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的20组淋巴结

合集下载

AJCC(TNM胃癌分期)

AJCC(TNM胃癌分期)

胃癌的诊治规范胃癌是世界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占恶性肿瘤发病的首位。

由于胃癌缺乏特异性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普查的依从性差及高昂的费用,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rcinoma, EGC)除日本外,其他国家较少诊断和报道,绝大多数病人首次诊断时已是中晚期,其中约50%的病人难以行根治性切除。

胃癌的高危因素包括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吸烟、高盐饮食等,少数胃癌(1%-3%)与遗传因素有关。

一.病理1.大体形态A.EGCEGC是指癌组织浸润深度仅限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而不论有无淋巴结转移和癌灶面积大小。

癌灶面积为5.1-10 mm者为小胃癌(small gastric carcinoma, SGC),小于5 mm者为微小胃癌(micro gastric carcinoma, MGC)。

胃镜活检确诊为癌,但手术切除后标本经病理连续切片未发现癌者称为“一点癌”。

据国内外报道,多发性EGC的发生率为6%-22%。

多发性EGC由于肉眼不易辨认而导致手术时遗漏和残留,从而引起淋巴结转移和肝内血行播散。

EGC根据病灶与正常黏膜表面的凹陷程度分为三型:I型(隆起型):病灶呈息肉状,高出黏膜厚度两倍以上,约超过5 mm,表面凹凸不平呈颗粒状或结节状。

II型(浅表型):又分为三个亚型。

IIa型(浅表隆起型):隆起高度小于5 mm,表面不规则,凹凸不平,伴有出血、糜烂。

IIb型(浅表平坦型):病灶隆起或凹陷不明显,黏膜粗糙,易出血,与周围黏膜分界不清。

IIc型(浅表凹陷型):是EGC最常见的类型。

黏膜凹陷糜烂,底部有细小颗粒,边缘不规则,周围黏膜皱襞向中心集聚,呈突然中断或变细,或变钝如鼓锤状。

III型(凹陷型):病灶呈明显的凹陷或溃疡,底部为坏死组织,周围黏膜隆起,边缘黏膜改变如IIc型。

混合型:由以上两种形态共存,以主要改变列在前面,顺次表达。

B.进展期胃癌(advanced gastric carcinoma, AGC)胃癌从黏膜浸润至胃壁固有肌层及以下者称为AGC。

胃癌的分期

胃癌的分期
T3
:癌浸润超过固有肌层(MP);但局限于浆膜下组织 (SS);
T4
:癌浸润达浆膜面或露出,或波及其他脏器; :癌浸润达浆膜面或穿破腹腔露出(SE); :癌浸润直接到达其他器官(SI)。
T4a T4b
淋巴结转移的程度(N)
NX:区域淋巴结转移的有无不明确者; N0:区域淋巴结无转移; N1:区域淋巴结转移1~2个; N2:区域淋巴结转移3~6个; N3:区域淋巴结转移7个以上; N3a:区域淋巴结转移7~15个;
CY0:腹腔冲洗细胞学检查无癌细胞;
CY1:腹腔冲洗细胞学检查有癌细胞。 CY1是M1,残留度R1(cy+)。
4.肝转移(H)(TNM记为M1 HX:肝转移的有无不明确者;
HEP)
H0:无肝转移;
H1:有肝转移。 有血性转移的病灶为H1,直接浸润为T4b(HEP)。
组织学分级(G)

NO.7-胃左动脉干淋巴结
(从胃左动脉干根部到上行支的分歧部的淋巴结)
NO.8-肝总动脉淋巴结
NO.8a-肝总动脉前上部淋巴结
(肝总动脉的前面、上面的淋巴结)(从脾动脉的分出 部到胃十二指肠动脉的分出部)
NO.8p-肝总动脉后部淋巴结
(肝总动脉后面的淋巴结)(从脾动脉的分出部到胃十 二指肠动脉的分出部)(与No.12p,No.16a2int连续)
Gx
分级无法评估
G1
G2 G3 G4
高分化
中分化
低分化
未分化
分期

0期:TisN0M0
IA期:T1N0M0
IB期:T1N1M0、T2N0M0
IIA期:T1N2M0、T2N1M0、T3N0M0 IIB期:T1N3M0、T2N2M0、T3N1M0、T4aN0M0 IIIA期:T2N3M0、T3N2M0、T4aN1M0 IIIB期:T3N3M0、T4aN2M0、T4bN0M0、T4bN1M0 IIIC期:T4aN3M0、T4bN2M0、T4bN3M0 IV期:任何T任何NM1

新版日本《胃癌处理规约》解读

新版日本《胃癌处理规约》解读

***T4b 应同时记录浸润脏器的名称,其他脏器是指肝、胰腺、横结肠、脾脏、膈肌、腹壁、肾上腺、小肠和后腹膜腔。

浸润浆膜累及大网膜、小网膜时不能定义为T4b。

浸润横结肠系膜,累及系膜内血管或系膜后叶时为T4b。

TNM 分类中,仅浸润横结肠系膜不能认为是T4b。

以往,远处转移(M)定义为肝转移、腹膜转移及腹腔冲洗细胞学阳性以外的转移,根据新版《规约》,区域淋巴结以外的转移全部称为M1。

但H(肝转移)、P(腹膜转移)、CY(腹腔脱落细胞)应与其他远处转移区别处理,若为H0P0CY0,记载为M0 即可。

新版日本《胃癌处理规约》解读作者: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韩方海詹文华日本从1962 年开始制定和出版了第 1 版《胃癌临床和病理处理规约》,经过多次修订,到目前已出版了第14 版《胃癌处理规约》。

可以说,《胃癌处理规约》[以下简称《规约》]反映了日本胃癌诊疗发展的历史,是日本各个时期胃癌诊治的“金标准”。

第13 版和第14 版《胃癌处理规约》的出版时间间隔10 年,在这10 年间,胃癌的病理学和临床研究均有了显著的进步。

2001 年 3 月,日本制定了《胃癌治疗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从此,《规约》和《指南》有了明确分工,《规约》主要是正确记载胃癌术前和术后的情况,与临床决策有关;《指南》主要是规范胃癌治疗。

为了便于国际交流和国际标准化的需要,日本出版了英文版《规约》和《指南》,采用了与国际抗癌联盟(UICC)相同的TNM 分期,关于化疗和放疗的评价标准,在RECIST 基础上,增加了胃原发病灶为非目标病灶的评价。

新版《规约》具体修改要点如下。

记载法的原则把原来的术前临床、术中所见、术后病理及综合所见简化为临床分类和病理分类。

关于T、N、M,记载认为诊断确实的分类,不采用存在疑问的情况,如CT 检查示淋巴结不能诊断为转移,即为N0。

第13 版《规约》将所见(findings)区分为临床、手术、病理、综合,新版采用了通用的TNM 分类,记载为分类(classification),根据治疗前获得的信息决定临床分类,联合手术获得的病理组织学信息决定病理分类。

胃癌清扫淋巴结分组图(常用版)

胃癌清扫淋巴结分组图(常用版)

胃癌清扫淋巴结分组图(常用版)(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完整版资料,欢迎下载)胃癌基本知识-胃引流淋巴结的分组胃引流的淋巴结可分为22组,其名称分别为:N01.贲门右,N02.贲门左,N03.胃小弯,N04.胃大弯(左群为4s,右群为4d),N05.幽门上,N06.幽门下,N07.胃左动脉旁,N08.肝总动脉旁(前表示为N08a,后表示为N08p),N09.腹腔动脉旁,N010.脾门,N011.脾动脉旁(脾动脉干近侧为N011p,脾动脉干远侧为N011d),N012.肝十二指肠韧带(沿肝动脉为N012a,沿门静脉为N012p,沿胆管为N012b),N013.胰头后,N014.肠系膜根部(肠系膜动脉旁为N014a,肠系膜静脉旁为N014v),N015.结肠中动脉旁,N016.腹主动脉旁(祥后),N017.胰前,N018.胰下,N019. 膈肌下,N .食道裂孔部,N .下段食管旁,N021.膈肌。

NO16组(腹主动脉旁淋巴结-paraaortic lymph node)淋巴结的进一步分组:以膈肌腹主动脉裂孔、腹腔动脉根部上缘、左肾静脉下缘、肠系膜下动脉根部上缘及腹主动脉分叉5处为界,将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进一步分为16a1、16a2、16b1、16b2等4个区。

根据前后左右的关系,每个区又可分为腹主动脉外侧组(lateroaortic)、腹主动脉前组(preaortic)、腹主动脉后组(retroaortic)、下腔静脉外侧组(laterocaval)、下腔静脉前组(precaval)、下腔静脉后组etroaortic)腹主动脉下腔静脉间组(interaorticocaval),这样,16组淋巴结可进一步分为28组,临床上较重要的有16a2和16b1区的淋巴结。

胃癌基本知识-D 手术D 是 Dissection 的简写,即淋巴结清除术(Lymphadenectomy),又称淋巴结廓清。

1962年,日本胃癌研究协会外科和病理胃癌研究组在第1版胃癌规约将胃癌的淋巴结分站和手术分类作出正式的定义,即将胃引流的各组淋巴结人为地分为16组4站(N1-N4),根据淋巴结切除的范围,将胃癌手术分为5种,即D0-D4。

胃癌的临床病理分期

胃癌的临床病理分期

扩散与转移(引流胃区域淋巴结)
站别
第一站 (N1)
全胃
窦部
体部
3,4,5,6
贲门部
1,3,4, 5,6 2,7,8,9 10,11 12,13,14 1,2,3,4
1,2,3, 4,5,6 7,8,9, 10,11 12,13,14
第二站(N2)
1,7,8,9
5,6,7,8 9,10,11 12,13,14
胃癌的临床 / 病理分期
胃区解剖
胃区解剖
胃区解剖
概述
胃癌是居全球第二位、我国首位的常
见的恶性肿瘤。好发于40—60岁,男性多
于女性,其比例为2:1—3:1,位于胃窦部 占46.9%,贲门胃底占39%,胃体部占10.2%, 全胃癌为3.8%。
病因
1、地域因素及饮食生活因素
地域差别明显:发病率 30/10 万以上的
第三站(N3)
2,10,11, 12,13,14
病理分期系统(概述)
胃癌的临床病理分期对判断胃癌病程、 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判断疗效和预后均
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国际上有多个胃癌分期系统 , 因各有其
优缺点而未能完全统一和普及。
病理分期系统 (国际TNM分期系统)
国际TNM分期系统 1966 年国际抗癌联盟 (UICC) 首次制定 胃癌国际TNM分期法。
分期、疗效评价、复发监测及再分期。
病理分型
1、早期胃癌: 定义:仅限于黏膜或黏膜下层者,不 论病灶大小或有无淋巴结转移。 分型: I型 隆起型:病灶凸向胃腔。 Ⅱ型 浅表型:比较平坦,无明显隆 起与凹陷。 Ⅱa型 浅表隆起型 Ⅱb型 浅表平坦型 Ⅱc型 浅表凹陷型 Ⅲ型 较深溃疡
病理分型

不同部位胃癌的各组淋巴结分站标准

不同部位胃癌的各组淋巴结分站标准

不同部位胃癌的各组淋巴结分站标准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此文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e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s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胃癌是一种常见且危险的肿瘤,对于胃癌的分期和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外科学基础习题(附参考答案)

外科学基础习题(附参考答案)一、单选题(共100题,每题1分,共100分)1.临床上为便于胃癌时淋巴清扫,将胃周淋巴结分为A、5组B、10组C、12组D、16组E、20组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引流胃的区域淋巴结共分为16组。

2.在尺神经损伤的临床表现中,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桡侧皮肤感觉迟钝B、拇背伸功能障碍C、猿手畸形D、手的第二蚓状肌麻痹E、第三、第四蚓状肌及骨间掌侧、背侧肌麻痹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骨间掌侧及骨间背侧肌以及第三、四蚓状肌均为尺神经支配。

3.关于创伤局部反应的描述,下列哪一项不正确A、是非特异性反应B、存在微循环障碍C、与全身反应无关D、具有防御作用E、有炎症细胞浸润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创伤局部反应是非特异性防御反应,存在微循环障碍和炎细胞浸润等炎症反应的表现。

严重的局部反应可加重全身反应,全身反应也可影响局部反应。

4.男性,55岁。

两个月来右下腹痛,低热,经常排粘液及暗红色便。

查体:体温37.5。

C,心率80/分,贫血貌,腹软,脐右侧轻度压痛,血红蛋白80g/L,白细胞8×l09/L。

升结肠癌已被证实,可能采取的手术方式为A、术中发现肝转移,手术不应再进行B、肿瘤已固定,放弃手术C、肿瘤无固定,行右半结肠切除D、肿瘤无固定,行右半结肠切除及横结肠切除E、肿瘤活动度大、直径只有2.5cm,距离肿瘤边缘各5cm切除升结肠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升结肠癌的规范术式是右半结肠切除,不能缩小,也不必扩大。

即使已有肝转移,仍有必要尽量做肠癌切除。

即使病灶固定无法切除或腹膜种植转移,也要争取做捷径手术。

5.肩关节脱位A、5岁以下小儿上肢被突然牵拉后肘部痛B、肘后空虚感C、爪形手畸形D、垂腕畸形E、Hippocrates法复位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肩关节脱位可用Hippocrates法复位。

肘关节脱位可表现为肘后空虚感,桡骨小头脱位在5岁以下小儿多见,有上肢被突然牵拉的病史。

爪形手见于前臂缺血性肌挛缩,桡神经损伤可出现垂腕畸形。

胃癌淋巴结分组

第1组:贲门右淋巴结,位于胃左动脉上行支贲门右侧的淋巴结。

与第3组淋巴结的界限是胃左动脉上行支进入胃壁第一支(贲门支),在贲门则为第1组,幽门侧为第3组,恰好位于第一支的淋巴结属第1组。

第2组:贲门左淋巴结,沿左膈下动脉分出贲门食管支位于贲门左侧及后侧的淋巴结。

第3组:小弯侧淋巴结,位于胃小弯,沿胃左动脉与胃右动脉走行部位的淋巴结。

与第5组淋巴结的界限是胃右动脉向胃小弯分出第一支。

在贲门侧者为第3组,幽门侧为第5组,恰好位于第一支的淋巴结属5组。

第4组:大弯淋巴结,沿胃网膜左右动脉走行的大弯淋巴结,分为以下2组,即沿胃网膜右动脉走行的是右组(4d),靠近胃短动脉和胃网膜左动脉的淋巴结是左组(4S)。

4d组于第6组的界限是胃网膜右动脉的胃大弯第一支,恰好位于第一支的淋巴结属于第6组;4S与第10组脾门淋巴结的界限是胃网膜左动脉向大弯分出的第一支,恰好位于第一支的淋巴结属于4sb,沿胃短动脉走行的淋巴结属于4sa。

第5组:幽门上淋巴结,胃右动脉根部的淋巴结。

第6组:幽门下淋巴结,在幽门下大网膜内,常分为三部分:狭义的幽门下淋巴结;幽门后淋巴结;沿胃网膜右静脉注入肠系膜上静脉的淋巴结。

第7组:胃左动脉干淋巴结。

第8组:肝总动脉干淋巴结,可以分为2部分,位于肝总动脉干前面者称为8a,位于其后方者称为8p。

第9组:腹腔动脉周围淋巴结。

第10组:脾门淋巴结,脾门附近的淋巴结,与第11组淋巴结的界限是胰腺尾部末端。

第11组:脾动脉干淋巴结,沿脾动脉分布的淋巴结。

第12组:肝十二指肠韧带内的淋巴结。

第13组:胰腺后方淋巴结,第14组:肠系膜根部淋巴结,分为肠系膜上静脉淋巴结(14v)和肠系膜上动脉淋巴结(14a)。

第15组:结肠中动脉周围淋巴结。

第16组: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位于胰腺上下腹主动脉的周围。

第17组:胰前淋巴结,位于胰头前方,又可分为胰前上淋巴结(17a)和胰前下淋巴结(17b)。

第18组:胰下淋巴结,位于胰体尾下缘。

日本第三版胃癌指南

日本胃癌分类英文第三版日本胃癌协会 2011日本胃癌协会与国际胃癌协会1 总则用大写T、H等字母表示胃癌分类和记录。

字母后面的阿拉伯数字代表每个参数的疾病的范围(如T3,H1)。

疾病范围不清楚时,用X表示。

临床分类与病理分类依据来源于诸多的临床、影像及病理资源。

(见表1)。

临床分类(c),是基于治疗前的评估,即关于合理手术方式的决定之前。

临床分类对指导治疗方式选择及治疗方案评估是极其重要。

病理分类是在临床分类的基础上,通过来源于病理检查证据的补充或修改。

病理分类告知了其他治疗的制定及预后信息。

对TNM分期有怀疑的地方,应该需要更先进的分类。

按照以下顺序记录肿瘤组织:肿瘤定位、宏观分型、大小、组织学类型、侵犯深度、癌--基质关系渗透模式 2 胃癌的解剖范围与分期 2.1. 原发肿瘤的描述 2.1. 病变的范围及数目每一个病变需记录最大的长宽尺寸。

对于多个病变,记录病变侵犯最深的T分期(或最大病变的T分期)2.1.2 肿瘤定位2.1.2.1 胃的三个区域及胃食管联合部胃的解剖:通过平分胃小弯及胃大弯三点的连线把胃分为上、中、下三个部位。

对所在部位的胃癌的描述。

病变超过一个部位,则以肿瘤侵犯的程度的降序并以相应字母记录,如LM或UML。

如果肿瘤侵犯食管或十二指肠,分别以E或D记录。

Table 1 临床与病理学分类临床病理学体格检查、影像学、内镜、腹腔镜或外科手内镜或手术切除组织的组织学;腹腔灌洗细术发现。

活检、细胞学、生物化学和生物组胞学织学胃与食管联合处上下2.0cm被定义为胃食管联合区域。

此区域胃食管联合腺癌有其特有的特征,无论其组织学类型。

胃食管联合部腺癌的位置用E(近端 2.0cm部分)或G(远端 2.0cm部分)描述,并记录被侵犯的首要部位,例如E(病变全在食管)、EG(食管与胃被侵犯的范围相等)、G。

记录肿瘤中心与胃食管联合处的距离。

EGJ被定义为食管和胃肌肉的边界。

临床上,可由一个以下内容之一来确定:(a)内镜下显示食管下端纵向栅栏状排列的末端;(b)通过钡餐显示的His角水平线;(c)胃镜或钡餐研究中显示的纵向的近端褶皱的胃大曲线的末端(;d)切除的胃和食管的宏观caliber改变水平。

腹部肿瘤的淋巴结分组及手术治疗


※标记的淋巴结最好是廓清,不廓清 也是允许的
中部胆管癌(Bm)
• • • • N1: N2: N3: N4: 12b1b2, 12c 8ap, 12h, 12a1a2, 12p1p2, 13a 9,13b,14a※bc※d※ ,16a2b1,17ab N3以远的淋巴结
下部胆管癌(Bi)
• N1: 12b2, 13a • N2: 8ap, 12h※ , 12a1a2, 12p1p2, 12b1, 12c, 13b • N3: 9, 14a※bc※d※ , 16a2b1, 17ab • N4: N3以远的淋巴结
• 胆囊-胰十二指肠胰后 • 胆囊-腹腔动脉 • 胆囊-肠系膜上动脉
胆囊癌淋巴清扫
• N1: 12b1b2, 12c • N2: 8ap, 12h, 12a1a2, 12p1p2, 13a • N3: 9, 13b, 14a※bc※d※ , 16a2b1, 17ab • N4: N3以远的淋巴结
※标记的淋巴结最好是廓清,不廓清 也是允许的
• • • • • 外科根治性切除术: 目前唯一治愈手段。 姑息切除术:减少负荷,缓解症状 术前、术中、术后辅助化疗 晚期胃癌化疗 综合治疗: 局部 全身
胃癌5年存活率
• • • • • • • • • • • • • • 分 期 Ⅰa T1N0M0 Ⅰb T1N1M0 T2N0M0 Ⅱ T1N2M0 T2N1M0 T3N0M0 Ⅲa T2N2M0 T3N1M0 T4N0M0 Ⅲb T3N2M0 T4N1M0 Ⅳ T4N2M0 T1-4N1-2M1 5年存活率(%) 99 90 88 79 71 69 52 46 52 23 26 16 10
临床分期
• • • • • • • 0 期 Ⅰa期 Ⅰb期 Ⅱ 期 Ⅲa期 Ⅲb期 Ⅳ 期 Tis N0M0 T1N0M0 T1N1M0 T1N2M0 T2N2M0 T3N2M0 T4N2M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胃周的淋巴分布
胃周的淋巴分布近日拜读中国医科大学王舒宝教授主编《胃癌手术与手技》一书。

将其中胃周淋巴分布一节与战友共同学习。

扫描仪坏了,用相机拍的曝光不好请见谅。

其中No.8淋巴结图上No.8a及No.8p原图似有误,将其标注对调了下。

1.1胃周围的淋巴分布十分丰富,按其引流方向可分为四个区域
a.胃小弯区(胃左淋巴结)
b.肝区幽门部(胃右淋巴结)
c.肝区胃网膜右部(胃网膜右淋巴结)d.脾区(胃网膜左淋巴结)
图示胃周淋巴流向
生长在不同部位的胃癌其淋巴结转移方向也不同
A.病变在L区淋巴结转移方向
B.病变在M区淋巴结转移方向C.病变在U区淋巴结转移方向1.2胃周淋巴总观
胃周淋巴结均按血管走行分布胃周淋巴结表面观
将胃移去看胃周围的淋巴结
移去一段胰腺,看门静脉及肠系膜上血管处的淋巴结
1.3胃周淋巴结名称、代号及位置
1.3.1贲门区淋巴结
No.1淋巴结位于贲门右前侧,胃左动脉上行支进入胃壁的第一支之上。

位于该支血管之下的小弯处淋巴结属No.3淋巴结。

No.2淋巴结位于贲门左侧,是沿左膈下动脉贲门食管支分布的淋巴结。

该支血管根部的淋巴结在第12版《胃癌处理规约》中称No.19淋巴结,在第
13版《胃癌处理规约》中归属No.2淋巴结。

1.3.2小弯淋巴结
小弯淋巴结(No.3)系由胃左动脉与胃右动脉共同构建的小网膜(胃左动脉上行支进入胃壁的第一支与胃右动脉进入胃小弯胃壁的第一支之间的胃小弯区)分布的一组淋巴结。

1.3.3大弯淋巴结
大弯淋巴结分布于整个胃大弯侧的淋巴结,又分为沿胃网膜右动脉分布的No.4d,沿胃网膜左动脉分布的No.4sb、沿胃短动脉分布的No.4sa,No.6与No.4d的界线是胃网膜右动脉进入胃壁的第一支,No.4sb与No.10的界线是胃网膜左动脉进入胃壁的第一支。

1.3.4幽门区淋巴结
幽门区分布有幽门上淋巴结(No.5)和幽门下淋巴结(No.6)。

No.5淋巴结沿胃右动脉根部进入胃壁的第一支分布。

No.6淋巴结分布于胃网膜右静脉与胰十二指肠下前静脉的汇合部。

No.6淋巴结
1.3.5胃左动脉干淋巴结
胃左动脉干淋巴结(No.7)分布于胃左动脉干上。

其范围从胃左动脉根部至上行支的分歧部的淋巴结。

胃左动脉根部以内为No.9淋巴结。

1.3.6肝总动脉干淋巴结
肝总动脉干淋巴结(No.8)分布于肝总动脉干上。

位于肝总动脉前面淋巴结称为No.8a;位于肝总动脉后面的称为No.8p,归属第3站淋巴结。

1.3.7腹腔动脉周围淋巴结
腹腔动脉周围淋巴结(No.9)分布于由腹腔动脉发出的胃左动脉、肝总动脉、脾动脉的根部及腹腔动脉周围。

1.3.8脾门淋巴结
脾门淋巴结(No.10)分布于脾门处动、静脉之间结缔组织内。

No.10淋巴结与No.11淋巴结的分界线在胰尾末端。

1.3.9脾动脉干淋巴结
脾动脉干淋巴结(No.11)分布于脾动脉干周围。

包括胰尾后面的淋巴结。

从脾动脉根部至胰尾末端二等分,近侧为No.11p淋巴结,远侧为No.d淋巴结。

1.3.10肝十二指肠韧带内淋巴结
肝十二指肠韧带内淋巴结(No.12)分布于肝蒂内结缔及脂肪组织中的淋巴结。

根据具体位置分布,有下列5个亚组。

No.12与No.13淋巴结的分界线为胰腺上缘,胰腺上缘处的淋巴结为No.12淋巴结。

No.12h 肝门淋巴结;
No.12a 沿肝动脉淋巴结(上为No.12a1、下为No.12a2)
No.12b 沿胆管淋巴结(上为No.12b1、下为No.12b2)
No.12p 沿门静脉淋巴结(上为No.12p1、下为No.12p2)
No.12c 胆囊管淋巴结
1.3.11胰头后淋巴结
胰头后淋巴结(No.13)系沿胰十二指肠后动
脉弓分布,位于Treitz筋膜脏层下的淋巴结,其内侧界为门静脉左缘。

位于胰头后上部者为No.13a,位于胰头后下部者为No.13b,Vater 乳头水平线是二者的分界线。

1.3.12肠系膜根部淋巴结
肠系膜根部淋巴结(No.14)分布于肠系膜血管根部。

根据淋巴结与肠系膜动、静脉关系,分为两个亚组:No.14a(分布于肠系膜上动脉根部);No.14v(分布于肠系膜上静脉根部)。

No.14a按淋巴结位于肠系膜上动脉根部的上、下、左、右,分别称为No.14a、No.14b、No.14c、No.14d。

1.3.13中结肠动脉周围淋巴结
中结肠动脉周围淋巴结(No.15)位于横结肠系膜内,中结肠动脉旁。

1.3.14 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
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No.16)分布较广泛,以左肾静脉上缘为界分为上方的No.16a和下方的No.16b。

No.16a又以腹腔动脉为界分为上方的No.16a1及下方的No.16a2;No.16b 又以肠系膜下动脉为界,分为上方的No.16b1及下方的No.16b2。

1.3.15胰头前淋巴结
胰头前淋巴结(No.17)位于胰头前侧,沿胰十二指肠前动脉弓分布。

1.3.16胰下淋巴结
胰下淋巴结(No.18)位于胰体尾交界处下缘。

1.3.17 膈下淋巴结
膈下淋巴结(No.19)位于膈肌腹侧面,主要沿膈下动脉分布
1.3.18食管裂孔淋巴结
食管裂孔淋巴结(No.20)位于膈肌与食管之
间结缔组织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