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简介

合集下载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介绍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介绍

西江千户苗寨
在这里,有你要的感觉…….苗家千人长桌宴苗族千人长桌宴是苗族宴席的最高形式与隆重礼仪,已有几千年的 历史。通常用于接亲嫁女、满月酒以及村寨联谊宴饮活动。左边是 主人座位,右边是客人座位。主客相对,敬酒劝饮并对酒高歌。
苗家千人长桌宴
刨汤、腊拼、古藏肉、苗王鱼、白切鸡、野免肉、青岩豆腐、韭 菜根……桌面上摆满了苗族的传统佳肴,美味飘香,令人陶醉。 “在这个寨子里生活,没有孤独和寂寞,每天的生活过得是有滋有 味。”西江寨老侯天祥说,自己80多岁了还能吹芦笙、唱民歌、跳 芦笙舞,冬天下田破冰摸鱼。
雷山西江
风雨桥
• 西江千户苗寨是一个保存苗族 “原始生态”文化完整的地方, 由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 相连成片,是目前中国乃至全 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它 是领略和认识中国苗族漫长历 史与发展之地。西江每年的苗 年节、吃新节、十三年一次的 牯藏节等均名扬四海,西江千 户苗寨是一座露天博物馆,展 览着一部苗族发展史诗,成为 观赏和研究苗族传统文化的大 看台。西江有远近闻名的银匠 村,苗族银饰全为手工制作, 其工艺具有极高水平。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介绍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东南部,东经 107°17′20〞-109°35′24〞,北纬24°19′20 〞-27°31′40〞。截至2014年,下辖17个县市 (区),首府凯里。东邻湖南省怀化市,南接广 西壮族自治区柳州、河池市,西连黔南布依族苗 族自治州,北抵遵义、铜仁两地区。境内东西宽 220千米,南北长240千米。总面积30223平方千米。 2012年,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常住人口347.27 万人,有苗、侗、汉、布依、水、瑶、壮、土家 等33个民族,其中非农人口45.45万人。

黔东南苗族饮食文化概述

黔东南苗族饮食文化概述

聂 相珍
黔 东南苗 族饮食 文化 概述
(二 )社会环境 1.苗族人 l生格 的保守性与封闭性 在历史上 ,苗族是一个封 闭而保守 的民族 ,黔 东 南 苗 族也 是 如此 。 自迁徙 到 贵 州后 ,他 们依 山而 居 ,靠 山吃 山 ,与外 界 交 流 少 ,所 以人 口流 动较 小 , 世 世 代 代 立 足 于 这 块 土 地 ,绝 少 受 外 界 文 化 的 冲 击 ,久而久之 ,一种属于他们的饮食文化随之产生 。 2.商 品交换少 黔东南地区交通不便 ,经济落后 ,商 品交换不 频 繁 ,在 保 鲜 技 术 落 后 的 情 况 下 ,苗 族 人 将 食 用 不 完 的蔬 菜 、猪 肉用腌 或 熏 的方 法 将 其 长期 保 留 ,这 也是 黔东 南苗 族饮 食 文化 形成 的背 景之 一 。
(一 )食酸
食酸是黔东南苗族 的一大饮食特色 ,素来 有
“三 天不 吃酸 ,走 路 打 串串 ”的说 法 。著名 酸 菜 代 表
有 “凯里 酸汤鱼 ”、“糟辣椒 ”、“酸辣子”、“酸萝 卜”
等。黔东南苗族人喜食酸味 ,和其 自身特殊 的 自然
环境 、气候条件 、经济状况都有直接关系。
一 、 黔东南苗族饮食风格的形成 因素
黔东南苗族侗族 自治州位于贵州省东南部 ,地 跨 东经 107。17"20”一109。35 24”,北 纬 24。19 20”~27。 31"40”。境 内东 西 宽 220km,南 北 长 240km,总 面 积 30 337kmz。这块 土地 上分 布 着苗 族 、侗族 、汉 族 、布 依族等 33个 民族 ,成为全国 3O多个 民族 自治州 中 少数 民族人 口最多、比例最高的自治 ̄1,1t 1。截至 2012 年 ,黔 东 南 州 户 籍人 口 459.22万 人 ,年 末 常住 人 口 347.27万 人 ,常住 人 口中少数 民族 人 口占 78.27%, 其中苗族人 口占 41.57%,侗族人 口占 28.99%t21。可

关于黔东南州州庆放假安排的通知

关于黔东南州州庆放假安排的通知

关于黔东南州州庆放假安排的通知关于黔东南州2023年州庆放假安排的通知的官方版本海没有公布,不过按照规定是放假两天哦!根据《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自治条列》第六十一条规定,自治州成立纪念日,假日2天。

7月23日和7月24日放假。

黔东南州民族民间节日简介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云贵高原东南边缘,东邻湖南,南接广西,境内山川秀丽,气候宜人,资源丰富,民族风情浓郁。

黔东南是少数名族聚集区,有苗族、侗族、水族、布依族、土家族、畲族、仫佬族、壮族、瑶族等33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州人口总数的81.87%,其中苗族人口占42.09%,侗族人口占31.86%。

由于历史及地域原因,长期以来处于相对封闭状态,原生民族人文生态系统保存比较完整,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各民族原生的文化种类繁多,精彩纷呈,尤以苗族和侗族丰富多彩的原生民族文化令人自豪和骄傲:这里有全国最大的苗寨――雷山西江,全国最大的侗寨――黎平肇兴,有世界上最古老的情人节――台江姊妹节,有世界上独木龙舟的发祥地――台江施洞,有粗犷奔放的苗族祭祀狂欢舞蹈――反排木鼓舞,有后羿武士的后代――亻革家人,有“行云流水”的苗族飞歌,有“天籁之音”的侗族大歌,有由杉树演变而来的凝固于空间历史侗族古老的鼓楼,有记载镌刻历史的精美而斑斓的苗族服饰,独具特色、原汁原味的民族民间节日文化、民族服饰文化、民族饮食文化、民族婚俗文化、民族歌舞文化都是千百年历史的沉淀,黔东南被国内外游客赞誉为“世界上最大的民族博物馆”、“人类疲惫心灵的最后家园”、“人类保存的最古老的歌谣”,是世界乡土文化保护基金会确定的全球18个生态文化保护圈之一,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世界十大“返朴归真,回归自然”旅游目的地首选地之一。

首府凯里市,是全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黔桂铁路,湘黔铁路、公路320、321国道、贵广高铁、沪昆高铁(预计2023年6月正式开通运营)从境内经过,黔东南拥有凯里黄平机场和黎平机场,凯里与贵阳市高速路连接,至贵阳龙洞堡机场不到2小时行程。

七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

七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

凯里四中七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第一课时黔东南概述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黔东南州概况。

2、能力目标:能够通过地域区分各县市。

3、情感目标:感受黔东南州地理概况,体会生活的美好。

二、教学重难点:了解黔东南州概况及民族文化,体会生活的美好。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情景导入法等。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PPT、资料等。

五、教学时间:1课时。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多媒体播放黔东南州宣传片,欣赏美丽风情。

师总结:看了宣传片后,是不是觉得我们黔东南很美丽,接下来我们就来了解黔东南州地域文化。

(二)讲授新课:1、概况: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云贵高原东南边缘的苗岭山脉向湘桂丘陵过度地段,东邻湖南省,南接广西,西与黔南布依族自治州接壤,北与遵义铜仁地区相连,全州现辖凯里、雷山、剑河、台江、丹寨、麻江、黄平、施秉、镇远、岑巩、三穗、天柱、锦屏、黎平、榕江、从江等16个县市.总面积30300多平方公里。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黔东南州境内最高峰是什么山峰吗?最低点又是哪里?(学生思考并回答)师总结:州境内最高峰雷公山主峰--"别勒"(苗语),海拔2179米,最低点黎平县水口河出口处的地坪乡井郎村,海拔137米.全州地势西高东低,峰峦叠嶂,河流纵横,瀑布众多,森林茂密,到处山清水秀,鸟唱鱼欢。

2、地貌及农作物:州内山多田少,主产水稻,小麦,玉米等,境内水系发达,水利资源丰富,在众多的山溪中,还有国家级稀有动物娃娃鱼(大鲵)、雷公山的云雾茶,天麻茶居于全国上乘之列,锦屏的杉木内外闻名,榕江的西瓜畅销省内外。

3、主要交通要道:州内交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在原有的国道和省道的基础上,达到了县县通高速,一部分县通高铁,为黔东南的交通旅游经济等开通了通往寻找机会的大路,还有湘黔,黔桂铁路横穿州内,高铁出行也十分方便。

4、民族简介:全州总人口441.72万人,有苗、侗、汉、布依、水、瑶、壮、土家等33 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州人口总数的81.87%,其中苗族人口占42.09%,侗族人口占31.86%。

美丽黔东南

美丽黔东南

我美丽的家乡——黔东南剑河县城关二小王钺长期以来,黔东南就像一位藏在深闺的仰阿莎,足不出户,无人知晓,自卑腼腆。

而如今,开放、美丽、神秘、自信的黔东南正以崭新的姿态拥抱世界。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东南部,历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说。

境内沟壑纵横,山峦延绵,重崖迭峰,有云台山等全球唯一的喀斯特特征名山。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的特点拥有四季之美的美称。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森林覆盖率达62.2%,被称之为“天然氧吧”。

走进黔东南,就好象进入了绿色世界,苗岭深处的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及剑河百里阔叶林,很少有人迹化自然的痕迹。

原始森林茫茫苍苍,珍禽异兽自由出没,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空气清新。

黔东南的自然景观,可谓奇、秀、险、雄,它们与本地浓郁的民族风情和悠久的传统文化是融为一体。

黔东南,苗侗民族占全州总人口的68.4%。

这里有丰富的民族历史文化积淀,当你来到这里,你会感觉到这不是空间的转移,而是时光在倒流。

在这里还保存着唐代发型、宋代服饰、明清建筑、魏晋遗风,居住在这里的苗族、侗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在长期劳动和生活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传统文化。

他们依山建寨,聚族而居,村村寨寨都木青竹翠,绿树成荫。

村寨来客,热情的苗侗人民都有用酒拦路、拦门的礼仪。

穿着盛装的苗侗少女,用醇香的米酒和动人的歌声表示欢迎,相与同乐。

洒脱粗旷的小伙子吹起芦笙芒筒,迎客进寨。

黔东南有“百节之乡”的美称,民族传统节日数以百计,异彩纷呈,犹如一座活生生的民族风情博物馆。

黔东南是“芦笙的故乡”“歌舞的海洋”,芦笙与歌舞交相辉映,已成为闻名天下的民族特色,情丝万缕的芦笙金曲,悦耳动听的苗族飞歌、侗族大歌,精彩激烈的斗牛场面,风情别致的苗家吊脚楼,堪称民族工艺一绝的苗族银饰、挑花、刺绣、蜡染等,无不闪烁着东方文化的光芒。

黔东南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尤其以民族风情和自然生态显得更为突出。

浅谈黔东南旅游资源的开发

浅谈黔东南旅游资源的开发

浅谈黔东南旅游资源的开发作者:戴伦照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3年第05期摘要:旅游资源是人类所开发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历史积累,是优秀文明的一部分,黔东南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特别是丰富的地质旅游资源和少数民族风情,还有红色旅游资源。

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黔东南旅游资源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黔东南旅游资源的开发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文章对黔东南丰富的旅游资源的开发进行论述。

关键词:旅游资源黔东南开发人文风情丰富的旅游资源的具有观赏性,休闲娱乐价值,科学文化价值的地质景观,目前,黔东南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除了地质资源的研究和少数民族人文风情的研究,还有红色旅游资源的研究,同时也为黔东南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提供科学依据,这些对黔东南旅游资源的快速发展有着十分重要。

旅游地质资源是自然界的地质遗产,也是人类宝贵遗产。

一、黔东南旅游地质资源类型分析自然地质景观,主要为地球表层和地球表面一定程度范围内在经历若干地质年代的内外地质作用下形成的自然景观。

1. 喀斯特地址景观,黔东南总面积30337平方公里,喀斯特地貌的面积占23.2%,喀斯特地貌主要集中分布在镇远县的焦溪、台江县的施洞、凯里的挂丁、丹寨的复兴、从江的贯洞一带等,分为地上和地下喀斯特地质景观。

类型主要是溶洞景观和喀斯特峰林及峰丛、峡谷等,喀斯特地质景观神秘的洞穴、幽灵的峡谷、奇特的山区,还有清秀的水域,这些地质景观都构成黔东南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黔东南州著名的景点。

2. 峡谷。

黔东南境内有很多独特的峡谷,例如黄平县的舞阳湖水库内“一线天”峡谷、舞阳河小山峡、重安江十里古峡、飞云大峡谷等,其中飞云大峡谷经过国家旅游专家的多次考察论证,被认定为贵州特级旅游景点。

3.瀑布,黔东南的瀑布虽不像黄果树瀑布那么有名,但是他有自己独特之处,例如、从江县的龙王潭瀑布、丹寨县的排廷瀑布、剑河县的盘溪瀑布、雷山县的响水岩瀑布、凯里市区的平浪瀑布、黎平县的马尾滩瀑布等等,这些旅游景点都体现出自己独特的味道。

黔东南各县历史文化资料

黔东南各县历史文化资料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省东南部。

下辖16个县市,首府市。

全州辖1市和麻江、丹寨、黄平、施秉、镇远、岑巩、三穗、天柱、锦屏、黎平、从江、榕江、雷山、台江、剑河15县,1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炉碧、金钟、洛贯、黔东、台江、三穗、岑巩、锦屏、黎平9个省级经济开发区。

有7个街道办事处,94个镇,110个乡(其中17个民族乡)。

截止2012年,黔东南州户籍人口459.22万人,年末常住人口347.27万人,有苗族、侗族、汉族、布依族、水族、瑶族、壮族、土家族等33个民族,常住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占78.27%,其中苗族人口占41.57%,侗族人口占28.99%。

黔东南总面积3.0337万平方公里,东西相距220公里,南北跨度240公里。

地势西高东低,自西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海拔最高2178米,最低137米,历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说。

境沟壑纵横,山峦延绵,重崖迭峰,原始生态保存完好,境有雷公山、云台山、佛顶山等原始森林,原始植被保护区与自然保护区29个,其中雷公山自然保护区为国家自然保护区。

黔东南素有"百节之乡"的别称,一年中有节日集会200多个。

节日活动有唱歌跳舞、斗牛赛马、吹芦笙、踩铜鼓、赛龙舟、玩龙灯、唱侗戏等等。

主要的民族节日有苗族的芦笙会、爬坡节、姊妹节、"四月八"、吃新节、龙舟节、苗族的苗年,侗族的侗年、泥人节、摔跤节、林王节、"三月三"歌节、"二十坪"歌节,水族的端节,瑶族的"盘王节"等等。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主要有苗族的"划龙船"和武术,侗族的被誉为"橄榄球"的抢花炮等。

黔东南素有"歌舞海洋"的别称。

苗族的"飞歌"和"游方歌",还有"古歌"、"酒歌"、"大歌",其调式不一。

黔东南介绍-黔东南简介PPT(经典版)

黔东南介绍-黔东南简介PPT(经典版)

苗家鸡稀饭
被众多人士誉为“营养粥”。它是用1斤半到两 斤的本地鸡1只(用饲料养的鸡煮起来有腥 味),杀死去毛抠除肠杂洗净后,砍成小块放 入锅中,用五至七两白米倒入锅中用清水煮, 待熟后加入,也可适量盐巴、花椒等作料,即 可食用。
酸笋鸡
贵州特色菜,贵州菜肴的一大特色就是酸。贵 州有“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蹿蹿”的民谣。依靠 的是酸笋。从贵州大老远运来的细细长长的酸 笋,发挥了土生土长的本色,不仅嫩脆,特殊 的酸味也是一绝。
3、旅游景点
青龙洞古建筑群
镇远古镇的精华区少不了这个青龙洞,它不仅 仅是个“洞”,而一座倚山而建的古建筑群,这 里峭壁悬崖。巨岩、洞穴和为一体。特色是集 道、儒、佛三种宗教的寺庙群,背靠青山,面 临绿水,贴壁临空,翘翼飞檐、雕梁画栋。悬 崖上筑出中元洞、紫阳洞、青龙洞、万寿宫等 一片阁楼洞天。
4
黔东南
东西相距220公里,南北跨度240公里。地势西高东 低,自西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海拔最高2178 米,最低137米,历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说。 境内沟壑纵横,山峦延绵,重崖迭峰,原始生态保 存完好,境内有雷公山、云台山、佛顶山等原始森 林,原始植被保护区与自然保护区29个,其中雷公 山自然保护区为国家自然保护区。
美食文化
酸汤鱼
是黔东南州的四大名菜之一,扬名省内外。来 麻江作客的好朋友或贵人,麻江多以此菜招待 之。其特点如下:料选用清水江野生活鱼或田 鱼,如角角鱼、鲤鱼、鲑鱼、鲧子鱼、鲶鱼等。
苗家炸辣蟹
非常有特色,初看红色的糯米一块一块的,还 以为是酒糟,据大厨介绍才知,原来是用糯米 粉磨成面,混着遵义的辣椒一起泡在醋坛子里, 腌制2个星期左右才制成的辣椒。用这种辣椒 和螃蟹一起炒,炒出来的味道更香,而且清淡 之中暗香萦绕,丰腴处盈润有韧性,相当有嚼 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东南部,地跨东经107°17′20″~109°35′24″,北纬25°19′20″~27°31′40″。

东邻湖南省怀化地区,南接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河池地区,西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北抵遵义、铜仁两地区。

境内东西宽220公里,南北长240公里,总面积30337平方公里。

黔东南州辖凯里市及麻江、雷山、丹寨、黄平、施秉、镇远、三穗、岑巩、天柱、锦屏、黎平、从江、榕江、台江、剑河15个县和凯里经济开发区,共有116个乡、90个镇、5个街道办事处、3550个村民委员会、195个居民委员会。

州人民政府驻凯里,距省府贵阳160余公里。

【建置沿革】今黔东南自治州辖地,秦代属黔中郡和象郡;西汉时期属武陵郡和?牁郡;隋代属?牁郡、沅陵郡和治安郡;唐代属黔中道,置有充州、应州、亮州等羁縻州和奖州等经制州;宋代分属荆湖北路、夔州路和广南路,置有邛水县、安夷县和亮州、古州等羁縻州;元代属四川行省播州宣慰司和湖广行省思州宣慰司,置有麻峡县、黄平府、镇远军民总管府及古州八万洞民总管府。

明洪武年间设镇远、清浪、铜鼓、五开、偏桥、古州、清平、兴隆8卫;永乐十一年(1413年)废思州等宣慰司,置思州、镇远、黎平、新化4府,隶属贵州布政使司;宣德九年(1434年)撤新华府并入黎平府;正统九年(1444年)置施秉、永从2县;弘治七年(1494年)置麻哈州及清平县,十一年(1498年)置镇远县;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置天柱县,二十八年(1600年)置黄平州。

清康熙年间,镇远、偏桥、清平3卫分别并入镇远、施秉、清平县,兴隆卫并入黄平州;雍正五年(1727年)改五开、铜鼓、清浪3卫,置开泰、锦屏、青溪3县;雍正七年(1729年)至十一年(1733年),先后置八寨、丹江、清江、古州、台拱5厅,分属镇远、黎平、都匀3府管辖;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置下江厅,隶黎平府。

民国二年(1913年),改府、州、厅为县,设镇远、施秉、青溪、思县、邛水、天柱、锦屏、黎平、下江、永从、榕江、丹江、台拱、剑河、黄平、炉山、八寨、麻哈共18县;民国三年(1914年)设黔东道,治镇远,领镇远、邛水等26县;民国十二年(1923年)废道,各县直属于省;民国十九年(1930年),思县易名岑巩县,二十年(1931年)麻哈县更名麻江县;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全省建立11个行政督察区,其中第八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镇远,第十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黎平,后经过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和二十六年(1937年)两次调整,原第十行政督察区撤消,原第八行政督察区改为第一行政督察区(仍驻镇远);民国三十年(1941年),裁清溪县并入镇远等县,裁丹江县,将丹江河以西之地并入八寨县,八寨县易名丹寨县,丹江河以东之地并入台拱县,台拱县改名台江县;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以原丹江县区域建立雷山设置局,三十七年(1948年)改雷山设置局为雷山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全省分设8个专区,其中镇远专区辖炉山、黄平、余庆、施秉、镇远、雷山、台江、剑河、锦屏、天柱、三穗、岑巩12个县,黎平、从江、榕江、丹寨、麻江5县属独山专区(1952年改为都匀专区)。

1956年4月18日,国务院以(56)国设司第30号文件批复,撤消镇远专区,建立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原镇远专区的余庆县划归遵义专区,都匀专区的麻江、丹寨、黎平、从江、榕江5县划入黔东南自治州,自治州辖16个县,州人民政府驻凯里,7月23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正式成立。

1958年12月调整行政区划,丹寨、麻江、炉山、雷山4县合并建凯里县,台江县并入剑河县,从江县并入榕江县,施秉县并入黄平县,岑巩县、三穗县并入镇远县,天柱县并入锦屏县,全州设7个县。

1961年8月和1962年10月,先后恢复天柱、从江、雷山、麻江4县和施秉、三穗、岑巩、台江、丹寨5县建置,自治州仍辖16个县。

1983年8月,国务院批准撤消凯里县建立凯里市。

自此,黔东南自治州辖1市15县。

【人口民族】2002年末,全州总人口431.29万人,其中男228.65万人,女202.64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53.02%和46.98%;城镇人口79.88万人,农村人口351.41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18.52%和81.48%;人口出生率17.5‰,人口自然增长率10.8‰;人口密度142.2人/平方公里,密度最大的是凯里市346人/平方公里,密度最小的是从江县97人/平方公里。

全州登记在册的少数民族有33个,待认同民族2个,少数民族总人口为347.68万人,占全州总人口的80.61%。

其中苗族178.43万人,占总人口的41.37%;侗族135.9万人,占总人口的31.5%。

【地质地貌】黔东南自治州地跨扬子准台地与华南褶皱带两个一级大地构造单元。

地层从元古代的四堡群、下江群,震旦系至古生代的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迭系,到中生代的三迭系、保罗系、白垩系及新生代的第三系、第四系均有出露。

现已探明的矿藏有煤、铁、金、汞、锌、铅、锑、铜、磷、石灰石、重晶石、白云石、粘土等40多个品种,其中重晶石、白云石、石灰石储量最为丰富,重晶石储量为全国第一。

自治州地处云贵高原向湘桂丘陵盆地过渡地带,根据地层岩石和地质外营力作用,境内可划分为岩溶地貌区和剥蚀、侵蚀地貌区。

镇远至凯里一线之西北属岩溶地貌区,常见的地貌形态有峰从、峰林、石林、溶洞、溶洼、天生桥、暗河等;镇远至凯里一线之东南属剥蚀、侵蚀地貌区,主要由碎屑岩组成,山体大、切割深,常形成脊状山。

州境总体地势是北、西、南三面高而东部低。

中部雷公山区和南部月亮山为中山地带,西部和西北部为丘陵状低中山区,东部和东南部下低中山、低山、丘陵、盆地。

境内大部分地区海拔500~1000米。

最高点为雷公山主峰黄羊山,海拔2178.8米,最低点为黎平县地坪乡井郎村水口河出省处,海拔137米。

主要山峰有雷公山、冷竹山、南刀坡、佛顶山、轿顶山、香炉山、龙头岩、老山界、青山界、牛角山、天子岭、高岳山、猫鼻岭、月亮山、孔明山等。

【气候水文】黔东南自治州地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的特点。

年平均气温14℃~18℃,最冷月(1月)平均气5℃~8℃,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4℃~28℃。

由于地理位置和地势的不同,各地气温有一定差异,总体趋势是南部气温高于北部,东部气温高于西部。

境内年日照时数为1068~1296小时,无霜期270~330天,降雨量1000~1500毫米,相对湿度为78~84%。

境内有大小河流2900多条,以清水江、氵舞阳河、都柳江为主干,呈树枝状展布于各地。

河流分属两个水系,苗岭以北的清水江、氵舞阳河属长江水系,苗岭以南的都柳江属珠江水系。

清水江自西向东流经丹寨、麻江、凯里、黄平、施秉、台江、剑河、锦屏、天柱9县市,境内河道长376公里,流域面积14769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重安江、巴拉河、南哨河、乌下江、八卦河、亮江、鉴江等。

氵舞阳河自西向东流经黄平、施秉、镇远、岑巩4县,境内河道长166公里,流域面积5106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杉木河、龙江河、车坝河等。

都柳江自西向东南流经榕江、从江2县,境内河道长141公里,流域面积8802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寨薅河、永乐河、污牛河、宰便河、平正河、双江河等。

由于山高谷深、水流湍急,一遇暴雨即发山洪,境内河流具有洪枯流量瞬息变化,易涨易退形成雨源性河流的水文特征。

全州多年平均地表水年径流量191亿立方米,地下水平均年地流量26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210万千瓦,可开发量125万千瓦。

【土地土壤】黔东南自治州土地面积30337平方公里,合4 550.6万亩,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7.2%。

其中,耕地379.13万亩,占8.3%;园地5.1万亩,占0.11%;林地2232万亩,占49.1%;牧草地525.36万亩,占11.56%;城乡居民及工矿点用地46.89万亩,占1.03%;交通用地19.29万亩,占0.42%;水面占地66.35万亩,占1.46%;荒草坡地1286.83万亩,占28.27%;难利用地19.45万亩,占0.43%。

自治州土壤有红壤、黄壤、黄红壤、红色石灰土、黑色石灰土、紫色土、粗骨土、沼泽土、潮土、山地草甸土、水稻土等11个土类,26个亚类,6个土属,222个土种,分属7个土纲。

其中,红壤面积466.92万亩,占10.26%,主要分布在天柱、锦屏、黎平、从江、榕江等县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盆地;黄壤面积2867.9万亩,占63.02%,分布于全州各地海拔500~1000米山地;黄棕壤面积53.35万亩,占1.17%,分布于海拔1500~1800米的雷公山、月亮山、佛顶山等中山地带;紫色土面积50.35万亩,占1.10%,主要分布在施秉县及黄平县的谷陇、旧州以及天柱县的邦洞、蓝田等地;黑色石灰土面积456.87万亩,占10.04%,主要分布于凯里、麻江、丹寨、黄平、施秉、镇远、岑巩等县;水稻土面积253.1.9万亩,占5.56%,全州各地均有分布,在海拔800米以下的宽谷盆地较为集中。

【森林植被】黔东南自治州境内群山叠翠,林木葱茏,有“杉乡”、“林海”之称,是全国重点林区之一,也是贵州省的主要用材林基地,全省10个林业重点县,有8个在黔东南。

明清时期,黔东南是天然林广布之地,杉、松和种类繁多的阔叶林,排山塞谷,遮天蔽日。

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黔南识略》记载:“郡内自清江以下至茅平二百里,两岸翼云承日,无隙土,无漏荫,栋梁木角之材,靡不具备。

”民国时期,境内清水江、都柳江流域林木繁茂,二三十米高的杉树随处可见。

解放初期,这里仍是有山皆绿,茫茫林海,云重烟接。

1949年,境内林地面积约120万公顷,加上灌木森地,森林覆盖率为56%,活立木蓄积量达1亿立方米。

随着工农业生产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商品材、民用材、薪炭材不断加大,森林资源因过量砍伐而逐渐减少。

1985年,全州林地面积减至71.8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降至26.7%,活立木蓄积量仅4789万立方米。

20世纪90年代,大力进行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同时推广节柴灶、以煤代柴等措施,森林资源逐年增加。

2002年,全州森林地面积增至223.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增至49.37%,活立木蓄积量增至6 760万立方米。

自治州优越的自然环境使境内植物种类繁多,是中国多种植物区系成分交叉荟萃的地区。

到2002年底止,全州已查明并鉴定出的植物达2009种,分属290科690属。

其中种子植物有1440余种,分属163科429属。

州境植被繁杂多样,分布交错。

依据国内植被分类的一般原则,境内植被可分为阔叶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竹林、灌草丛和泥炭藓沼泽等多种类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