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雕塑中国历代佛造像欣赏共37页文档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第二集

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第二集

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第二集中国国家博物馆摄影制作:吴兆元明清宫廷藏传佛教造像明清时期,宫廷造办处制作大量藏传佛教造像。

这些造像吸收了汉传佛教造像的技法和风格,注重表现造像含蓄、温雅的神态,装饰华丽,雕刻细腻。

鎏金铜绿度母坐像16世纪铜文殊菩萨坐像明正德(1506-1521年)铜普贤菩萨坐像明正德(1506-1521年)鎏金铜观音菩萨坐像明(1368-1644年)这种头戴观音巾的菩萨像在明代十分流行“石叟”款铜观音菩萨坐像明(1368-1644年)此尊造像背面为嵌银“石叟”二字。

石叟为明崇祯时期的僧人,擅长制作嵌银丝铜器。

他制作的观音像庄重娴雅,极富神韵,显示了深厚的艺术功力。

铜文殊菩萨立像11世纪铜释迦牟尼坐像11世纪鎏金铜弥勒菩萨坐像14世纪鎏金铜绿度母坐像明永乐(1403-1424年)鎏金铜金刚萨埵坐像明永乐(1403-1424年)鎏金铜观音菩萨坐像明永乐(1403-1424年)鎏金铜四臂观音菩萨坐像明永乐(1403-1424年)鎏金铜无量寿佛坐像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鎏金铜双身金刚持坐像清乾隆(1736-1795年)鎏金铜财宝天王坐像16世纪鎏金千手千眼观音菩萨立像(18世纪)鎏金铜文殊菩萨坐像18世纪鎏金铜释迦牟尼佛坐像明宣德(1426-1435年)鎏金铜释迦牟尼佛坐像明宣德(1426-1435年)鎏金铜药师佛坐像明宣德(1426-1435年)鎏金铜金刚手菩萨坐像明宣德(1426-1435年)鎏金同药师佛坐像15世纪鎏金铜文殊菩萨坐像14世纪鎏金铜宗咯巴坐像16世纪宗咯巴(1357-1419年)是格鲁派的创始人,是藏传佛教史上的宗教改革者,被认为是文殊菩萨的化身。

鎏金铜弥觉多吉坐像16世纪弥觉多吉(1507-1554年)是噶玛噶举派黑帽系第活佛,长期在今四川和西藏地区转播佛教。

鎏金铜白丹意希宁波坐像18世纪白丹意希宁波(1639-1694年)是噶玛噶举派系第七世转世活佛。

谢谢观看背静音乐:江河水2011年12月北京。

历代弥勒造像珍藏集(全)(下篇)

历代弥勒造像珍藏集(全)(下篇)

历代弥勒造像珍藏集(全)(下篇)弥勒菩萨像(孔招俤造)北齐河清三年(564)金铜高27.8厘米博兴龙华寺遗址出土弥勒菩萨交脚坐像北齐河北博物院藏弥勒菩萨交脚像北周-隋代黄花石西安博物馆藏交脚弥勒菩萨像高13公尺云冈第13窟佛五尊造像碑之弥勒菩萨交脚像北齐震旦博物馆藏佛七尊造像碑之弥勒菩萨倚坐像北齐震旦博物馆藏弥勒菩萨像北周-隋代陕西药王山石窟思惟菩萨半跏像北齐(550-577)白石高33厘米美国华盛顿特区弗利尔美术馆藏北齐时更盛行右手指脸颊,左脚下垂,成半跏思惟的弥勒菩萨像,表示在兜率内院等待下生的坐姿。

这种思惟坐姿神情宁静安详,面带清净法喜的笑容,显示出弥勒净土的殊胜美好。

半跏思惟菩萨像北齐大理石高57.8厘米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藏北齐思惟菩萨像半跏思惟菩萨像北齐天保八年(557)河北沧州博物馆藏发愿文:大齐天保八年,岁次丁亥,五月己丑朔十五日,比丘僧庆敬造弥勒一区,为皇帝陛下、太皇太后、州郡令长、师僧父母。

僧庆所造像之福,普为法界有形,蠢动众生、饿鬼地狱,皆令解脱。

煞蛊行慈,屌狼食草,没迸遝即分离。

庆集佛世时至□王,回入真正道。

法界有形,莫不蒙此福。

惟□□弥勒下生,居时作佛。

沧州乐陵郡阳信县马子□寺比丘僧庆敬造供养。

弥勒菩萨因为悲悯众生,所以不求在宁静山林中修行甚深禅定,不证入涅槃求解脱,而是发愿在娑婆世界成佛度化众生,这是弥勒菩萨最大的悲心愿力。

半跏思惟菩萨像韩国 7世纪金铜像高27.5厘米韩国自古以来,弥勒信仰盛行,佛弟子发愿往生兜率内院净土。

半跏思惟菩萨像韩国百济 7世纪金铜像高93.5厘米半跏思惟菩萨像韩国金铜像 7世纪高83.2厘米弥勒法门在南北朝时很盛行,并从中国传入韩国再传到日本。

百济国王曾把弥勒佛像赠给日本天皇。

在奈良、平安时代(710年-1185),弥勒寺的建造已经颇为盛行。

所以日、韩留下相当多半跏思惟弥勒菩萨像,这些珍贵弥勒菩萨像很多列入国宝。

弥勒菩萨半跏思惟像木雕 7世纪日本第一号国宝京都广隆寺圣德天子赐给秦河胜这尊弥勒菩萨半跏思惟像,秦河胜以这尊菩萨像为本尊,创建了广隆寺。

中国古代雕塑------中国历代佛造像欣赏

中国古代雕塑------中国历代佛造像欣赏

北魏佛像特点
• 这一时期造像的发型、眼睛与十六国 佛造像相同,变化在于面相方圆,略瘦, 额头较宽;衣着多为身着通肩式或袒右肩 式大衣,呈U型或V型对称分布,衣纹深刻, 线条隆起。尤其是其背光不再是同心圆, 而是多呈莲瓣形;头光多为圆形,外面有 一圈莲花瓣。
• 敦煌第259窟坐佛 塑造于北魏,位于该 窟内北壁下层龛由里向外数第三龛内, 眼睛和左腿已略有破损。坐佛高0.92米, 波发高髻,脸面浑圆,耳大垂肩,挺胸 收腹,体态端庄,比例适度,双腿盘起, 结跏趺坐在长方形须弥座上,双手在腹 前重叠作禅定印。深红色袈裟覆体,在 膝盖前呈三莲瓣状自然下垂,阴刻衣纹 流畅自如疏密有致,紧贴躯体,给人以 薄纱透体之感,即运用画史上所谓“曹 衣出水”之法。此像结构严整,脸面和 胸部,精刻细作,使之显得细腻滋润, 富有血肉感;特别那弯眉下微睁下视的 双眼,约略隆起的鼻翼,嘴角微翘和深 深陷进的两个小窝,弯如半月形的双唇, 都现出一种发自灵魂深处的会心的微笑。 此佛充分地体现出我国传统艺术中,以 形写神、有主有次、形神兼备的特点, 是敦煌彩塑中的上乘之作。
宋代佛像
元代佛像的特点
元代地域辽阔,佛 像深受印度及藏传佛 教的影响:菩萨袒露 上身,胸佩璎珞,璎 珞的颗粒较大;下身 着裙,纹络简洁。 佛 像面部为倒置的梯形, 五官紧凑;菩萨蜂腰 长身,姿态妩媚,高 乳丰臀,具有印度巴 拉王朝造像风格。
明代佛像的特点
这一时期佛像又回到传统审美中:面相丰润, 细眉长目,高鼻,薄唇,额头较宽,大耳下垂, 表情庄重而不失柔和。 佛造像的身材比较匀称 协调,衣着轻薄贴身,线条流动柔和,衣褶转 折自若。 其最大的特征是:宝冠叶片呈镂空状, 正中叶片呈弯月形;台座为束腰仰俯莲座,莲 瓣宽肥;衣服边缘刻细碎的花纹;腿部装饰略 呈椭圆形群褶;金水成色足,黄中泛红……这 些都是明代佛造像独有的特征。

欣赏15座中国古代雕塑,每一座都是传统文化雕刻技术的传承!

欣赏15座中国古代雕塑,每一座都是传统文化雕刻技术的传承!

欣赏15座中国古代雕塑,每一座都是传统文化雕刻技术的传承!展开全文中国一直承载的几千年的文化历史!古代石雕,这些历史遗留下来的,现都集聚在中国古代博物馆,这里展现的古代石雕上起战国、下至明代,每一个石雕作品都体现了不同时期的创作特色。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国佛像雕塑艺术,从北魏佛像的飘逸俊秀,到北齐和隋代佛像的优雅洗练、生动传神;从形态丰满、姿态优美的唐代造像到清新秀丽、富有世俗情态的宋代菩萨像。

每一座石雕精品都是中国民族文化融为一体的发展过程。

1、陶俑(西汉)陶俑在古代雕塑艺术品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古代墓葬雕塑艺术品的一种。

它们是将泥捏成的人体然后放入炉中与陶器一起烧制。

上图中的陶俑雕塑身材修长、垂目俯首,神态安详而恭谨,是为两个典型的西汉侍女形象。

陶俑宽大的衣袖与瘦窄的喇叭形衣裙相配合,构成优美的曲线,简洁而又韵味。

2、陶狗(东汉)这只陶狗昂头而立,两耳高竖,双目炯炯,嘴大鄂长,身躯肥硕,四肢粗壮。

尾巴上卷。

颈与前腹紧束套戴,头身分塑,套合成形。

这只陶狗整体雕塑生动,刻画传神,给人以凛然不可侵犯之神态。

3、抚琴佣(东汉)这座佣为汉墓出土,是一座艺术性很高的东汉音乐佣,整体造型概括洗练,表情生动自然,尤其是那眉飞眼笑的形态,把陶醉在乐曲声中而自得其乐的古乐演奏者,刻画得惟妙惟俏,极其传神。

4、佛石像(北齐)这是一件极具特色的北齐佛石像。

佛陀的端庄肃穆,胁侍的虔诚宁静,以及众多供养人像的整齐排列,使整个作品充满着神圣的佛国气氛。

作品雕刻精美,雕刻刀法娴熟细腻,布局对称,人物形态富于变化。

5、刘氏家族造思惟菩萨白石像(北齐)1954年曲阳修得寺遗址出土,故宫博物院借展。

此像底座内容最为繁复,基座为长方形,四面浮雕图案,满刻佛像、伎乐、神王、供养人、化生童子等。

正面图案分为三层:上层雕力士像,浅刻飞天、化生童子和莲花博山香炉;中层中间雕有两力士托座,两侧有三组施舍图案;下层雕护法双狮,相向而立,左前肢向前伸出。

短暂的王朝,不朽的艺术——北齐佛像欣赏

短暂的王朝,不朽的艺术——北齐佛像欣赏

短暂的王朝,不朽的艺术——北齐佛像欣赏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文化的自觉时代,也是人性的自觉时代。

我国的雕塑艺术在南北朝时期迎来第一次高峰。

这个时期,人性觉醒、个性张扬,纵然是佛陀世界,也融入了飘逸自得、神情泰然。

▲北齐供养菩萨立像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藏北朝,从公元386年北魏建立,继而分裂、更替为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到公元581年北周被隋取代,共持续近两百年的时间。

这期间,雕塑艺术完成了从模仿到全面本土化的演进历程。

▲一佛二菩萨二弟子像北齐白石彩绘克利夫兰美术馆藏▲菩萨坐像北齐河北省峰峰矿区北响堂山石窟北窟弗瑞尔美术馆藏西魏和北周所存佛像不多,除去不论,就北魏、东魏、北齐三朝而言,北齐的造像尤为受人喜爱。

北齐(550-577)就是高欢、高洋父子创立的王朝,高欢本是汉族人,但是已经完全鲜卑化了。

东魏高欢为丞相,其长子高澄秘谋取代东魏未遂,被群臣所杀,高欢次子高洋终于在公元550年受禅称帝,史称北齐。

▲佛头北齐武平元年(570)河北省北响堂山石窟南窟克利夫兰美术馆藏▲彩绘贴金释迦坐像北齐太原华塔村出土山西省博物院藏历经文宣帝高洋、废帝高殷、孝昭帝高演、武成帝高湛、后主高纬、幼主高恒,共六帝28年,公元577年被北周宇文邕所灭。

北齐持国二十八年,共六帝,除文宣帝高洋最初几年尚有功绩外,其余各帝都昏聩淫乱,统治黑暗,素有禽兽王朝之称。

▲贴金石佛头像北齐青州市博物馆藏,仔细注视着这尊佛像的时候,会有一种自己仿佛突然失聪,周围变得异常安静,内心顿时透亮许多之感。

▲迦叶尊者立像北齐天保元年(550)河北省南响堂山石窟克利夫兰美术馆藏就统治的疆域而言,北齐继承了东魏所控制的地盘,占有黄河下游流域的河北、河南、山东、山西以及苏北、皖北的广阔地区。

北齐天保三年(公元552年)以后,北击库莫奚、东北逐契丹、西北破柔然,西平山胡(属匈奴族),南取淮南,势力一直延伸到长江边,这时北齐的国力达到鼎盛。

同时与其并存的王朝有西魏、南梁、南陈等。

千姿百态——观音造像大赏

千姿百态——观音造像大赏

千姿百态——观音造像大赏观音信仰是从印度随佛教传入中国的'舶来品',在与中国固有传统文化不断融合与凝结过程中发生了必然的嬗变,其艺术风格逐渐走向民族化。

观音造像由最初的'神性化'向'世俗化'发展可以说是现实生活对佛教美学的影响与干预所造成的结果。

17-18世纪日本江户时代木雕彩绘金箔像高76.2 cm 底座高31.8 这是一组极其精美的木雕彩绘西方三圣群雕中的观音势至菩萨像;画面右侧为西方三圣之一的观世音菩萨;观音菩萨手捧莲台(已失),跣足立于莲台之上。

与观音菩萨相对应的左侧为西方三圣之一的大势至菩萨;双手合掌,跣足立于莲台之上。

二位菩萨装饰精美繁复、华丽庄严。

这组动作是观音势至菩萨在接引亡人往生净土时的经典身姿。

通常他们的身后是阿弥陀佛为主尊的盛大接引队伍;诸大菩萨及天王护法等诸眷属前后围绕,观音势至菩萨阵前先导,浩浩荡荡前往接引亡人往生西方极乐净土的宏大场面。

稀有独特的宋代鎏金铜蓄须男相观音坐像此鎏金铜观音菩萨坐像风格造型独特;面相端雅,神情慈祥温婉,却又蓄卷曲胡须,既富阳刚特征却又不失阴柔,且铸造工艺超凡,无疑乃鎏金铜造像精品,诚属稀珍。

15-16世纪明代黄铜雕塑:自在观音坐像失蜡铸造像高38.4 cm明代德化窑白釉观音菩萨立像尺寸:46.5 x 14 cm此像为福建德化窑制品。

胎质厚重,坚细洁白,釉面莹亮温润,白中闪黄呈乳白色。

观世音头顶发髻高盘,饰花箍,容貌温婉闲雅,双目下视,鼻直小口,微露笑意,神态庄重慈祥。

身穿高腰长裙,外罩连帽披风,风帽遮头,衣褶流畅,随风飘动。

德化窑位于福建德化,宋时已开始生产白瓷。

明代德化窑白瓷胎质致密,透光度极好。

由于胎釉中三氧化二铁含量较底,氧化钾含量较高,烧成时采用中性气氛,因此釉色光润明亮,貌白如凝脂,故有“猪油白”、“象牙白”之称。

唐代白檀木雕:十一面观音菩萨立像高42.4 cm 台座高17.6 cm 这是一尊极为精美传神的七世纪唐代白檀木雕十一面观音菩萨立像。

中国历代佛像珍品欣赏

中国历代佛像珍品欣赏

中国历代佛像珍品欣赏商朝前1600-1046西周前1046-771东周前770-256 (春秋前770-476 战国前475-221 )秦朝前221-206西汉前202-公元8年新朝 8-23东汉 25-220三国魏 220-265 蜀 221-263 吴 229-280西晋 265-316东晋 317-420 十六国 304-439 南北朝 420-581隋朝 581-618唐朝 618-907五代十国 907-960北宋 960-1127南宋 1127-1279 辽朝 916-1125 西夏 1038-1227 金朝 1115-1234元朝 1271-1368明朝 1368-1644清朝 1644-1911 佛教创立之初,佛教徒们认为佛陀是大智大觉、完美无缺的圣人,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怎能同普通人一样随便塑造形象,有着“佛像不可显现”的传统思想。

在早期佛教艺术作品中,佛教艺术家们一般用佛的脚印、莲花座、菩提树等表示佛的存在。

在公元1世纪前后,由于大乘佛教思想的形式,佛像才慢慢地大量出现,这一时期出现许多大乘佛教经典,经中都极力赞颂造佛像具有巨大的功德,可以得到无穷的福报等等。

受大乘佛教影响,艺术家们意识到造佛像和供奉佛像会产生和积累很多功德,都是最好的修行。

大乘佛教徒们开始根据佛经里所讲到的各种各样的佛、菩萨像标准像进行佛教造像,佛教造像形式与佛教一起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与中国文化互为融合,佛教的雕塑、铸造以及绘画等艺术方面的创造对中国的文化影响深远。

佛像形象而直观,成为佛教徒崇敬礼拜的对象。

塑造这些佛、菩萨像,是解释佛经弘扬佛教教义,也是便于佛教徒宗教修行实践的需要。

此件佛像为昭通发现的东汉时期灰陶佛像,残高约 20厘米,下部略残,头顶有槌状物(不像肉髻),螺发,面庞丰润,双眼微合,高鼻且大,身穿通肩大衣,向下形成五重长长的U形衣纹,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握衣角,V形衣领,衣袖有较宽且深的纹路,大衣背面从上到下形成七层略呈平行的圆弧形衣纹,似结跏座。

两岸故宫馆藏的50座魏晋南北朝佛像

两岸故宫馆藏的50座魏晋南北朝佛像

两岸故宫馆藏的50座魏晋南北朝佛像提起佛教造像艺术,就不得不提魏晋南北朝。

中国四大石窟,龙门石窟、莫高窟、云冈石窟和麦积山石窟均自魏晋南北朝始凿。

佛教在秦始皇时期就已经传入中国,尔后500多年一直默默无闻,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却一下子爆发了起来,这和当时频繁的战乱不无关系,国家之间互相兼并,朝代在极短时间内更替,仅在304年至439年的135年之间,汉地部分地区就先先后后建立了二十多个国家,这样的大纷争状态造成人们居无定所、朝不保夕,随时都可能因战乱而死,而这个时期又逢五胡乱华,胡人汉学素养差,不能从儒家学说中汲取统治的营养,佛教便成了他们统治的工具。

北齐佛像据考证,魏晋南北朝时期,全国有3万多座寺院,佛教僧人和尼姑总数在300万人以上,仅仅是在南朝就有2846座寺院,光南朝都城建康就有700多座,杜牧之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是那个时期的写照。

统治集团的推行,民众更加信封佛教,希冀将精神寄托于佛,祈求来世之安宁。

两者助推了佛教的盛行,佛教盛行,寺庙就兴建了起来,寺庙需要佛像,自然催生了全国范围的佛教造像活动。

然而当时的人们并不知道,那个时期的造像运动竟达到了空前的程度,成为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绝唱,自此,后人在佛教造像艺术上再也没超越过魏晋南北朝。

北齐佛头美国大读书艺术博物馆藏后人普遍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造像艺术以北魏和北齐为顶峰,这个说法不无道理,北魏和北齐的造像艺术摒弃前朝以汉人为形象的特征而重新采用以印度人为造像的形象,佛像体态丰满、脸部微笑含蓄、线条柔和,尤其具有一种安静肃穆的神秘女性美,这种美感很传神,且让常人看后有震撼之感。

不过在玉斋君看来,这种看了能够引发男性某种想法的佛像,实在不适合作为佛像,也许之后的朝代也发现了这个问题,所以逐渐摒弃了这种太“逼真”的造像风格。

北齐佛像这种北魏和北齐佛像的特点主导了后人对魏晋南北朝时期佛像的印象,然而,他们并不能代表魏晋南北朝,毕竟那场空前绝后的兴佛与灭佛运动影响的范围太广,以至于各地都兴起了不同的流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