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复习补充知识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史复习补充知识点

(一)名词解释补充

1.输籍定样:隋文帝采用高频的建议,由中央把划分户等的标准即“定样”

颁发到各县,规定每年正月五日,县令派人到乡村去,以500户或300

户为一团,依据“定样”确定户等上下,载入薄籍,当作征发差役,收

缴赋税的根据,大量佃客脱离世宗大族,有利于国家的赋税收入打击了

豪强世族的势力,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2.大索貌阅:隋文帝下令在全国整顿户籍,检查遗漏的户口,要求各州各

县按照户籍上注明的年龄的大小,逐户核对,增加了政府的控制和赋税

的收入。

3.玄武门之变:唐朝前期在玄武门发生的一起宫廷政变。太子李建成和齐

王李元吉结成的太子集团和在统一战争中实力大增的秦王李世民集团为

夺取皇位而进行的明争暗斗愈演愈烈。武德九年六月四日,李世民先发

制人,在玄武门李建成,李元吉射杀,并挟持了唐高祖。这场宫廷政变

史称“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最终被立为太子并夺取了皇位。

4.藩镇割据:唐中叶以后,一部分地方军政长官据地自雄,不服从中央命

令的局面。玄宗时,为防止周边各族的进犯,大量扩充防戌军镇,设立

节度使,安史之乱后,内地也设有节度使,且节度使拥兵自立,不服从

朝廷命令,以至于叛乱,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宪宗时期虽有削藩之策,但人无法阻止藩镇局面的加深,直到唐亡后各藩镇相互兼并演变成五代

十国,成为藩镇割据的延续,直到北宋统一才结束这一局面。

5.唐律疏议:又称《永徵疏议》,唐高祖时开始制定的唐律,太宗时修订完

成,高祖时又命长孙无忌等人对律文逐条加以解释,叫做“律疏”。《唐

律疏议》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封建法典。

6.陈桥兵变:赵匡胤策划的夺取后周政权的军事政变。后周显德元年,后

周世宗柴荣病死,主少国疑。实权掌握在赵匡胤的手中。次年元旦,风

闻契丹和北汉发兵南下,赵匡胤率领诸军北上抵御,大军行至陈桥驿,

赵匡胤弟和赵普授意将士把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改国

号为宋,史称此次兵变“陈桥兵变”。

7.元佑更化:北宋哲宗元佑年间废除熙宁,元丰时新法的事件。元丰八年,

神宗死,哲宗继位,年幼,宣仁太后高氏垂帘听政,陆续起用司马光,

吕公著等,废除神宗与王安石推行的新法,贬黜熙宁元丰时的用事诸臣。

重新编撰《神宗实录》。

8.庆历新政:宋仁宗庆历年间,范仲淹为首的第一批官僚进行的政治改革。

改革以整顿吏治为中心,通过提高官僚队伍的素质,达到克服统治危机,稳定统治秩序的目的。后在反对派的诬陷下被逐出朝廷,改革失败,史称“庆历新政”,揭开了王安石变法的序幕,提供了借鉴。

9.靖康之变:北宋被金朝灭亡的历史事件。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今河

南开封),除了烧杀抢掠之外,更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以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北上金国,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又称靖康之乱、靖康之难。

10.梦溪笔谈:是北宋沈括所著的一部不朽名著。这部笔记形式的作品,广泛涉及到政

治,军事,历史,文学,艺术,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各个领域,共计609条。

其中有关天文,历史,数学,物理,地质,化学,药物的部分,反映了当时最先进的科学成就,次书还记录了许多平民发明家的事迹。是“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

11.北面官和南面官制:辽朝统治者针对统治区域内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民族,采取“因

俗而治”统治方法建立的两套行政体制。北面官为统治契丹和其它游牧民族所建立的一种特殊制度,担任者一般是契丹贵族,主要是宗室和外戚,终辽一代,始终是贵族政府。北面官系统是辽政权重心所在。设置的北、南宰相府和北、南枢密院都是辽朝中央和权力核心机构,南面官是辽统治者模仿唐代制度而建立的一套管理汉人的机构。较重要的机构有汉人枢密院和尚书省,由于决策权掌握在北面官机构,所以南面官中书省、门下省都有名无实。

12. 头下军州制:辽特别设置的一种行政机构。又称投下。契丹贵族在初期的征服战争

中,劫掠了大量的人口,他们将这些人口聚集起来,建立州县城堡等组织,称为头下。性质:辽代贵族的领地,属于地方行政组织。

13. 达鲁花赤:蒙古和元朝的官名,为所在地方,军队和官衙的最大监治长官。蒙古贵

族征服许多其他名族和国家,无力单独进行统治,便委托当地统治阶级人物治理,派出达鲁花赤监察,位于当地官员之上,掌握最后裁定的权力,以保障蒙古大汗和贵族的统治。早在成吉思汗时期就设有这一官职。入元以后,路,府,州,县和录事司等各级地方政府都置达鲁赤花,主要由蒙古人担任,亦常有色目人,掌印,把握实权。此职位的设置有明显的民族歧视和压迫性质。

14. 胡三省:宋元之际史学家,字身之,浙江天台人。他先后撰写《资治通鉴广注》,

后丧失,便重撰,完成《资治通鉴音注》,对《通鉴》做了校勘,解释,考证,对旧的《释文》作了辩误。他注重批判投降叛徒,并联系事实发表议论,《通鉴注》中倾注了他的爱国热情和名族气节。

15. 八思巴:元代第一代帝师,学者。忽必烈在位时,封他为国师,让他统领天下释教。

1269年,八思巴创制成以藏族字母为基础的蒙古字,元世祖下诏颁行。八思巴升号为帝师,大宝法王。至元16年,八思巴卒,又被追封为“大元帝师”。

16. 急递铺:急递铺,为中国古代邮驿组织之一。它肇始于宋,迄元朝普遍推开。元朝

主要用以传递朝廷和地方有司文书。每十、每十五或二十里置一铺,每铺设5名

铺兵,十铺设邮长一人。

17. 驱口:原意为“被俘获驱使之人”﹐即战争中被俘强逼为奴﹑供人驱使的人。驱口一

词始见于金代元代驱口除战俘外,还有因债务和饥荒而卖身的。驱口另有户籍,和一般人有别,非经放良和赎买不能改籍。在法律上。驱口是主人的财产主人可以随意买卖或赠送,驱口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家庭劳动。驱口地位低贱,是元代社会中奴隶制因素的集中体现。

18. 靖难之役:明初皇族内部为争夺最高统治权而爆发的一场内战。建文帝继位后,采

纳齐秦、黄子澄的意见削藩,使皇族内部矛盾迅速激化。建文元年七月,燕王朱棣以诛齐、黄为名,于北平起兵,号称“靖难”。经三年之战,燕王终于取得帝位,改元为永乐,是为成祖,建文帝下落不明。这一事件为靖难之役。

19. 内阁制:明朝形成绝对君主专制条件下而出现的国家中枢组织,清朝早期沿袭,清

中后期其职权被军机处所取代。朱元璋废宰相制后,为解决皇帝专权但又不能专政的矛盾,便仿宋制建三殿二阁,殿、阁设学士、大学士作为皇帝秘书班子,因位于宫中,故称内阁。其最初职能是“传旨当笔”,明成祖时阁臣始“参与机务”,明仁宗时部分六部长官兼阁臣,明宣宗时内阁和阁臣有了行使公文的职权,明代宗时阁臣开始指挥六部,明世宗时内阁已位列六部之上,成为国家权力中枢机构,明朝内阁制度形成。内阁形成首辅制是在明英宗时,从明世宗到明神宗内阁及首辅权力最盛。

20. 批红:明代往往由宦官代行。明初内臣不许读书识字。宣宗以后,渐通文墨,凡每

日奏章文书,除皇帝亲批数本外,皆由司礼监掌印、秉笔、随堂太监分批。初时规定,批红须遵内阁票拟字样,只是字迹有偶误者,方得改正。明制,群臣奏进文书,由皇帝亲批数本,其馀由司礼监官按阁票所拟字样照录,或奉旨更改,用朱笔批之,称“批红”。清代,内阁进本拟签,经皇帝定后,学士照签以朱笔批于本面。

21. 三藩之乱:清初吴三桂的叛乱。清初,平西王吴三桂镇云南,平南王尚可喜镇广东、

靖南王耿精忠镇福建,史称“三藩”。多拥重兵,形同割据,危及中央。康熙十二年吴三桂首先发难,尚、耿继起响应,但由于这一叛乱不得人心,遭到人民的反对,康熙采用剿抚并用的方针,集中兵力打击吴三桂叛军,对其二藩及反动势力进行分化瓦解,康熙12年平定。

22. 军机处:军机处的设立是清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标志着清代封建中央集权发展

到了顶点军机处,清代官署名。亦称“军机房”、“总理处”。是清朝中后期的中枢权力机关。雍正七年(1729),因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恐漏泄机密,始于隆宗门内设置军机房,选内阁中谨密者入值缮写,以为处理紧急军务之用,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十年(1732),改称“办理军机处”,简称“军机处”。设军机大臣、军机章京等,均为兼职。军机处职能原为承名拟旨,参与军务,后逐渐演变为全国政令的策源地和行政中心,其地位远远高于作为国家行政中枢的内阁。宣统三年(1911年)4月“责任内阁”成立后军机处被撤销。

23. 摊丁入亩:清代的一种赋役制度。以康熙50年全国丁银额为标准,以后的额外增

丁,不再增收丁银,从而把丁银固定了下来。雍正时,清政府彻底摊丁入亩的征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