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蒡子中药材详细说明书

合集下载

牛蒡子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牛蒡子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牛蒡子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牛蒡子,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它是牛蒡植物的果实,也叫牛蒡子实。

牛蒡子在中药学上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它的功效与作用广泛,有助于健康和预防疾病。

本文将详细介绍牛蒡子的功效与作用,以及其食用方法。

一、牛蒡子的功效与作用:1. 清热解毒:牛蒡子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热毒引起的口腔溃疡、皮肤炎症、感冒发热等症状。

2. 利尿退肿:牛蒡子具有利尿的作用,可以帮助排除体内多余的水分,减少水肿和浮肿。

3. 健胃消食:牛蒡子富含纤维素,可以增加肠道蠕动,促进消化吸收,有助于缓解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胃肠问题。

4. 补肾壮阳:据传统中医理论,牛蒡子有助于补肾壮阳,对于肾虚引起的阳痿、早泄等性功能障碍有一定的疗效。

5. 抗炎止痛:牛蒡子中的一些有效成分具有抗炎作用,可用于治疗关节炎、风湿痛等炎症性疾病。

6. 提高免疫力:牛蒡子含有丰富的抗氧化物质和维生素C,可以增强免疫力,提高身体抵抗力,预防感冒和其他疾病。

7. 改善肌肤:牛蒡子中的维生素A和E,有助于改善皮肤的弹性和亮度,对于治疗痤疮、疤痕、皱纹等有一定效果。

8. 调节血糖:牛蒡子内含有一种叫做“嫩牛蒡素”的成分,据研究发现,它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对于糖尿病患者有一定的辅助治疗效果。

二、牛蒡子的食用方法:1. 煲汤:将牛蒡子加入煲汤中,与其他食材一起煮熟,可以增加汤的营养价值。

牛蒡子的味道略苦,可以平衡其他食材的味道,使汤更加美味。

2. 炒菜:将牛蒡子切片后,可以与蔬菜一起炒制。

牛蒡子的纤维素含量高,可以增加菜肴的口感和纤维素的摄入量,并使菜肴更加有嚼劲。

3. 煮粥:将牛蒡子加入粥中煮熟,可以增加粥的香味和口感,同时增加粥的营养价值。

4. 泡茶:将牛蒡子干燥后,可以用来泡茶。

牛蒡子茶具有清热解毒、利尿退肿的作用,对于口腔溃疡、感冒发热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5. 烘烤:将牛蒡子切片后,可以放在烤箱中烘烤,制作成牛蒡子干。

牛蒡子干有助于保存和携带,方便随时食用。

牛蒡子清热解利消肿

牛蒡子清热解利消肿

牛蒡子清热解利消肿牛蒡子,又称牛头菜籽,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传统中医的植物种子。

它具有清热解毒、解湿利水、消肿等功效,被广泛用于治疗与热病有关的症状。

本文将深入探讨牛蒡子的功效、使用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一、牛蒡子的功效牛蒡子味苦、性寒,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它含有丰富的挥发油、蓖麻酸、维生素C以及多种矿物质等活性物质,可以抑制病毒和病菌的生长,消除体内的热毒,提高免疫力。

此外,牛蒡子还具有利尿消肿的作用,可有效缓解水肿和淋巴结肿大的症状。

二、使用方法1. 牛蒡子煎汤:取适量牛蒡子,放入炖盅中,加入适量清水,用大火煮沸,再改小火煎煮20分钟,然后滗去渣滓,将汤液饮用。

每日可饮用2-3次,每次100-200毫升。

2. 牛蒡子冲剂:取适量牛蒡子研磨成粉末,每次取3-5克,加入150毫升沸水中冲泡,盖上盖子浸泡15分钟后饮用。

每日可饮用2-3次。

3. 牛蒡子外用:将适量牛蒡子研磨成粉末,加入适量温水调成糊状,敷于患处,用纱布包扎固定,每日1-2次。

这种方法可用于消肿、湿疹或蚊虫叮咬等局部肿痛的情况。

三、注意事项1. 孕妇、哺乳期妇女、幼儿以及体质虚弱者慎用牛蒡子,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2. 对于过敏体质者,初次使用牛蒡子时应小心观察有无不良反应,如出现过敏症状应立即停止使用。

3. 使用牛蒡子时应根据个体体质和病情确定剂量和使用方法,避免超量使用导致不良反应。

4. 正确保存牛蒡子,应置于干燥、阴凉处,避免受潮发霉。

总结:牛蒡子作为一种传统中草药,具有清热解毒、解湿利水、消肿等功效,在日常保健和疾病治疗中有重要作用。

然而,使用牛蒡子时需要注意使用方法和剂量,避免因为不当使用而引发不良反应。

希望本文的介绍对您有所帮助,让您更好地了解牛蒡子的清热解利消肿功效。

牛蒡子的功能主治和用量

牛蒡子的功能主治和用量

牛蒡子的功能主治和用量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牛蒡子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常用于治疗热毒引起的症状,如口疮、咽痛、皮肤疮疖等。

牛蒡子能够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并且对于疮疖有很好的疗效。

•利尿通淋:牛蒡子还有利尿通淋的作用,可以促进尿液的排出,对于水肿、淋巴结肿大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此外,牛蒡子还可以治疗尿路感染、尿频、尿急等症状。

•解热镇痛:牛蒡子具有明显的解热镇痛作用,对于发热、头痛、咽喉疼痛等症状有较好的缓解效果。

牛蒡子中的一些活性成分具有镇痛作用,可以缓解不同程度的疼痛。

•支气管祛痰:牛蒡子还可以用于治疗支气管疾病引起的咳嗽、痰多等症状。

牛蒡子中的成分能够刺激呼吸道黏膜,促进痰液的排出,减轻咳嗽、痰多等症状。

用量•成人用量:一次服用5-10克,一日3次。

牛蒡子可以煎服或研磨成粉末后冲服,也可以用来制剂。

•儿童用量:根据年龄和体重适量调整。

一般建议服用量为成人的一半。

•注意事项:–孕妇禁用:孕妇应禁止使用牛蒡子,因为其具有活血性质,可能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

–用时不宜过长:牛蒡子属于药食同源的植物,长期大量使用可能导致体内出现不良反应,因此不宜长期使用。

–儿童慎用:儿童在使用牛蒡子时应根据年龄和体重适量调整用量,避免过量食用。

–过敏体质慎用:对于牛蒡子过敏的人群,应避免使用,避免引发过敏症状,如皮疹、荨麻疹等。

–注意贮存:牛蒡子应存放在阴凉、干燥的地方,并避免阳光直射,以免影响药效。

以上是关于牛蒡子的功能主治和用量的介绍。

在使用牛蒡子时,需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用量和注意事项的遵守,以免出现不良反应。

如有需要,建议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使用牛蒡子。

牛蒡化学成分

牛蒡化学成分

牛蒡化学成分中药名牛蒡子 niu bang zi化学成分本品含新牛蒡乙素、牛蒡苷、牛蒡苷元、牛蒡酚、亚油酸、棕榈酸、硬脂酸、花生酸糖等成分。

别名大力子、恶实、鼠粘子、鼠尖子。

来源菊科植物牛蒡Arctium lappaL.的成熟果实。

产地分布常栽培;野生时,多生长于山野路旁、沟边、荒地、山坡向阳草地、林边和村镇附近。

分布于东北三省、华北等地。

采收加工秋季果实成熟时,割除地上部分或剪除果穗,晒干后打下果实,筛去泥土等杂质,再晒干。

炒制:取净牛蒡子,文火炒至微黄色、微鼓起而微有香气即得。

性味归经性寒,味辛、苦。

归肺经、胃经。

功效与作用疏散风热、宣肺透疹、消肿解毒。

属解表药下分类的辛凉解表药。

药材性状瘦果呈长倒卵形,两端平截,略扁,微弯,长5~7毫米,直径2~3毫米。

表灰褐色或浅灰褐色,具多数细小黑斑,并有明显的纵棱线。

顶端较宽,有一圆环,中心有点状突起的花柱残迹;基部狭窄,有圆形果柄痕。

果皮较硬,果实折断后可见子叶2片,淡黄白色,富油性。

果实气无;种子气特异,味苦微辛,久嚼稍麻舌。

以粒大、饱满、色灰褐者为佳。

植物形态二年生草本,高1~2米。

根粗壮,肉质,圆锥形。

茎直立,上部多分枝,带紫褐色,有纵条棱。

基生叶大形,丛生,有长柄;茎生叶互生;叶片长卵形或广卵形,先端钝,具刺尖,基部常为心形,全缘或具不整齐波状微齿,上面绿色或暗绿色,有疏毛,下面密被灰白色短茸毛。

头状花序簇生于茎顶或排列成伞房状,花序梗表面有浅沟,密生细毛;总苞球形,苞片多数,覆瓦状排列,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先端钩曲;花小,红紫色,均为管状花,两性,花冠先端5浅裂;聚药雄蕊5枚;子房下位,1室,花柱细长,柱头2裂。

瘦果长圆形或长圆状倒卵形,灰褐色,具纵棱,冠毛短刺状,淡黄棕色。

花期6~8月,果期8~10月。

牛蒡子

牛蒡子

取净牛蒡子照清炒法(附录ⅡD)炒至略鼓起、微有香气。用时捣碎。
本品形如牛蒡子色泽加深略鼓起。微有香气。
检查
水分 同药材不得过7.0%。
鉴别、检查
(总灰分)同药材
含量测定
同药材。
15.7.2 性味与归经
辛、苦寒。归肺、胃经。
15.7.3 功能与主治
疏散风热宣肺透疹解毒利咽。用于风热感冒咳嗽痰多麻疹风疹咽喉肿痛痄腮丹毒痈肿疮毒。
14 药理作用
煎剂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1]。水浸剂对多种致病性真菌有抑制作用[1]。提取物能降低大鼠血糖[1]。牛蒡苷能引起血管扩张、血压下降;使动物产生惊厥呼吸衰竭;对运动神经及骨骼肌呈麻痹作用[1]。
15 牛蒡子药典标准15.1 品名

牛蒡子
Niubangzi
ARCTII FRUCTUS
15.7.4 用法与用量
6~12g。
15.7.5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
15.8 出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16 参考资料^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95. 相关点此查看相关
生于沟谷林边、荒山草地中;有栽培。主产吉林、辽宁、黑龙江、浙江。
7 采制
秋季采收成熟果序晒干打下果实。生用或炒黄用。
8 性状
瘦果长倒卵形略扁微弯曲长5~7mm宽2~3mm。表面灰褐色带紫黑色斑点有数条纵棱通常中间1~2条较明显。顶端钝圆稍宽顶面有圆环中间具点状花柱残迹;基部略窄着生面较浅。果皮硬子叶两片乳白色油质。无臭味苦后微辛而稍麻舌。
15.6.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牛蒡苷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即得。

牛蒡子功效与作用

牛蒡子功效与作用

牛蒡子功效与作用牛蒡子,中药材名,为牛蒡科植物牛蒡的成熟果实,中药上用于清热解毒、利尿去湿、消肿止痛等功效。

属凉性食物,口感苦涩。

牛蒡子可能是很多人不熟悉的一种中药材,但它却有许多独特的功效与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牛蒡子的功效与作用,供大家参考。

一、牛蒡子的营养价值牛蒡子主要含有挥发油、蛋白质、粗纤维、碳水化合物、钙、磷、铁、锌、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分。

其中,挥发油是牛蒡子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抗菌、抗炎、抗氧化等作用。

二、牛蒡子的功效与作用1.清热解毒:牛蒡子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有效缓解发热、口干舌燥、咽喉肿痛等症状。

牛蒡子中的挥发油具有很强的抗菌功效,可以抑制细菌和病毒的生长,提高机体的抵抗力,有助于预防和治疗感冒、咽炎等疾病。

2.利尿去湿:牛蒡子具有利尿去湿的作用,可以促进肾脏功能的正常运作,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和毒素,有效改善水肿、泻水、淋浊尿等问题。

3.消肿止痛:牛蒡子有较强的消肿止痛作用,可以缓解关节疼痛、肌肉酸痛、头痛等不适感,对风湿性关节炎、扭伤等疾病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4.降血糖:牛蒡子中的一种活性成分可以增强胰岛素的敏感性,促进血糖的降解和利用,对糖尿病等相关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5.促进胃肠蠕动:牛蒡子中的纤维素可以促进胃肠蠕动,改善便秘、消化不良等问题,有助于消化道的正常运转。

6.美容养颜:牛蒡子中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可以帮助皮肤保持健康,促进新陈代谢,防止皮肤老化和色斑的产生。

多食用牛蒡子可以有效改善皮肤暗沉、痘痘等问题。

7.抗氧化:牛蒡子中的挥发油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可以中和自由基,延缓细胞的衰老和病变,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8.护肝明目:牛蒡子还有一定的护肝明目作用,可以清除体内毒素,保护肝脏健康。

同时,牛蒡子中的维生素可以改善眼睛疲劳、视力模糊等问题。

三、牛蒡子的食用方法与注意事项1.牛蒡子煮水喝:将适量的牛蒡子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煮沸,盖上锅盖,焖煮10-15分钟,即可饮用。

牛蒡子清热解利去湿

牛蒡子清热解利去湿

牛蒡子清热解利去湿牛蒡子,又称牛蒡子实,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祛湿化痰等功效,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

牛蒡子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能够帮助人们减轻湿热引起的不适,有助于改善身体健康。

本文将详细介绍牛蒡子的清热解利去湿功效及其使用方法。

一、牛蒡子的特点牛蒡子是一种植物果实,呈长圆形,外表黑褐色,质地坚硬。

其味道苦而微甘,性寒。

富含挥发油、豆甾醇、牛蒡酮等多种有效成分,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二、牛蒡子的功效与作用1. 清热解毒:牛蒡子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以有效舒缓热毒引起的症状,如口腔溃疡、咽喉肿痛等。

2. 利尿消肿:牛蒡子中的有效成分能够促进尿液排出,有利尿消肿的作用,适用于水肿、尿路感染等症状。

3. 祛湿化痰:牛蒡子对湿热痰滞有一定的祛除作用,可以缓解湿热引起的咳嗽、胸闷等症状。

三、牛蒡子的使用方法1. 冲剂:将适量牛蒡子捣碎,加入开水冲泡,盖上盖子焖煮片刻,待药物充分浸泡后饮用。

2. 煎剂:取适量牛蒡子,加入开水中煎煮,待水温适宜后饮用,可根据个人需求添加适量的蜂蜜或其他调味品。

四、注意事项1. 用量:牛蒡子的用量应根据个人情况来定,可以咨询中医师或药师的建议。

2. 适用人群:一般人群均可食用牛蒡子,但孕妇、儿童及过敏体质者慎用。

3. 贮存:牛蒡子应保存在阴凉干燥处,避免阳光暴晒。

如有异味、虫蛀等情况出现,请立即停止使用。

总结:牛蒡子作为一种常见的中草药,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祛湿化痰等功效,适用于湿热引起的不适症状。

在使用牛蒡子时,需要根据个人情况确定用量,并注意保存和存放。

同时,在使用中出现不适或过敏症状时,应及时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的建议。

牛蒡子的清热解利去湿功效对改善身体健康具有一定的帮助,但仍需科学合理使用。

牛蒡子的作用与功能主治

牛蒡子的作用与功能主治

牛蒡子的作用与功能主治1. 牛蒡子概述牛蒡子,又称牛头刺、刺牛青,是牛蒡科牛蒡属植物的种子。

它有着丰富的药用价值,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

牛蒡子呈椭圆形,表面黑褐色,具有一定的刺状突起,外观颇具特色。

2. 牛蒡子的药理作用牛蒡子富含多种活性成分,包括挥发油、香豆素、氨基酸等,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

•抗菌作用:牛蒡子中的挥发油和香豆素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可以抑制多种细菌和真菌的生长。

•利尿作用:牛蒡子可以促进尿液排出,有助于排除体内多余的水分和废物,减轻水肿症状。

•抗氧化作用:牛蒡子富含抗氧化物质,可以中和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对机体的损伤。

•降血糖作用:牛蒡子中的活性成分能够抑制血糖的升高,对糖尿病患者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健胃作用:牛蒡子能够促进胃液分泌,增加食欲,帮助消化。

同时还具有抑制消化不良和胃酸过多的作用。

3. 牛蒡子的主治疾病3.1 改善皮肤问题•牛蒡子具有抗菌和消炎作用,可以有效治疗皮肤炎症和感染。

•牛蒡子中的丰富维生素和抗氧化物质能够滋养皮肤,改善肤色,增强皮肤的弹性。

•牛蒡子还能够清热解毒,对于痤疮、湿疹等皮肤问题有一定的疗效。

3.2 缓解消化系统问题•牛蒡子能够促进胃液分泌,改善胃口不佳、消化不良等症状。

•牛蒡子还具有抑制胃酸过多的作用,对于胃酸过多引起的胃痛、胃灼热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3.3 辅助治疗糖尿病•牛蒡子中的活性成分能够降低血糖水平,对于糖尿病患者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牛蒡子还能够改善糖尿病引起的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减轻症状。

3.4 利尿、消水肿•牛蒡子具有利尿作用,可以帮助排除体内多余的水分,减轻水肿症状。

•牛蒡子还具有抗炎作用,能够缓解水肿引起的疼痛和不适感。

4. 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牛蒡子可以煎煮后饮用,也可以研磨成粉末后加入食物中,每日适量食用。

•使用牛蒡子时应注意不要过量,以免引起不良反应。

•对于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长期使用牛蒡子时,应定期进行体检,以便及时调整用量或停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牛蒡子
药材名称:
牛蒡子
拼音名称:
NIUBANGZI
别名:
大力子、牛子、恶实、鼠粘子、牛子根
科属:
本品为菊科植物牛蒡的成熟果实。

产地:
分布于东北、西北、中南、西南及台湾的台南,河北、山西、山东、江苏、
安徽、浙江、江西、广西等地。

性味:
[性味、归经]辛、苦,寒。

归肺、胃经。

功效:
疏散风热,宣肺祛痰,利咽透疹,解毒消肿。

中成药:
共有133种中成药使用牛蒡子:银翘伤风胶囊小儿咳嗽宁糖浆五福化毒片咽
舒胶囊咽舒口服液金玄利咽颗粒利咽解毒颗粒(含糖型)风热感冒颗粒(冲剂)感冒解毒灵茶感冒解毒灵颗粒等。

应用:
1、用于外感风热,咽喉红肿疼痛。

本品疏散风热,且能利咽,临床应用以
风热表症兼有咽喉肿痛者为宜,常配合桔梗、银花、连翘等同用。

2、用于麻疹透发不畅。

牛蒡子散风热而透疹,对麻疹初起、疹出不畅者,
往往配升麻、葛根、蝉蜕、薄荷等同用。

3、用于咳嗽咯痰不畅。

牛蒡子散风热,宣肺气,祛痰而止咳,故外感风热,咳嗽不畅痰多者,往往用为要药,可配荆芥、桔梗、甘草等同用。

4、用于疮痈肿痛等症。

牛蒡子配黄连、板蓝根等又能清解热毒,对热毒疮
痈有一定疗效。

用法用量:
煎服,6~12G,炒用可使苦寒及滑肠之性略减。

注意事项:
本品性寒,滑肠通便,气虚便溏者慎用。

采收加工:
7-8月果实呈灰褐色时,分批采摘,堆积2-3D,曝晒,脱粒,扬净,再晒至
全干。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有牛蒡子苷、脂肪油、拉帕酚、维生素A、维生素B1
及生物碱等。

2、药理作用:牛蒡子碱基对肺炎双球菌有显著抗菌作用,水浸剂对多种致
病性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

牛蒡子有解热、利尿、降低血糖、抗肿瘤
作用。

牛蒡子苷有抗肾病变作用,对实验性肾病大鼠可抑制尿蛋白排泄增加,
并能改善血管生化指标。

临床应用:
1、牛蒡子汤内服和外敷的方法治疗因膝关节炎所致的滑膜炎属脾虚痰湿型者,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疗效。

牛蒡子汤主方:牛蒡子9G,僵蚕9G,白蒺藜9G,
独活6G,秦艽5G,白芷5G,半夏6G,桑枝9G,随证加减。

(经验方)
2、以薄荷叶12G、牛蒡子9G、焦马勃9G、焦栀子9G、连翘壳9G、京玄参12G、西赤芍12G、板蓝根15G、大青叶12G、炒僵蚕9G、玉桔梗6G组成薄荷牛蒡汤,水
煎服,用于荨麻疹的治疗。

(选自《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食疗食谱:
1、薄荷牛蒡子粥
[材料]薄荷6克、牛蒡子10克、粳米适量。

[做法]先将牛蒡子单煮15分钟,取出牛蒡子,留下汁水备用。

将梗米煮成粥, 10分钟后放入薄荷,在粥快好时,放入牛蒡子汁水,煮5分钟即可。

[养生提示]本粥适用于小儿风热感冒初期。

症状表现为:痰咳不出来、咽疼、爱喝水、有黏稠性鼻涕、舌头红色、舌苔变黄、脉搏也比平常快,多是因
室温过高引起的热性感冒。

2、牛蒡子去脂茶
[材料]牛蒡子12克,决明子12克,桂花5克。

[做法]锅中倒入350毫升水,放入牛蒡子,决明子煮3分钟至沸。

将煮好的
药茶汁冲入装有桂花的杯中,即可饮用。

[养生提示]牛蒡子性寒,味辛、苦,用于风热感冒,咳嗽痰多、麻疹、风疹、咽喉肿痛、痄腮丹毒、痈肿疮毒。

决明子有降脂、通便的作用。

本方降脂
祛浊,专治啤酒肚。

3、牛蒡子茶
[材料]牛蒡子10G、绿茶3G。

[做法]用300ML开水冲泡后饮用,冲饮至味淡。

[养生提示]本药茶方为传统药茶方,具有疏散风热,宣肺透疹,消肿解毒、抗菌、降血糖作用,用于风热咳嗽、咽喉肿痛;风疹作痒,癍疹未透;痈肿疮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