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牢关民间故事传说
虎牢关之战的发生经过介绍

虎牢关之战的发生经过介绍虎牢关之战是唐主李渊为统一国土而向王世充和窦建德发起的一场战争。
在这李渊所有的战争中,虽然不是最著名的,但却也是极其重要的一场战役,那么虎牢关之战的过程吧是怎样的呢?武德四年,李世民亲自上阵,带领精打细选的一千多精锐骑兵作为先锋出战,真可谓所向披靡,大败王世允和太子王玄应,包围了洛阳城。
做为一个自己的藏身之所,王世充还是不敢懈怠的,他在城中做了精密的布置,防御措施做得非常的到位,所以说李世民打了十几天也没有攻下来。
这样一来唐军就处在了不利的地位了,将士们连日征战,疲惫不堪,所以有人奏请班师回朝,但李世民却坚守已见,决意拿下洛阳城。
在虎牢关之战过程中该上场的夏军这个时候就适时的出现了。
这样一来李世民就必须对战局做一个重新的布置了,他一方面派人继续围攻洛阳,一方面自己带军东赴虎牢,决意要在虎牢将窦建德拿下。
占据了虎牢这个有利的地形,李世民可谓就是占尽了先机了。
虽然未能一次拿下建德,而是经历了一个多月的拉据战,但最终活捉建德还是大快军心哦!这边洛阳城王世充的手看到建德被捉,更是害怕的逃跑了,所以这样一来王世充就被迫投降了。
他不投降也是不行的,没有将领愿意再为他守城了,所以说王世充就识大体的乖乖地投降了,关于虎牢关之战过程大概就是这样了。
若说虎牢关之战背景就不得不提个英雄人物,那就是唐高祖李渊,这在历史上也是一赫赫有名的角色,他于隋朝末年趁着战乱,为自己赢得了一个天下,群雄争霸中他鹤立鸡群表现不俗,终于历尽辛苦把长安城给拿下,并改国号为“唐”。
但这个时候还有其它两位英雄人物也出现了,那就是当时占领了洛阳城的王世允和自称为夏王的窦建德。
王世允那个时候也是自称郑王。
这都说是一山不能容得了二虎,所以说李渊就不乐意了,不乐意怎么办呢?好话说尽他们估计也不会听,所以那就打呗。
于是在武德三年、李渊就召集了各路大将,给他们每个人安排了不同的职务,让他们分别从各路攻打二人,想要各个击破,以求统一,这就是虎牢关之战背景。
三国虎牢关相关的历史故事

三国虎牢关相关的历史故事
虎牢关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处重要关隘,与三国时期的战事密切相关。
在三国时代的著名历史故事中,三国虎牢关的战斗经常被提及。
公元190年,曹操率领大军攻打关中,其中一处战略要点就是虎牢关。
当时,关外的守军由吕布指挥,曹操对吕布心生嫉妒,希望能够除掉这个威胁。
吕布为了保卫虎牢关,亲自带领精兵强将,在关内筑起了坚固的防线。
曹操准备攻打虎牢关时,吕布决定采取一种奇特的战术。
他派遣士兵骑着两匹马,一匹黑马一匹白马,从关内把门口守军骗出来。
当守军忙于追击时,吕布乘机率军攻击曹军的侧翼。
结果,曹军不断被吕布的奇袭击退,无法攻破关门。
在持续几次被吕布击退的尝试后,曹操改变了战略。
他设法使吕布的亲信陷入内讧,并找到了虎牢关防备的弱点。
曹操命令攻城器械攻击关门,最终成功进攻虎牢关,并俘虏了吕布。
然而,三国时期的战争一直持续了很长时间,虎牢关还多次易手。
不同势力之间的争斗始终没有停止,虎牢关的争夺成为这一时期战略与智谋角逐的焦点。
三国虎牢关的历史故事充满了战略与智慧的较量,吕布与曹操、刘备、孙权等人的争斗在这里展开。
这些故事不仅体现了三国时期的战争形势与人物传奇,还反映了中国古代战争策略与智慧的精髓。
虎牢关诗句

虎牢关诗句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虎牢关是中国古代著名关隘之一,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南。
虎牢关在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无数诗人在此留下了珠玉般的诗句,描绘了这个古老关隘的壮丽风貌和历史故事。
在文学作品中,虎牢关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虎牢关自古就是一个重要的军事要塞,曾经多次成为各个朝代之间争夺的焦点。
在古代文人笔下,虎牢关常被描绘为兵戈频繁的地方,英雄豪杰频繁出没的地方。
有着许多与虎牢关相关的诗歌,其中有一首名为《出塞》的诗,这首诗是李白创作的,其中有一句“蛟龙被刑倚虎牢,戮赵纣,刷胡羯”。
这句诗道出了虎牢关残酷的军事氛围和激烈的战斗场面。
虎牢关的壮美风光也吸引了不少诗人的目光,他们在诗中描述了虎牢关的雄伟景致和悠久历史,这些诗句被后人传颂不已。
比如陆游有一首《宋白》中写道:“关青待月坚无碍,道路纤翼近无梁;豁青然贵有忠以存,常补精强九奇四六;节则震起而迤腾,逍莓往复。
”这些诗句充分展现了虎牢关雄伟之美和历史厚重。
除了历史和风景之外,虎牢关还承载着一些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
在古代诗歌中,虎牢关也经常被引用来写入这些传说的故事情节。
比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有一句“悠然见南山”,指的就是虎牢关的南山,传说南山上有一只神虎,能够保护关隘的安全。
这些传说给虎牢关增添了神秘的色彩,使得这个古老关隘更加神奇和动人。
在文学作品中,虎牢关成为了一个丰富多彩、传奇神秘的地方,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的关注和创作。
他们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感受,将虎牢关描绘得栩栩如生,使得这个古老关隘在文学作品中得以永恒。
正如唐代诗人王昌龄所写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首》中的一句“虎牢关外万重山”,虎牢关就像是一个千古不变的符号,永远矗立在历史的长河中。
虎牢关的诗句不仅仅是对这个古老关隘的描绘和赞美,更是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的呼唤和缅怀。
这些诗句传承着中国古代文学的精髓和智慧,通过诗歌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和家乡的深情厚意,展现了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虎牢关三战吕布》原文及鉴赏

《虎牢关三战吕布》原文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虎牢关三战吕布》原文及鉴赏【导语】:【天下乐】哥也,几时能够铁甲将军夜过关?若是今也波番,今番到那两阵间,但赢的我这马蹄儿倒褪可也难上难。
虎牢关三英战吕布概括50字

虎牢关三英战吕布概括50字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虎牢关三英战吕布》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战役,讲述了关羽、张飞和刘备三位英雄联手共同抵御吕布的故事。
他们以少胜多,英勇无畏,最终击败了吕布,展现了忠义胆识的精神风貌。
这段历史故事传承至今,激励着人们勇往直前,永不退缩。
第二篇示例:虎牢关三英战吕布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事件,发生在东汉末年。
关于此事件,历史上的记载甚多,而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三国演义》这部小说。
据《三国演义》中的叙述,关中虎牢关乃三军之要地,故被誉为“关中三军磨子”。
而在虎牢关之役中,三位被封为“虎豹骑”的三个英雄,即关羽、张飞和刘备迎战华雄,最终成功击败了吕布。
这场战役不仅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也为后来的各种文学作品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关羽、张飞和刘备这三位英雄,被誉为“义之三英”,他们以忠义勇猛而闻名于世。
他们在虎牢关之役中,与吕布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吕布是一个以武力著称的猛将,被称为“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实力强大。
三英联手,相互配合,最终成功将吕布击败。
在战斗中,张飞以凶猛的气势,关羽以雄壮的气魄,刘备以谋略胜过吕布,三者合力,将吕布杀退。
此战之后,三英从此成为了捆绑在一起的兄弟,他们在后来的征战中,齐心协力,为了共同的理想和信仰而奋斗。
虎牢关之战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段不可磨灭的传奇,被广泛传颂,并影响了后世的文化和思想。
【虎牢关三英战吕布概括50字】这段历史事件,以三英的忠义、勇猛和团结精神,展现了中国古代英雄们的崇高品质,也激励着后来的人们努力向他们学习。
第三篇示例:虎牢关三英是指关羽、张飞、刘备三位义士,在虎牢关与吕布大战。
虎牢关三英以少胜多,斩吕布,充满了忠义、英勇和智慧的传奇色彩,成为后人传颂的英雄故事。
这场战役展现了三英豪气干云,虎牢关三英以勇敢、机智和团结击败了吕布。
此战事迹广为传颂,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经典。
第四篇示例:关于虎牢关三英战吕布的故事源自三国时期的历史记载。
虎牢关民间故事传说

虎牢关民间故事和传说一、虎牢关的由来荥阳、郑州一带在古代气候温暖湿润,到处是一片丘陵沼泽,冈陵起伏,森林莽榛丛生。
一些草食动物在这里栖息繁衍,肉食动物狼、虎等猛兽,也常出没其中。
西周中期,周穆王姬满曾带领随从在这一带射猎鸟兽。
他先命熟悉泽中情况的虞人掠林打前站,忽然,他们发现芦苇中藏有猛虎。
这时穆王一行就要到来,情况十分紧急,负责安全保卫的猛士高奔戎冲上前去,三下五除二就把老虎生擒活捉了。
周穆王到后,虞人报告了情况,并献上老虎,得到穆王的称赞和嘉奖。
周穆王命令把这畜生圈起来,地点就选在偏西的峡谷地带(即现今的汜水虎牢关)。
于是虎牢关这个带有传奇色彩的名字,就从此诞生了,距现在大约有3000多年。
虎牢关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险在左控大河,右踞高山,易于据守。
要在位于贯通东西的大道上,东通齐鲁,西达秦陇,串通了临淄、定陶、洛阳、长安等重要都市,又是南北交通的黄河渡口,北连燕晋、南结荆楚,车船人马来往频繁。
秦末的楚汉之战,东晋、十六国、南北朝的列强之战,三国的三英战吕布,唐初的武牢之战,大都是在这里决定了帝王帝业的成败。
现在关前竖立有莲座碑楼一座,为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立石,高2米、宽0.7米,楷书“虎牢关”三个大字苍劲有力。
二、等慈寺及其碑记等慈寺位于荥阳汜水镇东北方0.5公里处的赵村南头,建寺于贞观四年(公元630年)五月,完工于贞观十一年,是唐王李世民大破窦建德的地方。
此寺高阁广廊,宝坊灵塔,规模宏伟壮观,它历经重修,就在清末光绪年间还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修葺。
可惜一九四四年日本侵华战乱时被毁。
寺门外东西两边座落着两块石碑,东边的一块是“大唐纪功颂碑”,李世民的儿子唐高宗李治撰写,碑高4.5米,宽1.99米,唐显庆四年(公元659年)勒石,碑文行草,凡35行,2400余字,碑阴刻唐玄宗过汜水诗。
西边的一块是“大唐皇帝等慈寺之碑”,中书侍郎颜师古撰写,碑高3.43米,宽1.5米,唐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勒石,碑文32行,2000余字。
雄关虎牢的历史典故

在荥阳市区西北约20公里的汜水镇,有个虎牢关村。
说起这个虎牢关可是大
大有名。
从周朝到现在,历朝历代在这里的重要事件是数不胜数,虎牢关南连嵩岳,北依黄河,山岭交错,自成天险。
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自古就有虎牢雄关之称。
那么虎牢的名字是由何而来的呢?据史书记载,在公元前10世纪,也就是3000
年前,周穆王在郑州东边的圃田打猎,突然遇到了一只猛虎,禁卫军的勇士高奔戎生擒了猛虎,周穆王非常快乐,命令把这只猛虎,关到东虞,也就是今天荥阳汜水镇西,养起来。
因此这个地方也被称为“虎牢〞。
从这个记载我们也可以想见当初
我们郑州这一带也是林木茂盛,水草丰美、野生动物出没其中的富庶之地,想必景色也是十分优美的。
周灵王元年,也就是2500多年前,诸侯国里的晋国屡次侵略郑国,并且在虎牢修建城池,长期驻军以威胁郑国。
在虎牢建城也就从这个时候开始。
秦朝的时候在这里设置虎牢关,汉朝设县,以后的封建王朝,也无不在此设防。
现在这里还有有三义庙(三义指的是刘关张)、
张飞寨、华雄岭、玉门古渡等。
虎牢关之战简介,虎牢关之战资料

虎牢关之战简介,虎牢关之战资料虎牢关之战简介,虎牢关之战资料时间:20XX-10-18 责任编辑:中国历史故事点击:1332次在这一站中我带大家了解一下唐朝时期,秦王李世民在虎牢地区,为了迎击夏王窦建德的援郑大军而进行的一次歼灭战。
此次战役,是我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后发制人、以少胜多的着名战役。
隋朝末年,各地割据力量纷纷称帝。
619年,王世充于洛阳称帝,国号郑,并趁机唐军在河东战场无暇东顾之际,夺取唐军在河南的部分地区。
620年,李世民率领8万精兵攻打王世充。
王世充被破退回洛阳,被唐军围困。
王世充困守孤城,派使者向窦建德求救。
621年二月,窦建德击败了孟海公率领的义军。
三月,他派大将范愿驻守曹州,自己亲自率领10万大军援助洛阳。
大军抵达滑州,王世充部下韩洪出迎。
窦建德率部经酸枣,先后攻克管州、荥阳、阳翟等地,水陆并进,配合王世充部,驻扎板渚,威胁唐军侧背。
此时,秦王李世民听取了宋州刺史郭孝恪、记室薛收等人献计,派部分兵力围困洛阳,以精锐据武牢之地,阻止窦军西进,以逸待劳,伺机退敌。
窦建德被击败后,洛阳自然不攻自破。
李世民采纳了他们的建议,命齐王李元吉等人继续围困洛阳城,自己率领3500精兵进驻虎牢。
二十六日,李世民派大将秦叔宝等在虎牢东20多里处设伏,自己与骁将尉迟敬德仅带领4骑前往查看敌情。
路上遭遇敌军,他且战且退,将敌军引入伏击圈。
秦叔宝等奋起杀敌,斩杀敌军300多人。
窦军在虎牢被阻多日,几次小战又接连失利失利。
四月三十日,李世民派部将截击窦建德运量兵马,俘虏大将张青特。
窦军士气不振,陷入不利境地。
这时,李世民得知窦建德想趁唐军饲料用尽牧马之时袭击虎牢,便将计就计。
五月初一,李世民率一小队人马过河,从南侧逼近广武,留上千匹马于河中沙洲引诱窦军来袭。
次日,窦军果然全面出击,于汜水东岸布阵。
李世民率军列阵相迎,他见窦军士气正旺,决定按兵不动,派出小队人马出击,同时召回河北岸人马。
中午时分,窦军将士饥渴疲惫,争抢喝水,秩序大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虎牢关民间故事和传说一、虎牢关的由来荥阳、郑州一带在古代气候温暖湿润,到处是一片丘陵沼泽,冈陵起伏,森林莽榛丛生。
一些草食动物在这里栖息繁衍,肉食动物狼、虎等猛兽,也常出没其中。
西周中期,周穆王姬满曾带领随从在这一带射猎鸟兽。
他先命熟悉泽中情况的虞人掠林打前站,忽然,他们发现芦苇中藏有猛虎。
这时穆王一行就要到来,情况十分紧急,负责安全保卫的猛士高奔戎冲上前去,三下五除二就把老虎生擒活捉了。
周穆王到后,虞人报告了情况,并献上老虎,得到穆王的称赞和嘉奖。
周穆王命令把这畜生圈起来,地点就选在偏西的峡谷地带(即现今的汜水虎牢关)。
于是虎牢关这个带有传奇色彩的名字,就从此诞生了,距现在大约有3000多年。
虎牢关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险在左控大河,右踞高山,易于据守。
要在位于贯通东西的大道上,东通齐鲁,西达秦陇,串通了临淄、定陶、洛阳、长安等重要都市,又是南北交通的黄河渡口,北连燕晋、南结荆楚,车船人马来往频繁。
秦末的楚汉之战,东晋、十六国、南北朝的列强之战,三国的三英战吕布,唐初的武牢之战,大都是在这里决定了帝王帝业的成败。
现在关前竖立有莲座碑楼一座,为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立石,高2米、宽0.7米,楷书“虎牢关”三个大字苍劲有力。
二、等慈寺及其碑记等慈寺位于荥阳汜水镇东北方0.5公里处的赵村南头,建寺于贞观四年(公元630年)五月,完工于贞观十一年,是唐王李世民大破窦建德的地方。
此寺高阁广廊,宝坊灵塔,规模宏伟壮观,它历经重修,就在清末光绪年间还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修葺。
可惜一九四四年日本侵华战乱时被毁。
寺门外东西两边座落着两块石碑,东边的一块是“大唐纪功颂碑”,李世民的儿子唐高宗李治撰写,碑高4.5米,宽1.99米,唐显庆四年(公元659年)勒石,碑文行草,凡35行,2400余字,碑阴刻唐玄宗过汜水诗。
西边的一块是“大唐皇帝等慈寺之碑”,中书侍郎颜师古撰写,碑高3.43米,宽1.5米,唐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勒石,碑文32行,2000余字。
两碑均为国家珍贵历史文物,其碑文拓本一向为书法爱好者所珍爱,可惜在1952年当地农民建桥时被毁,上级发现后残碑追回,现存于郑州市博物馆。
武牢之战定等慈唐初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秦王李世民与农民起义军领袖窦建德在汜水附近进行了一次决战。
据《唐书》等史料记载,窦建德为了援救王世充以解洛阳之围,亲率十万大兵屯兵坂诸(汜水县东北二十里),李世民率三千精兵屯兵武牢(即虎牢关)。
窦建德恃众轻敌,逼城而阵,李世民以逸待劳,伺其阵久卒饥,率轻骑突发奇兵,出其不意,出奇制胜,大败窦建德,只杀得窦军尸骨遍野,血流成河,在牛口峪窦建德被李世民活捉,这便是历史上以少胜多而闻名古今的“虎牢之战”。
战后,唐太宗为超度亡魂,笼络民心,命令在大战的地方建寺,定名等慈寺。
三、关公庙及其传说第一个关公庙究竟建在哪里?据史料记载和虎牢关老年人传说,是建在汜水关。
在后来翻修扩建时,下边埋的都是汉砖,也证实这里是全国首建的关公大庙。
据传是曹操惊建关公庙,说的是关羽败走麦城,被吕蒙擒拿,孙权杀害,孙权派人把关公人头送给曹操,想让刘备痛恨曹操,攻打洛阳。
曹操见了关羽人头,跟活的一样,说了句玩笑话:“云长别来无恙否?”谁知关公睁眼动须,可把曹操吓坏了,昏倒几天,醒来后,急忙以公卿的葬礼,建冢植林,厚葬关公。
可是曹操仍然有心病,睁眼合眼,总见关公站在面前,每天胆颤心惊,曹操才不得不诚心给关公建庙。
原计划把庙盖在洛阳,但不是倒塌就是失火,老建不成,原因是洛阳有句童谣:“关公关公、心傲气盛,光说过五关,不提困麦城”。
曹操经谋士提醒忽然想到:关公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夺关斩将,英雄的时候都在虎牢关,就决定在虎牢关给关公建了个大庙,当时叫“荆王庙”,后来人称"关公庙",庙建成之后,曹操的病日渐好转。
关公庙位于汜水镇虎牢关村,现庙内存有紫檀木雕刻的关羽像,高1.6米,后院殿前有一八棱碑,高1米多,宽0.22米,唐元和十一年(公元861年)勒石。
关公庙为何亦称三义庙相传玉皇大帝被关云长的正气所感动,让姜子牙打开封神榜,添了一行字,封关云长为关圣帝君,仅次于玉皇大帝,管天上所有的神。
刘备死了以后,虽有皇陵祖庙,可比起关公来就差得远了,家家户户都供奉着关公的神像,连周仓、关平也跟着沾光,因为关公很重义气,对刘备、张飞受人冷落感到很难受。
有一次他到玉帝那里汇报民情,趁着玉帝高兴的时候,请求给他的刘兄、张弟封个神位,玉帝一听,看了看姜子牙,姜子牙为难了,张飞封神还好说,排在关公之后,刘备就不同了,因为玉帝说过,除了他,关圣帝君就是二天爷,若把刘备封在关公之下,不成体统,关公也不会愿意,封在关公之上,玉皇大帝往哪里摆?关公也看出了姜子牙的难处,就请求说:“虎牢关建了个关公庙,我一个人住在那里怪冷清的,不如就让我们三个兄弟都住在那里吧。
”于是从此以后,关公庙就塑了刘、关、张三个神像,关公庙亦成了三义庙。
四、玉门古渡的由来玉门古渡位于现在的汜水镇口子村,汜河入黄河处。
相传,广武山和大坯山原为一体,连绵不断,汜水河道原是经大路沟流入枯河到荥阳入汴河的,明明离黄河很近,却绕了个大弯,泄洪非常不畅。
大禹治水来到这里,看到暴雨如注,洪水肆虐,淹没了田园村庄,灵机一动:“何不把汜水改道引入黄河呢?”于是大禹立即召集水族,说道:“汜水泛滥成灾危害生灵,又要劳动大家在这里挖山了”。
鳝鱼(人称小龙)说:“我们弟兄在山下拱个洞算了。
”说罢大家就齐呼呼地出动了。
不消几个时辰洞就被拱通了,人们就取名为“鱼们拱洞”。
汜水顺顺当当流入黄河。
时间不长,洞就被冲成了大口子。
至今这儿还沿用“口子”这个名字。
不久,口子上边又塌了一坯土,堵住了河道。
大禹说:“这山原来是塌坯山(讹传为今日的大坯山),治河要治本,得把这山挪开。
”于是就命乌龟把此段山驮到浮戏山边,人们叫它塔山(即塌山)。
到汉高祖时,定虎牢为国都。
一次汉王问及渡口之名,当地人称“鱼们拱洞”。
汉王错听为“玉门古渡”,连声说:“啊,玉门古渡,好名字!好名字!”由此人们将错就错,就称之为“玉门古渡”了。
五、龟山及金钥匙的传说在汜水城西一里之许,距玉门古渡南半里之遥,有一座小山,人们叫它龟山。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只乌龟看到这里黄河时常泛滥,淹没周围的村镇和庄稼。
于是它就来到山下,看中一座大小合适的小山,乌龟便钻入山底,背负此山向汜水上游方向游来。
由于路遥山重,走到半夜,乌龟已是体乏无力,难以支撑。
但为了在五更前赶到环翠峪,它还是咬紧牙关,奋力前行。
走着走着突听雄鸡高歌,东方发白。
恰在此时,临近一户大门走出一个女人,她看到眼前的一切,惊叫道:“天呀,丁点大的乌龟背这么大的山,也不怕压死。
”已是奄奄一息的乌龟闻得此言,伸了伸头,四爪颤动了几下,便遗憾地死去了。
为了纪念它,人们就叫此山为龟山了。
关于龟山,还流传着这样一段传说:龟山是一座宝山,山里有个金马驹整天拉磨碾金豆子,所以汜河水再大,也冲不坏龟山。
有一年,一个叫菜老大的菜农,在龟山脚下开了一片菜园。
仲秋的一天上午,菜老大卖菜归来,在菜地里转悠,忽然发现今年的葫子结了一个带圪杈的,个头很大,他觉得奇怪,打算留作种子,来年种植。
恰在这时,有一个南蛮子找来,要买那个葫子。
菜老大很惊讶:“你要那干啥?这种菜嫩时才能吃,现在都老了。
”可那南蛮子却执意要买,并说:“你要多少钱都行,只要别再给别人了。
”菜老大愈感蹊跷,就逼问南蛮子:“不说清楚就不卖。
”南蛮子无法,只好道出实情:“这葫子是打开龟山的金钥匙,只要熟透,就能用它打开龟山之门,得到无数宝藏。
”两人最后商量得到宝藏两人平分。
再说菜老大,自从知道了圪杈葫子的玄机,贪财之心日益迫切,每天菜也懒得卖,地也不再种了,只是一天到晚蹲在葫子旁瞧呀瞧的,心急如焚地等着葫子成熟。
终于,葫子到了瓜熟蒂落的时候,菜老大哪里还顾得上和南蛮子的预约,慌不迭地拿起就走。
他捺着性子围着龟山转悠了一会儿,拿起葫子猛然向龟山戳去,只听“隆隆”巨响,一道金光闪出,龟山的大门真的开了,大门里果见一匹金马驹在拉磨碾着黄灿灿的金豆子。
菜老大忙把金钥匙往磨盘上一搁,一手去抓金豆子,一手就去拉金马驹,一霎时,山震动起来,并发出呼呼怪响,吓得菜老大扭头就跑,金豆子撒落满地。
只听身后“轰隆”一声,龟山又恢复原状。
菜老大什么也没得到,金钥匙也丢在山里,从此再也没有人走进龟山了。
六、关于刘邦斩蛇和王莽洞的传说相传在汜水城东,有一条大路沟,在先秦时期,这条沟是东西交通的要道。
到了秦末,天下大乱,沟荒人稀,原住在黄河岸边的一个大蟒,已修炼达到了化人吐语的境界,趁兵荒马乱,打通了通沟的长洞,渴饮黄河水,饥食行路人,弄得这条沟路断人稀。
汉王刘邦,西取咸阳,回师东进,与楚霸王争夺天下,挥动兵马,途经大路沟,只见前边人马忽啦一声,掉头就跑,齐声呐喊:“好大的蟒啊!”刘邦上前,但见草丛比人深,树上无飞鸟,好一派凄凉景象。
刘邦心想这都是这只大蟒造成的结果,便拍马抡剑,直取那蟒,大蟒急忙缩进洞内,口吐人言:“大王要想过去,请封我为青龙”。
刘邦对这恶蟒痛恨已极,便说道:“请你伸出头来受封。
”当那蟒伸出头来时,刘邦手起剑落,斩下蟒头,并大骂道:“毒蟒便是毒蟒,还想当什么青龙!”那蟒太大,血喷如泉,直流到现在的留村,刘邦把蟒的头扔到现的在蒋头,把蟒的心抛之现在的新店,据说这三个村便是由此得名。
刘邦与霸王争帝,早把这事忘了,到成皋称帝时,率兵又路经大路沟,只听空中不时有话传来:“还我命来!还我命来!”刘邦抬头一看,见是蟒魂,随口说道:“深沟荒野哪有命,待到平地把命还。
”这一说喊声便停止了,也给后来的汉平帝招来了杀身之祸。
过了200年之后,汉平帝即位,大蟒转生为王莽,成了平帝的老丈人,杀了平帝,夺了江山,应了刘邦“平地还命”的说法。
现在汜水镇清静沟口,还有这个大蟒洞,人们又称它为王莽洞。
七、关于张飞寨及其传说张飞寨位于今汜水镇虎牢关村东南方100米处,三国时,张飞攻打虎牢关与吕布作战,屯兵驻扎在这里,现存有张飞当年的拴马柏等历史痕迹。
相传大宋年间,张飞寨附近有个苗员外,仗义疏财,怜孤恤贫,舍茶舍饭,救济穷人,人称苗大善人。
话说苗善人的孩子大了,要办喜事,要请众亲朋好友庆贺一番,可由于人多,杯碟碗壶远不够用,眼看第二天孩子就要办喜事,买吧来不及,苗员外着了急,一直到三更半夜还没有睡着觉。
在迷迷糊糊中只听有人说:“苗善人,碗碟送来了!”他吃了一惊,睁眼一看,不见人,自己认为想碗碟入了迷,正诧异间,忽然听见一阵马铃声由远而近,在他的大门口停下了。
当他打开大门,只见一个金马驹驮着两大筐玉碗玉碟站在门口,一个长着白胡须的老者说道:“苗员外,我们张爷敬佩你为人厚道,仗义疏财,知道你着急,特命小的送碗碟来了,用后如数送到张飞寨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