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周边国家贸易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国际贸易的地区差异与区域合作分析

中国国际贸易的地区差异与区域合作分析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际贸易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愈发重要。
然而,中国国际贸易的地区差异对其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分析中国国际贸易的地区差异及其对区域合作的影响。
一、中国国际贸易的地区差异中国地域广阔,各个地区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和外向型程度上存在明显差异,这导致了中国国际贸易的地区差异。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地理位置差异:中国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在地理位置上存在差异。
东部沿海地区因其便利的交通网络和临近主要贸易伙伴的优势,成为中国国际贸易的重要枢纽。
而西部地区由于交通不便、缺乏便利的港口和较低的产业集聚效应,国际贸易规模较小。
2.产业结构差异:中国各地区的产业结构差异明显,影响了对外贸易的类型和规模。
东部地区以制造业为主要产业,出口型企业较多,主要出口机械设备、电子产品等加工制造产品。
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则以资源型产品出口为主,如能源、农产品等。
3.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中国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市场规模大,吸引了大量外资。
而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相对欠发达,国际贸易规模较小。
这种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地区间的贸易差异。
二、地区合作的必要性由于中国国际贸易的地区差异,区域合作显得尤为重要。
区域合作可以通过以下方式为中国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1.资源优化配置:通过区域合作,可以促进各地区资源的优化配置。
东部地区可以提供技术、资金和市场支持,中部和西部地区可以提供丰富的自然资源。
各地合作可以加强资源共享,提高贸易效率。
2.产业协同发展:区域合作促进地区间的产业协同发展。
东部地区的制造业和中部西部地区的资源型产业可以实现互补,形成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延伸,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3.贸易壁垒降低:区域合作可以推进贸易壁垒的降低。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区域自由贸易安排和自贸区的建设可以促进贸易便利化,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使中国与周边地区的贸易更加顺畅。
三、区域合作的主要形式中国国际贸易的地区差异需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区域合作得以弥补和发展。
我国与东盟国家农产品贸易影响因素及潜力分析

2、农产品出口潜力
中国和印度的农产品出口市场都相对多元化,但各自具有不同的出口潜力。 对于中国而言,随着国内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具有高品质和 多样化的农产品出口潜力巨大。而印度在畜牧业和种植业方面具有优势,尤其是 在水产品和肉类方面,出口潜力有待进一步开发。
3、农业投资潜力
中印两国都是农业大国,具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劳动力资源。随着农业结构 的调整和农业科技的发展,两国在农业投资方面的潜力也不断显现。中国企业可 以通过投资印度农业,利用其低成本的生产要素,拓展高端农产品市场。印度企 业也可以通过投资中国农业,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此外,两国在农业科技研发和农业服务领域的合作也具有广阔的前景。
中国和印度的农产品贸易结构具有明显的互补性。中国在种植业、林业和渔 业等方面具有优势,而印度在畜牧业和种植业方面更具优势。这种结构上的差异 使得两国在农产品贸易中能够实现优势互补。
2、市场趋势互补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和印度的农产品市场需求都在不断增长。中国对 高品质、多样化农产品的需求日益旺盛,而印度对价格实惠、量大从优的农产品 更为。这种市场趋势的差异为两国农产品贸易提供了广阔的合作空间。
文献综述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针对我国与东盟国家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因素及潜力进行 了广泛研究。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因素:政治稳定性、双边关系等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 2、经济因素:如GDP、人均收入、汇率等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
3、技术因素:农业技术创新、农业政策等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 4、地理位置和运输成本:距离和运输成本等因素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
结论与展望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我国与东盟国家农产品贸易的影响 因素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技术等方面。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双方的农产 品贸易总额和增长率均保持了较高水平,且贸易模式日趋多样化。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服务贸易影响因素分析

48MASTER MANAGEMENT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服务贸易影响因素分析胡鸿伟 河南省新乡市汽车东站[摘 要] 自从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强烈的反响,尤其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参与程度在不断加深。
不管是国外还是国内相关研究人员都已经深入研究了“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我国和沿线国家的经济问题,也有相关人员研究了我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服务贸易影响进行探索,笔者在文章中主要就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服务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索和分析。
[关键词] “一带一路”;中国;沿线各国;服务贸易;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作为一项国家级的顶层合作倡议,“一带一路”倡议自提出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引起极大地反响,截止目前,开放“一带一路”经济区以后,承包工程项目超过3000个,不仅是沿线各国,世界各国的经济贸易格局有一定程度的改变[1]。
因此深入研究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服务贸易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笔者在文章中首先研究了目前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服务贸易的情况,然后探讨了我国与沿线各国服务贸易影响因素,最后提出相关启示和措施。
一、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服务贸易情况(一)服务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从整体上看双边的服务贸易规模,除了2009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2006年到2015年之间,不管是我国的出口总额、进口总额亦或者进出口总额,服务贸易额均处于相应的增长状态。
以2015年为例,我国对22国服务出口总额为332.37亿美元,进口总额为413.17亿美元,进出口总额为745.54亿美元,相较于2009年的金额,年均增长率在10%左右[2]。
(二)服务贸易主要是发达国家通过探析沿线22个国家中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情况来看,2006年至2015年之间我国与沿线国家的不管是服务出口、服务进口及进出口所占比来讲,90%以上为发达国家,这就表示我国在香烟国家服务贸易中主要是发达国家。
中国国际贸易的挑战与机遇

中国国际贸易的挑战与机遇中国是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贸易的巨头之一。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的国际贸易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围绕着中国国际贸易的挑战与机遇展开讨论,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挑战1. 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近年来,全球范围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许多国家对进口商品实施了限制措施。
这对中国的出口贸易带来了很大压力,部分产业受到了影响。
例如,美国对华贸易战,以及欧盟对中国钢铝产业采取的反倾销措施。
2. 国内需求结构变化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内需增长相对放缓,这也使得中国的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而且,国内需求结构变化,消费者需求与外贸产品结构不匹配,也造成了出口贸易的困难。
3. 人民币汇率波动人民币汇率波动不断,这给进出口企业带来很大不确定性。
由于汇率问题,出口企业的收益受到了影响。
二、机遇1. 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提出的重大倡议,将有助于中国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合作,推动亚洲和全球贸易的发展。
这将有助于中国的贸易发展,使中国能够更好地参与到全球价值链中。
2. 创新驱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创新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贸易的重要驱动力。
中国在技术创新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环保绿色技术等领域的产业正在逐渐崛起。
这将为中国国际贸易发展带来新机遇。
3. 优化结构升级中国经济正在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优化结构、升级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
针对贸易保护主义的挑战,中国需要加强产业布局和产业升级,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为重要战略举措,同时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合作,推动全球贸易共赢。
三、对策1. 推进市场开放深化贸易改革和市场开放,扩大进口,促进市场竞争,以此增强中国国际贸易的竞争力。
同时,注重问题域开放,支持外资进入中国先进制造业等重点领域。
2. 推动创新发展加强知识产权执法,加快制度建设,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产业转型升级水平和信息化水平,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和新兴产业的支持,努力提升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中国进出口贸易的竞争力分析

中国进出口贸易的竞争力分析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逐渐成为了全球贸易的中心。
进出口贸易是中国发展经济和开放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全球贸易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市场、政策、产业、企业等方面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竞争力进行分析。
一、市场竞争力中国市场拥有巨大的潜力和吸引力。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消费者市场之一,其人口数量的庞大和中产阶级的崛起带来了巨大的市场需求。
中国政府正在实施的“一带一路”战略和“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等倡议,为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贸易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
同时,中国正在实行的国内大循环战略,以内部市场为主体的发展模式,也为中国进出口贸易提供了新的增长点。
二、政策竞争力政策竞争力是影响进出口贸易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促进进出口贸易的顺利进行。
例如,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为中国企业提供了更好的贸易平台和机会;中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减税和出口退税政策,为企业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竞争力。
同时,中国政府还鼓励企业在自主研发、技术创新、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进行投资和不断创新,增强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和品牌竞争力。
三、产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体现在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等方面。
中国通常被认为是全球工厂,以其制造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依靠劳动力成本和规模效应形成了竞争优势。
与此同时,中国在高端设备、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等领域不断加大技术投入,完善产业链和生产工艺,推动产业升级。
四、企业竞争力企业是中国进出口贸易的主体,也是决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国企业面临着国际市场规则、业务风险、贸易保护主义等挑战。
但是,中国企业拥有较强的成本及规模优势,能够为客户提供竞争性的产品和服务。
在国际市场中,中国企业不断进行品牌建设,努力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通过差异化经营获得市场竞争优势。
近年来,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和疫情等风险的增加,中国进出口贸易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中国对外贸易面临的形势、问题及对策-2

中国对外贸易面临的形势、问题及对策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发达国家经济增速明显减缓,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实力有所上升,全球经济步入调整发展新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市场化改革和积极的对外开放战略,国民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面对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坚持我国对外开放的发展战略,努力提升外向型经济的质量和水平至关重要。
总体判断,中国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应按照中央总体战略部署,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全面落实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努力实现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
一,中国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积累形成了巨大优势,但面临的压力与挑战也日益突出。
当前,世界经济已进入大调整、大变革时期,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的内外环境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的粗放型出口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对外贸易发展方式亟待转变。
1、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强化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仍主要依靠资源、能源、土地和环境等有形要素投入,资源和环境压力较大。
在矿产资源方面,石油、天然气人均储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10,即使是比较丰富的煤炭资源,人均储量也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
同时,我国能源资源消耗大,单位产品能耗高。
2009年,我国消耗的钢材占全球的46%,煤炭占45%,水泥占48%,我国单位GDP能耗是美国的2.9倍、日本的4.9倍、欧盟的4.3倍,矿产资源总回收率比世界先进水平约低20%。
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其中石油、铁矿石、铝土矿、铜矿等重要能源资源消费对进口的依存度都超过50%。
预计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外贸发展的资源和环境约束将更趋强化。
2、传统比较优势逐步削弱我国人口结构和劳动力供需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适龄劳动人口逐步接近峰值,“人口红利”正在接近拐点。
劳动力作为支撑我国对外贸易增长的基础因素之一,其低成本优势正在逐步削弱。
中国与周边国家经济贸易关系(缩减版)

中国与周边国家经贸关系班级:10水动姓名:李从寰学号:2010010545中国是一个有众多周边邻国的亚洲大国,与我国直接接壤的邻国就有14个,加上邻近的其它国家,周边国家就超过20个。
这种情况在世界大国中并不多见。
例如,美国这个超级大国只有加拿大和墨西哥两个接壤邻国,处理与邻国的关系就较简单,再加上通过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确定了美国的中心地位,美国完全没有了后顾之忧,从而可以放手去实施其全球战略。
无疑,从地缘关系来看,一个国家邻国越多,处理彼此间关系就越困难。
但另一方面,在邻国众多的客观条件下,只要通过主观努力,实施睦邻友好的外交政策,也可以把不利因素化为有利因素,利用邻国的比较优势来发展自己。
反之,如果盲目自大,横行霸道,邻国必群起而攻之,从而麻烦不断,内外交困,何谈发展与崛起?中国是一个正在崛起中的大国,在崛起过程中,首先要处理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崛起意味着国力的扩张,首先是经济规模上的扩张,也包括贸易规模上的扩张。
另外,崛起还表现在外交舞台的扩大上,对地区事务与全球事务参与范围的扩大上。
这样,在崛起这个相对较长的过程中,我国不可避免地会与周边国家产生各种各样经济、政治利益上的摩擦和碰撞。
所以,首先受到中国崛起直接影响的就是地缘上与中国接近的周边国家。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与周边国家特别是中小发展中国家拉开了距离。
周边国家对我国的担忧随之而生。
尤其是东南亚和南亚地区的国家,在吸引外资上大大落后于我国,加上部分外资又从这些地区转向我国,它们对我国的戒心更强了。
中国威胁论也因此再掀波澜。
近几年来,我国外贸规模的扩张更令人吃惊。
反观周边国家,外贸规模虽有扩大,但它们的排名基本未变。
另一方面,我国与周边贸易伙伴的贸易摩擦也迅速增多,除了与美、日、欧、韩不断发生摩擦外,像马来西亚这样的发展中邻国,也开始对我国出口的某些商品征收高额反倾销税。
毫无疑问,这种情况今后会越来越多。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目录1 引言 (1)2. 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2.1 以上海、深圳、宁波为例分析我国对外贸易现状 (1)2.1.1外贸进出口结构 (2)2.1.2外贸企业结构 (2)2.1.3外贸市场结构 (3)2.1.4外贸产品结构 (4)2.1.5外贸方式结构 (7)2.1.6自营进出口占当地口岸比例 (7)2.2我国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与隐患及原因分析 (8)2.2.1?体制改革不够到位? (8)2.2.2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8)2.2.3管理协调机制缺乏? (9)?3.应对我国对外贸易存在隐患的对策措施 (9)3.1?全面加快对外贸易体制改革步伐? (9)3.2?着力改变我国现有外贸企业结构? (10)3.3?进一步建立健全各种进出口协会? (10)3.4?切实提高外贸企业综合竞争能力? (11)总结 (11)参考文献:? (12)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对外贸易的作用和地位显得日益重要,对外贸易结构是一国对外贸易的基础,对外贸易结构的变动,不仅关系着一国的对外贸易活动,同时也和一国的经济发展息息相关。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持续、稳定的发展,无论从贸易规模的扩展上还是贸易结构的优化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对外贸易存在的诸多问题也折射出我国经济的不平衡。
本文主要从上海、深圳、宁波、对比分析我国对外贸易经济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对外贸易现状出口竞争力1 引言虽然当今全球自由贸易的体制已经基本形成,但当次贷危机恶化成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贸易经济遭到很严重的打击,再加上美元贬值以及人民币持续升值,国内原材料价格上涨,出口退税率下调等因素使中国的对外贸易经济更是雪上加霜。
为此,我们应该在充分了解对外贸易经济现状的基础上及时做好相应措施,加大对外经济的交涉力度,有效化解对外贸易纠纷,使中国的对外贸易经济快速回到告诉增长的轨道上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中国与周边国家贸易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姓名:钱菲菲学号: 0941151232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院系:商学院指导老师:李光辉职称学历:讲师/硕士完成时间: 2013.05教务处制安徽新华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独创承诺书本人按照毕业论文(设计)进度计划积极开展实验(调查)研究活动,实事求是地做好实验(调查)记录,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据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参考文献资料外,论文(设计)中所有数据均为自己研究成果,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工作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
毕业论文(设计)作者签名:日期:中国与周边国家贸易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摘要近年来,中国与周边国家贸易额迅速发展,在部分国家的进出口贸易额巨大,区域较为集中。
由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相关国家资源要素互补、产业合作等因素促进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发展。
但是由于地理位置邻近,各国经济利益关系纷繁复杂,我国在国际金融危机、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商品贸易模式等不同因素影响下面临不同程度的威胁,在部分国家贸易出现逆差、比重下降明显的现象。
中国与周边国家贸易的发展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我国需要在贸易领域、安全环境和周边关系等方面积极创造条件来促进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发展。
关键词:周边国家;贸易发展;影响因素;区域经济The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between China and Surrounding countries development trade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surrounding countries developed rapidly and the trade volume in some surrounding countries showed big. In addition, the trade area concentrated relatively. There were some factors promoted the trade development between China and the surrounding countries, such as the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the related national resources complementary and industrial cooperation. But the geographical location nearby lead to the economic interests relationship of the nation turns complicate. Our country meet the different level of factors, for example,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the trade protectionism in China arose and different trade commodities. In some surrounding countries, the trade appeared deficit, and the phenomenon of the trade weight dropped obviously. The trade development between China and the surrounding countries were faced with both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ur country should create conditions to promote the trade development between China and the surrounding countries, for instance, the aspect of the field of trade, security environment and the surrounding relationship.Key words: Neighboring countries; Trade development; Influencing factors; Regional economic目录一、中国与周边国家贸易发展概况 (1)(一)中国的周边国家区域及进出口总额分布 (1)(二)周边部分国家进出口总额及比重情况 (2)(三)中国的周边国家贸易发展的特点 (5)二、中国与周边国家贸易发展的影响因素 (5)(一)资源禀赋的差异化 (5)(二)区域经济合作的深度与广度 (6)(三)贸易保护主义的加剧 (7)(四)非传统安全因素 (8)三、促进中国与周边国家贸易发展的措施 (8)(一)创新贸易模式,拓展双边贸易领域 (8)(二)加强安全合作,营造周边经济安全环境 (9)(三)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周边睦邻友好关系 (10)四、结论 (11)致谢 (12)参考文献 (13)一、中国与周边国家贸易发展概况(一)中国的周边国家区域及进出口总额分布中国陆上邻国有14个,分别是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蒙古、朝鲜、越南、老挝、缅甸、印度、不丹、尼泊尔、巴基斯坦、阿富汗[1]。
此外中国海上邻国有: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菲律宾6个邻国。
从我国所处的地区来看,中日、中俄、中印等大国都集中在我国周边。
根据我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在2010年和2011年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货物进出口总额及区域如表1所示:表1中国与周边国家货物贸易的进出口总额及区域分布(单位:亿美元)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局网站[1]刘帅. 面向陆地边界场景的三维建模方法研究[D]. 中南大学,2011据表1可以看出,在我国20个周边国家中,马来西亚、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家仍是我国周边主要贸易往来的国家[2]。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往来大幅增加,成为大多数国家的最大贸易市场,周边国家对中国市场的倚重增加,尤其是在当前世界经济增长趋缓及国际市场环境恶化的情况下,中国市场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
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主要集中在少数国家,不丹、文莱、尼泊尔等国家与我国贸易往来甚少。
所以通过比较中国与东盟十国、日本、韩国、俄罗斯、印度等国家的贸易变化趋势来分析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发展情况。
(二)周边部分国家进出口总额及比重情况结合上文,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存在一定的地区差异,每个国家的货物进出口比重趋势也呈现出不一样的发展情况。
1.中国—东盟图1 2006-2011中国对东盟贸易总额(单位:亿美元) 图2 2006-2011中国对东盟贸易比重据图1可以看出,从2006年到2011年我国对东盟进出口总额自2006年到2009年稳步上升,2009年出现一点回落,但是自2009年开始之后上升较快。
结合现实情况主要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从而影响我国与东盟的进出口贸易,金融危机之后贸易上升较快。
据图2可以看出,中国对东盟的贸易额比重总体呈现比较平稳的状态,自2008年开始稳步上升。
根据海关总署统计,仅2011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达363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24%,2010年中国与东盟贸易额达2929亿美元。
东盟超过日本,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
在2011年,中国与马来西亚进出口商品总值高达900亿美元[3]。
[2]陈秀莲. 中国服务业的产业内贸易水平与影响因素的区域特征分析[J]. 商业经济与管理,2011(07)[3]蔡宏波. 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研究:中国和东盟国家的比较[J]. 财贸经济,2007(07)2.中国—日本图3 2006-2011中国对日本贸易总额(单位:亿美元) 图4 2006-2011中国对日本贸易比重据图3可以看出,从2006年到2011年我国对日本进出口总额自2006年到2009年贸易总额呈现波动性发展趋势,2009年贸易总额下滑,但是自2009年开始之后上升较快,总体看来,进口量超过出口量。
据图4可以看出,中国对日本的贸易额比重总体呈现出下滑的趋势。
根据海关总署统计,2011年中国与日本的进出口贸易总额达3328亿美元,同比增长11.8%,日本成为中国的第四大贸易伙伴。
2010年中国与日本的进出口贸易总额达2978亿美元[4]。
但是在2011年,中国对日本进出口贸易比重却是下降的。
3.中国—韩国图5 2006-2011中国对韩国贸易总额(单位:亿美元) 图6 2006-2011中国对韩国贸易比重据图5可以看出,从2006年到2008年我国对韩国贸易进出口总额处于上升趋势,2009年贸易下滑之后稳步上升。
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对美国出口贸易的减少,自然增加了对周边国家的出口贸易,总体看来,进口量超过出口量。
据图6可以看出,我国对韩国的贸易额比重出现波动性下降趋势,其中进口贸易比重下降稍许明显。
根据海关总署统计,2011年中国与韩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达2456亿美元,同比增长18.6%,2010年中国与日本的进出口贸易总额达2071亿美元。
[4]崔日明,陈付愉. 中日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研究[J]. 国际经贸探索,2008(08)4.中国—俄罗斯图7 2006-2010中国对俄罗斯贸易总额(单位:亿美元)图8 2006-2011中国对俄罗斯贸易比重据图7可以看出,从2006年到2008年我国对俄罗斯贸易进出口总额处于上升趋势,2009年贸易下滑之后稳步上升且速度较快。
据图8可以看出,我国对俄罗斯的贸易额比重呈现波动趋势,其中出口贸易比重波动性较大,自2007年到2009年比重有下滑的趋势,2009年欧债危机后有回升的现象。
相对于出口贸易,进口贸易比重则波动性较小。
根据海关总署统计,2011年中国与俄罗斯的进出口贸易总额达793亿美元,同比增长42.9%,2010年中国与印度的进出口贸易总额达555亿美元。
随着俄罗斯于2011年加入WTO 和中国对俄投资力度的增大,中俄贸易将取得较大的进步。
5.中国—印度图9 2006-2011中国对印度贸易总额(单位:亿美元) 图10 2006-2011中国对印度贸易比重据图9可以看出,从2006年到2008年我国对印度贸易进出口总额处于上升趋势,2009年贸易下滑之后稳步上升且速度较快。
据图10可以看出,我国对印度的贸易额比重呈现平稳发展趋势,其中出口贸易比重自2009年来上升幅度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