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豆状核变性中西医治疗概况

合集下载

常见疾病病因与治疗方法-肝豆状核变性

常见疾病病因与治疗方法-肝豆状核变性

疾病,罕见连续两代发病。铜不能与 脑、肾和角膜等组织而致病。阳性家 位于13q14-21。肝内合成的前铜蓝蛋 的遗传缺陷。胆道排铜障碍、细胞内 定作用。
三、病理
01
主要损害肝、 脑、肾、角 膜。
02
肝脏外表及 切面呈大小 不等的结
04
化,肝细胞 常有脂肪变 性,并含铜
05
颗粒,线粒 体变致密、 粗面内质
疹、肌无力、震颤等,极少 数发生骨
才能使用。
离铜从尿中排出,能与铜在 肝中形成
每日20mg/kg,分3次口服, 需终生用
髓抑制、狼疮样综合征、肾 病综合征
二.锌剂:药量以锌元素计算,每 日锌元素50~150mg,分3~4次口服。 减少铜的吸收,常用硫酸锌、葡萄糖 酸锌、醋酸锌、甘草锌等,副作用轻 ,偶有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3. 硫化钾:用量20~40mg口服,
每日3次。使铜在肠道形成不溶性硫 化铜而排出体外,抑制铜的吸收。
三乙基四胺
(trietyl tetramine):
○ 是一络合剂,疗效和药理作 用与
○ D-青霉胺基本相同。成人 1.2g/日。
○ 副作用小,可用于青霉胺出 现毒性
○ 反应的患者;药源困难,价 格昂贵。
03
节或假小叶, 甚者如坏死 后性肝硬
06
网断裂。
1 脑部壳核受累最明显,
3
质,神经元减少或消
失,胶质
颗粒沉积,在角膜边 5
缘后弹力
2
其次苍白球及尾状核, 大脑皮
4
细胞增生;有棕黄色
的细小铜
6 层及内皮细胞浆内。
四.临床表现
五.发病特征
1. 年龄:多于青少年期起病,少数
为成年期,发病年龄4~50岁。以肝

肝豆状核变性的治疗方法是什么

肝豆状核变性的治疗方法是什么

肝豆状核变性的治疗方法是什么
一、概述
小时候,某同事总是反应迟钝,妈妈见某同事这个样子也没太多的注意,不过时不时的强哭强笑、动作及行为异常吓坏了某同事妈妈。

某同事妈妈赶紧带某同事到医院去做检查,医生告诉某同事妈妈,某同事得的是一种名为肝豆状核变性的病,经过治疗,某同事已经痊愈了现在跟大家说说,某同事是怎么治疗的。

二、步骤/方法:
1、去到医院,某同事妈妈问了一下挂号室的工作人员,知道了大家的应该到儿科去找医生,到了他那里,某同事妈妈将某同事症状描述给医生听之后,医生给某同事做了详细的检查后,告诉某同事妈妈,某同事得的是肝豆状核变性,医生给大家开了一些药,按照医生的指示,某同事按时服药。

2、这个是医生给的治疗方子:大黄、黄连、姜黄、金钱草、泽泻、三七。

这个是中药方,医生推荐的是中西结合会好的更快,而且效果会更好。

西药的药方是黄疸茵陈颗粒、九味獐牙菜丸、复方溪黄草颗粒、金钱草颗粒茵栀黄颗粒,果真听医生的话照医生说的做是有用的,于是经过中西结合,某同事的并已经好了。

3、在治疗的期间某同事也是少吃了很多的东西,像动物的肝肾、鱼虾海鲜和杏仁等含铜量高的食物都是不可以食用的,因为它会加重肝脏的负担。

三、注意事项:
身体的小问题也要重视。

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的诊治要点2024

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的诊治要点2024

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的诊治要点2024肝豆状核变性又称Wilson病(Wilsondisease,WD)l是一种代谢性、遗传性疾病,由ATP7B基因突变引起铜代谢障碍所致,可累及全身多个脏器,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

本文总结了WD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以供参考。

WD的临床表现WD患者临床表现多样,因受累器官和程度不同而异,主要表现为肝脏和/或神经系统损害表现,此外,还会伴有其他系统损害现象。

肝损害:倦怠、乏力、纳差、黄疸、腹水、下肢水肿、肝脾肿大甚至肝硬化等症状和体征,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和体征,仅在体检时发现肝功能异常;神经系统损害:肌张力障碍、震颤、肢体僵硬和运动迟缓、精神行为异常及其他少见的神经症状;眼部损害:角膜K-F环(铜沉着于角膜后弹力层而形成的绿褐色或暗棕色环);肾损害:肾功能异常、氨基酸尿和肾结石等;骨关节肌肉损害:骨质疏松和骨关节的疼痛、积液、炎症等;血液系统损害:溶血性贫血;其他系统损害:如青春期月经延迟、皮肤损害、鼻蚓、心脏左房左室增大中枢性尿崩症等。

WD的诊断方法《肝豆状核变性诊疗指南(2022年版)》推荐应用2001年莱比锡第8届WD 国际会议的诊断标准(Leipzig评分系统)诊断WD o可依照临床表现及生化指标、基因检测、肝组织学检查的先后顺序,分步骤评分,一旦总分24分,即可确诊并启动治疗。

表1Leipzig评分系统WD的治疗方法WD的治疗目的是减少铜摄入,阻止铜吸收,排出体内多余的铜,维持体内铜代谢平衡。

一经诊断,应及早治疗,在医生指导下终身低铜饮食和药物治疗。

1.饮食建议低铜饮食可能会延迟WD症状的出现并控制疾病的进展,但不推荐作为唯一的治疗方法。

建议WD患者在治疗初期应避免进食铜含量高的食物,不用铜制的餐具及用具。

此外,如果日常饮用水的铜含量高,建议使用净水系统。

2.药物治疗WD的治疗药物分为两大类,一是增加尿铜排泄的药物,为铜螯合剂;二是阻止铜吸收的药物。

肝豆状核变性诊断与治疗

肝豆状核变性诊断与治疗
增强信心
04
康复训练:进行 适当的康复训练,提高生活Βιβλιοθήκη 量临床症状改善01
肝功能指标改善:如ALT、AST、
GGT等指标恢复正常
02
神经系统症状改善:如震颤、肌张力
障碍、共济失调等症状减轻或消失
03
认知功能改善:如记忆力、注意力、
语言能力等得到恢复
04
心理状态改善:如焦虑、抑郁等情绪
得到缓解,生活质量提高
01
02
03
04
手术治疗
手术目的:切除病变组 织,减轻症状
A
手术风险:出血、感染、 术后并发症等
C
B
手术方式:肝移植、肝 部分切除、肝活检等
D
术后护理:抗感染、营 养支持、康复锻炼等
康复治疗
01
药物治疗:使 用药物控制病 情,减轻症状
02
饮食调理:调 整饮食结构, 增加营养摄入
03
心理治疗:缓 解心理压力,
生活质量提高
01
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在接受治疗后,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02 治疗后,患者在生理和心理方面都得到了改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03
治疗后,患者能够更好地参与社会活动,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04
治疗后,患者能够更好地应对疾病带来的挑战,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THANKS
核素扫描:观察 肝脏、脾脏、肾 脏等器官的形态 和结构变化,以 及病变程度
药物治疗
药物种类: 包括抗铜药 物、抗氧化 药物、抗炎 药物等
抗铜药物: 如青霉胺、 二巯丙醇等, 用于降低铜 含量
抗氧化药物: 如维生素E、 维生素C等, 用于保护细 胞免受氧化 损伤
抗炎药物: 如非甾体抗 炎药、糖皮 质激素等, 用于减轻炎 症反应

肝豆状核变性的中医治疗进展

肝豆状核变性的中医治疗进展

2 1 3 4‘
光 明中医 2 0 1 7年 7月 第 3 2卷 第 1 4期
Cபைடு நூலகம்J G MC M J u l y 2 0 1 7 . V o l 3 2 . 1 4
【 科 研 进展 】
肝 豆 状 核 变 性 的 中 医 治 疗 进 展
于 露 王 艳 昕
摘要: 肝豆状核变性又称 Wi l s o n 病, 由Wi l s o n于1 9 1 2 年首先描述, 是一种由铜代谢障碍 】 起的少数可治疗的遗传性疾病之一。 本病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 , 首发症状多样, 临床治疗主要以排铜为主, 常用西药有D 一 青霉胺、 三乙基四胺、 二巯基丙醇、 硫酸锌等。 但 这些药物长期应用会产生很多不良反应, 而中医中药相对来说不良作用小, 可弥补西药的这一缺陷。从中医的角度讨论 W i l s o n 病 的治疗, 为临床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 : 积聚; 肝豆状核变性;中医药疗法; 综述
( 1 . An h u i Un i v e r s i t y 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He f e i 2 3 0 0 3 8,C h i n a; 2 . N e u r o l o g y De p a r t me n t ,t h e F i r s t Af f i l i a t e d Ho s p i t a l o f An h u i Un i v e r s i t y 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He f e i 2 3 0 0 3 1 ,Ch i n a )

中医药治疗肝豆状核变性进展

中医药治疗肝豆状核变性进展
[ ] 王 大川 , 佐 伦 , 泽 农 , . 颈 椎 失 稳 X 线 片 及 坐 标 测 量 方 6 张 袁 等 下
李景限. 颈椎横突孔及 动脉 的观察及其 在椎 动脉型颈椎病发病 学上 的意义[ ] 中国骨伤 ,947 1 3 -5 J. 19 ,( ): 3 . 4 刘 明辉 , 周启 昌, 钟梅英. 动脉型颈椎病 的彩色 多普勒超声诊 椎 断 [ ]湖南医科 大学学报 , 0 , ( )4 _ . J. 2 22 1 : 4 0 7 67 陈仲强. 颈性眩晕病例的椎动脉造影观察[ ] 中华骨科学杂志 , J.
( 8 :32 . 1 )2 -4
孙宇 . 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 纪要 [ ] 中华外科杂志 ,9 3 J. 19 ,
3 ( )4 2 7 . 18 :7 - 6 4
莫利求 , 陈秉学. 颈椎病诊治的现代观点 [ ] 广东医学,0 6 2 J. 20 ,7
( ) 1213 2 :6 — . 6
法的分 析 及 临 床 价 值 [ ] J .医学 影 像 学 杂 志 , 99 9( ) 19 , 3 :
1 7 】8 6 .6
中医药治 疗肝 豆 状核变 性进 展
袁 学山 , 陈金 亮
( 北 以岭 医 院肌 萎 缩 科 , 家 庄 00 9 ) 河 石 50 1 中图 分 类号 : 27 74 R 7 .2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0628 20 )42 0 - 10 . 4(08 1 - 50 0 2 4
维普资讯
医学 综 述 2 0 o 8年 7月第 1 4卷 第 1 4期
Me ia R c ptl e J l 0 8 V 1 1 N . 4 dc e a i a ,u 0 , o. 4, o 1 l ut 2

肝豆状核变性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肝豆状核变性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肝豆状核变性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邢赛伟;饶娆;曹泽妤;韩永升
【期刊名称】《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医学版》
【年(卷),期】2022(39)4
【摘要】收集近10年来公开发表的关于肝豆状核变性(WD)的中医文献资料,归纳总结中医在WD上的治疗方法,并针对其局限性进行思考和下一步研究提出展望。

肝豆状核变性的中医药治疗涉及肝豆汤、肝豆灵、自拟方、针灸、穴位贴敷等中医特色疗法,尤其对肝豆汤、肝豆灵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研究颇为成熟,然WD病因病机、中医药治疗并不统一,探究WD的共性病因病机、治法方药,建立比较完整、系统的WD中医药治疗体系是未来研究的方向。

【总页数】5页(P64-68)
【作者】邢赛伟;饶娆;曹泽妤;韩永升
【作者单位】安徽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安徽中医药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安徽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2.4
【相关文献】
1.肝豆状核变性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2.肝豆状核变性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3.治疗肝豆状核变性中医药研究进展
4.肝豆状核变性认知障碍中医药研究进展
5.基于CiteSpace中医药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相关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肝豆状核变性您了解么?

肝豆状核变性您了解么?

一、什么是肝豆状核变性?神经系统表现: 现为自制力减退,情绪不稳,易激肝豆状核变性,又称Wilson病(1)震颤,多表现为节律动,偶有情绪抑郁或出现幻觉、妄(简称WD),是一种遗传性的铜代性、快速的意向性震颤或缓慢、粗想、冲动打人等。

谢障碍性疾病,由饮食中摄取的铜大的体位性震颤。

肝脏症状表现:可有食欲减在体内过度蓄积而损害肝、脑等器(2)发音或构语障碍,包括退、恶心、呕吐以及发作性黄疸、官而引起。

它是由人类常染色体隐吟诗状语言、暴发性语言、断缀性肝脾肿大、腹水等。

性遗传,在人群中发病率约为十万语言、污言秽语等。

其他表现:绝大多数角膜K-F环分之三。

早期诊断和及时、确切的(3)步行障碍或步态异常,为阳性,仅极少数为阴性;皮肤变治疗常可使病人获得与健康人一样有行走困难、冻结足、慌张步态及黑、流涎等也较常见;肾脏损害可的生活和寿命。

但在临床中本病误共济失调步态等。

出现氨基酸尿、高钙尿、肾性糖尿诊率极高。

(4)肌张力及反射改变,出或肾小管性酸中毒等;骨骼改变可二、肝豆状核变性有什么临床现肌僵直、肌张力增高或肌张力减发生骨质疏松。

表现?低。

部分出现下肢病理反射。

三、需要做哪些检查诊断肝豆本病发病年龄在4~50岁左(5)震颤以外的不自主运状核变性?右,大多在10~25岁间出现症动,包括舞蹈、手足徐动、扭转痉(1)血清铜蓝蛋白:大部分状,男稍多于女,同胞中常有同病挛、痉挛性斜颈、肌阵挛等。

有肝脏损伤表现的患者中,铜蓝蛋患者。

一般病起缓慢,临床表现多(6)精神症状,一般智力无白低于正常。

但只凭铜蓝蛋白降低种多样,精神神经症状、肝症状及太大变化,但急性起病的儿童可智并不能确诊WD,因为杂合子血清骨关节症状都可以见到。

力下降。

性格改变极常见,通常表铜蓝蛋白水平低下,有少部分慢性肝豆状核变性您了解么?王丽华(吉林省肝胆病医院内科8疗区). All Rights Reserved.活动性肝炎患者血清铜蓝蛋白低胆汁性肝硬化、原发性硬化性胆管发生时,要想到WD诊断的可下,另外还有很少的WD伴严重慢炎、肝外胆管阻塞、胆管闭锁、肝能;(2)因为本病系常染色体性活动性肝病的患者血清铜蓝蛋白内胆汁淤积或其他胆道疾病均可致隐性遗传,故在本家族(尤其同可正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络脉畅通 、 气血调畅 , 有利于铜浊毒邪代谢排 出体外。
13 专病 专 方 杨 任 民 等 l 早 期 采 用 中 药 大 黄 、 连 、 . _ 8 ] 黄 黄 芩 、 泻 、 枝 莲 、 腥 草 等 组 成肝 豆汤 、 豆 片治 疗 本 病 , 泽 半 鱼 肝 取
得 较 好 的临 床 疗 效 。 汤 其 强 等 _ 用 含 肝 豆 汤 兔 血 清 实 验 研 g ] 究 证 实 , 豆 汤 ( 黄 8g 黄 连 、 芩 各 1 , 枝 莲 、 泻 、 肝 大 , 黄 0g 半 泽 鱼 腥 草 各 1 ) 有 显 著 的细 胞 内排 铜 和 使 细胞 内锌 含 量 增 5g 具
7 8
安徽 中医学 院学报 第 2 卷 第 1 21 2 J U NA FA HU C C L E E o N . Fb21 9 期 00年 月 O R LO N I M D L G V k 9 o1 ‘.00 T A 2 e


述 ・
肝 豆状 核 变性 中西 医治疗 概 况
进 胆 汁 铜 排泄 的作 用 , 而且 对 铜 生 化 及 外 周 血 常规 无 明显 影 响 , 良反 应 发 生 率 低 , 适 宜 长 期 口服 。 不 更
2 西 医治 疗
邪 毒 内结 而 生痰 湿 、 热毒 。王 殿 华 等 认 为该 病 是 毒 邪 人 化 络 之 病 , 排 出障 碍 蓄 积 于 体 内 成 为 毒 邪 , 期 可 引 起 络 毒 铜 初 蕴 结 , 脉 瘀 阻 , 终 导 致 络 脉损 伤 。 络 最
肝 利 胆排 毒 法 、 清热 泻火 解 毒 法 , 可选 三黄 汤 、 胆 泻 肝 汤 加 龙 减 治疗 ; 脾 助 运 、 清 降 浊 排毒 法 健 脾 助 运 , 选 补 中益 气 健 升 方 汤加 减 ; 络 活 血排 毒法 , 通 重视 通 络 方 法 的 应 用 , 通 络 要 结 而 合 行气 活血 之 法 , 临床 可 据 症 状 加 减 配 合 以上 诸 法 应 用 , 使
肝 豆 状 核 变 性 ( ea0et ua ee eain hp tl i l d gn rt ,HL 又 nc r o D) 肌肤不润 , 治宜 活血 通 络 , 以桃 红 四物 汤 加 减 ; 经失 调 首 发 月
20 6) 3 0 1
称 wio 病 , 一 种 常 染 色 体 隐 性 遗 传 的 铜 代 谢 障 碍 性 疾 1n 是 s
低 病 死 率 均 有 重 要 意 义 。笔 者 就 近 年 来 HL 中西 医 治 疗 D
方 面 的研 究 进 展 做 一 综 述 。 1 中 医药 治 疗
体 代 谢 排毒 机制 , 使铜 浊蓄 积 络 脉 中毒 为 患 。治 以疏 利 排 勿 毒 通 络 为要 , 应 注 意结 合 活 血 行 气 之 法 。具体 治 法 采 用 疏 还
1 1 病 因病 机 中 医 古 代 文 献 缺 乏 对 HL 的 系 统 阐 述 。 . D
有 学者 根 据 本 病 出 现 的震 颤 、 转 痉 挛 、 神 障 碍 、 大 、 扭 精 肝 脾 大 、 水 等 临床 症 状 , 别 归 属 于 中医 颤 证 、 狂 、 聚 、 疸 腹 分 癫 积 黄
而病 久 者 则 往 往 为 湿 热 内蕴 、 蒙 心 窍 、 火 扰 心 等 实 证 或 痰 痰 以实 证 为 主 的 虚 实 夹 杂 症 群 。这 与 传 统 中 医 理 论 “ 病 而 久
虚 ” 观点 似 乎 不 完 全 相 符 。究 其 原 因 , 能 系 病 久 则 和 Z 比 值 也 显 著 降 低 , 而 在 细 细 u n 从 胞 水 平 证 明 了其 确 切 疗 效 。韩 咏 竹 等 lj 究 表 明 , 豆 片 l 】研 0 肝 号 与 二 巯 基 丁 二 酸胶 囊 比 较 , 排 铜 略 差 , 是 有 良好 的促 尿 但
病 。 由于 铜 沉 积 于肝 、 、 和 眼 角膜 及 全 身 , 脑 肾 引起 相应 的 器 官脏 器 损 伤 , 肝 硬 化 、 病 、 损 害 以及 角 膜 色 素 环 、 血 如 肾 脑 溶 性 贫 血 。HL D是 少 数 可 治 疗 的遗 传 性 疾 病 之 一 , 能 获 得 如 早 期 诊 断 、 期 有 效 的 排铜 治 疗 , 改 善 患 者 的生 活 质 量 、 早 对 降
张 东锋
导 师 : 任 民 教 授 杨
( 安徽 中医学 院神经病 学研究 所 附属 医 院 , 安徽 合肥 [ 关键 词] 豆状核 变性 ; 证论 治 ; 肝 辨 中西 医结合 疗法 [ 中图分类号 ] 7 2 4 [ R 4. 文献标 志码 ] [ A 文章编 号] o o2 1 (0 0 0 —0 80 1 o 一2 9 2 1 )10 7 —3
属 痰 湿 阻 络 , 宜 化 痰 祛 湿 , 济 生 导 痰 汤 治 之 。乔 林 诚 治 用 ]
则将该病分为两型 : 证 型 , 本 方药用 ( ) 芪 、 参 、 风 基 炙 黄 党 白 术 、 归、 芍、 苓 、 瓜 、 当 白 茯 木 山药 、 玉竹 、 艽 ; 胀 型 , 秦 鼓 基本 方 药用黄芪 、 山药 、 苡 仁 、 前 子 、 竹 、 薏 车 玉 白芍 、 归 。王 殿 华 当 等 _ 主 张 治 疗应 着 重 调 整 脏 腑 功 能 , 善 气 血 运 行 , 强 机 4 ] 改 增
等 范 畴_ ] 1 。杨 任 民等 按 《 问 ・ 真 要 大 论 》 “ 暴 强 素 至 中 诸
直 , 属 于 风” “ 逆 冲上 , 皆 、诸 皆属 于火 ” 理论 , 为 其 关 键 病 的 认 因病 理 为 铜 毒 内蕴 , 热 火 毒 内 扰所 致 。洪 铭 范 等 _认 为 该 湿 2 ] 病病 程 短 者 往 往 以 虚 证 为 主 , 现 为 肝 肾 阴 虚 或 气 血 两 亏 ; 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