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太平天国运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

一、选择题

1、20世纪初,一份西方报纸称:“甲午以后,中国看三党: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在作乱以反满。”文中“维新党”的实践活动是( ) A.领导太平天国运动 B.倡导戊戌变法

C.领导义和团运动

D.领导辛亥革命

2、1905年,同盟会成立时主张以十八星旗(“十八”代表内地十八省,不包括满洲人居住的东北地区)为国旗,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以五色旗(象征汉满回蒙藏五个民族)为国旗。这说明( )

A.资产阶级革命派具有软弱性

B.清朝贵族与革命派实现了妥协

C.近代中国民族观念不断进步

D.民主革命的过程艰难而又曲折

3、武昌起义后,很多地区的农村士绅大部分持三种态度:一种是顽固守旧,拼命抗拒,愚忠清廷,一种是走走看,认为“民心噪逆,朝野纷争,上下未有所定,此时欲顺不可,欲拒弗能”,一种是顺水推舟,积极响应,在革命的口号中借以自保,并扩大权势。士绅的态度说明( )

A.革命受到传统士绅的抵制

B.传统士绅对革命的冷漠

C.士绅对清政府的同情理解

D.革命思想并未深得人心

4、军权、财权、人事行政权等集中于以君主为核心的中央是秦汉以来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晚清时期,地方督抚权力变大,使这一基本态势发生重大改变发生在( )

A.鸦片战争时期

B.太平天国时期

C.甲午战争时期

D.清末新政时期

5、清朝张德坚在评述太平天国的科举考试时说:“无虑布衣、绅士、倡优、隶卒,取中者即状元、翰林诸科。”这说明太平天国的科考( )

A.改变了传统科考的方式

B.赢得了知识分子的支持

C.注重对知识人才的选拔

D.体现了社会平等的理念

6、辛亥革命“完成了国家政权由封建政治制度向现代民主政治制度的转变”,实现了从“朝代国家”向“共和国家”的转变。这说明辛亥革命( )

A.完成中国民主政治的任务

B.促成了社会性质的转变

C.推动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D.完成了民族革命的任务

7、1912年3月11日公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

史上最初的资产阶级宪法性文件,它的一个突出特点即从各方面设定条款对袁世凯加以限制和防范。其表现在( )

A.在政体上采用了责任内阁制

B.规定了参议院拥有立法大权

C.规定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D.严格限制了总统任职的期限

8、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可以称之为20世纪中国版的“光荣革命”。下列选项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建立中华民国

B.迫使清帝退位

C.铲除了封建专制制度

D.加快了近代化进程

9、“武昌起义后,立即出现许多党派争取参加政府的局面……特别是广大人民群众都欢欣鼓舞地迎接这个胜利。更是表现出一种以往从未有过的新气象。”材料中的“新气象”( )

A.推翻了辛亥革命的成功

B.导致了封建统治的崩溃

C.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实现

D.反映了民主精神的激发

10、辛亥革命前夕,同盟会在讨论对外问题时,决定“姑且含垢忍辱”,而打倒列强的任务“只有等待第二步去办了”。据此推断,同盟会认为当务之急应是( )

A.实现国家富强

B.建立民主共和

C.解决土地问题

D.推翻清朝统治

11、1916年3月,袁世凯宣布退位,放弃帝制。4月21日,袁世凯下令恢复责任内阁制,“委任国务卿总理国务,组织政府。”这从某种程度说明当时( )

A.革命派掌控了全国局势

B.新文化运动成效较显著

C.民主共和思想成为潮流

D.《临时约法》得到恢复

12、武昌起义发生后12天,湖南、陕西两省首起响应,当月内宣布独立的还有江西、山西和云南,这5个省的独立集中地发生在9天以内。这直接表明( )

A.革命内部潜伏巨大危机

B.清王朝的统治已被推翻

C.全国性武装暴动提上日程

D.武昌起义带来了示范效应

二、材料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哲学对学习历史人物很有帮助。

材料:(一)时势与英雄

孙中山认为,要使中国与世界接轨,迅速实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近代化,必须有一个负责任、有代表性的民主政府。此外,孙中山还说,“政体改变后,还必须使我们的国

家对欧洲文明采取开放态度”,但不能将欧洲的文明“全盘照搬过来”。

——摘编自《孙中山与辛亥革命史研究的新审视》

(二)必然与偶然

舆论界的同情对孙中山做出国共合作的决策起了促进作用,这是无疑的,但孙中山也绝不只是消极地接受这种影响。他思想的发展和转变,主要是通过护法运动,使他更进一步地了解了中国的国情,使他更深刻地体会到军阀的腐朽本质,得出与军阀、列强折中周旋终于贻误革命的结论,因而对新兴的革命力量产生由衷的欢迎和容纳的态度。

——《孙中山与国共第一次合作》

(1).依据材料,指出孙中山对中国近代化的设想。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在1912年前为实现中国的政治现代化,进行了哪些方面的努力?

(2).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做出国共合作决策的原因。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革命与改良都是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探索国家生存发展出路,实现民族复兴的主要手段。有人据此图示革命、改良、民族复兴三者间的关系。(见下图)

——改编自张福运

《对中国近代史上革命与改良的再认识——民族复兴的视角》

运用中国近代史有关史实,对图示革命、改良与民族复兴之间的关系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武昌起义爆发时,传教士感到非常震惊,但他们很快认识到“这里正在进行一场革命”,“结局以惊人的速度来临,说明了满族统治基础的腐朽和中国人民的高尚、有秩序,从来没有一场如此宏大的革命如此迅速、平和地完成”,他们进一步指出:“整个世界都惊讶于中国能够开始并完成一场理性的革命,其流血之少,在任何东方国家中从未有过。”在众多传教士眼中,“伟大的中国革命”对中国和世界都有重大意义,“(对中国来讲),一次性彻底完成破坏的工作,不管转变怎样跌跌撞撞,不管进步是怎样不确定,确信无疑的是中国不可能回到之前的情形了。”

——据朱英等著《辛亥革命的百年记忆与诠释》

材料二1894年兴中会成立会上,孙中山带头宣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倘有二心,神明鉴察”。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孙中山拟定盟书后带领大家举右手宣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矢信矢忠,有始有卒,如或谕此,任众处罚。”1912年1月1日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