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藏戏》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藏戏》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藏戏》教案

教学要求1. 默读课文,了解藏戏的形成。

2. 说说藏戏有什么特色,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的,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3.学习课文开头形象概括藏戏特色的写法,照样子介绍一种艺术样式的特色。

重点难点1.说说藏戏有什么特色,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的,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2.学习课文开头形象概括藏戏特色的写法,照样子介绍一种艺术样式的特色。

教学课时1课时1.默读课文,了解藏戏的形成。

2.说说藏戏有什么特色,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的,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3.学习课文开头形象概括藏戏特色的写法,照样子介绍一种艺术样式的特色。

多媒体。

一揭题谈话,引入新课1.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随老舍一同感受了美好、快乐的春节,跟沈从文品尝了美味的腊八粥,还从三首古诗里了解了寒食节、七夕节和中秋节。

我们的祖国不仅有丰富多彩的节日风俗,还有独具特色的艺术样式。

黑格尔曾经说过:“哪个民族有戏剧,就标志着这个民族走向成熟……戏剧是一个民族开化的民族生活的产物。

”藏戏艺术之神奇独特、灿烂辉煌,正好印证了有关民族成熟与否的论述。

藏戏是藏族戏剧的泛称,是中华民族历史久远的戏剧之一。

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去领略历史悠久,深受藏族人民喜爱的藏戏吧。

(板书题目:藏戏)2.学习生字词。

(1)出示词语,读一读。

剧种激流吞噬发誓招来旷野柔顺压抑两面三刀别无所求优哉游哉哄堂大笑随心所欲(2)解释词语。

(多媒体出示)两面三刀:指耍两面手法。

优哉游哉:悠闲的样子。

二整体阅读,初步感知1.阅读课前导语,明确自读要求。

2.速读课文,思考:课文哪几个自然段介绍了藏戏的形成,哪几个自然段介绍了藏戏的艺术特色?3.读后交流、梳理:第4~7自然段介绍了藏戏的形成,第8~17自然段介绍了藏戏的艺术特色。

三自主研读第4~7自然段,感受藏戏形成的神奇1.自由读课文,思考:藏戏是怎样形成的?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指名说藏戏的形成过程,其他学生认真听,并提出需要补充的内容。

六下语文7课课堂笔记

六下语文7课课堂笔记

六下语文7课课堂笔记一、生字词。

1. 字音。

- 剧种(zhǒng)- 吞噬(shì)- 琼浆(qióng)- 獠牙(liáo)- 钹(bó)- 演绎(yì)2. 字形。

- “僧”:左右结构,左边是“亻”,右边是“曾”,注意书写时笔画的顺序和比例。

- “脱缰”的“缰”:是左右结构,左边为“纟”,右边为“疆”,不要少写“纟”的笔画。

3. 词语理解。

- 咆哮:形容水流的奔腾轰鸣,也形容人的暴怒喊叫。

文中形容藏戏演出时的声音效果。

- 吞噬:吞食。

在文中形象地表现出藏戏演出时那种神秘、恐怖的氛围,仿佛黑暗要吞食一切。

- 雄浑:雄健浑厚。

用来形容藏戏的唱腔,体现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 压抑:对感情、力量等加以限制,使不能充分流露或发挥。

文中指观众在观看藏戏时的一种情绪感受。

- 敦厚:忠厚。

形容藏戏艺人的性格特点。

二、文章结构。

1. 总 - 分 - 总结构。

- 开头(第1 - 3自然段):概括介绍藏戏的主要特点,如戴着面具演出、演出时没有舞台、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等,以三个连续的问句开篇,引起读者的兴趣。

- 中间(第4 - 17自然段):详细介绍藏戏的形成过程及“面具”的特点、作用,藏戏的演出形式等内容。

- 结尾(第18自然段):总结全文,点明藏戏这一民族戏剧艺术靠师传身授传承和发展。

三、重点段落分析。

1. 第1 - 3自然段。

- 这部分以三个问句“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呢?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开篇,这是一种反问句的形式。

其作用是:强调藏戏的独特性,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引发读者对藏戏的好奇,为下文详细介绍藏戏做铺垫。

2. 第4 - 7自然段。

- 讲述了藏戏的形成。

传说唐东杰布看到雅鲁藏布江上的人们过河困难,便许下宏愿要架桥,为了筹集资金,他在山南琼结认识了能歌善舞的七兄妹,组成了第一个藏戏班子,用歌舞说唱的形式,表演宗教故事、历史传说,劝人行善积德、出钱出力、共同修桥。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第七课课堂笔记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第七课课堂笔记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第七课课堂笔记这篇课文虽然是一篇阅读课文,是以介绍民风民俗为主题的单元中的其中一篇,是一篇民俗散文,语言丰富多彩、生动传神,颇具文学色彩。

因为本文在语言上的这一特点,而且,藏戏对我们师生而言是一种很“新”的文章,所以我在教法上将它上成了精读课文,我想这样的“略读”文章“精度化”,也是值得的。

因而我在教学的时候还是花了两个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

因为这篇课文中优美的词句较多,同时在说明方法上也有一定的特色,因此为了让孩子真正有所收获,我觉得保证教学时间是一个必要条件。

本课条理清晰,内容比较易懂,但距离孩子的生活比较遥远,可以说是从未接触过,并且本课有些词语属于少数民族特有的称谓,所以,读通课文、理解课文、了解藏戏是本课的重点。

在处理生字词时,除了将带有拼音的生字出示外,还将一些藏族特有的称谓出示,并教学生读准理解,为他们读通课文打下基础。

此外,我还引导学生理解“鼻祖”“不一而足”等词语,让学生在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对课文有了大体的印象。

我觉得这样做的效果还是不错的,特别是中下等的学生,不至于课文学完了,却读不准生字,读不通课文。

课文是按事物的几个方面的顺序来写,内容清楚,分“藏戏的形成”和“藏戏的艺术特色”两方面来介绍的。

从文采上来看,“藏戏的形成”这一块内容是比较突出的,我将体验的重点放在这一部分,引导学生重点学习这部分,体会唐东杰布为民造福开创藏戏的艰苦经历。

学生从课文的4——7自然段读懂了藏戏是怎样形成的,完成了本课时的教学任务。

首先,总体感觉,这次“听课月”展示得不算特别成功,自我感觉也不是特别良好。

原因诸多。

个人素质方面,有待提高。

首先是备课环节上考虑的不够成熟,预设的课堂程序和实际的教学过程存在差距。

再者是课堂语言缺少一步到位感。

静心自对,思过学贤,学以致用,尽快提升素质是当务之急。

其次,在高年级小组评课上,听两位领导的评述我在深深思索、反思我的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也感受到我在教学高年级略读课文时要把握住几个点:一是整体把握课文的体系,以文章前面的导学思考题入手,将问题简化突破重难点即可,不能放不下学生,扶的过多,放的太少,尤其是二类课文的字词关应一带而过,不可过细,将精力放在理清条理上,感悟语言,体悟表达方法上。

六年级语文下册《藏戏》课文原文及赏析

六年级语文下册《藏戏》课文原文及赏析

六年级语文下册《藏戏》课文原文及赏析
《藏戏》课文原文
藏戏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剧种,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藏语中,藏戏被称为“阿吉拉姆”,意为“仙女姐妹”。

相传藏戏最早由七姐妹演出,内容多是佛经中的神话故事,故而得名。

藏戏的表演形式也非常独特,它以唱为主,说白很少。

演员们戴着面具演出,形象鲜明、夸张。

演出一般分为三部分:开场仪式、正戏和结尾祝福。

开场仪式庄严隆重,正戏则表演故事的主要情节,结尾祝福则往往是一些寓意吉祥的话语。

藏戏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藏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民族精神的体现。

《藏戏》赏析
《藏戏》这篇文章向我们介绍了藏戏这一独特的民族艺术形式,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具体的例子,展现了藏戏的独特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整篇文章结构紧凑,层次分明。

开头简要介绍了藏戏的名称和起源,引出了下文的内容。

接着详细介绍了藏戏的表演形式和特点,使读者对藏戏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最后总结全文,点明藏戏在藏族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在语言运用方面,文章运用了生动的描写和形象的比喻,使读者对藏戏有了更加直观的感受。

同时,通过举例子的方式,使得文章内容更加具体、有力。

总之,《藏戏》是一篇非常优秀的介绍民族文化的文章,它不仅让我们了解了藏戏的基本知识和特点,更让我们感受到了藏族人民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

初一语文《藏戏》课文原文

初一语文《藏戏》课文原文

初一语文《藏戏》课文原文初一语文《藏戏》课文原文藏戏的藏语名叫“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姐妹”。

据传藏戏最早由七姐妹演出,剧目内容又多是中的神话,故而得名。

以下是的初一语文《藏戏》原文,欢送阅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呢?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完毕的呢?还是从高僧东杰布的传奇故事讲起吧。

那时候,雅鲁藏布江上没有什么桥梁,数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马脱缰般的激流中,许多试图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江水吞噬。

于是,年轻的僧人唐东杰布许下宏愿,发誓架桥,为民造福,一无所有的唐东杰布,招来的只有一阵哄堂大笑。

于是就有了这样一段传奇。

唐东杰布在山南琼结,认识了能歌善舞的七位姑娘,组成了的第一个藏戏班子,用歌舞说唱的形式,表演宗教故事、历史传说,劝人行善积德、出钱出力、共同修桥。

随着雄浑的歌声响彻雪山旷野,有人献出钱财,有人布施铁块,有人送来粮食,更有大批的农民、工匠跟着他们,从一个架桥工地,走到另一个架桥工地。

藏戏的种子随之洒遍了雪域高原。

所到之处,人们为姑娘们俊俏的容貌、婀娜的舞姿、优美清新的唱腔赞叹不已,观众们惊叹道:莫不是阿吉拉姆下凡跳舞了吧!以后人们就将藏戏演出称为阿吉拉姆。

就这样,身无分文的唐东杰布在,雅鲁藏布江上留下了58座铁索桥,同时,成为藏戏的开山鼻祖。

在藏戏里,身份相同的人物所戴的面具,其颜色和形状根本相同。

善者的面具是白色的,白色代表纯洁;国王的面具是红色的,红色代表威严;王妃的面具是绿色的,绿色代表柔顺;活佛的面具是黄色的,黄色代表桔祥;巫女的面具是半黑半白,像征其两面三刀的性格;妖魔的面具青面獠牙,以示压抑和恐怖;村民老人的面具那么用白布或黄布缝制,眼睛、嘴唇处挖一个窟窿,以示朴实敦厚。

面具运用象征、夸张的手法,使戏剧中的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鲜明,这是藏戏面具在长期开展过程中得以保存的重要原因之一。

雪山江河作背景,草原大地作背景。

7.藏戏(完美版)

7.藏戏(完美版)

拓展延伸
许多地区、民族,都有着独具特色的艺 术形式,是中华文化的奇葩。藏戏,作为藏 族的传统剧种,到几百年后的今天,仍有着 无穷的魅力,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你对藏戏 还有哪些了解?回家问问父母,或是用别的 方式,请同学们课下搜集这些故事,在语文 活动课上讲一讲。
凉山是歌舞之乡,彝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
图3 红色:象征威严、权利 绿色: 象征慈爱、美丽 半黑半百:象征奸诈狡猾 黑色:象征凶残
图4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面具是怎样运用象征和夸张手法呢? 面具用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 的意义,白色代表纯洁,红色代 表威严,绿色代表柔顺,黄色代 表吉祥等等,就是象征手法。 我们也可以想象这些面具在色彩上,尤其在形 状上肯定非常夸张,比如,“妖魔的面具青面獠牙, 以示压抑和恐怖”“村民老人的面具则用白布或黄 布缝制,眼睛、嘴唇处挖一个窟窿,以示朴实敦 厚”,这样就让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鲜明了。
黄色
吉祥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藏剧:戴着面具演出
半黑半白
两面三刀
两面三刀:比喻阴险狡猾,当面一套, 背地一套。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藏剧:戴着面具演出
青面獠牙
压抑和恐怖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善者
国王
王妃
活佛
巫女
妖魔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老人
藏戏面具
图1
图2 A、国王和大臣面具 B、王 (2) 后和母亲面具 (1) C、女巫和丑角面具 D、魔 (4) 鬼和妖怪面具 (3)
二是“雄”,也就是正戏。
三是“扎西”,即告别祝福仪式。过去的戏班
子演到这里,就是通过集体歌舞,向观众募捐

精读课文,体验情感
还是从西藏高僧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讲起吧。

六下语文第七课课堂笔记

六下语文第七课课堂笔记

六下语文第七课课堂笔记
以下是一份关于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第七课《藏戏》的课堂笔记,供您参考:
一、生字注音
1. 僧(sēng)人
2. 唐东杰布(bù)
3. 承诺(nuò)
4. 哄堂大笑(hōng)
5. 一无所有(yī)
6. 雄浑(xióng hún)
7. 赞叹不已(zàn)
8. 婀娜(ē nuó)
9. 雄壮(xióng zhuàng)
10. 千姿百态(zī)
二、重点词语解释
1. 哄堂大笑:形容满屋子的人同时大笑。

2. 雄浑:雄壮而浑厚。

3. 奇特:奇异而特别。

4. 优哉游哉:形容悠闲自在的样子。

5. 雄壮:勇武壮盛。

6. 赞叹不已:不停地称赞,形容非常赞赏。

7. 婀娜:形容姿态轻柔美好。

8. 形象鲜明:形容描绘得生动逼真。

9. 五花八门:比喻花样繁多或变化多端。

10. 有声有色:形容表演、表演技巧高超,非常生动。

三、课文内容理解
1. 本课介绍了藏戏的形成过程和特点,表现了藏戏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2. 藏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东杰布,他为了修建桥梁而发起,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戏剧形式。

3. 藏戏的表演形式独特,演员在舞台上戴面具,以歌舞表演故事情节,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

4. 藏戏在发展中不断创新,形成了许多流派,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宝库。

5. 学习本课要重点理解藏戏的形成过程和特点,体会藏戏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了解藏族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本1到13课生字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本1到13课生字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本1到13课生字《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人教版)1到13课生字的详细资料整理》。

第一课《文言文两则》。

- 弈。

- 读音:yì。

- 出处:《学弈》。

- 解释:下棋。

- 造句:这两个孩子正在专心地弈棋。

- 近义词:棋。

- 反义词:无。

- 诣。

- 读音:yì。

- 出处:《两小儿辩日》。

- 解释:拜见。

- 造句:他特地诣见了那位德高望重的大师。

- 近义词:访、见。

- 反义词:无。

第二课《匆匆》。

- 挪。

- 出处:课文《匆匆》。

- 解释:移动。

- 造句:他慢慢地挪着脚步。

- 近义词:移、动。

- 反义词:停。

- 蒸。

- 读音:zhēng。

- 出处:课文《匆匆》。

- 解释:液体受热转化成气体上升。

- 造句:锅里的水正在蒸发出热气。

- 近义词:煮。

- 反义词:无。

第三课《桃花心木》。

- 秧。

- 读音:yāng。

- 出处:课文《桃花心木》。

- 解释:植物的幼苗。

- 造句:田里的秧苗长得很茁壮。

- 近义词:苗。

- 萎。

- 读音:wěi。

- 出处:课文《桃花心木》。

- 解释:干枯衰落。

- 造句:这些花因为缺水而渐渐萎了。

- 近义词:枯。

- 反义词:荣。

第四课《顶碗少年》。

- 侦。

- 读音:zhēn。

- 出处:课文《顶碗少年》。

- 解释:暗中察看;调查。

- 造句:侦探正在侦查这个案件。

- 近义词:察、探。

- 反义词:无。

- 附。

- 读音:fù。

- 出处:课文《顶碗少年》。

- 解释:另外加上;随带着。

- 造句:请附上你的联系方式。

- 近义词:添。

- 反义词:无。

第五课《手指》。

- 拇。

- 读音:mǔ。

- 出处:课文《手指》。

- 解释:拇指。

- 造句:他竖起了大拇指。

- 近义词:无。

- 反义词:无。

- 搔。

- 读音:sāo。

- 出处:课文《手指》。

- 解释:用指甲挠。

- 造句:他不停地搔着头皮。

- 近义词:挠。

- 反义词:无。

第六课《北京的春节》。

- 熬。

- 出处:课文《北京的春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