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论文

合集下载

青铜器鉴赏论文图文稿

青铜器鉴赏论文图文稿

青铜器鉴赏论文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论青铜器鉴赏内容摘要: 青铜是人类历史上的一项伟大发明,中国古代铜器,是我们的祖先对人类物质文明的巨大贡献,虽然从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我国铜器的出现,晚于世界上其他一些地方,但是就铜器的使用规模、铸造工艺、造型艺术及品种而言,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的铜器可以与中国古代铜器相比拟。

这也是中国古代铜器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独特地位并引起普遍重视的原因之一。

中国古代青铜器三大艺术要素形制纹饰铭文关键字: 形制纹饰铭文艺术一,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形制指其外形表现,是指青铜器的造型艺术。

我们祖先在青铜器造型艺术中充分考虑了如下因素:1、在实用基础上注重装饰,将实用与审美完美地统一起来。

实用是第一因素,但同时为了满足对审美的要求,施以各种外形装饰。

足部的装饰:柱状足、锥形足、圆足、扁足、方足、兽蹄足……腹部装饰:各种深浅浮雕甚至是透雕纹饰、扉棱、各种鸟兽雕塑……耳、鋬的装饰:作成龙形、蛇形、鸟形、或装饰龙头、羊头、牛头、鸟首……盖的装饰:在盖上塑以各种动物、人物、或将盖与器体制作成完整的动物…2、几何形体与动物形体单用、并用及复合使用圆球体、圆柱体、圆椎体、椭球体、立方体等作为青铜器形体的基本形状被广泛使用,为避免形式上的过于简洁和呆板,古人熟练地将这些基本几何体复合使用,构成繁复精美的各种造型体,显示出我们祖先惊人的智慧。

动物崇拜是原始人类普遍的行为,以各种动物形态作为青铜器的形体也是中国古代青铜器的一大特点,而且模仿得微妙维俏。

3、符合形式美的基本规律中国古代青铜器造型普遍遵从如下形式美的基本规律:平衡对称单纯多样刚柔相济静中寓动背离规则古代青铜器的纹饰要点青铜器纹饰是青铜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常饰在器物的腹、颈、圈足或盖上。

中国古代青铜器上的纹饰,始于二里头文化期,最早出现在容器上的是实心的连珠纹;带纹饰的器物集中在商周,且以商周最为着名。

夏商周青铜器艺术的发展源流(可编辑)

夏商周青铜器艺术的发展源流(可编辑)

夏商周青铜器艺术的发展源流(可编辑)夏商周青铜器艺术的发展源流苏州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含为获得苏州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承担本声明的法律责任。

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竺:皇焦兰鲨《‘苏州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本人完全了解苏州大学关于收集、保存和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即:学位论文著作权归属苏州大学。

本学位论文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

苏州大学有权向国家图书馆、中国社科院文献信息情报中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含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送交本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学位论文,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涉密论文口本学位论文属在??年一月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非涉密论文团. .弓日论文作者签名: 期:三纽丝口。

弓导师签名:丝艘蟹.日期:夏商周青铜器艺术的发展源流摘要夏商周青铜器艺术的发展源流摘要本文以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容器为研究对象,详细论述了青铜器艺术的渊源、起源和发展的完整过程。

青铜器艺术的渊源是指青铜器萌生之前的史前艺术、技术与礼仪传统,这些因素对夏商周青铜器的产生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青铜器艺术的起源是指青铜容器产生之前的早期铜器艺术,具体则指以纯铜或各种铜合金制作的非容器类的工具、武器和装饰品等。

青铜器艺术的发展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形制与纹饰的发展演化、铸造技术的发展演进以及青铜器所反映的夏商周制度与观念的嬗变。

青铜器形制与纹饰的发展演化是最为直观可感的动态过程,其中亦折射出人们追求实用和美观的心路历程。

但是,形制与纹饰的发展演化又会受到特定铸造技术以及所处时代礼制与观念的制约,故而有关铸造技术的发展演进及青铜器所反映的制度与观念的嬗变均需加以研究,这样才能更加全面深入地分析青铜器形制与纹饰演变的动因。

商代青铜文化范文

商代青铜文化范文

商代青铜文化范文商代青铜文化是中国青铜文化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商代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明时期,其文化和社会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商代青铜文化以其独特的造型、精美的工艺和丰富的象征意义成为中国文化瑰宝,被誉为中国青铜艺术的巅峰之作。

商代青铜文化的主要特点之一是青铜器的广泛应用。

青铜器是商代社会经济、政治、宗教和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用于宗庙祭祀、政府礼仪和文物陈设。

青铜器的类型繁多,包括鼎、壶、爵、斝、罍、觥等,其造型优美,纹饰精细,工艺精湛。

青铜器用于宗庙祭祀的场合,象征着对祖先的崇敬和敬意;用于政府礼仪的场合,展示了统治者的威严和权威;在文物陈设中,青铜器成为一种表达华夏文明的重要符号。

商代青铜文化还表现出较高的艺术水平。

青铜器的制造需要经历多道工序,包括模型制作、浇铸、打磨和刻纹等,其中每一道工序都需要高超的技艺和耐心的工作。

商代青铜器的造型华丽而大气,线条流畅,各个部位的比例协调,显示出古代工匠的高超技巧。

青铜器的纹饰繁多,有兽面纹、龙纹、凤纹等,以及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动物和神祗形象,给人以视觉的艺术享受。

商代青铜器的工艺水平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程度,比较具有观赏性和艺术性,被誉为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瑰宝。

青铜器不仅仅是一种工艺品,更是一种象征与信仰的载体。

商代人民相信青铜器具有驱邪辟祟的神奇力量,可以保护人们平安、饱食、繁衍后代。

因此,在那个时代,商代人民制造和使用青铜器是一种信仰和崇拜行为。

鼎作为商代青铜文化的象征,在商代祭祀活动中承载了重要的神圣意义。

商代人民认为通过举行祭祀活动,可以与神灵沟通、祈福和祈求吉祥,青铜器作为神圣的媒介,成为了人与神的桥梁。

商代青铜文化的传承对后来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商代青铜文化为后世的青铜器制作提供了丰富的范本和经验,尤其是其工艺和艺术水平,对后世的青铜器制造产生了深远影响。

商代青铜器的纹饰和雕刻技法为后来的青铜器发展奠定了基础,后来的历史时期,如周代、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青铜器的制作水平和样式不断发展,并达到了新的高峰。

周原青铜器论文类目录

周原青铜器论文类目录

周原青铜器论文类目录(216 文本字数)(1682 阅读次数)1.综述〈宝鸡西周考古发现〉,任周芳,《西周史研究》(《人文杂志丛刊》第二辑),1984年。

〈关于青铜器窖藏性质的反思〉,王睿,《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纪念文集》,科学出版社,2000年4月。

〈青铜器与周原遗址〉,李学勤,《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2期(又见《新出青铜器研究》,文物出版社1990年)。

〈青铜器的起源与西周青铜器〉,杜迺松,《故宫博物院院刊》,1998年2期。

〈三十年来的殷周金文研究——<三代吉金文存补编>代序〉,周法高,《大陆杂志》第六十卷第六期,1980年6月。

〈秦人青铜文化初探——由四宗西周青铜器的族属谈起〉,尚志儒,《文博》,1984创刊号。

〈秦文化的起源:西周青铜器与秦青铜器、陶器的关系〉,饭岛武次,《中国考古学与历史学之整合研究》(上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7年。

〈陕西地区西周墓葬和窖藏出土的青铜礼器〉,卢连成、胡智生,《宝鸡鱼国墓地》附录一,文物出版社,1988年。

〈矩伯、裘卫两家族的消长与周礼的崩坏——试论董家青铜器群〉,周瑗,《文物》,1976年6期。

〈试论董家村青铜器群〉,李学勤,《新出青铜器研究》,文物出版社,1990年。

〈说“周行”“周道”——西周时期的交通初探〉,杨升南,《西周史研究》(《人文杂志丛刊》第二辑),1984年。

〈陕西商周青铜器的出土与研究〉,吴镇烽,《考古与文物》,1988年5、6期。

〈商周铜器多出于今陕西凤翔、岐山、宝鸡、眉县、扶风各县说〉,张鹏一,《西北史地》,1938年1期。

〈商和西周的金文〉,马承源,《书法》,1982年2期。

〈商周青铜器装饰艺术〉,吴镇烽,《考古与文物》,1983年5期。

〈商周青铜器铭文研究〉,杜迺松,《考古与文物》,1993年5期。

〈试论周秦青铜文化在中国古代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李先登,《周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美术教学论文:小学美术教学中宝鸡青铜器资源的实践与应用

美术教学论文:小学美术教学中宝鸡青铜器资源的实践与应用

美术教学论文:小学美术教学中宝鸡青铜器资源的实践与应用引言: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可以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挖掘地方和学校的优势资源,把本土化的美术元素引入课堂,可以满足不同地区学生学习美术的需求。

同时能使学生建立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本文是将宝鸡青铜器文化资源转化为适合小学生活动的教学资源,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在动手实践中感受本地青铜器独特的艺术魅力,了解、喜欢宝鸡青铜器文化,学会用绘画、剪纸、版画、手工制作等美术表现方法表达自己对青铜器的纹样之美、器型之美以及文化之美的独特感受。

小学美术新课标提出:教师应广泛利用博物馆等校外的课程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美术教育活动,来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文化的传承与交流,并为文化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为了丰富学校美育课程,形成学校美育特色,大力弘扬地方优秀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宝鸡有时代感的美术教师团队一直努力,以青铜器文化为依托,积极探索有效途径。

宝鸡有丰富的青铜器资源,将其应用于小学美术教学有何重要意义?青铜器资源应用于小学美术教学具体有哪些策略?让学生在青铜文化的熏陶下,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通过有趣的美术活动丰富审美体验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小学美术教学中宝鸡青铜器资源应用的重要意义(一)丰富美术教学资源宝鸡青铜器数量多、重器多、精品多、铭文多,其独特的造型、精美的纹饰、精湛的工艺,是集造型、雕塑、绘画等多种艺术之成,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研究价值。

将宝鸡青铜器资源应用到小学美术教学中,开展美术教学实践活动,能充分挖掘地方美术资源独特的育人价值,极大丰富美术课程资源,拓宽美术课程资源,推进课程改革、促进美术教学的发展。

(二)传承发扬地方传统文化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美术学习掌握的仅仅是技能,它也是文化的学习。

宝地方资源是我国民族优秀文化的突出代表,是我们的文化之源。

美术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都在其间有所体现。

青铜文化简介

青铜文化简介

青铜:文明的起源[文档副标题]王艺博 5140519043摘要[日期] [公司名称][公司地址]在人类历史上,几个主要的文明古国都经历了青铜时代。

青铜,一种在纯铜或者红铜中按照一定比例添加铅或锡而成的合金,因出土后显青灰色而得名。

它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对人类文明的起源有着非凡的意义。

据考证,中国青铜的出现不会晚于公元前2000年,在公元前三世纪仍有大量使用,持续时间达1500年以上。

这个时间正对应夏商周“上三代”时期,给我们留下了无数宝贵的奇伟瑰丽的青铜遗产。

青铜器作为人类最早发明的金属器具,一直是人类学家公认的三大文明起源之一[1]。

抛开它的使用价值不谈,在人类思想及精神塑造上,青铜器有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呢?它是如何影响到人类文明的起源的?本文将针对青铜文化对人们精神层面以及社会文化的影响入手,浅谈青铜文化与人类文明起源的关系,解析青铜器中隐藏的文化讯息。

第一章引论1.1问题提出与选题意义一直以来对青铜文化的研究大多集中于青铜的冶铸技艺、青铜造型与纹饰等实物方面的研究,却少有对青铜文化与人类思想文明进步关系的探寻。

作为人类文明起源之一,难道青铜的作用仅仅是作为一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材料,使人们能够制造出更多更有力的工具?很显然单纯的技术或者视觉方面的研究无法给于我们更多的帮助,因此有必要对青铜做深一步的理解。

青铜的作用绝不仅限于为人类提供了先进的材料用具,它背后的文化信息更值得我们去关注,通过研究其中蕴含的文化更有助于帮我们理解上古社会进步的推动力。

因此我选择青铜文化作为突破点,在本文中从礼乐祭祀和战争工具、青铜造型与先民创新精神、青铜乐器及金文中的艺术与审美追求三个方面来解释青铜文化对人类思想带来的冲击与改变。

1.2论文结构本文第一章为引言,介绍选题意义;第二章主要探讨礼乐制度中的青铜元素,解析青铜在社会制度变革中的作用;第三章从夏商周青铜器造型纹饰的演变来表现先民令人惊叹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商周青铜器饕餮纹和谐之美论文

商周青铜器饕餮纹和谐之美论文

商周青铜器饕餮纹的和谐之美摘要:本文从商周青铜礼器的主要纹饰饕餮纹的形式特点入手,从美学的角度探讨其纹饰形式与内涵的和谐,主客体关系的和谐以及政教和谐的等深层次的审美问题,力图揭示饕餮纹蕴含的巨大的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饕餮纹;和谐;形式;内容;主客体;宗教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1-059-02几千年来,商周青铜礼器及其纹饰一直为世人瞩目,其纹饰以动物纹为主,最为常见的名为“饕餮纹”。

这一定名源于《吕氏春秋先识览》,其书云:”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

”于是后世自北宋以来所有金石学书籍一直称商周青铜器上这种神怪性的纹饰为饕餮纹。

正如张光直先生说:“古典式的装饰纹样中的动物纹样种类繁多,而且表现出一种高昂的情绪,并给人以有力的感觉。

最常见的动物母题为饕餮纹,而饕餮面形常常构成一个青铜器全部纹饰的中心,为比较小而次要的装饰母题所环绕。

”(图1)图1这种充溢着神秘、威严、狞厉之感的饕餮纹,让人不忍目睹,但在这种恐怖的外表下,饕餮纹蕴含的是一种由表及里的和谐之美。

周来祥先生认为和谐的“逻辑展开与审美关系的历史发展(其根源是人类社会历史的变迁),与人类文化艺术的历史嬗变,与人类审美活动的历史实践总体上是一致的”。

而和谐大致包括紧密相联的五层内涵:感性对象形式的和谐;感性对象内容的和谐;内容和形式的和谐统一;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之间的和谐;人自身的内在和谐发展。

本文试从这几个方面对饕餮纹的和谐之美进行探讨。

一、视觉形式的和谐之美首先,我认为饕餮纹的感性形式是和谐统一的。

饕餮纹基本上采用对称的结构,其特点为以鼻.梁为中线,两侧作对称排列,上端第一道是角,角下有目,形象比较具体的饕餮纹在目上还有眉,目的两侧有的有耳,多数饕餮纹有曲张的爪,两侧有左右展开的体躯或兽尾,少数简略形式无兽体兽尾。

饕餮纹反映出的稳重感、浑厚感、秩序感、平衡感等意味。

《鄂尔多斯式青铜器造型艺术研究》范文

《鄂尔多斯式青铜器造型艺术研究》范文

《鄂尔多斯式青铜器造型艺术研究》篇一一、引言鄂尔多斯式青铜器作为中国古代青铜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

它以独特的造型艺术、精美的工艺技术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在青铜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对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的造型艺术进行深入研究,旨在探讨其艺术特色、工艺技术以及文化价值。

二、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的艺术特色1. 造型丰富多样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的造型丰富多样,既有动物形象,如马、牛、羊等,也有人物形象以及各种器物形象。

这些形象生动逼真,富有动感,体现了古代人们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与敬畏。

2. 线条流畅优美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的线条流畅优美,体现了古代匠人的高超技艺。

无论是器物的轮廓线还是细节的装饰线,都显得自然而流畅,给人以美的享受。

3. 装饰精美细腻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的装饰精美细腻,常采用浮雕、镂空、镶嵌等多种工艺手法。

这些装饰不仅增加了器物的美观性,还体现了古代人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追求。

三、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的工艺技术1. 铸造技术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的铸造技术是其主要工艺技术之一。

古代匠人采用失蜡法等铸造技术,将铜料熔化后浇注到模具中,从而制作出各种形状的青铜器。

2. 雕刻技术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的雕刻技术也是其独特之处。

匠人们采用雕刻、錾刻等手法,在器物表面进行精细的雕刻和装饰,使器物更加精美细腻。

3. 镶嵌技术镶嵌技术是鄂尔多斯式青铜器中常见的工艺技术之一。

匠人们将各种宝石、玉石等材料镶嵌在器物表面,使器物更加华丽高贵。

四、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的文化价值1. 历史价值鄂尔多斯式青铜器作为中国古代青铜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它反映了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以及社会制度等方面的情况,为研究古代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2. 艺术价值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的造型艺术和工艺技术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它的精美细腻的工艺和优美流畅的线条,体现了古代人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追求,为后世艺术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铜器论文
浅谈青铜器的设计发展
【摘要】:青铜器是我国古代的重要工艺和设计品类之一,对当时的生产、生活的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也成为当今社会了解当时历史文化和经济政治的重要文献和参考资料,青铜器的设计与制作,也代表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中造型和装饰艺术的风格特征,是我国古代设计艺术的主要内容之一。

【关键词】:青铜器、装饰纹样、造型艺术
我们把使用青铜材料制作工具、武器的时代称作“青铜时代”,可见青铜器在历史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中国的青铜时代的车辙从公元前2000年左右开始前进,主要经历了夏、商、周三代,约经历了十五个世纪。

从已知的考古发现来看,我国青铜的使用应始于原始社会的晚期,距今4000——4500年。

一、青铜器设计制作在夏代真正开始发展(夏铸九鼎),与此同时也拉开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青铜时代的序幕
1、使用范围:在这一时期,青铜器主要以小件的工具和兵器为主,礼器只限于酒器——爵。

2、装饰纹样:由于受工艺技术的限制,一般无纹样,只在少数爵等容器的颈部饰一排或两排圆钉状纹饰。

二、商代是我国青铜器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无论是器物的种类还是数量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出现了一大批珍贵的艺术精品
1、制作工艺技术:商代前期由于冶铸技术还不是十分特别的成熟,制作的青铜器外观粗糙,但风格显得很淳朴。

一直到了商王武丁统治时期,制作工艺开始表现的成熟和精美,而且在这时期成套的青铜礼器和乐器体系已经全面形成。

2、造型艺术:庄严肃穆、雄伟厚实的造型特点在这时特别的突出。

商前期的造型大都仿制陶器的造型特点,后期的造型有了较大的突破和创新,普遍是一些富有特征性的方形器,并且器形特别丰富多样,比如就仅鼎的类型,就有圆形鼎、四形扁足鼎、方形扁足鼎、分档鼎、四足方鼎之分;酒器主要有壶、角、方彝、鸟兽尊等;食器主要有孟、豆、匕等;乐器有饶,以及兵器、车马器和其他工具等。

同时在这一时期,最值得一提的是极具造型艺术的立体人兽型的一些艺术品,例如在湖南宁乡月山铺出土的四羊方尊和在安阳妇好墓出土的青铜鸮尊。

3、装饰纹样:商前期纹饰简朴单调、线条简练粗狂,动物纹有饕餮纹、龙纹、凤纹、虎纹,几何纹有圆涡纹、连珠纹、云雷纹等,多于带状物饰于器物的颈部。

商后期纹样增多富于变化,并且铸造与青铜纹饰相结合。

4、铭文:这一时期,青铜铭文开始流行,但字数不多,一般为两三个字,主要是标明使器者的私名或族氏,例如“妇好”,或受祭者,如“司母戊”。

5、由于在商朝的思想意识形态上,上承原始的氏族部落下启奴隶社会的等级制度的影响,所以这一时期的青铜器的美最值得研究,它不仅仅表现在外在的造型纹饰特点上,更重要的是它的造型与纹饰所折射的文化内涵。

它既有原始氏族部落的淳朴笨拙,有融合了奴隶制度的阴森恐怖,因此赋予了这一时期的青铜器所特有的狞厉之美,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饕餮纹,它不仅具有一种原始的巫术力量,而且赋予了“协上下”“承天体”的祯祥寓意。

因此,李泽厚说:“它们呈现给你的感受是一种神秘的威力和狞厉的美。

它们之所以具有威吓神秘的力量,不在于这些怪异动物形象本身有如何的威力,而在于这些怪异形象为象征符号,指向了某种似乎是超世间的权威神力的观念;它们之所以美,不在于这些形象如何具有装饰风味等等,而在于这些怪异形象的雄健的线条,深沉凸凹的铸造刻饰,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一种无垠的、原始的、还不能用概念语言来表达的原始宗教的情感、观念和理想,配上那沉着、坚实、稳定的器物造型,极为成功地反映了“有虔秉钺,如火烈烈”进入文明时代所必经历的那个血与火的野蛮年代。


三、西周堪称我国古代青铜器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冶铸技术日趋成熟,精湛的珍品层出不穷,种类和数量都为之最
1、实用范围:在商末周初,由于文化继承的原因,器形几乎延续以往的造型风格而没有新的出现。

由于禁酒的原因,酒器的数量明显减少,但是注重食器的制作组合,器形雄伟高大、纹饰优美。

乐器
的钟代替了铙,西安普渡村出土的编钟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的编钟。

兵器也出现了剑和戟。

2、造型艺术:西周前期,青铜器既有商朝的风格又具有自己的特色,其中鼎是最具特色的,它的腹部硕大而下垂;西周后期,随着天子势力的逐渐衰退,礼的信仰受到危机,青铜器中礼器制作较之其它显得简单粗陋。

同商朝一样周朝的青铜器中也有很多的动物式人兽结合的造型,不同的是这时的作品偏重于写实并且去掉了好多繁缛的纹饰。

3、装饰纹样:大部分的纹饰,如常见的兽面纹,已经不像商朝的那样威严恐吓,而转向了简化富有图案的趣味的纹饰。

但是鸟纹却走向了华美的道路,如凤鸟纹在整个西周时期都长盛不衰。

饕餮纹的地位也逐渐被夔纹所代替。

4、铭文:商代的铭文字数开始在增多并且书法的艺术感也在加强。

发现的迄今为止文字最多的毛公鼎就是这时期的艺术品,字数达到479字,字体厚实有力,排列似疏而密,行数整齐有序。

四、春秋战国时期。

周王室的衰退、礼仪制度的土崩瓦解、政治多元化的出现和加剧,使得一直处于优越位置的青铜礼器急转直下
1、适用范围:主体体现在兵器和日常生活用品上。

2、制作工艺:发明了失蜡法,使青铜器的精确度进一步提高。

3、装饰纹样:其内容以接近生活的写实材料为主题,大量描绘贵族生活的生活画面出现,表明青铜器艺术日渐走向民间化和生活化。

4、铭文:字数大量减少,文字简短而且字体呈现多样化。

五、到了秦汉以后,由于铁的出现和制瓷技术的掌握,铁器、漆器和瓷器逐渐代替了青铜器的存在成为铸造业的领军者。

青铜铸造无论是从种类还是数量都出现了停滞甚至衰退。

只有铜镜因为一时没有新的材料取代而得以发展。

但是这一时期的青铜器主要以实用的生活用品发展:青铜灯、熏炉、席镇、铜镜等器物在实用的基础上又追求造型的美观,如著名的长信宫灯。

总之,青铜器的发展是这几代王朝的变迁的见证,同时也是其政治、经济、文化的物化外在表现形式,代表了当时工艺技术发展的杰出的成就。

参考资料:
[1]李泽厚《美的历程》[M] 文物出版社
[2]赵农《中国艺术设计史》[M] 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3]王受之《艺术设计概论》[M] 湖北美术出版社
[4]朱和平《中国设计艺术史纲要》[M] 湖南美术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