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简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东南部,地跨东经107°17′20″~109°35′24″,北纬25°19′20″~27°31′40″。东邻湖南省怀化地区,南接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河池地区,西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北抵遵义、铜仁两地区。境内东西宽220公里,南北长240公里,总面积30337平方公里。黔东南州辖凯里市及麻江、雷山、丹寨、黄平、施秉、镇远、三穗、岑巩、天柱、锦屏、黎平、从江、榕江、台江、剑河15个县和凯里经济开发区,共有116个乡、90个镇、5个街道办事处、3550个村民委员会、195个居民委员会。州人民政府驻凯里,距省府贵阳160余公里。【建置沿革】今黔东南自治州辖地,秦代属黔中郡和象郡;西汉时期属武陵郡和?牁郡;隋代属?牁郡、沅陵郡和治安郡;唐代属黔中道,置有充州、应州、亮州等羁縻州和奖州等经制州;宋代分属荆湖北路、夔州路和广南路,置有邛水县、安夷县和亮州、古州等羁縻州;元代属四川行省播州宣慰司和湖广行省思州宣慰司,置有麻峡县、黄平府、镇远军民总管府及古州八万洞民总管府。明洪武年间设镇远、清浪、铜鼓、五开、偏桥、古州、清平、兴隆8卫;永乐十一年(1413年)废思州等宣慰司,置思州、镇远、黎平、新化4府,隶属贵州布政使司;宣德九年(1434年)撤新华府并入黎平府;正统九年(1444年)置施秉、永从2县;弘治七年(1494年)置麻哈州及清平县,十一年(1498年)置镇远县;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置天柱县,二十八年(1600年)置黄平州。清康熙年间,镇远、偏桥、清平3卫分别并入镇远、施秉、清平县,兴隆卫并入黄平州;雍正五年(1727年)改五开、铜鼓、清浪3卫,置开泰、锦屏、青溪3县;雍正七年(1729年)至十一年(1733年),先后置八寨、丹江、清江、古州、台拱5厅,分属镇远、黎平、都匀3府管辖;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置下江厅,隶黎平府。民国二年(1913年),改府、州、厅为县,设镇远、施秉、青溪、思县、邛水、天柱、锦屏、黎平、下江、永从、榕江、丹江、台拱、剑河、黄平、炉山、八寨、麻哈共18县;民国三年(1914年)设黔东道,治镇远,领镇远、邛水等26县;民国十二年(1923年)废道,各县直属于省;民国十九年(1930年),思县易名岑巩县,二十年(1931年)麻哈县更名麻江县;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全省建立11个行政督察区,其中第八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镇远,第十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黎平,后经过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和二十六年(1937年)两次调整,原第十行政督察区撤消,原第八行政督察区改为第一行政督察区(仍驻镇远);民国三十年(1941年),裁清溪县并入镇远等县,裁丹江县,将丹江河以西之地并入八寨县,八寨县易名丹寨县,丹江河以东之地并入台拱县,台拱县改名台江县;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以原丹江县区域建立雷山设置局,三十七年(1948年)改雷山设置局为雷山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全省分设8个专区,其中镇远专区辖炉山、黄平、余庆、施秉、镇远、雷山、台江、剑河、锦屏、天柱、三穗、岑巩12个县,黎平、从江、榕江、丹寨、麻江5县属独山专区(1952年改为都匀专区)。1956年4月18日,国务院以(56)国设司第30号文件批复,撤消镇远专区,建立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原镇远专区的余庆县划归遵义专区,都匀专区的麻江、丹寨、黎平、从江、榕江5县划入黔东南自治州,自治州辖16个县,州人民政府驻凯里,7月23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正式成立。1958年12月调整行政区划,丹寨、麻江、炉山、雷山4县合并建凯里县,台江县并入剑河县,从江县并入榕江县,施秉县并入黄平县,岑巩县、三穗县并入镇远县,天柱县并入锦屏县,全州设7个县。1961年8月和1962年10月,先后恢复天柱、从江、雷山、麻江4县和施秉、三穗、岑巩、台江、丹寨5县建置,自治州仍辖16个县。1983年8月,国务院批准撤消凯里县建立凯里市。自此,黔东南自治州辖1市15县。【人口民族】2002年末,全州总人口431.29万人,其中男228.65万人,女202.64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53.02%和46.98%;城镇人口79.88万人,农村人口351.41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18.52%和81.48%;人口出生率17.5‰,人口自然增长率10.8‰;人口密度142.2人/平方公里,密度最大的是凯里市346人/平方公里,密度最小的是从江县97人/平方公里。全州登记在册的少数民族有33个,待认同民族2个,

少数民族总人口为347.68万人,占全州总人口的80.61%。其中苗族178.43万人,占总人口的41.37%;侗族135.9万人,占总人口的31.5%。【地质地貌】黔东南自治州地跨扬子准台地与华南褶皱带两个一级大地构造单元。地层从元古代的四堡群、下江群,震旦系至古生代的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迭系,到中生代的三迭系、保罗系、白垩系及新生代的第三系、第四系均有出露。现已探明的矿藏有煤、铁、金、汞、锌、铅、锑、铜、磷、石灰石、重晶石、白云石、粘土等40多个品种,其中重晶石、白云石、石灰石储量最为丰富,重晶石储量为全国第一。自治州地处云贵高原向湘桂丘陵盆地过渡地带,根据地层岩石和地质外营力作用,境内可划分为岩溶地貌区和剥蚀、侵蚀地貌区。镇远至凯里一线之西北属岩溶地貌区,常见的地貌形态有峰从、峰林、石林、溶洞、溶洼、天生桥、暗河等;镇远至凯里一线之东南属剥蚀、侵蚀地貌区,主要由碎屑岩组成,山体大、切割深,常形成脊状山。州境总体地势是北、西、南三面高而东部低。中部雷公山区和南部月亮山为中山地带,西部和西北部为丘陵状低中山区,东部和东南部下低中山、低山、丘陵、盆地。境内大部分地区海拔500~1000米。最高点为雷公山主峰黄羊山,海拔2178.8米,最低点为黎平县地坪乡井郎村水口河出省处,海拔137米。主要山峰有雷公山、冷竹山、南刀坡、佛顶山、轿顶山、香炉山、龙头岩、老山界、青山界、牛角山、天子岭、高岳山、猫鼻岭、月亮山、孔明山等。【气候水文】黔东南自治州地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的特点。年平均气温14℃~18℃,最冷月(1月)平均气5℃~8℃,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4℃~28℃。由于地理位置和地势的不同,各地气温有一定差异,总体趋势是南部气温高于北部,东部气温高于西部。境内年日照时数为1068~1296小时,无霜期270~330天,降雨量1000~1500毫米,相对湿度为78~84%。境内有大小河流2900多条,以清水江、氵舞阳河、都柳江为主干,呈树枝状展布于各地。河流分属两个水系,苗岭以北的清水江、氵舞阳河属长江水系,苗岭以南的都柳江属珠江水系。清水江自西向东流经丹寨、麻江、凯里、黄平、施秉、台江、剑河、锦屏、天柱9县市,境内河道长376公里,流域面积14769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重安江、巴拉河、南哨河、乌下江、八卦河、亮江、鉴江等。氵舞阳河自西向东流经黄平、施秉、镇远、岑巩4县,境内河道长166公里,流域面积5106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杉木河、龙江河、车坝河等。都柳江自西向东南流经榕江、从江2县,境内河道长141公里,流域面积8802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寨薅河、永乐河、污牛河、宰便河、平正河、双江河等。由于山高谷深、水流湍急,一遇暴雨即发山洪,境内河流具有洪枯流量瞬息变化,易涨易退形成雨源性河流的水文特征。全州多年平均地表水年径流量191亿立方米,地下水平均年地流量26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210万千瓦,可开发量125万千瓦。【土地土壤】黔东南自治州土地面积30337平方公里,合4 550.6万亩,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7.2%。其中,耕地379.13万亩,占8.3%;园地5.1万亩,占0.11%;林地2232万亩,占49.1%;牧草地525.36万亩,占11.56%;城乡居民及工矿点用地46.89万亩,占1.03%;交通用地19.29万亩,占0.42%;水面占地66.35万亩,占1.46%;荒草坡地1286.83万亩,占28.27%;难利用地19.45万亩,占0.43%。自治州土壤有红壤、黄壤、黄红壤、红色石灰土、黑色石灰土、紫色土、粗骨土、沼泽土、潮土、山地草甸土、水稻土等11个土类,26个亚类,6个土属,222个土种,分属7个土纲。其中,红壤面积466.92万亩,占10.26%,主要分布在天柱、锦屏、黎平、从江、榕江等县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盆地;黄壤面积2867.9万亩,占63.02%,分布于全州各地海拔500~1000米山地;黄棕壤面积53.35万亩,占1.17%,分布于海拔1500~1800米的雷公山、月亮山、佛顶山等中山地带;紫色土面积50.35万亩,占1.10%,主要分布在施秉县及黄平县的谷陇、旧州以及天柱县的邦洞、蓝田等地;黑色石灰土面积456.87万亩,占10.04%,主要分布于凯里、麻江、丹寨、黄平、施秉、镇远、岑巩等县;水稻土面积253.1.9万亩,占5.56%,全州各地均有分布,在海拔800米以下的宽谷盆地较为集中。【森林植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