路,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3)广大的亚非拉国家纷纷走上独立自主的道路;
国内方面——
(1)新中国成立,是中国能够执行独立自主外交的前提
(2)政权急待巩固,经济急待恢复,创造和平的建设环境
(3)能够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树立新中国的国际形象。
3、主要成就:①新中国成立第一年就与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也就是说17个国家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唯一的合法主权国家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成为解决中印之间的国家准则,也成为解决国家之间的基本准则,反映了我国外交的政策的成熟③日内瓦会议凸显了我国作为世界五大国的地位④万隆会议提出的“求同存异”主张,不仅是的万隆会议成功召开,而且成为“万隆精神”的核心内容。
二、60年代
1、方针:“两个拳头出击”
2、原因:60年代国际形势变化的特点是大分化、大动荡、大改组。
从苏共二十大开始,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中苏关系急剧恶化,美国也也继续推行敌视中国的政策。
为捍卫国家主权,维护世界和平,中国实行了这样的外交政策。
三、70年代
1、方针:“一条线、一大片”、三个世界的提出
2、原因:苏美两个超级大国的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苏联的方向发展。
苏联凭借其迅速膨胀起来的军事实力到处伸手,而美国由于侵越战争拖累,力量相对削弱。
苏美争霸出现了苏攻美守的态势。
美国为集中力量对付苏联的挑战,谋求从越南脱身,寻求同中国接近。
苏联则在加紧同美国争霸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对中国的压力和军事部署。
西欧、日本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并日益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
亚非拉国家维护和争取独立的斗争取得伟大胜利,成为反帝、反殖和反霸的主力军。
3、成就:
①中国联合国恢复合法地位
②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并建立外交关系
③中日建立外交外交关系
④形成了建国以来的建交高潮。
四、80年代至今
1、方针:无敌国外交
2、政策调整:
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实行不结盟政策
全面对外开放
2、具体表现在:
①积极参加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如积极参加联合国组织的维和行动
②积极参加地区性的经济建设,如2001年成功举行亚太经合组织的非正式领导人的上海会议
③积极推行睦邻友好政策,营造宽松的建设环境,如在中国倡导和组织下,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④继续改善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如积极沟通与欧盟的联系与交流
⑤继续加强与广大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交流,如中非论坛建设
⑥坚持不结盟的外交路线,如1980年在《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30年后,中国领导人果断的停止了继续结盟的做法
⑦把对外开放始终作为我国一项基本国策
⑧对战争与和平的认识有了新的认识,审定认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
题,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何时期都不能够偏离这一中心,除非发生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