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灰飞虱发生与药剂防治调查报告
麦田灰飞虱防治效果及作用浅析

麦田灰飞虱防治效果及作用浅析摘要分析了宝应县麦田灰飞虱的发生动态和防治效果。
加强麦田灰飞虱防治,仍是防治水稻条纹叶枯病的重要措施,应针对水稻不同的栽培模式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麦田灰飞虱;水稻条纹叶枯病;防治;作用;江苏宝应2004年以来,水稻条纹叶枯病在我县持续大发生,年发生面积1.33万公顷以上,部分田块严重减产甚至失收,给我县水稻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压低灰飞虱虫量、切断传毒链、降低传毒机率是水稻条纹叶枯病的防治策略。
麦田灰飞虱防治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压低灰飞虱虫口基数、减少向秧田迁入数量有重要作用。
但在实际应用中,部分农户和干部,对麦田灰飞虱的防治是否有必要,对防治的效果及作用产生了疑问。
为此,笔者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1麦田灰飞虱发生动态及防治效果1.1麦田灰飞虱发生动态近几年来,秋冬季气温明显偏高,连续低温的天气都没有出现,越冬灰飞虱死亡率低,有利于灰飞虱的发生。
从2005年、2006年调查可以看出,我县3月上旬在麦田查见灰飞虱,4月中旬越冬代虫量达最高,一般虫量30~45万头/hm2,5月上旬,田间虫量激增,5月中旬达高峰,虫量分别为546.75万头/hm2、655.35万头/hm2,5月下旬,进入1代成虫羽化高峰,随着麦苗的黄熟老化,灰飞虱成虫大量迁出,麦田虫量逐渐下降(见图1、图2)。
1.2防治效果我县麦田灰飞虱防治主要采取敌敌畏熏蒸和药剂喷雾的方法。
2005年和2006年,我们进行了麦田灰飞虱防治试验,试验时间选择在5月中旬1代若虫高峰期用药。
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出,用80%敌敌畏4 500mL/hm2熏蒸的效果最好,对灰飞虱的防效为78.71%,而喷雾处理的防效低于敌敌畏熏蒸,防效40%~60%;大田调查,2005年防治田平均虫量为83.55万头/hm2,未治田虫量平均为398.1万头/hm2,防治效果为79%。
2006年调查,防治田平均虫量211.5万头/hm2,未治田平均虫量789.75万头/hm2,防治效果为73.2%。
50%吡嗪酮WG防治麦田一代灰飞虱试验小结

(
!" 材料与方法
!# !"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在海安县曲塘镇一农户小麦田中 进行, 小麦品种为宁麦 * 号, 种植方式为免耕条播。试验 时一代灰飞虱处于二、 三龄若虫高峰期。 !# $" 试验设 计 " 本试 验设 0 个 处理: !"# 吡 嗪酮 $%
( &!"2 3 45 ( 、 ((!2 3 45(以上药剂由南京尊龙生作者简介: 陆晓峰 ( &*00 1 ) , 男, 江苏海安人, 助理农艺师。 ’ ’ 收稿日期: (""0 1 "( 1 "(
(上接 &(* 页) $# &" 强化杂粳推广体系建设, 不断提高新 技术的普及率和到位率 " 尽管杂粳已经有了较为完善的 高产优质栽培技术体系, 但农民还远远没有掌握其要领, 因此, 完善推广体系、 将各项实用技术及时传到千家 户,
公司提供) ; 对照药剂为 !# 利虫净 67*"" 58 3 45(江苏丰
( 山集团有限公司生产) ; (!# 噻异 $9&("" 2 3 45(通州
(
表 &’ 几种药剂防治麦田一代灰飞虱若虫试验结果( ("") 年, 江苏 海安) 处理 ( 58. 2 3 45( ) !# 利虫净 67*"" (!# 噻异 $9&("" !" # 吡嗪酮 $%&!" !" # 吡嗪酮 $%((! !# 锐劲特 +7,!" ,:# 毒死蜱 67&("" 7= 药前 药后 &< 1 &,. &0 &,. 0& ,*. ,) ,!. "" &,. !" 0!. -! 1 !. !( 1 :. (" &*. &0 !(. && ,0. :: &:. *0 0). ), 3
麦田灰飞虱的防治适期及药剂初探

遏制该病 的重要措施 。在麦 田灰飞虱大 发生年 , 及早进行 系
统监测 , 适时开 展防治 , 有效 压低迁 向秧 田的一 代成虫基 能
数, 从而减轻秧 田防治压力 。为明确麦 田灰飞 虱最经济有效
的防治适期 , 我们开展了相关试验调查 , 其结果如下 。
1 材 料 与 方 法 1 1 3月 中旬 麦 田 灰 飞 虱 防 治 试 验 .
DD 5 ml( )5 V2 0 ,5 2 %先净 4 ml( ) . %氰戊 菊酯 8 ,7 0 ,6 2 5 0 () ml 清水对照 ( K)共 7个 处理 , C , 未设 重 复。20 0 5年 4月 1 2日 用药 。
13 5月上 旬 麦 田灰 飞 虱 防 治 试 验 .
2 结 果 与 分 析
6ml( ) %锐 劲特 3 ml( ) . %高 效 氟氯氰 菊酯 8 ml 0 ,2 5 0 ,3 2 5 0 , ( )0 D 2 0 ,54 5 4 8 %D V 5 ml( ) . %高效氯氰 菊酯 7 ml( )0 0 ,6 1 %吡
虫啉 4 g ( ) 0 ,7 清水 对照( K)共 7 C , 个处 理 , 未设重 复。
12 4月 中 旬麦 田 灰 飞 虱 防 治 试 验 .
2 1 3月中旬麦 田灰飞虱 防治效 果 .
从 表 1数据无法 看出
防治效果 , 主要 是 因 3月 中旬 防 治时 温度低 , 越冬 代灰 飞虱
仍没有完全迁 至麦 苗上取食活动 , 明 3月中旬防治灰 飞虱 说
不适 宜 。
表 1 3月 中旬 麦 田 灰 飞 虱 防 治 效 果
1 1 1 供试药剂 。( )8 .. 14 %乐斯本 E ( C 美国陶氏益农公司 ) ,
黄淮地区麦田1代灰飞虱大发生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

黄淮地区麦田1代灰飞虱大发生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摘要对黄淮地区麦田1代灰飞虱大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主要包括大力推广土壤耕翻技术、铲除四边杂草、早春及时防治、开展后期麦田薰蒸工作等措施。
关键词麦田灰飞虱;大发生原因;防治对策;黄淮地区2007年黄淮地区麦田1代灰飞虱大发生,以淮安市楚州区为例,全区平均虫量近1 050万头/hm2,最高虫量近1.5 亿头/hm2,为历史之最。
本文对2007年麦田1代灰飞虱大发生的原因进行了浅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1大发生原因分析1.1春季高温少雨麦田越冬代灰飞虱随着春后气温的回升开始逐步取食发育,3月下旬至4月上旬进入成虫期,4月中旬左右灰飞虱开始产卵,经过15~20d卵历期,4月下旬至5月上旬开始孵化,因此3月下旬至5月上旬这段时期的气候情况是决定1代灰飞虱增殖系数的重要因素。
据楚州区植保站采用盆扑法调查,2007年的1代灰飞虱增殖倍数达40倍左右,而常年只有3~4倍,增殖倍数是常年的10倍。
另据气象部门资料,2006年3月份总降水量为15.7mm,日平均降水量为0.506mm,日平均气温为9.4℃,2006年4月份总降水量为59mm,日均降水量为1.97mm,日平均气温为14.8℃。
2007年3月份总降水量为56.5mm、日平均为1.82mm,日均气温为9.6℃,4月份总降水量仅为22.8mm,比2006年同期低了一半以上,日平均为0.76mm,比2006年少了近2/3,日均气温同2006年同期一样为14.8℃。
从气象资料可以看出,4月份的降水情况是决定灰飞虱增殖系数的关键因子。
1.2少免耕轻型技术的推广普及这几年随着轻型少免耕技术的推广,稻套麦的面积越来越大,节本省工固然给广大农民带来了好处,但同时也造成了灰飞虱种群的迅速增长。
水稻收割以后对土壤进行耕翻,可以通过机械措施杀死一部分灰飞虱,同时破坏了灰飞虱的越冬场所,使得灰飞虱的越冬死亡率大大升高,而稻套麦使得灰飞虱在原地安然存活,还可以就地取食,越冬成活率显著提高。
新型药剂吡蚜酮对麦田灰飞虱防效探究

新型药剂吡蚜酮对麦田灰飞虱防效探究摘要新型药剂吡蚜酮防治麦田灰飞虱试验结果表明:吡蚜酮对麦田灰飞虱具有较好的防效,用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150~600 g/hm2,药后15d对成虫防效达86.7%以上;用25%吡蚜酮300g/hm2以上,药后34d对一代若虫防效达94.6%以上,药后44d防效仍保持在79.9%以上,因此可作为生产上防治麦田灰飞虱首选药剂,推荐使用剂量为300g/hm2。
关键词吡蚜酮;麦田;灰飞虱;防效水稻条纹叶枯病是由灰飞虱传毒引起的病毒病,近年来在扬中市呈逐年加重发生趋势,其发生轻重主要取决于灰飞虱的数量及带毒率的高低。
灰飞虱在扬中市可安全越冬,越冬代成虫主要产卵于麦田及冬闲田禾本科杂草上,开展麦田灰飞虱防治,能有效控制带毒灰飞虱数量,减轻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程度。
由于麦田无法上水且小麦后期生长量较大,生产上一些防治灰飞虱常规药剂用于麦田防治效果均不理想。
对此,笔者进行了高效药剂吡蚜酮防治麦田灰飞虱试验,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1.1供试药剂①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江苏安邦电化有限公司);②70%艾美乐(拜耳作物科学公司);③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江苏常隆化工有限公司);④5%锐劲特悬浮剂(拜耳作物科学公司);⑤40%毒死蜱乳油(江苏宝灵化工股份有限公司);⑥50%虎蛙乳油(南通同济化工有限公司);⑦48%绿丰乳油(江苏通州正大农药化工有限公司)。
1.2试验设计试验设在扬中市三茅镇裕星村。
小麦品种为扬麦158,种植方式为套播种植,前茬栽水稻。
试验于4月4日进行,施药时田间灰飞虱正处于越冬代成虫高峰,共设11个处理: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150g/hm2(A1)、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300g/hm2(A2)、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450g/hm2(A3)、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600g/hm2(A4)、70%艾美乐60g/hm2 (A5)、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750g/hm2(A6)、5%锐劲特悬浮剂600 mL/hm2(A7)、40%毒死蜱乳油 1 500mL/hm2(A8)、50%虎蛙乳油1 500mL/hm2(A9)、48%绿丰乳油900 mL/hm2(A10)、不用药(CK)(A11)。
启旺、奇侠防治灰飞虱田间药效试验初报

表2 5 2 %启旺 E 、0 C3 %奇侠 E C防治麦 田灰飞虱 田问药效
显著性测定( 药后 7 ) d
飞虱有一定防效 , 且随剂量递增而递增 。而对照药剂 2 %氰 0 戊菊酯 6 rl 0 l o 亩药 后 1 d防效 较 好 。 有 较 强 的速 效性 , 具 但 4%毒死蜱 E 0 8 H 亩药后 1 防效差 ( d 见表 1 。 )
维普资讯
上海农业 科技
20 —6 06
启 旺 、 侠 防治 灰 飞 虱 田间药 效 试 验 初 报 奇
郑权翔 周士新 ( 江苏省宜兴市西渚镇农业服务 中心 2 40 ) 120 汤 露萍 石 磊 周建 平 ( 苏省 宜兴 市植保植 检 站 24 0 ) 江 126
22 药后 3 , , d 处理 ( ) 8 的平 均 防效 分别 为 :5 8 1 ~( ) 6 . %、1 7 . % 6 . 6 2% 、 3. 7 9% 、 8 1 、 7 9 。 8 . % 6 . %
结果表 明。 理防效 趋 势与药 后 l 各处 d一致 。 防效 较 药后 1 d
公司)2 %氰戊菊酯 、8 。0 4 %毒死蜱 ( 市售) 。 12 试验作物 小麦 , . 品种“ 宁麦 9 ” 号 。 13 防治对 象 麦田越 冬代灰 飞虱。 .
14 试验方 法 试 验 于 20 年 4 . 06 月在西 渚镇西渚 村小麦 田进行 , 田问灰飞虱虫态以成虫、 高龄 若虫为主 。 其中成虫 占 7 .%, 41 高龄若虫 占 2 .%。设处 理 :1~()5 59 () 32 %启旺 E C
效趋势和药后 3 一致 , d 且有较大提高 , 说明 2 %启旺乳油和 5 3 %奇侠乳油有较 强的持效性。 0 经 D n a ’新复 极差法分 析 , u cn S 在 =0 0 水平 上 。 理 .1 处
麦田一代灰飞虱不同药剂防治试验

好, 在防效前 五名 当中 , 试 的吡蚜酮全 部排在第 1 34 5 参 . . .
位, 3次调查平 均 防效 分别 为 9 . 1 、9 8 % 、2 7 % 、 O 4 % 7 .4 7 . 6
7 . 7 。二 是药效持 久 , 18% 在参试 的 吡蚜 酮 4个 不 同剂型 、
陶 小 祥 等 不 同 药 剂 防 治 小 麦 赤 霉 病 效 果 试 验
如下 :
所 有参试 药剂 的第 一位 。
表 1 麦 田灰 飞 虱 不 同 药 剂 防治 试 验 效 果
药后(.d防效 1 ) 5 药后(d防效 7) 药后(5 ) 1d防效
1 试验 设计
1 1 试验 药剂及 用 量 . ( ) 0 吡蚜 酮 WP 0 6 7 12% 2 g/ 6 m ; ( )5 2 2 %吡蚜 酮 WP 0g/ 6 m ;3 2 % 吡蚜酮 S 2 m , 3 67 ( ) 5 C 0 L /
3 4 吡虫 啉对灰 飞虱防效 较差 .
6 7 用 ( 6m 下转 19页 ) 5
作 者 简 介 : 跃 树 ( 9 1一) 男 , 苏 东 海 人 , 艺 师 , 要从 事农 业 行 政 执 法 工 作 。 章 16 , 江 农 主
收 稿 日期 :OO 3期
16 5
安 徽 农 学 通 报 , hi giS iB l 2 1 ,6 1 ) Anu r c u1 0 0 1 (3 A . . .
麦 田一 代灰 飞 虱不 同药 剂 防治 试 验
章跃树 惠康 波 孙利 忠
( 1连 云港市农业行政执法支 队, 江苏连云港 22 0 2灌南县植保站 , 2 00; 江苏灌南 22 0 250)
麦田灰飞虱不同药剂防治技术及效果试验

麦田灰飞虱不同药剂防治技术及效果试验作者:董欧王玉国徐东祥等来源:《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5年第5期董欧1,王玉国2,徐东祥2,毛艳芝2,姚亮亮2,李东明2(1.阜宁县沟墩镇政府农业办公室,江苏阜宁 224400;2.阜宁县植保植检站,江苏阜宁224400)摘要:于2014年在阜宁县实施了12种不同药剂防治麦田灰飞虱田间使用技术及效果试验。
结果表明,防治麦田灰飞虱应于其田间低龄若虫高峰期,采用“上喷下熏”的方法开展防治,上部喷施药剂可优先选用吡蚜酮或吡蚜·哌虫啶,其次可选用丁硫克百威或烯啶虫胺或醚菊酯或啶虫脒或氰戊·乐果;下部熏蒸药剂选用敌敌畏,“上喷下熏”结合施用,能对麦田灰飞虱起到较高的防治效果。
关键词:麦田灰飞虱;不同药剂;防治技术;效果试验阜宁县是粮食生产大县,灰飞虱自2000年以来一直持续大发生,全年发生五个代次,在小麦、水稻和玉米上辗转为害,造成多种病毒病。
5月上旬小麦灌浆初期正是麦田灰飞虱一代低龄若虫发生高峰期,对其开展防治,可以降低水稻和玉米上灰飞虱的防治压力及其病毒病发生为害程度。
为筛选防治麦田灰飞虱安全高效的有效药剂,从而为小麦后期“一喷三防”防治技术的集成配套、推广应用提供可靠的依据,2014年特安排此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环境条件试验地设在江苏省阜宁县阜城街道城南村四组一农户小麦田中,小麦品种为淮麦20,种植方式为稻田套播,小麦长势良好,田间管理水平一致,5月7日实施本试验,此时,防治对象麦田一代灰飞虱正值低龄若虫高峰期,试验作物小麦正值灌浆初期,施药当日天气晴朗,平均气温19.7℃,相对湿度52%,试验期间(5/7-17)平均气温21.6℃,最高气温28.6℃,最低气温12.0℃,平均相对湿度63.3%,雨日数3天,雨量57.3mm。
1.2 试验处理1.3 小区安排小区面积为30m2,12个药剂处理,加上空白对照,计13个处理,重复3次,计39个小区,小区间按随机区组法排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麦田灰飞虱发生与药剂防治调查报告摘要调查麦田灰飞虱田间发生与药剂防效,结果表明:麦田灰飞虱在海安县有逐年加重发生的趋势。
小麦齐穗至灌浆期,用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300g/hm2,喷防防治效果大田稳定在95%以上,小区试验在90%右;机动弥雾机与手动喷雾的用药效果无显著差异。
关键词麦田灰飞虱;发生;防治;江苏海安
中图分类号s435.12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5739(2009)16-0134-01
灰飞虱在江苏1年发生5~6代,以若虫在麦田以及其他禾本科植物上越冬,并于3~4月在越冬寄主上繁殖1代。
5月下旬至6月上旬,随着越冬寄主的枯收,1代成虫大量向水稻、玉米等秋熟作物田扩散危害。
近几年,由灰飞虱携毒传播的水稻条纹叶枯病和玉米粗缩病等病毒病所造成的损失已远大于其直接吸食危害,给海安地区的粮食生产带来严重的威胁。
小麦进入齐穗至扬花期时,正是大面积开展麦田病虫药剂总体防治的重要时期,也是当地1代灰飞虱的若虫发生盛期。
在防治好小麦穗期病虫的同时,兼治好麦田灰飞虱是目前麦田生产中急需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为此,笔者于2009年结合麦田穗期病虫药剂防治。
进行了灰飞虱的防治效果调查,现总结如下。
1 发生情况
1.1越冬代
据2009年4月初对222块小麦田调查,越冬代灰飞虱在小麦田的虫量为0~176.55万头/hm2平均为23.55万头/hm2,查见田块占63.25%;其中,75~150万头/hm2的田块占6.27%,达150
万头/hm2以上的田块占2.85%。
平均虫量是上年同期虫量14580头/hm2的16倍多。
1.2 1代
据2009年5月下旬对小麦穗部虫量拍查,所查的144块麦田中,虽然在小麦穗期均进行了药剂防治,查见田块仍达100%。
百穗虫量0.67~643.33头,平均77.42头;其中,百穗虫量100~200头的田块占16.94%,达200头以上的田块占8.06%。
其百穗平均虫量是上年同期18.91头的4倍多。
2 防治效果
2.1小区试验效果
2009年4月26日在小麦扬花期,分别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和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进行不同用量的喷药试验,以不用药作对照。
喷液量统一按750kg/hm2计算。
采用常规背负式手动压缩喷雾器进行喷药。
5月25日每小区随机取3点,每点盆拍100穗,记载落入盆内的灰飞虱虫量,与对照区比较计算防治效果。
结果表明: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450g/hm2、600g/hm2处理的防治
效果分别仅为42.55%、46.81%。
用25%吡蚜酮可湿粉300g/hm2、375g/hm2、450g/hm2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9.36%、93.62%、95.74%,该3个剂量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但均极显著高于10%11比虫啉所设各处理。
2.2大田防治效果
2009年5月21~24日,选定生产条件相对一致、田间用药情况清楚的小麦田,每田随机盆拍5点。
每点100穗,记载落入盆内的灰飞虱虫量,同时了解小麦穗期治虫药剂使用情况。
调查中,共有4块田一直未用药治虫,百穗灰飞虱虫量为131.67~323.00头,平均206 92头;以下各用药治虫田块,均以此为对照计算其防治效果。
(1)用药次数。
①用药1次。
4月22~24日结合小麦穗期病虫药剂总体防治,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450g/hm2,7块田的百穗灰飞虱虫量为96.67~273.00头,平均186.52头;与不用药对照田相比,防治效果仅为9.86%。
用25%吡蚜酮可湿粉300g/hm2,6块田的百穗灰飞虱虫量为0.67~4.33头,平均2.67头;与不用药对照田相比,防治效果达98.71%。
②用药2次。
4月22~24日和5月9~10日各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450g/hm2防治1次,百穗灰飞虱虫量为240头,高于不用药对照田的虫量。
第2次用药时,用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300g/hm2,25块田的酉穗灰飞虱虫量为1.33~10.33头,平均6.05头,与不用药对照田相比,防治
效果为97.07%,极显著高于仅用吡虫啉的效果。
(2)用药方法。
在第2次用药时,用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300g /hm2,对水375kg/hm2用机动弥雾机喷药,8块田的百穗灰飞虱虫量为4.00~21.33头,平均11.21头,与不用药对照田相比,防治效果为94.58%。
采用背负式手动压缩喷雾器喷药的(喷水量750~900kg/hm2),7块田的百穗灰飞虱虫量为1.67~8.67头,平均4.19头,与不用药对照田相比,防治效果为97.97%,比机动弥雾机喷药的高3.39个百分点,但差异不显著。
3 小结与讨论
(1)麦田灰飞虱有逐年加重发生的趋势,通过合理用药,可以与小麦穗期病虫药剂总体防治相结合,达到一喷多防的兼治效果。
(2)初步调查结果表明,无论是在小麦的齐穗至扬花期,还是在小麦的灌浆期用药,吡蚜酮是防治麦田灰飞虱较理想的药剂品种,用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300g/hm2的防治效果,大田稳定在95%以上,小区试验为90%左右。
吡虫啉在常规使用剂量下,对麦田灰飞虱的防治效果不理想。
(3)在均匀喷药的情况下,机动弥雾机喷药与手动压缩喷雾器喷药,对麦田灰飞虱的防治效果无显著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